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自己的所爱在身旁痛苦的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痛苦会终身留下伤疤,而无法愈合吗?
失去自己的所爱,会让自己对所有事情都失去兴趣,唯有复仇这一个使命,可以支撑自己活下去吗?
如果我是你爱的那个人,我希望我死了以后,你会认真地与我道别,然后好好的替我活下去。
如果你一直沉溺在痛苦中,会让我心疼和不安的。
质感很好的电影(尤其前半小时),后面就有问题了。
主要问题出在剧情上,而排除剧情我还是很喜欢这片子的,无论是录像带样纪实的画面,剪辑的节奏上,还是演员的表演。
剧情上的问题还是源于翻拍。
韩版算是水平中上的一部作品,拿来翻拍也未尝不可。
但别人作为一部原创作品,无论怎样的情节,都是和结构统一的。
就比如被日版删掉的遗属复仇团剧情,虽然很2(真的是很2,我当时还笑出声了),但融入进了整个故事里,至少并不让人觉得很突兀。
日版大概是导演也有一些野心,他并没有满足于翻拍,而是要利用原版的元素进行编排,重新构成一个片子,那么就产生了很强的拼贴感。
这种拼贴感在铺谜面的前期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到了解谜的后期,就导致整个片子结构散架,情节散架,甚至人设也对不上准星,观感很差。
比如韩版本身的案件是比较清晰的,就是反社会的愉快犯犯下连环杀人案(以及监禁、强奸等暴力行为),遗族为了揪出杀人犯,冒充犯人。
这个反社会的愉快犯,本质上来说就是天灾,杀人动机没啥逻辑,落你身上算你倒霉,比较简单化的处理,你这样才好去拿出笔墨说受害者家属和警察那边的戏吧。
但是日版首先加了个新人设,就是嫌犯变成了个苦逼的PTSD。
那么日版中根据韩版逻辑、复制韩版情节设下的这个引犯人入套的陷阱根本就没立足之本了。
日版里伊藤英明还振振有词的说根据案情判断杀人者是个自我陶醉型人格(韩版人设),所以设下了圈套引他上钩,但最可笑的是你都把人设改了,他就不可能会因为这种圈套上钩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上钩了,这就显得非常愚蠢了。
而且本末倒置的一点是,重新设置杀人犯看似带来了新的悬念,但给一个完全不重要的角色(说是游离于剧情之外都可)那么多闲笔,还单拉出一条线来,这种一厢情愿的“悬念”也是仅存于创作者的幻想中了。
删掉了遗属复仇团的整段剧情,把遗属们打散成一个个元素,也没有余力去挨个描写。
所有人都是浮光掠影,给不了人啥印象。
夏帆那么可爱,也看得出来很努力的想立住一些人物性格,但根本没空间给她去展现,这很气人。
因为缺失了剧情,导致“杀人犯→受害者家属”这个反转前置,也就意味着在此之前并没什么空间做伊藤英明和饼哥的对手戏,那么反转力度就不是很足了。
导演也是知道这一点,特地加了个傻屌代理人的反转,勉强还算OK——但也让我“求求你们好心一点不要安排那么明显的真凶哪怕真的是个路人也好”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了,真凶,他就是那么的明显。
当然这个反转力度不足,有另一个原因是重新编排剧情,不得不把小帅哥整容成饼哥(……)的剧情后置(原作应该在影片开头)。
还是那句话,用自己的节奏讲别人的戏,怎么都讲不好。
归根结底,原本这个反转价值也不是那么高,大概属于一个“哦”级,出乎意料之余算不上惊艳。
原作最好的一个反转,其实是“时效已过无法追溯的案件,却因为犯人的疏忽有了转机”。
这个反转本身有一口气在里面,还有一定的警世意义,告诉你做人不要太跳,不要随便虐人家泉水。
在韩版的场景(电视台对峙)下,整个这段戏翻译过来就是:“草您亲妈,装TM最聪明的,吃瘪了吧”,至少这是很让观众满足的设计。
日版就奇葩了,跟着一个毫无意义的悬念走到最后一个舞台,老生常谈的蜜汁告白,蜜汁打斗,蜜汁劝善之后(这些韩版其实也有,不过这时候观众已经爽过了),突然抛出反转,把反转当成劝人不要做错事的筹码,力度就很削弱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至少跟韩版一样都联系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导演和编剧还是比较用心的吧。
问题还是出现在翻拍的患得患失上。
导演或者保守一点,只把背景事件置换,完全翻拍原作;或者激进一点,在保留两个核心反转的基础上抛弃原作,重设剧情,我想都会比现在这种把原剧本打碎了东拼西凑找能用的东西会更好看。
不过搞一部电影总归免不了出现或多或少的互相妥协,光是指责导演编剧似乎也有失公允。
这种大人的事情是会让人觉得片子蛮可惜的。
最近,特别喜欢观看反转类的电影。
比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比如:《调音师》等等。
之所以喜欢这类型的电影,大概就在于这些电影可以带来“爽”感。
这种“爽”感在于突然之间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难怪前面是这样。
比如《第六感》。
前面的部分,一直在讲布鲁斯·威利斯打不开房门。
自己也一头雾水,不明所以,不知道这是要表达什么。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看完结尾,你再回想这么一个细节,你会惊诧,你会震撼。
这种惊诧与震撼,带来了一定”爽感“。
佛陀讲“悟”,当一个人悟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他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这是“悟”带来的由内而外的喜悦。
比如:一件久久想不通,也无法释怀的事,忽然之间,想通了,天地之间瞬间明亮。
这时候的你,就处于“悟”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会带来一种“爽”感,顷刻之间,活蹦乱跳。
这跟得了第一名,得了什么奖之类,有所不同。
那个喜悦是来自外在,而这个喜悦有心底而起。
悬疑片还满足了人类一种心理需求,即蔡格尼效应。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我们不知道幕后真凶是谁,所以我们一直要看下去,看下去,要满足内心的“答案”,来“补全”脑海中的那个小缺口。
《22年的自白》有多处反转:第一处反转,曾根不是凶手,是骗子。
第二处:真凶出现。
第三处:真凶不是“真凶”,是花钱雇来的。
第四处反转,刑警才是写书的人。
第五处:曾根是丽香的未婚夫。
第六处反转是:节目主持人是凶手。
第七处反转是:失效期没过。
一波又一波的浪花拍过来,我们应接不暇。
但或许是太集中了,有反转带来的爽感,到后来,就疲了,只剩了“哦,这样啊。
”如果节奏把控稍微好点,就像《调音师》那样,隔上那么一段时间,抛出一个反转,这样子,或许会更好点。
赞叹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本改了37次,或许正是如此用心。
剧本里的每句台词都显得很扎实,不是为了说话而说话,而是处处都埋着一定的伏笔。
总之,很满意。
虽说提前猜到了谁是真凶,但不得不承认,这部让我期待半月有余的电影的确让人意犹未尽。
作为一名悬疑片爱好者必须支持,影片有一段為了營造恐怖陰森氛圍,用了一種特殊的配音。
是一種稍微刺耳的電音,聽特別的。
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果然無法理解。
但作为一名女性观众,让我给五星的关键因素是:我期待可以遇到自己的拓巳。
爱的如此深沉,优秀!
很少看日本电影,周末在家收到视频推送,推荐了这部影片,鬼使神差的看了起来。
影片以“法律的实效”为基础,讲述了22年前的一桩连环谋杀案,犯人因法律失效而躲避制裁的故事。
全片紧张刺激,以我的智商完全被导演的镜头语言带着走,知道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凶手是他。
看完电影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曾根崎雅人为了找出凶手不惜改头换面活成另一个人,走了极端,就永远回不去了,他再也不是当初的小野寺拓巳。
大仇得报,他的人生该怎么继续呢?
影片最大的矛盾在于,“当法律不能审判罪恶,我们能怎么办?
”传统的美式英雄主义,都是烘托出一个孤胆英雄,用智力或武力,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手刃仇敌,典型的例子有《飓风营救》,《消失的客人》。
看着很爽,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可怕的前提,那就是法律无能。
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作奸犯科,勤勤恳恳一辈子,为的就是我们理想中的那个世界。
什么是理想的世界?
就是“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同样不是第一次看藤原龙也的电影了,也是老《大逃杀》粉丝,藤原龙也好像被银幕封存了的果冻,我们这些人都经不住岁月的洗礼,胶原蛋白纷纷老化,他老人家还是肤白貌美纤细白皙。
藤原龙也之所以走红可能也是因为他选角比较讨巧,他至今也仍然爱犯罪片+侦探片,喜欢演与那种高智商罪犯唱对手戏的正派角色,所以影迷众数。
在《死亡笔记》中出演夜神月,《只有我不在的街道》出演穿越时空拯救同学的落魄打工仔。
电影粗糙不堪,情节漏洞百出,但是它为了营造梦幻感,不断复现同样的记忆场景,和多线索倒叙,剪辑类似文艺片,风格类似纯爱片,有点暧昧的风格。
这次《22年后的自白》同样也是一个让人误认为超级烂片的开头,导演5宗连环杀人案的罪犯不仅逍遥法外,还假借电视台发布酷炫影片“我是杀人犯”,还出版畅销书,赚的盆满钵满,满满的唯利是图颠倒是非的资本主义社会感,让人不忍卒看。
虽然剧情来了个大反转,但是整体还是令人不可思议。
抛开其他的人性的揭露,这个电影还隐隐透露着同性之爱的思考。
真正的杀人犯的曾经是战地记者,他的同伴,他自己口中的重要的人——那个男性德国记者在他亲眼目睹下惨死,给他留下的心灵创伤无疑是巨大的。
正如“在战场上失去手臂的人,有时会感觉到失去手臂的疼痛”。
把曾经受到的痛苦加到别人身上,也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心理。
杀人犯的杀人经历也侧面印证了失去的同性伴侣对他的重要,在丈夫面前杀死妻子,女儿年轻杀死父亲,以及试图在兄长面前杀死妹妹……越是重要的人,越能得到杀人的快感,越是能把曾经受到的痛苦让其他人感同身受。
死去的德国记者绝对不是普通的伙伴,而是杀人犯的同性恋人。
每一种爱都是平等的,甚至有些爱表达得更加深切与热烈,电影深处所诠释的同性之爱,对这种爱的赞美和认同,也应当是需要被关注的。
除了最后让我猜到了凶手之外,其它都是完美。
完美的双主角,伊藤和藤原,都是我喜欢的演员。
以我就是杀人犯为开头,真是赚足了眼球,中段转折也很到位。
后期,发现凶手过于突兀,但也能解释得清,只因为说漏了一句话,让人捉住了把柄。
讲真,亲眼看着亲人被杀,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形容吧。
最后警察确实很无能呀,22年都捉不到凶手。
其实这个故事跟非自然死亡里最后一集的剧情有点像,都是找不到凶手,找到了又无法让凶手伏法,最终复仇心切的人想动用私刑,一命换一命,却被正义的警察和法医找出破绽,最终让凶手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样的套路,前后连在一起看的,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非自然死亡里凶手的那张脸,留下的阴影有点大……
因为小明 又因为是悬疑类的题材,所以是一部很久之前就收藏必看的电影。
但相比起自己大的期待,相比日本同类型的其他片子,这个电影还是让我尤其失落. 剧情上直到直播时的反转“其实我不是杀人犯”,看了一下进度条…其实大概已经猜到了谁是真凶,只是还在期待着这么短的时间该如何处理呢?
然而最后感觉只是匆忙的交代了一下杀人犯变态的原因(战争时恐怖分子在他面前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眼睁睁看着却被放走)22年逍遥法外,甚至想证明自己才是真凶时还找替身来.现在却奇怪的接受个采访,奇怪的就想去死.反正看了后心里空落落的…比较失望的一部电影。
不过看了影评讲日版《我是杀人犯》,主要目的是表现原谅自己,开始新生活,对应男主在和妹妹求婚时说的“这不是你的错,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这样设置最后一个反转——诉讼时效没有过,男主没给犯人私刑。
也算是比较合理 开一下脑洞…[很纠结一个点,影片有在强调凶手是一个完美杀人犯,每次作案手法都是让受害者家属亲眼目睹亲人被害的全过程,然后放掉家属。
也曾引出过警察妹妹不符合一贯作案手法的话题,但最后也没给出解释…] 于是,就在脑子里改编了下。
妹妹并没有被杀,而是被杀人犯囚禁在自己的别墅里,因为妹妹误以为自己哥哥被杀了,所以内心也很痛苦。
而杀人犯就是变态的留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痛苦的人在身边。
直到影片后来 男主也就是妹妹男友去了别墅见到她,却因自己整容加上妹妹22年被囚禁精神有点失常,没认出男主 哭泣这样好像也有点俗套且不符合想要表达的主题了😞(。•́︿•̀。)
4星
推理太弱,小明智商还是不在线。记住了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出版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超级割裂,一个创伤后遗症的人,怎么能说停止犯案就停止犯案。而且他那么恨警官开了他一枪,怎么知道警官没死,这二十多年就算了??
原本以为小明只是空有一张帅气的脸,这里的演技真的不错,是那种传统的打动人心的热血而正义的日本警察。剧情我觉得还是蛮严谨的,相辅相成,前期铺下的伏笔也很缜密。书里隐去的妹妹的段落,上司的死只写了3页纸,埋下了警察的悲痛,也成为后面被真凶抓住漏洞反击的陷阱,而仙村步步追问的杀人动机,正是全片立意落笔的地方。仙村因为ptsd沦落成为杀人犯,里香因为ptsd失去了活着的勇气,而饼哥因为ptsd成为了复仇者。一种病症,三种人生。后面揭示真相的部分,引入监控器的多机位拍摄本来觉得很有新意,但其实对于剧情并没有什么卵用,有点失望。虽然是翻拍韩国片,但是整体的反转还是很日系的,典型的横山秀夫式的套路。还有仲村亨是真的帅啊,大长腿!喜欢!
钓鱼的最高境界,让罪犯自投罗网。
#siff#开篇的蒙太奇很精彩。原来是韩影《我是杀人犯》改编的,怪不得那么狗血又那么蠢萌,增加了些伏笔和推理元素,设定也更加合理,可惜缺少朴施厚身世那么“传奇”的演员啊。藤原龙也夸张的演技终于有了施展的余地。
反转还挺有意思的,但是有些地方的线索太少了,揭露的时候就觉得有点突兀。
饼哥真的太适合演变态了
韩国的版本 我是杀人犯(201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539385/
日本做为一个原创性这么高的国家,没想到拍电影还会翻拍别国的啊。主角一开头就承认自己是罪犯,很好奇117分钟的电影要怎么发展下去,过程很吸引人,很好看。
开头对数字化时代的呈现还挺酷的,所以显得后面的一堆老梗更俗不可耐了,其实最怕的就是这种制作精良却太过平庸的电影。猜到不会认真探讨杀人犯心理学,但搞成这样也实在是太雷声大雨点小了。
除了二连反转,没有任何深度,而且很多东西表现的太满了,简直像加了个旁白
不太喜欢,故事情节有点生硬。
在电影院看真的値回票价诶!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早就身负命案无数的饼哥哥就是冒着被日本观众审美疲劳的危险也要接这部戏了!!
??
翻拍韓國電影,個人認為本片重點偏向事件敘述和人物鋪陳,用很極端的故事來諷刺社會現況,在峰迴路轉的劇情,隱藏強烈的社會控訴,諷刺新聞媒體的盲從現象以及民眾的跟風現象,還有法律的愚蠢和警察的無能為力,不過可惜的是無法感受到高潮張力和震撼感,可能因為著重白話敘述,缺少了震撼衝擊
比韩国版好,前半段的叙事紧凑配乐带感,可惜的是凶手的设置比较别扭。
挺好的 中村亨好鸡儿帅卧槽
远不及韩版,这个发型始终喜欢不来。
即使不看片头番位也猜到了凶手,反转不差。节奏很好所以看得非常爽快。饼饼非常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