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这种大量的主观的视听失焦留白配得上濒死体验四个字。
光影斑驳虚幻美到不真实,观感极其晦涩焦灼但是愈品愈竟萌发出一种绝望的狂喜感,熵增也变得可以感知了!!
热评里对瓦格纳的联想的确妙不可言,但想了想这其实更像是影片自己选取的舒伯特。
开头便是死神与少女徐徐融化了日暮下的奥匈帝国画卷,然后极其矛盾地等待着热寂宿命的降临...电气革命的光热与原始的焚烧,时而视角游离于生死时而直接用台词戳破“文明的巅峰”的肮脏面具;错位的暴力,欧洲的神童好奇地目睹母亲被人强奸的同时与女主代表的第二重女性人格默默对视,紧随着演奏舒十四乐队的实体出现后,其肉体层面居然也被“野蛮”所毁。
雌雄同体的文明在内部进行着暗流涌动的对抗,人格化后的男性权力犹如对社会的强奸,王室成员围绕着女主的主观运镜像极了之前上下其手的马车夫流民;疲于抵抗的女性意识在夹杂不协和音的四重奏下觉醒,铺垫全局的暴力大屠杀竟然直接切入战争这个终极的形态,战壕推轨的长镜头足以令人发疯,因为结局即是彻底的解体毁灭,是毫无崇高感的悲剧...好久没看到这么符合我审美与困惑的电影了 后续补充: 搜到一篇《日暮》的影评,太喜欢这段了!!
(尤其是最后一句
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venice-film-week-sunset/ 有人比喻成瓦格纳,我昨天以为是舒伯特,但是竟然从来没往巴托克勋伯格方面去想,甚至还可以回到我曾经完全无感的柏辽兹幻交.... 里面提到的文学部分联想则是一大遗憾所谓执念其实就是对二战前文化的想象,觉得是最符合我审美的年代。
虽然称不上美好但一定是复杂的,并且必须靠音乐(或不曾涉猎的文学)去统领对其总体特征的感知,前提是音乐叫文学的想象站得住脚。
最近4.5个月因为学业繁忙几乎都不怎么听音乐和补片了,但还是经常查阅资料给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私人曲库添砖加瓦。
有关那个年代的电影本来就少之又少,结果昨天那次很偶然的机会居然就遇上一部将自己长期感兴趣的那个年代的音乐历史艺术影像联系在一起的作品(说成这是一部符合一战前审美的电影也不为过)......实在是很惊喜!
我以为是一战前的诸神黄昏,结果还是哈布斯堡那点破事。
参照一下奥匈帝国时期的年表很能体现问题:1848年匈牙利革命遭到奥地利镇压,1866年普奥战争奥地利战败,1867年正式形成名为奥匈帝国的二元帝国;片中仅仅以为“公主”称呼,身着白色套装前来订购帽子的贵族及其丈夫的身份也是不言而喻:茜茜公主(1837-1898),其1889年后再不穿黑色以外的着装;皇帝约瑟夫弗兰兹(1848-1916)。
对照一战爆发时间1914年(此时四轮汽车已普及),如果这部片的主要时间轴是在一战前夕的话,所谓的“前夕”该属于哪段时间范畴?
显而易见并无法单纯以“描绘欧洲文明末日前夜的社会图景”来理解这部电影的内容。
相比《索尔之子》做到极致导致极端压抑的镜头语言,《日暮》的画面和视听可以用唯美与浪漫来形容,而力道的缺乏与不知所云的问题便随之暴露。
在镜头中游离的人物们纷纷登场,细腻的特写表情却仿佛没有灵魂,携带着关于多民族融合与矛盾,阶级冲突,二元帝国时期等祖国历史处境话题穿插机械式的动机与结果,构建出导演想要展现的布达佩斯,他的旧日匈牙利。
幽魂般游走的Leiter家妹妹,寻找神秘的兄弟引出男人们的联盟似乎正在寻求暴力的正义;来自维也纳的男爵对匈牙利贵族寡妇的粗暴性侵,与女主人公共同见证这一幕的孩子;气氛充满控制与逼仄、光着脚为女主戴上帽子的奥地利皇室,Leiter制帽店的火与烟花转瞬便将观众带到一战的壕沟中,其中超现实的意味也是如出一辙的晦涩。
具体历史节点的模糊化,知名人物外形的明显偏差,无不意有所指,却又虚无缥缈,浅浅掠过难以留下痕迹。
每一个角色在谈到关键线索时的语焉不详,一以贯之的风格化长镜头衬得剧情连贯性更是支离破碎,实际上这个活着的灵魂所经历的是19-20世纪整个匈牙利的变迁,“大家都懂的”两名关键人物所局限的时间维度自然会构成限制,于是便遮遮掩掩、拼拼凑凑,全指望观众意会。
毫不意外这个片子分低,有多少观众能产生自然而然的共鸣?
最多夸几句镜头漂亮罢辽。
匈牙利导演拉斯洛·奈迈施前两年凭借处女作《索尔之子》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他的第二部作品自然引起无数影迷的热切期待。
有幸在威尼斯欣赏到这部新作的世界首映,还跟主创团队同场观赏,更是深感意外。
这部新作跟处女作有着一模一样的美学追求和叙事方式,再次摒弃上帝全知视角,几乎全片采用浅焦镜头,紧紧跟随着女主角的主观视点,在一战前的奥匈帝国城镇里四处穿梭游荡。
然而,这个故事的环境气氛与《索尔之子》截然不同,不再是禁闭高压下的集中营,而是完全敞开的大街小巷、帽饰店等公众场所,导演试图用同样的摄影手法来制造沉浸感难免有炫技的嫌疑。
其次,剧中女主角一意孤行寻找亲生兄弟的设计也跟《索尔之子》里父亲一心想为儿子体面安葬如出一辙。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女主角的出发点是令人生疑的,由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依靠模棱两可的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关系来推动情节及制造悬念,令观众逐渐坠入一场不知所终的猜谜游戏。
由此可见,导演一心想延续的独特美学风格,在这个叙事文本上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从深层隐喻来看,女主角好比是一种无孔不入的思想或执念,这种植根于昔日辉煌的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心态,在面临权力/荣耀日薄西山之时,难免会像女主角一样深陷焦虑,四处碰壁而无法找到出路方向。
影片高潮部分,女主角进入被侵占的珠宝店,却始终无法见到自己的兄弟,而当她靠近窗户俯视楼下群情汹涌的暴动民众,听到呼喊的不是别的,而是她的姓氏。
到了这一幕,导演似乎才向观众揭示这位神秘女主角的真正含义,她是一种抽空了现实意义的象征符号,连同最后一个镜头也再次明确了这种隐喻。
从这点来看,这位匈牙利导演在剧本上仍然有不少野心,尽管这个稍微冗长的故事依然摆脱不了故弄玄虚的意味。
同学一句评论最触动我:“《日暮》这部片具体xxxx讲了啥?
——情节对应什么不重要,重要的不是逻辑,而是这种视角受限的感觉。
”可是我不懂,我想要知道所有的信息啊?
——难道你平常生活中能知道所有的信息吗?
” 一时间我语塞,我突然又一次地发现,我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周遭的世界,然而我却连自己的生活也不懂。
我盲目乐观而过于自信,即便现在不懂,也相信只要沿着目前路径之指引必定能抵达最终的胜利。
可是随着世界进一步显露,揭示出的却是无序与混乱的原风景。
我无法掌控自己全部的生活,甚至无法知晓自己的身体,又何况整个社会,哪怕另一个别人!
+电影↑ +镜头:晃动的表达;特写、近景、远景,既有代入感,又有疏离感(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视角, +历史背景:法国“美好时代”,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奥匈帝国最后的辉煌。
日暮!
- 并非爆米花大片,也不是最激进的拍摄形式,可能我试图用好莱坞逻辑套文艺片,用哲学要求电影(
《日暮》是一部2020上映的匈牙利历史悬疑电影,又名《日落红尘》,由导演拉斯洛·奈迈施执导,演员尤莉·贾卡比、弗拉德·伊凡诺夫、伊夫林·多布斯主演,剧情讲述在1913年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一名在孤儿院长大的女子爱丽丝希望回到已故双亲多年前开设的女帽店工作,虽然遭到现今经营者拒绝,但却在无意间得知自己还有一名未曾谋面的哥哥,倔将的爱丽丝开始在城里四处探问,展开寻找亲人下落和自身过往的旅程。
看似遥远的世界其实都近在眼前
《日暮》 我发现每年冬天都会上映一部优秀的剧情片,去年是《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今年是《日暮》。
不得不承认,它很沉闷、冗长,台词前言不搭后语,以至于我的好友在我旁边昏睡过去无数次。
但是它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摆脱了上帝视角,通过一个匈牙利女人的视角来看待一战前夕的奥匈帝国,还有独特的摄影技巧等等。
虽然它不“有趣”,虽然它很“沉闷”,虽然它有着观众理解不了的台词,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很好的剧情片。
因为有些优秀的电影不是为了娱乐观众而产生的。
寻找兄长到成为兄长,是选择对可控牺牲的默认?
还是投身摔进下一次失控的轮回漩涡中?
…对抉择的思索终为一纸空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之间存有差距,有时它就像一根受潮的火柴,在阴冷的大背景下,失去了光与热的效用。
而有时,它如同一颗渺小星火,微风拂过,即可燎原。
时机差异造就了结局的不同,在没有合理的解释下,人们称其为命运。
《日暮》几乎是国内银幕上能见到的最费解艺术片。
我的观感几乎是厌恶。
又是那种让我烦死了想从银幕里拖出来打的沉默主角(如安哲电影里的哈维凯特),在作者延续性的浅焦镜头下,更如同纸片人一般,挺着揉皱的脖颈,随意穿梭在一战前布达佩斯的精品商店、穷街陋巷和帝国皇宫中,穿梭于对她好奇、警惕、支持又防备的各阶层人群中。
完全不再跟随于形式感的剧情,也就像一张随意揉捏的纸片,让人全程读不出作者究竟要写啥、写了啥。
片名的指涉其实相当明确了,就是一战到来前欧洲大陆的“日暮”,君主制的“日暮”。
但怎么可能通过其含糊甚至放弃讲述愿望的微观叙事,来让观众跟着一道,如1910年代初布达佩斯的市民那样,不知所措的沉浸共情呢?
《索尔之子》那套创新的视听语言,或许适用于残酷到不再能写诗的集中营,勉强服务于同样让人费解的信仰主题,但换到欧陆的“日暮”,就真的形式和内容完全脱勾了。
《柏林巴比伦》,因为紧凑紧张又不至烧脑的剧情,必然深受观众青睐,且能寓教于乐着,让不熟短命魏玛共和国历史、没读过《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绝大部分观众,牢牢跟随着过瘾的故事,简单了解到在国家尊严的外衣下,民主就是一个脆弱的空中巴比伦。
汤姆·提克威提炼出一个1929年将让魏玛走向末日的德国。
相比追求实验性创新的匈牙利人拉斯洛·奈迈施,曾以游戏存档式时间观念拍出《疾走罗拉》确实因为对观众实在友好,而不像挑衅的艺术家了。
而我也渐渐如费恩斯《发掘》的古船般懒惰保守,不再接受先锋艺术了吧。
借由《索尔之子》名声大噪的导演拉斯洛·奈迈施在第一次执导电影时,就捧回了戛纳评审团大奖的桂冠,又在颁奖季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收入囊中。
可当三年以后,这位被戛纳捧红的新人带着自己趁热打铁,野心蓬勃的新作,试图重回棕榈海滩的时候,法国人却犹豫了。
争议四起,流言纷纷,奈迈施最终和已被媒体谨慎期待的《日暮》亮相威尼斯。
丽都岛的观众们发现,这部降临在1913年布达佩斯的电影,从剧作结构、浅焦摄影、主观视角、沉浸式美学、历史叙事上都几乎和前作的方法论一脉相承:好像将摄影机置身于二战的惨绝人寰已经不够,奈迈施要在时间中继续回溯,直到世道崩塌的一战前夕。
可是这一次,电影差强人意的口碑却证明一切似乎都不再奏效。
《日暮》对准一个身世神秘的少女,她远道异国而来,出现在由亡父创立的帽商店应聘遭拒,却意外得知了家族数十年前的灭门惨案,不由卷入一场由腐朽贪婪的贵族,疯癫的车夫,衣衫褴褛的伯爵夫人,狂热的反叛分子共同画就的“黄昏”卷轴。
这座她阔别已久的城市,如今被过去的阴影和现世的疯癫所纠缠,正在为不久以后的战火纷飞举行“最后的晚餐”。
然而,笔者的质疑恰恰要从这里开始:这乍一听上去为了重现历史而生的黄金设定,真的将我们置身于历史当中了吗?
它怀着多大的好奇心和诉说欲进入这段往事?
除了一个盛大的布景和诗意的噱头,观众还在原尺寸复刻的城市模型中看到了什么?
事实是,我们什么也没有看到。
如果说焦距是导演为观众裁定视点,以便划清什么是“可观看的”,什么是“观看的禁地”的话,奈迈施的浅焦摄影则是导演独裁的极致:除了主角的运动我们什么也看不清,也不被要求去理解,我们像集中营的囚犯,被摄影机拖在地上前行,等着被导演实施火化或枪决——在这里面,导演并不屑于给观众思考的时间,更无从谈起在其中呼吸和沉浸。
奈迈施的狡黠就在于他“制造”了一个主角作为观看的起点,但我们并不完全共享她的视线,多数时候她的运动霸占了画框,似乎这样我们的观看便有了意义,而日暮中的欧洲却模糊在焦距之外,它们是幻影,是奇观,是玩偶公仔,是操纵情绪的昆虫嗡鸣声,却唯独不是事件,不是人物,更不是历史。
为数不多的深焦镜头,却是角色在景框中消失的瞬间,在这些时刻,我们终于被返还了眼睛,看清了身体在其间穿行的空间和情景,在观看权再次被剥夺的倒计时里贪婪地呼吸,同时感到错愕:跟随主角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不是去体验和留下印象,而是正好相反,被她屏蔽观看的权力?
于是我们仅剩的目的便是等待导演向我们滚出下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你有一个哥哥”“被送往奥地利的姑娘们凶多吉少”“他们要来洗劫帽子店”),下一个不知所云的人物,下一个“禁止入内”的地方:这正是奈迈施十四年前执导的短片《耐心》中所做的——我们漫无目的地跟随一个忙活着的女人,接着“咔”的一声被扼住喉咙(或者只是导演这样认为),这是一名集中营里的女秘书。
这便是电影的“作者性”,它被减少到了一个冲击值(shock value),好像我们跟随一个长镜头就是为了挨它这一巴掌...在集中营电影《索尔之子》中导演狡猾地给浅焦长镜提供了堂而皇之的借口:“我们最好不要抬眼观察和驻足凝视,也不要试图理清楚不幸为什么会发生,因为谁有权力说自己猎奇的目光不是在消费这场浩劫呢?
如果对其理性推演就意味着野蛮和伪善的话,我们不如直接将观众丢进泥泞之中。
” 是的,确实如此,可是奈迈施的处理不啻于脱下一件伪善的外衣,又穿上了另一件。
索尔埋葬儿子的执念在集中营无情的秩序中本就稍欠说服力,而在牵涉到越来越多的牺牲者,付上越来越高昂的代价后,这种坚持已然演变为一场近乎不可理喻的行为艺术。
索尔对犹太同胞的无视,对逃出集中营的漠然,对难民的利用,又和缺乏人性的纳粹军官有何区别呢?
这时我们终于恍然,导演为了把长镜头的坚持得淋漓尽致,为了继续“让观众置身于历史中”,不惜破坏他同胞们用心良苦的计划,以便空洞的承诺足以无限延宕下去。
如果无节制的观看是用目光剥削了受难者的话,这样对人物的漠然和冷酷,只是从外表规避了良心的谴责,而背地里用一套电影的诡辩术又一次消费了这场浩劫。
而这样的借口离开集中营便不复存在了,奈迈施空洞的表达欲露出了马脚,《日暮》只剩下一个诡计去除伪装之后单薄的骨架。
这个故事之所以被语焉不详的人充斥,只因为长镜头要继续下去,奈迈施要继续霸占我们的时间。
莱特小姐有充分的理由去观看,但她却只是神秘莫测地降临在一个场所,被含糊其辞的人搭讪,激起偏执至无稽的好奇心,被一架正好为她而来的马车接走。
她被全城知晓秘密的人愚弄,正像观众被导演愚弄,华丽的服装和摄影掩盖不住导演的“偷懒”和影像的无能:他没有让电影的时长“名副其实”,尤莉·贾卡比僵尸般的表演也没有向我们透露她的内心,而是让电影彻底变成一场由虚假的美,和臆想的错乱堆积而成的游戏,镜头看似跟角色亦步亦趋,却和现实始终保有一步之遥。
一旦跟随这个虚拟主角(Non-Player Character)进入叙事之后,观众便失去了“体验”的选择,而沦为“体验”的猎物,任由她把一个又一个关卡丢向我们,之间只有编排,无需调度。
谁会对一款伪装成艺术的奥斯维辛体验游戏说不呢?
从欧洲到美国,评委会们对它夹道欢迎,于是制作公司满怀热忱地推出了第二款,这一次一棒打醒了所有人。
我们确实该思考近年来越发自我标榜的 “历史沉浸感”究竟是什么,它通常和长镜头直接对应。
《日暮》中的微观叙事只是一个人造的舞台,在奈迈施的一声令下一个预设的终点凭空出现,他在其间设置的障碍令终点不断延迟,而人物在封闭的圆环中障碍赛跑时看见的风景,被他叫做“历史”。
与其说它描摹旧欧洲的日暮时分,不如它无意中捕捉到了失魂导演的黄昏:灵感像一轮残阳一样奄奄一息,从他本就贫瘠的弹药库里落下去了。
与之相反的则是贝拉塔尔的电影。
同样是匈牙利人的长镜头,同样讲述一个逐渐衰落逝去的时代(《撒旦探戈》),观众没有被直接暴露在混乱之中,而是先被安置到了一片牛棚,一间黑暗的房间,一个雨夜,一条垃圾和落叶横飞的街道上——“混乱”在真实的时空中逐渐打开了自己,因为历史作为坚实的客体已经先设地、不容置疑地身在其中,而人物只需要用他们的动作去经历它。
和奈迈施相反,塔尔给我们时间,他的长镜头中每秒钟都是真实的,为人所体验的,是人的身体同社会机器碰撞的过程。
正是这样个体化的时间,而不是长镜头本身,具有“沉浸感”的魔法。
而奈迈施的电影里充斥着时间的折叠,人物从帽商店走到街道上的路程经过了排演和计算,成了一场抽象的走秀,历史也只是外部的装置艺术。
观众在时间的错乱中感到眩晕,因为这里面没有情感,只有量子化的信息洪流。
《日暮》只能是为不愿动脑的观众们准备的,踩上它,便像《天方夜谭》的飞毯,不再需要质疑和思考。
这样善于瞒天过海的诡计走向了什么呢?
电影的结束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满目疮痍,滂沱大雨,一镜到底的摄影机穿过一战的战壕,最终来到了主角的面前。
她眼神空洞,面容僵硬,微微的喘息试图说服观众她处在前所未有,实则纯属虚构的危险之中。
是的,无需劳烦介绍,正是《1917》。
我就着“电影美就值”的想法走进了电影院。
可惜,只有几幕称得上美丽:定格的开场,荡漾的水波。
更多时候,摄影机只是在摇晃中呆呆跟在女主身后,机械、凝滞,并非传统叙事的节奏,也非情感流动的节奏。
或许从女主抬起头开始,镜头就执行起监视器般的任务,既没有时代,也没有空间。
女主大胆偷窥伯爵夫人的秘密时,本可以有关于堕落关于腐朽最绮丽深刻的描写,而镜头,只是坚定站在女主身后贯彻自己的理念,仿佛女主的内心和脸一样僵硬麻木,眼睛不会转动、不能聚焦。
如儿戏般闯入王宫,闯入驿站,依然一样的麻木,不知该怪演员还是怪别的什么,所有表达都是软绵绵的。
文明,权色,革命,所有概念的表现都贫瘠得不可思议。
剧情的问题几乎不想挑剔了,每个人都认识她,每个人都让她离开,每个人都不愿意好好说话;女主需要谁,谁就出现,给出女主需要的信息。
没有一个人物有立体感,就像没有一个建筑有灵魂,有情绪,扁平得连空洞都算不上。
还有服饰……总想着这么厉害的帽子店应该有特别特别好看的帽子吧!
可惜导演没有这个打算,美丽的帽子和背后的腐朽一样没有被目光凝视,只有监视器,模糊地记录了一些。
绝不应该出于对华服的好奇去看这部电影,特写镜头里只有女主那张越看越无趣的脸。
我真的什么也没感受到,比它美的电影可太多了。
同样漫游,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伴随着让娜莫罗走了一夜,就那么吸引我,打动我。
华美服饰、贵族落幕看维斯康蒂,光影流动、政治隐喻看贝托鲁奇,何必看这部日暮。
当然可以明白导演的表达意图,但是这片实在过于支离破碎了(完全不懂这是什么新颖的艺术形式),故事也十分简单,很不喜欢。
二刷。8-->8.5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新世界也开始日落红尘了~
看完只有??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观众,觉得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并且觉得不单是我进入不了导演想讲的历史或是什么,电影主角本身也完全游离,毫无同情心的主观视角,空洞的旁观。(前排的人睡得鼾声大起,后排结伴的两个人在出字幕时同时发出了“嗯?讲了个什么?”的疑惑)
挺喜欢的,会回看的片子。革命的暴徒与贵族的末路,挺喜欢多瑙河那个荒屋哥哥说话时的那个影子,还有在废墟里搭建的市集和舞会场,到最后又慢慢把帐篷拆去。虽然女主确实有点像npc,但是从她的莽撞视角里看到的世界,手持镜头,虚焦,还蛮有趣的,很多地方像一副油画。导演是非常有视觉想象力和文学性的人,喜欢。
本片的除主角外的角色给出的都是一种不友好的紧张信息,探索的确是有意义的,但是在如此的沉浸视角下,氛围是和情感关联的,你看到别人笑,你的内心才会笑,你看到别人哭,自己的内心才会戚戚焉,如果一直在紧绷的叙事中行进,实际上什么都没有体验到。
这种电影胆气惊人,几乎通篇的近景跟拍在刚开篇极易将观众晕跑,但作用也很明显,将摄影机的视点紧紧锚定在女主身上,让观众只能跟随女主的视角去一点点了解一件家族隐秘。这种局限视角(观众知道的信息比女主还要少)、精致画面与浓厚的悬疑气氛共同打造出了独特的游戏式的沉浸体验。影中的人物讲话总是在打哑谜,给出一个线索抛出更多疑问,女主勇莽地好似毫无人类情感,最后也没有明确告诉观众本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因为它根本没在讲故事,它是在用影像做一场游戏探秘。叙事层面将哥哥看作是幽灵,或者是女主的暗面人格就很说得通了。
女主从头到尾都是仿佛被鬼附身一般怨念深重的面孔,真是恐怖……
58/100 为了能满足特定的场面调度的需要,剧本就必须让主人公不停的在寻找,同时限制演员的发挥。如果故事本身不能像《索尔之子》里那样同场面调度的结合完美,那么真的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拍得不赖。忒长,一个半时候后失去耐心。延续《索尔之子》的风格和叙事模式,但缺乏类似“集中营”的话题加持,再加上语焉不详的表现形式,观众很难被引导到女主的神秘家事,产生共鸣。
讲了个啥?
一星画面一星音乐,女主的演技令人不适,永远都是一脸倔强,没有眼神也没表情,像个游魂,只是故事的旁观者。毫无故事性瞎整些政治隐喻故弄玄虚
美则美矣,中间一度失去耐心。最后一镜后劲好足。
非常精致,然而真是难懂,像做了一场梦。一战前夕匈牙利女性的成长,见证了混乱的时代:由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国家的革命之路。视听很美,夜景如[索尔之子]拍得美极了。然而这支离破碎毫无章法的叙事,感觉是放弃和观众交流了。隐喻很多,对普通观众可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怒了,终极折磨
一战前的布达佩斯,女主游弋其中,探寻自己神秘哥哥的行踪,还是像索尔之子一样的浅焦过肩镜头,有封闭的窒息感。战争的气息不可避免的逼进到来,笼罩着一切。但过于细碎的情节略显晦涩
像在一个封尘的地下室中举着烛火看一副油画。影像9/10 电影6/10。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更多这样的现代电影
加速度
和《索尔之子》一毛一样的浅焦跟拍和追寻主轴,索尔是在集中营找法子葬儿,这次女主是在奥匈帝国末日的布达佩斯找身世(小)和帝国败相(大),典型的野心大到兜不住。上一部的视听技术成功地表现了集中营的逼仄压迫,可用在这部就是煞有介事地带紧张节奏咯。美术很好。
因为海报和剧照上面女主的美貌才点进来看。内容有些失望。前面都在找她哥,在帽子店各种打听,别人都害怕听到他哥的名字,她非要去找她哥见她哥。见到之后给人打晕了溺水里了但没死。之后帽子店要送一名女工进皇宫工作,她哥跟她讲过帽子店和皇宫之间的勾当,所以女主开始打听上一个被送走的女工芬妮的消息,总之她最后自己跑去皇宫干吗?这一顿操作就很迷,要表达什么?没看懂。
50/100,延续前作《索尔之子》的方法论,在更宏大主题下显得手足无措。非人般机械的主角并非主体,正如无时不刻包围其的浅焦,她始终游离于状态外,似观察者的身份隔绝于历史或世界。漫长的行走仅服务于探索这样单一的动作,余下便是走马观花,寻找适宜的位置,缺乏真正立体的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