虽然...时时感到电影像法兰西宫廷生活本身一样的冗长和乏味...但,还是那么地好看...这,大概就是Sofia Coppola的本事了...
如果你喜欢RACHEL GETTING MARRIED, MAYBE你可能也喜欢这部,都是看似常规的类型片,却有着跳出窠臼的独特氛围. 描写故人的传记电影看了太多,即使人物的命运再坎坷,看完电影的平铺直叙之后也只能说有了了解,不过如此。
MARRIE中背景音乐的流行歌曲完美的诠释了女主角的心理,描写皇宫奢华的几个跳跃镜头又像极了令人垂涎的广告。
MIX的很有趣,又有道理。
顺便说,我还真是喜欢这种妹有情,郎无意的感情纠葛,好像小时候看的《哑妻》电视剧,我一直认为是琼瑶小说中唯一对我有吸引力的作品,(后来知道这也是60年代第一部改编成电影的琼瑶作品,并由此开端了琼作改编的大潮)。
可惜没看完,不知道国王最后对MARIE到底是个什么心态,很好奇
在看玛丽·安托瓦内特,是PARTY GIRL的方式来拍的,满好玩的,特别是化装舞会+摇滚乐那段。
还有新发型、赌桌-VAGAS,鼻烟-可卡因……女导演非常认真地进行古今对比和隐喻,这么认真,太刻苦了,不过也给人以egao不足的感觉,还是迷失东京那种稚嫩和不经意更好玩些。
另:Egao : Chine gaguesque Egao. Le phénomène est si récent qu'aucun dictionnaire ne donne encore la définition de ce mot composé des caractères « féroce » et « se moquer ». 剧本看来是以茨威格的那部《玛丽·安托瓦内特》为蓝本的,去宫廷农庄那段,连叙述顺序都是按茨威格的,感觉增加的部分大多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托马斯·杰斐逊——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米国人一直自豪地称其为“姐妹战争”嘛。
按DUST画的油画感觉很……可笑?
DUST减肥减得很努力,如果这个角色是Scarlett Johansson演的我会更喜欢,哈哈。
可惜Scarlett Johansson米去演~大概嘴唇太厚?
虽然是在凡尔塞,我觉得更接近杰茨菲拉德的感觉,不过清一水的美国口音+凡尔塞,反而更有此间匆匆过客的感觉,给人感觉明天这个草台班子般的宫廷就会灰飞湮灭,正如明天整个摄影队就会撤离凡尔塞。
这是刻意为之还是歪打正着?
就像是弥补美国女孩子的公主-皇后梦来拍的,美食、新衣服、PARTY、温柔孱弱的丈夫+英俊的情人(这两样是要同时具备的)、最后——时势弄人。
怪不得他们早就说,从肯尼迪+杰圭琳的狂热就可以看出米国人对自身缺乏一个王室感到某种天真的失落,笑。
怪不得在法国反响会很冷淡,这从头到尾是一个富裕的米国女孩想象自己就是两百多年前的那枝凡尔塞玫瑰而造的一场梦嘛。
《迷失东京》片头那个异常性感的粉色屁股,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至今再回忆那部电影,也仍是想起那个粉色的屁股,而不是比尔墨非的那张面无表情的脸。
《绝代艳后》作为好莱坞新一代才女索菲亚•科拨拉继《迷失东京》之后的又一力作,参加了今年的戛纳,不过这次在戛纳,迎接她的却不是掌声而是批评。
电影看完,觉得《绝代艳后》在法国被埋没于批判声中也是很正常的,让外国人拍自己国家的事总是不让人信服的,在自己的国家也常能听见此种声音。
而且这个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的王妃玛利亚的电影,却极少的涉及了政治,更多的陷入了个人小情小调之中。
这也是为许多批评家所不能接受的,最终,这个电影,戛纳铩羽。
受尽批评并不代表这个电影一无是处,第一眼看到电影海报,就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了,粉嫩的皮肤,媚笑的眼,精美的服饰,都预示着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将是极其享受的,加上导演出于女性的独特眼光,在对美的鉴赏和细节上的把握上,是男性导演怎么也学不到的,。
果然,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堪称精致,在本片中,有一种颜色是格外显眼的,那就是粉色,又想起了《迷失东京》里的粉色屁股,也许是科拨拉本人对粉色的极度偏爱,本片中粉色仍是很重要的颜色,玛利亚的服装和很多饰品上都突出了粉色,配合克里斯滕•邓斯特圆润粉嫩的脸,总是让我想起风靡导演家乡的玩具――芭比娃娃。
每个孩子都会细心装扮自己的芭比娃娃,为她穿上各种漂亮的衣服,带上各种可爱的饰品。
玛利亚在导演科拨拉手里也同样是细心呵护的,各种精美的长裙,数不清的鞋子,夸张艳美的发型,还有那绣着各种花的真丝扇子。
在导演的呵护下,玛利亚显得可爱且美艳。
在镜头上,更是精致到了一镜一画的地步,任意截取个镜头,都宛若一幅洛可可风格的欧洲宫廷画。
由于是在凡尔赛宫实地取景,这座富丽、奢华以及用一切美好的形容词都无法言说其美的著名的欧洲宫殿,始终散发着一种瑰丽的奢靡味道。
在服装上,完美再现了18世纪欧洲宫廷的奢华风格,钟式裙、紧身胸衣、高跟鞋、卷云状花纹边饰、扇子、镶有荷叶边的衣服。
一切的一切,都带来一种奢美的视觉享受导演科拨拉说自己的这个电影只是想讲一个女人的故事,与政治无关。
于是,顺着导演的思路,屏弃政治,你会发现这的确是个女性味道十足的电影,在表现奢华上,很多人都会想起法国贵族的象征――法国大餐,这一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普通老百姓是吃不起的。
不过导演却在影片中基本没有描写王妃玛利亚如何去享受那法国大餐,而用了另外一种食物――蛋糕,蛋糕是影片中异常重要的一种道具,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玛利亚用手指蘸着蛋糕,笑对观众。
之后的各种场合,无论是结婚,生日,小公主出生,还是各种奢华的聚会,总是少不了蛋糕,大到车里推的几层,小到盘中的小小一块。
不愧是女性导演出的片子,的确有女人独特的眼界。
女人对蛋糕的迷恋正像男人对烟酒一样,有种天生的爱,一个个精致香甜的蛋糕,讲述着一个女人梦想中的奢华世界,是玛利亚的,更是科拨拉本人的。
电影的配乐更是一绝,影片开始的第一首音乐便是七八十年代英国著名后朋乐队Gang of Four的《Natural's Not In It》。
行进中的吉他里,玛利亚着一身粉色华服,手蘸蛋糕像屏幕媚笑,其诡异气质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部恶搞电影,之后的Aphex Twin、The Radio Dept。
甚至连著名摇滚乐队The Cure也有歌曲献上。
终于,当一群身着18世纪服装的的法国贵族在豪华的凡尔塞宫里,于吉他和鼓点中翩翩起舞的时候,这将是怎样一幅诡异的场面。
这种完全不搭的配乐,想来也是为不少批评家所诟病的,隐约的超现实风格,倒像是直指当代的名利场或上层社会了,凡尔塞宫更像是纽约的某处时尚酒吧,一群上层人士在嗑过摇头丸之后,在狂躁的音乐里挥霍着自己。
时光变幻,靡烂依然。
单纯的玛利亚更像是时代的产物,也只是随时代走而已,她本身是决定不了什么的,导演也是以一种同情的态度来重新阐述这个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妖后的,她14岁就加入了这个悠久的波旁王朝,单纯的孩子哪能应付得了如此繁杂的礼仪和彼此的勾心斗角,加上那个只爱钻研开锁的丈夫路易十六。
从玛利亚自身,其实一直是孤独和可怜的,疯狂和奢华只是为了排遣寂寞。
当一个人安静的思念菲尔逊公爵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她是如此的孤独。
用墙上的油画变换交待情节还是有些想法的,几幅油画之后,我们了解时间正在飞快的前进,还知道了他那个早夭的孩子。
不过。
从电影本身,由于导演过于纠缠在服装、道具及布景等方面,故事却讲得甬长拖沓了,情节过于平淡,毫无高潮转折。
过于平淡的剧情也是这部电影无法获得好评的原因之一。
最终,这是一场优秀的巴黎时装展,这是小女生至爱的蛋糕盛宴,这是一场奢华的视觉盛宴,唯独,这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PS:趣处三个:1、玛利亚的哥哥为缓解路易十六和玛利亚的冷漠关系时说:“你喜欢研究锁,但是你不把钥匙放进锁里又怎能开锁呢?
”多重指代,开锁首先有性暗示,同时路易十六在法国历史上是个著名的锁匠,他能做出各种精妙的锁,甚至堪称艺术品,但沉迷锁艺的同时,却也冷落了自己的妻子玛利亚。
2、玛利亚的奢华引起了法国群众的愤怒,群众怒吼没有面包吃,玛利亚说:为什么不给他们吃蛋糕呢。
跟西晋惠帝司马衷的那个关于肉糜的笑话相类似,不知道科波拉是否有借鉴过肉糜这个典故。
3、影片唯一跟政治相关的地方就是法国出兵帮助美国打独立战争,为此法国加重税收,也加剧了国内矛盾,想想导演国籍,实在是有趣。
就像是一部专门打造给女性看的电影,整部影片避开了残酷情节和政治观点,单方面的描写玛丽皇后生活中漂亮华丽的那一面,梦幻的场景,精致的道具,还有最为称道的美丽奢华的服装,把洛可可风演绎到了极致外表看这场公主梦很美,可从爱看历史电影的观众角度看却真的没有满足我对这个故事的本身期待,确实是美而空洞。
人物感情线索不明,剧情从头到尾没有起伏,她和杜芭丽夫人那历史上著名的恶交没有一点戏剧张力,从讨厌到妥协都很平淡;她和菲尔逊伯爵的一段外遇也没有什么火花,对两人感情的理解不如去看百度;而对她一生评价影响最大的“项链事件”也直接给省了,显得后来国民的叛乱很突然;包括最后举国叛乱她和路易十六命悬一线的生死处境都是流水账……两个角色都很木,克斯汀·邓斯特这个不算漂亮的女人是娇作有余而灵气全无,算演出了玛丽皇后前期的天真可爱,却没有演出后期的荒唐肆意和奢靡轻浮,从16岁进入皇宫到最后临死前的气质神态都一直呆呆傻傻,天真懵懂到底。
路易十六更是喜怒哀乐一点没有,僵硬呆板,总是很不自然,就算要表现平庸也不用完全塑造成个木偶吧?
法国革命了,一切颠覆,这些严肃题材在这部电影中却给我的是 两个小朋友过家家过完蛋了 的感觉。
我看有的影评说导演就是故意想拍出这种空洞的效果,表现出玛丽宫廷生活的“空虚”,我很无语,前期享尽荣华的物质生活就算表现的空虚点可以理解,但后期那些生死处境和心理状态难道也还“空”吗?
她漂亮聪明,很容易赢得贵族们喜欢。
她含着金钥匙出生,一直在王室的生活中养尊处优,不懂得贫穷饥饿,也没有尝试去了解民间疾苦,她不懂政治也不喜好政治,只喜欢闺阁琐事和漂亮衣服首饰,一心都在美丽的物质之上,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奢华生活,加上路易十六对她的宠爱,她更是是无忌惮,想要什么东西都任性而为,一点不依就和路易十六大哭大闹,而路易十六也一味的纵容了她。
如果她只是个普通贵族的富太,她应该会享福的过完一生。
可她是一国之后,就缺少了对民众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事实是在当时法国的政治经济状态下,她的奢华无度使法国专制制度陷入严重危机。
她奥地利的身份在风口浪尖也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大多数人积怨不满的宣泄口,从历史角度看路易十六王朝的覆灭她负有很大责任。
人民吃不饱饭,而政策却对贵族高度偏袒,增加人民税收却对贵族分文不取,虽然路易十六有过多次改革的决心和行动,但这个巨蟹座的男人实在缺乏坚强的意志,缺乏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所以他的改革计划并没有成功。
路易十六的懦弱和一再退让是悲剧的埋线,而他妻子玛丽皇后长期奢华的喜好和挥霍却是真正的导火线。
夫妇二人尽失民心,最终路易十六和这个祸国殃民的“妖后”被推上了断头台 。
女性导演对于这个角色没有做出批判可以理解,但对于人物感情的不表达和事实的描述缺失却让我无法苟同,没有性格的角色没有魅力,也减淡了观众对这个人物的同情。
事实历史上,玛丽是个好母亲,对孩子亲力亲为, 不要奶娘和仆人代劳。
强大的母爱使她在最后的逆境中掙扎求存,自尊使她在荒唐指控下毫不屈服。
这个从出生就一方风顺的女人在最后死亡的威胁前,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尊重了丈夫决定,坚定的站在丈夫身边,直到最后死亡从未真正低过头,甚至表现出比路易十六更为勇气的一面。
一个天蝎座女人特有的执着,一个非常坚强的妻子。
很多可以打动人心的地方电影都没有去表现,最后只一句“只要国外陛下留下來, 我也會留下來”意思了一下,还很显牵强。
我看不出感情的基调砸哪里,看不出玛丽和路易十六的感情状态,到底有没有过爱情都是悬念,对路易十六和她的同床未同事着的几次描写也显得莫名其妙,就好像路易十六不正常,或者是个傻子……而不是历史上说的因为太年幼而对男女之事不通。
处理的太模棱两可了,如果没有感情阐述和导演观点,电影和记录片有什么区别呢?
题外话,关于他们的感情,我想尽管是政治联姻,他也是爱上她的,所以纵容袒护,自己生活简朴节省却满足她的虚荣奢华。
而她就算也是因为政治才嫁给了这个外貌平平的男人,就算她年少时曾经出轨,但长久夫妻之情,他对她很好,将心比心,最终的不离不弃也说明了和路易十六举案齐眉的夫妻之情。
我个人是同情玛丽皇后的,因为路易十六先去后,她面对了很多臭名昭著又恶劣无比的指控,被诬陷和自己6岁的小儿子乱伦等等,身为一个母亲,这只怕是比死还难受的侮辱,明明不是事实也苦于无力还击。
“当控诉人在最后提醒她没有回答是否与儿子存在乱伦关系的时候,玛丽·安托瓦内特终于改变了她从进入法庭以来一直镇定的情绪,激动地抗议这项指控。
而对于这项她唯一没有应诉的指控最终被法庭裁令成立时,她回答说,我之所以不回答是因为人类的天性,拒绝回答这样一个对母亲无礼至极的指控!
我呼吁所有在场的母亲给我这项权利。
”以前看到这段时我总是唏嘘,为达到目的而不折手段的人性真恐怖……她和路易十六一样被推上了断头台,他们子女的悲剧却还在延续,年仅9岁的昂古列姆公爵夫人遭到了暴民和狱卒的各种殴打和轮奸,而年仅6岁的路易·查理被虐待致死,手段非常残忍。
所以革命者又如何?
为了理想又如何?
也不见得多伟大,某些人性在利益和欲望下会扭曲初衷,变的无比可怕又无耻。
我因为早前看过这点历史,印象深刻,所以对于玛丽安托瓦内特一直抱同情和感叹。
所以对这部片是有一定期待的,片子出来后,避重就轻的态度确实是让我失望了……一部电影可以拍出各家不同看法,但不能空洞而没有灵魂。
索菲亚·科波拉这个女导好像真不适合拍这样背景题材的历史片,再精致也就是一本服装画册,还突然就会来一段现代摇滚乐,不伦不类的很幽默。
我想她要是去拍芭比娃娃系列真人版应该可以驾驭的很漂亮……片子就好像是片里对玛丽皇后的形容,像一块小蛋糕,甜腻却没有嚼劲,三星全给这蛋糕上虚滑的奶油。
和奢华,只有空心吻于是那一段蒙太奇啊……鲜艳,快速,更替,层层叠叠的裙,高背尖头粗跟的鞋,特写的胭脂,特写的红唇……是电影里最热烈、最忘我的时尚美物堆砌,用以表达,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快乐和奢华。
盛装浓艳的玛丽满足于新发型、新时髦装扮时,给了同伴一个热烈的空心吻。
据说,那也是如今纽约派对上最时髦的礼仪,取代了亲热的贴面礼,带着足份自娱自乐的沉迷醉意。
只因她,巴黎才留下了艺术瑰宝小特里亚农宫。
但世人会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驳斥:快乐是虚伪的,奢华是负面的,只因她是一国之后。
再哲理一点的人会说,快乐和奢华同样短暂,过眼云烟。
在快乐的问题上,哲理几乎就是消极主义。
而鲜明撕裂她的快乐和奢华的,是决定让她死的国民。
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没有企图展现她的死,据说,她在上断头台前换上一身豪华的红色,史无前例;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还因此跟刽子手说了声抱歉,也是史无前例。
这个女孩14岁远嫁法国宫廷,电影中这样写:从怀中的小狗、亲密的女伴、连同整套衣衫,全都要被抛弃,为的是让她符合法国宫廷的标准。
19岁,一朝醒来,穿着睡衣,突然成了法国王后。
38岁,风华正茂、儿女美好、和夫君终能浅浅相爱深深依赖的时候,被愤怒的人民处刑。
镜头中的玛丽王后没有惊惶失措,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危险。
夜里独自打量着愤怒的暴民,只希望和家人不要分开。
多少是让人觉得心寒的:她毕竟是个懂得太少的女人,除了奢侈生活本身,她甚至毫不世故,毫不懂得自保、动用心计。
在她很小的时候,天象占卜师对她忠告:永远不要庆祝自己的生日。
她听取这则劝诫,但依然改写不了短暂盛华的命运。
事实上,自从她诞生在奥地利皇宫,她就没有所谓的“自己”。
算命师也许看破了天机,只是以此含蓄地安慰她。
但直到这个漂亮女人香消玉殒之后几百年,人们还在怪罪她。
宫廷金壁辉煌、奢美虚无,丈夫木讷内向,对打猎的兴趣高过云雨,眼睛还没睁开,宫女们早已林立侍备,从换衣服到洗澡都无需自己伸手,连身体都是皇宫体系的了。
娇小的皇后曾有过的惊喜、娇羞、好奇、无聊、燥闷、委屈……这就是在奢华天平另一段的沉重,既然她的快乐是丈夫给不了的,也没有任何正经事情需要她操心,她如果还能寄声色于美艳华服,还能因为一个耸立半米的新发型雀跃不已,那她又有什么过错呢?
玛丽•安托瓦内特穷奢极侈,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需要花多少钱,从小到大,她从奥地利王宫辗转到法国宫廷,没有人试图告诉她,何谓人间疾苦。
这个单纯的女人被禁锢于皇宫一生,豪华堂皇的礼仪、容貌只是受到的唯一教育内容,也是唯一可以由她肆意使用的本能。
曾有历史学家跳出来辩解说,她或许根本没有说过那句名言:“国民若是没有面包吃,为什么不吃蛋糕呢?
”对于奢侈,历来只有奢侈者有自我辩解、自我欣赏的福份。
我们只是试图推想:如果她不这样做,何以打发无聊之极的宫廷生活?
又如何满足她母后在分别时的叮嘱:要让法国人民说奥地利送去了一个天使?
奢华永远只能是一层精装的外壳。
身为王后的隐忍,是必须强忍住眼泪、疾走到角落里、哭泣,是必须坚持让人瞌睡的仪式和演出。
我尤其记得那个镜头——她既无爱情,又无孩子的时候——孤零零站在夕阳下的堂皇阳台上,瘦小得像条影子,仿佛没有翅膀的天使,困在人造的天堂。
奢华究竟是什么罪过?
很多时候男人不清楚女人为什么为了漂亮衣服、鞋子、头发欣喜若狂废寝忘食,那只是因为他们给不了同样等级、同样份量、同样持久的快乐。
明白这个道理的男人就会轻而易举地奉上金钱,让漂亮的奢侈品代替自己去取悦女人,以便忘记对自己、对生活的苛责。
有了孩子的女王才真的快乐起来,应验着王后不过是一介女子的简单现实。
皇家田园或许才是真的遗世独立,她特令吩咐的简洁衣衫是为了能够亲近泥土和动物,慵懒地听一曲轻柔的古琴曲,小公主娇嫩的小手抚摸柔软的羊羔,邀请皇族姐妹品尝田园自造的奶酪和牛奶……并在那里,爱上一个英武的将军。
但历史不会记载一个女人如此惬意的时分,更不会因她有过这样努力的尝试而减轻对她奢华的打压。
据说,1999年12月26日的一场大风摧毁了小特里亚农宫的不少珍贵树木,其中包括一株1771年栽种的鹅掌楸,据说,那棵树比更多人类聆听到玛丽王后单纯的笑声。
这故事的意义其实鲜明无比:女人需要被缠住,以便获得生命的满足感,可以是繁华声色、可以是无瑕孩童、也可是乡村田园;当然也可以是连年加班,但贵为王后,无班可加,但惨为法国王后,还要被民众追杀。
也听说有人对这部电影相当反感,认为索菲亚•科波拉只会用摇滚乐搭配奢华物、而不管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历史上受到的恶评,我觉得这未免有点胡搅蛮缠,历史究竟能不能给一个政权背后的女人以公道,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毋宁将此声声色色看成是一个现今女子对另一个女子的想象,跨越几百年的女人也有同等之处:那便是我们对奢华的臣服、对快乐的索取。
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的妻子,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波旁王朝的皇后,法国大革命期间与国王一起被送上断头台。
《玛丽·安托瓦内特》,Sofia Coppola的第三部电影,展现了玛丽从奥地利小公主到法国皇后的一生中的些许片段,极尽华丽却难免被认为空洞。
大概从片头音乐开始,就应该大概知道这电影绝对不是讲历史,甚至称传记都有些勉强。
十八世纪的法国宫廷竟然配上节奏感十足的摇滚乐。
十四岁的小玛丽来到了凡尔赛,这金碧辉煌的宫殿绝对让她觉得不可思议。
尽管王子好像对她并不很感兴趣,而且法国宫廷的繁杂礼节也让她有些厌烦。
婚姻生活并不完全如意,她还没学会这座宫殿中的生存之道,而一位新的皇室成员的诞生更让她难堪。
乏味的宫廷生活自然得找些有趣的事,高跟鞋、折扇、礼服,水晶的、镶钻的、蕾丝的、皮毛的,蛋糕、甜点、香槟,连赌钱的筹码都是五彩的。
终于太子妃成为皇后,小女孩也十八岁了,她有了第一个孩子,有了一座宫殿里的村庄,有了一个英俊的情人。
最后的生命必然多事,第三个孩子不幸夭折,而革命的战火也使得他们离开了凡尔赛,离开的马车上,初升的太阳照耀着菩提大道,我想她并无留恋。
画面定格在一片狼藉的凡尔赛,摇滚乐再度想起。
原来,Sofia一点都没有变。
她所关注的仍然只是那个年青的女孩,她的单纯又复杂的心理,她似乎拥有一切但又空洞无比。
自杀的女孩是,东京街头的女孩是,法国的皇后仍然是。
所以导演尽可能的把所有的镜头都对准这个女孩,她的宫殿,她的锦衣玉食,她一个又一个的舞会,她梦幻般的农场;她因为没有孩子的失声痛哭,她对情人如情窦初开一般的期待。
那么历史呢,当然只是陪衬,尽管它何等的波澜壮阔。
电影在戛纳引来骂声一片是意料之中的事。
那段法国人引以为豪的追求自由的历史在一个美国小女子眼里还不及一个女人的礼服高跟鞋折扇来得精彩。
实在很想知道,一向自负而高傲的法国人在听到片尾那节奏强劲的摇滚乐会是怎样的表情。
但是,金棕榈能给《911》,Sofia为什么不能这样的表现她眼中的玛丽皇后呢。
更何况,这华丽而空洞的电影实在就是玛丽在凡尔赛的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华丽的,空洞的。
这部电影一如想象中的那般云发鬓影,珠光宝气,花朵繁硕,高床银烛。
她穿每一件衣服,在凡尔赛款款徐行的时候,都是一幅画,赏心悦目。
每个镜头无不流光溢彩,色彩斑澜,连带着让描述这部电影的人,都词藻叠出。
玛丽王后,一个史上著名的死在断头台上的美人。
从她出场的时候,她穿着蓝色的公主裙抱着欢快的狗,穿过大厅那一刻,粉色脸颊荡漾着梦想与爱。
我就知道,这个女导演是爱她的。
因为爱,所以把一切割舍分裂野心战斗角力压抑逼迫都那么轻描淡写的铺陈,不忍浓墨。
14岁从奥地利嫁到法国,踏上法国领土的那一刻,就被要求抛下故国所有的东西,赤身裸体换上法兰西的丝绸,以及法兰西的宠物狗。
她的如花笑靥,从那刻开始懂得什么叫隐忍。
邓斯特不够美,不够贵气,不够华丽,甚至不够丰腴,但她将玛丽王后的忧伤演绎的如此淡定也是难得。
遥远的国度,陌生的习俗,孤立无援的王宫,豆蔻年华的公主,收到母亲大人的来信,字字句句都是对子嗣的殷切盼望,只盼着她借枕边风在法兰西获得权力庇佑故乡。
她的夫君却只知每日骑马打猎,相敬如宾,在床上也一如继往的彬彬有礼,轻轻握一下她的手,就此睡去,并不管法国和奥地利对她肚子的期许和冀望,更不用说春宵帐暖。
而她,也只能向家乡使臣含泪吼一句:我到底是法国王后,还是奥地利公主。
这段婚姻,平淡无奇,死水一般。
加上冷冰冰的侍者,冷冰冰的皇宫,以及所有的交头接耳,流言是非,毫无温情。
科波拉在其中将历史大背景全部抛却,只留下餐桌上的私语来表现欲望、嫉恨、排挤、刀枪,未免小气。
科波拉想拍的只不过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冒着忘记历史的风险,有些不够尽职尽责,但这也是她的权力。
在科波拉看来,在玛丽皇后的眼里,她所看到的只有这些,不是历史或者时代。
巴士底狱又或者暴动流民,离她的世界,从来都是遥不可及。
从公主到王妃,她觉得可以做的努力,无非就是去巴黎看一场歌剧,打破贵族看歌剧不鼓掌的习俗,站起身,用力挥动手臂,高喊太棒了。
她觉得骄傲叛逆的事,无非就是面对皇帝宠爱的情妇,高昂着头,不屑一顾地走过。
剩下的,也就只有遇到一群可以令她高兴的朋友,同他们一起挥霍无度,夜夜赌博,反正他不需要她。
她的生活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也只能这么简单。
浮华的花朵,静谧的皇宫,她坐在朝阳下,拿着酒杯,身旁是酒肉朋友,她供给他们欢愉,他们供给她笑容。
而他,他的夫君,他对她说的惟一情话是:亲爱的,不要把我们的财产都输完了,我要去睡了。
他对陪她看朝阳,没有任何兴趣。
该说什么呢。
怪命运,还是怪血统。
没有人告诉她人世间还有其它别的什么活法。
最后的最后,她终于生下一个女儿。
她抱着她说,因为你是女孩,所以你才能完全是我。
这个小公主,她惟一以为完全属于她的生命,却都被硬生生给奶娘抢走。
她逃到了宫外的农庄。
那里是她的天堂。
养花,种菜,喂羊,挤牛奶,抱着天使般的小女儿在草地里打盹。
然后,一如所有俗套的宫中故事一般,她遇到帅气的军官,不可自拔,夜夜偷欢,沉迷床第。
等到历史的栅门要被推倒之际,她也早已经厌倦了奢华。
有人告诉她,臣民在饿肚子。
她望着小女儿天真地说,我们都不需要钻石,对吗?
工匠不再送钻石到皇宫,她也不再需要银烛高照,华服珠宝。
只是,她的臣民只看到她高耸的云发,站在那遥远的宫墙之上。
这对生来不知疾苦的夫妻,在知晓暴动时,面对慌张的大臣,握着手坚守皇宫。
我竟不知是喜是忧。
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不属于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你也永远不要以自己的逻辑去揣测他们的爱与恨,轻与薄。
因为,眼睛看到的,始终都是那么地大不同。
而他们,虽然做的不够好,但是真的没有心怀恶意,就如同那花朵与钻石一般,本身是不染尘埃和鲜血的。
而将历史车轮,王朝的颠覆加诸一个深宫女子身上,是懦夫眼睛才会认定的事。
最后的最后,她坐着马车离开那座云端里的凡尔赛。
科波拉始终还是不忍心推她上断头台。
丸子惋惜地说,我就是想看断头台那段啊。
这个孩子,仍还是不懂疾苦,所以不怕被故事里的悲伤刺到真正的悲伤。
有一幕,他去打猎,她送他离开。
那天,她那身淡蓝色的衣裙,宛若晴朗天空。
他弯腰亲吻她的手背,那一刻,我几乎要把他们当成是普天下最相亲相爱的平凡夫妻了。
可惜,他们不是……相关剧照: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PhotoColView.aspx?cPhotoCol=1000014887
懂权谋的巩俐败给了不懂政治的邓斯特,这是一件好事,至少对于我们观影的观众来说。
影片讲述了玛丽王后从14岁嫁入法国宫廷到大革命身首异处这个阶段的故事,其实与政治无关,主要讲述了这个女人的短暂的一生。
自古以来,女人就有祸国殃民之说,玛丽王后的奢侈似乎也不能摆脱这个命运,但作为同为女性的导演科波拉来说,这个结论似乎并不是那么入耳,于是她以安东尼娅•弗雷泽2001年出版的传记小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旅程》作为改编对象,而非史蒂芬•茨威格撰写的经典传记:《断头王后:革命与婚姻的双重悲剧》因为后者对玛丽皇后的刻画角度更偏重于政治和历史,而前者则更具有人物触感。
由此可见,这部电影是讲述一个女人的故事,仅此而已。
玛丽十四岁嫁入了法国皇室,但十分不幸的是,丈夫是一个无能,而作为一场政治婚姻的交易品,玛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丈夫无能令她根本无法养育未来的殿下,而另一方面,身在家乡的母亲却催着她一定要产子以求达到奥地利政治上的目的。
当然,宫中的小道议论也令玛丽无法释怀。
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少女来说,这个压力的确是太重了,她所能够采取的做法就是逃避,也只有逃避能够令她得到片刻的安宁。
其实,生子这件事还不是她逃避的唯一原因,还有法国宫廷中的种种教条规矩。
玛丽在驿站的时候便已经领略到这种规矩的可怕,当身上所有的衣服被脱光的时候,赤条条的穿上法国服饰,这个细节表明玛丽已经开始了被束缚的日子,就连她那只小狗也因为只是流着奥地利血统而不得不遣返回家。
除了这个身体以外,玛丽要完全融进法国宫廷的规则之中。
这还包括起床时的更衣,早餐时的无语等等问题。
规矩,人说候门深似海,法国宫廷看来也是如此,没有乐趣没有情爱,剩下的只有利益,何时生子,与谁交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玛丽王后选择了奢华的享受。
其实,这种享受是必然的,作为一名王后,她的少女心劲已经被剥夺了,童心在规矩下变得苍白,所以物质便成了对其精神上的一种补偿。
当然,丈夫路易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玛丽在奢华方面极尽所能。
但毕竟是女人,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于是偷出凡尔赛参加了假面舞会,于是为以后的偷情埋下了伏笔,英俊的瑞典军官将造就了玛丽王后的完整性。
购物狂多为女性,恐怕玛丽王后也是这样的人,于是她被物质所控制了,尤其丈夫成为了真正的君主之后,而且玛丽终于也产下了殿下之后,这个看似得到了满足的玛丽其实更陷入了一种空虚之中,孩子不能自己完全地照顾,丈夫国事太忙,于是,玛丽用文艺用花卉用服饰来满足自己的心灵,直到那个瑞典军官的再次出现。
偷情也好,通奸也罢,玛丽王后终于摆脱了那个为权力而产子的形象工程,尝到了爱情的滋味,这也是玛丽成为一个完整女人的体显。
但这个过程是短暂的,虽然很美好,却只能存在于回忆中,王妃,这是不可毁灭的称谓。
这个时候,由于玛丽的奢侈在平民间已经积成了怨气,但很明显,导演并不想一味地突出这种怨气,于是加入了路易国王在对美政策上的失误,这是影片中唯一提到政治的地方,其目的不在于政治本身,而是为玛丽的无辜增加一些筹码。
看不到暴民,只见到那阳光大道最后的隐没,玛丽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导演对这个女人所持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纵观整部影片,除了对美政策一笔以外,没有提到法国宫廷任何的政治问题,玛丽王后的母亲也只是一味的寻求在法国的势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表现。
而导演的镜头更多地是放在了玛丽的生活细节上。
吃饭穿衣自然是对奢华的最大表现,尤其是对布景的铺陈,我们就可以看出影片高于《黄金甲》的所在。
首先是对服饰的考究,从修花点缀等便可以看得出来,而且所有宫廷人员的衣服样式以及宫廷内装修都极具色彩和奢华的景象。
其次是服饰对人物内心的反映,当空虚的王妃沉溺于对服饰的选择时,那些服饰的色彩显得十分地艳丽,甚至有些夸张,但当最后王室将面临人民的审判时,玛丽王后的服饰显然是素净了许多。
而黄金甲中一味的金黄色彩只是对权力的一种突现,并没有对人物内心有所体显。
虽然两片立意不同,但过份单一是黄金甲失败的主要原因。
影片中给人最大的惊喜却不在于服饰的成功以及对玛丽王后的重新审视,而是音乐。
一部古典色彩极为浓重的影片却运用了现代的音乐形象,摇滚乐中显出一种荒诞与戏谑,许多镜头一音乐的牵引下剪切的快速而有力,这是一种颇为新奇的尝试。
也正是如此,虽然戏剧色彩浓重,但其中所引发出的荒谬更加令人瞩目。
这种戏谑是玛丽这桩婚姻本身的暗示,同时也是对这个人物所要承受的祸国殃民罪责的一种反讽。
导演的立意也便在这种音乐的配合下得到了更有力的彰显。
一个与政治无关的女人却被政治送上了断头台,一个充满了少女情怀的女性却被宫廷中的规矩权力争夺而逼上了购物狂的嗜好中,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极其可悲的。
2007-2-28于通州韩兮
索菲亚科波拉的颜色真是太梦幻了。
就像是18世纪法国宫廷的甜点,看着漂亮,越看越不能拒绝饕餮的欲望。
本质上是一个没有高潮的电影,像是一部艺术片,致力于发觉内心情感。
但错位的是,俺是半夜在朝廷6台本来放逃学威龙之类的片儿的时段看得这片子,于是,看得有点懵。
ANTOINETTE是我最喜欢的西方宫廷女子。
在年轻时候迷恋过一阵子女皇和公主,看了叶卡捷琳娜以及几个维多利亚女皇的传记,但是ANTOINETTE打动我的只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
是她正在走上断头台的时候对着一不小心踩到的刽子手说的。
遗憾的是,这位王后在历史上绝对应该被绑在耻辱柱上,只是高中的历史课本是这么说的,奢侈的宫廷生活,加速了法国王权的腐朽,使得这个君主政权在太阳王的全盛之后迅速的土崩瓦解。
男人不行的时候归罪于女人是写历史的人屡试不爽的定律。
关键在于,你是在评价一个皇后还是一个女人。
王后殿下要种树,不过预算超支了,于是原本预想的大森林变成了小树林。
王室的花费过度,王后殿下说,那么那些首饰就不要了,我本来就用不上。
王后殿下每天开Party,换发型,做最好吃的甜点。
王后殿下躲在凡尔赛宫,抱着小公主沉溺在草堆边,鸟窝里,不回去应付没完没了的社交。
王后殿下在宫殿的闺房里和军官偷情。
王后殿下在三级会议的代表攻下凡尔赛宫的时候对仆人说,我要和国王呆在一起。
很2的一个人。
一般来说,身居高位的女人要想变得不2只有在职业需要和人性需要中放弃一个。
大多数人选择放弃后者,如果两个都要难免变得2。
具体参见贾南风和慈禧太后。
问题是,我们没理由要求她们放弃她们的人生啊。
所以,只能敢怒不敢言的在历史书上涂涂画画,就算坏也要让这些与国体相关的女人看上去不那么2。
乏味
其实玛丽皇后是个优雅的文艺女青年。
超爱里面的场景,镜头的运用~
不去谈剧情。画面色彩实在是漂亮,服装华丽丽,音乐很好听。其实也就够了。
金属摇滚和宫廷题材配合的很好
ART DIRECTION~~EXCELLENT~~!!
变换的色彩,跳跃的节奏,那是玛丽年轻的心~
乏善可陈
很失望!影片没有焦点!
喜欢剧中那些华丽丽的华服和美食
注意! 藍色匡威!
这姑娘我就从没觉得好看过,结果把玛丽演活了
科波拉小姐的想法总是很与众不同
除了服饰和配乐还有让人感到生活美好的东西,散文电影。生日当天和朋友一起喝香槟看日出是我的一个梦想~
我最讨厌的女演员
服饰简直美翻了,让人着迷
去拍mv吧导演
邓斯特演活了前半部的羞涩可爱,却演不出后半部的迷乱暴殄。
挺华丽的
只觉影片中的法国比大清的乾隆盛世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