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很爱看国产片的,因为不用看字幕;但是我也很怕看国产片,尤其是国产青春片,因为百分之九十都是打着青春疼痛的旗号,大行狗血俗套之事,反正怎么疼痛怎么来嘛。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开始的,青春片怎么就和疼痛挂上勾了呢,好像没有堕胎、车祸、出国之类各种生离死别的情节就不配谈青春了……唉,望天!
公道地说,这片子前近一个小时还是挺有意思的,女主这种爱打架的大姐头人设也很不落俗套,服装布景什么的也都很还原九十年代,可惜剧情还没过半,也就是女二出场后,整片朝着狗血路上一路狂奔,什么打架、车祸、出国一个不落,甚至还大胆加入了黑社会、强奸这样骇人的情节,简直将青春疼痛进阶到了一个新的纪元……我都无法形容自己看到女二被人贴大字报时,男主冲去“小香港”迪厅放火时,以及女二终于还是被车撞死了时,等等此类情节时的心情,犹如好端端地吃着一个苹果,却发现除了表皮那一层,内里全是烂的┭┮﹏┭┮ 当然,这片子还是有很多比较惊喜的地方,最惊喜的可能就是几个主演的演技了,女主和女二我都很喜欢,尤其是女主,表演松弛自然,娴熟老练。
所以我觉得挺可惜的,片子里几个青年演员都不错,却是搭配了这么做作的内容。
我是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国的导演们这么热衷于拍青春的疼痛呢?
就不能拍些普通人的正常青春吗?
还是说如果从普通学校生活入手,他们就什么故事都不会讲了?
所以就一个劲地拍一些非典型个例?
毕竟,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的青少年生活也就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除了做题做得眼睛疼,真没什么疼的了……说真的,所以这些所谓的青春疼痛片很难让观众有代入感,太为了戏剧而戏剧了,剧情假的很明显。
我真心期待有一天,能有一部描写普通青少年学生生活的片子,就像很久以前那部《十七岁不哭》那样,很真实,很有代入感,看着剧中人仿佛能找到自己,而不会觉得自己只拥有过一个假的青春期。
给了五星好评,要稍微评价下。
电影从三个纬度去看,第一青春,这个话题很大,每个人都有又都完全不一样,自己的青春究竟在记忆中是什么颜色,回忆已经下好了定义,影片中灰暗的老东北工业气息下,那一辆辆色彩斑斓的摩托车可能就是青春的颜色吧,这是大家的青春糅合在一起的意思,所有青春岁月中的誓言都那么忠贞,爱情都那么纯洁,分别都那么感伤,从爱情开始,分别结束,一场盛宴完毕之后发现生活还得继续,所以才会嘲讽中年的人不如狗。
第二爱情,本片爱情并不出众,而且各种老套情节悉数登场,两小无猜,白莲花黑历史,黑社会大哥情节,大型土渣车车祸现场,每一个白莲花最后都被车撞死,爱情支线过于用力,而且后面情节一下跳出很多,小饭馆能送出过上学,黑社会那俩小孩捣毁实在不合逻辑。
第三时代感还原,影片最为亮点的地方,我相信如果是个75-80年的看了会更有感觉,老旧工厂的还原,大烟囱的浓雾镜头,老雪五爱的品牌记忆,光是这些就下了功夫。
整体来看值得一看
有段时间拒绝看这样的电影,觉得是太过浮夸的彰显“青春”,有时候是因为过了那个年龄段,有时候又是因为正当年却没有影片那么轰轰烈烈而不屑。
但回过头想想,影片不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吗,不管什么主题,为了突出强调那样一个“点”,各种渲染,各种放大,让观众去感受,去思考。
剧情吗,半真半假,真不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体会,是感觉。
就像今天的青春,呼啸而过,那回想自己的日子,不泡吧,不打架,也没有什么纯真美好的校园恋情,可能在其他人看来平淡到不能再平淡,但之于我们自己来讲,也许总有一天会说一句:“我年轻的时候……”那便是我们的青春吧,他还是不一样的,和懵懂的少女比,和成熟的女人比,那么所以,谁的青春,不是呼啸而过……所以我不会埋怨自己,为什么没在最应该好好学习的那三年那么作,那么不求上进,最后却又伤痕累累,青春吗,谁说平淡到不能再平淡,虽然那些人都变成了再也不见,但经历过的永远是经历过的……
“我谢谢你陪我一起经历的时光,虽然青春留给我们一些永远都抹不去的伤,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变成那个曾经的少年,远方的你应该也是一样的吧” 。
最后的这几句话说透了多少八零后的心声,对于刚刚告别青春不久的八零后们,可能或多或少对自己逝去的青春留有一些遗憾,至今挥之不去。
有时真的好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陪着她,她望着我,珍惜爱情、友情、师生情,悔恨当初的任性与放纵,
一部国产青春片,媒体宣传打的旗号是:国庆档最不该被埋没的电影,国庆档点映口碑最好的电影,等等。
然而,这么完美的电影,片方你别害怕,你别跑啊!
(片方宣布上映仅四天的电影因为票房失利要撤片了)这部电影,还是集合了所有国产青春片一些该有或不该有的特点:誓言、仗义、热血、分离,能引起共鸣的点在;打架、逃课、恋爱、车祸(这部电影没有堕胎,挺好),狗血的标配都在。
当然,电影还是比较完整的说完了一个故事。
女一杨北冰,技校女黑老大,个头不大,气势很足,带着一群小姐妹独霸学校。
她暗恋的男一于一是学霸,情如“兄弟”的两人,一路成长。
于一爱上了转学生女二紫薇,因为紫薇的黑历史被人曝光,她消失,茫然之间爱上了黑老大,却因为黑老大被人报复,意外丧生。
有没有发现,这就是剧本常见套路A:我爱你,你爱她,她爱他……电影有两个场景还是能戳心。
第一个是报复黑老大的人要绑架紫薇,北冰为了救紫薇,将她推出车外,紫薇却意外被驶来的货车撞飞,前一刻还在畅想未来的少女,一瞬间生命就戛然而止。
第二个是小混混白宇宙决定去南方闯荡,离开之前特意找到喜欢的北冰,将他所有的关系网写在记事本,亲手交给心爱的女孩,告诉她即使离开,他也要罩着她。
导演似乎想把九十年代东北工业区的颓势在电影中表现出来,本是作为故事背景的一种呈现。
但是,仅仅在几个演员的对话中寥寥数语,参观工厂也仅是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几位主角聊天,浪费了一个本该浓墨重彩的时代背景。
李梦饰演的女二,似乎发挥了她一贯的表演风格,高冷脸,谜一般背景(《少年巴比伦》里觉得这种表演很贴合剧情,没想到在这部电影里还是这种风格)。
到现在为止看到的最好的青春片了。
虽然不是东北人,但感觉很真实。
很可爱也很有爱。
挺社会的,打架不是一般的青春片里的作打。
有青春的疼痛但也不会去完全的歇斯底里。
看电影时在想,如果电影停在紫薇出车祸之前就结束不也挺好的吗。
最后看到对坐相谈的白宇宙和杨北冰笑笑聊聊,看到当海员的于一的信和微笑,看到桌下刻的字,看到大海,听到于一说"我还是会变成你的少年",觉得这样结尾其实也很好。
从来没有在看一部青春片时多次泪奔到这样。
我其实蛮惊讶的,全程都没有吐槽或嘲笑剧情演技之类的。
我觉得真的很好。
发布通知当天拣了个冷门时间段看了这部电影,越看越纳闷小小青春片敢提东北下岗潮和东北黑帮较量,在如今的网络监管下如何过审上映的,然后就紧急撤档了,只能算运气佳。
配角的妆容穿着,歌舞厅场景布置,小巷道附近假装看不见老大废马仔的摊点小贩,聚众滋事恋爱打架的学生们,都非常贴合96年三线小城的社会风气。
再循循道来影片中的人物设定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的导致的,也许想表达人民的错处都无处可究,一切都是终极大boss的锅,类似禁片《苏州河》,明讲青春暗示工业发展时期小人物们的沉沦,所以撤档我也没有很惊讶。
青春期孩子的莽撞一根筋完美搭建整个故事,但那的确代表了一些群体的青春期:轴,没怕性,冲动,脑子没有拐弯儿的功能,可能是一种神经发育不健全,非常写实。
和谐美好青春不老描写场最后一段有句台词:“我们这届起就不包分配了,我还以为我们毕业后能分到一个厂子,一起三班倒,一直不分开了呢。
”时刻体现这个终极大boss都是如何影响一代的人生(所以才被禁啊)。
然后剧情就开始往青春剧通俗套路发展了,配角憧憬美好人生时候遭遇车祸身亡,主角报仇反被秒遭遇失散,反派被抓(才能过审),然后略过成长后期响应片名呼啸而过。
故事的最后主角与男朋友的对话: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 “那什么是你想要的生活?
” “我还没想好。
” 呼应青年迷茫期的心理状态,成为我心中唯一寻常又精彩的高分国庆档。
非要把“跋”写在开头常被身边的朋友鄙视,不怎么看电影大片,可能我就是这样的“不合群”,只会去看那些我心中的好片子,因此也就不能靠“写影评”养活自己。
之前零星几篇关于电影和纪录片的长篇文字,都是观影后的有感而发,读者和听众走心了,即便人数不多,我依然满心感谢。
序有个日子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忘,看到今天9月29日这个日期的时候,瞬间抄起手机发了个迟到的生日祝福,已经过了两天。
看来,我的青春呼啸而过了。
嗯...就用这个感慨当作是文章的序吧。
一道暂无答案的填空题9月28日晚,受到发小儿的邀请参加了电影《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首映礼,很贴心,票上还写了我的名字,满满的“专属感”。
离得近,所有到的早。
等待发小儿的空闲,一些影迷陆续在一块背景板前拍照,是一道填空题——“我____够了”你现在心中,有答案吗?
昨晚和发小儿匆匆见了一面,她指着展板说,你该上去拍张照的,我说我没想好要填什么字。
片中的几位人物,大概都有一个关键词可以填进去吧,有人闹够了,有人爱够了,有人疯够了,有人伤够了...如果青春只有一个字,那可真就称得上“呼啸而过”了。
站在展板前,回忆着可以称作是“青春”的日子,到底我的青春应该填一个什么字?
有个想法就冒出来:不知道要填什么,就是因为,我还在经历着称作是“青春”的时光。
可能我已经不再年轻了,90后的弟弟妹妹都已经在职场混迹,有的已经能独当一面,我这样“88年的中年妇女”变得越来越玻璃心,不承认自己“老了”,却也总是在提醒着自己,经历过最美好的青春之后,带着那些打打打闹闹闹哈哈哈呜呜呜继续漂亮的活着。
片中的紫薇“不管我们在哪儿,以后怎样,我们都要骄傲的活着”,我很赞同,骄傲也是一种“漂亮”。
我特别反感有人说:土豆小姐,你都这个岁数了为什么还要去整这些有的没的,就不能踏踏实实找个稳定的工作嫁个靠谱的人吗?
太阳射手+上升水瓶=土豆小姐,我,还没“玩”儿够,虽然不青春了,但还年轻着,还有很多可以去探索、去感受、去记录...我不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变得毫无生气,毫无趣味,毫无冒险精神,就像影片结尾,杨北冰抱着离职箱说“我已经受够了这样一成不变的工作”。
我喜欢这个帅气、温暖又勇敢的北冰洋,被真诚、坚强又清澈的卜冠今圈了粉。
我经历过的青春里,有北冰洋勇敢的一面,有紫薇温柔的一面,每个人也都这样吧,总会在某个剧中人物角色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所有这道填空题,土豆小姐暂时没有答案,也不希望找到答案。
一句后知后觉的喜欢你青春题材的影片,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总逃不过爱情。
5年前,喜欢看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剧情表达,现在,喜欢这种初看起来淡如水、品起来烈如酒的处理手法。
北冰和于一的感情,更多的是亲情吧。
记得16岁还在经历青春的我,写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公式,至今翻看起手稿还津津乐道。
北冰和于一亦是如此。
“看起来淡如水、品起来烈如酒”的情感表达,不能剧透太多,所有就从电影官微上截了些图,10月5日正式上映的时候,记得去看刻得是字儿,也是心。
一场不期而遇的荡波澜这些年越来越多说走就走的旅行,碰到过无数次不期而遇的美丽。
我喜欢这样的惊喜,在苦逼的工作和总觉得没意思的生活中,这些“不期而遇”惊艳了时光。
昨晚,亦如此。
上一次见到发小儿是今年年三十的晚上11点半...大忙人到处飞,可能这就是她的名字给她带来的宿命(只是说笑而已)...已经大半年有余,昨晚也是第一次在见到工作现场的她。
很贴心的,被安排在巨幕厅最佳视听区,本就不喜欢娱乐圈不爱看电影的土豆小姐,在观影前,真的是抱着去给发小儿捧场的心态。
这一次,她的名字出现在片头而不用像几年前在结尾滚动字幕里找名字了。
观影下来,我决定码一篇文字并录一期电台节目。
因为,这片子在我心里荡起了一场不期而遇的波澜。
波澜1:第一视角影片的开头结尾都是主角的半身、近景,居中构图,影片中很构图方式都采用了这种平行视角的构图法。
这是第一人称的镜头表达。
在故事片中并不常见,人物传记类电影和纪录片用的较多。
《黄金时代》的开篇也是这样的构图。
这样的镜头语言应用,本身就是很有趣的尝试。
上午偶然发现,导演韩天是中传本科毕业, 怪不得。
去年孙教授说过的,拍纪录片的都能转行拍好故事片,但故事片转行拍纪录片就难了。
波澜2:不经意的回忆杀故事发生在1996年,那一年我刚刚开始100%的北京生活,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那一年我进入合唱队。
所以在《明天会更好》的合唱队场景出现,我类目了。
那些年,飞在金帆,我在银河。
观影后主创上台,作为本片的音乐总监,她问大家,现场有多少人在学生时代是合唱队的?
请举手。
我,举手。
是的,在银河学的第一首歌是《送别》,第二首便是《明天会更好》,到现在,我还能唱出第三声部(那首歌当年我们唱4个声部)。
类似这样的回忆杀,总在不经意间,就蹦出来戳你的心。
波澜3:不是在“演”,是在展现观影前,我看了海报,对我这种不怎么关注娱乐圈(除了二哥是本命之外)不怎么看电影的人来说,都是陌生面孔。
对整体的故事(至少对片名)都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
观影后,我被主女角杨北冰的扮演者卜冠今圈了粉,昨晚感谢她在微博的瞬间回复。
最近偶尔看一些新剧的花絮,能看到年轻演员很努力的在演戏,演的还行。
只是,我更喜欢小卜同学这样的方式,不是在“演”,是在“展现”。
诠释人物,她很棒!
观影后我跟很多发微信说,国庆档,你们要去看这部名字不怎么抓人的电影,它会成为黑马。
当然了,空天烈也是同一位发小儿的良心制作,加上爷爷、爸爸都是空军,我们从小就生活在空军大院儿,也还是要去捧场的。
嘿,也挺有意思,我们的青春,真的是在各种飞机嗡嗡盘旋的地方“呼啸而过”的。
70年代的青春,没有产生共鸣 ,但不妨碍依旧感动很多 ,似乎在那个依旧动荡的年代 ,青春显得更加的无奈 ,也更加的肆意张狂。
我们为什么会怀念青春呢,大概因为在那个年龄 一切的感情都是那么的纯粹,爱情也好 ,友情也罢,我认定你了,那我就拿命对你好迷茫 ,痛苦 ,固执的 ,孤独的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世界。
青春真好 ,也许有时不那么理智 ,可一切都是由心出发 ,一旦踏入成人的世界,就再也回不去了 ,青春确实是呼啸而过啊。
这部电影是我在郑州转车的时候看的。
影片的内容吸引我,东北的生猛、东北重工业时代的哀伤,打架与恋爱我的青春中没有过的剧情。
影片的演员吸引我,高高瘦瘦有少年气息的刘畅。
曾经文艺如今沧桑的黄觉,不太熟悉但气质不错的李梦,都是很有特质的演员。
影片开篇就伴随着旁白,是故事主角回忆的声音。
故事中的孩子是铁路技校的,也就是职业高中的学生。
这一群体在青春电影中比较少被关注。
我们的青春电影大部分是关于普通高中和本科大学的,关于中职、高职的学生的青春成长刻画的比较少。
我觉得从这点来讲,这部电影也有一定的意义。
因为我在高职院校上班,现在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了更多了解。
其实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人数不少,但是在社会表达上他们是沉默的群体,很少能看到有影响力关于职业院校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
很多人对职业院校停留在蓝翔技校、新东方烹饪学校这样的广告里。
就我个人的工作经验而言,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受到更多关注,他们大部分人不擅长读书,但也很有自己的个性,很有主见,整个群体是两极分化的一个群体。
有些人取得很大的成功,有些人则走向社会的阴暗面。
中职院校我了解的比较少,只是有下到职高招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更加早熟,性格很张扬,每天关心的事情完全不同于同龄的普高生。
他们也是少年,需要更多关爱。
影片主要刻画了四个年轻人的青春,假小子的女一号、经历过坎坷的女神、对学习有追求但需要打工的男一、不上学混街头但内心单纯的小混混。
另外一个戏份重的就是黄觉扮演的黑帮大哥。
四人之间有着各种青春故事里的多角恋。
刘畅很适合扮演这种乖乖的好学生,他的长相就让人很相信。
四个少年卷入了黑帮的利益纷争,少年的倔强又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路途。
影片对东北的重工业时代也进行了展示,有一个画面就是主角们骑着车追逐,对面迎来正下班的工人大军。
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汇入时代洪流,这也表现了创作者对这个时代的一种缅怀。
有两个最感动我的画面,都在影片快要结尾处。
一个是小混混要离开东北南下去广州打工与女一辞别的时候,他把自己所有认识的兄弟的联系方式给了女一,对女一说他会回来的,但他转身走的时候满脸都是诀别的痛哭。
他知道这他要长大了,也不可能与女一在一起了,青春已经结束,只能面对现实的生活。
另一个是片尾刘畅饰演的男一穿着一身海员服在船舷边对着女一倾诉他们曾经一起的梦想——环游世界。
我是被刘畅这一身的海员服打动了,我高考时很想当一名海员,海员这个职业符合我对职业的各种期待,希望我还有实现这个梦想的一天。
当然本片也有一些套路,比如一切变故结束后,女一就出国留学作为生活的改变。
好多青春电影中都是这样,好像出国留学是很容易的。
影片最后的结局是温暖的,巧合之下假小子气质的女一收到了自己年少时暗恋的男一的来信,眼含热泪。
我喜欢这种千回百转最后归于平静的结局。
生活已然有好多无奈,就在电影中多收获一些美好吧
曾经少年,不经事!如今已过少年时!
男女主脑子多少有点大病,本来剧情还想给三星,这脑子绝了,给一星吧就…这不是真正的东北,也不是真正谁的傻逼青春……
刘畅真的太少年了!!
人的青春并不相通,但是人的眷念大多共通。
五分。演员演的都挺好的,挺卖力的。卜冠今是真不错,剧抛脸,但是和这个角色也是真的不适配,从头到尾都挺违和的。剧情就不用说了,狗血n件套加满最后再煽情,下下饭可以。
香港啊~~~香港啊~~香港~有《阳光姐妹淘》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影子。
矫情,人设悬浮,演技夸张,毫无内涵,又是青春伤痛文学🙁
被片名耽误的好片子
男主看着还是安东尼的那个样子,剧情一般演技有点浮夸。
也许每个时代的青春表现方式不一样,但说到底,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对年轻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低预期,但真的惊艳了!最喜欢于一翻开桌子看到“我喜欢你”四个字时,耳边的歌唱着“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太戳心!外表多不在意的女生面对喜欢的男生都会这个开不了口
李梦是对这类角色有执念吗,表演比女主差太多。升级版少年巴比伦,这种片子太尴尬了,不差不烂,但放到市场上就是炮灰。
2017/10/05 冤有头债有主 二货男主乱报复。其实拍一出后工业时代衰落的东北背景下纯青春,祛黑帮袪打架斗殴,少一点中二,我觉得主题会更棒
让我们期待,东北的明天会更好。蛮好看的。
东北版静白师太求爱打架斗殴的混混高中生活。
韩天导演估计是根据东北同学嘴里了解的东北拍出的电影,卜冠今的选角是最失败的,无论眼神、气质和语气都不是出来混东北女孩儿的样子,而且对白还用普通话而不是东北话,这是最大的亵渎。故事也太过热血,两个学生就让黑帮团灭,并且二人还能重伤后复原,太神奇了。
其实还不错 主要卜冠今演的很好啊
要多烂有多烂
很好的片子,关于青春的电影,算是一部上乘之作
对比这几年的青春片,这部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