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都是一句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我看到过一条评论说都怪他老婆离开他,他日子才会越来越糟糕,我非常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个家庭之所以没那么糟糕都是因为一个女人在支撑着。
就是因为他说了会给她幸福,她在最美好的年华连家都不要,跟了最一无所有的他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执迷不悟,最终让她对他彻底实失望。
她真的很累,她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得不到你的珍惜。
就连后来的挽留都只是想让她留下来对你好,你却一点也不想付出,真的让人失望。
“她不是不要我,是不要你” 孩子是最单纯无辜的,一个失败的婚姻其实最受伤的是孩子,他本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却承受着父母带给他的伤害。
电影从母亲离开以后一直都是父子在一起生活的情节,孩子无论如何都相信自己的父亲,就算自己妈妈过得很好,但是他也依然跟着父亲,相信父亲烧的一手好菜一定会找到好的工作。
可是父亲却一直都没有兑现承诺,一次次的保证一次次的忏悔一次次的遥遥无期,最后竟然指使孩子做违背道德的事。
孩子这么害怕,父亲却逼着自己的孩子偷窃。
这位父亲一直不想努力,暴躁又好高骛远,生性顽劣执迷不悟。
这样的生活才是最累的,他明明想要走捷径却走出了万丈深渊。
最后孩子出狱再打听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又有了一个家庭日子过得还不错,他被抛弃得特别彻底。
这部电影让人压抑让人难过让人警醒,有的人不明白这部电影说了什么,只能说你日子过得太幸福,没经历过其实是很大的辛运。
我的总结:“失败的婚姻下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她在最美好的年华跟了最一无所有的你,一定要珍惜。
”“孩子特别相信你的时候一定要给他做好榜样,不要让他失望。
”“生活从来都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
”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 让我感受到一个男人的那种对自己无力的挣扎,一步步走向绝望。
周长胜,并不像他名字那样能逢赌比赢,他是一个欠了一屁股债的懒赌鬼。
他自己十分清楚这样的懒赌正在一步步破坏自己现在的生活。
但他确无力改过。
当然无力改变的还有他的暴怒的脾气。
这些都让的妻子, 越来越无法忍受。
老婆跑了。
那段在藤椅上抱着儿子啜泣的戏, 充分表露了, 他对妻子,对在自己生活中原本也就不多的, 宝贵的东西的消失,无能为力的痛楚。
生活继续, 他还有儿子, 但他仍无力改变自己,生活所迫,自己欠债,被人逼债, 被老板开除,无钱交电费被断电。。。。。
周长胜的生活, 让人感到无比的窒息。
但最人窒息的还不在于此, 而在于我们无法在周长胜身上看到希望,似乎没有一点的光亮能够照进这片阴獌。
他的生活还会被他那么一步步的毁下去。
在逼迫儿子偷东西,儿子被抓后, 去看望儿子, 沉默的儿子突然扑过去,咬住自己的耳朵, 愤怒的喊声中, 他知道, 这次生命最后一件属于他的东西--儿子,也要消失了。
孤寂的半晚,他一个人,回想往事,在墙根涕泪横流,最后一步步走进湖中。。。
绝望随着波纹荡漾开来。
这让我感到,人似乎到了一个阶段后,很多事情,就没法改变了,无力改变了,因为已有的习惯,因为已过大半的时间。
没有了希望,是如此的可怕。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3/after-this-our-exile26.html父子 (2006)本片获得2007年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一对父子之间的故事。
一个家庭中,父亲嗜赌成性,于是母亲要抛弃父亲以及正在上学的儿子。
可是母亲要走的时被儿子发现,儿子告诉了父亲。
父亲及时赶到阻止了母亲。
之后母亲忍了一段时间,在一次趁着父亲带全家出游的时候逃走了。
父亲带着儿子回家后,发现母亲不见了大发雷霆,但也无济于事。
随后,儿子因为父亲不给钱以及躲债,两人搬到一个旅馆居住,儿子再也没有上学。
旅馆中父亲认识一个妓女,男主角与她做爱后替她拉一回皮条,赚了一点钱。
但是第二天两人就因为钱翻脸。
同时,儿子回到原来的家,在邻居的帮助下与母亲见面,但儿子不打算与已经结婚的母亲同住。
儿子回到父亲身边没几天,父亲就被追债的人打伤。
养伤期间,父亲教儿子去偷东西。
前几次儿子侥幸逃脱,但他在继续偷窃时还是被抓。
发现者痛打儿子一番,父亲躲在暗处没有作声。
几天后,父亲来看望被关起来的儿子,儿子愤怒的咬下他的耳朵。
父亲在回来的路上,开始回忆这一段日子。
十几年后,儿子成人后来到他们居住的旅馆,并且在一个河边仿佛见到已经结婚生子的父亲。
这部电影看得我很痛苦,原因有二,一是影片时间太长,让人无法投入其中;一是电影絮絮叨叨的讲了两个多小时,可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说白了,看这样一部时间达到152分钟的艺术片纯属浪费时间,什么也收获不到!
当然,电影故事还是清晰的告诉我们,这部电影在讲述一个不幸家庭的种种不幸。
可是,这样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嗜赌、嫖妓、脾气暴躁、胆小、懦弱、不关爱孩子的男人出现在电影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难道会让人引发思考?
真是可笑!
此外,母亲这个角色也让人心生厌恶,为了自己抛弃家庭、抛弃儿子,自私自利的女人!
母亲的存在与父亲同样没有意义。
这部电影最好笑、最可气的是,明明讲述的是社会不认同的行为、不认可的做法,却偏偏拍摄的很诗意,有没有搞错啊!
编导是要歌颂这种行为吗?
总之,这部电影让我越看越生气,是一部非常扯蛋的电影。
电影主题让人痛苦,本片拍摄上也很折磨人。
影片故事很简单,可编导硬生生的讲了两个多小时,真能抻啊!
说话、走路、睡觉这些没有太大意义的场景,几乎都能用上几分钟的时间描述,服了!
虽然欧洲艺术电影也有这样拖沓的,但是本片的这种沉闷却让人接受不了,直白点说:这不是没故事硬塞时间嘛!
可见看电影不要看导演剪辑版,这种版本都是导演自恋的产物。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什么。
在我心中,看过这部电影仅仅让我知道有些做父母的究竟可以多么不负责任,究竟可以多么“混账”!
仅此而已。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奇怪之处——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很奇特。
在儿子长大前的时期,那是一个有PSP、有流线型轿车的年代,可见不是什么“很久以前”,应该是2000年以后。
可是在片尾,儿子长大后却说“很久以前”,难不成故事讲述到未来了?
那么估计是2020年代吧!
因此,我看谭家明是糊涂了,只想着怎么让电影“文艺”,忽略年代这个关键问题了。
同样的,本片除了年代模糊外,地点也是模糊的,从片中根本看不出这是香港,仿佛是一个中级小城市。
哎,真是一部奇怪的电影。
演员方面无话可说。
男女主角们虽然都卖力演出,可就是难以打动人心。
郭富城的表演很痞,而且脏话连篇,不过就是不像一个混账父亲,仿佛他只是装装样子而已。
女主角杨采妮更让人无感,一脸哭丧相纠结的很,好像全世界都欠了她。
虽然对老公可以这样,但是没有必要对孩子也如此吧?
儿子扮演者吴澋滔戏份不多,总是一副天真的模样,算是将角色演绎到位了。
配角方面林熙蕾值得一提,她不只长得漂亮,床戏也演的不错。
因此我要说一句,郭富城艳福不浅,可以与两个漂亮的女人床战,不辜负自己在演艺圈混迹多年啊。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非常难看的电影,故事空洞、主题空虚、节奏拖沓、演员表演僵化,即使有比较刺激的床戏,也让电影看起来很闷。
它能获得金像奖,真是见鬼了。
林熙蕾杨采妮序列:1016父子.After.This.Our.Exile.DirCut.D9.2006.MiniSD-TLF2013-03-19
《父子》是06年金马大赢家,郭富城更是二度封帝,谭老最满意作品,应该值得一看。
大概因为看的是内地版,被剪得厉害,所以没觉出剪辑的过人之处,不晓得跑到美国专攻什么剪辑有多厉害。
相反觉得剪辑不很流畅,偶尔的镜头有些过于缓慢拖沓,长镜头却不够长,短镜头又不敏捷。
看了一下被剪的情节,想象如果加上会更好的表达父子间感情,人物也就丰满了。
针对我看的版本,父亲这个角色感觉就只会发脾气,做坏事,狗改不了吃屎,并且只会空喊口号说“我爱你,老婆儿子”,而他内心的挣扎表现得并不多。
当然作为我少女时代的偶像,郭富城还是那么帅,那么有型。
这次演出拿到影帝,还算实至名归。
杨采妮和林熙蕾基本上就是两个花瓶,只为床戏增色彩,并且林熙蕾的还被剪掉了。
儿子长得十分俊俏,以后肯定是个大帅哥;哭戏很投入,很不简单了,但是和国内包括国外一些出色的童星相比,眼神就空洞多了。
还有最后出场的徐天佑,当初看到Shines的时候,我就说他好像郭富城哦,不料谭老和我一样有眼光,请他来演郭富城的儿子,瓦卡卡。
剧情上没有打动我,我并不觉得有多么感人(可能是因为刚看了《三峡好人》),只是对父亲气愤,对儿子怜悯。
影片的后边,道出儿子咬掉父亲耳朵的时候,让充满睡意的我吓了一跳,小家伙爆发了,父子关系从此决裂。
而儿子长大后把小时候偷来的表送回,我觉得就俗套了;结尾他远远看到一男一女,女的怀孕,凝视许久,目光呆滞,我觉得不太好。
这样演让看的人大都认为那一男一女是父亲和新老婆,可是父亲要是又结了婚,干吗非得等到十几年儿子在远处看着他的时候让老婆怀孕?
所以我认为那一男一女不是他父亲和新老婆,而是普通的路人甲两口子。
那么儿子看着他们俩,是在遐想父亲的现状?
那就不如是看到中年两夫妇共同劳作相亲相爱的场景了。
感觉我好像在批评电影,我没这个意思,我只是挑挑骨头罢了,拿奖的就是好电影。
继续支持郭富城。
我的老爸 家里电话打通了,刚跟父亲聊了两分钟,临时有事,我跟他说下次给他打。
下次是三分钟后,他显然没想到。
我叫他的时候,电话那边传来粗重的喘息,我家的转角楼梯对他来说有些陡(他已经不是那个可以和我在上学路上比赛跑得年轻小学教师了),如果穿拖鞋,地板砖还有些滑-而这些连同这房子的天窗、厨房、晾衣架和后阳台的水泥麻将桌在内的一切都是他一个人设计的。
去年春节回家我看到他费心设计的新家的时候,着实欣喜了一番,虽然他也有设计失误--厨房墙壁没有留抽油烟机孔,搞得排烟管要从窗户伸出去,这样一来,窗户就必须一直开着,冬天的时候,老妈一直不愿意一个人呆在厨房。
我很喜欢他匠心独运的天窗,虽然那只是楼顶的一块不足平方的玻璃而已,但这块玻璃却是周围五六家同时动工的类似房屋里的唯一一块。
晚上在饭厅里吃饭,如果停电(这在家乡不算偶然),懂事的月光就会穿过三楼顶那块早有预谋的玻璃,再通过天井倾泻下来,洒在泡菜、回锅肉和清炒鹅儿藤上,反射出清晰、诱人而又古老的光芒。
这种时候,他总会拿出他的私人小酒杯(事实上,全家也就他一个人喝酒,几个月前我才学会喝白酒),还顺道诚意饱饱地问我一句:“儿子,要不要来点?
”“不要!
”通常我头也不抬,划龙舟似的挠碗里的米饭。
“真的不要?
来点嘛。
”他已经开始往整个桌面上唯一的杯子里倒酒了。
“不要,冷得很。
”那个时候,我以为所有的酒都像橙汁一样喝起来会让肚子凉凉的。
“不要算了,我自己喝。
”他竟然没有反驳我白酒喝起来是很暖和的,看起来,他这么多年来都并没有真的想让我喝酒-虽然,刚才这样的对话已经发生了N次。
嗯....我已经决定不会再让N加1次发生了,下次回去,我会告诉我我可以和他喝一点儿了,顺便很有成就感地告诉他:冷冷的白酒喝起来竟然是暖暖的。
他年轻的时候很帅,当然,他现在也很有魅力,深邃而不失锋芒的眼神、总是刮不干净的胡子和仍显伟岸的身体,如果出生在香港,他会是个大明星。
他少时学力卓绝,碍于平凡的家世和混乱的时代,他未能在学业上更上层楼而止步于高中毕业。
而后,他任教于我家附近的村小学,我是他最后一届学生里面的其中一个--那一年,他已经兢兢业业得做了十七年小学教师。
出于各种原因,他卸去了教职 、离开了学校,留下黑板上那远近称赞的粉笔字。
他的字真的写得很好,无论粉笔、钢笔还是毛笔,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我的诡异字体完全是在为他还债。
去年在家的时候,他告诉我他理想地老年生活安排里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要继续练他的毛笔字。
我的字是没希望了,希望书写能力这种基因也可以隔代遗传吧。
他书虽然读得不算很多,但却同样有那个年代的读书人身上的那种善良、执拗、温情的理想主义。
他热心时政、讨厌美国、不善于表露感情、对电视剧怀有敌意、有着从未衰竭的求知欲。
无论我谈论足球、英国大选、还是东北的经济困境,他都乐于倾听并且适时地发表意见,更可贵的是他能够虚心地修正自己的看法、接受我的意见--只要我不说毛主席的坏话。
作为长子,他有些未能给家人带来更好地物质生活而心怀歉疚--这种歉疚里,大概也有一部分是对自己的,因为他没实现自己的从未表露但肯定存在的理想。
而我同时作为家中的长子和幺儿,自然承担着他殷切地期望,他作为一个父亲的伟大之处就在这儿:虽然从小,他念兹在兹的就是我能有一个了不起的未来,但他从来没有把这种不渝的期待用具体的职业、地位或者其他什么可以量化的东西告诫给我。
长大后,我认识了很多被温柔的压力和美好的期望一步步压迫者向前挪动的同龄人,跟他们比,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已经足够五光十色、鲜活动人。
如果真的像《宝贝计划》中所言“三岁定八十”,那么,我想,在我的整个人生里,无论在哪个阶段所取得的幸福里,都总会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他那赞许的眼神和有力的大手。
我所永远忘不了的一个画面是:有一年,我在市里上学。
为了节约时间,不绕道县城,我需要走到离我家大概三公里远的渡口坐船,渡过那条似乎总是在从容地诉说着什么的涪江。
三公里不算短,因为很多都是小路,又不通车。
所以,他总是骑那辆我坐过无数次的自行车载我到渡口。
我并不能一直坐在车后座上一边继续跟他讲我们班语文课的推进进度或者猛虎组织在斯里兰卡的溃退速度,然后一边摘下偶尔碰过他手臂的油菜花,因为有的路崎岖不平,我、他、车都需要慢下来缓步而行。
这时候,我才得以注意到他被汗水打湿的白衬衣。
到了河边,他总是急匆匆地跑过去问船家还有多久开船。
其实,这有什么要紧呢?
船家等够了足够的人自然会走,他也不会为我一个人开船的。
而且,他也许不知道,尽管在家里我也吵着说要迟到啦要迟到啦,但每次站在河边等船的时候,我都希望也来坐船的人来得慢一些或者船夫多抽几根烟,好几次,我甚至抱怨为什么这条没有脾气的江里没有长出几条可以威胁到行船的礁石。
江不算宽,再慢的船也总是会过去的。
我家的这岸是小小地刚好晾开我们小镇的平原,而对岸则是连绵起伏的青山,我要乘坐的汽车就穿梭在半山腰上。
在连遮雨棚都没有铁船上,我背山伫立,向他挥手,让他回去吧。
但是每一次,直到我跳下船,在乱石和杂草间拾级而上,站在了山腰的路边,回过头,仍可以瞧见河对岸哪个白色而醒目的小点......突然想起电影《毁灭之路》里最后一句台词,是一个孩子(小迈克)的内心独白:When people ask me if Michael Sullivan was a good man or if there was just no good in him at all,I always give the same answer.I just tell them:"He was my father."。
没有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但如果有人问,我会回答:他是一个好父亲。
一個只有佔有慾而沒有責任感、還不懂反省的父親,失去妻子、兒子與及自己的人生將是一件必然的事。
一百六十分鐘的導演版把這個悲劇發展循序漸進而理所當然地展示了出來。
譚家明導演這十七年來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放棄了過往在新浪潮時代的電影語言探索,回歸到人生於社會中最基本的倫理關係描繪,交出一部並不催淚卻叫人看後久久難以釋懷的悲劇。
導演在影片開首打在屏幕上的幾個子表達了他對觀眾的期望:「...我希望觀眾在電影裡感受到的並不是沉溺的傷感,而是清醒的感動。
」白的說,如果你不能通過電影向自身反思,而只沉溺到悲劇情節裡面,那你將錯過了這部不論運鏡、人物與情節都平實不過的電影中最動人的一面了。
它動人的地方源於你將思及你的父親、母親、你對責任的態度、你對別人的倚賴以至你自己是否懂得反省、改過。
你作為觀眾凝視周長勝(郭富城飾)的視角也將會是你身邊的人凝視你的視角。
從電影開始的時候,你或多或少希望周的妻子不要離他而去、寄望周懂得反省改過、為兒子對父親的不離不棄而感動。
到後來,你漸漸認同了妻子的離開,甚至想跳到影片裡面著她帶走兒子,使他免於父親的糟蹋。
這是因為你對周長勝徹底失望,你知道這個不懂反省的人將不會改過。
你知道了一切將以悲劇收場。
你這份對周長勝的失望過程,恰恰為你解釋了一些人怎麼從你生命中離開。
你將無法避免地思及自己過往的一些生活應對,而這就稱作反省,周長勝所不懂得做的一件事。
這種反思,取決於你有多投入到角色,是否能把角色的行事投射到自己身上觀照。
這有賴於影片對角色描寫的功力;《父子》一片則正好告訴了你,這件事能做到多精細。
畢竟,一個角色的生命力在於他能有多大程度喚起觀眾的生活經驗。
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性格上的複雜性、跟生活處境的矛盾(矛盾帶來爭扎,其過程具放大鏡之效,把人的不同性格特質凸顯)和其應對過程中的微妙變化。
於是耐性是不能或缺的,本片為此做了一個精彩的示範,展示了一部由人物帶動的影片如何一點一滴地累積味道同時提出問題,讓觀眾得來「清醒的感動」。
片中的阿胜赶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常用的句式便是“只是……而已嘛,干什么……”,只会怨声载道地说他人的不是而从来不会从自身的原因找寻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这步田地。
从客观原因找它的问题却从未在主观上反省自律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了人生不如意的事实。
凡事意气用事,在他看来任何事情只要发发火就可以顺利地解决了,其中一句台词似乎正是对阿胜的概括“大人不懂事,小孩要受罪”,乖巧可爱的儿子成了大人之间游戏的祭品,正如国家之间战争总是百姓遭殃一般弱者总是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说到底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生物都无不尊循物竟天泽,适者生存的不二法门,人类社会只是动物世界的拷贝,弱肉强食,成王败寇,自古美人配英雄(如若丈夫懦弱不中用即使拥得佳人归又如何?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在《水浒》中便能举出最经典的两例忠厚的林冲以及忍气吞声的武大)无不如此。
宇宙的本质似乎便是如此,而人类中的某一部分似乎是一个异数,尽管如此但“只因身在此山”中而同样受制于些法则。
就先到这儿,待续
妈妈因为受不了烂毒的爸爸和毫无保障的家庭,终于狠心抛弃一切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她也最终幸福了;爸爸因为妈妈的放弃而变得更加堕落,失业,没钱,被追债,不能回家,而片尾最后爸爸另娶了他人,似乎也过的不错,唯一可怜的是,他们留下的阿宝,那个可怜的孩子……阿宝懂事,谁都喜欢。
可是最终怎么样呢?
他生活没有保障,被校车司机赶下车,被追债人堵门不敢出声,被爸爸逼的去偷东西被打的满脸鲜血,最后进了少管所,等他出来后,父母各自有了新的生活,而他的未来又在何处呢……妈妈也曾给过爸爸很多次机会,也曾想努力,但最终还是没信心的离开了;爸爸在妈妈离开的一刻努力挽回,抱着妈妈哭,抱着阿宝哭,发自内心的悔恨,可并没有什么行动,被辞工了也不找工作,带着孩子东躲西藏,最后亲手把孩子送进了少管所。
而阿宝呢,他是最无辜的,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可是所有的惩罚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他承受了一切,这个家庭的破碎,伤的只有孩子。
所以我想,这部片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也许能拍的更好一些。
从爸爸的角度就显得让人怨恨。
很灰的调子。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突然想起当幸福来敲门那部美国片,境遇很相同,可那个孩子因为父亲的不放弃而是幸运的。
阿宝就只有这种悲惨的下场。
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话:女人幼稚,毁的是一个男人;而男人幼稚,毁掉的是一个家。
昨天看了由郭富城主演的《父子》,也不知道怎么的,马上就想起了前阵子看的美国励志片《当幸福来敲门》。
也许是两个片子中都有父子这个关键词吧!
但是两者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
首先是故事性质上,《当幸福来敲门》是典型的励志喜剧片,全剧的过程虽然有不少曲折艰苦,但我们是感动,而这也是为了最后结局的成功做铺垫和反衬,越是艰苦到最后就越是感人至深,说白了就是要达到拍片的基本目的。
而《父子》看下来一直是很压抑的。
因为它是一个生活化的悲剧。
随着故事的一步步推进,我们看不到任何的光亮与希望。
我个人觉得《父子》是部人性的悲剧。
主人公周长胜在面临失业与饥饿时,选择了偷窃,而且是让他的儿子去偷。
这是怎么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啊!
依我看,周长胜是一个典型的平庸小人物,尤其是最后他没有勇气自杀。
而他在片子中表现出来的好的方面(真的屈指可数)其实是固有人性的体现。
但是我们在看完片子后对主人公并没有多少恨,至少我个人感觉是这样的。
这深深地表现出了导演在处理情节故事手法上的高超。
其实导演谭家明将我们的这种恨暗藏在了平凡而又真实的悲剧里。
因为电影在叙事上生活化痕迹浓郁,这是缺点也是制胜点。
缺点来说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不能绝对地将平白的生活置于大众眼前。
制胜点,正是因为其生活化,所以真实。
我个人感觉《父子》很有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味道。
我不说它像散文主要是因为它有点深度——作为电影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华语电影。
《父子》中无法掩饰的更多的是生活的真实与残酷,而在面临这种境况下人做出的选择与行动。
我们对于主人公的恨基本上都转换为对生活沉重的嗟叹与无奈,以及对故事任务遭遇的同情。
再看看《当幸福来敲门》,它是很典型的好莱坞励志电影,我个人认为可以与《阿甘正传》相媲美。
与《父子》相对照,取材同样的生活化,所以显得真切朴实。
但是,电影表现出来的味道却截然不同——《父子》的浓重压抑气氛使我们感到社会生活的残酷和对幸福追求的艰难;《当幸福来敲门》的氛围则宽松多——这在侧面反映出了中美两国不一样的社会风貌。
《当幸福来敲门》的人物在面临生活困苦时可以依赖社会救济,而我们的《父子》呢?
偷窃真的可以说是很下策。
当然这和两个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不同有很大关系,克里斯·加德纳聪明勤奋,有对幸福和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周长胜则嗜赌成性,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出手打人,还欠了高利贷。
这点上可以说周长胜要学学克里斯·加德纳的“自助者天助”的道理,虽然这是在看好电影后的题外话。
另外,本人觉得这两部影片在命名上很有意思。
《当幸福来敲门》英文原名叫《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我想第一个(也许是中国人)也是最为关键的被这部电影感动的人是翻译这部影片的人。
一般人都只是照着字面意思翻译的,况且影片中也提到了不少“追求幸福”的字眼。
能如此准确且诗意得翻译出这个片名的实在是好呢不容易!
这让我在赞叹影片时也不得不佩服译者的高水平。
《父子》的命名多少有点牵强,感觉影片主要在表现的是周长胜一个人,虽然儿子BOY的出镜时间和周长胜差不多。
而它的英文名是《After This Our Exile》,个人感觉好很多。
Exile的常用义是“放逐,流放”。
很有韵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两部电影
若你对南洋风情心有切切之情,那么也许会对这部电影多一些不同的感受。
木头百叶窗、家家户户的小院子、繁盛的叶子和花、水边的栈桥、斑驳的墙壁,还有那些旧的街道、旧的电影院、旧的餐厅、旧的巴士……我在看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查了电影的拍摄地点:马来西亚。
有一些细节叫人心里一暖,有一些却真是哑然失笑。
阿胜去登寻人启事的时候,报社的人拿出块板,大小不同的格子收费不同。
当他们搬到鸿乐那个小镇,长途巴士停在老房子旁边,车开走,留下一面斑驳的墙和寥落街角的远景。
叮叮咚咚的吉他,两个黯然的背影。
小旅馆的窗帘是薄薄的花布,被风吹得鼓鼓的。
阿莲的裙子是细细的花纹、细细的褶子。
穿着南洋长衫的林熙蕾手里提着一袋插着吸管的fruit shake走上楼。
摇头电扇转来转去,好像不曾停下来过。
可是,十几年前的小朋友就有PSP玩了吗?
可是,一定要郭富城演那个跟阿胜长得很像的男人吗?
可是,一定要在河对岸应景的出现阿胜和怀孕的新妻散步的情景吗?
而只是那孩子的眼神真叫人难忘,他紧锁眉头的样子,低着头慢慢的走。
一再的隐忍。
可看到天上的星星,难得他还是会露出童真的笑容:“爸爸,你看天上的星星好美……”郭富城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我想,至少比刘德华好。
他放掉了原来的自己,他的背影,走路的姿势,一甩一甩,很底层。
可是,这个角色,也许是剧本或者导演的原因,还是觉得层次单薄。
他只是一个粗暴的没有文化的人,他只是大声地应对所有的事情。
可是他的眼神不对,过于简单,没有挣扎,没有不甘,没有痛苦。
一个失败的男人,不应是如此单纯的暴烈。
看着郭某演得好用力, 吴景滔那小眼神太有杀伤力了
这孩子傻...
看着让人心痛……
吳景滔的演技很出色
总觉得阴暗大过温情
过——表演、情节、导演……
城城演的好不错的
必须看16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
跳接实在是太有问题了 摄影不错 音乐用的太煽了
又名“我的王八蛋父亲”
徒有其名的片子
笑起来元气好看的杨采妮在本片里,居然是一直皱着眉头,搞的好像是被郭富城买来的外国新娘一样,连想要逃走的自由都没有。郭富城这个烂赌鬼老爸演的也真是,简直就是个躁狂症发作,无缘故就发鬼火打骂儿子老婆,甚至最后还教唆而自己去偷东西,这样的角色还能安排和杨采妮林熙蕾两大女神都有床戏。一看导演原来是谭家明,哎两眼一黑,这故事太过时了,想法过时,拍法也过时。
不要结婚,更不能要孩子。。。老子坏了,就坏掉一个家,年轻的时候女人更多的是感性,但现实生活总是很残酷。
小男生很可爱
各方面都还可以
怎么说呢?。。。。。怎么说。。。。怎么。。。。
郭天王不适合这种抑或阴郁疑惑神经质的角色,没那个演技,太做作。他年轻的时候适合耍帅,老了适合励志片
一般。小男孩演的不错。
【补標】年年都想再看(父亲节推荐)
忒失望这剧情!不过郭富城的演技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