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糙!
一段矫情刻意的自我救赎之旅 风格粗粝尖刻 仿佛成了情感交互的壁垒 几段承启的部分太不合逻辑
一般
西藏电影也是电影,不用带滤镜。所有有良知的人都会经历自我救赎的过程吧,尤其是到了某个年龄。可是真正能跨过去的有多少?《药神》里的徐峥做到了,《太阳》里面的尼玛也是。
极悲驱动的极简,借助精妙的高度省略荡漾起内部的波纹,世俗意义中的藏族文化——那种涤荡心灵的神圣感,被隐藏了起来,只剩面对无端偶然悲剧的无能为力。所以主角紧闭嘴唇一言不发,任凭太阳晒伤面容麻木双眼,因为朝拜也解决不了这份悲痛,此时,宗教让位于具体的人的境遇,他和它都失效了,世界被颠倒,太阳从西方升起。当然,最终也是他们再次的合二为一重新拯救了他,也意味着太阳重新从东方升起,这是影片的“神圣使命”。
个人感觉不值7.6分。不是纪录片,不知道谁给的标签。
我们用一个一个故事打开彼此心扉。
HDTV.720p.x264.AC3-CMCT快进看完
话说挺不好的!
一个简单故事,一次事故亲人离世,一个倔强内向自责自闭的年轻人,一段“一直走着能忘记一切”的徒步,一个劝着“想想等你的女孩,她哭着求我带你回家”蹒跚小跑努力争夺他行李包的老人,半路老人最后一颗牙掉了,回忆小时候第一次掉牙齿,羊毛卷牙扔帐篷顶,太阳老爷爷给你白海螺牙还我难看狗牙的口误笑话,母亲去世那么多年了,母亲灿烂笑容依旧美丽,我现在闭上眼也感受的到。荒无人烟地能煮一锅热茶也是享受。从不帮女服务员开门到帮老人追帽子,影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客车走了老先生离开,茶锅里加了牛奶。小伙醒了白雪覆盖。雪中牛在吃草。他留下一滴泪。他终于搭客车。家里有亲人迎接。故地,舍不得留在拉萨的骨灰,扬起迷了小儿的眼。该翻篇了。执念,跟白蛇2劫起 异曲同工。
文艺青年的矫揉做作 主人公内心层次还是太简单了 流白写意过多 及格处女座
插叙,节奏有点慢,塔洛更好
有些事,真是再怎么折磨自己都难得安宁。尼玛一心苦行,太阳总在左边,半张脸被灼烧得浑然不觉。人也是,自设的迷局待久了,也不知剩了几分心魂。直到一具苍老的皮囊出现,用活泛的心态匀出些执着善意,叫那苦与苦碰撞起来,好让彼此都卸下些心结。人与人兴许抬头便再也无缘,但那荒烟蔓草间,分明有了些畅达。原来2015年就标记想看,如今《阿拉姜色》看完,松太加采完,才在这故事中长舒一口气。
上路走走 说不定能找到答案
看来中国艺术电影传统由“万玛团伙”延续(关键词是电影学院和藏族电影人)。松太加为万玛才旦作品《静静的嘛呢石》美术和《寻找智美更登》摄影师。此片中德格才让的录音和音乐不喧宾夺主,又不乏细腻精彩之处。广袤荒芜西部旷野中自我放逐,寻找生命意义与救赎,沉静。开头部分叙事不甚清楚,经验不足
松太加前期作品,摄影仍属万玛才旦风格,但叙事结构和立意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传统-现代或城乡二元对立只是点缀,最重要的是拷问藏族人的内心,展示佛教信仰的多面呈现。但《冈仁波齐》再大卖,也不会有更多人去回看这一部。
整体把控好于细节,情感流露的弱,整个片子浸入的感觉也弱,闭环的剧本做的还可以,最后突然消失的老者,也像一个魔法师一般,也只能帮你到这里
喜欢松太加,看他的电影总能让我内心安静下来。
朝圣之路后如何回归生活
出事后拔脚就跑挺真实,管窥了一点西藏风情,磕长头、泡奶茶等。经常来我家取快递的西藏小伙和男主一样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