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的电影有太多家庭方面的故事了,希望都是在相互成长中迎来的happyending,因为悲剧的童年实在太多了愿九月开始的日子清净 抬头遇见都是柔情[cp]今天也连看了两部电影!
《小小港湾》喜欢《小小港湾》的结尾,秘密基地变成了汽船缓缓驶向远方,是两个小朋友的乌托邦被发现前最后的美好…
这部是柏林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奖,今天上院线,有条件的话去影院看是最好啦!
希望有排片,关注儿童心理世界的#斯洛伐克#人文电影#小小港湾#就要上映了。
推了这么多次,哪怕熟识每一个桥段,还是很期待去大银幕上感受这个故事。
真诚地希望爱都降临,爱都抵达,爱不缺席。
明天上映,祝它顺利朋友们去影院感受吧。
影迷朋友们,对你们来说,接近尾声的这个夏天,它的味道是什么呢?
10岁的亚拉会说,它甜蜜而苦涩。
失去家庭的庇护,既是她的伤痛,也是她的开始:她擦干眼泪,用自己的双臂撑起了心中理想的家。
弱小的孩子在原生家庭的创伤来临时勇敢地用爱抵抗——这个温暖的故事,叫做«小小港湾»。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电影«小小港湾»将于9月2日登陆全国艺联专线,持续关注儿童的心理世界,拷问亲情的理想构成。
电影«小小港湾»定档海报从«无人知晓»到«弗罗里达乐园»再到从«小偷家族»,儿童作为最天然形成的弱势群体之一,近些年来持续以温情却激烈的方式出现在世界电影银幕上。
他们拥有着不属于年龄段的成熟,以吃力的姿态解决着本不该面对的问题,一如既往地渴望着爱与关注。
在即将登陆全国艺联专线的«小小港湾»中,主人公亚拉也是这样的存在。
10岁的她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妈妈露西娅是她们生活中若即若离的存在——她不喜欢听亚拉叫她妈妈,喜欢整日喝酒玩乐,似乎这样就可以逃离衰老,忘记贫穷。
日渐衰弱的外婆用短暂而有限的爱滋养着亚拉,却无法填满她心中永恒存在的对母爱的渴望。
这段不平衡的关系是影片故事的前提,用克制的笔触展现了当下社会中越来越显性的亲情缺位。
«小小港湾»剧照,疏离的母亲面对总将自己的背面留给亚拉当外婆去世,妈妈终于脱离了名存实亡的责任离家出走。
亚拉下意识地来到火车站想要追随母亲,却意外地遇见了一对被抛弃的婴儿。
当火车站最后一次播报着列车的消息,亚拉没有登上火车。
她推着两个幼小的命运共同体,搬进了隐蔽的世外桃源,学着做孩子们的妈妈。
亚拉和好朋友克里斯蒂安一起,建成了他们心中所渴望的家,在无人知晓的角落对抗风雨倾倒的世界……
«小小港湾»剧照,两个孩子用自己的臂弯为弱者撑起了爱的家斯洛伐克女导演伊韦塔·格罗福娃在她的第二部长片中即展现出独到的叙事能力,温柔且残酷的视听风格与小演员浑然天成的呈现高度契合。
她通过纪实风格的镜头构筑出亚拉灵气十足的内心世界,并逐渐在故事进程中外化为小小的世外桃源,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小小港湾»剧照,片中亚拉用天真可爱的儿童视角审视成人世界本片改编自斯洛伐克女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由真实事件启发所创作的小说«第五艘船»。
导演伊韦塔用儿童视角所呈现出的天真消解了沉重,而这种童话般的超现实浪漫同时构成对社会现实的触碰与诘问。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评委这样描述«小小港湾»的获奖理由:“我们选择了这个富有创意同时又无限真实的电影,两个孩子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和这个小世界的运行规则。
我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同时小演员们的表演浑然天成,非常可信。
”
«小小港湾»剧照,干净真挚的故事将在观众的心中激荡起涟漪本片已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知名电影节上感动过很多影迷。
今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它将承载着我们对童真与爱的相信登上全国艺联专线,在更广的范围内与中国电影观众产生更深刻的连结。
9月2日,欢迎走进全国艺联专线影院体会这个故事,感受一个至真至美的孩子如何被挚爱以痛吻醒,却报之以歌——你走之后,我要去爱!
«小小港湾»剧照,9月2日,为爱远航-FIN-撰文&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
如果没记错的话,自从小学集体组织看主旋律电影回来被要求写观后感以后,在我漫长的三十多年的生活里,还是第一次有人让我看完某部电影之后写点什么,无论对方是出于怎样的理由,都让我觉得认真地有点可爱,更何况在冷气开得越来越足的影厅的黑暗里,一些私密的感受和遥远的记忆顺着面前的声画慢慢一点点地攀上来,在清醒的意识中无声闪动-写出来,也不失为一种凝固它们的方式。
整部影片是一场博弈,在孩童的天真良善和成人世界的残酷混乱之间,一个接一个的特写镜头引领你走近这场比赛的细节,正当观众仰仗现实经验默默提前宣判结果时,表现主义出手把所有的希望和呵护还给童真,把所有残忍和冷漠抛弃在木船航行的尾迹里,荡开意味深长的涟漪,让人在片刻的惊叹和欣喜过后,更多的是难解的惆怅。
电影,真的是造梦的艺术。
我已经很久没见过常在自家楼下徘徊的那只橘猫,从我住在这儿四五年前开始,总时不常遇见它,一来就绕着脚边打转仰头想跟你说点儿什么,喂点儿吃的蹲下身子抚摸一会儿我就离开,过段时间天黑时候下班到楼下车棚停车,有几次,有那么几次,有那么几次它迎上来绕着跟我打招呼。
有时候是饿了,有时候不是,把猫粮和水放在地上起身的时候会默默有个判断,有交情,至少我自己这么看。
今年我很少见他,最后几次他越来越瘦,耳朵上的毛或许是染了藓几乎全掉光了,状态也没了以往慵懒自在的样子,可还是会在遇见的时候靠过来,已经很久没有出现,直到片子里两个天使般的孩子在郊外隆重地安葬一只黑猫的时候,我又想起他来,尤其是小男孩呢喃地细数着对它的回忆,像细数着被手温热的晶莹弹珠,让我沉默,又让我想说很多很多。
成人世界的冷漠是道边界不明的坚固围墙,所有人触到边缘的时候都会本能地退缩,几乎像手指触到火焰般的,慢慢地,它给每个人都圈出一个固化的场域,与其说影片中男孩女孩带着婴儿过家家般组成的家庭是小小港湾,不如说是女孩暴戾多病的祖母、拒绝承担责任的母亲以及种种来自成人社会的威胁,共同把孩子围困在逼仄的生存空间里,像搁浅在水洼里的鱼,越是挣扎就越是发现自身处境的无能为力。
女孩儿在屋外扬帆后赶忙跑回小屋喊男孩儿转动船舵,远景丛林当中的木屋化作小小渔船驶进郊外夜色中静默宽阔的河,驶进了一种美好的架空的生活,这一刻有如神迹,枯木和泥土分开两旁,一切无力和不幸的根都随之瓦解,带着作者悲悯的注视,船缓缓离岸,驶出港湾,扬帆远航。
走出影院时她说孩子很美好,让人想哭。
没觉察到我看了她一眼,收回目光,我低头往前。
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女孩的身上。
她闭着眼睛,躺在盖着厚厚青苔的树干上。
蚂蚁爬上她微微隆起的肚子,穿过她的指尖,在她的脸庞穿行。
女孩依旧闭着眼,不做声响,用身体接受着自然的爱抚,脸上没有抗拒,没有害怕。
特写镜头缓缓地移动,将这一切收入画框。
女孩拍了拍脸,从树上坐起,跳过水洼,穿过葡萄田,从一场小憩的美梦醒来。
下一场戏,亚拉回到家中,她的家凌乱,逼仄,闷涩,嘈杂,手摇镜头和中镜画幅的镜头在一转眼之间,从梦境的画框变成了囚禁的牢笼。
这是电影《小小港湾》的开头,也是10岁的女孩亚拉身处的两个世界。
《小小港湾》是斯洛伐克女性导演伊韦塔·格罗福娃的第二部作品,本片改编自斯洛伐克女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由真实事件启发所创作的小说《第五艘船》。
导演凭借着这部作品一举摘得当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奖。
主人公亚拉在外祖母去世、妈妈离开之后,自己必须面对孤独的家,开始独自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亚拉在车站遇见了两个婴儿,她和另一位小伙伴一起,开始照顾起这两个小生命。
母亲的离开让整个家庭分崩离析,然而爱的“缺失”却成为孩子心中的泉眼。
《小小港湾》以儿童成长为题材。
同类电影让人想到是枝裕和导演的《无人知晓》,它让全世界的影迷们认识了柳乐优弥饰演的小男孩,在无父无母的家中坚持独自一人抚养3位弟弟妹妹的故事。
或是2018年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流落街头的十二岁男孩在法庭上对父母的一声控诉,敲击着千万观众的心灵。
此外还有肖恩·贝克导演的《佛罗里达乐园》,为我们塑造了一对在社会边缘的残酷中,紧紧依偎的母女形象。
奔跑于相似的命运
《无人知晓》
《何以为家》
《弗罗里达乐园》这些影片大多将儿童置于庞大的社会体系之下,讲述孩子们单纯而美好的童年是如何在严峻的社会现实之下变得如履薄冰。
童年的梦幻之船还未扬帆,却已触礁现实的壁垒。
《小小港湾》却反其道而行,将故事的社会背景做极简化处理,转而将影片的重心转移到如何用电影的语言去呈现孩子的世界。
电影全篇采用小女孩亚拉的视角。
前半段镜头近距离地对准她游走在周围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不负责任的母亲,重病住院的外祖母,家中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小区里亚拉最好的玩伴。
可是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大人一个接一个从这里离开。
“我想醒来之后,成为一个大人。
我能说不,能够捍卫自己,能够做决定。
”亚拉车站遇到两个婴儿和一位不太称职的母亲。
或许孩子特有的感受力和相似的经历,让她做出这个大胆的选择,带着两位婴儿去过另一种生活。
影片的后半段,导演为孩子们创造了一片森林,一片大海,让亚拉和她的小伙伴在这里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在这里,树木是孩子们的护卫,动物是他们的亲友,破旧的木屋是他们的帆船,外面的世界是他们远航的大海。
细腻的心理描写一部分得益于文学文本的优势。
以此为支撑,影片用对称的叙事结构,细腻而诗意化的视听语言,为我们构筑了在残酷现实的激浪之下,一个美好却令人心碎的儿童世界。
手持摄影的镜头让我们的视线跟随着亚拉穿行在各个场景:母亲的床边,外婆的怀抱,海边,朋友的家,树干,田野,森林。
孩子的心不带防备地感受着周遭的冷漠,欢乐,孤独和谎言。
亚拉的感受透过银幕传递到我们的心,或高高悬起,或轻柔放下。
孩子们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和周围的世界沟通。
同类影片中让位于现实主义题材的浪漫元素,在《小小港湾》里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呈现。
绘本王国的斯洛伐克,这一次用电影的魔法将孩子们的浪漫与想象还给这个世界,让我们再度回到爱与梦的港湾。
-FIN-动图制作 苏安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 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
前两天我偶然被这部电影柔和清新的海报吸引,于是就不假思索地去找了这部影片。
在没看任何电影介绍的前提下我开启了这段温暖的观影之旅。
电影从一开始每一帧每一画就像是破败的童话故事一样,慢慢的镜头一点儿也不急于像大片那样交代故事情节,从小女孩的视角出发,破旧的房屋,乱糟糟的环境似乎是只属于她一人的小小天地,让人感觉不那么压抑反而充满了童真。
阳光照在有年代感的生锈铁皮上,小女孩无意间去触碰,这一幕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因为这似乎让我回想起了早已逝去的童年。
在外祖母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后我以为小女孩要开始悲剧的生活,看到这里我觉得故事的发展有些无厘头荒诞不经,然而这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
小女孩在车站意外地收养了两个baby,在我的常识看来这是很不合理的,但据我推测,这部电影蕴含了导演很多的影射。
故事中邻居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只是孩子,但从小缺失爱的他们并没丧失爱别人的能力,他们像是过家家一样,用自己最纯真的爱去抚养两个呱呱坠地的小婴儿,与阴冷潮湿的环境对比起来让人着实感动。
如此现实的场景却运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描绘,我想是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尽管导演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略有不妥,但这部电影所蕴含着的现实意义却是可以在近几年电影市场上鹤立鸡群的。
对比冷漠的现实社会,我们许多人就如同影片中小女孩的妈妈一样早在麻木中丧失了爱的天性,反而正需要被人爱的孩子们却是世上爱的载体。
导演把自己的许多感情寄托在了影片中小女孩的身上,或是一种同情或是一种怜悯,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无奈吧,这是一部冷门的文艺片,但却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那颗爱的种子。
在最后我只想说愿我们都能永葆童心,不要在随波逐流中丧失爱的能力。
《小小港湾》的拍摄基于斯洛伐克作家莫妮卡的著作“THE FIFTH BOAT”,该书曾荣获2010斯洛伐克年度最佳著作。
《小小港湾》透过孩子的视角描绘了成人无法看到的世界。
讲述了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们在奇幻世界与残酷现实中寻求坚固的生命之舟的冒险故事。
原著中提及到很多主题,您是如何从中筛选出影片主题的呢?
我们决定将影片的重点放在十岁的亚尔卡和她的小伙伴克里斯蒂安的故事上。
家庭的负担与烦恼从父母那里传给了孩子们,在两个孩子的冒险中,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成人世界的残缺,组建一个梦想中的幸福家庭。
——伊塔·格夫沃(导演)你认为《小小港湾》这样的故事片可以引起公众对其中涉及主题的讨论与重视吗?
一部影片是否能向公众传递强大的信念,很大程度取决于影片的创作者。
他们源源不断地将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融入影片的创作中。
总会有一个情景,足以触动观众的内心,或助人成长,或引人深思,我认为这就是电影制作的意义所在。
——伊塔·格夫沃(导演)小演员篇你知道《小小港湾》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
在电影中,因为我的母亲不关心我,我必须自己照顾好自己。
当还是一个孩子的我开始照顾起两个婴儿之后,我切身感到了照顾孩子的艰辛。
——瓦内萨·萨姆河洛娃(饰 亚尔卡)在影片中,亚尔卡照顾婴儿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亚尔卡想将婴儿们从死亡的魔爪中拯救出来。
即便她的母亲并不关心她,她依然想做一个称职的、有爱心的母亲。
——瓦内萨·萨姆河洛娃(饰 亚尔卡)
不太明白导演想讲什么?
不赡养母亲的女儿?
还是不养育子女、整天只知道鬼混的妈妈?
还是火车站抛弃自己双胞胎的妈妈?
还是躺在路上招了苍蝇的死猫?
难道批判的是社会现象吗?
第一次看斯洛伐克电影,看不明白小女孩用着翻盖手机,小男孩用着好像是智能机斯洛伐克家里的自来水也是能接了就能喝的看到一辆本田,火车站还是比较破旧
小小港湾 (2017)7.02017 / 斯洛伐克 捷克 / 剧情 家庭 / 伊韦塔·格罗福娃 / 瓦妮莎·萨穆赫洛娃 马图斯·巴奇辛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情感细腻,叙事舒缓,配乐和画面也很有艺术感染力。
电影基调有一种克制的忧郁,但从儿童视角展开的情节又从某种程度上冲淡了这种沉重,加上了一抹天真和自然的亮色。
最终超现实的开放式结尾予人深意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轻灵的想象和思考。
我觉得电影的主题还是关于爱与孤独。
个体从母体孕育后,当我们开始有自我意识,认识到我与他人的不同时,孤独便开始降临。
至此,终其一生,我们可能都在追求一种重新被联结的感觉。
为了抵御孤独,人创造了各种与这个世界联结的方式。
孤独的个体在黑暗中发出微光,希望自己被看见和照亮。
“我在,请看看我,请来爱我。
”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是一种消解孤独和令人圆满的力量。
当你被爱时,意味着有人看到并欣赏着你的独特性,有人会持续而温柔的包容和支持你的成长。
而个体的界限在此时或许会一定程度松动,让人感受到“融为一体”。
不过,每个人在现实中感受和表达爱的能力并不相同。
它也极容易被生活的其他杂音所扰动。
在这个拥挤的世界上,我们在茫茫人生中追寻爱与被爱,感受过幸福美满,也经历了迷茫失落。
从某种意义上,爱与孤独就是我们人生航程的主线索。
电影中,几位核心人物在爱的旅途都不甚顺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憾。
观影完毕,在背景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也不禁会想起自己的选择与生活。
能给人带来思考或者美感的电影,我觉得它就可以称之为好电影了。
电影人物形象刻画也是相当生动,细节也很到位,主次人物详略得当,共同演绎了这个“笑中带泪,泪里含笑”的人生片段:*外婆早年离婚,久病缠身,自顾不暇,和女儿也有深深的隔阂,最终都带着遗憾孤独离世。
*露西娅的人生法则是个人主义至上,她的生活永远充满随机性和未知,毫无责任与道德感,但她歇斯底里和没心没肺的面具下,或许也深深的压抑了对爱的渴望与失落。
*克里斯蒂安与中产阶层的父母过着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在情感上却缺乏理解与联结,控制与服从是亲子关系的主色。
*小主人公亚拉的出生未受到祝福,成长也缺乏关注,母亲的反复无常让她心中对爱的渴求时常如悬空的钢索。
她在被抛弃和拒绝中反复咀嚼着自己的孤独,只能在自然中近乎野生的生长并疗愈自我。
她像是一林间的杂草,顽强和持续的向上蹿动着,只为得到多一点的阳光,而妈妈的爱就是属于她的光。
然而,当她意外“捡”到两个弃婴后,却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母性与责任感,并与玩伴克里斯蒂安一起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开始一场奇异的爱的陪伴。
在外婆的花园里,他们搭建起一艘爱的方舟,而那里便是属于他们的小小港湾。
由于晚高峰错过了开头的一些内容,但还是想说说自己的一些非常琐碎、凌乱的感想。
这部影片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在于缺少爱的亚拉并没有丧失爱人的能力,她凭借别样的坚韧通过一种类似于过家家的方式重新组建起了她心目之中的小小港湾。
电影带着儿童的视角梦幻化了这个世界,但是一些细节却不由令人联想起单亲母亲家庭的贫困、弃婴、儿童性侵等一些残酷的社会问题。
母女关系或许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微妙与复杂的关系了,抛开以“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主题创作的主流思想作品,于我的知识面来看《布鲁克林有棵树》《荆棘鸟》等文学作品也展现了除了爱之外的其他,在社会学上《厌女》一书花了较大篇幅讨论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更是直接展现了一些阴暗面。
当然《小小港湾》中的母亲并非不爱,她在错过葬礼的时候说“想象她从没有爱过你,也没有爱过我”这是她给自己的催眠与暗示。
她爱,但是不愿意承受爱带来的枷锁。
其实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些小细节,比如亚拉在克里斯蒂安的柜门上画上母亲背上的骷颅纹身;比如母亲关上平躺式美黑机(真的很像冰棺)亚拉手捧那些母亲脱下的饰品几乎是带着一种虔诚;比如夜晚的房间窗帘拉得不严,车辆往来把不同颜色的大灯映在墙上,最后映出象征着亚拉梦想之中远航的水纹。
By the way, 这部电影还让我想起了一张听了好几年的专辑Sufujan的《Carrie&Lowell》 。
我的问题是,亚拉最后将生病婴儿阿黛拉放在母亲的床边,回到小屋却又因为警察的搜寻不得不与克里斯蒂安以及另一个婴儿扬帆远航。
我觉得在主观上拯救阿黛拉的一种方式,但客观上好像也算是一种抛弃?
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情节呢?
一个有着不负责任的妈的女孩和另一个小男孩抚养两个婴儿的故事。电影博物馆匈牙利影展,又删减了5分钟。
[2021.05.26 @中资馆小西天] 学会自己成长。
睡得很开心。。。美术摄影还是比学生作品好一些的
5.0/10层次单薄得连问题家庭都无法共情,中南欧是只有一套调色班底吗,怎么咋拍都是兰斯莫斯?
很多人想到了《无人知晓》, 我则在最后那美的痛心的童话结局中想起了《仙境之桥》,他们都在自己的小小爱心港湾中流浪,逃离现实的不堪。妈妈说外婆不关心她们,其实如果亚拉就这样在前半部的世界中长大了,谁能保证不会是个恶性循环成为下一个妈妈呢?不由地珍惜这被定格的十岁的她。小女孩懊恼错过车到打定主意带走双胞胎那段表演,那表情的转换,似有若无的微笑,一下就让我肯定了她。片中清唱和片尾曲都好好听!20210920后窗观影
摄影好,配乐好。童话故事。孩童善良。
老套的故事没拍出什么新意…唯一的亮点只有结尾路上行舟的魔幻现实主义吧
比较温馨的家庭小品作品,摄影和运镜给人看了非常舒服的感觉,特别是最后家化身小船在湖中消失的画面确实是挺唯美的,也算是个比较梦幻的结局了,两位小主角的表演确实是很不错,天真无邪却又带有些成长的烦恼。不过剧情方面稍弱一些,总体来说比较平淡。
很多儿童心理学的细节。作为艺术电影,对细节的捕捉,对沉浸感的塑造,没有让人失望,画面色彩之细腻,声音之立体,特写和收音的细节和真实感,仍然让人非常享受~
好喜欢,结尾处理好棒!
Aa
2.8 拍得工整 拼得刻意 太强调意象了
补标 要上映了
喂养孩子和饲养刺猬一样,不过就是把苍蝇换成奶粉。葬别外婆和埋葬黑猫一样,不过就是把快乐换成悲伤。妈妈的离去不会因为转盘的结果而改变,外婆的死亡不会因为氧气的供应而复活。男孩宁愿从溪水边艰难地提水,也不想在不染纤尘的房间里不敢开门。闻着女孩的长发,听着婴儿的酣眠,这座渔屋才是港湾。
一开始看似是《弗罗里达乐园》然而看到后面才发现这其实是让人猝不及防的《无人知晓》买票进入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的厅,看着看着就哭了,一个渴望被爱的小女孩一次又一次的被失格滥交的母亲欺骗,自始至终也只当她为朋友,女孩保存着奶奶留下的首饰,一个人如同刺猬一般与周围格格不入,只想尽可能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空荡荡的场景,后摇式丧到极致的配乐,被父母束缚的男孩最终放飞自我,他们越快乐看的人就越痛苦难过,最后两人带着襁褓中的婴儿离开小小港湾驶向大海,很是奇幻但起码也能让人觉得这就是痛并快乐着吧!
几乎是完全儿童视角拍摄的家庭成长。再残酷的现实孩子都会当成童话,导演唯美的拍摄风格不知是否有些过于美化。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尽管父母缺席,女孩却能将对弃婴的母爱转化成新生力量,这也是外婆爱的延续。和母亲的关系决定和世界的关系,没有准备好上岗的母亲们,有的放弃,有的学习,孩子给母亲的回馈,和母爱之间互相疗愈,结尾超现实留白,未来不可知,丢弃她的母亲是否会回来找她呢?
前半段优于后半段,尤其喜欢女孩爬上瞭望塔时拍摄天空的角度。水流在母女关系中应该代表羊水一般的温暖和安稳,但在脆弱的家庭里却成为险些让女孩窒息的不详。中间看得人不耐,两个婴儿此起彼伏的哭喊听得我脑仁疼。结尾的小屋远航是唯一亮点,人们常说家是港湾,但没有感情与责任的家仅是催人逃离的空壳,在充满疏离与逃避的世上,充满孩童幻想与和谐友爱的木屋才是孩子们的小小港湾。
(01:25:18)
3.5。私密的摄影、清新的配乐、不经意的意象、以及不动声色的叙事发展,这样从儿童视角展开的微小故事很容易进入,也总是很戳。后半段好多会心一笑/感人至深的瞬间,两个缺爱的孩子却费尽心思提供爱,这个稍有些强设定的转折还是很动人的。小女孩好灵!以及在绝望中迸发出童话般的林中行船、于烟雾缭绕的河上远航真是太美好了。但这一种重状态/情绪的影片总感觉需要一个足够有力/巧思/甚至一根筋的收尾才可以形成余韵,而这里的观感就不免会有一点寡淡了。
很难不让人对标《何以为家》。相比之下,《小小港湾》内容上的不够殷实只能用手持的晃动感、虚无缥缈的音乐和大量的空镜来补缺,将小孩子的孤独迷茫外向化,个人不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