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人写华裔美国人、白皮价值观啥的。。。
话说,这电影再流于表面,再拼凑元素,能比《天注定》更直接粗暴?
虽然这个电影,有挑不完的毛病,但不觉得阎的视角是概念化的。
从宏观来说,城镇化是涉及到中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事情,不大有电影关注,身处其中的人都可能没自觉。
工作关系,以前看过一些资料,未来十几二十年,这个城市化进程还会继续下去。
阎的视角恰恰是知识分子该有的思考角度。
细节层面,特别喜欢片名里的“浮”字,全片就是贯穿中这股子浮cheesy。
开头美容店员工的早操,我相信很多人就被吸引住了,接着带闪灯的烤乳猪(这也是我在现实中的迷思)。
高迪的教堂,一群中国姑娘跳flamingo,老外站台。。。
我相信国人每天都能看到,但框到镜头里看,就显得特荒唐。
VR,虚拟现实,这个元素我也很喜欢。
还有些前后呼应的安排,也不错。
人物层面,看到好多人说老外这条线多余,但我恰恰觉得这条线最高明(演技buff另论)。
如果换一个中国人来写,这些老外会不会很大概率沦为一个符号而已?
阎能站在他们角度看到那种尴尬,其实挺有意义的。
最不喜欢的是李淳和李梦这条线,故事没问题,被骂得最狠的李淳我也没意见(放蔡明亮手里试试),是李梦这个角色太理想化表面化,多少有点尬。
阎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把自己完全抽离出来,关切的姿态太多,没做到外冷内热。
应该多跟贾科长学学。
(碰瓷儿的十七岁单车,这气质会不会有趣很多?
)最后,所有矛盾没有崩,而是和平解决,也是我喜欢的部分,因为盛世本就是这样一轮一轮洗刷着。
PS。
跟电影结尾的拖沓一样,我也再补一番儿:这年月,谁不是每年看几十上百部电影,能带来新鲜感的东西越来越少。
再粗糙的电影,有那么一两处有意思的地方,就可以宽容点儿,不亏。
😂阿爹阿娘来 全程上海话 太亲切了!
现在的国产电影除了普通话,不都是东北方言蔚然成风气的天下吗?
竟然开场就是杨皓宇一口正宗上海话一路开挂下去(然而、查了一下,这位演员竟然是重庆人,上海咸话刚了viao忒好啊[强]!
之前看豆瓣短评都有吐槽电影奇观化、妖魔化、小丑化国人,看完至少我觉得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是不是现在的人都太脆弱不堪一击了?
…这不就是真实普通的老百姓的常态啊,喜怒哀乐,生存焦虑,金钱焦虑,一触即发。
邬君梅、杨皓宇(之前并不知道这位演员)这对兄妹是全片着墨最多的角色,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饱满生动,邬君梅真是模子,年轻时演过那么多女神款,和伊万一起合演的的《枕边书》多么活色生香,现在年龄大了反而非常坦然自在,不像潘虹仍旧端着放不下架子的样子,完全放飞自我,为了塑造贴近角色完全豁了出去,不惜“毁”外型,王招娣就是一个有着少女心的喜欢打扮、又同时又非常传统念旧的钉子户,拆了自家住了三代的老房子,对于她来说就像刨了祖坟,所以拼了命的守护,人微言轻的小老百姓为了保护自己仅仅有的一亩三分地是会催生激发出连自己都想象不的勇气和蛮劲,抱紧不放,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地紧紧护住,几场爆发戏都非常有力量,那种歇死底里和你死磕到底的气势真是演绎得太真实到位了[强]还有就是杨皓宇的猪农🐷,从电影开场就开始全程上海话开挂,说得太忒么溜了,[强]地道的不得了,查了下是重庆人,PFPF。
最后为了求姐姐下屋顶,跪在废墟里一记又一记耳光绝对是真枪实弹(大概打了三十下有的……),打的脸都红肿了,实在敬业😂,这一对姐弟让我想起以前住江湾时的那些街坊邻居的身影,是这个楼下的爷叔又像楼上那个,嗓门大脾气急,欢喜扎台型、要面子,吹大牛也会夜舞台,什么事都摆到台面上来说、喜形于色一览无遗不懂掩饰,没撒心机容不被骗;是东家阿姨也似西家的阿婶,刀子嘴 豆腐心、爱打扮、有点俗气有点市侩、固执己见、但心底都很善良。
这俩个角色都非常非常接地气。
李梦的富家千金夏夏[呲牙]应该就是很本真的出演了,很放松很自然,手撩起发丝,笑起来眼角弯弯的,都是本色,无忧无虑的青春正当年纪,(以下为角色人设)不为柴米油盐发愁只谈风花雪夜,任性、自我、我行我素,有一点点空虚玩乐人生,但内心本质是善良的,也为自犯下的错自责愧疚,她和李淳那条线剧本处理的就比较单薄,表面化,最后也似乎没有一个交代,而李淳,感觉是演得最差的,完全不像一个大城市里落魄的穷小子,至始至终,满脸蜜之微笑,浑身掩藏不住的天生的养尊处优的气质,一直一付置身事外的游离状态,完全没有演出角色的卑微、焦虑、愁闷的情绪,连骑着自行车去碰瓷(撞车倒低),以赚钱给老爸还债——做这种悲壮的事时,都是一脸面带微笑,像出去兜风似的😂看的出是很努力了,但不知道是怎么,实在是感觉他完全不能和王振这个角色溶为一体,和演他爸爸的烟火气浓重的杨皓宇形成鲜明对比;老外的角色其实也挺有意思的,他也是一个为了生存的表面光鲜的高级打工者;关于发廊服务员开门营业前齐齐大声表决心,念口号打鸡血的场景完很真实阿!
完全不夸张😂以前家门口的永鑫发型连琐店、最早的文峰、还有振鼎三黄鸡店面我都见过,完全一模一样的操作,喊完还放音响做第六套广播体操。
唯一不喜欢的是结尾,本来挺凝重肃然有点伤感的气氛由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引出转折,突然变得喜庆、一团和气了,所有人物都聚在一起,就像一场大型刻奇秀,也仿似电影杀青后的剧组庆贺的场景,瞬间就触戏了,但也可能这是导演刻意为之,所要达到的一种黑色幽默的荒诞效果吧?
还有个人不太喜欢的瑕疵1、儿子请爹来城里吃饭怎么可能去Zoo cafe这种不实在地方喝咖啡?
这都是妹子们摆V字去拍照的地儿,充胖子怎么也得去个大饭店撒的来顿实沉的;2、穷小子总是骑自行车后面带着喜欢的姑娘,这也都太俗套了,可不可以来点新的花样?
片名《海上浮城》直到结尾才出现,它的英文名 dead pigs是贯穿全片的线索《我只在乎你》好好听 听完再走,不过不是邓丽君唱的,歌手不熟悉,但唱得也很好听。
推荐 ,特别上海的朋友都去看看 ,很匝劲的,现实中的很多无奈,人情世故,会有不少感同身受。
虽然排片真的不太友好。
电影背景设定在2013年,发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故事,聚焦如拆迁户、养殖户、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开发商、富二代、来中国的外国人等小人物,展开了一幅那个时代的人物群像。
电影中大量的使用沪语,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中国电影受众。
不过语气语调还是比较地道的,也要感谢两位老戏骨的台词功底。
提到上海,或者更广泛一点的江浙沪,可能大部分影视剧着重打造一个都市丽人的奋斗故事,却鲜有表现高楼大厦之外的郊区、老破小等地方人们的生活状态。
老王是东部沿海农村千千万万养殖户的典型,勤勤恳恳地养猪就为了买个好价钱,相信努力劳作能得到回报,但确实最无力面对风险的一群人。
一场瘟疫就能让一切辛苦付诸东流,只能默默承担损失,电视报道只关注这是谁的责任,却没有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窘迫。
拆迁户王招娣名字就是典型的重男轻女思想体现,不过电影里面没有过多关注。
开发商与拆迁户的斗争其实是中西价值观念的碰撞,电影让美国人作为代表劝说,更是强化了这种冲突。
开发商的立场在于你搬出旧屋能得到丰厚的赔偿,还能帮助工程师们继续工作,帮其他更多人买到想要的房子,何乐而不为?
而传统思想的王招娣看重家庭,不愿意离开承载着她大半生的许许多多回忆的房子。
他们都没有错,他们想要的一切合情合理,但金钱是否能够弥补精神创伤呢?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富二代身上,父爱的缺失能用富裕的生活条件弥补吗?
车祸导致的半身瘫痪能用一叠钞票弥补吗?
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中上演,王招娣也好,夏夏也好,买西瓜的妻子也好,她们用无声的语言抗争着,却自始至终是被害者。
王招娣说法律会站在她的一边,最终仍然妥协了。
夏夏被父亲伤害,却用同样的方式伤害着别人。
这样的问题有解决方法吗?
忽略那段尴尬的大合唱,其实可以看到王招娣屋顶上对峙开发商的时候有群众举着牌子声援她,她的视频放到网上后她成为了网红,得到了认可与支持,这才是她最终妥协搬离旧屋的原因吧。
金钱并不能完全弥补心灵的创伤,而需要这些伤痛被看见、被认同、被理解。
影片中每次王招娣拒绝搬迁,得到的回应都是你到底想要多少钱?
但她真正需要的是对她遭遇的同理心。
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代入了开发商视角,觉得她很讨厌,喜欢给人制造障碍。
但最终她从屋顶上走下来,以她的视角拍摄了老屋全貌的时候,有些能体会她的不舍与留恋。
很多人说这是以西方视角拍摄的,是对中国的文化输出,我觉得这是中西方价值思维的碰撞。
王招娣搬出老屋并不是对金钱的妥协,而是通过抗争为弱势群体发出更大声音后的妥协,以及对亲情的妥协。
当西方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横行的时候,小人物们用自己的力量呐喊着金钱不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能够战胜金钱的诱惑的,大概是正义与爱。
LONDON FILM FESTIVAL 2018Dead Pigs | 海上浮城导演:阎羽茜 Cathy YAN监制:贾樟柯主演:邬君梅,杨皓宇,李淳,李梦,David Rysdahl, Zazie Beetz看完这部黑色幽默喜剧我哭了,我开始怀念我从出生以来住的第一个房子,我很怀念它,可能是因为我对它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了,我好害怕。
那个房子的门框上会有我妈用水彩笔画的我每年日渐窜长的身高墙壁上挂着穿着背带裤留着假小子头发在广场上吹泡泡的我书桌上摆着我们家第一台大屁股台式电脑我曾经用那台电脑上过hao123网站去听王心凌的歌我曾经拿着粉笔在我门家阳台的墙上写过李嘉诚成功做人的秘密我曾经在我门家电视机前面踩着地毯跳过兔子舞我曾经把我们家的门上都贴满了美少女战士的贴画我曾经收了一摞真知棒棒棒糖的糖纸在小铁盒里真棒我还能回忆起来这么多真幸运那个房子还没被拆不过那个房子也已经不属于我了钉子户招娣姐本片第一个在现代化过程中追求情感而非追求金钱的人物出场。
王招娣女士作为上海郊区的资深中年精致猪猪女,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每天早上都监督店里的员工进行鸡血打气法,跺脚加鼓掌加高喊我最棒,在她看来,比起憋在心里闷头苦干的期待,只有呐喊出来的欲望才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所以她也选择在生活中呐喊,拼命地向人生呐喊我没老——每天打扮得俗气且精致,拼命地向社会呐喊我不想搬家——作为这片郊区唯一一个钉子户:“我会坚守我的家园,我,我不害怕,法律是站在我这一头的”,拼命地向她哥哥呐喊我不想卖房——“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想办法”。
招娣姐把自己住了三代的小楼房装饰得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繁复又低调,养了一群不管怎样放飞都会飞回来的鸽子,同类相吸,她跟鸽子一样念旧地怀旧情。
在当记者一次一次的问及她为什么在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拆迁费下还不搬走的看似很理所当然的问题之下,她急了:“我搬走?
我为什么要搬走啊?
我出生在这里呀,我们家,我们家三代呀都出生在这里呀,我这里,很多人,我们都认识好几代的啦,现在整的都没有啦”。
当别的拆迁户顺应现代化的发展拿了钱去建设现代化的时候,我们招娣姐根本不稀罕开发商给的臭钱,她只在乎自己房里的鸽子,自己怀里的小狗子,和自己屋子里的回忆。
哪怕是她哥来求她卖房她也不愿意。
我们招娣姐可以站在房顶上单枪匹马对抗即将下挖的挖土机,淋着雨,抱着狗子,穿着粉色的毛绒睡衣,戴着包租婆的卷发棒,活脱脱的一个美少女战士,她不畏权贵不畏社会不畏记者地保卫着她的心灵净土,可她只畏感情,当她哥当着众人的面跪在雨地的泥土里掌掴自己时,她从房顶上走了下来,终于同意拆迁。
我们的招娣姐最终在这场现代化战役里败给了感情。
社会比你想象的丑陋多了,人生比你想象的温柔多了,一个彪悍的粉色妇女最终可以因为亲情而选择同意拆迁,这么说来她是赢家,起码她有所对抗,知道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呐喊出来,哪怕最后没得到,也是尊重了自己的内心,受到的是亲情的安慰,而不是金钱的诱惑。
猪农男主角猪农是村里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在上海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猪农有先见之明,养猪不能再是唯一的出路,养猪多有风险,每天还要给猪吃最好的猪饲料——“猪过的比我都好”。
他借高利贷,做投资人,买VR眼镜,他有吃螃蟹的勇气,但没有吃螃蟹的技巧,当他投资的公司卷铺盖跑了,当他养的猪一夜之间全死了,他还是那个最渴望成功却最缺少成功方法的简单头脑的猪农,所以他趁着夜色,把他的dead pigs都扔到了江里,感染就感染,起码是大家的事,政府会解决,社会会关注,但他一个人要支付处理死猪的费用,那可不行,没钱的。
猪农有两个有钱的靠山,一个是开着发廊住着拆迁房的妹妹,一个是在城里穿西装打领带请他吃厚多士的儿子,这让他在被催还高利贷时并没有显得那么的走投无路,可是妹妹不愿意卖拆迁房,儿子的西装是借的。
猪农真的走投无路了,跪在雨地的泥土里掌掴自己,这时候儿子从城里赶来了,妹妹也从房上下来了,众人开始鼓掌了,他终于用亲情说服了妹妹来给他擦屁股,从此他们住进了高楼大厦,猪农可以在高楼大厦里开间VR体验店了,跟他妹妹不同,他应该挺喜欢现代化的吧。
中国富二代女富二代女几乎每日都去那个餐厅跟朋友们一起消遣,但看起来她似乎并不太喜欢她的那些富二代朋友,当她眼见着她爸包养了她身边的朋友的时候,那晚,她出车祸了,她脖子给撞伤了,果农被她给撞残了,用她爸的话说,“还好给你买了辆好车,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好像有的是金钱真的能够长命。
这时,本片出现的第二个在现代化过程中追求情感而非追求金钱的人物出场,是果农的老婆。
当富二代女脖子好了之后,她拿出厚厚一沓钱跟果农老婆说着对不起的时候,果农老婆凭“你跟你爸一个样,以为几个臭钱就能收买人吗,钱能买我老公站起来吗!
”把富二代女骂走了。
钱的确不是万能,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富家女的手机落在每天都去的那间酒吧了,酒吧的waiter穷小子把手机珍藏好找到了富家女住院的医院,在参观了一遍被富家女朋友的各种礼物塞满的病房之后,穷小子显示出了傲人的自信和骨气并没有被吓跑,他被富家女使唤买了一个手机充电器和一份小杨生煎回来,后来一来一往,富家女和穷小子暗生情愫,就当穷小子要吻上富家女的时候,富家女跑走了,你跑我也跑,穷小子也消失了,后来相遇又在医院,换富家女给穷小子买小杨生煎了。
人生的爱情就是有人喜欢我,我不喜欢他,有人爱我,我喜欢他,有人不爱我了,我爱上了他。
还好他们两个其中一个人步伐慢了一点,挺合拍的,最后终于相爱了。
打工族穷小子穿上租来的西装和租来的雨伞请他爸在ZOO COFFEE喝抹茶拿铁吃厚多士是穷小子对自己尊严最后的建设,可惜这个建设还不到一天,就被他的猪农父亲拆穿了,穷小子既懊恼又愧疚,猪农父亲跑走了,也不问穷小子要钱了,穷小子开始想办法要钱。
他有一个富二代女友,可他还是决定依靠自己的实力去赚钱——碰瓷。
下雨天,车灯前,一辆连人带车倒地的自行车,倒地的人身上被甩了几张毛爷爷,这就是穷小子的赚钱方法。
穷小子对富家女的情愫始于好奇,陷于欣赏。
任何的爱情不都该是如此,爱情就不该有被贫穷和富贵限制的过于自卑和自傲的情绪在其中,还好穷小子和富家女都没有。
现代化中的年轻人真让人有希望,富二代女有血有肉不是眼中只有钱,穷小子心中有爱有恨不是只有穷骨头,真好。
美国来华设计师美国年轻人也想在特色主义市场经济下分一杯羹,虽然他不了解钉子户也不了解拆迁,但为了让他的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他还是决定亲自去找钉子户谈一谈,于是他找到了我们招娣姐带他参观了她的养鸽房,给他细细道来了她养鸽子的初衷和经历,最后还送他了一只鸽子作为礼物,美国年轻人好像是被招娣姐说服了一样,呆呆地抱着鸽子走出布达佩斯大饭店,在他放飞鸽子的那一刹那,他好像忽然懂得了钉子户的意义。
不过他没空去管,他被这个光怪陆离的现代化社会搅得不明深浅,凭借姣好的外国面容被邀请去某房地产开发商的购房会上走秀,现代化的过程中,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全球化的过程中,外国面庞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仿佛圆顶的教堂式建筑和西班牙舞蹈和英俊的外国面庞就能让这房子多卖几栋似的,是的,的确能多卖几栋,因为我们喜欢国外的建筑,物以稀为贵,我们没去过国外都能住到这种西班牙小镇风格,真是时髦。
电影的高潮点是招娣姐在雨天黑夜被人砸房间玻璃,猪农在雨天黑夜在猪圈外房间里苦思冥想他的钱从何处来,富二代女在雨天黑夜在着急地联系着她的挚爱,穷小子在雨天黑夜的马路上碰瓷赚钱,美国年轻设计师跑去给别的楼盘走秀,大家在同一时刻都好惨,都得不到自己想要得到的,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是死猪造成的,死猪是谁造成的,是无良商家卖的所谓高级猪饲料造成的,猪饲料生产商总管,就是富家女她爸。
还好我们的招娣姐拯救了全片,她卖了房,猪农有钱了,穷小子也不用碰瓷了,富二代女也联系得到她的爱了,美国年轻设计师开始在这片没有钉子户的地方施展才华了。
感谢王招娣女士,拯救了全宇宙。
新闻告诉我们,江水清了,瘟疫没了,死猪捞了生活中的人们告诉我们,“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电影的最后是一群鸭子漂浮在江面上,好不容易清理干净的江水,没了死猪,又有了死鸭子,一场冬天的禽流感又再等待着这座城市。
“房子卖掉,我们还是一家人。
”拆迁、碰瓷、非法集资、死猪漂江,《海上浮城》就像一面照妖镜,将人性丑陋一面展露无遗。
电影像是当下生活的百科全书,人间百态流转其中。
34届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剧情片主竞赛单元“集体表演奖”,第30届棕榈泉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Ricky Jay电影魔力奖,这部作品得到了世界影人的认可。
贾樟柯担任监制,无疑为作品注入了更多烟火气息。
在提前观影后,电影君发现影片比想象中的精彩。
这部直击社会痛楚的电影,留给观众巨大的反思空间。
老百姓自己的故事2013年3月,上海松江松江横潦泾水面出现大量死猪。
同年3月12日,上海已累计出动打捞船只233艘,共打捞死猪5916具。
《海上浮城》的英文名“DEAD PIG”,由此而来。
死猪上浮,人性下沉。
片中五位男主之一的猪农(杨皓宇饰),原本指望着养猪卖钱清偿非法借贷。
谁知命运无常,一夜之间血本无归。
这仅仅是作品中,具有时代标志的元素之一。
拆迁、碰瓷等热门社会事件的融入,影片的生活气息更加厚重。
熟悉的场景,能够将观者轻易代入故事中去,进而引起强烈情感共鸣。
新老演员的在线演技,同样是影片的加分利器。
老戏骨邬君梅饰演一位“最牛钉子户”,守护着一座承载她所有人生记忆的老房子。
杨皓宇饰演的猪农,小聪明不断,却很难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着正确片段。
贱卖死猪不成,于是趁着夜色将其偷偷沉入江中。
更可怕的是,有同一想法的猪农,并不止他一人。
穷小子恋上富家女的桥段,在影视创作中并不少见。
后者缺爱,前者缺钱又缺爱。
为了帮助身为猪农的老父亲,偿还高利贷。
在一次误打误撞中,小伙干起了碰瓷的勾当。
现实的生活压力面前,人性悄悄低了头。
这个世界上不忍直视的东西只有两种:一种是骄阳,另一种就是人心。
《海上浮城》将藏在犄角旮旯里的人性污垢,全都翻到台面,接受观众检验。
这未尝不是一种壮烈。
拆房子还是拆家?
“房子卖掉,我们还是一家人。
”走投无路的哥哥,在妹妹面前发起狠来。
在他眼中老宅就是一间可以拆了卖钱的房子,有价可循。
他不知道的是妹妹心中,这间老屋充盈着成长的记忆,见证了自己从小到大的喜怒哀乐,难以用金钱衡量。
当下社会由于拆迁引发的家庭战争不在少数,许多亲人更是反目成仇。
房子重要还是亲情重要,房子与家能否直接画上等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故事的结尾,总算为人性的悲凉注入了一丝暖流。
在长跪不起的哥哥面前,妹妹选择了亲情。
在拆与不拆中,妹妹都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现实题材作品迎来“春天”从《我不是药神》到《无名之辈》,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迎来春天。
《海上浮城》自然也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
除了题材之外,影片多线叙述结构让人印象深刻。
此类结构在近几年的华语电影中并不少见,通常出现在中小成本及新导演的作品中,比如忻钰坤处女作《心迷宫》等。
此类作品通常要建立在扎实的剧本之上,《海上浮城》的制作筹备周期长达三年。
导演阎羽茜曾是华尔街日报记者,这段记者经历让她对新闻事件极具敏感度,善于搜集生活素材。
监制贾樟柯,在剧本阶段以及筹备阶段上就给予了很多方向性的建议以及肯定,因此影片内容值得期待。
当前,强社会话题性逐渐成为爆款电影标配,有利于加速口碑的发酵及下沉。
在同档期影片中,这一特性也让其与众不同。
好演员的春天已经来临,现实题材作品又何尝不是呢?
《海上浮城》的英文名叫《dead pigs》,豆瓣评分不高,其实有点可惜,最后20分钟烂尾了,但前面的部分,确实可圈可点。
邬君梅的戏路太宽了,演得了国母,也可以胜任上海大姨。
这个“钉子户”展现出来的性格只是冰山一角。
她英文流利,爱看老电影,家居时充满少女心,出门时又格外精致,理发店的生意堪称红火,养赛鸽也颇有一套;她人到中年仍独身一人,和哥哥不睦。
这些年,他们家族的往事,她自己的经历,一定很复杂。
她哥哥,一个好面子又短视贪财的人,没有大成就,却惹了一堆麻烦。
面对记者采访的一段独白,真的是演活了。
债主上门,他先是试图卖掉死猪,又无奈扔猪,之后硬着头皮求妹妹帮忙,之后进城找儿子。
他笨拙地讨好着,心虚地躲闪着,费力地隐瞒着,可怜可恨又辛酸。
李梦的富家女出场不多,却很打人。
她一直擅长这样的角色,世故而纯真,桀骜而孤勇。
她和李淳还是蛮有cp感的。
看李淳演自己听不懂嘻哈,又去学英文,还是蛮有趣的,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男孩,他沉默而忧郁,一直对老父编制一个美梦,为帮父亲还债而去碰瓷。
他爱上了美丽富有的姑娘,笨拙地取悦她,竭尽全力送她玉坠。
那个挂名的建筑师,更像一个演员,电影没有展现出他的复杂性,他的挫败感、孤寂感、企图心,都是可以挖掘的,结尾处和地产商谈下一个项目时,那种讽刺感要是做出来就妙了。
老外在中国被雇佣撑场面,这里面的社会心理可有趣了,他在夜店偶遇东欧女郎,本以为可以他乡遇故知,而姑娘只想和他谈生意😂,神来之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人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园的,所以这份守护看起来如此不合时宜。
对比残酷的《危楼愚夫》、温情的《飞屋环游记》、荒诞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确实风格不够强烈,可惜了可惜了,多好的一个黑色幽默题材。
导演加了很多现实标签,各种问题通通都可以在影片中看到。
年轻导演能选择这样一个现实角度去拍摄,牛批!
体现出了导演的认真和负责,遇到这样的导演,是所有演员的福气,怎么能不为之付出,怎么能不欣赏,希望多拍摄这样的佳作奥,现在社会就要这样的题材去体现出来奥,支持导演!
虽然年轻但是大胆,敢想敢做,佩服奥,加油,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明天会更好的
太可惜了。
本来是奔着一场猪流感串联起来的中国当代城乡发展和阶级分层浮世绘去的,描绘了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匮乏,县城在城镇化进程中被空无一物的洗脑式成功学入侵,成为统治当代中国的单一价值,越是底层劳动者越对自己的命运没有丝毫的掌控力,却也对金钱有着排他性的追求。
简单朴素的精神和情感交流放在人群中,得到的往往是异样与不解的眼神,反而钱才是人人能听得懂的沟通方式。
可惜新手导演的掌控力实在是太有待提高,现实主义荒诞剧最后拍拍成了百老汇风格的迪斯尼歌舞片。
不过这片放到现在看不但颇为应景,更有种预言性的讽刺。
猪流感过去后,黄浦江上漂浮的死猪被打捞处理完毕,揪出了表面上的责任人,事态报道平息,结尾江面又平静的浮起死禽。
就像现实中,又迎来了追责不清的非洲猪瘟。
周而复始,这片土地上的闹剧悲剧惨剧生生不息。
邬君梅演绎的上海老阿姨实在太传神了,怕不是本色出演?
「我只在乎你」却是太不高级的败笔,没能营造出任何共鸣。
这片本来是8分的本子,生给拍坏了。
有点担心猛禽小队了。
有想守住曾经的,还有被时代车轮碾过还要拥抱的,有挣扎的,有躺平的。
西方视角不也是一种思维,大家都怎么了?
不管怎么样,导演重点画的没错!
好大的拆字啊,哥扇自己尤为精彩!
众人喝彩,一个人的梦碎了。
碰瓷有风险大家需谨慎啊,我们的解决办法总是有用的。
摇摇欲坠的梦,导演提个醒而已。
最后的浮鸭是虚构的,漂猪是真实的事儿。
叫我想起pink floyd的一张专辑
看【海上浮城】有几个瞬间会让我想起索德伯格的【副作用】但很难想象如果是全明星阵容会是什么模样。
视听语言要比贾樟柯作品好许多。
但整体还是更像BBC的纪录片 我不认为这只是编导之前的职业习惯使然。
邬君梅的角色为何如此念旧与执拗 似乎没有解释的必要。
港台老歌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升 甚至变成了压垮猪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这话虽然看似矛盾 却也是片尾给人的感觉。
李淳有着李安般的笑容 但不见谦逊或憨厚 反而可能更适合演之前【目击者之追凶】中的阴暗角色 没准笑容本身也是有代沟与国情差异的。
Good!
哇这个老王演技赞经典上海爷叔,邬君梅也了得!上海方言电影难得,还是要鼓励的,李安儿子太尬了,结尾合唱也挺尬,还有老外那一part可以砍掉换别的,相当不舒服
咋就一起唱起歌来了
???没逻辑不是超现实的意思吧
李安的儿子还是挺鲜的,可以为我带一份小杨生煎吗
详见长评
电影的混搭风格有一定探索价值。电影中的舆论视角非常突兀,导演想让观众一起置身事外?与之相比,导演处理情感段落流畅自然的多。得贾科长真传,光买动物园门票还不够啊。
给邬君梅十星。整片大型刻奇,靠新闻标题想象出的底层处境,自以为是到难以忍受。结尾那合唱出来时简直想喊救命。
又有几个女人能活得像阿妹一样呢?
题材很接地气,但是剧情却无新意,片名我觉得叫《河上浮猪》更贴切些,还能蹭上一点猪年的热度。ps,我一直以为邬君梅是董明珠。
结尾有点尬,别的还好
这么棒的电影,居然这么低的评分!沉稳的镜头,美式的人文关切:抗拆的姑母,猪死光的养猪户,碰瓷赚钱的穷小伙子,醉酒车祸毁掉他人人生的迷茫女孩,挫败沦为白皮子的设计师,通过5个人的人生来洞察世事!很喜欢最后片尾河水中死去鸭子的镜头……
大杂烩,新闻集锦,浮于热闹的故事表面。
好看
没想到偶然间看到了这么好的电影 杨皓宇的演技太好了 最后是Teresa拯救了一切。。。
这个片子的结构我挺喜欢的。可能我太久没看这类型的片子,也有可能我的审美就到这个程度……所以,这个片子的情节在这个结构上面就像往根雕刷绿漆。第一条,一个镇子上几万头死猪抛尸在河里,这是有常识性错误的吧。第二条,大合唱阖家欢乐结局是要恶心我吗?第三条,人物台词刻板,多数剧情稀烂,好像是试图反映现实但是其实坐在城头楼阁上恶意揣测。富家女开口就让穷小伙买手机那一段看得我智商出窍。邬君梅演这样的角色真的再合适不过,很对味。
太有感觉了,比贾的故事更甚一筹,还兼备他的意境,绝。
Ambitious。除了结尾其他都显得非常有潜力
一部分音乐应用确实还挺贾樟柯趣味的,但是不得不说阎女士根植于美国导演的创作触觉让它从科长式新闻剪报进化为木兰花。作为社会切片确实精准(人物能够完美覆盖上海从郊县到外滩老中青三代)但是中段碎笔太多,也没必要那么奇情,前30分钟确实精彩,但是中段泄气了,完全靠着邬君梅的表演撑住场子。
三星半吧 最后拆房子的ending让我一头雾水..太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