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https://mp.weixin.qq.com/s/N-_fHIz8LiON6qKZkUX0Cw女性性從一開始就不屬於女性,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鄧麗欣飾演的女主這麼“愚蠢”,她看起來逆來順受,毫無主見,為了逃離家庭而掉入了另一個家庭。
不過,這也是為什麼厭女文本最“貼近”女性——那些吹捧大寫夫人或者女強人的文藝仍然不能表現出父權制之下的女性性,唯有充分地表示愚鈍與邪惡的女性形象,那才是最為真實(也是最為普遍的幻象)的女性性。
女性性不在於女性,那麼在哪?
這在於別人的目光——由婆婆(父權代表)看到的媳婦,由男朋友(丈夫)看到的老婆,以及女主去看別人的老婆——這就形成了一個話語環路,即女性性的外在釐定以及返回自身的一個循環,但是歸根結底這種主體性仍然是在外的,而回到自體卻無所適從。
這個驅力的過程則是以快樂為準的——或許用享樂(jouisancce)更為準確,享樂不等於快樂,而是一種碎片化事物,這是失落而無法復歸之物——越不存在,你就越想要,越快樂就會越痛苦(反之亦然)。
因此我們能從男主女主中看到男女的兩種享樂,男性的享樂總是順從大他者的,卻也在爭取不可能性——快樂的婚姻是不可能的,但是他非常“媽寶”(任由母親為自己拍板),也很懂得詼諧(懶叻),這種短路便使得他表現起來非常娘娘腔而沒有主見(俗稱“大唔透”)。
女主的les朋友因此說男主像個女人。
那麼,女性享樂在哪?
這不是我上述所言的女性性,而是一種疑問:che vuoi?
你(大他者)到底要我做什麼?
營營役役的未來婆婆和未來丈夫都墮入了這個話語結構,包括結婚一定要買樓,還有男主質疑她假結婚和貞操,他們實際上不為結婚貢獻什麼(也就他們自己覺得結婚是“本分”),但是卻站在大他者的角度來要求女性擁有好的女性性,也對壞的女性性進行糾正——在大他者的擔保之下,他們是可以為所欲為的,這種壞無限帶來的便是女性性的永恆之惡。
所以,女性的癔癥同樣不是外來的病症,而是女性的內在——即質疑大他者(如安提戈涅),女主的癔癥卻真正的使她擁有了自己的主體性——她從原本的隨波逐流變成了逐漸擁有主見,學會了解別人的慾望(也是自己的慾望),並且懂得拒絕男友的死纏爛打,這都是在脫離金都才實現的——這種女性出走的戲碼是很經典的隱喻,卻不只是隱喻——正如金都是香港的隱喻,卻是現實。
-分界線-這部電影是恐婚的,但是這裡面有一個特殊因素——那就是有一個突然闖入的第三者,而且是以大陸人形象出現的。
這個大陸人剛出來的形象就是渴望自由世界的典型,但是他發現自己被婚姻(實則是未婚成孕)困住了,於是無論什麼樣的自由他都沒了。
然而,這裡仍預設了婚姻是不自由的,而不結婚其實仍然不代表自由,女主最後逃出金都,這恰好體現了緊張狀態的解除——就像嬰兒以fort da遊戲來消除對母親的焦慮,這時候逃出金都(香港)就是個fort da遊戲,但是她終究也要回去,也要回去面對可能的婚姻(只是很可能不和男主一起)和其他被人框定的“幸福”生活。
這裡大陸和香港人的想象一致卻又不太一致,一旦有什麼事情,一般香港人都是犯事之後逃上大陸躲避風頭,或者上去嫖娼與包二奶,但是這些事情都是男性的,《金都》的突破點就在於女性和大陸的聯繫。
如果明白在後殖民批評中的黑暗大陸的東方異域想象,就能明白女性性就是黑暗大陸——一個不可捉摸的禁忌,誘人卻可怖的母性超我(男主因此說“大陸人會熔了你”)。
《金都》把“娜拉”出走之後的地點放在了這一超我之後的大陸,卻去禁忌化,把大陸男女的問題給體現出來——他們的婚姻的難題和女主面對的一樣,其實大家都是受困於自己,而不是被別人給困住——一堵墻總不是擋著一邊的人,而是擋著兩邊的人互相來往。
毫無疑問,香港代表的的原有的自由幻象(於大陸人看來),總是更容易被外人擊破——大陸人直接指出香港房子又小又貴,只是為了自由——為了一個和大陸不同的幻象而一直被慾望牽著走,最後才發現自己不需要單程證,女主也是如此,這就是穿越幻象帶來的未來——幻象總是不可靠的,但是為了有什麼“靠”一下,那還是要重新弄點什麼,在戲中表現的則是將創傷再符號化(買了又大又貴的茶几)。
經過如此的分析,這裡的隱喻就不算隱喻了,Prince Edward既是愛德華王子和太子地名的象征,也是男主的名字——香港的“男性性”就是如此,他深受港英殖民影響卻仍然未能去殖(原因請自己想),中(大陸)港兩地的聯姻是不成功的,因為兩邊仍然沒有看到女性所在——每個人都有男女兩性,但是這一視差不是代表一刀兩斷,而是一分為二:唯有站在對方那裡才能了解自己,進而才能了解彼此。
因此齊澤克提出在人們越來越疏離的時候,應該互相“異化”——在差異之中進入彼此,两地需要的不是經濟契約式的婚姻,而是拆墻——先拆掉心裡頭的隔閡,而不是把對方當做洪水猛獸。
然而我說的是一,又是多——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而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最後實現——從來都不是團結完再鬥爭,而是在鬥爭中求團結。
《少年的你》:在差异中进入彼此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634604/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一个人趴在网上看了香港电影《金都》。
剧情很简单,思想却直击灵魂,温柔一刀。
在婚姻里,女人需要什么?
爱是什么?
和什么样的人结婚才是最合适的?
男主Edward是个善良,聪明,有能力的香港青年,在他的世界里,母亲,女友安排好生活,他努力工作,认真打游戏。
生活是简单的1加1。
这样的男人没什么不好,也是大多数男人的生活写照。
生活平淡无奇,如果没有阿伟的出现,没有那场假结婚的故事,张莉芳也愿意这样忍气吞声的去过一辈子。
阿伟出现了,张莉芳的心弦被拨动了,她的世界被打开另外一扇门。
她看到了自由的火,她对阿伟有一丝期待。
即使最后阿伟还是回归家庭,为了一个男胎安心守住一个家,张莉芳却回不去了,在和Edward长久的消磨中已经耗尽了力气。
最后,所有积蓄的怒火爆发。
开放式结局,也许她还是会回到Edward的家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服从命运的安排。
不是最好的,不是需要的,却是我不可逃开的生活。
女人什么?
一个可以认真听她讲话的老公;一个可以养龟的自由;婆婆没那么多干涉;一份安静的天地。
我和你共此一生,相看两不厌,多难!
最近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名为“被逼婚互助小组”,名字挺有意思,里面除了未婚男女因为被家里逼婚互吐苦水外,也有发帖征男女朋友的,还有被家里逼急了征个假男女朋友带回家过年的。
逼婚,似乎已经成了未婚男女们最头疼的事情,连央视都毫不避讳地搬上了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可是,结婚就一定幸福吗?
婚姻和自由,又该如何抉择?
去年上映的香港电影《金都》,就从一位适婚女子的婚前遭遇,引出了关于婚姻、自由以及幸福的思索。
导演黄绮琳是一位1987年出生的年轻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她同样年届三十,和电影中的女主角一样的同龄人,所以深有感触。
这部电影透着香港新生一派电影导演的手法,她同样是去年备受好评的香港电视剧《叹息桥》的编剧,所以在《金都》的人物塑造和氛围营造上隐约会感到熟悉。
特别是男主角与《叹息桥》中阿Ken的形象颇有相似之处,在整体画风上也让人有简约干净之感。
片名金都,听上去是充满着香港的纸醉金迷,但实际上,金都却不似名字那般闪耀。
金都是位于香港太子站的金都商场,这不是什么充满了奢侈品柜台的大厦,而是一个婚礼的商品市场。
琳琅满目的市场,满是婚纱礼服、婚庆摄像、花车珠宝等婚礼服务的店面,女主角阿芳和她的男朋友Edward就在这里上班。
阿芳是一家婚纱租赁店的营业员,老板娘是她闺蜜的妈妈;Edward是一家婚纱摄影店的老板,自己也兼做摄影。
两个人工作在金都,生活在金都附近,这里几乎成了他们全部的世界。
七年之痒,无关婚姻还是恋爱。
阿芳和Edward在一起已经七年了,虽然同居的生活与结婚无异,但缺少了一纸婚书,总还是不那么一样。
在金都,每天都能看到无数的男女步入婚姻的殿堂,但阿芳似乎并不急着嫁人,即便在男朋友精心策划了一场求婚仪式上,她也看不到一丝丝喜悦。
阿芳是个没有主见的香港女人,她在宠物店看到一只翻不了身的巴西龟,好意提醒却被店主要求强行买下,买的可能还不是看到的那一只。
男朋友笑她只是成功地把龟从一个缸放进了另一个缸。
而其实,她与龟同样都是困在缸中的同命相怜。
在与男朋友的相处中,阿芳始终处于被管制的地位。
衣领太宽会把内衣肩带露出来的衣服不能穿,虽然她很喜欢那件淡蓝色的上衣;太短的短裤不能穿,虽然那条牛仔短裤仅仅只是略高于膝盖,带着一些撕破的毛边;如果消息不能秒回,就会遭到一连串的夺命连环call,阿芳始终默默地接受着这一切。
但其实,她的心里还深藏的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十年前,阿芳为爱离家出走,又为了支付房租,通过黑中介和一位叫杨树伟的内地男人办了假结婚。
杨树伟要办香港单程证,阿芳要钱,完事后办个离婚,原本各取所需互不亏欠。
可不料离婚还没来得及办,中介被抓了,阿芳找不到人,还莫名其妙成了个已婚人士,单方面离婚起码得折腾两年。
这成了她步入婚姻殿堂的一大心病。
所幸的是,两人在街头相遇,杨树伟答应阿芳帮他办完单程证后立马离婚,这似乎是能够离婚的最快方案。
但办单程证需要提供两人一起生活的证明,于是两人为假造证明,不得不频繁接触,却不想被男友Edward不慎发现。
这无疑是给了这对筹备着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最大的打击,但更甚者,却不是这场信任危机,而是这个内地男人的突然闯入,让阿芳开始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杨树伟的出场是一个自由倡导者,这个看似油腔滑调的男人要香港单程证的目的,只是想能够自由地飞到任何国家,说走就走。
杨树伟说,他是从一种不会飞的鸟类进化而来的物种,这种鸟特别向往自由。
而婚姻,对他来说就是种束缚。
潜移默化中,阿芳开始醒悟了。
这场假结婚对她的真结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她发现自己不想从此受制于男友,一个不思上进的妈宝男:她发现自己不想一辈子生活在金都,以及上个厕所就会让臭味弥漫整个房间的狭小屋子里;她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忍受就连养只龟都会被未来婆婆一声不吭地丢掉的肆意侵犯。
她歇斯底里和Edward吵了一架,面对着像巨婴一般同样歇斯底里地叫喊的男朋友,她彻底绝望了。
“我们是不是以后都一直这样?
”当阿芳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她已然做了决定。
结婚是否意味着失去自由?
不结婚就自由了吗?
影片到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阿芳出走后独自吃面的结局,留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
而杨树伟,这个追求自由的内地男人,终究也因为女友怀了孩子而放弃了香港身份,安心结婚。
这样的结局,像是讽刺,又或者在他和阿芳初次见面错开的扶梯上,就埋下了伏笔。
然而,这部电影也许并不需要终极的答案。
因为婚姻的自由,来自选择的自由。
阿芳即将上线的婚姻其实是场眼看就会上演的悲剧,丧失了对生活的选择权,即便外人看来是幸福,也是自己最大的不幸。
杨树伟虽然选择了留下,但依然是自己的选择。
他说自己终究还是猴子进化来的,言语间带了些无奈,但是牺牲,或能换来未来的幸福。
导演黄绮琳曾戏称想拍一部看完就想离婚的电影,但显然这部电影可能更多地是把想结婚的男女拦在了围城之外。
但其实,我想导演更想表达的是,让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女们,能够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婚姻,也给单身的男女们一个宁缺毋滥的出口。
在更大的意义上,电影却让我们思考的,是更广层面的选择与自由的问题。
婚姻像是一场赌博,任何的选择又何尝不是呢?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香港电影今年审查也开始严了,你怎么想?
)“怎么想?
都是跟大家想法一样,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创作者喜欢审查吧。
没办法,现在香港也开始要审查了,不一定是法律的,有很多都是自我审查,大家都很恐怖。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子,搞这么麻烦,我不理解,这个制度有什么好处?
我也不同意为了审查打擦边球,我不喜欢。
”(如果《金都》是在去年香港风波之后创作,会怎样?
)“如果《金都》是2019年的故事,杨树伟就不会犹豫,不用老婆怀孕他就会放弃香港了。
现在看来,《金都》是一个有点过时的剧本,然后也会有一些香港人觉得不好,觉得为什么你把内地人写得这么友善。
加上我跟大陆合作过,他们觉得我是要讨好内地,这么写,是为了卖出一个比较好的价钱。
我是有点不开心,他们不能用作品,或者是他们以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去推论我的立场,或者是我的人品。
”再过3天,就是电影《金都》首映一周年的日子。
它上一次被隆重提及,还是在疫情期间的香港金像奖线上颁奖直播中,主席尔冬升宣布该片获得最佳新晋导演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两项大奖。
关于《金都》背后拍摄历程,点点滴滴,一年来已有无数采访可以看到,一搜一大把。
但在我看来,黄绮琳还有很多观点没有表述。
就在上周,联系到导演黄绮琳时,她正在台湾准备金马的剧集创投,一直在酒店做常规隔离,过了采访这晚,就结束隔离,重获人身自由。
对,《金都》就是在讲重获自由。
政治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自由。
我尽可能从身为一家大陆电影自媒体的角度去聊,谈到她对内地社会政策的看法,她说:“我觉得中国内地的很多政策,都是用利益方法去解决问题,就好像《我不是药神》火了,它就立马要去改变(审查方向),这真的是整个社会管制的方法跟风格的问题。
”我也想从一种电影表达的起点去聊,谈到《金都》本身讨论的婚恋终极意义,她说:“婚姻科学性我有想过,结婚是不在科学讨论范畴里的,其实基因才是人们基本的需求,是因为他想把基因流传下来,但是结婚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这个也有一点影响我的观念,我觉得结婚不是人们必须的,但生孩子比较重要。
我还没结婚,有时候我也会在想,跟朋友说,要不要借种。
但是我非常肯定,我妈妈会崩溃的!
”从30周岁那天生日,快到中午时,床上双眼一睁开,人生巨大受挫感席卷而来,落泪中马上起床写《金都》剧本,而核心目的,是想让所有来观影的情侣、夫妻一走出电影院就分手,对,就从那一刻开始。
黄绮琳注定要成为一名导演。
一个内向到连巴士到站都不敢喊下车的香港青年导演。
她拍电影,也通过拍电影,了解了自己,了解了世界上其他人的看法。
不多说,8000字的采访,读起来花点时间,直接上干货。
编剧、导演黄绮琳01.审查之苦: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东西,它有什么好,弄得导演那么痛苦法兰西胶片:《金都》出现网上资源后,你有没有什么新的感受?
黄绮琳:反而比我在香港公映的时候,看得人更多。
尤其是一些行业外的朋友,他们都说很多人在截图。
法兰西胶片:现在挺为付费发愁的?
黄绮琳:我其实想到一个挺有趣的发行方法,也听过一个内地朋友说,如果跳过审查制度的话,可以用字幕提供扫码这个方法,就可以直接付钱。
法兰西胶片:那你是不知道,我有个导演朋友,叫蒋能杰,他在疫情期间就是这么操作的,但是要低调,不然上级会找来。
黄绮琳:这个挺好,也是一个新的发行方法,真的是不能太高调,太高调就不行。
法兰西胶片:反正,现在这环境不是很让人舒服吧。
黄绮琳:其实香港的创作情况也差不多。
法兰西胶片:香港无论怎么样都还好一点。
黄绮琳:越来越差吧。
法兰西胶片:我听说今年年初新的政策出台后,香港电影审查也严了。
你会怎么想?
黄绮琳:怎么想?
都是跟大家想法一样,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创作者喜欢审查吧。
没办法,现在香港也开始要审查了,不一定是法律的,有很多都是自我审查,有一些是圈内的机构,因为他们害怕产生大的利益损失,也不敢去播一些比较敏感的题材,所以就大家都很恐怖。
其实我是挺直接的一个人,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审查,因为即便有这么多审查,我们的电影在地下也很流行,豆瓣也有很多人在评分,大家也都在看啊。
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子,搞这么麻烦,我不理解,这个制度有什么好处?
我也不同意为了审查打擦边球,我不喜欢。
法兰西胶片:打擦边球,也是因为北上的导演挂靠的资本包袱太重。
黄绮琳:我了解,其实我也有做过一些跟内地合作的项目,一个叫《叹息桥》的电视剧,这个剧今年在内地很受欢迎,阿里巴巴他们投资的,我也去他们那开会。
《叹息桥》法兰西胶片:你去过北京望京那边开会?
黄绮琳:对啊,开过一次,我是编剧,跟viutv的人还有导演一起过去开会。
法兰西胶片: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氛围?
黄绮琳:当时阿里巴巴应该是看了我们团队上一套剧《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觉得想合作,就通过电视台找了我们,然后就跟他们见面,我觉得他们其实也想做一些不是很模式化的内容。
见面感觉还好,他们很尊重我们那些创作者,而且也有很高的自由度。
我们写这个剧本,其实他们内容上是一点审查也没有的,也没有强逼我们要用什么内地演员。
我感觉他们中间应该花了很多力气去保护我们吧,保护我们剧本跟创作。
出来的效果和口碑也不错,豆瓣评分8.9,所以我不觉得我没有机会跟内地合作,没有机会拍一些能过审查的东西。
但我想表达的是,我不理解为什么大家要花这么多力气去弄得这么辛苦,自己为过审拍得辛苦,送审也辛苦,有些电影拍出来也不能上,人们要花力气去翻墙,去地下看电影……为什么要花这么多工夫,审查开放一点的话,能赚到钱的话,这个体系会发展得更好呀。
我不理解,单纯地不理解,这么痛苦。
李绍波、杨承恩(《绿豆》《叹息桥》)两位导演来黄绮琳剧组探班法兰西胶片:我该怎么跟你阐述这件事情呢,其实这是一个官僚的问题,很简单,《我不是药神》火了,但触犯到某一个层面的利益,那今后类似的题材不能搞了。
审查不是一个原则,它是一个机动式的对策。
黄绮琳:很可怜,其实中国现在有很多很好的独立电影人,也有欣赏他们的人,但就不能好好地发挥。
我最近在想,很多人说合拍片令香港电影低落,为了去拍一些迎合内地观众的电影,放弃了香港,但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80、90年代,他们也喜欢在内地拍戏,是因为那边有很多香港没有的风景,大山、大河,有宫廷可以拍,他们看重的是资源。
到了合拍之后,看重的是钱,所以看重的东西不一样,就会变质。
我喜欢跟内地合作,是因为内地比较有潜力支持多元化的作品。
香港的小众可能真的很小众影迷,只有那几千人,但是内地的小众影迷可能有几万、几十万,那就可以去做一些不太主流的东西。
我说这些话也不是去迎合,就这种比较另类的东西也不能正式发行,不能正式过审,所以也是一种矛盾吧。
法兰西胶片:你有没有留意大陆的同辈的青年导演?
黄绮琳:我看中国内地的商业片不是很多,如果同辈的话,我也只认识一些很独立的,跟我同一个学校出来的杨正帆,他有拍过很多去影展的电影,有一部叫《你往何处去》,是用车内的镜头去拍,真得是很小众。
《你往何处去》,导演杨正帆我觉得《过春天》也很好,香港观众会觉得它是大湾区电影,不是香港电影。
但是我觉得好看就是好看。
02.认知分裂:香港人骂我把大陆人拍得友善,我很反感你用作品推论我的人品法兰西胶片:我一直想问,当然也有人问过你,就是《金都》去年杀青之后,香港才发生一系列风波。
如果电影是在风波后制作的,它会有什么不一样?
黄绮琳:很明显,如果故事是发生在2019年,就不会有内地人想来香港。
我确实在浸会大学念电影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都是大陆人,他们每次都会讨论要不要拿那个身份证,因为他们读了3年,留下来,4年就可以了,那时候我2012年毕业,他们也觉得先不拿,再等一下看看,过了两年,到了2014年,好像情况好了,他们又想拿,然后又不拿,他们也是在犹豫,不知道应不应该走。
所以,如果《金都》是2019年的故事,杨树伟就不会犹豫,不用老婆怀孕他就会放弃香港了,不拿了。
大陆人杨树伟(右),影片中他10年前与张莉芳(邓丽欣 饰)假结婚,以期能获得香港身份证现在看来,《金都》是一个有点过时的剧本,然后也会有一些香港人觉得不好,觉得为什么你把内地人写得这么友善,这么好。
法兰西胶片:反而是一个内地男性的想法点醒了香港女性。
黄绮琳:其实他也是我浸会大学同学的一个原形。
法兰西胶片:我知道,就是你当时的男朋友对吧?
黄绮琳:哈哈哈,不敢说,他也是导演,现在混得挺好的。
那时候,他确实问过我,愿不愿意跟他结婚。
其实,内地早不是以前小时候爸爸妈妈拿衣服去乡下的那个年代,现在和过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香港这边的人就觉得我写得很假。
好像我怎么写都有失偏颇,因为整个电影就只有一两个内地角色,无论我把他写成什么样,都不对。
法兰西胶片:不仅仅是大陆和香港的关系,大陆内部也是各种观点分裂,整个世界都在分裂,咱俩现在半夜聊天,美国那边大选正好也出来了,整个国家一半一半。
黄绮琳:本来我是不太想这些,我在写完剧本之后,我的监制,还有些香港导演也有提醒我,觉得我这么写,香港观众肯定不喜欢。
因为有些人没有兴趣去了解一个内地人的角色,也有人觉得为什么要把香港人写得这么差,那时候有很多人提醒过我,说不如把他改成韩国来的,或者日本来的,但这个题材是假结婚,不写内地人不实际啊。
知道是很难写得好,但是也一定要写一个内地人。
我那时候不理他们,我觉得没有这么大问题。
反正也是有一些人反对我,加上我跟大陆合作过,他们觉得我是要讨好内地,觉得我这么写,是为了卖出一个比较好的价钱。
法兰西胶片:第一部电影就给你贴标签了。
黄绮琳:听了这些评价之后,我是有点不开心,我觉得他们不能用作品,或者是他们以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去推论我的立场,或者是我的人品,我是挺反对这种东西的。
当然现在我也看开了,如果你整体看一个人,确实,我有去北京拿一个地下的影展的奖,但是我也有先去台湾的金马奖呀,那你要怎么标签我呢?
我想说的是,电影就是电影,它拍出来,无论你怎么标签,或者它票房多少,有没有去内地赚大钱,电影是不会变的,是永恒的,拍出来就是这样,所以我也在调整心态,不太想别人说什么。
你们随便看。
导演黄绮琳和金都商场外的《金都》海报03.回到婚恋:结婚没必要,但生育有必要,我曾考虑借种,但我非常肯定,我妈会崩溃的!
法兰西胶片:那么,你妈妈怎么看这部片子,你们有没有什么沟通?
黄绮琳:我妈看的电影不多。
法兰西胶片:但她肯定是看了《金都》的吧。
黄绮琳:有看,但她其实比较喜欢《沦落人》。
法兰西胶片:哈哈哈哈,普世赢了。
黄绮琳:对,她看完《金都》之后可能不知道我想表达什么,就只是担心,我是不是不结婚了。
法兰西胶片:哈哈哈,又回到你们母女最焦虑的问题。
黄绮琳:对,现场有几个观众有笑出来,她就比较安心,好像大家挺喜欢《金都》的,也OK啊,但是她对内容想不了太多。
法兰西胶片:你有关注过疫情期间大陆这边出台一个政策嘛,被骂上天,叫离婚冷静期。
黄绮琳:有听过,因为疫情期间只能在家里,吵架、离婚。
法兰西胶片:你怎么看呢,说狠一点,就好像不太了解人性似的,以往像什么计划生育这些就不提了,就是这个政策的内里,《金都》也有同样元素。
黄绮琳:反正我觉得中国内地的很多政策,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体制的问题,就是所有问题都是用利益方法去解决,就好像《我不是药神》太火了,他会带出一些问题,就立马要去改变这个东西,这真的是整个社会管制的方法跟风格的问题。
我也没有觉得你刚才说的冷静期很特别,之前我有听过一个假离婚的,就是因为买房子比较便宜,也是很荒唐,假离婚最后变成了真离婚。
法兰西胶片:我突然想起一件事,你大学本科不是学的生物学嘛,然后你又被催婚困扰,你有没有想过从人体机能的科学上去看婚姻这件事,你幻想过这些吗?
黄绮琳:我在念生物的时候,还没对婚姻有这么大的讨论,因为那时候还小,20多岁,家里也没那么着急。
那时候只是觉得,成绩比较好的人都会选理科,会考之后,就要去选择大学读什么,那时候也不知道有电影这个东西,就是觉得学生物可以学到东西。
不过你刚才说婚姻科学性,我有想过,结婚是不在科学讨论范畴里的,其实基因才是人们基本的需求,是因为他想把基因流传下来,但是结婚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这个也有一点影响我的观念,我觉得结婚不是人们必须的,但生孩子比较重要。
法兰西胶片:那你也是这么奉行的吗?
未来可以生孩子,但不打算结婚?
黄绮琳:我觉得结婚没有生孩子那么必要,我还没结婚,有时候我也会在想,跟朋友说,要不要借种。
但是我非常肯定,我妈妈会崩溃的!
其实小的时候没有觉得结婚不好,就算到了大学之后,去出席朋友的婚礼,也觉得是美好,直到轮到了自己就觉得不美好了。
法兰西胶片:其实我知道你最初拍《金都》有一个很深的目的,你就想让所有情侣或夫妻看完这个片子就分手、离婚,对不对?
黄绮琳:对,算是一个电影原则,很叛逆的感觉。
法兰西胶片:那你是进展到什么时候,不再这么做了呢?
黄绮琳:不是不那么做,是我失败了,拍完之后,没有觉得很锋利,就比较柔。
法兰西胶片:明明有怨恨,为什么不呈现,是什么把你拉住了吗?
黄绮琳:我不觉得它没有那么恨,但就是拍出来感觉比较柔。
法兰西胶片:你之前说过,你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处于一个分不了手的状态,这是怎样的爱情关系啊?
它有影响到《金都》吗?
黄绮琳:有,我是一个不太喜欢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一开始一段关系,其实没有想得很清楚,没所谓吧,就在一起了,一起之后发现很多问题,但是我也不会去吵架,去提分手,于是就很长一段时期会觉得不如你先跟我分手,但我也不敢先提出。
法兰西胶片:你不敢先提出,是怕对方会对你怎么样吗?
黄绮琳:我是不想做坏人,这种关系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也不出声,就算了算了,我等有一天他自己说就好了。
《金都》片场合影04.初成导演:导演有两种,一种是曹操,一种是刘备,我更像后者法兰西胶片:刚才和你聊感情,感觉你超级内向啊,但你做导演是要去统筹一个剧组的,你是需要统治欲、管制力的,这在你身上矛盾吗?
黄绮琳:我起初也觉得很矛盾,因为印象中导演是一种很威风,在片场很大声说话的那种人。
但我是很害怕,很害羞,连坐小巴都不敢喊下车,是太内向了。
但是我觉得,我发现导演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曹操;一种是刘备。
我更像后者,因为我看上去很弱嘛,所以副导演啊,包括一些前辈,他们每个人都很想帮我,觉得她好像很可怜,不如帮她一下吧。
像邓丽欣,她是一个很有经验的人,她说《金都》是她第一次主动要跟导演沟通,以前都是导演一见到她就冲过去,今天怎样怎样,我们的故事怎样怎样,但是我不出声,我就坐在办公室里,然后她要先跟我聊天,所以产生了另外一个效果,会让别人再投入一点。
邓丽欣法兰西胶片:做导演有没有把你的一些特殊性格打开?
这个怎么就达不到我的要求呢,于是现场爆炸。
黄绮琳:拍摄中间也有一些是觉得达不到我的要求,在现场要发脾气。
但我不是那种很凶,在现场要骂人,骂得他们很怕,我就是自己崩溃,要副导演帮我想,制片帮我想办法去搞定事情。
遇到这种情况,我最大的结论就是:这个人下次不要合作了。
哈哈哈哈。
如果见到哪位工作人员下次没有合作,那主要是上次发生了不好的事情。
法兰西胶片:有没有具体的一场戏,崩溃了,自己都要爆出口了?
黄绮琳:其实是很小的一次,就是阿芳她有一个客人拿了一件脏裙子,上面有一些血迹,那血迹其实我在剧本第一稿就有写,就很小的一块。
做服装的同事,他说他会照做,但是现场,还是没有做得很像真的血迹,可能血迹有难度?
我不知道。
但是你不能没有,这个是剧本写到的。
法兰西胶片:他是做了很淡的颜色吗?
黄绮琳:颜色不对,然后现场他就随手拿一杯咖啡去弄。
法兰西胶片:咖啡?
黄绮琳:对啊,我就很生气,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镜头,我拍了3次,因为每一次都不是我想要的效果。
还有阿芳的那件衣服,就她开头跟结尾那件,那件衣服一拿出来就显得太普通了,它肯定要选一个比较有记忆点的衣服。
因为我第一次拍电影,太多东西要兼顾,特别是衣服上面的事情没有都照顾到,所以是有点遗憾。
法兰西胶片:其实我在想,金都这个地方,它在你心里,就一直是这个样子吗?
它有其它想象的空间吗?
《金都》要是一部奇幻片会是什么样?
黄绮琳:有很多人说《金都》应该拍恐怖片,因为整个商场比较旧,而且确实有很多人说那边比较恐怖,说有很多要出生的小朋友会在那边待着,选他们的父母。
法兰西胶片:我靠我鸡皮疙瘩起来了。
黄绮琳:我很怕啊,我还真的拍了一些《金都》恐怖的镜头,晚上关了灯,阿芳她觉得那些公仔很恐怖,就快两步地离开,那时候是想拍一些她对婚姻的恐惧,但是我觉得好像有点不合这个风格,就没有放进去。
法兰西胶片:从金都跑回你家,要多久?
黄绮琳:一分钟,就隔一条马路,我家窗户就可以看到,隔了一个绿灯道。
正在拍摄中的黄绮琳,她说自己好像一名场记05.迷影诞生:从小和爸爸看成龙,周星驰电影里最爱《国产凌凌漆》法兰西胶片:片中有很多吉姆·贾木许的电影海报,还有《暖暖内含光》,都是你的挚爱吗?
黄绮琳:老实说,海报都是美术选的,但是他刚好选了一个,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编剧,查理·考夫曼。
法兰西胶片:他有很多疯狂的想象,又都基于一种社会情绪,我也很喜欢。
黄绮琳:对,我喜欢他之前帮别人写的剧本,他不是单纯的一个导演,他是我偶像,我也是从编剧到导演,做完导演之后,我也会想帮其他风格的导演去写剧本。
他有个新片叫《我想结束这一切》,也是很抽象,很多人没看懂。
法兰西胶片:说到导演这个职业选择,你说30岁生日当天,突然觉得自己很失败,于是就开始写《金都》剧本,我想知道你当时那一刹那的状态。
黄绮琳:那一刹那,我是躺着的,就是睡醒睁开眼睛后,想起自己30岁了,我真很悲伤,哭出来了,20多岁跟30岁相差很远。
后来参加电影发展基金的首部剧情片计划,这是很早之前就有的想法,我跟《沦落人》的导演陈小娟是朋友,她获选之后,跟我说这个计划很好,很鼓励我参加,所以其实我一直有一个参加的想法,但还没想出来要做什么。
就是在生日那天,觉得不行,我要做一个关于这样的故事。
法兰西胶片:那你当天是一大早就醒了,奋发图强吗?
黄绮琳:应该不会很早。
法兰西胶片:哈哈是到了中午吗?
黄绮琳:我的房间跟阿芳一样,如果有日光的时候,其实对面的玻璃会反射一些光进来,对面的玻璃是粉红色的,所以我的房间在不是下午的时候,就会很红,整个屋子很诡异。
法兰西胶片:我还以为那是你做出来渲染气氛的。
黄绮琳:郭子健看了这个电影,他就说,这个肯定是住在太子的人才写得出来,因为他也住太子,他一看这房间里奇怪的灯光,一听环境声音,就知道了。
法兰西胶片:你和郭子健很熟的吗?
黄绮琳:之前有一个短片叫《落踏》,有去过意大利乌迪内远东电影节参加新浪潮短片比赛,那时候郭子健的《救火英雄》也去了,其他人放完之后就走了,只有我们两个香港人留在意大利,所以那几天都是他在意大利去照顾我,就认识了。
《救火英雄》,导演郭子健(右一)工作照后来也有一个朋友的电影,就是《刺杀黄大仙》,他做监制,我做编剧。
法兰西胶片:你俩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不过他现在都是内地的大制作。
黄绮琳:对。
话说回来,我也没有那么大的欲望去拍很大的制作,或者一定要跟内地演员合作。
法兰西胶片:咱们再往回倒,你说你之前不是很了解电影,不了解电影,你也会看电影的,你看电影从小到大的经历是什么样的?
黄绮琳: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是看很多成龙的电影。
法兰西胶片:你是成龙粉丝啊?
黄绮琳:我哥跟我爸是成龙迷,特别是我爸爸,我们一家四口是每一部成龙的电影都会进电影院去看。
法兰西胶片:那你喜欢吗?
黄绮琳:我喜欢,其实他们打架的时候,我就会走神。
法兰西胶片:走神……黄绮琳:对啊,因为有时候打很久,我没有兴趣去看打这么久,每次看完之后,我妈妈就会说又摔坏了很多汽车,很浪费,很不环保,哈哈哈,我爸爸就看得很兴奋,那些车子真得撞烂了,我们就一家人去陪我爸爸去看电影,看林超贤的,反正很多香港动作、警匪片他都喜欢。
法兰西胶片:那你从小除了随爸爸的兴趣去看电影,主动去电影院你会选择什么呢?
黄绮琳:比起我同年代的其他同学,他们都会说不看香港电影,只看外国电影,我自己比较喜欢香港电影,比如说爱情片。
我那个时候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香港电影比较容易看明白,不是我英语差,我是觉得文化有差异的时候,你不能完全去了解一部电影,但是讲广东话我就比较有信心去了解这个导演想要表达什么,所以其实我是挺喜欢看香港电影。
我爸爸也喜欢看许冠文的电影啊,我也看那些喜剧,很喜欢。
法兰西胶片:你刚才说爱情片,有没有影响到你的片子?
黄绮琳:好像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看《星愿》。
跟几个同学一起看,看完之后,出了字幕,我旁边的女同学,她还坐在那边哭,我是很惊讶,为什么会哭这么久,我觉得感动,但是我没有她哭得那么久,我不知道为什么她会那么激动。
可能那个同学是留级生,她是大我一岁,可能她比较早熟。
后来我再翻出来这个电影,发现有道理,确实是很传统的结构,挺感动的。
《星愿》法兰西胶片:你喜欢周星驰吗?
黄绮琳:如果是周星驰的电影,我觉得最好的是《国产凌凌漆》,这个我是翻看最多次的。
以前没有网络,不知道什么叫经典,或者流行,是觉得这部片每一段都有设计,有一些反转,又搞笑,又感动,又很有爱,什么都有,就是很丰富的电影。
法兰西胶片:那部片对大陆的描写,也是相当厉害,死刑的时候贿赂长官。
黄绮琳:那一段很搞笑,但那时候我对这些没有懂这么清楚。
《金都》其实有一段我是没有拍出来的,就是杨树伟不是他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男生嘛,其实这个是不能去检验的,但是有朋友告诉我,只要你付小费给医生,他是会告诉你的。
所以如果我真的把这一段拍出来,大家肯定不会像90年代笑得那么狠,他们可能也会说,现在不是这样了,怎么要抹黑我们。
真的不是经不经历大陆生活的问题,是不能写,现在大家的状态都是很敏感。
法兰西胶片:其实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描写,就是在派出所面试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公安的形象。
黄绮琳:之前有内地平台对《金都》感兴趣,想发行,但他们是建议剪掉这一场,因为那个服装什么的都不合格,审批的话,不能拍他们的衣服,虽然淘宝可以买到他那个衣服。
法兰西胶片:衣服这都是小事,关键你会怎么刻画这么一个形象,后来发现也还好。
黄绮琳:对,其实也没有想要把那个公安形象写更深入一点,所以就跟我之前说的,个别导演说我在讨好内地。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更多导演专访欢迎关注。
海报上的片名logo已值得玩味——太子站的「太子」二字来自以爱江山不爱美人闻名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演讲》主角乔治六世即是接了他的位,而男主也叫Edward,影片通过台词明示:女主莉芳当时仍然相信这个童话式巧合,但Edward终究不是住在白金汉宫那位,灯牌logo的中英文片名排布暗示,太子只是香港的太子,它位于金都之下。
金都商场作为婚姻的象征,背后是一套现代社会叠加着传统观念的规训系统。
童话不过是缓解现实压迫的幻觉,太子只会在经济和行动上永远服从母上旨意。
此类符号的重置成为人物弧光构建的程式——从脚后跟能否着地以区分陆港人,引出内地人从不会飞的鸟类进化来因此更向往自由的理论,到最后莉芳领会了自由,杨树伟却说没有人是鸟类演变的,这是一次符号的重置。
从要拯救一只翻身的乌龟,到发现连未遭受苦难的乌龟都不能拯救,亦意味着女主争取多一丝自由空间不可得,到连现时的自由都被侵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处细节:莉芳对杨树伟说「你知道微信的对话会被监控的吗」,却被对方的「妳现在不一样被妳男朋友监控」驳得哑口无言。
这是作者将内地人作为她者视角,导出的一次对港人本身自由观的审视,莉芳的问题是从她人获得的、不带自身经验的话语,反而已有这种经验的杨树伟可以反过来质问她的生活,因为作为内地人的他可以直觉性地抓取这种相通之处。
因此,只有个体通过生活实践获得实在的自由,一个群体才有机会去争取未来的自由。
那么回过头来,暴露的衣物要丢掉、准岳母常擅自带人看房、未经商量地准备摆酒,这些被擅自做主的任人摆布仍能接受,而养龟是她试图通过拯救其他被困生灵抒发自己渴望的出口,今日连「养龟的自由」都不可得,她才明白,只有自己先争取到自由,才有权利解救她人。
于是,当男主愿意去买一只翻身龟、试图理解自己之外的人的时候,她已进入下一段路程,这又完成了一次符号的重置。
符号的重置需要的前提是理解的错位。
各种琐细问题在漫长同居(压缩的空间)中被搁置,理解的错位未曾被交流弥合,愈少交流则隔阂愈深,2:35:1的画幅更凸显了这种隔阂;当结婚与假结婚两个主事件使时间也被压缩、而婚姻本身也意味着占有的时候,占有与隔阂的冲突便暴露在摄影机前了。
于是,我们只能看到亲密关系逐渐演变成压迫与挣脱的形态,而它亦可置换到陆港关系中,实际上我们对「中文」这个词的理解都有本客的视角之别,才会出现公安问「会说中文吧」,女主以为是指粤语、点头后开始讲的诙谐细节,我瞬间想起去年警察记者会上央视记者用普通话提问,翻译官回答本次记者会以中英文双语交流。
「你变了」「系你唔了解我啫」……理解的错位充斥着一段关系,有一方从来没有意愿进行平等的交流,严肃的理解,个体间、群体间的情感才如此疏离与贫瘠。
这部港片即便有内地人、港人及对自由的探讨,却很难得没有落入政治寓言的窠臼,我们在其中找不到对位同隐喻的入口,但不可说它没有进行社会表达的企图。
不要忘了,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当然不能以杜琪峰、邱礼涛的方式解读它。
《金都》从女性的身体感受出发,不那么在意结构的工整,以人们足以共鸣的种种经验细节串起一类生活,在仍将旷日持久的陆港关系中输出了同样重要的表达。
文/笑语在午夜场首发:抛开书本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香港电影《金都》自从去年金马奖入围(提名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新导演)开始,就一直是我期待的港片新作。
它在今年上半年举办的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斩获新晋导演及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两项大奖,而后在香港上映取得517万港元的不俗票房,口碑亦是不甘示弱,持续走升。
流媒体上线之后流出的「资源」使得内地影迷有机会观赏到这部电影,导演黄绮琳在豆瓣和Facebook上发动态,称喜欢/不喜欢她的作品的都可以在看完之后通过PayPal给她打钱,返一张电影票。
片名「金都」来自导演家对面的金都商场,是一个位于香港九龙旺角弥敦道、鸦兰街交界,毗邻港铁太子站及联合广场的以婚礼服务为主题的购物中心,也是香港最大的婚宴主题商场之一。
片中女主角莉芳和男友Edward同居租住的狭小住宅即位于金都大厦霓虹灯旁边。
当夜幕降临,金都商场的霓虹招牌便开始闪烁,发出红紫光。
这样的场景来自导演黄绮琳的旧日幻梦。
她的家位于弥敦道上非常繁忙的区域,睡房在每天黄昏都被商厦的玻璃外墙反光照得通红,因为离马路很近,每天都听着交通灯的「哒哒声」入睡。
在电影里,邓丽欣饰演的莉芳的人物经历来源于导演的过往。
男主Edward是一个有着很多性格缺陷的「妈宝男」,他的形象便是导演前度的投射。
看似性格不合的两人,竟不知不觉拍拖7年,走到婚姻的十字路口,莉芳才发现,自己一点都不幸福。
男友凡事都不问自己意见,干涉自己的穿衣自由,甚至是在家里养龟的权利;他睡相难看每夜打鼾,沉迷电竞对生活琐事从不过问;即时讯息轰炸,iPhone定位监控,一刻都不能失联;结婚仪式全由男方母亲作主,连支票簿都在她那里。
单独来看,每一桩引起矛盾的小事看似都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莉芳在之前的同居生活里确实也这么做了,本身的妥协性格也没有让她想到分手,关系就一直温水煮青蛙式地这么煮着。
然而,准备结婚这件事令她思考到婚姻的意义以及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仿佛自我意识在这个关口迎来了骤然觉醒。
此时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和与伴侣日常发生的龃龉都令莉芳负重不堪至于崩溃,一个乱放的指甲钳都足以成为导火索,最终导致了她的出走。
闯入她平静生活中的另一个男人杨树伟来自大陆,他与「港男」Edward性格迥异,令莉芳看到亲密关系的别种可能。
十年前杨树伟和阿芳通过「中介」相识,两人假结婚,莉芳为了拿钱付租金,杨树伟则是为了取得香港身份证。
之后二人分道扬镳,却一直未曾离婚。
再次相遇,杨树伟表示希望莉芳配合他拿到单程证再办手续离婚,就这样,他们的命运轨迹亦开始交错。
导演无意将「港男」和「大陆男」对比评论,她做的只是提供两种标本,展现个中差异,留待莉芳和观众自行参透。
在这部片子里,「港男」是幼稚且易怒的。
有一场典型的争吵戏,Edward和阿芳都到情绪不能控制处,提高音量斥责对方,渐渐地Edward索性扯开嗓门「啊」地大叫,引得楼上住户下来敲门。
莉芳的心情一定是绝望的,自己身边的男人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跟前竟然表现得如此无能,只剩歇斯底里和无理取闹。
但他同时又是一心爱莉芳的,冒雨买龟补偿她的时候还有一丝可爱。
反观「大陆男」杨树伟,是一个自由且自私的男人。
他有一种论述,名为「亚洲蹲」,即只有内地人蹲下时是后脚落地,香港人和美国人都不能做到。
他的解释是,内地人是从一种不会飞的鸟类进化而来。
他费心费力想拿单程证和崇尚LA都是因为向往不受拘束的生活。
杨树伟揶揄莉芳终生困于香港,不知自由为何物,半调侃地告诉她结了婚就更没有自由了。
这两种男人的性格树立都是真实可信的,没有特别完美的形象,亦没有毫无可取之处的存在。
讽刺的是,最后杨树伟因为女朋友怀孕不得不回福州结婚放弃拿单程证,而莉芳却毅然出走拥抱自由。
导演的剧作设置赋予了角色人物弧光,去到最尾也没有给出所谓明确答案,但是观众已然明了莉芳的抉择为何。
片中的乌龟隐喻被困在太子区小框架内的香港人,关乌龟的水缸对应香港的房屋。
莉芳救走小乌龟,就是一种象征,她希望自身亦能获得自由,逃离金都商场,或是太子区。
而向往飞翔的鸟类就代表了杨树伟这样渴望自由的内地人。
鸟与乌龟的对照揭示了无论是香港人还是内地人,都多少被传统价值枷锁所绑缚,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与飞升。
编剧出身的导演黄绮琳此前编剧的作品《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和《叹息桥》等都是好评如潮的高分剧,《金都》是她第一套自编自导的长片作品,这部电影的诞生得益于香港为新人导演处女作设立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我也很喜欢导演之前的两部短片作品:《赤腊角到天水围是我爱你最佳距离》和《落踏》。
前者描写同性情缘,后者关注异性三角关系,其中对于情感细节的把握细腻精准。
黄绮琳表示她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或男女之间的爱情,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减弱,沟通形式的转变,或许会改变相处上的习惯,但爱情当中的情感跟人性是恒久不变的。
《金都》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提供的「临场感」,配合自然的影像风格透出的是导演生活化的观察,声音和灯光设计的在场感非常强烈。
看完之后,我仍然会被太子区金都商场那片投影在卧室的红紫光和香港街道标志的交通信号灯发出的「哒哒声」包围。
黄绮琳透过《金都》表达的是对当代都市年轻男女婚姻现状的思考。
就像片中莉芳对好友的发问:「你觉得是不是只有事业有成,或者同性恋的女生才不用结婚?
」在香港,有无数像莉芳一样的处在三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被裹挟进婚姻,很多时候,她们的选择并非她们自己想要的。
就好像结婚这件事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组建了家庭,你才能被这个社会当作一个「正常人」认可、接纳。
对此,黄绮琳说:「我自小居住太子区,家就在金都商场对面,小时候经常看着商场玻璃橱窗的婚纱,幻想结婚的模样,心想着身穿一袭婚纱,应该会挺美的。
长大后,身边的朋友开始结婚,要为她们当伴娘,听到她们不少与男朋友、男朋友家人吵架的故事,写剧本的时候我刚满三十岁,妈妈每天催我结婚,觉得我嫁不出去,逐渐让我觉得结婚是很蠢的事。
甚至抱着想拍一部大家看完都想离婚的电影的心态去写剧本。
」除了婚姻之外,黄绮琳亦在电影中带出了关于香港「人」与「空间」关系的担忧。
金都反映出的香港地少人多和房价飙升的现实困境,极具普遍性。
主角所面临的生活难题同样也是每一个港人都会遭遇的。
关于去或留,她也常常思考。
处于一个城市好像跟它谈恋爱,她有时甚至会开始怀疑真的需要如此热爱这块土地吗?
关于自由与抉择的命题,黄绮琳认为自由是做到想做的事,而免于恐惧。
邓丽欣则说,所谓自由,就是你可以选择结婚或者不结婚。
婚姻并非唯一选择。
《金都》蓝光到手,内含剧本+OST+Blu-ray设计得可以说非常好看了,就是运费有点贵。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1、看完这个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邓丽欣饰演的张莉芳,没有一丝丝的快乐,无论是被求婚还是已经真正离婚后的她,从来都没有感受到快乐。
2、感觉电影里无论是张莉芳还是殷俊荣都不是真正的爱对方,或者是喜欢对方,只是时间到了,应该要结婚了。
张莉芳一直担心被自己男朋友知道已经离婚的的恐惧并不是自己爱对方想跟对方结婚,怕伤害对方,而仅仅是不想其他人知道而已。
影片中除了被知道之后,通过肉体的补偿也没见任何内疚、愧疚的情绪。
3、殷俊荣明显也没有在爱张莉芳,就例如张莉芳所说:“如果是让她选择被公车撞死还是跟其他人有染,他肯定会选择她被车撞死。
”各种的生活上的细节,妈妈丢掉乌龟、买房、订酒席没有询问过她、经常张莉芳在跟他说话的时候,还是选择在玩游戏。
明显就会导致另一方情绪的爆发,但是他不在意,或者心里是想反正抱抱就没事了。
4、也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爱的情感并不突出,反而不能感受到被发现结婚这件事的重要性,所以就感觉看起来殷俊荣最后很紧张在找张莉芳,却没有共鸣。
5、当然本身影片的基调就是不知道应不应该结婚,结婚和自由之间的探讨,但是通过从发现已经结婚、解决、沟通的过程来进行思考,但基于他们之间的情感并没有想象中的热烈,反而显得已经结婚这件事并不重要,你会发现即使抽掉这个情节,角色的情绪没有变化的。
最后的结局看似是已经跟自己的妥协,做自己,但是你会发现其实整个过程她都是在做自己,因为这段感情中她也没有妥协,一直都在情绪发泄,疑虑。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总觉得怪怪的,但是又说不出来。
《金都》不是《婚姻生活》or《婚姻故事》《金都》是知乎、微信、小红书上百万阅读的热帖不是他人的故事,不是私人的情绪,是触手可及的群体性的女性窒息时刻。
不会晾衣服的男朋友;不断闯入的老婆婆;还有永不停息的电钻。
红色的出租房不是婚房,是以爱为名的地狱。
原来萨特早就预言过,他人才是真正的酷刑。
不能露肩带;近乎绑架一样的求婚;躯壳一般的礼服。
金都不是小商品城,是一座女性的监狱。
琳琅满目的婚纱,是最美的囚服。
不断的信息轰炸;被丢掉的短裤;被窥探的帆布包。
大巴不是大巴,是娜拉逃亡的路。
而福州,从来不是终点与救赎。
她试探他对二婚的态度。
他说:“你不是也介意二手房么?
”有人将堕胎过的女性比喻成死过人的房子。
女性与房子,残忍又昂贵的隐喻。
以闯入者姿态到来的王八,被闯入者带走。
她问:“我们以后会不会一直这样”他说:“当然了”他就这样,爱打游戏的妈宝男,认为女朋友,哄一哄就好了。
然而我们都知道,被放生的王八是压弯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林二汶说,就算要结婚,也要去荷兰,那里可以抽大麻。
鞋柜上金凯瑞对着一切翻着白眼。
Playtime里,妇人聒噪地重复着失效的沟通。
蝴蝶梦里,婚姻与爱永葬火海。
所谓的双喜不过是人生四苦罢了。
另:我不太喜欢大陆仔和的设置,导演对于婚姻的敏锐观察力并没有在陆港关系上并没有生效。
一个行李箱早已泄露黄绮林的无力。
我认为墙,关上了我们看世界的窗,也关上了世界看我们的。
这不一定怪黄绮林,但却实是影响了剧作的流畅,也在以另一种方式真实地反映陆港关系。
看完《金都》,觉得内心熨帖,好久没有电影给我这样的感觉了,有些电影让你感动,有些电影让你思考,可是也有一类电影,拍的轻描淡写,那就是你身边的生活。
让你看完轻叹一声,嘴角又轻微上扬,内心复杂。
婚姻是多么复杂的事情啊,可是现年31岁的莉芳已经要面对自己的两段婚姻,一是十年前急于要离开原生家庭的莉芳为了付房租,与一位“大陆仔”杨树伟假结婚,二是手边即将迈入的婚姻围城Edward,可是第一段的婚姻尚未结束,而莉芳又对这一段婚姻缺乏信心,就是这样一段发生在生活中的一段平淡片段,却意外的好看。
Edward是爱她的吗?
那简直是一定的,不然也不会风雨天气又去给莉芳买一只龟,不会有那样蹩脚的一个求婚仪式,可是他的爱也仅此而已,他的爱很难比给她一个求婚仪式更多了,他一切都贪图省事,有母亲做主自己就可以不用操心,自己的账户与母亲联名,挑选婚纱事宜,要挽着母亲的臂弯,女友跟在身后,母亲全面入侵自己的生活,因为这个妈可以给他打点一切,包括修理屋子,打理财务,甚至是儿媳妇要不要养一只龟,他蹲厕所的时候读《电影诗学》,可是无碍他只想窝在那里打游戏,这样他就可以稀松平常地对待所有事了。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天天对女友发夺命连环短信,检查她的手机,对她的领口和短裤指手画脚,不同意女友好友当伴娘,对女朋友的质疑与反问和稀泥而不是解决问题。
这样就很让人窒息了。
很难说哪个女人能对妈宝男下得去嘴。
可是女人到了某个年纪又不得不慎重考虑结婚这件事情,就像莉芳与朋友阿怡的谈话:“是不是只有事业有成或者同性恋的女生才可以不结婚啊?
”“也是,主要是让身边的人闭嘴”,“怎么了,早就说你喜欢女生,Edward就是个女人”“你说得对,Edward比你更像女人。
”这段谈话令人捧腹又简直精妙,一语道破现今女人的困境,婚姻有时可有可无,最主要的目的或许是让身边的人闭嘴,可是枕边人又实在不如身边的女友像男人,怎么破?
难道为了结婚而结婚,只是给自己增加一幅枷锁吗?
而且身边的人似乎永远不可能闭嘴,婚姻远远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下一个关口就是生孩子不是吗?
莉芳问杨树伟:如果和不爱的人结婚,那算不算假结婚?
是呀,有多少人是因为各种原因在假结婚呢?
结婚十年的大陆仔老公,则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他与Edward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两人之间的差异未尝不是两地人的差异。
他的目标明确行动迅速,在25岁的时候,就通过中介想拿到香港身份,他想要踮踮脚够到更高的地方,他想要追求更加自由的生活,讽刺的是,最终他放弃了十年的追求,被女友捆绑着结婚了,他劝莉芳的婚姻是最没有自由的话蠢人才急着结婚言犹在耳,他已经放弃了他追求的所有自由,可是他在必须结婚之后又为自己找到了新的方向,那就是赚钱,因为“有钱才有自由”。
两个人仅有的几次对话,都是对于生活的追问,“不结婚就有自由了吗,那你想去哪里?
你想要做些什么呢?
”杨树伟给莉芳以及所有观众的是一点清新的空气,也提供一点思考,那就是我要追求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我想要的未来又在哪里?
结尾很耐人寻味。
女生明明是无望地一句:我们是不是以后就一直这样啊?
男人却沾沾自喜甜蜜地讲:是呀,以后我们都这样。
真是鸡同鸭讲,真是一眼望到头的绝望,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纵然她是十年前就敢于离家的女生,现在也不得不尝试着与生活妥协。
她可以关上手机,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来一次短途旅行,安静吃一碗面不搭理连环夺命短信,再下单买一张很贵的餐桌,可她未见得有信心有勇气不去结婚,不去回头找自己的Edward王子,尽管王子早已经不是王子,公主只想出逃,故事还是要继续下去的。
祝愿每位公主都有称心如意的人生。
不必靠寻找王子。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金都My Prince Edward作为一个过气的编导生,最近看完《金都》却是令我非常有冲动去讲一讲这部电影。
1
身边大部分的女性朋友有跟我同龄的也有比我年长的。
无一例外都会面临着被亲朋好友催婚的时候。
社会枷锁在女性身上的负担,束缚无数女性选择自由的道路。
女人三十烂茶渣,是小时候在电视剧里面听到的一句话,虽然在台词中是调侃的话语,但当时年少无知的我却信奉成一个真理。
当我慢慢去了解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施压和不平等后,都是参与的封建思想去影响着女性对于自己的婚姻的选择自由。
2谁用幸福换取自由金都,位于香港太子区,一个非常出名售卖廉价婚庆用品的商场,类似广州市二宫a口那边婚庆商场。
女主阿芳在一家婚纱店打工,男朋友阿荣就是同商场的婚庆工作室的老板。
二人拍拖七年,似乎结婚是迟早的事,可阿芳竟然隐藏着一个不能结婚的秘密。
面对男方催婚,自己埋藏的秘密尚未解决,结婚是否真的是幸福美满的开端?
整部电影一直围绕着一个主题究竟结婚还是不结婚更幸福开心?
全片使用冷色调的调色,让观众的感觉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冰冷,哪怕是最亲密的情侣也是如此。
开篇阿芳经过金鱼店看到一只小乌龟无法翻身便告知老板,老板却直接捞起来跟阿芳说45元。
阿芳看着乌龟对老板说这不是翻不了身的那只。
老板依然无动于衷,阿芳给钱拿走龟。
就如戏中对于婚姻一样,就像找个合伙人,就算不一定是选中那个反正,是个人不就行了吗?
老板的冷漠反映社会缩影的婚姻状态,柴米油盐酱醋茶各种的花费开销,需要有人与你一起去分担,只要能够减轻你的负担似乎哪一个都是OK的。
似乎重点已经被带偏了,原本是想告知有只乌龟转不了身,但却被误以为要购买,但买到的却是另一只龟。
很多人在婚姻的选择里参杂非常多的因素在里面,或许单纯对对方的喜欢和爱仅仅是一部分而已。
到最后,乌龟因为被风水师说影响风水,而被阿荣和阿荣的妈妈扔了,却不会事前去通知阿芳询问将乌龟如何处理?
在一个不受尊重,处在底层地位的婚姻家庭,阿芳的出路又在哪里?
既然是结婚题材,少不免出现的就是婚纱。
很多人对于婚纱的第一印象:纯白,贞洁戏中试婚纱的时候一句黑色幽默调侃的台词:白色(婚纱)代表处女。
在婚姻中,新娘是否处女之身会更受到关注。
戏中待嫁新娘想尝试不同颜色的婚纱。
婚纱店老板提醒一句:白色才代表处女,新娘就马上换回白色的婚纱。
不论这个新娘自身是否处女,但更介怀的是背后的含义,一层枷锁束缚了自己选择的自由。
或许她觉得香槟色更得自己欢心,却因为要背负一个无形的名词而遵循大路。
其实对于婚姻的幻灭,不一定全部来自于不忠不诚。
无数件芝麻绿豆的小事情都足以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灰意冷。
戏中最后阿芳离开家中给男友阿荣留下信息:以后指甲钳不要乱放了。
阿荣见到后惊慌冲下楼在人来人往的街道寻觅阿芳的踪迹。
似乎是一个很普通的信息,何解会令到阿荣大惊失色?
戏中也有提及阿芳三番四次叫阿荣剪指甲不要剪到到处都是,剪完就把指甲钳给收好。
一个连自己讲的话都不会放在心上,虽则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坏习惯,却是成为压倒阿芳对这段感情破灭幻想的最后稻草。
要说阿荣真的只有不随手放好用过的物件这坏习惯倒真罪不至此。
或许将指甲钳反映的问题只是阿荣和阿芳之间存在着最轻微的问题。
3遗下幸福自己浪游
其实作为婚庆从业员的阿芳与阿荣历年来见尽不少情侣迈进婚姻的殿堂,各种的原因促使着一对对新人结成夫妻。
是不是每一对都幸福都美满?
会不会又在临门一脚发生意外?
相信他们作为婚庆从业员也会深刻体会过。
男女主角的结婚根本不是源自于最单纯的动机,为了爱而结婚。
阿荣因为不想被母亲责备与女友同居而不结婚,因而遵循妈妈的决定去结婚。
阿芳则对于婚姻和爱情会更偏向爱情,感觉一纸婚书其实也不过如是。
无论是准婆婆带房东到自己租的房子劝说买房时介绍到阿芳是自己的媳妇,阿芳也是连忙解释自己还没结婚的。
到被男友意外准备的求婚仪式一脸尴尬与无奈。
深深看出阿芳不仅因为自己假结婚的原因暂无办法去和阿荣结婚。
更是因为在这段过程中,慢慢发现到阿荣身上的不足缺点,而自己也是无法去改变和忍受的由于抉择。
这时候就牵涉出和阿芳在早年假结婚为了拿到香港身份证的阿伟。
他作为阿芳阿荣之间的“第三者”,他向往自由,喜爱自由希望早日跟自己女友移民到美国。
在他看来阿芳是个经典的港女,不懂得去享受自由,被阿荣控制着。
因为需要伪造夫妻之间的生活证据,他们会做一些阿芳根本没和阿荣做过的有趣事情。
阿伟觉得恋爱可以但要结婚捆绑着自己就像一只小鸟被困在囚笼。
阿芳从那时候被点醒,男友的妈宝行为,只爱打游戏疏忽自己,婆家对自己的不尊重,娘家对自己的冷漠……种种的原因刺激阿芳的神经,让她在结婚和逃婚间作出抉择。
我们都身处在金色的都市中,时而心有不甘想破茧而出,时而害怕孤独想将错就错。
日复日般妥协地享受着所谓的安逸,一边暗自期盼着某天有某位路过的好心人把我们从狭小的龟缸救出。
离开龟缸后,等待着我们的究竟是另一个缸、是更大的水池、还是无边无际的海洋呢?
一直对邓丽欣的印象都停留在叶念琛导演的爱情片系列阿宝角色,今次这部金都确实是令人眼前一亮的电影作品。
也是邓丽欣成功摆脱阿宝的第一步,没有过往商业爱情中的桥段,来的是更贴地真实,令人深思婚姻的关系,要去如何抉择。
是不是不结婚就要分手?
是不是“不能保证结婚一定美满幸福,但不结婚一定不会美满幸福?
”这是出自哪一方的说辞?
婚姻从来不是简单混合爱情的事情,参杂着无穷多的事情。
到那个时候,爱又是否真的战胜一切,其实都是一个open ending……
又幽默又悲伤。不结婚不一定自由,结婚也不一定不自由,但是你要拿这自由做什么呢?年轻导演的政治感觉居然这么好。大陆和香港的一纸婚约,契约精神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呢?即便不谈政治,只看情爱,在港式废物妈宝男和大陆奶粉实用男之间夹杂的港女的问题,竟然也变得老土起来,是娜拉出走之后的老问题。
浪费时间
不结婚就有自由了吗?有钱,才有自由。
为阿芳离婚难过,为阿芳不结婚松一口气。结了婚有没有自由不重要,重要的是婚姻根本不应该左右的不止自由。结婚不是迟早的事,结婚证书不是感情的保险柜。
一边是超绝妈宝男,一边是喊着要自由结果把女友搞怀孕了没办法才放弃自由好像自己牺牲很多一样的大陆男,专拍大陆脏乱差,加剧刻板印象是吧?还放个暧暧内含光海报企图对标?非常之普通的剧情又搭配了这么多debuff,实在是有点给不出还行
假结婚与装结婚,那一个更可怕,婚姻成了一种表演,只是为了迎合周围人的目光,本片用假结婚给真结婚设置了一个冷静期,还真是细思极恐,也探讨了结婚与自由的关系,其实二者无甚相关,就像金钱与自由,没有绝对的逻辑,人没有必要去迁就,舒服就好。
永远长不大的废物港男,迟钝但至少觉醒的港女,习惯金钱先行但最终选择务实的内地男子,尽可能地放下地域刻板印象,又尽可能如实地反映了近20年来两地的新关系新矛盾,难得一见,耳目一新。
3.5男主表演确实不错,也是得益于剧本人物的塑造。编剧拿捏直男的细节非常到位,例如:自以为是的求婚、三十好几通过游戏来逃避问题、在既定事实上无能狂怒,还有,他还是个妈宝男。这个角色完整的呈现出来男女观众通通攥紧了拳头(感觉没问题的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另外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制造陆港矛盾,把大陆人当做一个捅破梦境的刀子,让女主从金都梦中醒来。最有趣的设计是想自由的结婚了,要结婚的自由了,让两边人物都丰满了。不喜欢的点还是缺少了一些现实主义的色彩,不管是形式也好,内容也罢,好似是一个严丝合缝的例子摆在观众面前,打算充当启蒙教育,有些不适。
故事的起承转合虽然都很套路,但还是很有共鸣。不谈那些与香港本身的互文,只谈对亲密关系对婚姻的讨论也是很有现实意义。婚姻与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卧室里的暗红色灯光,金都商厦上上下下的电梯,调度和影像也都显示出导演功力。妈宝自私男主的表演太真了,感觉周围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女主那种磨磨唧唧的性格虽然让人烦躁但也的确蛮真实
女性向电影。这种片的情节在男人看来就是没事找事,心比天高吧?30多岁的廉价婚纱店店员,认识7年多的男朋友踏实专一。不结婚干嘛?瞎作脑子有问题么?男主典型的华人男性,有稳定职业,买楼这种开销大头有老妈来(银行账户还是和老妈联名的),日常生活有老婆照顾。自己闲暇时打打游戏,人生就是岁月静好的画卷。看似潇洒的大陆男,就为了“是男孩才会不舍得打掉”的未来儿子被捆住了,什么香港,LA都不想了。看着没什么花头的大龄女店员,跟男友同居多年“感情稳定”,不吵不闹地离开了,没多说什么。每个人对婚姻和“自由”的看法、期待、接受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无法理解他人的。
毫无电影质感,白开水
價值觀和觀點落下的很精準,非常喜歡。電影節奏也很好,真是精彩!
很好的议题,却拍很生硬。缺乏电影感,剧情完全靠台词推进,毫无用影像叙事的思维,镜头只是框住演员,所有的叙事都交给表演去做。看似讲当代都市,却没有真正去了解这群人、无视两地现实差异、更没有试图深挖制度对个体的影响,硬是把时代大视角拍成文艺小品,着眼于欺骗与斗嘴的情绪中。人物设置来说:女主角的背景交代得刻板且碎片,似乎怪到原生家庭的意思;跟男友丝毫没有相恋7年多的默契,无视他的性格,道路千万条,却一味往最坏的方向推动,这样的情节设置非常刻意,恋人之间看不到一丝尊重。明白作者想用打游戏、丢衣服等塑造男主妈宝的形象,但就像作文指导书提供的样本,最终男主俨然成了故意激化婆媳冲突的推手。反倒是大陆仔收获一张好人卡。结尾莫名其妙,买个桌子就是追求自我了?只看到盲目与任性,跟当年假结婚一样的不成熟。
不太推荐,且不说这个男的就神烦,这个女的独自一人去内地陌生男的家里,也不说报平安,这合理么……为了体现这个人追求自由,也不能脱离现实的合理性啊
剧本香港部分真好。可惜内地部分太拉垮了。
近年港产片里的惊喜之作!导演将时下香港年轻人的婚姻和爱情观表现得活泼有趣,又不失其意味深长之处。婚姻和自由的辩证思考中更引申出若隐若现的政治意味,启发性的剧本不断闪现出难得一见的导演天赋。暗号般的迷影细节填充在叙事的空隙里,既在向影坛大师致敬,也似乎在酝酿着港产电影的新浪潮。
有着鲜明的女性视角和文化对比,整体看下来很流畅,但影像的构建终究是有些单薄(个人感觉投资限制和导演经验共同造成了这种单薄),值得欣喜的是一些剧作上的细节非常有意思,而这种散落在不经意间的匠心也恰恰是本片冲破套路结构的最大功臣。
还以为被扔掉宠物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钢管了,结果她又平心静气地和男朋友聊了起来……
题材不错,故事也好
关于婚姻与自由的女性电影,前半段节奏有点慢,主题明确后还是挺好看的。我可能散漫惯了,所以感觉片中对于自由的讨论还是比较浅的,但也能理解:到底如何定义自由呢?钱,结婚,身份证,洛杉矶(与自由不搭边),有条件的自由还是自由么?全片没有一个精神自由的人,两个男主角则都是挺典型的"不能嫁"的人,香港那个妈宝男,是个好男人但不懂怎么做个人,看得我想打他一顿,朱栢康演技挺好的。而大陆那个也是孩子性格,网上就能碰到很多这种人。太喜欢邓丽欣了,但这个角色放在20年前给郑秀文也许会更好点。对我而言本片最大问题在于没啥严重性 - 如果邓丽欣最后选择了结婚,那又能如何呢?世界上选择糊里糊涂结婚的人太多了。只想说一句,女生一定要嫁对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