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个国家是典型的宗教国家,他们信奉神佛,他们有种姓制度,他们歧视女性等等,说实话,我是看不起这样的国家的,我觉得这样的国家首先没有解决这些文化诟病之前是无法和我们伟大的祖国对拼的,但是看完一部部印度为女性呐喊的电影后,我认识到他们那种敢于与文化对抗,敢于与旧思想对抗的,敢于与不良文化对抗的决心,这样的国家是令我担心的,因为他们在慢慢发现自己的毛病,他们会把自己的毛病慢慢剔除,一点点痊愈。
不怕这个国家在灾难中与愚昧中,就怕在这可怕的灾难和愚昧中没有一个人是清醒的,没有一个人敢于为自由而战,没有一个人顶着压力拍醒一个个睡着的人。
我们看完这个电影没有嘲笑,而应该是给其印度电影导演的一个掌声。
因为他们一直在为国家而战斗,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利益。
大约半年前就想看这个电影,是因为这个题材特别有吸引力。
尽管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到即便是在县乡,旱厕都很少了,但是,很多年前,人们就没有思考过这个“如何上厕所”的问题吗?
大概是因为我思考过,虽然方向不同。
在我们国家,在城市里,上厕所不方便,很可能不是政府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说那个时候公共设施还没有完善到现在这个程度,但是正如男主说的,别什么事情都要政府负责,我们自己也该负一部分责任。
我说,那个时候,如果上厕所真是问题,那是你自己的问题,很可能是因为你个人的经济条件绝对了自己要生活在要困扰这个问题的地方,不过,吊诡的是,大概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自然也就习惯了,反而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了。
那么,教育还真是症结所在。
我说我们的环境,住在没有抽水马桶环境中为上厕所感到羞耻的女性,首先她的这个意识萌动,肯定是来源于教育的。
不仅仅是书本的教育,有时候学校的环境,特别是集体生活,别人的生活习惯也会改变她,人肯定是都想往更科学的生活方式靠拢的,没有习惯了抽水马桶还想要去野外上厕所的想法。
和印度不同,中国那种习惯了抽水马桶的女孩子,是不太可能嫁到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家庭里的。
你可以反驳我说,嫁给农村凤凰男啊什么的,但是他们肯定是在城里安一个有抽水马桶的家的,这种女孩,每年过年要去婆家过年就是一大灾难,电影原型还坚持了四天呢,大多数人,连一天都坚持不了,我们的农村就算载落后,至少还是有个旱厕的。
妈呀,感觉一直厕所厕所的好不高端啊,不过人不就是这样嘛,吃喝拉撒睡。
《小时代》中是绝对看不见人要上厕所的,所以,才让那么多对生活本质认识不清的青少年趋之如骛啊。
关于印度建个厕所为啥那么难,以及印度这个国家的各种“啧啧啧”好多人说了太多了,我只想说,贾娅想要一间厕所,但是没有她的家人的支持就绝对做不到,尤其是她的老爸。
我实在是不太敢了解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漠视女性, 但是至少电影反映了一个本质问题,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不是因为问题太小,而是很多被问题困扰的人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关于贾娅想要个厕所的问题,本质上讲,不是厕所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
然而,万千人中,也只有一个人能做到蚍蜉撼大树,并且成功的。
贾娅个人力量,全部来源于家庭。
那些在关爱和尊重中长大的女孩子,比已经被古老落后观念催眠长大,从小就耳濡目染女性不受尊重的女孩子,更容易得到平等的爱情,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这位大叔没啥文化穿的都是冒牌,还能爱她到给她建座“泰姬陵”。
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几乎没有什么可能。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有篇文章说,停止指责朱雨辰的妈妈吧,为什么不去安静地做宁静和霍思燕?
朱妈妈只是践行和坚持她的价值理念而已,男主的爸爸也是坚持和践行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而已,而这世界上有几个贾娅那样的女孩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女孩们,这种事情难度太大了,所以可能遇到这样的家庭,还是趁早闪远远的。
贾娅的问题是,婚前没做好调查,婚后才痛悟:要是知道你家没厕所,是不会嫁给你的。
可惜印度女性逃我无可逃。
虽然有两个学位念大学,高种姓,但是嫁给自行车小老板,还是得做家务做饭伺候公公、小叔子,唯一的愿望是有个厕所能有点私密,然后做成了竟然变成了改天换日的一件大事。
我最反感的就是某些公号文章写某位老公支持老婆不要二胎,因为他说老婆你辛苦了如此云云,后面的评论一水的感动的不行,好男人都是别人的老公等等。
据我观察(毕竟八卦我的也是经常围观别人聊天的),已婚女性对婚姻普遍的幸福指数不高,逮住机会就吐槽老公和婆婆。
我还没有结婚之前,曾经干过一件现在想来超级傻逼的事情。
我有个朋友天天在群里吐槽老公和婆婆,然后自己各种隐忍,我竟然管不住自己的说,你自己也有问题啊,你应该硬气起来,他的脏衣服让自己洗云云……她和我翻脸了——也难怪翻脸,我真是!
不但不懂得婚姻,也不懂得女性,更加不懂婚姻中的女性!
这世界上,有贾娅那种硬气背景的女孩其实很少的。
有些家长宠溺自己的女儿,但是没有理性不科学,而贾娅的家人,是有理有据。
教她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合理合情的需求,在该力挺的时候也是讲道理,那种两家人齐上阵的撕逼场景不适合这样的家庭,所以,她才能一边选择爱情,但是受到爱情诱惑的时候,竟然也能该断则断。
真正被尊重的女性,才不会对这些合情合理感恩戴德呢。
凭什么我不生二胎还要感恩你的放过,感恩婆家的各种不追究?
玩勺子去!
如果你没贾娅这种强大的支持,最好自我修炼硬气点,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结婚前知道对方家里有没有厕所。
他爸他妈啥样的,你还抱着悲天悯人的态度去拯救别人,先救救自己吧。
说了那么多的跑题话,我还是要感激自己生的这个时代这个国家。
虽然也有各种不如意,男尊女卑依旧存在,男女从来没有平等,但是至少,还真没为这个厕所这么糟心过!
婚姻里的任何别人看的简单小事,其实从来都不是小事,也不简单。
嫁人前,一定要看看对方家里有没有厕所。
大多数人,没那么好命遇到一个没厕所卖了摩托车手动搭也给你搭的男人,也很难改变有自己宗教信仰(你甭管科学不科学)的公婆。
祝大家好运!
中国结婚需要什么?
爱情?
更多的是车子、房子和票子吧!
印度结婚需要什么呢?
爱情和厕所,对,你没看错,是厕所,厕所修的好,老婆娶的早。
《厕所英雄》中的凯沙夫是一位因命盘问题的剩男,为了改变命盘,要先跟头牛结婚,然后再和一个有两个拇指的女性结婚,但他对贾娅在火车的厕所一见钟情,从此便开始了各种偶遇和追求,贾娅不胜其烦,在洒红节(印历新年)的时候向他摊牌说不会喜欢他的,但凯沙夫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话让贾娅对他刮目相看,从此角色互换,最终抱得美人归。
但身为班达智的父亲只认两个拇指,于是两个年轻人使用权宜之计骗过了父亲,顺利成亲。
本来以为婚后生活会和睦愉快,结果婚后第一天天还未亮,贾娅被尿壶协会的人喊起来一起去野外上厕所,贾娅震惊了,家里居然没有厕所,但还是出去了,到了野外,看着其他人用头巾遮住脸,被人看见只能遮住脸,被无赖的人用车灯照,还是只能遮住脸来遮羞,但从未想过改变这一切。
贾娅自然是受不了的,一直和凯沙夫赌气,凯沙夫为这费了不少脑细胞,又是去别人家蹭厕所、去火车蹭厕所,最后一次意外导致贾娅在火车开动时还没有下车,当凯沙夫骑着摩托车来接她的时候,她选择不下火车,对,就是因为没有厕所,新媳妇回了娘家,还要离婚。
期间,凯沙夫还是各种努力啊,比如偷移动厕所被抓入狱、跟父亲说要在家里修厕所,被父亲绝食抵抗。
又到了洒红节,贾娅的妈妈说贾娅小题大做,但父亲和叔叔都支持贾娅,批评妈妈说,你们女人最大的阻碍反而是你们女人。
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当贾娅因为厕所问题要和凯沙夫离婚的时候,村子里的女人在背后嫌弃贾娅说她丢人,丝毫没有反抗的意识,一年中唯一抬起头的日子也就是洒红节的时候可以打自己的丈夫吧。
凯沙夫在村里开会的时候提出要在村子里修建厕所,遭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在教义中自己家里建厕所是对神明的不尊重,是不洁的。
后经一老人提醒找了副部长,对当年的厕所骗局要说法,政策实施不成功,除了政府的效率低下,还有民众的抵抗,原有的厕所用地被改建为牛棚、裁缝铺、理发店。
凯沙夫找了律师申请为村里建厕所,得到的反馈是需要11个月,还美其名曰政府有自己审批的节奏。
没有厕所老婆不回家怎么办呢?
这次凯沙夫下定决心要在家里建厕所,哪怕父亲再一次以绝食相逼,厕所建成了,但刚建成就被父亲找人毁了,凯沙夫伤心啊,但更多的是失望吧,对父亲、对文化、对人们。
贾娅决定正式以离婚为话题,以媒体为介质向人们宣扬厕所文化,其实就是关注女性权利,印象很深的是记者问她谁该为离婚事件负责,政府还是文化?
她说是明天天不亮依旧会出门的女人们。
这个巴掌甩的响亮啊!
贾娅的叔叔来劝说凯沙夫的父亲,后者仍固执己见,叔叔说到,世界相互争斗,只有勇者与自己争斗,如果你什么都不改变,那什么也不会改变,或许此时叔叔的话已经在父亲的心中了,但改变观念没有那么容易,在奶奶打算去野外上厕所被滑到在台阶上骨折不能动的时候,要求使用那个被毁了一半的厕所,父亲内心挣扎,最终还是为了家人妥协了。
要求建厕所的女性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人说,如果凯沙夫和贾娅离婚,那她们也全部离婚。
政府部门的措施就是从11个月提前到10个月,部长直接就让秘书买了7把锁,锁住了政府机构的厕所门,结果需要10个月的事情,10分钟搞定了,这就是不关乎到自身利益的事都不会着急解决。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了。
这部影片是根据真人事件改编的,不得不说,印度现在的电影真的是越来越有意义了,国宝阿米尔汗系列、女性觉醒、崛起等等,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拍摄电影反映出来,该抨击的毫不手软,该宣扬的也毫不吝啬。
不怕有问题,就怕看不见,有关注,就会有解决,哪怕是缓慢的,痛苦的,漫长的,但是有希望的。
观感比《印度合伙人》差远了。
我觉得有这几个原因:(区别)1.时间太长、节奏太慢,前面两个人谈恋爱的部分和电影核心没啥直接关系。
《印》从一开始就知道电影要讲啥。
2.虽然都为了老婆解决问题,但《印》从一开始就是好男人,甚至老婆思想过于传统、对这种“好”接受不了。
但这部里面男主是慢慢转变思维的,而且也不是自始至终爱老婆一个人(虽然不太现实)。
3.《印》看起来更爽,整个爽文剧情。
不仅画面调色更好看,而且女合伙人天使人设真的赏心悦目,人美心善。
4.《印》剧情更能引起共鸣。
这部里面的“厕所”问题,对于当下的国人来说,大多没有遇到过。
但《印》里面提到的“卫生巾”,哪怕现在我国还是有些女性不好意思像其他物品一样提及。
但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1.反映印度的社会问题,问题都主要和女性相关,本质上都是号召转变思想、抵制文化糟粕。
2.男主都经历了村民抵制、村委会抗议等等一系列悲剧,但最后把问题解决了。
3.结局都有种烂尾的感觉。。。
给《印》打低分的观众大多是因为结局过于荒谬。
这部我觉得更扯,男主爹的态度突然转变,happy ending也太快就结束了。
大概就这些吧
剪刀手剪真烂,好多次切场景时真是卡的要死,真不知道剪刀手们TM为什么剪,又没黄赌毒。
不过这部片子底子好,被剪刀手们折腾过后还是真的超级给力,五星,棒极啦!!!!
印度只有两种电影:一种是娱乐的,另一种就是关注社会问题的。
印度人拿电影当改革社会的工具,难怪能拍出好电影呢!
暴力主妇节,好传统。
印度电影的歌舞传统不仅是因为印度人喜欢,更多的是这样的确具有极强的煽情效果!
改革社会,从电影开始!
就是唯一的比较败笔就是老爸突然就改变了(虽然前面铺垫了那么多,但那一场还是觉得突兀。。。
)电影主题:保守旧观念与新观念的冲突,顺便还歌颂了一下伟大的爱情!
怎么样?
就像不穿衣服的皇帝一样,总得有个人站出来大声喊出来,那个人还要有说服力。
少看了开头十分钟,在电影开始前9分钟从家跑过去,大雨中,为了这部电影,我湿透了。
看完后,我真想找一个女生分享我的喜悦,却自己一人淋着雨又回到了家。
从去年上映的《摔跤吧!
爸爸》开始,引进国内院线的印度电影几乎都创造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神话,令中国的电影人和电影观众们赞叹不已。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注意到这些大热的印度影片往往是对印度当下社会问题的回应与思考。
最近,又有一部印度影片——《厕所英雄》,引进国内、正在院线热映。
它反映的是印度女性上厕所难的现实问题,影片改编自印度真实新闻事件。
一位生长于西式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女性,嫁给印度村庄一个自行车店老板为妻,但婚后她发现女性无法使用室内厕所,必须半夜或清晨结伴去村庄郊外如厕。
露天排便与印度的社会文化与宗教背景有关,不少地方笃信在室内建造厕所是不吉之象,充满污秽并对神灵不敬。
而露天排便造成的问题绝不仅仅在卫生层面,除了将生活环境弄得一团脏乱,更存在严重的安全威胁。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印度有50%的强奸暴力犯罪案件,发生于女性去郊外如厕途中。
2014年,更发生过一对堂姐妹在郊外如厕途中被强奸、杀害,挂在树上的残暴事件。
为何近两年印度会大批量地爆发出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
这来源于印度人民高超、深刻的自省能力吗?
这些电影又对印度的现实状况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借着《厕所英雄》上映的契机,采访了电影主创,跟他们聊了聊印度的电影制作与女性生存近况,透过这一部电影,我们看到它讲述的不仅仅是关于厕所的故事,甚至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故事,更是关于如何反抗根深蒂固的观念、保卫正义与公正的故事。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婷室内如厕有多难?
一部电影里的厕所革命最近几年,几乎每一部引进国内的印度电影都能创造票房、口碑双重神话。
去年5月,由印度著名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
爸爸》将真实的励志故事搬上大银幕,电影叙述了一个热血的女性摔跤冠军养成史,不少观众给予它2017年度“最女权”的电影称号。
随后,《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巴霍巴利王》,再到正在上映的《厕所英雄》,以及即将在9月登陆国内院线的《护垫侠》,印度电影仿佛一路开挂,尤其是在女性电影题材上,表现尤为亮眼。
近一两年引进国内院线的印度影片,几乎每一部都创造了口碑、票房的高纪录。
顾名思义,《厕所英雄》讲述的是一个跟厕所有关的斗争故事。
在有着露天如厕风俗的印度,新媳妇贾耶(布米·佩德卡尔 饰)嫁到一个没有厕所的村庄,她必须每天深夜跟村庄里的妇女一起去野外如厕。
贾耶是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成长于一个重视性别平等的知识分子家庭,她无法接受女性必须野外如厕。
面对厕所难题,贾耶的丈夫凯沙夫(阿克谢·库玛尔饰)绞尽脑汁,蹭别人厕所、蹭火车厕所、甚至铤而走险偷公共厕所,却发现传统观念如铜墙铁壁,想要一间厕所难如登天。
为此新媳妇不惜提出“没有厕所就离婚”……贾耶与丈夫凯沙夫的斗争逐渐动摇了村庄里根深蒂固的陋习,不仅在当地引起空前反响,甚至掀起了整个印度的女性如厕革命。
《厕所英雄》剧照,图为男女主角,电影改编自印度真实事件。
《厕所英雄》剧照,图为村里的女性结伴去郊外上厕所。
在印度,到室内厕所方便并非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相反,更多的印度人习惯在露天场所解决排泄问题。
尤其是在印度乡村,露天排便至今仍随处可见,据统计,目前印度有约六亿人不使用室内厕所而选择在灌木丛、田野或路边解决排便问题。
这意味着,在印度平均每一百公顷的土地上,就有超过二百人露天排便。
2014年起,印度总理发起“厕所革命”,政府划拨了大量款项用于修建室内厕所,但由于宗教与传统的原因,露天排便仍然根深蒂固。
由此也可想而知,《厕所英雄》所面临的巨大的来自保守力量的阻挠。
但“斗争”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
本片去年在印度公映时获得了4千万观众点赞,超高的讨论度使其成为印度电影的年度话题王,并成功跻身2017年印度本土票房前十。
印度总理在社交媒体上推荐本片,肯定它的价值理念;2017年底,比尔·盖茨将《厕所英雄》列为当年“十大激励人心电影”。
影片公映后极大改善了印度野外如厕的现象,据片方统计,促进印度野外如厕的比例从60%下降到了30%,如此可以说是改善了了近6亿印度女性的如厕处境。
影片获得高话题度与高票房的背后,自然与印度社会的厕所难题息息相关。
因为痛过,才更加警醒社会事件与电影制作的互相影响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厕所英雄》参与了电影节展映。
映后的主创交流环节,有中国观众激动地表示,“作为一个中国观众,很佩服印度电影人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和反思能力,中国女性面临的不平等问题也有很多但却很少见到具有同样反思力度的国产电影出现。
”这名观众的感慨可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观众的想法,在《厕所英雄》的相关报道与评论中,此类对比常常占据显眼位置。
《厕所英雄》女主(右一)与故事原型合影。
那么,能在短短几年内,拍出多部反思女性生存处境的优秀女权影片,是得益于印度人民内在的、高质量的反思能力吗?
在采访中,影片主创之一、制片人潘迪(Pandi)似乎并不如此认为,他更多地将近几年大量生产制作的女性题材电影看作是对近些年印度社会事件的思考与回应。
潘迪分析,这些事件让身处其中的人不得不开始思考我们对女性的态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每一次社会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媒体上、各种讨论空间内大家都会对事件进行充分的讨论,这些讨论自然会带来反思——这些电影就是社会反思的凝结。
换句话说,在女性问题上,印度是一个切切实实痛过的国家。
而这些痛苦,令印度人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更加警醒。
2012年12月16日,印度德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公交车轮奸案。
23岁的印度女孩、医学实习生kJyoti Singh在公交车上遭5名男性乘客轮奸和殴打,奄奄一息的Singh被扔在路边,Singh被送到医院全力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13天后在新加坡去世。
四名成年被告被判死刑,后来有摄制组花了两年拍摄了一部关于此案件的记录片《印度的女儿》,采访了其中一位强奸犯Mukesh Singh、他的律师和受害者的父母。
而强奸犯在纪录片中声称,当女性被强奸时,她应当乖乖保持沉默,不要跟强奸犯斗争,如此便不会死于非命,甚至直言“当强奸案发生时,跟男性相比,女性更应当负主要责任”。
他的言论让世界震惊,更让印度人民陷入震怒。
印度爆发了抗议浪潮,上万名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示威者举行反强奸、反性暴力游行。
纪录片《印度的女儿》海报。
《印度的女儿》采访片段。
而厕所问题带来的创痛,也远不止在卫生层面,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类性暴力犯罪与安全威胁。
这些整个社会共同经历的创痛不会只是随风逝去,它必然作用于日后的创作与反思。
“此类性暴力犯罪事件层出不穷,但毫无疑问2012年的公交车轮奸案件影响是巨大的。
”潘迪观察到,印度近几年大量的女性题材电影,正是从2013年后逐渐走向了高潮。
除了社会事件的影响,资本的助推也是另外一支强大力量。
《厕所英雄》改编自真实事件,现实中这个故事曾登上报纸新闻并引起很大轰动,制片人正是看中了这个故事的轰动效应,认为它具有感染力,才决定拍摄这部电影。
以《摔跤吧!
爸爸》等电影为首的“铺路”先锋在女性电影题材方面取得的票房、口碑双丰收自然为同类型的女性电影提供了一剂强心针,促发了更多同题材电影的筹划与制作。
《厕所英雄》的主创也坦言,印度女性题材电影的大爆发当然助力了电影的发行与上映,甚至票房“比我们预想中还要好很多”。
过去几年,我们常常感叹于国内影视市场中,资本的盲目与草率,导致大量烂片扎堆出现。
但在另一种情境中,我们看到,如果资本的助推能够促发更多有现实意义、反思精神的电影出现,那资本的力量也可以产生更多良性互动与效应。
对话《厕所英雄》主创“整个世界,正在价值观上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新京报:我们知道《厕所英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是什么元素让你决定把这个事件改编成电影?
改编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哪儿?
什里·那拉扬·辛(《厕所英雄》导演):最开始,编剧其实带来了3个剧本,其中一个是这个关于厕所的故事。
我了解到它改编自真实事件,这个新闻在报纸上曾经引起很大轰动。
最重要的,我本身老家就在农村,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知道这个问题在农村大量存在,拍这个故事(会引起共鸣)。
电影跟真实故事没有太大区别,当然为了电影的效果,我们加入了一些戏剧化的片段,比如偷移动公共厕所的桥段。
尼拉结·潘迪(《厕所英雄》制片人):最困难的事情还是来自人们观念上的不同吧,就像电影里说的,建室内厕所被传统认为是不吉利的,很多人认为露天排便是生于自然、归于自然,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又有着宗教背景,的确是一个很顽固的挑战。
另外就是我们其实有些担心如何去呈现“厕所”这个话题,担心会让观众感觉不舒服,所以怎样提出这个问题、同时把握好尺度也是我们很注意的。
最后结果,其实比我们预想中要好。
北影节期间,《厕所英雄》主创在映后交流会上合影。
本文受访者为:导演什里·那拉扬·辛(左二)、制片人尼拉结·潘迪(左三);编剧西达尔特(右三)、编剧格丽玛(右一)。
新京报:电影中有一场戏是村民们开会,讨论露天排便与室内厕所的争议,村民们提及露天排便的宗教背景,你如何看待印度的厕所问题与宗教背景的关系?
西达尔特(《厕所英雄》编剧):电影中引用了《吠陀经》中的内容,其中提及人应当亲近自然,生于自然归于自然,但并没有任何原文让人们要露天排便,拿着宗教作理由,实际上是对宗教经典和印度传统的误读。
新京报:电影里有村民拿室内厕所做例子,以此批评印度近些年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太大。
厕所问题我想我们都能达成共识,它不只带来卫生问题,更存在各种安全威胁。
但抛开厕所这一个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你认为印度社会是否存在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太大的倾向?
西达尔特(《厕所英雄》编剧):我们曾经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英语是印度社会交往中重要的语言,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很多影响,甚至冲击了印度本土的价值观。
但在更多时候,我看到的并不是西方价值观或者东方价值观、印度价值观,而是人性价值观(human value)。
比如说,要与人为善、要干净整洁,这些是人性共通的要求。
格丽玛(《厕所英雄》编剧):我来试试从另一个层面回答你的问题,你可能想问的是一些更宏观层面的思考?
对此我想说的是价值观其实永远处在冲突当中,说到底,对于这种冲突在于每个人的选择。
在面对新旧冲突的时候,有人选择接受新价值,有人追着旧价值。
而我们认为,选择是必须要做出的,在《厕所英雄》里,我们做出了必须要做出的选择,即使它在挑战某种传统跟观念。
《厕所英雄》剧照。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一方面,印度在女性安全、性别平等方面做得很不足,强奸案跟相关暴力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但另一方面,如同我们看到的,印度也在密集产出大量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同时印度很早就拥有第一位女总理英吉拉甘地。
你是否认为在印度,女性的处境存在巨大的两极分化?
尼拉结·潘迪(《厕所英雄》制片人):你说的现象的确存在,在印度的大城市,女性跟男性在职场上有着同样优异的表现,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在乡村及很多偏远地区,很多女性的处境仍然与男性相去甚远。
近些年发生的暴力案件,也让我们对此有更深更多的思考。
但另一方面,其实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即不同地区女性的地位存在很大落差。
在印度,除了女性问题,还存在种姓制度、阶层不公等其他问题,美国、中国也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
重要的是面对自己的问题。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印度近些年女性主义题材电影的大爆发?
它跟社会事件之间是怎样互相影响的?
尼拉结·潘迪(《厕所英雄》制片人):印度近些年的确出现了大量女性题材的电影,但我很难确切地追溯它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相对具体的时间,我想这个风潮是从2013年开始的。
大量社会事件促进了人们对印度社会女性处境的反思,电影的拍摄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中女性的处境,这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是良好的相互作用。
1957年,电影《印度母亲》(Mother India)海报。
影片以一个老妇人的视角回忆了丈夫离家出走,自己独立抚养孩子、偿还债务的艰难生活。
影片在印度曾引发观影热潮,并提名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西达尔特(《厕所英雄》编剧):其实印度一直有很多女性题材的电影,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母亲》,这部片子在1957年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但近些年在各种因素中,我觉得有一个因素被忽略了,就是互联网的巨大作用。
互联网的普及让全世界互通有无,我们彼此都能看到其他国家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由此在更多的问题上,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共识。
科技的改变,让我们接触世界。
比如说,在20年前,我可能很难想象我能够跟格丽玛(《厕所英雄》的另一位女编剧)同处一室、朝夕相处地工作,但如今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跟其他地方一样,我们友好平等地共同工作。
新京报:对中国电影印象如何,有喜欢的导演和期待合作的中国电影人吗?
尼拉结·潘迪(《厕所英雄》制片人):如果说最期待合作的中国电影人,应当是成龙。
我看过王家卫的很多作品,很喜欢,此外还看过张艺谋的《英雄》,印象也很深刻。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婷;编辑:走走。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我觉得比《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好看多了!
不能因为没有阿米尔汗就打这么低的分啊。
电影讲了一个看似荒谬的故事,印度人用着最新型号的智能手机,家里却没有厕所。
看的是印度故事,想想我们其实也差不多,我们的女性被性侵被骚扰时,网络上都是攻击她们穿的少,晚上出去晚,是自己的错。
我们的女性在职场应聘时候受到不公平待遇,你什么时候结婚,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生不生孩子,女性性别在职场竞争上处于劣势。
我们的女性在中年离婚的时候,被人说“男人四十一支花,女人四十豆腐渣”,被人说“女人离婚了就是二手货,没人要。
”我们的国家男女比例失调已久,男性比女性多出4000万,重男轻女的人还是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仔细想来,我们女性地位并不印度高多少,只是矛盾没那么激烈罢了。
电影中触动我的第一个地方,是女主声嘶力竭的向妇女们喊,希望他们她们清醒一点,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为难女人的经常是女人,奶奶要抱孙子不是孙女,经历过性别歧视的职场女上司转而压迫新人女性。
我们没有女主坚定的信念和睿智的头脑,大多数人都去委屈自己适应这个社会的传统和约定俗成,我们没有男主这样一个来自歧视对方的,一个男性视角的坚定无条件支持的力量,我们甚至都没有家人作为坚实的后盾。
经历过家暴,丈夫出轨的女性,回到娘家会听到这样的话“将就过吧,还能离么”说出这样混账话的是我们的骨肉至亲,我们的父亲母亲。
我自己的家庭,我的妈妈就觉得,从我出生到现在,20年如一日去我奶奶家过春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不能留在我姥姥家过年?
为什么生了孩子要跟爸爸姓?
跟妈妈姓不行么?
这样的问题困扰我很久,我知道不会得到解决,至少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
《三傻大闹宝莱坞》反映了教育问题,《小萝莉与猴神大叔》反映了印巴冲突,《我了个神》反映了印度宗教问题,《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直面性别歧视,这是我们瞧不起的印度拍出的电影,我们隔壁韩国拍出了《熔炉》《素媛》这样的改变法律的电影,看看我们拍出的都是些什么玩意,也许我们拍出过,也被广电封掉了,b站被整改,视频被下架,我们追个国外剧要费尽心思找资源,引用一句台词,在我们国家,对抗文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虽然看出电影想表达平权(男女、种姓)意义,但我看到的是无所事事思想落后迂腐的男的追求(PUA)受过教育的女性,并且企图用“爱情”两字掩盖真实、塑造自我英雄形象的一个故事,无法共情。
女主因为男主两三句话就态度大变,甚至偷拍男主,我真是觉得不能理解。
男女主从相识到结婚,也并没有为陋习、愚昧作出什么反抗,只是耍了点小聪明混过去了,本质还是顺从,什么都没有改变。
婚后出现厕所问题,男主还是顺从为主,逼急了人家只是后悔为啥结婚,而不是解决问题。
上报纸之后,没想着解决问题,只想着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真了不起。
女主在家门口爆发那段,本来还觉得嗯不错高潮来了,听着听着总觉得不对劲,喊了一大堆也没说到点子上啊,什么叫“我已经找到解决的办法了,你们甚至都不知道问题所在”,满满的都是优越感啊,人家都说了,她们就算离婚回自己家,也没厕所啊,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是建立在你出生家庭的基础上啊。
男主:“这个国家的女性都不懂得尊重自己,否则她们不会愿意在野外方便”,拜托,我真的服了,您是不是把原因和结果搞反了啊,而且前面您还觉得女人在野外方便是合理的、合规的,现在反倒制裁起女人了,就算是为了骂醒她们,也没必要采取这种抬高自己贬低她人的方式吧,况且你曾经也是无动于衷的观望者,搁这塑造什么高高在上的英雄形象呢?
如果说前面给男主塑造迂腐顺从的形象是为了凸显他后面作出改变、采取行动的勇敢,那我认为,后小半段男主的确开始实打实做出些行动和改变了,但是男主态度思想跨度巨大,中间过渡不够,剧情也过于理想化,实在让人感受不到做出如此行动的艰巨性。
村里女人们思想的转变也很突兀,以及,男主奶奶如果不摔倒,男主爹是不是思想就永远不会改变?
厕所被拆后男主叫嚷,试图说服众人,说辞内容竟然包含“女人们都离开村子,没有人会把女儿交给你们,自己孤独终老吧……”,这不还是把女人当做一种物件?
节奏拖沓无比,心想着差不多要开始转折了吧,一看进度条还没过半,居然拍了155分钟。
后半段节奏快起来了,但却像一锅大杂烩,咚咚锵锵乱七八糟,最后把一通大道理硬塞到你嘴里,完事。
所有的矛盾、问题几乎都靠莫名其妙的歌舞去中转化解,歌舞结束,人物情感、态度、关系就大变,歌舞是印度片特色这没错,但在这片里运用得太违和突兀、流于形式了。
你知道孩子们怎么了吗?
可怜的孩子们晚上出去,她们被强奸,挂在树上。
不难。
你只要面对其他妇女的反对,无视公公认为你亵渎宗教的指责。
当然,还得有个愿意“为你而抵抗全世界”的丈夫。
这便是[厕所英雄]中所发生的情节。
©️[厕所英雄]海报01男亦難印度的厕所问题早就“举世瞩目”了。
他们多半在铁路边大便,也在沙滩大便。
在山上大便、在河畔大便、在街上大便。
他们从不遮掩。
露天大小便的人们组成印度特有的景观。
©️对着[厕所英雄]海报撒尿的男子
©️ “面朝大海,解放天性”的男人们连印度水利部长也加入这一大军。
©️去年“世界厕所日”当天,印度水利部长被拍到在田间小便2012年,有机构统计单位平方千米内露天排泄的人数。
印度当然独占鳌头。
©️深红色代表露天排泄人数最多的国家建好的厕所也因没人用而废弃。
©️印度被废弃的厕所[厕所英雄]里,公厕变成理发店、裁缝店、牛棚。
©️在印度,公厕似乎是多余的印度人为什么偏爱露天大小便呢?
他们的水利部长是这么说的——当你想方便时,你就得方便。
听起来颇有顺应自然的意思。
露天大便有很多好处:早起,勤劳,有体力,可以呼吸有益健康的新鲜空气。
事实并非如此。
露天排泄导致霍乱、痢疾、甲型肝炎等疾病的传播。
国家因此损失超过540亿美元。
这个问题还要从传统文化说起。
电影里是这么说的——
©️[厕所英雄,印度人认为,露天大小便是文化的象征这文化具体是什么呢?
印度人普遍把排泄物看作污秽之物,家里装厕所是“不洁”的象征。
而在户外田间排泄则是回归自然,才是“洁”。
[厕所英雄]中,男主的父亲是个虔诚的印度教徒,他说:尿液、粪便这些污秽之物怎么能和祷告的神在同一个院子呢?
©️父亲的女神——图尔西这里还要提一嘴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四大种姓,从高到低除四大种姓外,有个被排除在外的“贱民”阶级。
父亲自恃为最高的婆罗门,若家中有厕所需要自己清扫,岂不是“贱民”的活法?
印度不少城乡,至今延续官方明令禁止的传统做法,强迫“不可接触”的贱民(多为女性)清洁家庭旱厕和露天排泄物。
影片里,延续露天大小便的传统甚至上升到维护国家尊严的高度。
©️[厕所英雄],男性认为,露天排泄代表民族的自由度02女更難如果说男性是不愿意去厕所,那么,女性的“不愿意”则包含更多忍耐。
©️[厕所英雄],女人的抗争可怕的是,这种忍耐在长期不平等地位的掩盖下,变成了理所应当,变成了心甘情愿。
甚至,异化成一种美德。
©️同行的女性无法理解女主对厕所的需求[厕所英雄]开场,一群女人说说笑笑。
黎明破晓前,相约去偏僻的田间方便似乎成了聊家常的茶话会。
©️[厕所英雄],上厕所的路上唠家常只是,路上故意投过来的闪光与男人猥琐的笑容打破这一幸福的表象。
©️[厕所英雄],上厕所的路上,遇见流氓实际上,和男性相比,露天大小便会让女性付出更多代价。
印度大部城镇,在靠墙的地方贴几块瓷砖,挖几个坑,就成了专供男人使用的公共厕所。
女性则无法享受这样的"便利"。
©️街边有很多这种仅供男性使用的简易”厕所“没有自己的洗手间,女性受害最深,因为到处都有窥视的眼睛。
她们被迫减少喝水,趁着天黑去偏远处外出方便。
©️印度,趁着天黑外出方便的女子而这,又带来更大的人身安全隐患。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2011年,印度总共有超过400名女性在上厕所途中遭到强奸。
你知道孩子们怎么了吗?
可怜的孩子们晚上出去,她们被强奸,挂在树上。
一个17岁的姑娘被杀,为什么?
因为他爸爸没有造厕所。
©️新闻图片:女孩因晚上如厕而被奸杀03不畏難早在印度脱离英国统治时期,甘地就提过要改善卫生状况的想法。
卫生比独立更重要。
他身体力行,亲手清理粪便。
©️甘地带领大家清理粪便1999年,印度政府推行“全民卫生运动”。
资助修建九千多万间厕所。
两千多万至今下落不明,一千多万不再使用。
六年后,当局发起“无厕所,无新娘”运动。
又过了五年,某位新娘因丈夫家没有厕所决议离婚、离家出走,引起轩然大波。
自此,这一运动才获得全国范围的响应。
©️这位离婚的新娘正是[厕所英雄]的原型一些印度妇女据此,组织“争取撒尿权(Right to Pee)”运动。
2014年,印度总理穆迪宣称,为迎接五年后的甘地诞辰150周年,发动全国性的“清洁印度”运动。
五年内实现家家有厕所,解决印度的卫生问题。
两年后,一项调查显示:已经实现“家家有厕所”的300个印度村庄里,大约有40%的居民仍在户外排便。
[厕所英雄]里,村民们坚持反对在家中造厕所。
©️[厕所英雄],村民依然认为,家里有厕所很不干净印度的厕所问题远没有解决。
正如[厕所英雄]里展示的,更多的女性像女主一样,为自己的权益站了出来。
©️[厕所英雄],这是一场女性的卫生革命去年,印度又有一起离婚案。
女子结婚五年,不忍丈夫拒绝在家中安装厕所。
好在,向来谨慎处理离婚案的印度法庭,终于同意了这一请求,并说:村子里,妇女要等到天黑后,才能响应“大自然的召唤”,这不仅是肉体上的虐待,更是对谦卑女性的侮辱。
也好,至少不是孤军奋战。
-作者/范什默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不错,印度电影总是以发人深省的主题赢得观众的心。
只有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并虚心去改正,才是长久之道。
电影中,女主为了厕所据理力争,甚至上升到离婚,这就说明了有些事是不能妥协的,为什么男主爸爸不改变,就是被陈旧的思想固步自封了。。
记得最后女主的爷爷去找男主爸爸谈过,他说:如果你自己不去改变,那你就什么也改变不了。
是的,跳出一个圈子很难,需要勇气,会遇到问题,可是只有争取了,你才能证明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不然,永远都是井底之蛙!
没人打破僵局,就永远是死局,这个社会需要的是能创新的人,但太少了,墨守成规仿佛已经是这个时代不约而同的现状了!!!
可悲
前半段好拖沓啊!原型看起来应该是第四种姓,怎么拍出来是婆罗门僧侣呢?
以点带面,照进现实,这个国家有太多的问题,也有太多的文化糟粕,虽然以一人之力改变整个国家的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电影里,但至少人家也在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在不断地进行反思。为什么国人越来越喜欢看印度电影,正是因为我们太缺少这样的方向。乌云或许会蒙蔽我们的视线,但永远也不会掩盖掉我们的思想。
男主真的是好爱女主,虽然最开始跟踪不太好,但他可以为了她对抗全世界!一直在努力着!为了支持女主宁愿离婚!真的是伟大的爱啊,想要这样的爱情。
这女孩 为啥 喜欢上他的
昏昏欲睡。
事实上并没有想象中有意思。影片的大部分都比较无聊。
有-100星吗
又臭又长
天啊,也太墨迹啰嗦了吧
太长了,让人想上厕所
现实主义题材👍🏻不看还真不知道印度妇女如此没人权……
有点虎头蛇尾啊。。。歌舞能去掉点不,片长对膀胱太不友好了。。。
大雨淹没整个没救了的城市…这次几乎没删减我却自删了一小时—迟到一个钟,进场发现女主才刚开始因为村里如厕问题不肯跳火车留下回娘家了…这节奏…偷偷返回影院里偷看下一场补回迟到的一个钟甜蜜暴击后默默再加一星,Ineedyourlovingreally…此时此刻还能在影院里多待一小时,就让这城市去死吧哈哈哈
只能说,翻译非常的懂中国。但是内容和情节上是非常赞的。尤其是洒红那场。51岁大叔演37岁小鲜肉,舞功太好了
女主的叔公是位高人
没有耐心完整看完
节奏有问题,但是影片剧情立意很深刻,维持了印度片一贯的风格,而且很敢,这一点真的很赞。
搞笑又辛酸,平民为心爱之人建厕所,不亚于国王建泰姬陵,用心都一样真。反抗强硬父权专制,先进思想与落后陋习之争,还有印度女子权利的觉醒。有切身之痛,才知道有些权利多么难得。阿三哥把屎尿屁梗都拍出了深度,自嘲山寨logo迷之笑点,可惜全片太过拖沓,各种催尿,节奏紧凑点会更好。3星半
虽然我的T恤都是NAIK, UIMA和EVIL's冒牌货,但我内心质朴,宠你有加,哪怕对抗全世界,我也要为你建起一座爱的“泰姬陵”..
真人真事改编,爱一个人,就要实实在在设身处地为她着想,在印度,在家里建一个厕所就是爱的表达。把社会问题当成素材,和观众们探讨印度的如厕问题,原来这还和宗教观念有关系,印度女人居然把妥协当成美德,这男权社会里,最可怕的不是男人不尊重女性,更可怕的是女性自己也都不肯维护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