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
刺激!
痛并快乐着!
征服!
酷!
速降车。
寻找没有车轮印的地方。
完美的骑行环境要求有完美的尘埃、斜度、气候。
犹他州,新疆,南美高海拔的红土谷地,北美英属哥伦比亚省,尼泊尔喜马拉雅山,犹他州,新疆。
-当你旅行时,你不光重新认识了世界,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
一段路的尽头是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的起点。
片子中的地方,除吐鲁番,还有可能外,其他地方就几乎没可能了。
旅游估计难到,何况骑行运动呢。
北京有类似的地方么,山不要太高,但要缓,石头不要太多,可以有树。
更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群人,玩得爽。
几年前在《看电影》上的老文章,正好发出来凑份子!
记得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访谈,是导演马丁·坎贝尔在拍罢《垂直极限》之后接受采访时,声称搞不懂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如此危险的爬山运动,大概他在新西兰(该片选择与故事中K2峰相似的库克山脉作为实景拍摄地)对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和险象环生心有余悸。
不过马丁·坎贝尔先生显然还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更加危险的下山运动,而且也有着一群热血青年对这项充满挑战性的运动乐此不疲。
《车轮不息》这部记录片展示了一群自行车极限运动爱好者,或者可以称之为“速降的艺术家”,在紧张危险、风驰电掣的“下坠”过程中,感受着异乡文化的洗礼,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危险刺激的极限之战《车轮不息》前后一共拍摄了两年,是自行车纪录电影题材中投资最大的一部。
该片于2012年9月19日在拉斯维加斯“INTER BIKE”自行车展上首映,当即引发轰动,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自行车电影。
电影讲述一群雄心勃勃的高山速降爱好者,在世界各地挑战险峻的地形,挑战自己的极限和大自然。
在看《车轮不息》之前,也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高山速降”(DOWNHILL,简称DH)的自行车运动。
只要你骑过自行车,当从斜坡上冲下来时,因落差势能转化为高速动能,致使大脑内多巴胺大量分泌,会造成心跳加快,肌肉僵硬等极为刺激而紧张的感觉,个中体会。
“高山速降”就利用这种方式,这项运动起源于高山滑雪速降,指的是骑手在山地、丘陵、沙漠等极端的地理环境下选择一处小山,骑自行车从山顶飞速直下。
(滑雪速降的分支很多,还包括滚轴速降和滑板速降)。
该运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极限运动以刺激和危险性著称,当车手们骑乘着专用速降自行车以每小时80-90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在复杂的地形和陡峭的斜坡中左右游移,作为“肉裹铁”的代表自行车,其危险系数不亚于F-1赛车,很多速降选手认为,这项运动给予他们的极速快感是以赛车和摩托车为代表的依靠机械带来的速度感无法比拟的。
而且为了实现速降的返璞归真,像在片中以卡莫·扎克和达伦·柏瑞克劳斯等为首的欧美速降选手舍弃了速降车的中央避震和前叉避震,将在山路上往复不定的震荡和惊人的速度感糅合在一起,他们称之为“终极速降”,去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速降的艺术与勇者行动 艺术,是有创造力,生命力的,是永久不衰,刻骨铭心的。
而极限运动也是艺术,是一项身体的艺术,高山速降。
就像《车轮不息》中达伦·柏瑞克劳斯说道:“这是一种需要真正勇士精神的运动”。
这项极具观赏性的运动是强调人体对自行车掌控力的一种自然的方式,将陡峭山坡上任何可以利用的环境地形“为我所用”,象征着灵魂的自由。
电影里跟随着他们的足迹,从犹他州广袤无边的大峡谷、新疆荒凉酷热的火焰山、阿根廷未开发的安第斯山麓,到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湍急弗雷泽河沿线、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秘境,本片不但具备了同类作品一贯的特质:极限、精彩、动感、引人入胜,而且也在其中融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与文化风格。
速降选手们用自己的身体和足下的车轮,灵活、疾风的速度诠释着这项运动的精髓——下坠的速度与升华的灵魂。
在群山之巅,你要多条自由的线路可以选择下山之路,这就是自由,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
当人们一直在强调“下山难”的窘境时,却不想一群被认为是疯子的家伙在荒凉的山间开辟出一条骑着自信车下山的壮举之路,惊心动魄、赏心悦目。
选手将BMX特技单车的场地搬到了大自然中,车手们在大于60度甚至接近直角的崎岖山坡上飞驰下坠时,电影本身就在塑造着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奇观,更不要说在高速聚焦镜头下他们做着空中水平(车手空中倾斜车与地面水平)、X-UP(空中转体360度)、超人(身体离开车体向后伸展)等特技动作时,画面张力被进一步的拉大,观众在沉溺于感觉刺激的同时,也被他们的勇气所折服,这正是极限运动始终根本。
在他们的勇气行动中,塑造这些奇观场面离不开纪录类电影的技术优势。
《车轮不息》可以说很有技术含量的,电影的拍摄模式比较常规,大可参见同类题材的电影,比如BBC的跑酷纪录片《飞檐走壁》。
但这项新颖的运动为常规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电影的画面感入手,在表现速降的过程中,电影采用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航拍的远景,为了追求动作的连贯和一气呵成的速度感。
除此之外,在表现细节特技动作时也穿插了不少慢镜特写和背景高光的渲染。
比起室内极限运动的特写镜头用闪光灯和粉尘烘托动作质感的效果,《车轮不息》在野外环境下,尘土和自然光取代了这些辅助效果,而且电影在不同场景中增加了不同的滤镜,像是犹他州的淡蓝色、新疆的昏黄色和尼泊尔的青色,场景色彩变化更能突出地域的差异性。
车手主观镜头的引入增强了居高临下的紧迫感,从他们的视角中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山坡的崎岖和陡峭。
鬼斧神工与文化洗礼 《车轮不息》带我们走过北美人烟罕至的荒漠、新疆人烟密集的农贸市场、尼泊尔鳞次栉比的古刹,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异域文化的熏陶。
高山速降对场地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片中车手所示,几乎找遍了全世界所以荒无人烟的地方,在熟悉了当地的地貌与沙尘之后,这项被他们成为“游戏”的运动才正式开始。
以犹他州盐湖大峡谷为例,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地势险峻、谷深岩陡,常年的风沙和早已干涸河水的侵蚀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奇观胜景,自然造物,顿生敬畏。
而高山速降就是需要这种典型的冲积山坡,突兀的孤峰是他们开始的起点,连绵的山脊是特技产生的滑行道,一条条沟壑形成了天然的赛道,远处的群山是他们的观众。
在这种没有束缚制约的条件下创意无限的高速降落,荡起层层的尘土和留下的道道轮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
还有文化,在尼泊尔边陲小镇、新疆风土民情,居民对外来事物的好奇都写在他们的面孔上,电影在运动之外带领观众环游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冲击,不仅仅对于车手,更为这项运动本身凝聚了人文精神。
很少有竞技类纪录片拍得如此具有文化特色,都得益于高山速降这项运动的特殊性。
电影中一句著名的台词:当你去旅行时,不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
背景音乐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竞技类纪录片中,为了契合令人热血贲张的运动激情,金属、流行、朋克、电子等节奏感极强风格的音乐出现频率是相当高,《车轮不息》也不例外,但正因为片中独有的文化特色,也为该片打上了独特的标签——地域性。
片中的背景音乐以电子、朋克、民谣,但没有出现常见的Hiphop曲风。
原声大碟选取了甄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独立乐团优秀曲目,比如来自英国的Bear Mountain的《Two Step》、非洲马里著名的盲人乐团Amadou&Matiam的《DougouBadia》、日本迷幻摇滚乐队Go-qualia的《Requiem》以及美国本土独立乐队的精品。
单听原声曲目仿佛不是一张竞技电影的原声,而是一张公路电影大碟,空灵、清澈,配合电影中各异的文化特色,如天籁之音般的动人。
令人遗憾的是该片并没有因地域的变化而选择当地乐队献声,比如新疆段落就选取了日本和比利时乐队,但整体的文化特色还是非常值得肯定。
“坠落”永无止境著名的极限运动大师塞巴斯蒂安·福冈(《007之皇家赌场》)在其著作《这种方式》中提到:“生活就像是由许许多多的障碍和挑战组成的,如果精通极限运动(原书特指跑酷),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 在如今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空间与生活压力是呈反比的,压力越大,空间则越小,也许是人类在远离自然的文明世界生活得太久了,在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陷入身心的慵懒之后,便开始渴望回归自然。
极限运动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冲出文明的枷锁,释放压力,融入自然空间最本质的需求。
就像《车轮不息》中的主题。
车手们对自由的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整部电影的走向,这也是极限运动的本质。
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车手们为了完成心目中的速降,飞跃大半个地球,来到荒无人烟的秘境,他们可能会经历高原反应、行李丢失等波折,也可能不远万里来到目的地之后发现这里并没有理想的速降场所无功而返;他们会为了一处场地不惜背着重达20千克的速降车花费数个小时登上山顶,去享受飞速直下瞬间的快感;也会为了追求一段完美的跳跃摔得七荤八素,付出鲜血的代价。
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这样做是疯狂而不理智的行为,反而在赞扬他们勇气的同时,也会领悟到片中传达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去拥抱、回归大自然。
旅途永无止境,挑战永不停歇,路在脚下,车轮的痕迹生生不息。
记得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访谈,是导演马丁·坎贝尔在拍罢《垂直极限》之后接受采访时,声称搞不懂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如此危险的爬山运动,大概他在新西兰(该片选择与故事中K2峰相似的库克山脉作为实景拍摄地)对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和险象环生心有余悸。
不过马丁·坎贝尔先生显然还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更加危险的下山运动,而且也有着一群热血青年对这项充满挑战性的运动乐此不疲。
《车轮不息》这部记录片展示了一群自行车极限运动爱好者,或者可以称之为“速降的艺术家”,在紧张危险、风驰电掣的“下坠”过程中,感受着异乡文化的洗礼,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危险刺激的极限之战《车轮不息》前后一共拍摄了两年,是自行车纪录电影题材中投资最大的一部。
该片于2012年9月19日在拉斯维加斯“INTER BIKE”自行车展上首映,当即引发轰动,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自行车电影。
电影讲述一群雄心勃勃的高山速降爱好者,在世界各地挑战险峻的地形,挑战自己的极限和大自然。
在看《车轮不息》之前,也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高山速降”(DOWNHILL,简称DH)的自行车运动。
只要你骑过自行车,当从斜坡上冲下来时,因落差势能转化为高速动能,致使大脑内多巴胺大量分泌,会造成心跳加快,肌肉僵硬等极为刺激而紧张的感觉,个中体会。
“高山速降”就利用这种方式,这项运动起源于高山滑雪速降,指的是骑手在山地、丘陵、沙漠等极端的地理环境下选择一处小山,骑自行车从山顶飞速直下。
(滑雪速降的分支很多,还包括滚轴速降和滑板速降)。
该运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极限运动以刺激和危险性著称,当车手们骑乘着专用速降自行车以每小时80-90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在复杂的地形和陡峭的斜坡中左右游移,作为“肉裹铁”的代表自行车,其危险系数不亚于F-1赛车,很多速降选手认为,这项运动给予他们的极速快感是以赛车和摩托车为代表的依靠机械带来的速度感无法比拟的。
而且为了实现速降的返璞归真,像在片中以卡莫·扎克和达伦·柏瑞克劳斯等为首的欧美速降选手舍弃了速降车的中央避震和前叉避震,将在山路上往复不定的震荡和惊人的速度感糅合在一起,他们称之为“终极速降”,去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速降的艺术与勇者行动艺术,是有创造力,生命力的,是永久不衰,刻骨铭心的。
而极限运动也是艺术,是一项身体的艺术,高山速降。
就像《车轮不息》中达伦·柏瑞克劳斯说道:“这是一种需要真正勇士精神的运动”。
这项极具观赏性的运动是强调人体对自行车掌控力的一种自然的方式,将陡峭山坡上任何可以利用的环境地形“为我所用”,象征着灵魂的自由。
电影里跟随着他们的足迹,从犹他州广袤无边的大峡谷、新疆荒凉酷热的火焰山、阿根廷未开发的安第斯山麓,到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湍急弗雷泽河沿线、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秘境,本片不但具备了同类作品一贯的特质:极限、精彩、动感、引人入胜,而且也在其中融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与文化风格。
速降选手们用自己的身体和足下的车轮,灵活、疾风的速度诠释着这项运动的精髓——下坠的速度与升华的灵魂。
在群山之巅,你要多条自由的线路可以选择下山之路,这就是自由,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
当人们一直在强调“下山难”的窘境时,却不想一群被认为是疯子的家伙在荒凉的山间开辟出一条骑着自信车下山的壮举之路,惊心动魄、赏心悦目。
选手将BMX特技单车的场地搬到了大自然中,车手们在大于60度甚至接近直角的崎岖山坡上飞驰下坠时,电影本身就在塑造着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奇观,更不要说在高速聚焦镜头下他们做着空中水平(车手空中倾斜车与地面水平)、X-UP(空中转体360度)、超人(身体离开车体向后伸展)等特技动作时,画面张力被进一步的拉大,观众在沉溺于感觉刺激的同时,也被他们的勇气所折服,这正是极限运动始终根本。
在他们的勇气行动中,塑造这些奇观场面离不开纪录类电影的技术优势。
《车轮不息》可以说很有技术含量的,电影的拍摄模式比较常规,大可参见同类题材的电影,比如BBC的跑酷纪录片《飞檐走壁》。
但这项新颖的运动为常规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电影的画面感入手,在表现速降的过程中,电影采用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航拍的远景,为了追求动作的连贯和一气呵成的速度感。
除此之外,在表现细节特技动作时也穿插了不少慢镜特写和背景高光的渲染。
比起室内极限运动的特写镜头用闪光灯和粉尘烘托动作质感的效果,《车轮不息》在野外环境下,尘土和自然光取代了这些辅助效果,而且电影在不同场景中增加了不同的滤镜,像是犹他州的淡蓝色、新疆的昏黄色和尼泊尔的青色,场景色彩变化更能突出地域的差异性。
车手主观镜头的引入增强了居高临下的紧迫感,从他们的视角中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山坡的崎岖和陡峭。
鬼斧神工与文化洗礼《车轮不息》带我们走过北美人烟罕至的荒漠、新疆人烟密集的农贸市场、尼泊尔鳞次栉比的古刹,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异域文化的熏陶。
高山速降对场地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片中车手所示,几乎找遍了全世界所以荒无人烟的地方,在熟悉了当地的地貌与沙尘之后,这项被他们成为“游戏”的运动才正式开始。
以犹他州盐湖大峡谷为例,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地势险峻、谷深岩陡,常年的风沙和早已干涸河水的侵蚀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奇观胜景,自然造物,顿生敬畏。
而高山速降就是需要这种典型的冲积山坡,突兀的孤峰是他们开始的起点,连绵的山脊是特技产生的滑行道,一条条沟壑形成了天然的赛道,远处的群山是他们的观众。
在这种没有束缚制约的条件下创意无限的高速降落,荡起层层的尘土和留下的道道轮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
还有文化,在尼泊尔边陲小镇、新疆风土民情,居民对外来事物的好奇都写在他们的面孔上,电影在运动之外带领观众环游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冲击,不仅仅对于车手,更为这项运动本身凝聚了人文精神。
很少有竞技类纪录片拍得如此具有文化特色,都得益于高山速降这项运动的特殊性。
电影中一句著名的台词:当你去旅行时,不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
动感BGM震撼心灵背景音乐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竞技类纪录片中,为了契合令人热血贲张的运动激情,金属、流行、朋克、电子等节奏感极强风格的音乐出现频率是相当高,《车轮不息》也不例外,但正因为片中独有的文化特色,也为该片打上了独特的标签——地域性。
片中的背景音乐以电子、朋克、民谣,但没有出现常见的Hiphop曲风。
原声大碟选取了甄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独立乐团优秀曲目,比如来自英国的Bear Mountain的《Two Step》、非洲马里著名的盲人乐团Amadou&Matiam的《DougouBadia》、日本迷幻摇滚乐队Go-qualia的《Requiem》以及美国本土独立乐队的精品。
单听原声曲目仿佛不是一张竞技电影的原声,而是一张公路电影大碟,空灵、清澈,配合电影中各异的文化特色,如天籁之音般的动人。
令人遗憾的是该片并没有因地域的变化而选择当地乐队献声,比如新疆段落就选取了日本和比利时乐队,但整体的文化特色还是非常值得肯定。
“坠落”永无止境著名的极限运动大师塞巴斯蒂安·福冈(《007之皇家赌场》)在其著作《这种方式》中提到:“生活就像是由许许多多的障碍和挑战组成的,如果精通极限运动(原书特指跑酷),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在如今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空间与生活压力是呈反比的,压力越大,空间则越小,也许是人类在远离自然的文明世界生活得太久了,在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陷入身心的慵懒之后,便开始渴望回归自然。
极限运动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冲出文明的枷锁,释放压力,融入自然空间最本质的需求。
就像《车轮不息》中的主题。
车手们对自由的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整部电影的走向,这也是极限运动的本质。
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车手们为了完成心目中的速降,飞跃大半个地球,来到荒无人烟的秘境,他们可能会经历高原反应、行李丢失等波折,也可能不远万里来到目的地之后发现这里并没有理想的速降场所无功而返;他们会为了一处场地不惜背着重达20千克的速降车花费数个小时登上山顶,去享受飞速直下瞬间的快感;也会为了追求一段完美的跳跃摔得七荤八素,付出鲜血的代价。
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这样做是疯狂而不理智的行为,反而在赞扬他们勇气的同时,也会领悟到片中传达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去拥抱、回归大自然。
《车轮不息》,讲述的是一群玩“山体速降”山地车车手。
他们已经不想再去挑战那些早已被其他车手征服过的到处都是山地车轮胎痕迹的山体了!
他们要去挑战那些从未被挑战过的,而已难度系数很高的,没有山地车一点轮胎痕迹的山脉。
最终他们选择了,中国的新疆吐鲁番、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尼泊尔的青藏高原、犹他州的落基山脉。
这些山的环境都是非常地恶劣,而且不容易到达。
他们到达了之后要规划速降路线,还要经过不停地试错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速降路线。
所以说他们为了完成这一系列挑战,也是经历了不少困难、困境。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退缩过,一直勇往直前。
老实说我被车手们的这种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精神和速降下山的那一瞬间给“震撼”到了!
除了“震撼”这两个词,我找不到其它可以来形容我看这《车轮不息》的感受。
以前的我只知道山地车是可以在山路和那些很恶劣的环境下行走。
却不知道它还有“山体速降”这种让人激动澎湃、惊心动魄的极限运动。
里面“速降下山”的情景搭配那音乐,真的非常非常的燃。
至于有没有我所说的这么燃,这个就要靠大家去片子里面体会了。
其实我还想到另一个名字也许更适合这部片子,“一息之间”。
因为他们很多时候能否速降成功,只在他们的“一息之间”。
那些影响他们成败的是因素,如果没有在“一息之间”作出决定,那就只能以失败为告落。
下山的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不容得他们慢慢思考,只靠他们本能地在“一息之间” 作出反应。
在美国西部犹他州的荒地中杂耍了十几年的山地自行车后,这群嗜极限耍车为生命的年轻人,把目光放眼到更广阔的世界。
首先来到我朝新疆吐鲁番寻骑,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完全新鲜的人文生态环境中,他们很快驯服了这一片陌生的山土地。
随后以周骑列国的抱负之心,到阿根廷、尼泊尔、哥伦比亚,还回到家乡犹他州重新感悟母亲的怀抱,最终又来到吐鲁番,感受最有人情味的极限运动之地。
有人爱登山,有人爱探险,有人爱骑车,总之,极限运动是他们生命中的最大意义。
尽管有摔伤,有染病,还会丢失包裹,但他们还是不会放弃。
迎着光辉,顶着风尘,独自一人在荒芜人烟的崎岖地上,把自己最喜爱的运动发挥的淋漓尽致。
那穿日而过的完美画面,快速与慢速画面的切换,那惊心的穿梭山脊瞬间,肆意的翻滚动作,不仅玩耍出自己的精彩境界,还为观众们带了极大的视觉与情感享受,品味生命中那转瞬即逝的极致含义。
骑累了的闲暇之余,还能饱尝吐鲁番孩童们迎风扬尘的拎来各种水果饮食,完全一副天地人和的和谐景象。
玩滑轮,手腕子折了,凌晨一点多用本杂志架着手去医院.只有一个值班医生和一个护士,护士搂住我的手臂,我的姑父死死抱着我,医生在没麻药没x光的情况下强行给我把错开的几节骨头捏了回去.第二天x光,发现捏歪了.那年我十二岁.十七岁,玩snowboard拉伤了韧带.当时天冷没什么感觉,上车一吹暖气就动不了了.刚刚出国,什么都觉得贵,没舍得去看医生,在家躺了一星期没下床.十八岁,玩longboard把两颗门牙磕断了.我一个人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那几片牙齿到底飞到了哪里.想抽根烟,才想起戒烟很久了.十九岁,有一天rugby比赛,教练让我上场,可是我牙套弄丢了,不想把假牙弄断,几番推辞.教练再也没有让我首发,我想解释,可是话到了嘴边,又被风吹散了.我的longboard玩的不算太次,当国内玩家都以slide为巅峰的时候,我的"徒弟"都能勉强做出来这个动作了.我打rugby虽然没什么身体优势,可是从没无故缺席过一次训练.我不是一个运动型男生,个子不高,有点发福,长得也不够凶悍.我今年20,没有了longboard,没有了rugby.只是每周回去健身房呆一下,或者游个泳.我是懦夫,当我去参加party因为没有门牙不敢开口和人搭讪的时候我真的后悔了.当我被防守队员撞飞起来的时候,我真的怂了.朋友开玩笑说"总算是见到什么叫做断了线的风筝了."我爱笑,可是我心里真的哭了.不是因为技不如人,是因为自己的怯懦.我害怕了,因为害怕,我放弃了滑轮,放弃了long board,放弃了rugby.如果还能回到从前,我一定对自己说"孩子,别怕."现在,我有了很多借口逃避这些危险运动.老了,没激情了.摔怕了,疼怕了.学习压力太大,没时间玩这些.等等等等人不愁找不到借口,只要想逃避.看完车轮不息,我站在镜子前,仔细端详了身上每一个创口,他们都成为了过去式.就像老松树上的裂纹,早已经没了喧嚣.曾经的故事,现在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我默默的对自己说了一句,"孩子, 别怕."
10月份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居然从重庆骑单车去了三亚,11月中旬才重三亚回家。
一路就我和单车还有一部单反,三人同行,自此爱上了单车和单反!
回来后很多人不理解,但年轻就应该这样!这不记录片也一样,除了可以媲美discover的景色还有一群年轻的心。
有不喜欢的,也有为之疯狂的。
因为年轻就该这样1
广袤的天际下,飞扬的尘土,翻滚的轮胎驰骋在高原、戈壁,以及世界尽头的脊梁上。
他们用车轮丈量世界,远去的时光投影在各种崎岖地貌里,摔痛后站起来抖抖灰尘便再次飞跃而下。
大抵是雄鹰的化身才能如此自由而勇敢。
那些场景细数成为慢镜头,一次次把梦想做到极致。
世界在那一瞬间清晰的显现出来,它原来是无限大,大到我们这一辈子都看不到,而我们却还在拘泥于一些细小事物郁郁寡欢。
我一直都不能懂,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梦想可以付出如此多。
后来我得出结果,也许,这些梦想是支撑他们过完这一生最圣神的信念与追求,他们为此付出生命、汗水与伤痛都在所不惜,因为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们收获的远不止负面的东西,他们在奋斗的过程中,收获到了我们大多数人穷极一生都无法企及的感受和视野。
而还在疑惑的我们,连最基本的梦想都是没有的,如果你以为你有梦想只是你的梦想被你封存。
那么我很真诚的告诉你包括我自己,不,我们都是没有梦想的人,真正的梦想是挨得住世俗骇语,受的了贫苦和缺陷,生活的中心永远只余此一个,而为达成此你应该无法入睡,想到都热血沸腾,不赶赴在追求的道路上都要泪水盈眶。
我们的都不是,我们的梦想只是留给老去的我们一些缅怀一点想象而已,我们的梦想要不从没真正发现,要么早就没有了。
首发于[流量君]微信公众号dotammm,转载请注明出处今天君君刷到一部燃爆腺上激素的好片子,全程woc跪着看完!!!
这是一部讲述高山速降的极限运动纪录片,它是自行车纪录片题材中投资最大的一部。
更被誉为“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自行车电影”。
说到这里,不得不科普一下这项极限运动——高山速降。
它起源于高山滑雪速降,指的是骑手在山地、丘陵、沙漠等极端的地理环境下选择一处小山,骑自行车从山顶飞速直下。
所以也被称为坠山。
都知道自行车的别称是“肉包铁”,所以,当车手们以每小时80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冲下山坡时。
危险系数绝对不比F1的车手驾着赛车以每小时200-300公里的速度在赛道上“飞”的危险性低。
而这部影片的主角们,就是这样一群“坠山者”。
故事要从犹他州开始说起,这是全世界最适合进行高山速降运动的地方之一,也因此吸引了大批高山降速爱好者前来体验。
但对于影片的主角们来说,犹他,不够味儿!
他们是世界顶级的自由山地自行车手,别人眼中“完美的速降场所”对他们来说却毫无挑战性。
因为,这里太熟悉了。
于是他们开始想,在世上还有像犹他州一样的地形吗?
或者更好的,一个没有车轮印甚至没有人类脚印的地方。
让我们去试试!
他们开始寻找完全陌生但绝对充满挑战性的地方。
新疆荒凉酷热的火焰山。
阿根廷未开发的安第斯山麓。
英属哥伦比亚省中部的弗雷泽河沿线。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秘境。
这也使得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风景电影。
他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陌生且适合的场所,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抛向空中,摔下山脊。
腾空而起的瞬间,你甚至可以用头皮感受到他们的渴望。
当落差产生的窒息引起大脑多巴胺过量分泌时,汗毛竖起的一瞬,就是他们苦苦追求的永恒。
转了一圈,他们又回到了犹他州。
旅行有个妙处,那就是不仅可以重新认识世界,也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家。
而在经历了其他地方的磨砺后,回到最熟悉的犹他,他们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路线。
一条犹他州的、尚还没有车轮印的路线;一条他们以前不敢去骑的路线。
不言而喻,很危险。
他们可能是第一个尝试这条路线的人,也可能是最后一个。
不出意外的,四人都摔了跟头,他们以不同的姿势反复跌倒在这一条路线上。
如果他们无法彻底战胜恐惧,就总会认为某些地方飞不过去。
对于他们,这是最无法接受也是最无奈的事。
“我们熟知这里的地貌、泥土和医院。
”看到这句台词时,君君愣了很久。
是啊,极限运动是很酷、是很刺激,但又有多少人对其中的危险感同身受?
要知道,完美的骑行是有很严苛的要求的。
土壤、气候、风向等等,稍有偏差,便是高速状态下身体和山地的亲密接触。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一样,在陌生的国家,没人愿意冒险,但如果你看到好的机会,还是会忍不住尝试。
是的,对他们来说,如果有机会能更进一步的话,他们当然会去拼一把。
而要想进步,是要付出鲜血的代价的。
印象最深刻的要属他们在喜马拉雅的一次骑行。
同一条路线、同一个动作,有个车手连摔三次,但他很快就爬起来,沿着同样的路线再来一次。
第四次,终于成功!
在影片的最后,他们重新来到新疆火焰山。
上一次,他们堆了一个跳台,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跳。
是恐惧,还是风向?
就连车手自己都不清楚原因。
但这次他想试一试……
影片最终以他飞过跳台、驶下山坡的镜头结束。
而山坡的尽头,是他们这一次火焰山之旅的终点,更是下一段旅程的起点。
航拍、微距,高清画质,再加上恰到好处的配乐,《车轮不息》要展示的显然不仅仅是一段极限运动的简单集锦。
(Ps.配乐真的超赞!!!
)
想必你看完之后也会有疑惑。
一个人要对这项极限运动有多热爱,才会为之付出如此多的血与泪?
豆瓣有个网友做出了如下解读。
是的,他们没那么伟大,他们只是单纯的遵从自己的内心活着而已。
对他们来说,当傲立群山之巅,360度饱览美景,再带着一股子生命的决然与快意冲下山脊,就是活着。
毕竟,生命不息,车轮不止。
【每日一片】根据上面的提示,回复“车轮不息”即可获取。
比那部《飞翔的艺术》好很多,配乐画面都提升了不少,这群人真是作死啊!太能玩了!
我感到生命在燃烧!
热血沸腾,这才是几个蛇精病好么,其他骑车的跟用绳命冲山脊一比,统统都弱爆了。新疆大好河山,美艳惨了。摄影剪辑音乐都是神
极限自行车运动又一赏心悦目、惊心动魄的牛片,片中有一段,他们到了吐鲁番(还吃了烤包子),没想到,火焰山还可以这样骑!我自己骑过最屌的山路,也就是后峡接近冰大坂的一段翻浆的国道,他们却几乎是在山脊上骑行……若生命以这种方式燃烧殆尽,也不错!
看场那段还不错,但后面都是重复内容,热血就打了折扣。总之还是浪漫的、理想的、有勇气的……配歌都很不错。
看完还挺热血的。配乐很赞。从骑行者视角的山路也有种别样的色彩。但有些镜头还蛮重复的。
下一个旅程的开始
风景不好看,配乐也一般。
看完立马觉得生活失去意义了。。。能够执着太美了
挺酷
刻意为之+装屌,为了还算美的画面、插曲和年轻人的梦给分。
音乐不错
都不要命的
什么都没拍出来。 就是去了一些地方,然后骑车。没有故事 没有情节而镜头的运用 却也很业余 单调一点也没拍出 惊险 刺激 艰辛 自由 或者任何别的什么鬼看睡着了我负分 滚粗
蛋疼的资本主义人民,追求是奢侈的
自行车在飞,尘土飞扬~生命的力量在奔跑飞翔中汲取,车轮不息,生命不止。
配乐和摄影不错!就是前后内容有点重复,有拉长时间的感觉,适合在酒吧的高清大屏上放。爱冒险,爱运动,爱旅游的赶紧来围观此片。
挑战失败会很惨,成功一次就很赞!
红牛每年都拿点闲钱砸点这种东西出来,实在提不起兴趣了……
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