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些学究似的评论语言来形容这片子的话应该就是:典型的东方电影路线。
出奇冷静的镜头语言,用平实到可以称之为简单的故事来阐述一个哲学问题。
全片一气呵成,整体节奏拿捏的甚为精致。
但是我想说的是看完这个故事后它给我带来的进一步思考。
这些问题凭借我半瓶子社会阅历和所谓“幼稚”的思维模式是无法用简单几句来介绍的。
所以我想请看见这则不是评论的评论的朋友们回答下:问题一、宠物和牲畜哪个更需要我们的爱心?
动物和弱势群体哪个更需要我们的爱心?
问题二、如果我们也只是简单的生物,不是所谓的人类时到底我们需不需要为了别人而奉献?
问题三、如果我对某人或者某动物奉献爱心,那他、她、它会领情且一样对我奉献爱心么?
问题四、社会是每个人组成的社会,每个人幸福的话那这社会就幸福。
但是要损失了极极极小的一部分人或者说仅一个人的一丝利益那这个社会是不是就不幸福了呢?
然后一位老人,客栈的店主说道,请给我们谈谈饮食。
他说道:我固然希望你们能靠大地的芬芳生存,如空气中的植物靠陽光延续生命。
但既然你们不得不杀生为食,从初生羔犊口中抢夺它们母亲的乳汁以解干渴,那就让这成为一种崇拜方式吧。
让你的肴摆在祭坛上,那是丛林中和原野上的纯洁清白的物品,为更纯洁清白的人们奉献牺牲的。
当你们宰杀一只畜禽,你们应在心中对它说:"在屠宰你的力量之下,我同样地也被宰杀,我同样也会被吞食。
"那把你送到我手中的法则,也将把我送到更伟大者的手中。
"你的血和我的血都不过是滋养天国之树的汁液。
"当你们用牙齿咀嚼一只苹果,你们应在心中对它说:"你的种子将在我的体内生存,"你明日的花蕾将在我心中开放,"你的芬芳融入我的气息,"你我将带着喜悦共度每一个季节。
"秋日里,当你们采集园中葡萄酿制醇酒,请在你们的心中说:"我也是一座葡萄园,我的果实也将被采摘酿制,"我亦将如新酒,注入永恒的容器。
"冬季,当你们斟饮美酒,请在心中为每一杯酒歌上一曲;让那歌声成为一首纪念秋日,葡萄园,和美酒酿制之曲。
—纪伯伦《先知》
我觉得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感受很真实,学校六年级二班一开始一位年轻的班主任给了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话题饲养小猪并吃掉它,在进行课题活动的时候没有考虑的很全面,得益于校长的支持,期间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从小朋友开始给小猪搭建住的地方,从家里带吃的剩饭,动手操作各种活动,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小猪打扫卫生,合作分工,带小猪去散步,无微不至的照顾,不嫌弃并最后有深厚的情感,期间很多的困难和不可控制的因素,以及涉及到家庭,从一个班级到学校到家长到每个家庭都有了对生命思考的意义?
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并曾发出更多的意义,最后的抉择让六年级二班的孩子是一种的责任的抉择,分工和位置的抉择,是一趟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这个片子给不了五星,但是总体上来讲,对教育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实践性尝试,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就这部影片来讲,总体观感的就是说不清道不明。
片子的主题是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的意义,孩子们的讨论和辩论也很有深度,当中有一个孩子还提出了小猪的生命的长度是由谁定的呢?
然而,直到结尾,片子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让人看着很疑惑。
虽然这种以实践为主题的对生命的探讨和辩论这个课题本身很有意义,但是如果这个课题的最高指导思想是混淆淆的,甚至是错误的,也有可能对孩子们造成损害,而不是获得收益。
客观克制的叙述手法,更像一部记录片。
自己养的小猪最后该何去何从?
要不要吃掉?
被命名为P酱的小猪跟农场里饲养的肉猪一样吗?
从猪自身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农场里养的猪,不会拥有姓名,农场里养的猪,不会跟你一起上课,一起踢球,一起看烟火。
作为伙伴陪伴了一年的小猪对于孩子们来说,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情感和美好回忆,从饲养者的角度来说,它跟它最初作为食材的身份已经大不相同了。
吃掉一头农场小猪,你不会去考虑将来见不到它了,因为它有太多的可替代品,有太多具有共性的同类,而吃掉陪伴了自己一年的小猪,却吃掉了唯一一个具有那些回忆的伙伴,它是无可替代的。
作为饲养者,在最初决定它的方向就很重要,食材的饲养模式,跟宠物的不能相同,既然已经打破了食材的模式而作为宠物饲养了,它在心目中的分量自然就跟食材不再一样了。
单纯的孩子们不具备分辨这两种模式的能力,也很难预见混淆它们会带来的问题,于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教师没有去刻意的引导,而是顺其自然的观察,聆听,让孩子们在过程中自己体味,成长,最后每个孩子都在矛盾挣扎中学会了面对自己,面对选择,面对结果。
人生其实很多事都未必会按照既定的思路去进行的,人不仅仅冷静理智很多时候更矛盾感性,但每件事最终都会有一个选择,决定并勇敢的承担结果是我们应该学会的。
2008年东京电影节开幕,一部本土电影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它就是妻夫木聪主演的《小猪闯教室》。
首映礼上妻夫木聪真的抱着一头小猪笑眯眯的面对镜头。
P酱真的是超级超级萌啊!!!
一扭一扭的小屁股,见什么都要啃一啃的憨样,吭哧吭哧爬楼梯……啊啊啊啊啊啊我对小动物最没抵抗力了MUAMUAMUA看得出来小盆友们都很爱P酱。
可是我无法理解那群赞成吃掉P酱的孩子们的理由:养它就是为了吃的;与其因为其他人养不了把它送到肉食中心,还不如我们自己送过去;吃掉P酱,它就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这也是它生命的延续;它们顽强的活下去,变成食物,我们应该怀有感恩的心;……总之,爱它就要吃掉它。
有时候,日本人的心态真的非常匪夷所思。
这部电影又加深了我这个观点。
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浪费食物,中国人强调做这些食物的人的辛勤劳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而日本人则强调事物的原料,也就是猪牛羊鸡鸭鱼,“鱼儿们顽强的活下去,变成食物摆上餐桌,我们就要怀着感恩的心把它们吃干净。
”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我觉得还是怪异得很。
因为你们为了让人类吃掉而“顽强的活着”,所以我们人类一边感谢你们,一边把你们吃得一干二净。
“我们有权决定其他生命的长短吗?
”“猪生下来就是为了被我们吃掉的吗?
”脑海中浮现出在日本“科学”捕鲸船上被开膛破肚的鲸鱼;被赶到海湾里遭集体屠杀的海豚,他们的惨叫声和鲜血染红的海水,深深的刺激到了我。
日本人说:“谢谢你们啊,为了变成食物顽强的活着,我们会吃得一干二净的。
”各位看官,你们不觉得很不舒服吗?
影片最后,孩子们边哭边追赶肉食中心卡车的样子颇为心酸。
爱你就要吃掉你。
CLAMP《圣传》里深爱阿修罗的帝释天在战场上把爱人吃掉了。
我还记得当时看到这段情节心中的恶寒。
天哪!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思维?
反正我和爸妈说死也不会吃掉我家狗笨的。
以后不要随便就叫人家猪!
猪也是有感情滴!
第一次萌生了养头小猪当宠物也不错的热情、第一次为了一头小猪流了“一公升的眼泪”、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小猪也有感情也会寂寞、第一次开始真正体验到番茄也是有生命的,要有对食物起码的尊重...里面:小猪跟人一样的有了个名字,叫小P小猪2个月大睡在纸箱里那个表情,那真叫粉嫩小猪偷吃番茄、踢球、上音乐课、偷听讨论、意外出逃、过圣诞、围爱心围巾、睡毛毯过冬....因为对小P满怀爱意,充满感情,小P不是被当作食物看待而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小伙伴、是一份开心又调皮难忘的美好记忆!!
里面说:如果小P活着的使命就是让我们大家吃掉?
那我们活着的使命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没有小P会觉得寂寞?
那小P如果离开我们也会觉得寂寞的,我不想让小P寂寞!
我们生命的长度到底是由谁来控制的?
小P的生命难道是由我们说了算的吗?
难以置信,这些话出自小学生之口啊!
老师的教学实验可以说绝对是成功了!
想说:这个教学实验为什么成功了?
每个小朋友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了,这是最主要的每个小朋友都从头到尾体验了这个过程,开始结束、开心伤心.....每个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回忆每个小朋友都对小P去留做了思考、争辩、纠结....想说:6(2)班的教室四面八方如此满满当当,仿佛记载了班级里所有小朋友的喜怒哀乐,教室其实是1个班级每个学生在学校里的小家,学校是大家,一个家庭是靠什么维系的呢,我想是感情,感情来自什么地方?
来自互相信任和互相依赖!
现实中这样平等、人性、民主、相互依赖的教育关系,我想绝对是很少有的吧!
如果有,应该很难得,要珍惜!
想说:6(2)班毕业的时候,这个仪式很棒,仿佛咱们古代接受圣旨般神圣,更重要的是每个小学毕业的小朋友身着正装,带个小花,在像大人一般被尊重着;毕业歌歌词很好,不用精忠报国,而是鼓励成长为主;我想说歌词的情操再高、再爱国,我毕业之后一点P都想不起来了!
附上歌词,备忘: “温柔的话语 有时候也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去战斗 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看得到/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 今天更加优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开始整装待发 重新出发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头丧气/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样的你 大家都会喜欢的……”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年轻的帅哥老师抱了一只粉红小猪到课堂上,阳光灿烂地微笑着说:“我们一起养一只猪吧,养大了就把它吃掉。
”虽然也有有老师认为这个活动十分无稽,有孩子嫌猪的脏臭,有班级投诉猪的吵闹和贪食,有家长不满孩子对猪的热情……但在校长的支持和孩子们的爱护下,这只叫小P的猪得以住在彩色的猪圈里,每天吃好喝好,冬天还能享用温暖的围巾和棉被,有时还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它健康成长,很快成为一只精力旺盛的大猪。
人怕出名,猪怕壮。
小P不知道有什么在等着它,但人类知道。
随着毕业日期的临近,已经和小P培养起不俗感情的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讨论:该怎么处置它?两个小时的电影,没什么特别的高潮,大部分对话就是人们在讨论小P的命运——从一开始的该不该养,到后来的该不该吃。
可却不会令人感到乏味。
这是因为电影的调子一直在一种轻快的节奏中行进,柔和丰富的色彩、欢快天真的童音与生动幽默的细节交替出轻盈的质感。
更重要的是电影触发了观者的许多思考,它所讨论的主题是举重若轻的——那些作为人类的食物的生命,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通过孩子们的口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些是很尖锐的,比如:因为亲手养育了小P而不吃它,这种善待某一头猪而吃掉其他更多的猪的所谓区别对待是没有意义的;把小P送给低年级的学生去抚养,而可能造成那些孩子们日后送小P去屠宰场的结果,这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广义上说,蔬菜水果也是生命,为什么人们就可以坦然地吃掉它们呢?
……诸如此类。
让人不由得随着电影中的讨论陷入沉思。
最后的结局,也许不那么“大团圆”,但很合情理。
小P就是一只猪,它最好的归宿,就是人们的餐桌——尽管这样说会让人感觉粗暴。
(人吃不吃猪,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问题)我想表达的是,电影中给了我一个关于“珍惜”的启示。
那些作为人类食物的生命们,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由着某种机缘成为了人类食谱上的重要内容,冥冥中它们担负了如此神圣的使命,那么努力地长出鲜美而营养丰富躯体,为人们提供不可缺失的热量与口腹的享受,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此多一分虔敬与感激之心呢?
如同电影中某个孩子的父亲说的,要干净地把食物吃掉,才能对得起它们生前的努力。
浪费粮食就是犯罪。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每次动餐前,都会祷告几句:感激那让食物顺利生长的年景,感激那些为我们制造食物的人与那些为我们购买食物的人……并感激那些食物的本身——也就是,感激这养育了人类在内的世间万物的“天地”。
这是一种感恩。
“感恩”不是同情,不是怜悯,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与。
恰恰相反,感恩是由下而上的。
感恩,能衍生出“敬畏”。
我赞同这样的看法:正因为人类丧失了敬畏,欲望才如洪水般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肆意蔓延,不知边界。
重拾敬畏,才能重新找到边界和底线。
于是,饮食间不妨怀一份感恩之心,推及到对自己消耗各种生活资源的时候多一份思考,那自然会增多一分对生命的敬畏,就会对那些由消耗了大量天地精华地得来的人的生命力多一分珍惜,从而减少我们放纵欲望、虚度光阴、挥霍青春的可能吧。
世界潮流非我能主,国是鸿图非我能参,惟有一羹一饭间尚容己身。
以上所感,宜于约己,非使律人。
以此鉴之。
又是小猪。
从麦兜,到小P,最近看的电影里,猪似乎成了反省的最佳宠物。
我喜欢那个老师和那个校长。
他们是真正的教育家,哪怕前者只是一个刚上任的教师。
他们懂得,亲身体验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非什么教科书什么多余的说辞。
那些条条杠杠是可以让人们记住“生命诚可贵”这样的道理,但那只是教,而不是育。
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重要,珍惜,谁不懂?
可是为何,重要的结果,是不断爆出的醉酒驾驶撞死多人?
为何,珍惜的结果,是一个又一个年轻脆弱的心灵为了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的离开,为了一场不起眼的考试成绩而放弃父母给予的生命?
不懂得尊重别人和自己生命的人有那么多。
每次开学,媒体也好,学校也好,都在不断地重复生命教育。
可是生命教育,究竟教育了什么?
那些看起来懂道理的人们,又是否真正配得上这堂课的毕业证?
电影里,孩子们坐在一起讨论怎么解决小P的问题。
小花问老师:“究竟谁能决定生死?
”我的第一反应,是自己。
病重的患者要想延续生命,很多时候,意念是唯一的药。
当自己内心放弃了活着的想法,再好的医师也无力回天。
可那个老师却回答:“没有谁可以决定。
”好多剧里都会有这样的情节,叛逆的青年冲着前来规劝自己的人大喊:“命是我自己的,爱怎么糟蹋管你们P事?!
”他们把自己做主生命看成了太过轻易的事,忘记了什么是感恩,以为这不平庸的态度绚烂而值得。
想到这些,突然觉得老师说的是对的。
六年二班的孩子们好多次落泪,为了不忍心葬送小P的生命。
因为那是真心喜欢,细心豢养的“孩子”,更因为,那是一条生命。
有人觉得这样的课,对于一个小学生太残忍。
我倒觉得不然。
为什么教人珍惜生命就必须回避生命结束?
当人们可以在对待生命终结时,不再用“不吉利”“太沉重”这样的理由来拒绝面对,人们或许能比现在更懂得珍惜生命的意义,它牵扯太多。
电影结尾,孩子们一个个上台领毕业证书。
他们恭敬地行礼鞠躬,郑重其事。
他们是配得上这张毕业证的学生们,他们曾如此激烈地思考并讨论关于生命的议题。
他们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想起自己在这样的年纪,从未有过如此讨论哪怕一次。
最激烈的时候,就是打架。
很多人都喜欢小学的时光,说那时候纯真啦童心啦什么的。
难道这些长大了就没资格拥有了?
明明是自己割舍掉的东西,偏要找出什么社会什么无奈这样的原因。
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悲情那么身不由己。
我不喜欢自己的小学时代,周围人的交往里充斥着心计,满天飞的真的假的的眼泪,有着电视剧看太多太早熟的我喜欢你我爱你我要娶你。
这真是惊悚的事情。
六年二班毕业的时候,学会思考深刻的问题。
我学会了什么?
微笑,坚强,不要像以前别人伤害自己那样伤害别人,要对朋友好,学会原谅。
也许我应该感谢那段灰色的时光,伤害让人成长。
这些学会,是比那一张纸更好的毕业证。
我想忘记那些过往,带着真正收获的这些,高飞远走。
就像孩子们在毕业礼上唱的那支歌——【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能看到 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今天 更加优秀】
小学老师一开始就挑明了,我们养这只小猪是要最后吃掉它的,一直到离影片结束前十分钟,我还不能接受关于要吃掉自己亲手养大的猪这件事情,在我的头脑里,大概养猪就是培养小朋友爱心之类的目的吧,后来一看到老师投了最后一票赞成把小猪送去屠宰场,我就立刻换台了。
不过第二天还是到网上找到了大结局看掉了。
让小学六年级的小朋友去面对我们要想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要有别的生物被毁掉这件事情,是不是太残酷无情了,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且回想我的整个上学过程中,根本没有人跟我提到过这个问题,老师也好家长也罢,爸妈都是善良的人,他们对我的教育基本上就是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最近变成了做个结婚的人),家里当时养了小狗,也生了病,我们给它看了很长时间的病,它也吃了很多苦,最后还是死掉了,我们全家人痛哭了一夜。
其实小狗生病是因为我们过年到外地去玩,但是舍不得把它放在宠物医院代管,就带它一起出去,然后它可能太小了,染了病。
一直到这两年,我才忽然想到了这件事,还是非常难过,面对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一味的喜爱和不舍是远远不够的。
面对养了很久的小猪,同学们最后旗帜分明的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希望能把小猪留给3年纪的同学们养,另一派则是希望自己把小猪送去屠宰场,大家互不相让,指责对方不负责任。
这个时候老师并没有下结论,说谁对谁错,只是一次次的组织大家讨论,希望大家能自己做出决定。
最后票数总是一样,老师投了最后一票,说决定送小猪去屠宰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忽然非常明白老师的心意了,而且觉得很感动。
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想随心所欲的过日子真是很困难,因为我们生下来就不可能独立的活着,我们得靠着别的东西活着,要吃动物,植物让自己有体力,在感情上也要跟别人互相安慰,互相爱抚,所以很多时候都得为了这些东西去让步,放弃。
如果一开始就能明白这点,那么学会尊重别的人啊,生命啊,就不是那么困难的事了。
当时有好几次医生都建议我们把小狗安乐死,但是我总是觉得它不可能就这样死掉了,还是执意去找了自己能找到的各种医生,现在想想,能让它早点有尊严的死掉,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在我上学的时候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老师,倒是遇到过一两个以摧毁学生自尊心为乐的,不过他们也是被摧残着自尊心长大的吧,在我们这样的社会里,你没办法去指责什么人,因为大家过得都不算有尊严。
即便是有妻夫木聰一枚大帥哥,可是過了看兒童片的年紀了。。就。。只覺得整部劇很形式。。況我也愛吃肉,況我從不養寵物。。>。<
惭愧,我不知道这部影片的教育意义在哪里。给小孩子看,太残酷;给成年人看,估计跟我差不多没啥效果。只是觉得,猪很可怜,不止猪,所有羊啊牛啊这种人类餐桌常见的食物都很可怜,它们不是生来就应该被吃掉的,可是,在这个人类作为生物链最顶端的世界上,它们无法自主自己的生命。我想起以前看爸爸杀
军国主义培训营,死士调教所
森赛好帅哦~~~
发人深醒的最童真的讨论。结局太感人了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懂得生命的珍贵吧。
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睡著了= =
帅老师推行放养政策
有点过
对于先养猪,再讨论应不应该吃猪,还让一群小学生们目送自己亲手养大的猪进肉制品工厂的剧情我真是理解无能,即便你要探讨道德困境也不用如此故作纠结状吧。
道德的困境 一场关于人性反思的行为艺术 形式大于内容
我天 再不标个看过就彻底忘了 一部在7月伴随我多次搬家吃外卖时看的片 然而主题非常不下饭
谁能决定生命的长短?
额……
宣传素食的好材料
孩子们的纯真接触到成人世界所习以为常的残酷会怎样?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相伴的意义并不仅是记忆而已,它以各种形式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有些东西,越过困难,才能看得更明白。孩童真切的演绎让影片变得非常真实。感恩很好很好。妻夫木聪越来越喜欢喜欢。
正视残忍,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