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看过来,给大家介绍一部轻松好看的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
《我在中国做电影》是2020年2月底才上线的纪录片,片子只有5集,每集只有15分钟,用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追完。
内容主要聚焦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这5大电影幕后工种,简直是资深影迷的饕餮盛宴,每集请来一位或一组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最高水准的专业人士,让观众了解电影制作的故事。
其中还囊括了《妖猫传》、《影》、《南京南京》、《八佰》等各大电影的幕后纪实。
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这几个专业名字听起来很乏味,它们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大堆晦涩的名词解释。
就连电影节颁奖,大家也都只关注影帝影后奖。
摄影奖、音效奖、美术奖这类奖项则基本没有热度,甚至被插播进广告。
电影结束时,他们的名字也被放在很后面,字幕还没滚完,观众就已经走完了。
那为什么他们如此不受人“待见”,可全球的电影节却还是要为他们保留一个奖项位置呢?
看完《我在中国做电影》就知道了。
《我在中国做电影》第一集,请来的是曾上过《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的曹郁:
大部分人认识曹郁,是因为他的妻子姚晨,但其实曹郁本人,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电影摄影师。
曹郁毕业于北电摄影系,毕业的第四年,他就凭借一支广告获得了纽约广告节摄影奖的提名。
2004年凭借《可可西里》获金马奖最佳摄影;2009年凭借《南京!
南京!
》获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2017年凭借《摆渡人》获金像奖最佳摄影奖;2019年凭借《妖猫传》获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可谓战绩不菲。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摄影和摄像并不是一回事,摄影师不仅要负责拍,还要负责电影里的光影控制。
也就是说,一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画面质感,是导演和摄影师相互协作的成果。
就拿《妖猫传》来说,片中杨玉环回眸的这一幕,是影片的重中之重:
为了这个镜头,曹郁准备了好几十根蜡烛和各种不同的现代灯具。
蜡烛围绕着放在演员的身边,LED灯往演员脸上打出层次感,然后还找了一种叫作特图利的可以打出很小光源的灯,专门打在演员的眼睛上:
看这个无滤镜的幕后花絮图:
我们可以看出杨玉环脸部和肩膀上的光影轮廓,这不只是化妆的作用,更多的是灯光。
这样才拍出了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感觉:
所以大家看到的这个“百媚生”,不只是演员演出来的,还有摄影师拍出来的。
《妖猫传》是一部奇幻片,所以曹郁用了很多现代灯具来做光影,营造唐朝盛世的梦幻感。
而拍《南京!
南京!
》呢,用的则就是单一的白光了:
这种朴素的白光恰好可以拍出一种雕塑感,所以观众才会感觉角色特别有力量。
教堂里的这场戏也是光影运用的极致体现:
所有人站满教堂的时候,只有窗户那边进来了几束代表着希望的白光。
这一刻充满了压抑、痛苦和希望。
如果没人举手,那意味着毁灭;如果有人举手,那意味着牺牲与伟大。
所以当教堂里的女性们一个接一个举起手时,手掌上的光影就成了重点:
尤其当光越来越强烈,强烈到能看见空气中的灰尘时,精神感就凸显出来了。
除了演员的演技,这些黑白光影、空气中的浮尘,其实都是我们的哭点,只是作为观众的我们,经常忽略了镜头的力量感而已。
摄影还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按曹郁的话说,摄影就是一门艺术,绘画是他们的修养基础。
曹郁谈到,他第一次去和陈凯歌导演讨论《妖猫传》时,是带着一个登机箱去的,里面装满了画册。
然后曹郁给陈凯歌看了爱德华·蒙克的画,他想以此为视觉参考,来做《妖猫传》的背景色调。
所以在《妖猫传》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以蓝绿色为主色调的背景:
拍《八佰》时,曹郁参考的则是毕加索蓝绿时期的画作:
但《八佰》中加了很多黄色来做蓝绿色的反衬色调,大家看这个镜头就是蓝绿偏黄的:
这种柔和中透出来的残酷感,恰好符合《八佰》的气质。
曹郁还称《八佰》是他最满意的一个摄影作品,这个我们可以期待一下。
第二集讲的是音乐效果,请来的是负责过《影》、《记忆大师》、《重返20岁》、《寻龙诀》、《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作品的赵楠女士。
她曾多次提名金鸡奖和金马奖的最佳音效奖及最佳录音奖,凭借《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获得金像奖的最佳音效奖。
与摄影不同,音效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职业,尤其在这个同期声越来越少的时代,音效师们基本都是独自坐在录音棚里工作的:
比如张艺谋的《影》,看过《影》的观众都知道,影片全程伴随着雨声。
为了做《影》的雨声,赵楠和同事把全世界有关雨声的素材都下载下来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自己录,哪一天看见下雨了,马上抱着设备跑出去录雨声。
赵楠表示做《影》的那段时间是最压抑的,因为上班听雨,下班了还要录雨,每天都阴沉沉的,整个人很down。
也有一些团队协作,许多我们听到的脚步声、踩水声、刺剑声,就是好几个人用奇形怪状的姿势趴在房间里合作出来的:
为此他们还要研究一些构造知识。
比如《影》里郑恺被刺的这幕:
他被刺完之后讲不出话来,不是因为声带受损,而是因为剑刺进肺部,造成血液反流,血进了肺,人一开口,血就会涌上来。
所以为了做这一剑的声效,团队还用鱼鳔做了一个仿真的肺。
在赵楠看来,声音是被动且恒定的,它是五官中影响人情绪很重要的一官,而且它对人的生理性影响不会被改变。
就拿怪兽的叫声来说,很多人害怕怪兽的叫声,不是因为它声音大,而是因为它声音中有次低频,次低频是最让人感到害怕的一个频率。
所以做声效靠的是感知与感情,而不是靠素材。
很多人以为大神能做出丰富厉害的声效,是因为他们电脑里存的素材多,但其实根本不是。
赵楠拿到片子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是想象,她先看着无声的画面自行想象出大概五六种声音,然后再去找素材,找不到就去录或者制作。
如果只是像拼图一样,把现有素材往画面里嵌,那是做不出好音效的。
除了摄影和音效,《我在中国做电影》还讲了配音、美术、特效等方面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正片,这里就不多讲了。
有人可能认为一集15分钟太短,讲不出深度,但对于一般影迷来说,这个时长其实正好,既不费心力,又可以掌握一些入门级小知识,提高一下观影水平。
太深度的话,那就是老炮专场了,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会有点晦涩。
《我在中国做电影》让人感受最深的一个点就是:做好一份工作,除了兴趣之外,还必须耐得住寂寞。
认真、痴狂、专注、孤独、知足,一样不可少,有时候你甚至还得甘于承受一些职业伤害。
比如曹郁,不工作的时候,他就看大量的画作,研究其中的光影运用,这就是必须沉下来心来去积累的。
音乐也是他的灵感来源之一,有时候创造光影,音乐的起伏、氛围,都帮助他渐入佳境。
再比如赵楠,为了做好音效这份工作,赵楠养成了随地记声音的习惯。
她随便就可以说出重庆的高架桥上有哪几种声音,江边从白天到黑夜都有KTV在营业,还有高架桥上的汽笛声,和江面上的油轮声。
老上海的弄堂也很典型,一般是马桶的使用声,和小自行车的车铃声。
在家里,赵楠也利用听觉判断一切事物,比如老公何时出门,她还可以只靠听,就听出楼下的店面煮的是饺子还是面条。
长期的职业积累习惯使得听觉成为了赵楠五官中最敏锐的一官,但也以此带来一些伤害。
比如赵楠从不戴耳机听音乐,家里也没有任何播放器,她甚至下班回家看电视,都是关着声音看字幕的。
因为上班时间听了太多声音,下班再听的话她会睡不着。
经常夜里两三点,别人都睡着了以后,赵楠则是走进录音棚,把一千多个素材,一个接一个地放。
直到现在,赵楠都说不出自己到底爱不爱这个职业,只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有了一份工作就天然感觉要做一辈子了。
这种说不出爱与不爱的朴实,反倒成就了一代匠人。
青石电影编辑部/老王
提到电影,首先人们想到的是演员、剧情、导演,更多的关注台前一大批人,幕后的人很少有人关注!
我觉得这部记录片就是把幕后的工作人员搬到台前,让大家更了解电影的全部制作过程,更了解电影!
每一部优秀的电影都累积了很多人的汗水!
你们都是优秀的电影人!
为电影事业奉献了很多美好,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感恩有你们!
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中国电影幕后工作人的情况,有无奈,有希望,有梦想,中国电影未来的走向当然是商业化和工业化,但是影视在流量的冲击下越来越乏味,观众对电影的要求和制作方的作品的要求是互相影响的,希望两者可以多一些良性的互相促进 时常因为觉得自己的鉴赏能力提升追不上制作者用心的程度(而且现今的鉴赏能力并没有在提升)而感到羞愧,虽说我并不懂艺术,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希望在短视频的流量红利浪潮过去之后,平台不再产出流水线式的傻瓜视频,更多用心制作内容的人可以受到关注,因为日常的视听内容在真真切切的影响着我的观感,无脑的内容在影响着我的思维,还是决定退网一段时间,怪自己的定力不够,很难不被互联网上的内容影响,这一年要多看书,经典的电影,纪录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再这么空虚
小时候我很迷恋古装剧里的“江湖”。
在这个叫“江湖”的地方,有人来去潇洒,有人为情所困,有人快意恩仇。
特别是打斗场面出现的时候,两方对峙时眼神凌厉、不言不语,下一秒,兵器相接发出的“蹡蹡”声,顿时将我对“江湖”的向往之心推至顶端。
后来我知道江湖是我永远到不了的远方,而兵器相接发出的“蹡蹡”声,不是真实的,是后期拟音的。
声音,是剧集中、电影中最容易被观众忽略的元素。
它在,你以为理所当然;它不在,你才顿觉可贵。
《我在中国做电影》第二集,说的就是制作声音的他们。
稍显阴暗的房间像个仓库。
不同款式的鞋子摆在宽广的架子上,不知是真是假的盔甲混杂其中。
中间的空地里,看不清表情的几个人或坐、或跪在地上,他们侧头看着屏幕上的画面,随着画面的变动,他们各自拿着不同工具的手,开始动作。
有人大力地拧着手中的一大坨抹布。
有人右手拿长刀,磨着左手拿的一片盔甲。
有人一刀捅向身下的南瓜。
有人用长剑刺向一个布包……霎时间,房间里充满了不同的声音。
他们是拟音师,像仓库的房间是拟音棚。
拟音师要根据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画面,制作出各种符合情景的声音。
“手法是假的,但是情感是真的,把这两个相结合,给你制造了一个幻术。
”在赵楠眼里,拟音,就像一个幻术,而拟音的人,就像魔法师。
赵楠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声音指导,曾参与过《孔雀》、《梅兰芳》、《风声》、《影》等电影的声音制作。
对她来说,制作声音,除了需要工具,还需要想象力和各种各样的知识。
比如《影》里,按照故事走向,沛良被捅了之后就无法说话。
于是赵楠开始琢磨:我到底把你捅成什么样,你才不能说话?
后来她分析了一下人的生理结构——捅肺,肺破了,就导致血涌进了肺。
涌了以后,不是他声带坏了,是他只要一说话,喉咙就会“咕咕”冒血分析好了,赵楠就知道怎么拟音了:模仿鱼鳔做的肺,“啪”一破,完了血往里灌。
赵楠说,她经常夜里两三点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啥人没有,啥声也没有,面对一千多个素材,一个一个放。
尽管孤独,但他们仍然会为了一个声音死磕到底。
给《影》做后期的时候,为了给画面找一个最合适的下雨的声音,他们把当时市面上下雨声音的素材都买了,自己也制作了各种下雨的声音。
如果瞧见外头下雨了,他们还会出去录雨声。
从从前可以在拍摄现场喊“停”,到现在像被催命一样最多只给二十多天时间做声音,赵楠觉得,录音这一行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不受重视。
而且和好莱坞的“术业有专攻”相比,中国的声音指导干得杂。
赵楠除了得管拟音、户外收音、混音等工作,她还做过对白编辑。
赵楠觉得,中国的电影工业快而无章,相比有完善工业体系的好莱坞,还是有差距。
孤独、力不从心、不受重视。
但是赵楠还是喜欢这一行。
又是一个好天气,赵楠带上器材去户外录音:风抚摸柳条的声音,风撩拨湖水的声音,忽远忽近的鸟鸣声,路人骑自行车路过的声音。
还有赵楠心里热爱电影的声音。
最近几年,大部分国产剧集的服化道饱受诟病:不管古装剧、现代剧,均是统一的布景配置,道具更是屡屡穿帮。
偶尔出现一部服化道在线的剧集,观众都忍不住大呼:我的眼睛又回来了!
让观众眼睛又回来的的人,是美术指导。
而谈到美术指导,都绕不开一个名字:叶锦添。
镜头前的叶锦添年过半百,戴着一顶有点做旧样式的瓜皮帽,在半框眼镜的遮盖下,眼神并不浑浊。
一口温温吞吞的港普,缓缓道出他对美术指导这个职位的看法:你对历史的认识,你对人情世故的认识,你对所有生活细节的认识,都是美术指导的工作。
他举例子:你弄一个茶壶,是什么样的茶壶,然后茶壶是代表什么。
就每一个道具,都有正路跟歪路。
歪路就是,当那个角色不是那么正常的时候,你的道具就要帮他,你的服装就要帮他。
给《卧虎藏龙》做服装的时候,叶锦添除了契合历史尽量还原,还做了适度创新:服装颜色整体偏淡雅,服饰花纹绣上了山水景色——这是古代服饰没有的。
给《赤壁》做楼船,叶锦添不仅画出了楼船草图,还标注了船内每根柱子的高度。
给《夜宴》做美术指导时,叶锦添看到现场的布皱巴巴的,很不顺眼,就跟冯小刚导演说“不行,真的要烫”。
看到宫女穿着宽大的戏服走路步态太丑,叶锦添亲自下场教她走路。
管服装、管道具、管妆容,大到布景设置,小到演员走路的步态,身为美术指导的叶锦添都做得来,也做得好。
因为这一点一滴,不仅是美术指导的职责所在,也是影响电影质量的每一个细节。
正如叶锦添所说:美术(指导)原来是个隐晦的劳动者,就是做很多东西都没人知道。
如今名满国际的叶锦添也迷茫过。
曾经年轻自傲的他为了找到自己未来的路远走欧洲,为了找到原创去台湾、去内地。
在坚定内心的同时,他也看着国内的影视剧审美从当初如《大明宫词》的高包容,倒退到现在的套模板的网红滤镜审美。
但叶锦添不担心,他说:我觉得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审美)疲劳的,有可能到一个程度后会开始对这个东西(审美)有其他诉求。
和声音指导赵楠一样,叶锦添也觉得中国的电影工业不够专业:因为现在中国发展得太快,好多人都还没专业,他就已经是坐在这个位子的人。
画个图,连人都不会画,就画服装了。
但叶锦添还是坚持着,因为电影带给他很多东西,他说,电影是个共感,就好像早期的希腊剧场,我们一起在一个地方听一段音乐,听一段故事,我们都不认识对方,但忽然间觉得好近。
为了这一份共感,为了这一瞬间的靠近,叶锦添依然隐晦地劳动着。
《我在这个做电影》2020年2月底才上线的纪录片,片子只有5集,每集只有15分钟,用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追完。
内容主要聚焦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这5大电影幕后工种,简直是资深影迷的饕餮盛宴,每集请来一位或一组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最高水准的专业人士,让观众了解电影制作的故事。
其中还囊括了《妖猫传》、《影》、《南京南京》、《八佰》等各大电影的幕后纪实。
非常值得去看,哪怕并不从事电影行业。
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这样。
是从或许有一天能够把我一个人度过的幻想时间呈现成画面的时候开始觉得世界轻盈,我将永远对此热忱的,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可造梦是完美的苦役,你要在无数次找寻中去寻找契合的点,也要成功到达那里,是赵楠听了一天又一夜的雨声,也要甘于寂寞,知道天赋的终点,是始终对自己葆有期待的曹郁,热爱就是在经历了无数次自我怀疑的磨损之后,仍然坚定的重来,电影迷人的地方就在于一段经典画面的制作之所以动人让人镌刻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里,其实因为来源于多重感官的建构,不能否认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曹郁讲的和王家卫角力也非常有意思,不同的审美碰撞能产生更多的有价值的思考,纪录片里没有对当下电影行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历程进行过多的延伸,或许受制于时长,如果说每个人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的票,我永远相信中国电影的未来可爱光明,我也永远为它热泪盈眶。
我在中国做电影出品:时光网类型:纪录片首播:2020-02-28(中国大陆)集数:5单集片长:15分钟左右更新时间:每周二、五10:00今天,剧小邦要给大家介绍一部由时光网出品的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
听到这个片名,是否让你想起了《我在故宫修文物》?
虽然“电影”的豆瓣评分暂时逊色于“文物”,但是对于影迷或者影视从业者来说,这部同样反映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可谓是必看的作品。
每一集短短的十多分钟,将带我们走进电影的幕后,认识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个工种。
或许你熟悉成片的每个画面,但是“做电影”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创作过程。
本篇影评介绍前面两集,截止发稿日(3月6日)已更新3集,大家可以到时光网及优爱腾等各大视频网站观看。
第1集 曹郁:光影统领者
要盘点2019年撤档的国产电影里,《八佰》绝对算得上大热门,猫眼上有25万多人标记了“想看”。
在这一集里,我们不仅有精彩的片段先睹为快,还有独家的“内幕”创作过程披露。
曹郁摄影的灵感来源于毕加索早期的作品,它们以蓝和绿为主。
再加上互补色黄色,有了一种柔和的效果,反衬剧情的惨烈。
“《八佰》很像我拍《南京!
南京!
》的螺旋上升版。
它既保留了像拍《南京!
南京!
》的时候那种激情和自由,同时它在技术上又复杂得多得多,它达到的效果更加的多样化。
”是不是对电影多了一分期待呢?
同时,我们对曹郁的才华也有所了解。
不管是写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故事,他都有自己的摄影表现手法。
李白笔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玉环,在《妖猫传》里面应该给人怎么样的形象?
能成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哪位女演员能够驾驭这个角色呢?
张榕容做到了。
更准确地说,是曹郁帮张榕容做到了。
我们印象深刻的这个“名场面”,曹郁是用蜡烛、LED灯带,使她的皮肤所有反射角都有光泽,再加上一种叫特图利的灯,可以打特别小的光,照射在眼睛上……多种工具合在一起,并且后期在电子调光台完成“动态”的亮度,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百媚生。
曹郁认为摄影师“天分是有限的”,包括他自己从入行到屡获大奖,都不是天生的偶然。
中学开始,他被《末代皇帝》的摄影效果所震撼,他便借了一台录像机拍日常生活、自然风光;后来,他如愿考上电影学院的摄影系,而且还是第一名;大三大四的时候向往《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后来他就凭借《南京!
南京!
》登上那部杂志。
这一路上的成果,都和“热爱”二字密不可分,尤其是拍摄《可可西里》时,他感受到心灵被洗涤,认识到激情才是创作的第一动力,而非金钱和名誉。
(当然,后面凭借《可可西里》获得金马奖是他的意外收获。
)他认为,想在摄影上达到一个最理想的高峰是很难做到的,但只要努力尝试,保证每一部作品都在进步,就能够获得幸福感。
第2集 赵楠:声音魔法师这一集的开始展示的是拟音的创作过程。
工作人员一边看着画面,紧盯着情节发展,一边借助工具发出声音,看着还比较有意思。
你知道割喉的声音效果应该是怎样的吗?
你知道被人捅肺的声音效果应该是怎样的吗?
他们通过气球、水管、鱼鳔等工具努力去实现。
虽然他们的手法是假的,但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像是魔术,幻术。
这么听起来,他们的工作很高大上,是一个很神奇的职业,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很孤独的。
“我从来不戴耳机听音乐,我们家也没有音响……我回家基本就是看电视剧,静音看字幕。
”“我的耳朵能够一分八用。
比如我的爱人走没走,都是靠听不是靠看;我通过你说话能判断你今天高不高兴;楼底下煮东西我能听得出来他是煮饺子还是煮面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现代真人版的顺风耳?
对于“没有耳机就浑身不自在”的现代人来说,他们的生活简直不可思议。
他们的工作也颇为神秘。
用她的话说,大部分人以为他们的工作就是下载素材就行了,但这远远不够。
“我经常夜里两三点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啥人也没有,啥声也没有,面对一千多个素材,一个一个地放。
”“一天你可能跟谁都没有对话,你就自己在那干……做《影》的时候干得都快废了,每天坐屋里,看着画面下着雨,挑着雨的素材,出门以后基本都是黑夜,特别压抑。
”
“(做《影》的时候)把全世界素材库的雨都买了,一点都不夸张;其次是录,只要看到下雨了,就出去录雨……”包括说起她在中影曾经一个多月没回家,“每天四个棚,轮番看,一遍一遍地改,关键还干不完,突然有一天我就在混录棚嚎啕大哭……”在接受采访时,靠在椅子上的她能够谈笑风生般地聊起做这行孤独的创作回忆,实在令人敬佩。
曾经她的朋友管她叫“楠哥”,确实是名不虚传,虽然她本人并不喜欢,但这应该是大家表达对她的尊重的方式吧。
她说她在领金像奖的时候,很自豪地向大家宣布,“女孩子一样可以成为好的录音师,可以非常好、非常棒。
”而在这一集里,她不仅为录音师里的女性代言,更是让录音师这一劳苦功高的职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这部叫“做”电影而非“拍”电影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除了那些凭借电影享誉国际的导演、演员,还有这些劳动成功具有隐蔽性的幕后工作者,或许他们的名字在片尾的位置靠后,但是没有他们的付出,一部好的作品是不可能诞生。
一部电影的成败,当然是剧本、导演、演员等方面决定大局,但为什么观众有时候会有说不上来的“不对劲”,或者有感到莫名的好感,往往就是摄影、声音等细节决定成败。
可能就在同期上映的电影里,本来旗鼓相当的两部影片,其中一部因为幕后工作者付出得更多而更胜一筹,因为他们的工匠精神画龙点睛。
最后,希望不管是影迷还是从业者,都去观看这部纪录片,为中国电影进步默默付出的工作者致敬。
关于电影,我们可能了解的最多的是演员的演技,剧情的好坏,但电影的背后,还有更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关于摄影,那么多厚重的东西,看了纪录片,感觉自己充实了不少。
不再那么虚无缥缈。
1.对于摄影其实有些共鸣的,只不过曹郁有能力,同时在执着,他的圈子也都是一类的人。
同样是普通人追梦,作为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我学到很多。
在现实中,更多事情上,也许有阻碍,但希望我们内心能坚持初衷。
❤️2.关于拟声一直很佩服这种人,所有声音全靠想象。
真的是很有创意的工作。
但是,也了解到这是一份孤独的工作。
3.关于特效没那么简单,越来越相信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步一步,不可缺少。
4.关于服装道具如果用心去准备,那得多么复杂的工序,多么深厚的知识背景,同时也是可以学习充实自己的过程。
5.关于配音百变音色,声音的魅力。
如果我能够学一点皮毛,哪怕是用丹田发声,保护好嗓子也行啊!
4月9日,悬而未决的电影院复工问题终于明确。
通知建议,低、中、高风险地区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均暂不开业。
而电影院正是密闭式娱乐场所,去影院看新片,目前看来是遥遥无期了。
闻此消息,条姐一边流下两条宽宽的面条泪,一边不知道第多少次打开这几年攒下来的高分片单。
《妖猫传》绮丽缱绻的幻梦悬疑;《影》用水墨铺陈世界的野心;《流浪地球》的里程碑飞跃;《少年的你》聚焦现实的少年文艺……每部在当时掀起刷屏式讨论的国产片,在现在看来,都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是时候,来回顾一下这些国产佳作诞生的故事。
《我在中国做电影》,这部高分纪录片自2月底上线以来,就成了很多人的强心针。
短短5集,每集都以一位中国电影人,或一个电影工种为线,将电影诞生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部片里的名字,你可能并不熟悉。
但正是这些专业的幕后工作者,靠一门门堪称魔法的硬核技术流,支撑起了一整个专业的电影工业链条。
01视觉魔法-摄影来,不许看答案,试试提名近年院线国产片中,最令人难忘的绝美回眸。
想好没?
条姐猜,一多半人会提名它——
2017年年底,陈凯歌带来《妖猫传》。
如梦似幻的盛唐风采,万国来朝的气象万千,因为一部电影,回了魂。
痴绝的一场幻梦里,勾来了顾盼神飞的白鹤少年,勾出了奔腾欢快的胡旋舞,还勾出了李白和杨贵妃——唐的精魄。
而整部电影的最高光,就是极乐夜宴上,杨贵妃的这一回眸。
陈凯歌想把整个盛唐,都烘托到饰演杨贵妃的张榕容身上。
谈何容易?
幸得摄影曹郁。
他为这场戏,布了极其复杂的光。
灯笼作为环境光,再用几十根蜡烛衬托张榕容的侧脸,全脸用led灯带打上光,再用Dedolight强调眼睛四周。
这还不够,实际拍摄时,曹郁又在电子调光台上实时操控光的亮度。
全部合在一起,才成就了这一经典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用曹郁的话说,摄影是导演的情敌。
他们都爱慕着电影女神,用自己的方式彼此拉锯,最终磨合出最美的电影画面。
还是《妖猫传》。
看国产片多的,一定对这部片如梦似幻的色调过目难忘。
色调,是一部电影氛围的基调。
怎么定?
曹郁第一次见陈凯歌聊《妖猫传》的阐述,没来得及写,先从登机箱里掏出厚厚一摞画册。
往小了说,电影只是电影。
可是往深了说,电影的画面如何塑造,积累了全部人类文艺史的底蕴。
《妖猫传》的浪漫。
《末代皇帝》的诗意。
《南京南京》震动心灵的冷厚现实。
导演正是通过摄影,掌控着观众的眼睛,从而掌控观众的情感。
02听觉魔法-声音电影是视听的艺术。
除了“看”,还有“听”。
来见见耳朵的掌控者——声音指导赵楠。
声音?
有人要问了,难道电影里的声音不都是录音?
这样说,只能拿一半的分。
现代电影档期紧,声音部门对拍摄场景的主导权极其有限。
还是以近年的国产片为例,就说张艺谋的《影》吧。
整部电影,几乎一直都在下雨。
竹林里的雨,水上的雨,城郭的雨……首先就要在听觉上有所区分。
而绵密的雨声里,又有兵器交接之声,盔甲摩擦之声,脚踏泥水声,人物对话声……要靠同期录音,根本不可能。
怎么办?
第一步,先让拟音师上线。
再大手一挥,买遍全世界的雨声素材。
还不够,每到下雨天,还得自己带着录音器材去录雨。
最终成片,随便一场戏,都铺了几十条音轨。
电影的声音,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声音却可以在潜意识的层面,影响观众的感受。
电影里怪兽的叫声都是低吼,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
答案有心理学依据,低吼里,有大量能让人类本能产生不适感的次低频。
神不知鬼不觉让你沉浸在故事里,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03造梦魔法-特效还有一个魔法,虽然现阶段在中国还是个弟弟,但重要性与日俱增。
——特效。
先别急着嘲。
至少,要先问问《流浪地球》同不同意。
上面截取的画面,来自正片里一个长达50多秒的长镜头,全靠特效做。
这,就是国产特效能达到的水平。
特效在灾难片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这些,你可能就没想到了。
《邪不压正》里的老北平,好看吧?
其实,从城墙到屋檐到绿植,全是假的。
(只有彭于晏的裸背是真的)《一出好戏》那艘出了事的船,挺棒的吧?
假的。
擦了特效,全是绿的。
电影拍摄,要搭景。
往往搭出来的景是一个样,一抬头,屋脊之上,窗户外边,又是另一个世界。
能够补救这一切的,只有特效部门。
来,上对比——
特效前是木偶戏,特效后是梦境,就问你绝不绝。
摄影、声音、特效、美术、配音,还有更多没有来得及被讲述的专业部门。
成功的导演,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加持。
而优秀的电影,就是各部门这么一点一点配合出来的。
看到这些,我只想大喊一声:牛X!
弹幕大神,世界未来
新出的纪录片,建议我们这些学影视的小伙伴去看看,第一集就干货满满~
赵楠对行业的吐槽才是最实在的。
太短了
创作太孤独了,若有缘却能够在某个领域发光发热,就继续坚持,感受幸福背后的孤独吧。
从不同工种入手讲述在中国做电影的体验,市场浮躁,道阻且长。铁憨憨摄影指导曹郁,针砭时弊的拟声师赵楠,人间清醒的美术指导叶锦添,可可爱爱的配音演员阿杰,大家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匠人精神令人钦佩。印象最深的还是曹郁那句「当大家配合的默契到达一定程度时,会感觉作品脱离人自己生长」
夹缝中有干货。但还是太着重于人了,而不是整个行业。
更喜欢前两集
你工作过的每一个项目将来都会成为你的谈资。
曹郁的片是摄影不错,但剧本不可;拟音师老师们的活儿越来越不好干了;特效师傅们深知自己的局限;叶锦添的中国美学的想法;配音偶像童自荣。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已。
毕竟是爱这个职业的,所以它决定你往前走。(最爱第一期的曹郁老师)
可以说是大咖教路,尽管是浮光掠影,但对于我们这些非电影制作者来说,虽是管中窥豹,也开了眼界,获益良多。另外里面还涉及到《八佰》《封神》这些备受关注的、未上映的大片幕后资料,也可以先睹为快解解馋了。推荐电影爱好者看。3.5星。。。
太短,干货太少。
差点东西
都是中国电影界的顶级大牛!看完了你能理解为什么说电影是工业了!一部电影的完成,演员的表演可能真的只是一个小方面,幕后的各种专业人士才是电影成就的基石!可惜最后名、利都汇集到了演员那里,其实很不公平!希望有更多机会让幕后的工作人员能多多走到台前,让观众看到!希望流量明星拿走大部分钱的时代快点完结!
走马观花
5集太太太太太少了。
还是太短,浅尝辄止,还是一个比较基础的幕后科普,并不是一个对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系统性的一个记录。也不知道为啥,也不觉得是什么给电影的情书,天天都jb拿情怀说事,好好把产业发展一下不行么
7.6/10
喜欢这样的纪录片,有这么一批热爱电影的人,中国电影也许真的可以在畸形的环境下发展起来也说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