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我不是没看过随便打一星,而是每天都看了,严肃地打了一星!
先说说好处吧,唯一能支撑我的就是黄轩的颜值,蜜汁好感,苏得不行。
接下来说说槽点:1.打着汉服的幌子洗白玛丽苏狗血大剧别跟我吹什么服装精致,我只看出了浓浓的扑面而来的玛丽苏味儿,装逼装得恶心到不行。
2.篡改历史这个编剧真是醉了,各种洗白昏君,为了洗白昏君还能黑这么多无辜的人(甚至忠臣)给他洗白。
粉丝更是无脑,这样的编剧本来就该抵制,居然还拿出来当成宣传亮点和吹资。
3.演员演技尴尬刘诗诗霍建华真是没一个能看的,男的装逼屌丝气,女的无情无耻无理取闹,忒把自己当回事。
一股浓浓的发霉的味道。
4.粉丝洗白特别尴尬明珠不怕蒙尘,怕的是演员粉丝无下限的洗白。
上来就打五星,这么昧着良心简直没法看了。
从玛丽武到玛丽月,玛丽苏爱好者们成功地将两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篡改成了整天情情爱爱的白莲圣母玛丽苏,恶心了一大批观众。
女医剧组再接再厉,把一个真实的又成就的女性故事拍成了玛丽苏,历史上谈允贤有老公有孩子琴瑟和睦,硬生生给人家整没了,为了狗血玛丽苏连拆人婚姻的事都干的出来也是欺负人没粉以及是古人了。
“连得血气等疾,凡医来必先自诊视以验其言。
药至亦必手自捡择斟酌可用与否。
后生三女一子,皆在病中不以他医。
”-这是历史上谈允贤的原话,她直到自己生育,祖母去世后才公开为别人看病,之前一直是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做临床,积累经验。
等她祖母去世后,她已经有了多年临床经验了。
哪像电视剧里的女主,就偷偷跟祖母学了点医术就跑去给人开方子治病,拿别人的性命当小白鼠。
谈允贤的一生换个角度,搞不好能拍一良心大制作,光她那本《女医杂言》,完全能照着大宋提刑官那路子拍吧,怎么就能编出个祸国殃民废物玛丽苏呢?
只看了小半集,这剧是恶搞来的吗?
细节历史知识各种错误我就忽略了,关于剧情吐槽下一个亲王(郕王朱祁钰)孤身进京没有侍卫仪仗,能别这么假吗?
真当小孩过家家。
然后随随便便就给三个刺客刺伤,这是什么王?
可以穿的再穷一点。
穷b剧组
接着是带着血迹,嘴角流血不舍得擦跑进京城,我琢磨北京城肯定没有卫兵,更奇怪的是竟然还进得了官员府中。
大门门卫在玩木头人吧。
然后是刘玛丽和随从就算被陌生的歹徒劫持,也要为他治手上的毒,神医算不上,得叫活菩萨。
最后个个角色黑白分明,坏人就是得大恶,主角就是玛丽苏,郡主莫名其妙就是和女主争锋相对。
没有原因的。
治个中风,就喊神医的各类云云,实在看不下去 ,还有汉服党纠结汉服,去看看郡主穿的是什么?
清宫穿越剧即视感
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随意篡改历史,居然还出来个百姓上万民书请求英宗复位?
编剧当观众是傻子吗?
他干的那些都是万死不恕的大罪,不说别的,那些在土木堡无辜死去的二十万精兵,他们的父母亲人会上万民书?
那些北京保卫战战死的将士的亲人朋友会上万民书?
那些国难当头,人心惶惶的百姓会上万民书?
一个当过俘虏被也先带着到处去命令将士开城门,索要财帛的软骨头,在百姓心中只会是国家之耻!
君主死社稷。
我们的亲人都死了,你怎么不去死?!
我好奇编剧怎么变成百姓上万言书求英宗复位?!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在编剧眼中什么是大事?
什么是小事?
虽然是偶像剧,但既然涉及这些历史事件,就不能稍微靠谱些吗?!
治理瘟疫同土木堡之变的差别,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是能糊弄人,但是把人家儿子丈夫害死,多少孤儿寡妇,多少白发人送黑发人?
再给个甜枣,百姓就能对你感恩戴德?
上万民书请求你复位?
就算代宗如编剧编的那般龌龊无担当,大明朱家没有别人了?
别糊弄我,我脑子笨。
朋友推荐看的,看了之后就停不下来了,真的很好看。
刘诗诗真的超好看,很美的,演的也很不错,很喜欢她。
而且有霍建华和黄轩两个男神一起。
这部剧的服装真的是很大的亮点,衣服很不错。
看了这部剧也可以增长许多医学上的知识呢。
但有时候剧情混乱,看不懂剧情,允贤一开始喜欢祁玉,后来又和朱祁镇的感情纠葛,都搞不清楚她到底喜欢谁了。
后面看的挺让人心酸的,允贤和祁玉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终于在一起了,祁玉死了,朱祁镇对她那么好,结局也不好。
看的挺心疼的。
这部剧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在这部剧最火的时候没时间去看,现在看完了总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
首先,这部剧有50集之久,能耐心看完也算不容易了,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
评价中对这部剧毁誉参半,这很正常。
关注度高了,有人爱他,也有人恨他,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
对于我来说,这部剧算是中等偏上,因为我的确看到了这部剧中的许多亮点。
1. 本剧对医疗事业的探讨。
女医是本剧的主线,围绕女医本剧尝试了对医疗事业的探讨。
其一,太医院的问题。
太医院在本剧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似乎宫斗总与太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太医院代表了一个国家医疗方面的最高水平。
可是太医院或是国有药局在与允贤的数次比较与合作中都或多或少地落了下风。
尽管允贤具备天赋与努力,还出自医药世家,这样的结果仍旧是令人震惊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除了影视作品必备的戏剧性因素之外,原因还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太医院死板迂腐,不灵活,尽管医术很高,但墨守陈规。
尤其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巨大。
其次,官僚化过于严重,太医们既要行医,又要做官,很多人迷失在学术与官僚之间,良知与邪恶之间,医德与利益之间,或被排挤无处容身,或卷入权力斗争招致毁灭。
这就是制度的悲哀。
再次,太医不管怎样都是权力的附庸,行医之时战战兢兢,压力过大,顾虑太多,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
最后,还是封建礼教的影响,古代医生地位普遍偏低,加上男尊女卑,女医的地位跌至谷底,这也造成太医们地位低,权力小,责任大的尴尬境地,给太医们做事带来诸多不便。
鉴于以上几点,允贤在与太医院的比较的过程中,便将太医院的以上几点劣势无限放大。
其二,民间医疗的问题。
这一部分涉及较多,包括民间偏方,药膳,江湖郎中,以及所谓中医、蒙医等涉及到不同民族的医疗理念等问题。
其实也是对其正规性、科学性、监管性、制度性、交流发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确实,民间卧虎藏龙,高手甚众,像罗大娘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可大多缺乏科学依据,且招摇撞骗者不少,若加以引导规范,绝对会形成一支不容忽视的医疗力量。
再者,医术无国界,广泛的交流更必不可少。
其三,关于医德的探讨再次提出。
一些人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其实二者缺一不可。
医德包括医术固然需要医生自身具有道德的技术,更重要还有制度,完善的制度。
若能将正规化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去利益化,再加上监管与奖惩。
相信无论医术还是医德都会真正提升的。
最后,允贤的孜孜好学、对治病救人的热爱的确难得。
2. 明朝的政治。
这个问题展开来说不是几百字几千字就能说得明白的。
也许一些人会纠结于历史方面的篡改问题,其实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特别要紧,当然此剧确实修改了历史,可是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此剧也传递了一些关于明朝政治的应有的信号。
在这里就提几个关键词吧。
其一,明朝的皇帝大多在成长期境遇特殊,往往在权臣、太后及其外戚、宦官之间生存。
也许人品与本质尚可,但性格乖戾暴躁而不成熟。
其二,明朝往往臣强而主弱,言官十分活跃,士大夫文死谏的风骨犹存。
庞大的官僚机构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皇帝有时显得并不是很重要,内阁首辅或是秉笔太监地位都很高。
其三,应该说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民主自由、重视人与人生命平等的思想也在兴起,与之相对的八股、礼教也在维护封建统治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者的碰撞很耐人寻味。
一些开明的有识之士思想转向进步。
其四,宦官的问题,特殊的群体也在皇帝的心中扮演着特殊的位置,这个也不用多说了。
对王振及其与皇帝之间关系的刻画很到位,演员也算有经验有气场。
其五,外戚的问题,汪国公的自私与奸诈,太后的铁腕、老练与大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封建制度的悲哀。
其一,封建统治者的极端自私。
这会让人发生改变,祁钰就是这样,也包括他娘。
其二,封建社会人治还是大于法治。
其三,封建社会的后宫真的是很残酷很病态。
其四,封建社会的皇子很不好当,兄弟之间的情谊像玻璃一样脆弱。
当然,亮点说完了,缺点也不是没有。
其一,可以适当修改改编历史,不出大格就好,但若能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则会更为难得。
其二,剧情还是比较缺新意,比如允贤的成长历程,多角恋,俗套感情戏可适当减少,少数民族元素的加入太缺乏新意,对少数民族的刻画还是程式化。
其三,感情戏的处理上略显随意。
允贤与祁钰之间的感情发展现实中带点苦涩,尚可。
允贤与郑齐之间不能说不感人,两人可以说是精神上的相恋,但似乎不算特别讨喜。
至于其余的更是如同鸡肋。
多角恋真的不美,感情戏最好也适当减少一些。
最后,支持国产古装剧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刘诗诗和霍建华成名已久,两人的外形都很突出,尤其刘诗诗的古典气质特别鲜明,期待两人突破瓶颈,再迎巅峰。
以冤死的忠臣,我首爱李牧,次惜郅都,三叹于谦,因于谦本是他们三人中死得最不冤的一个。
废旧立新,等到旧帝复辟,他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土木堡之变的由来想必已不用再赘述了,只说说他所造成的后果。
本来一个皇帝的被俘仅仅只是他的个人荣辱,充其量不过是打了他祖宗的脸,可他实实在在地把他祖宗积攒的家底一次性弄了个底掉,50万大军毁灭过半,辎重尽失,“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精英将领悉数战死,他本人被也先居为奇货,想凭此要挟明朝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京城大乱,国家门户洞开,正统十四年,也先挟朱祁镇进逼京城,大明王朝摇摇欲坠,此时力挽狂澜救国于水火的,便是于谦。
他反应极快,重新部署军事力量,力排众议反对迁都,坚拒不和,另立新帝,打破了也先挟天子以令中原的幻想。
经此一役,明王朝实力消耗大半,国力由强而衰,但还未至一败涂地,此时的大明王朝尚有一线生机。
然而随着朱祁钰唯一的儿子夭逝,明王朝确实气数已尽。
景泰八年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将皇位重新纳入麾下,又一次的洗牌自然要清算过去的实权派。
朱祁镇忘了是于谦当年反对朱祁钰极力支持迎回自己,后逢边患,御史进谏,“倘于谦在,一定不会这样”,英宗也无言以对。
但只是这点愧悔即便再给他第二次选择他也不可能继续任用于谦。
他或许是个好人,毕竟是他在临终之际废除了宫嫔殉葬这一野蛮残忍的陋俗,但他实在不是一个好皇帝,幼年登基,一生受制于人,了无建树,也许这算一个原因吧。
斩首抄家,家无余财,天下冤之,明亡,实亡于朱祁镇之手。
说霍建华面瘫的,你们真的有认真看过他的戏吗你们口中所说的“面瘫”,不同的剧里内涵都不一样,另外,那叫“静”,《仙剑奇侠传》里白豆腐的“面瘫”,是不谙世事,是呆愣与反应迟钝;《怪侠一枝梅》里离歌笑的“面瘫”,是随着爱妻的死而心死,是放荡不羁;《战长沙》里顾清明的“面瘫”,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决心,和性格沉稳内敛不善言辞;《镖门》刘安顺中的“面瘫”,是一种宁折不弯的执拗与老实本分;《花千骨》白子画中的“面瘫”,是勘破世事,心无杂念,是大爱、天下与责任;《他来了请闭眼薄靳言的“面瘫”下,藏着的是孤傲与寂寞,是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的心;《真相禁区》谢天佑的“面瘫”下,藏着的是被朋友抛弃的冰冷与仇恨的血液甚至能感受到,同样是土象星座,刘安顺就是保守慢热执拗的金牛;顾清明白子画却是责任感强,喜怒不形于色的摩羯当你没有静下心来去了解什么的时候,你有什么资格去评论,慎言,不妄言是人最基本的素质,也许有些人没这种家教没这种意识吧眼光浅不可怕,可怕的是眼光浅还到处炫耀在我的心里,我对很多演员都有个定义,或好或坏,但是我从来没在公开场合诋毁过谁或数落过谁的不是。
因为我一直有个观念,我评价一个人,要在充分了解之后做个客观评价。
我自认我没法像了解霍建华一样了解其他男演员,而且有的演员我并不喜欢,但是既然很多人都夸他演技好人品好,我相信一定有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我不能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去公开说他的不好,因为那样不是显得别人无知,是显得自己无知。
同样地,为什么你们口中的面瘫,会有这么多人去称赞他的演技。
我向来不是颜控,在这个圈子里,哪个明星长得不好看?
而实力和人品,才是唯一站得住的东西。
说实话我欣赏他还真的是跟演技和人品有关,归海一刀惊艳过我,刘连城惊艳过我,令狐冲惊艳过我,顾清明惊艳过我,刘安顺惊艳过我。
很多次看电视剧的时候忍不住拍手叫好,情绪控制的很到位,细节也是。
同样地,女医的剧情暂时搁置,单凭演技来说,我想说的是,你不能否认不同的人在面对同样地事情时有不同的可能性。
朱祁镇在亭子下强抱允贤吐露心声的那一段,仔细看会发现霍建华的手时缓缓垂下的,从一开始不甘,虽然放手但是手臂仍然有力;到后来认命地慢慢松开,因为骄傲与现实的落差,所以是捧着脸哭。
朱祁镇被强灌羊奶那一段,眼神里有倔强不屈,有不甘,有震惊,也许那么一瞬间还有绝望还有手刃程十三时你会发现那时的帝王手腕已经硬了,不是凭感情处事的任性皇帝了。
还有朱祁镇在剧中下跪的姿势,很有风度,下跪骨子里仍然去不了的高贵还有刘诗诗发现程十三就是她家族悲剧的始作俑者的时候,震惊,压抑,委屈,情触的表情,也给一个好评另外此剧的画面也给好评,有些地方很唯美,比太多言情剧强好几个levelBesides,女医从开始宣传,就从来没打出过历史正剧的旗号吧,人家的旗号一直就是古装励志偶像剧,所以说洗白的省省吧。
若说正剧,所有电视剧都有戏说成分,就连康熙王朝,也篡改了历史,怎么没见有人说这部剧。
所以看电视剧的意义时娱乐,是反思,你指望看电视剧了解历史,还是下辈子吧不管女医别人如何吐槽,还是那句话,已经比同时代偶像剧高了好几个level了,我这么挑的人都看下去了,黑子们也省省劲吧<图片1><图片2>
因为这部剧前期曝光的服装不错(咱对古装电视剧的服美要求不高,起码它比其它很多剧好不少),而背景又是明代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还有中医元素,估计挺有戏剧性。
虽然不指望它和同类明代医者/战争背景的电影《大明劫》水平相当,不过茶语饭后看两眼还行。
准备好它必然会侮辱历史,毕竟大牌娱乐偶像明星出演,明星都是演英雄情种,娱乐明星脑残粉能带来的眼球效应和商机,那可远远大于小撮历史爱好者,不信你去看看《大明劫》的票房。
但是!
逆天的事发生了。
原准备好它会美化片酬最高的两个明星的角色,侮辱一下历史。
结果发现不仅是历史被黑出了翔,而且侮辱了观众的常识。
粗制滥造,放草台班传奇和撕逼肥皂里也算低智的,搞得和服装反而不协调。
要是演员能换成太子妃升职记那种服美风格,我估计剧组还能省点钱视觉效果更和谐,而且收视率也不见得下降,明星脑残粉和草台戏文爱好者还是一样看。
而因为能仅仅因欣赏服装正点而被吸引来看的那部分观众已经差不多阵亡。
有多侮辱智商呢?
简单说两个:北京正月大雪天里草木都是绿的,梨花盛开,同志们是梨花啊!
我去...男女主角手持梨花枝在雪地翩翩起舞,这不是违背历史是违背物候了好嘛?
导演和摄影有木有感到一丝违和感?
还是觉得古偶片观众都是婚纱摄影消费者,全是弱智?
不过女主拿一踢腿倒是有当年学过芭蕾的功底。
男女主角不愧为婚纱摄影行业标杆明星代言。
而导演反正决心拍的不是故事而是商业影楼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态写真...友情提示,灯光师不够好,有时布光生硬,偶像们肤质细节曝光过多,影响偶像形象了。
第二个被骂得更多,翻译梗,懒得说了。
完全当观众都是上个世纪乡下戏台下农村大妈。
一个讲汉语的番国王妃,剧中台词坚称她说的不是汉语,让另外一个演员出演通译再用普通话复述一遍。
导演大叔你累不累?
还有女主受伤落水,居然是漂浮在水面上被人捞起,仰面平飘...这是灵异事件吧?
浮尸才漂啊。
而且据说从通州落水,从京杭运河浮尸漂到江南还捞起来能活。
这是什么样的反常识大无畏精神?
大体情节线上,别说是用了明朝背景,就是改架空历史还是让人感到脸红。
要不违和地观看下去,光把它想成是架空历史不够,还得是架空地理。
话说这个皇帝是光绪帝汉献帝合体加料吗?
汪国公比曹操猛多了,汪太后比慈禧太后还有权势。
编剧大妈脑洞突破天际。
懒得说了。
也真是够不容易的,编剧能脑残到如此地步。
看了今天预告,英宗回京居然有脸问景泰皇帝:为什么叫皇兄不叫皇上。
我去,编剧据说还是高考过的文科生。
这脸也太大了...能不能要点脸架空历史写啊?
简直误人子弟。
你觉得明代于谦、朱祁镇朱祁钰是冷门历史人物可以随便YY,那是你不属于正常有历史常识的人群。
简直怀疑中国高中的文科基本教育真是吡了狗了。
据说这个编剧还写过陆贞传奇什么的,因为服装一看就草台班所以没看。
拜托以后这个编剧的古装片都使用奇幻服饰风格,自动过滤有常识的观众。
服装这个事很重要,一定要得体。
其实太子妃升职记我也挺爱看的,这编剧脑残在于又不够新锐又不够古典。
完全一个教育程度不够的中年妇女。
以后多写点时装剧是正经,什么汪国公财团支持的家族企业明朝公司,董事会的后妈老夫人还不肯放权,兄弟总裁为杜拉拉反目成仇的并且争夺公司控制权的故事,难道编剧不觉得整个故事这么移植一下会得体得多嘛?
真是好看Cry惹~グッ!(๑•̀ㅂ•́)و✧
说黄轩扣分的眼瞎吧
最近实在没剧看,然而这部也是看不下去,女一男一没演技,男二吃藕而且演技神马的也没看粗来。。。
真心是古装片里的手撕鬼子。。。。作为一部古装片,在当今社会,不奢求像老版三国水浒之乎者也满天飞,但至少也别那么白话吧?!很多对历史细节,甚至是历史逻辑的把控也非常不到位。真心觉得这类无脑电视剧是否为捧红一些半红半紫的演员或导演的“上位剧”。家庭妇女大爷大妈们也是真有闲情逸致。。。
难看,看了特别难受,作为一个还算了解明代历史的人来说,这剧简直不能入目,BUG遍地,而且各种为了制造矛盾不顾人物关系编的点实在太醉人了。
芈月传低分得好冤枉。180度反转的篡改历史真的好吗?
虽说算不上优秀,但是刘诗诗绝对值得称赞,演得略微有点过,霍建华也不错!
平衡一下打分,别每次说刘诗诗就面瘫面瘫的,有些角色她就是不需要太多表情,她做到就行了,再者,也许诗爷的面部表情是不那么丰富,但也不至于面瘫。还有那些说韩风的,回去多读点书,长点脑,那TM是汉服。没文化还硬要拿出来现,看了两部韩剧就不得了了,赶紧狗带。
好久不看国产剧了 今天得空看了2集 剧情紧凑有逻辑 无雷点槽点 三观正常 智商在线 服装歌曲还能算个福利 拍的也算用心了 那些打一星的小主是瞎了眼了还是我太久没看剧搞不清群众的品味了?
An OK historical drama
前半部还可以到三星半,后面也就只有三星的水准了。黄轩的演技,霍建华的颜,刘诗诗的哭戏都不能挽救为了虐而虐的剧情……正能量还是有的,只不过编剧用力过猛,黑化漂白太突然。
前两集感觉挺好看的啊 有古时的风骨在里面 三个古装演员都是我喜欢的
剧情,演员,服装,都喜欢。
好看
明英宗不是个好皇帝,但的确是个老好人。并没有你们说的那么不堪吧?他弟弟把他幽禁了7年,期间英宗生活困苦到需要老婆做女红补贴。复位后也没有杀了他弟,也没有把他弟变为庶人流放什么的。这搁到皇帝身上简直是不可思议。
[擦汗]黄轩配音是老给刘恺威配音的那个,真的很出戏啊,不喜欢看华哥演逗比,太怪异了,而且超级讨厌他称老子,浮夸啊摔,只喜欢白豆腐…配音都让人出戏!
笑死我了。玛丽苏?什么不是玛丽苏?甄嬛:皇帝喜欢我!太医喜欢我!王爷还喜欢我!
最近里面也就这个看着有感觉其他的都像是披着古装在演现代剧
遭遇打脸,此剧真的………减两星观望
打发时间看了十来集就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