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系列能成为经典真的是有他的魅力,故事真实感很强,恐怖氛围拿捏到位!
一家子搬到新房子,从第一时间狗不进屋就烘托了气氛,女主人身上莫名的淤青,孩子见到鬼,节奏一直在递进,时不时出现的恐怖镜头也足够刺激,到了真的鬼出现袭击人,主角团开始登场!
剧情有点像剧本杀,很多点通过调查都能解释得通,很有吸引力!
国外的这种大房子也是很容易制造恐怖点!
看完后,感觉西方的鬼和中国的鬼区别很大。
中国的拍的鬼片中的鬼都是挺有追求的要么就是得道成仙,要么就是称雄三界.......反观,影片中的鬼,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保护好它那一亩三分地。
鬼妈妈,你能不能有点追求啊,你这样咋个提升你在撒旦心目中的地位。
如果,我是地狱的HR的话,最多就给它安排一个粪池的看护工作,因为,地狱粪池需要这样稳定,踏实,卖力的三好妇女。
我看过几部温子仁导演的恐怖片,个人认为温子仁的恐怖电影在情节安排、光线、声音和氛围上都极其巧妙且高明,在此挑出《招魂》中三个恐怖时刻进行解析。
1.鬼拍手37:09时,出现撞击声、相框碎裂声及女孩笑声。
38:08.母亲听到拍手声,声音来自地下室,母亲前往时,镜头转为手持拍摄,并且有轻微的晃动。
这种晃动并不是随着母亲的脚步晃动,而是一种独立的、在母亲身后的窥视角度的晃动。
38:53.母亲到达地下室门口。
这里的镜头切换很有意思,地下室窥探视角下的母亲开灯、母亲视角下黑暗的地下室,都在给观众强烈的心理暗示。
39:21.门关,母亲跌入地下室。
39:56.一个球从暗处扔出,同时灯灭并伴有女孩笑声。
这个从暗处扔出的球其实有误导作用,让观众潜意识认为鬼在地下室深处。
母亲划着火柴。
现在的情况下,观众肯定能意识到,火光照亮的地方只有母亲的前方与后方,那么就代表鬼一定会在母亲的前方或后方出现。
由于前方被火柴照亮面积较大,加上前面扔球的误导,观众会下意识认为鬼会出现在前方。
其实从镜头的转换来看,暗示还是很明显的。
40:33.终于一双手凭空出现,气氛爆发。
2.柜上鬼.41:03.姐姐发现梦游撞柜的妹妹。
妹妹撞柜这个举动会给观众带来心理暗示,对衣柜产生防备。
42:00.带走妹妹后,衣柜仍发出撞击声,姐姐就去查看。
这一段包括前面的镜头都是很稳定的,是风暴欲来的平静。
衣柜的声响再次给观众心理暗示。
镜头切换,在姐姐前有轻微晃动,面对衣柜却很稳定。
加大观众心理压力,同时也会让观众提高对衣柜的警惕。
以妹妹的视角看去,姐姐打开衣柜却并无异样。
不错,如果就这样简单的把惊吓藏在衣柜里,那就不是温子仁的风格了。
衣柜的作用不过是虚惊一场让观众放松警惕。
42:39.于是就在观众放松的一瞬间,惊吓来临。
3.衣罩鬼男女主秀恩爱,极大放松观众警惕。
注意这是场景中的光线还是明亮的暖色调。
1:07:04.风起,风铃动,衣衫动。
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恐怖片的光线总是会很暗,那是因为恐怖元素在一个明亮、暖色的场景根本无法发挥优势,而且也无法营造氛围。
因此,在这里风吹的同时,从风铃开始整个场景都变为冷色调,光线变暗,开始塑造压抑氛围。
鬼显形。
这一段其实配上音乐惊吓度并没有那样高,与前两个相比缺少了一些细节烘托。
但我个人很欣赏这一段巧妙且新奇的安排。
以上分析若有雷同,实为巧合。
欢迎指点与讨论。
取材自真實事件被搬上大銀幕的電影不少,但是觀眾多半都是在電影播映到最後才得以一窺當事者的廬山真面目,例如《亞果出任務》與《打不倒的勇者》等。
但是《厲陰宅》竟然用逆向操作的方式,讓當事人在宣傳的「《厲陰宅》真實檔案中現身,等於直接告訴觀眾:《厲陰宅》的故事是真的。
《厲陰宅》的故事敘述42年前,佩倫一家人搬進了一座位於羅德島,屋齡超過三百年的房舍,全家人原本以為這將會是幸福的開始,但事實上,這是間被猛鬼佔領的房子,從1863年開始,這裡就發生過許多不幸的事件,導演溫子仁表示,佩倫這一家七口的案子,是美國知名的超自然現象研究專家華倫夫婦經手的四千件案件中最棘手的一件。
這個事件在佩倫全家人的心底隱藏了三十年,直到五個姐妹當中的安德莉雅將家人的經歷出版成書,她們的經歷才被攤在陽光下;她回憶:「當時她的父母親只想給她們一個安身立命的家,但是這間超過三百年歷史的農舍在過去至少有八代的人曾經住在這裡,許多人過世之後拒絕離開這個地方。
」在這一世紀之間,這間農宅的靈異事件頻傳。
她們在搬進這個「新家」的第一天就已經感覺有許多異常的現象,媽媽卡洛琳甚至說:「你可以看見他們,你可以聞到他們,就算你看不見、聞不到,你還是可以感覺到除了我們一家七口人之外,還有很多『人』住在房子裡面。
」安德莉雅說:「在我們住在那間房子的十年裡,我只下去地下室一次,那次的經驗告訴我,絕對不可以再到地下室。
」而五位姐妹中年紀最小的愛波,甚至親口證實跟其中一個年紀幼小的鬼魂當朋友。
世界首屈一指的超自然研究專家-羅琳華倫,透過此影片,親身介紹她驅魔收藏的靈異博物館,館中所有的物品不像遊樂園的鬼屋般,只是嚇唬人的道具,每一件物品都是華倫夫婦真實驅魔過後的收伏品,這些收伏品也都需要定期請神父來鎮壓。
羅琳華倫 表示:館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依舊是電影【厲陰宅】中的那「安娜貝爾」玩偶,她曾經做過太多傷害人的壞事,到現在她還是絕對不會再正視她一眼!!!「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故事被拍成電影,我想佩倫家族事件,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題材。
」這是已經過世的艾德華倫,在有生之年唯一提過的案例,儘管他們夫妻在過去用超過50年的時間處理過數千件的靈異事件,其中2部還被拍成電影(《陰宅》與《康乃狄克鬼屋事件》)但是唯一讓華倫夫妻倆念念不忘的就是30多年前發生在佩倫家族的事件,也就是由導演溫子仁執導的這部《厲陰宅》。
在電影拍攝前,工作人員搭建了一座透明的博物館,裡面放了許多模仿羅琳女士自家靈異博物館的道具,當她第一次到現場探班時,立刻感覺到異常的擾動,她指著數十公尺遠的靈異博物館告訴導演:「那個地方讓我不舒服。
」導演溫子仁說:「怎麼會,這個博物館場景只蓋好3個月,裡面只有道具。
」她說:「道具裡有古董,附著不太好的東西,尤其是一個舊的娃娃,負面能量非常強。
」這個娃娃後來在華倫女士的堅持下,不讓它在鏡頭上出現,她說:「接觸到這個娃娃的人,只會招來噩運。
」薇拉法蜜嘉說:「以往電影殺青後,總會有人向導演要求帶走片場裡的一些小道具回家做紀念,但這次卻是罕見的沒有人願意把任何東西帶回家。
」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招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弗莱德金的旧作《驱魔人》,对类似题材较为热衷的影迷还会把它拿来和前些年霍普金斯主演的那部《仪式》以及伊莱罗斯监制的那套如今已经烂尾的《最后一次驱魔》系列作比较,实际上,《招魂》更像是温哥过去作品拿手噱头的集合,《死寂》中的玩偶,《潜伏》中的邪宅,甚至是《电锯惊魂》的那种陈旧金属利器所带来的刺痛感都能在《招魂》中看到。
电影笑傲北美影市,这其中有巧合的成分,《德州电锯杀人狂3D》成了笑话,《新鬼玩人》沦为番茄酱嘉年华,《人类清除计划》更像是动作片,《招魂》久违的阴森感自然受观众待见。
但是,并不是说温哥的原地踏步质量乏善可陈,这起码比退步强。
影片通过两件真实事件改编的虚构故事相互联系重叠来增加剧本的厚度,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单讲任何一个事件都会变成又一部《死寂》或者《潜伏》。
维拉法梅加和帕特里克威尔森组成的平民版“穆德和斯卡琳”作为连接两个事件的桥梁成功地将观众的位置带到了驱魔者的角度,有关驱魔者艾德和沃伦两人的情感刻画也是过去恶灵电影中所很少涉及的,在这一点上《招魂》考虑得很周到,受诅咒者与驱魔者的双线兼顾使得观众得到了最全方位的视角,能够宏观看待整个故事。
没有《灵动:鬼影实录》系列那么让人疲惫,《招魂》虽然在影像风格上也是极力向着真实靠拢,依赖的却不是把人晃晕的手提式伪实录摄影,而是在硬料上下了功夫,泛黄的画面营造了老照片的“念念不忘”,“回响”便也来了,虚实交替的案件回顾和情节进展以及神秘莫测的史料考据让电影有了一种纯纪录片的真诚感。
与温哥上一部作品《潜伏》相比,《招魂》的铺垫有些漫长,虽然是为了细致的交代人物与线索,但是难免让人有些分神,结局的驱魔桥段堪称全片的高潮,好久没有看到如此酣畅淋漓的驱魔戏了,温哥凭借这场戏良好的场面调度已经彰显了自己与哗啦帮其他不务正业成员的不同,他真的是在锻炼自己,并且确实获得了成长和进步。
可能是因为不是自己的好基友雷沃纳尔操刀剧本的缘故,《招魂》并未在结尾出现温哥过去作品所特有的情节逆转,也许如此有力量的情节设置很难和影片本身的纪实氛围相嫁接,但好在九月份还有二人重新联手的《潜伏2》,希望能一扫《招魂》的些许遗憾。
可惜的是明年,没了揪心的恶灵,只有闹心的飙车。
受鬼魂题材所限,在北美大卖的《招魂》无缘我国院线。
一部R级恐怖片有何魔力,竟能在群雄逐鹿的暑期档杀出一条血路,令我十分好奇。
本想等出了蓝光碟后再找答案,恰逢出新片迅速的腾讯视频送了观影券,画质挺上乘,于是提前一睹了这匹黑马的成色。
互联网上关于该片的评论已经铺天盖地,想来多得是和我一样耐不住性子的恐怖片迷,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近年来的闹鬼、驱魔类恐怖电影,无论在国外的imdb还是国内的豆瓣、时光,大都徘徊在5-6分的及格线上,连大放过异彩的《鬼影实录》也三而竭四不举,而《招魂》如有神助,在各大网站都跃过7分高杆,且大有一路看涨之势,究竟凭什么秘诀,俘获了审美疲劳的观众的心。
粗看下,这不过是闹鬼流水线上的另一部成品。
结构上,开头一个吓人小高潮,接着一家子搬进大宅的序曲,随后诡异事件夜夜升级,直到驱魔大典的终极对抗,恶灵不敌亲情力量,结尾仍不忘留个惊悚伏笔,一切都按部就班。
具体到吓人元素,暴死的狗,身体伤痕,停摆的钟,鬼魂拉脚,自动开关的门,儿童笑声,积满灰尘的地下室,画框跌落,鸟群乱飞,天气突变,窗内人影,以及温子仁导演在《电锯惊魂》、《死寂》中用到炉火纯青的木偶……也没有一样属于原创。
《招魂》精通的是拼贴功夫,好比同一套太极拳,高手使出来,威力远胜菜鸟。
大多数恐怖片有点像投机的炒股者,总想着最短时间吓死人不偿命,三板斧用完之后,后继乏力,《招魂》懂得克制,知道何时该积累紧张,何时该适度释放。
有一段情节,小姑娘深夜被拉脚,四处寻找,最后望向床底,有经验的观众看到这里,无不做好承受乍然一惊的准备,但温子仁却聪明的没有爆发,将他们的心提在喉头不松手。
而在母亲进入地下室找人一场,他却毫无征兆的安设了异灵作祟,让观众尖叫成一团。
古老的惊吓伎俩使用得当,效果不俗。
影片基本抛弃了“突如其来一声惊”的老招数,印象深刻的音效包括电视机的雪花声、挂钟走时声、拍手声、报时声、衣柜不断开闭声,绵延不断,持续增强,如无法逃避的噪音扰乱心神,逐渐瓦解观众对于恐惧的抵抗力。
《招魂》中难得有不弱智的一群主人公,异像尚在第一阶段便知事情不妙,积极求援,而不是老拿疑神疑鬼、“科学解释”做当心理挡箭牌,不需要观众替他们干着急。
许多同题材作品,整个前两幕都是主人公饱受折磨,在将信将疑中搜集证据,到了第三幕才揭竿而起反抗恶魔,看着委实窝囊。
《招魂》第二幕人类就主动出击,虽然受虐不减,但对抗指数大增,避免了一边倒的被动和单调。
前半段故事用了不少长镜头,随着人物活动,镜头四处游走,犹如玩主视角冒险游戏,将空间布局交代的一清二楚,深宅大屋的空间之大,房间之多,楼梯走廊之错综交杂,遍布藏污纳垢的阴暗角落,正是恶魔匿身、作祟的绝佳场所。
几场激烈的人魔交锋,都是借助复杂的房间、楼梯环境得以实现。
此外,晃动的跟拍镜头,也催生媲美伪纪录片的即时观感。
看过《招魂》后,愿意住到偏僻的乡间大宅的美国人,怕是要大大减少了。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并未装进新瓶里,仍旧放在70年代的时空上演。
那是恐怖片承前启后的黄金时代,多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也不再有海斯法典的制约,恐怖片的题材和尺度比此前有了很大改观,而且还未陷入80年代后的血腥肢解同质化,诞生了一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杰作。
《招魂》场景不多,人物也限于十几个,无需太大成本,就能在布景、服饰和装扮上复原70年代的风貌,画面质感也十分复古,只有演员念台词的节奏和口音不地道,一听就不是70年代说话的方式,但不管怎么说,《招魂》冒充老片,比《艺术家》冒充默片更能似模似样。
影片第二幕中驱魔小组用电子设备捕捉恶灵踪迹,颇有《捉鬼敢死队》的况味,足够恐怖片死忠YY一阵,如果捉鬼敢死队诞生在70年代初,就该是这么工作的吧。
(文/方聿南)
经历了多年的磨合与历练,从名噪一时的《电锯惊魂》到铩羽而归的《死寂》,詹姆斯·温用一部极具商业说服力的《招魂》迎来了自己在好莱坞的华丽蜕变!
作为一部好莱坞恐怖电影,本片也继承了导演本人对恐怖人偶角色的一贯恶趣味,那个丑陋的叫安娜贝尔的娃娃,其渗人度绝对是其指导的众电影中最过分的一个。
然而《招魂》在血浆上始终保持着克制,所谓恶灵现身的镜头,全片实则也只三两处而已,无论篇幅和比重都不算重。
更多时候,电影终究还是发力于情绪的建造与传递。
特别要称赞的是,在以一个光明结尾成功完成主线剧情后,自以为熟悉导演的观众都做好了再来一个俗套又必然的反转结局的准备,可是温子仁偏偏就让影片干净利落地结束了。
于是这部被誉为真实历史上,两位驱魔人经历的最可怕最棘手的灵异事件,以当事人零死亡的结果,完美收关。
搬进来第一天晚上,二、三、四3个女儿玩起了捉迷藏(大女儿已经进入叛逆期不屑玩,小女儿太小她们不屑带她玩)。
这种捉迷藏的游戏规则是,抓人者蒙着眼,有三次机会要求躲藏者拍手,用来听声音判断方向——蒙眼和拍手这两件细节所能带来的恐怖,可以说最后被温子仁发挥到了极致。
“捉鬼”过程中(真奇怪,为什么我们总是爱把捉迷藏的“找人”环节叫做“捉鬼”呢),女儿们不小心撞破了一个房间的木板墙。
毫无意外,里面当然藏了一间地下密室,不过里面并没有什么特别诡异的物件。
入住第一晚,温导很有耐心,只是吭哧吭哧埋伏笔,并没有急吼吼地把一大堆阴森森的东西摆在你面前,之后也没有出现灵异现象。
过了数日,爸爸去上班,四个女儿去上学,只剩妈妈和小女儿。
因为之前姐姐们不带自己玩捉迷藏,小女儿就向妈妈提出了玩一局的要求。
蒙上眼睛,要求小女儿拍第一次手后,妈妈摸出了房间。
但不幸撞到了栏杆,于是有点拿不准,要求第二次拍手。
可以看到,妈妈一直认为小女儿躲在左手处,所以头一直朝着左边。
但第二次拍手声响起时,已经是在右边(这一点,电影通过音效也表达得很明显)。
而我们在之前三个女儿玩游戏时已经知道,躲藏者一旦躲好,是不可以转移地点的。
那么,毫无疑问的,有第三个人(?
)在拍手。
妈妈循声来到大女儿的房间里,此时她基本已经确定“小女儿”就躲在里面,所以满脸笑容。
由于看不到,所以她不知道,后面的衣柜缓缓地,自动打开了。
她以为是小女儿自己暴露了,于是要求拍第三次手。
蒙着眼的妈妈,是处于“盲目”的状态,所以即使自己正处在一个极端诡异的场景里,也一无所知。
但屏幕外的观众却看的清清楚楚,由于恐惧感不能与片中人物产生共鸣,于是它就更加浓烈了。
此刻,从衣服后面伸出一双手(红圈内),轻轻地拍了两下。
这张照片是调高了亮度后截图的,因此还算看得清楚,可是在片中,由于光影的运用,这双手是若隐若现、鬼气森然的。
妈妈很高兴地走到衣柜前开始找小女儿,可是……没有找到。
注意表情变化。
慌忙拿下眼罩,妈妈再次翻找衣柜,还是,没有。
这时小女儿才从背后出现,原来她躲在另一个房间。
妈妈不禁惊恐回望——那刚才在衣柜里面拍手的,究竟是谁?
叙事到此戛然而止。
再过数日。
又是午夜。
妈妈被楼下的怪事吵醒,下楼后发现藏着地下密室的那间屋的门,不知道为什么开了。
连续经历了几个不太平的夜晚后,妈妈自然不敢孤身进入密室,可是门却自动关上,并把她撞下楼梯。
鬼魂开始标准化操作第一步,先把光掐了。
还好爸爸之前探索密室时留下来的火柴还在,妈妈赶紧点着,仓皇四顾。
这时,一把诡异童声,不知道哪里传过来。
然后……就在母亲和观众都以为鬼魂将从楼梯下正面出现时,背后忽然出现一双手。
"啪,啪。
”拍了两声。
各位看官,这就是本片惊吓值爆表,无数俊男美女吓得尿失禁的镜头。
不得不说实在是花了心思,简单的一双手,制造的效果比什么七孔流血、面色惨白的鬼脸都要好多了。
来自身后的,才是最让人恐惧的。
而与此同时,大女儿的房间里,也生异变。
别急,让我们把时间先倒回到几天前。
这次是爸爸听到异响,先在楼下转了一圈,接着又上楼,一下子撞见大女儿,虚惊一场(这也是恐怖片的常用小技巧,先用人吓人,接着才是鬼吓人)。
这部剧里面爸爸在前期基本没有遇到灵异事件,估计温子仁作为华裔,也觉得男人“阳气”足一点。
大女儿告诉爸爸,小四梦游了。
两人走进房间,看到四女儿在“嘭,嘭,嘭”撞衣柜(没有错,就是妈妈和小女儿捉迷藏的那个衣柜)。
这姑娘看来以前没少梦游(当然后文又说了,她已经很久没发作),爸爸很有经验地把她带了回去,并告诉大女儿再出现这种事不要吵醒她,把她放回床里就好。
这事就过去了。
好了,时间再回到妈妈被锁在地下密室的那一晚。
半夜,大女儿又被“嘭嘭嘭”的声音吵醒,果然,四女儿又梦游了。
照着爸爸的办法,把妹妹带回床上。
但是。
嘭。
嘭。
嘭。
这次,不是四女儿在撞衣柜,而是衣柜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往外撞了。
姐姐胆战心惊地走到柜子前,鼓足勇气拉开柜子,原来里面什么也没有。
但是四女儿的表情告诉我们没这么简单。
柜子上方!
在最全神贯注的地方虚惊一场,因此之后鬼物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时,惊吓效果是加倍的。
这几场戏,可以说环环相扣,首尾相接,将“捉迷藏”、“地下室”、“梦游”等恐怖片中常用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奇诡莫测的氛围,让观众们靠看烂鬼片培养起来的那些预测能力通通失效,胆战心惊地等待着温导不知道在哪个地方跳出来吓他们一下。
母亲只是一个中年妇女,高耸的颧骨和下陷的双颊反而有几分鬼气。
五个女儿……都还没成年,这样的好处是你只需要做好被吓的准备就行了。
第二,“救世主式”的主角更加凡人化其实从此类电影的鼻祖《驱魔人》开始,象征救星的驱魔者就没有太强的主角光环,温子仁则进一步暴露主角的脆弱。
维拉法米加和帕特里克威尔森扮演的沃伦夫妇担当了本片的驱魔者身份,却没有通天彻地之能。
妻子洛琳唯一的特殊能力只是阴阳眼——这应该是恐怖电影主角的最低配了。
而丈夫埃德更是毫无异能的普通人,只不过在灵学上有点研究而已。
弱化主角的最大好处就是,当他们以救助者身份介入灵异事件后,观众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强大而进入心理上的安全期,进而降低恐怖感。
这也是香港鬼片的软肋所在,每当林正英、燕赤霞等法力高强的驱魔人登场,观众之前被吓得紧绷绷的神经立刻松弛下来,只等着宗师们砍瓜切菜般收拾妖魔鬼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影体验。
沃伦夫妇由温文尔雅的帕特里克威尔森和知性柔美的维拉法米加饰演,与传统恐怖片各种造型千奇百怪的驱魔者相比,俩人更像是一对中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
事实上,他们身上“科学”的标签更大于“灵异”。
电影里有个小支线很有意思,在帮一户人家“驱魔”时,夫妇俩发现所谓的怪声只是木条受潮受风发出的声音。
这说明,他们在处理异常事件时,更倾向于先用科学审慎的态度去探寻。
正因为他们的专业,提高了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的可信度,也使得佩伦家族向他们发出了求救信号。
至此,影片到现在就进入了“拯救阶段”,救世主开始介入,但温子仁并不准备把他们描绘得多么牛逼哄哄。
妻子因为之前的“工伤”,已经不能担任驱魔工作。
罗琳在一次驱魔中,因为跟被恶魔附身的人近距离接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和生理创伤。
这就把她从一个驱魔者,一下子降格成一个受过伤害的弱女子,从而使她在鬼屋的经历成为一个新的“惊吓点”。
因为阴阳眼,使她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因此,她无法找人分担这种恐惧。
连恶灵也看穿她的脆弱,甚至敢光天化日就现身在她面前。
这段床单被风吹开,飘到空中忽然勾勒出人形的镜头,也是神来之笔,诡异氛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所以,当洛琳掉到鬼屋的地下,面对一群恶灵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捉鬼专家大杀四方的威猛,而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的孤立无援。
恶灵甚至会对她进行对一个母亲来说太过残忍的恐吓,那就是制造她女儿溺死的幻象。
那么孔武有力的埃德是否会强一点呢?
很遗憾,他的表现也差强人意。
影片后半部,老婆掉进鬼屋地下,形势凶险异常,他却只能在房间里急得到处打转。
即使到了最紧要关头的驱魔阶段,他也非常不专业,赶鸭子上树般拿出圣经念结结巴巴的拉丁咒语,魔鬼嗷地一嗓子,居然连圣水瓶子也吓掉了。
哎,这战斗力为5的渣渣。
温导利用洛琳的脆弱和埃德的业余,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别以为驱魔人进屋就一切迎刃而解了,他们也是凡人,充其量只是两个对灵学有点研究的凡人。
初出茅庐的猎手,遇到老虎之类的猛兽自然是九死一生。
同理,三脚猫功夫的驱魔人,面对法力高强的怨灵,也是凶多吉少。
第三,恶灵很少见地以组团的形式出现在常见的恐怖片里,恶灵、变态狂这类的大反派,一般是单打独斗的,即使有帮凶,也是像《葫芦娃》里蛇精手下的癞蛤蟆一样,是给主角练手兼耍帅用的。
但是《招魂》里面,恶灵走的是团体路线,光是有名有姓的鬼魂就有几个呢?
第一个上吊自杀的女巫,算是大BOSS。
被害死的母子俩,贡献了经典的“捉迷藏”桥段。
女佣鬼,惊吓效果一般,凑数型,把本来不信鬼神的警察蜀黍吓得够呛。
淹死的小男孩,没有找到真身,猜测就是它化作了洛琳女儿的幻象,这一招很是恶毒。
最后,还有我们的安娜贝尔娃娃。
她是女巫怨灵的后援团。
一、二、三、四、五、六。
尼以在最后一晚驱魔时,情况是这样的。
风雨交加,沃伦夫妇的女儿首先被安娜贝尔盯上了。
接着,大家手忙脚乱地对付被恶灵附身的妈妈。
战斗力好强啊,都浮空了有木有!
三女儿又在外面受到乌鸦的攻击!
小女儿也失踪了!
最后才找到!
而我们的驱魔队伍呢?
洛琳就不说了,实战力基本为零。
最专业的埃德,好吧已经吓呆了。
爸爸看到媳妇儿被驱魔仪式搞得吐血,心疼了,开始给埃德添乱。
警察蜀黍一般都是会被黑的,这部也一样,基本没起什么作用,还被咬了一口,回家还要打狂犬疫苗。
图什么。
还有个小学徒助手,调查灵异现象的时候还在泡妞,关键时刻估计也不咋顶用了。
而我们不管是玩游戏,还是看鬼片,一般都习惯于集中力量打倒boss就能取得最后胜利。
可是这部戏里,基本毫无战斗值的五人驱魔组,却对上了六只各有绝活的恶灵。
因此在最后的驱魔决战时,我们的感受不仅是恐惧,还有绝望。
我们不光要面对被附身的妈妈这一恐惧源,还要被迫招架源源不断来袭的其它恶灵,连大后方都被安娜贝尔娃娃搞得鸡犬不宁。
这种左支右绌的无力感,在恐怖片里是很少见的。
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因为难,才好看。
正是由于主角的弱小,和恶灵的强大,两相对比之下,最后意料之中的胜利,才显得那么圣洁伟大,那么得来不易。
看起来百无一用的小学徒,却找到了最关键的小女儿的行踪。
警察即使受了伤,依旧在关键时刻奋不顾身地一跃,从枪口下救了埃德一命。
木讷的父亲,也勇敢地向附身于妻子的恶灵发出怒吼。
不长于驱魔的埃德,最后化身神之使者,厉声喝出来自上帝的命令。
而本以为最脆弱的洛琳,却给了我们她执意要留在驱魔现场的理由:同样作为一名母亲,同样作为一名妻子,同样作为一个女人,她唤醒了妈妈残留在身体内的最后一丝意志,最终战胜了恶魔。
驱魔片,在电影界并不算得是登堂入室的作品类型,但温子仁依然将这一部升华到人性、亲情和正义的高度,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
整篇影评,截图基本全是暗色调,最后,让我们以这张阳光明媚、温情暖暖的照片做结,给大家传递正能量吧。
永远不要忘记,家庭,与爱,是足可以抵御这世界上一切邪恶与不幸的。
[The Conjuring 觀後感]前天無意中看到微博上有人推薦這片子,查了預告才發現裏面有自己喜歡的美劇《Lie to Me》裏面Lightman博士的女兒Emily。
為此決定去圍觀,雖然它的預告片並沒有真正的激起人觀看的慾望(在這一點上,《驚天魔盜團》香港預告真心絕了)。
早場,上座率3/4,大部份都是一對兒對兒的,果不其然在恐怖情節的時候周圍一對兒對兒的人都”依偎在一起,從此永遠不再分離“(跑偏了)。
故事很簡單,前半段一條主線:老房有鬼;副線:捉鬼夫妻。
兩條線交匯在電影進行到中段的時候,至此才開始了真正意味上的超自然碰撞。
但是坦白說,前半段的雙線剪輯令人在觀影時帶有強烈的抽離感(尤其是捉鬼夫妻這邊,頗為雞肋),換句話說,就像這部電影在跟觀眾對話:”嘿,這他媽的沒什麼好怕的,只是個故事“。
這就造成了雙線交匯時的突兀和後半段的略顯雜亂,本來可以三星半的故事,最後只能拿三星。
而之所謂打四星,多出來那一刻,給媽媽的。
是的,故事老套,剪輯硬傷,然而演員和音效沒話說,略有加分。
而最後一位母親幫另一位母親除靈的那裡,著實騙到了幾滴眼淚(我向來對歌頌母愛偉大的片子沒什麼抵抗力)。
另外幾個小鬼對於鬼的詮釋也令人脊背發凉:我看得見,它就在那裡,你怎麼看不見呢?
這種問題擺在誰的面前都能被唬住幾分。
全片最嚇人的亮點是神來之筆的兩次拍手(衣櫃和地窖)。
那種只看得清一半的真相最令易令人陷入胡思亂想后膽戰心驚。
另外,”老房有鬼“這個梗實在讓人不難聯想到《美國恐怖故事》第一季,那棟死了N多人的房子,而始作俑者,以及最終解除詛咒的人,也是母親。
不過那畢竟是十餘集的電視劇,在敘事及情節鋪墊上,兩者不可比。
總的來說,瞭解到了一些關於惡靈作祟的知識(惡靈對三體的侮辱、腐肉臭是因為靈力波動等),也被嚇到3次、大笑1次、感動1次(值回”恐怖片“票價?
)。
算起來近些年真是沒有看到過比這個更像樣的恐怖片了,想看的人可以一看。
【Copyright © 2013 AKIRASTAR(獨孤樹) All rights reserved.】
鬼屋和驱魔作为惊悚类影片两大支柱,成为恐怖片永垂不朽的来源。
而且鬼屋又可以顺理成章的过度到鬼附身什么的,更惹导演青睐,想当年我第一部看的超少女玲子就一下把整个学校当成个鬼屋,害的我一个夏天晚上都缩在被子里不敢动弹,唯恐吸引黑暗中虎视眈眈的凶鬼恶灵,昨晚看了这部片子后,不幸半夜醒来,脑子里回荡着刚才的恐怖梦境,一方面很想把梦里的恐怖创意记下来,一方面又想起了电影里那只栖息在衣橱上方的厉鬼,于是作罢,并且不敢大声咳嗽。
我认清了自己还是和小时候一样的怂。
言归正传,心得奉上:一、荒郊野外置业。
影片一开头,年轻夫妇带着一群儿女,欢天喜地搬家到偏僻郊外,房子很大,楼上楼下,周围很荒,除了日光只有月光。
搬家的背景都是差不多,出现经济危机的中产阶级,中介登了一堆广告才发现个大便宜,谁有钱能搬到荒山野岭呢。
这也导致他们在发现苗头不对时,还要忍住怀疑继续观察。
都是没钱惹的祸啊!
二、人员配置有标准模板。
男女猪脚是一夫一妻,都处于青壮年时期,老公在外打拼,妻子专职主妇。
一般妻子面容姣好,这样花容失色时也富有看点。
老公精壮男子,这样确保一家几口还可以先死撑几天。
萝莉女儿是标配,借以满足观众们的S M情结。
数量上是至少一个,质量上必须萌到让观众不愿吐槽。
她一头小卷毛,皮肤白又嫩,爱抱个布娃娃什么的。
家里还可以配置狗狗一条,不过这种情况下,一般是被无情牺牲掉。
三、房屋构造有讲究。
外国小别墅多为木质结构,随便那斧头凿一凿就能砍出个大洞,然后发现别有玄机,主角们惊喜发现,正常居室外还附送密室,密室里蛛网罗布,通常没有灯,只能划火柴,内有家具杂物若干,脏的好比出土文物。
或者更直接来个荒废的地下室,仄仄楼梯通到地面,线路是一定老化的,关键时候又一定只能划火柴。
主角们虽然财政紧缩,但房间都有好几个,起居室厨房卫生间卧室,多的让人找不到北。
四、氛围营造有载体。
由于片子至少都是90分钟,从头到尾都是鬼出没就没办法体现戏剧张弛有度、骨肉丰满的强大结构了,大牌出场前都是先要找人暖场的。
于是屋子里老跟西伯利亚寒流来似的寒冷,但这种情况大家又很固执的只披一件单薄睡衣。
屋子的钟对某个点情有独钟,到凌晨某个点就主动打卡下班了。
电视机、收音机什么的此时接替钟表打卡上夜班,哗哗的响起来吓你一跳,软环境营造完后,开始第三类接触了,身娇体弱的孩子们是软柿子,其中要有一个孩子忽然多了个看不见的朋友,让妈妈们担心TA是不是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孩子们的屋里开始阴风阵阵了,门也猛然开关,而且一关起来大人都开不了。
随着孩子们犀利的尖叫声,人鬼对对碰正式拉开帷幕。
大人们也开始大呼,我也看见鬼了!
五、正邪冲突剑拔弩张。
伴随成年人意识自己可能被房产中介摆了一道时,鬼怪们就开始粉墨登场了,他们念力惊人,能把个成年人拖的到处跑,他们不喜欢抛头露面,只喜欢偶露真容,当主角划完第一根火柴,什么也没看见,划完第二根火柴,什么也没看见,再划亮第三根火柴时,哥特风的鬼脸乍然出现在火苗后面,以达到吓死爹的效果。
主角们总归要来到地下室或密室这样的地方送死,想要逃跑时,门又突然关起,害的他们哭爹喊娘,惊动了配偶或爹妈,开始步入全家总动员的下一步。
六、神父闪亮登场。
开始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这个时候,神父们要发挥余热了。
已经被折磨数日身心俱疲的主角们无事不登三宝殿,求神父大人排忧解难。
伟光正的神父们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房屋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要么是“邪魔附身,男子发狂怒杀全家老小!
”要么是“惨绝人寰,变态地主老农迫害人民群众!
”导致屋里怨念深重,大魔头死后还在作威作福,不讲道理要取阳间人民性命,被迫害死的亡魂虽通常无害人之意,但总是努力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向阳间人民哭诉悲惨遭遇。
七、或配有驱魔情节。
偷懒的,直接以全家老小逃出生天皆大欢喜结束,精益求精的,往往还要给其中一名主角玩鬼上身的戏码,这时候前面出现的神父戏份增多,积极驱魔,驱魔过程又可分为二,求圆满的,邪不胜正,魔鬼被收服,求深刻的,神父杀身成仁,舍己救人,不管哪一种结局,主角一家人都个个手脚健全,大家经历一番生死,抱头痛哭,亲情得到了升华。
温子仁真厉害,节奏控制的好棒。
似是而非的鬼片啊= =!「miss me?」这都算哪门子事233333333333好挫的设定
七夕看鬼片,自己作死怪不得别人...
一点都不恐怖的恐怖片,剧情混乱,情节老套,不知高分从何而来。
令人感动 如今还能看到如此纯净的致敬型心理惊悚恐怖片:并非直接惊吓 也绝非杀人如麻式恶灵 而是纯正的威廉·弗莱德金式驱魔人 时光仿佛直接回到1973年圣诞节 全片杜绝了差不多全部俗套猜测 同时彰显一切“戳心”惊骇点 尽管回忆杀及反转点埋设略令人失望 从属鬼的消逝也未缕清 经典模式回归仍值得叫
詹姆斯.温确实功力深厚,本片属于鬼屋+驱魔题材的传统美式惊悚/恐怖电影,细节丰富而真实,吓人的场景也不少(虽然我没怎么被吓到)。以及影片based on true story也是看点——驱魔师夫妇真实存在~ 最大缺点是结局过于草率,虎头蛇尾。(8.0/10)
离开了雷沃纳尔的詹姆斯温拍出了一部传统的美国恐怖片,没有反转,但导演技术方面很见心思,假以时日,他是我们时代的希区柯克。
有啥特别么
恕臣愚钝
这几个镜头吓慎:肩背后拍手掌、衣柜第一次现身、床单被风刮起成人影、南希头发竖起…虽然整体上是熟悉的吓人故事,结尾也稍稍泄气,但以上场景新鲜而点睛,让人过目难忘。到黑处即开灯的情节也有很大进步,2013第一吓!“上帝把我们安排在一起总有个理由,而这就是”、“永远不要害怕藏在身后的东西”
呵呵
除了海报,体无完肤。
可能是我太期待了吧 看完没觉得多好
看完后只想说詹大导现在拍片越来越商业化且越来越没水准,完全找不到拍《电锯惊魂》和《死寂》时的灵气了,取而代之的是毫无亮点的剧情和被无数恐怖片用烂的镜头,电影唯一优秀的也就那海报了。还有能再别搞驱魔小组什么的了好么。
水平太低了,不过Vera Farmiga么么哒
魔鬼学家好酷!
很传统很古典的电影,一般情况下温都不会叫人失望。
2013恐怖片的诚意之作。
本能的感觉到按照设定鬼魂好像可以破坏热力学第二定律啊,好想抓几只鬼做个锅炉试试。。。。。。
恐怖片这么拍就对了,一点惊吓,一点猎奇,一点真实,一点感情,最重要的是,你即使把恐怖的情节拿走,你依然是个有意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