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Veronika Decides to Die,自杀人生,凤凰涅盘,维罗尼卡决定去死,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主演:莎拉·米歇尔·盖拉,乔纳森·塔克,埃丽卡·克里斯滕森,丽纳·欧文,维克多·斯勒扎克,芭芭拉·苏科瓦,梅丽莎·里奥,大卫·休里斯,弗洛伦西娅·洛扎诺,Erica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剧照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剧情介绍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薇罗妮卡(莎拉·米歇尔·盖拉 Sarah Michelle Gellar 饰)是一名28岁的女青年。在旁人的眼中,她无疑是一名“成功人士”——有一张漂亮的面孔,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处舒适的住所,这些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的东西对于薇罗尼卡来说仿佛是与生俱来。可是,只有薇罗尼卡自己知道,她内心中的那个黑洞是再多的金钱和物质都无法填补的,在这个孤独而又冷漠的世界里,茕茕独立的她要忍受多少的痛苦才能安然的度过枯燥而又乏味的每一天。终于,忍无可忍的薇罗尼卡做出了决定,她决定去死。 似乎就连死神也对薇罗尼卡格外宽容似的,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她终究还是被先进的医疗技术给救了回来,可是医生告诉薇罗尼卡,由于药物的缘故,她的心脏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可能时日无多,而正是这离死亡越来越近的生活让薇罗尼卡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不是酒神师之海誓大侠黄飞鸿鲨鱼之水暗潮汹涌之惊魂12小时异形战争砍人快乐风华鉴攀登者孤独的阿曼达半个女友炮手燃魂厨房第五季紫罗兰永恒花园回忆渗透偶像的秘密任务泰山功夫幸福最晴天三八线回火2戈德堡一家第八季余额不足我是老师你玩什么?女法医JD马孔多教授家有婆媳独自等待木浦黑帮天堂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长篇影评

 1 ) 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拍成了爱情救赎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非常可惜。

看书的时候我经常被保罗吓到,因为他太过于细腻地描述了女生女性的心理和恐惧,难以想象是一个男人写出来的,这种感觉在看他的《十一分钟》时也经常出现。

我觉得这本书在写自杀的企图时真的写的非常好,我们通常觉得做出自杀这种行为是因为遭遇到了什么,一定是因为生活中出现了重大变故,但veronika不是,事实上书中的veronika在外人看起来是很正常,一个24岁的年轻女人,刚开始稳定工作,没有遭遇灾难和创伤,平时并不像一个出格或是abnormal的人,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决定去死了,所以说戏剧化的地方就在这里,一个年轻的生命决定去死。

我觉得非常可惜的是,只要导演根据书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拍就会很好看了,为什么要改编地这么平庸。

我觉得以书里想表达出的想法和其细腻程度,完全可以拍成和时时刻刻相媲美的电影,我真的觉得太可惜太可惜了。

1. veronika自杀的过程。

书里面是蓄谋已久的,吃了很多药,veronika抱着一种“我已经好好劝服了自己,活着接下来的生活我都已经知道,并确定对我来说没多大意义了”所以决定自杀;而电影处理成在日常生活中不小心or因为焦虑服药过量。

这两种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毕竟veronika decides to die是决定去死,我觉得电影处理的太平庸了。

因为veronika是一个abnormal的人,她的想法很悲观,但是你又没有办法说她的想法完全不对,在书里有很多段落描写了ver对生活、工作、爱情的看法,一些是她自己看到的,一些是她听说的别人的经历,这些都是她给自己的自杀找的理由。

而电影的处理太鲁莽了,最多只能被理解为潜意识想死所以服药过量。

2. 在书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ver服药之后躺在床上等死,没事干的时候随手翻了个杂志,发现上面一篇文章的作者在调侃她的家乡斯洛文尼亚是个没什么人知道在哪里的国家,她为这么件看起来没什么意义的事耿耿于怀,就在她筹划了6个月的自杀计划将要完成的最后几分钟里。

3. 书里面设计的一个对比是,veronika是一个很年轻的女人,24岁,年轻,漂亮,本应该充满活力,人生刚刚开始,而她又没有遭遇什么灾难和创伤,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计划地自杀了。

4. 觉得很可惜的地方是,电影结局之前的一切似乎都是在为医生铺垫,ver的一次次与其他病人的交谈、接触带来的思想转变,导演全都认为不重要,不提及;尤其是,来演讲的教师和ver的对话,以及之后ver感受到自己思想的转变,感受到自己对新体验的渴望,这些书中写的让人充满感慨的地方全部一笔带过;电影中本来应该是这些东西的地方,ver应该在教师演讲,并和教师病人讨论,最后得出感慨的地方,电影里只放上了ver对着男孩自慰,书里的东西全部都没有提。

所以ver的转变就很莫名其妙,只是因为欲望就不想死了。

5. veronika和其它病人的接触,交流,电影拍摄的和书中完全不同,电影只表现了病人的疯癫之处,很少表现出病人的思考和正常交流,尤其是在ver入院后和她交流最多的马莉,一个已经好了却无法出精神病院的人,以及据马莉所说的很多没有勇气的病人,因为惧怕外面的世界,就心安理得的留在精神病院里,很多人在veronika入院后都受到触动,开始思考起自己的生活,这些改变电影一点没提。

6. 书中医生骗veronika她只剩一周左右的生命了,这短暂的时间对于本来就想要寻死的ver产生了压力,使她从一开始的觉得“好吧那我就多等几天再死”,到后来的“不,即使我活不了几天我也要离开精神病院去直面生活”;也正是这一消息,让那些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却还是在精神病院安心生活的人动了要回到生活里的念头,他们觉得,这样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与精神病院的氛围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刚被救回来不久却又要死去,这对他们的生活和想法也产生了冲击,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

这些,所有的这些转变,导演全都不拍,只拍些没所谓的花草风景慢镜头。

太可惜了,导演和大部分只看高潮转折点的人一样,只看到了荒唐的能最快吸引人眼球的地方,自杀,自慰,爱情的救赎,医生的计谋,这些摆在台面上,最容易看到的部分,可是在这之下呢,veronika为什么自杀,因为什么突然想对Edward自慰,是爱情吗还是突然对爱和生活产生了欲望,是什么一点一点让决定自杀的veronika最后带着Edward一起逃离精神病院?

这些书里费尽心力写的,导演全部略过,所以拍成这样:马莉突然就有勇气出院了,Edward在走廊走着走着,突然就不想装傻了也要离开,作者的细心解释全部不提,所以没看过书的人才会觉得莫名其妙啊,怎么就因为爱情就不会死了?

才会觉得ver把生死寄托在爱情身上,寄托在别人身上,这种活下去的理由与死相比太轻浮了。

在书中,一点一滴的契机和改变,最后对爱和未知的向往,全部被粗暴处理成对漂亮男孩自慰的欲望然后变成爱情双双飞走了,简直看得我…太无语了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天哪这拍出来可能会比飞越疯人院更好看啊,会和时时刻刻不相上下,如果强调思想的转变说不定会更好,真是没想到早就有人拍完了,还拍成这样。

我觉得保罗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得到它们应有的地位,太可惜了。

 2 ) 爱是我们都相信的谎言

这是平凡的一天。

我们的维罗妮卡出现在镜头里,和庸碌的人们一起。

她美貌并且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按照世俗的眼光这会是“很好的一生”。

但维罗妮卡并不快乐,脑内的多巴胺分泌不足,于是只好依靠药物。

但药物不能使她感觉好起来,她只是假装很开心。

她说:她会遇到一个温柔的男人,婚后第一年they will make love a lot of times,然后第二年第三年less and less,到彻底没有激情时就会有一个孩子。

之后按揭还贷,照顾小孩,自己渐渐成为工作狂,然后十年后老公有外遇然后争吵,过几年老公又有了第二个情人时就会假装不知道……I'm fine really。

我们的维罗妮卡实在太清醒,所谓的人生不过如此,还有什么好值得期待?

我也时常这样想。

坐车的时候。

走路的时候。

早晨醒来的时候。

如果往后的人生那么容易就预见,是不是太过乏味,那么所谓的意义呢?

于是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播放CD,将药片整齐排列,在Radiohead的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飘渺迷离的音乐声中,吞服药片。

在药力完全发挥之前试图保持清醒,她写下遗书,她说为什么人们就是不愿意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自杀好过参合这个集体疯狂的世界。

这不是真实的世界。

影片的这部分为止我都非常喜欢。

如果维罗妮卡就此死去,然后开始讲述她死前以及死后的世界我也觉得合理。

但维罗妮卡没有死,她被救活了,送进精神病院。

醒来时被告知由于药物的关系动脉里长了瘤自己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

这实在意外,似乎也找不到再次自杀的理由。

后半段突然就落入了俗套。

维罗妮卡预见了另一个患者,如此这般之后两人相爱彼此拯救。

她会发现自己的心脏病已被治愈,从此认为之后的每一天都是个奇迹并心存感激。

老实说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编排,我宁愿维罗妮卡在一开始就死掉,或者至少也是用别的方式得到救赎,一种只给的,自我领悟的力量。

人之所以如此痛苦,无非是真实世界与自我的期望存在太大差异。

维罗妮卡不得不顺应自己父母的期望,顺应这个世界的要求,那不是她想要的,于是那么痛苦。

如果是自己足够强大的话,强大到足以抵抗这个世界就好了。

可是一个渺小的人又如何抵抗这个世界呢。

或者在战胜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被巨大的孤独感压垮。

我们的意志尚不足以支撑我们柔软的灵魂。

后来我仔细想却找不出比爱情更好的办法。

没有契机就无法触发剧情的发展,不能够完成对自我以及对世界的完整认知。

如果这个契机不是因为爱的话,我很难想象维罗妮卡会继续痛苦多少年,或者因为这过程太痛苦以至于她会选择另一场死亡。

一个人实在太寂寞。

如果有另一个人一起。

two against the world。

我是怀疑论者,并不认为维罗妮卡和爱德华从此就过上幸福快乐的人生。

因为爱德华最后也有可能像开头维罗妮卡述说的那样,两个人最后还是貌合神离。

但我相信维罗妮卡绝对不会后悔。

那是她“选择”的人生,而不是“被迫选择”的人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推动这个世界运转的终究是爱,使人得到救赎的也绝对会是爱。

爱,到最后也许终究不过是场谎言,但我们都深信不疑。

 3 ) 维罗妮卡的重生

应该是两年前的样子,窝在阴冷的宿舍看完了原著,这是我看的保罗的第一本书,之后保罗的书就变成了我的大爱情节其实也不复杂,维罗妮卡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女人,厌倦了被安排的生活,突然有一天自杀了,之后她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她意识到只有面对自己她才能从这无边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个人理解),当她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时,她从精神病院逃了出来人实在是种很复杂的东西,自己创造所谓的规则,最后又被规则所累其实这世界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事情,大部分事情也是有两面性的。

就像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一样,其实精神病人也是因为承受不住太多的压力才变疯的,当压力过大超过心理底线,变成异于常人的精神病人其实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像木条承受不住压力断裂,当然人比木条是强多了在这个功利的现代社会,金钱和权力成了人们生命的重点,最重要的心和情感却被忽略了记不太清故事的最后结局是什么了,但大意是他们都选择了自己想选择的再说一句:电影没原著好看,毕竟保罗的书里有许多的心理和细节描写,而那些才是他作品的亮点,这些都是不可能通过电影表达出来的

 4 ) 被死亡总比自杀来得瘆人

1981年出生的年仅28岁的薇罗妮卡其实已经拥有了很多在她这个年龄较为奢侈的东西,一份很好的工作,不错的薪水,看似美满的生活,但她眼光看得太远也太广,很多微不足道的烦恼被放大,膨胀,以至于重到她自己都无法承受。

于是她选择死亡。

像每个选择死亡的人一样,平静的上完最后一天班,微笑着回到家,音乐响起,喝酒,吃药。

然后坐在电脑前想要把内心最愤懑的所有东西都发泄出来,或者这是所有自杀者的心态,对生命的不公,只有结束生命才能震撼所有人,这是一种惊天憾地的做法,或许他们都知道,静悄悄的离开,总会带来一场浩荡,这就是死亡,所要带来的结果。

自己恨的人终于能知道自己有多恨自己,自己爱的人也终于能知道自己有多爱自己,自己憎恨或讨厌的世界,也终于能知道自己的憎恨与讨厌了。

但是自杀到底是为了什么?自欺欺人的想到得到什么?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过自杀的念头,而付诸行动的,往往是愚昧的英雄。

倘若有天堂抑或地域,那些选择自己结束生命的人,会不会后悔?

看着自己想要以死改变的东西,人事物,照旧在自己的轨道前行,并且将自己的死亡遗忘,那将是多么的痛苦与不堪。

于是复活吧,倘若可以,生命再重来一次,我想不会再有人选择自杀了。

抑郁是人性最大的天敌,它足以要了你的性命。

而被死亡则是抑郁的克星,它可以让人苦苦争取活下去的机遇。

薇罗妮卡自杀未遂,被维莱特医院抢救过来并一直在此疗养。

当医生与护士当着第一次苏醒过来的薇罗妮卡宣布她的生命期限的时候,我想我是看到了她眼里闪过的一丝恐慌。

同样是死亡,这一次是被死亡,是没有具体日期而且短暂的被死亡,这是何等的可怕。

剥开华丽的外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过着和薇罗妮卡一样的生活,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厌倦……“刚结婚的第一年,我们会频繁做爱,接下来的几年,我们会慢慢倦怠。

然后他会有情人,有时候我想杀了他的情人,但我知道,以后他以后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情人……”事情也正是这样,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繁琐与循环着的,谁也不是谁的唯一,永远不是,这是真理,关于情感。

而关于生命与生活,似乎又被重新撩拨出来,发人思量。

生命应该是从属于生活的,生命因生活而精彩,抑或凋敝。

因此,捍卫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掌控生活,让生活从属于你,生命才算能安稳。

自杀总是源于对生活的绝望,而为什么会对生活绝望呢,事业的不顺,感情的挫折,经济的拮据……种种让人头昏脑胀的琐事都能成为自杀的理由,看你器重的是哪方面了吧。

然而自杀最终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以为死了你的事业就顺了?

你以为死了你的感情就好了,该回来的人就回来了?

多么愚昧的想法,转换一个方向,继续超前走下去,这才是勇敢者的道路,死亡你都不怕,活着还那么难吗。

薇罗妮卡终究没有死,这是一场善意的谎言。

用死亡逼她寻找生活的新方向。

就像医生说的那样,当她发现她完全健康不会死去,她将会把每一天都当作奇迹来看待。

 5 ) 想说几句 ^_^

怎么说呢 有时后我也会陷入和她一样的死胡同 感觉这世界是个骗局 相信年轻的朋友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体会吧 一旦出现这种感觉 我会不由自主的看一些比如说《单向度的人》之类的书 从里面找一些反叛现实的思想 但是不知为何就会绝望 难道是现实太过强大已经容不下哪怕一小点质疑它的声音了吗 薇罗妮卡是一个勇敢的女孩 我不仅敬佩她以死来对抗现实秩序的勇气 我更为她找到了生命真实的快乐而感到高兴 有人说一看见xxoo就觉得俗不可耐 我是不赞成的 我不觉得xxoo是很俗的一件事 相反它是神圣野性而自由的 真的现实不是简单的 现实中的xxoo有时的确很让人欲哭无泪 商业+xxoo 政治+xxoo 婚姻+xxoo 年轻的生命 你们能分清其中的区别吗希望 仍有爱 能超越现代文明加在她身上的桎梏 当现代文明的大厦 因无尽的贪婪和骄傲而倾倒 那混着原始土壤的爱 能保存下 希望的火苗爱 越简单 它的生命 就越强p.s 我也自杀过

 6 ) Awareness of life

影片的结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当然无论对主角还是对观众,那个结局堪称惊喜。

既没有拿病人当摇钱树或试验品的医生,也没有刚刚获得却又失去爱的精神病人,这个结局,或许是对生命的礼赞。

28岁的维罗妮卡,拥有脱俗的美、音乐天赋与年薪8万美金的工作,像大多数喜欢思考的人,开始强烈的意识到庸常生活本质的荒谬,就像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谈到的,日复一日,起床、早餐、路上、工作、午餐、工作、路上、晚餐、电视、睡觉、起床……大多数人都抛弃理想,把激情藏在一副懦弱的面孔后面,深怕被当成疯子关起来,或者压根就没有理想昂。

意识到这一点的维罗妮卡决定放弃生命,不愿意成为广告所塑造的远离真心的假人。

可是她没有成功,而是被当作精神病人关在了Villete精神病院里。

由死向生,由生向死,维罗妮卡在精神病院里却开始意识到生命或许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样,并不是那样的不可理解,不可接受,因为在庸常的生活中,人们还可以拥有一样东西,只要有了它,大家就可以忍受所有的苦难,那就是——爱。

当你开始爱,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你都有了活下去的动力,也都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或者这就是本片要告诉人们的吧。

 7 ) desire saves the world

抑郁状态表现之一就是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对一切不抱希望。

Veronika说,她会遇到一个温柔的男人,婚后第一年they will make love a lot of times,然后第二年第三年less and less,到彻底没有激情时就会有一个孩子。

之后按揭还贷,自己渐渐成为工作狂,老公有了一个情人争吵,老公有了第二个情人假装不知道... 这段话深得我心,因为我也是这么想象我的未来的。

看到这里我对此片抱着极大地兴趣,看它如何解决这个同样困扰我的问题。

自杀得救后的Veronika被告知由于疾病她没有多少日子可以活了。

在精神病院里她认识了Edward,一个因为经历车祸丧失女友变得无法与外界沟通的年轻男人。

也许是有别世俗世界特别纯净的眼神吧,Edward吸引了Veronika,经历了钢琴房事件后,V和E相爱了。

是两人之间的desire让V对于人生有了新的动力,她不想死了。

想生或者想死有时候仅仅因为一个男人而改变了。

可是这个男人难道不会成为一开始V所想象的那个温柔的男人吗?

一时的passion和true love要用时间才能辨别吧。

而true love是一种责任意志的产物。

故事结束在两人fall in love,那么之后呢?

婚后会怎样呢?

就像是仙德瑞拉总是以两人快乐的生活下去作为happy ending。

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一个白马王子,而是让自己成为公主,让遇到的男人变成白马王子。

Veronika如果仅仅因为遇到一个男人才能感觉到生的快乐,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外界上,那么这种快乐转瞬即逝。

生活的美好不是因为它本身是美好的,而是我们在残酷的现实世界努力创造美好幸福。

就像是在空白的纸上凭自己的力量画出美丽的图画。

对生活对世界的desire,让我们进化更好的人。

 8 )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我也是

维罗妮卡有着完美的生活,美貌,金钱和事业。

而这一切就是导致她自杀的原因。

因为她找不到不死的理由。

“我想要的都有了,而往前看,未知而危险,要不,就到这儿吧?

”很喜欢那个童话小故事,当所有人都喝了井里的水,你该怎么做?

维罗妮卡决定不喝,我也是。

这个世界上,没人理解你,他们觉得你疯了,不正常,不走绝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路,他们打压你 嘲笑你,逼迫你,求医生把你治好,而你 发不出声音。

然而谁能永生,谁他妈的还不是要死。

 9 )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这片看过后开始觉得有些不能理解,从昨天到今天,经过一天的发酵酝酿后,加上看了一些别人的影评,加上我自己的一些关于“抑郁”的感悟,刚巧又碰上我最近在看的书《逃避自由》,我突然觉得书中描写的状态跟电影描述的状态很符合,虽然个人的语言不是很能表达得好,但这些都促使我写一篇心得体会,首先上一段《逃避自由》中摘抄的文字:“一旦赋予个人以安全的始发纽带被切断,一旦个人面对着与自己完全分离,自成一体的外在世界,他就面临两种抉择,因为他必须克服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和孤独状态。

道路之一是沿‘积极自由’前进;他能够自发地在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能够在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与思想中与世界相连;他又能成为一个与人,自然,自己相连的一个人,且用不着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与完整。

另一条道路是退缩,放弃自由,试图通过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

这个第二条道路永远不会再把他与世界融为一体,永远也达不到他作为‘个人’出现之前的那种状态,事实是,一旦分离,便不能再返回。

这是一种摆脱难以忍受之境地的逃避,如果这种境地继续下去,生活将不可能了。

因此,像逃避任何一种恐惧一样,这种逃避便具有强迫特征。

它多少还带有完全放弃个体性及自我完整的特征。

所以,它并非一个解决办法,不能带来幸福与积极自由。

原则上讲,它是一种见诸于所有精神病症现象中的一种解决方式。

它缓解了无法忍受的焦虑,避免了恐惧,使生活成为可能。

但它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所谓的生活常常只是些机械的强迫活动。

”我想维罗妮卡代表了大部分生活在机械的强迫活动中的现代人,由于长年累月不得不被迫“适应”,完全丧失了个体性,完全没有了“自发的内心”,这样,一个人当然得不到由衷的幸福感。

如此,潜意识自然要采取措施,于是她的自杀不过是潜意识以这种方式在唤醒她自己,提醒并警告她注意,让她看到并照顾自己的真我。

维罗妮卡代表了这样的一个“乖孩子”群体,因为儿时的过度听话,导致没有自我,一切都生活在父母的安排,良好的生活道德规范下,这一切是她自己心甘情愿的吗?

不是,这一切是“被强迫的”,于是,抑郁出来了,反抗出来了,在治疗过程中,“钢琴”是她的一个解药,死而复生的儿时梦想激活了她的内心,才让她从要命的压抑自我,适应规范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不乖”才是拯救内心的良药,不是按别人的要求和社会的标准去生活,而是按自己内心的要求去生活才是解药,才是获得真正幸福的途径,才是成为“自己”。

再摘抄一段,“大多数心理学家想当然地认可他们自己所在社会的结果,认为那些与社会不合拍的人就是没有价值的不健康者。

另一方面,与社会合拍者则被认为更有价值,更合乎人类的价值尺度。

如果我们区分常态与精神病症两个概念,就会得出如下结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

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

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发性可能都丧失了。

相反,精神病症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

可以肯定,他挽救个人自我的企图并未成功,他并未良好有效地表达自我,相反,却借精神病症状和遁入幻想生活寻求拯救。

不过,从人类的价值角度看,他要比那些完全丧失了个体性的常人更健全些。

”我想,抑郁也许只会发生在有梦想,有思想深度的人身上吧。

总之,电影就是反应了人类的这一矛盾,如果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委屈压抑自己,如果你硬要追逐自己的梦想,保留自我,有点难度,只有自愿沦为精神病,你从中二选一吧,估计大部分人都无法冒沦为神经病者的风险,所以生活得勉强,痛苦又焦虑。

最好是选择第三条路,既适应社会,又不丧失个体性,也就是维罗妮卡恢复后能够欣赏日出的这种状态,从消极自由到获得积极自由。

 10 ) 芸芸众生中极端勇敢的边缘青年泄愤求爱记~~~~~~

西装女子从容地穿梭在人群中去到达一个每天都会到的某地,犹如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

然后是她用慢一拍的笑容去回应身边的耳语,低吟又或者是嬉笑与怒骂。

内心却在述说着对整个世界的怀疑:每天照例上班,然后再遇到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向她求婚,然后她答应了他。

第一年做爱很多很亢奋很积极;第二、三年渐渐少渐成公事;第四年,爱渐无,却有了孩子;然后生活就绕着孩子转,老公有了他的第一次出轨,然后经过一番争斗后,老公回到身边,然后又是...........一切都是那么规律,突然觉得生的可悲,活的可恨,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根本不需要预言,从生到死,不论你是谁,寥寥数字已尽言。

我并不惧怕活着,却冷不丁去怀疑活着的目的。

每天穿梭在一个学不到任何东西却被叫做学校实际至多只是个“青年托儿所”的地方,有着几个平凡而普通的追求者,谈了几段平平淡淡的恋爱,快毕业的时候再找份家人满意自己凑合的工作,然后也许就要(不应该是也许,应该是一定),一定就要过着女主说的那种生活了,直到腿一登,眼一闭的那天。

很多人对“享受过程”的观点顶礼膜拜,但是我敢说多数人都会在内心想着结果的重要而口上却很逼地喊着过程的不可失(自虐啊),因为往往过程是那么痛苦,而甜蜜只是奢侈的调味剂,而且要在你运气好的情况下,在痛苦的过程后才能享受到幸福,不然也只是痛苦的过程再迎来痛苦的结果。

总觉得世界上没有真正所谓的抑郁症,传中的抑郁于我来说就是对生活无数个怀疑质问的堆积和爆发。

女主在剧中用很极端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怀疑质问,欣赏她的勇气,却质疑她的智商。

看了这部电影后的不久看了《待业青年》,看完后就更加的怀疑自己的生活,在中国教育的压榨下,我甚至没有一个梦想和追求的目标,整一个懦弱的大傻逼,既没勇气去反抗,也不够能力去接受。

从她被自杀未遂被救起那一幕开始,便看不下去了,原谅我装逼的预言了故事的发展,偏执的认为后面就是“缺爱女青年的寻爱记”,又或者是灌输观众爱情对于生命的不可或缺,又再或者上升到社会人文层面,告诉人们很多边缘人都很缺爱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短评

失望。标题党的悲剧。

7分钟前
  • 很差

2010.09.26 @ HomeVeronika弹钢琴那段好美OST整体应该不错 影片本身到是没有给我太大惊喜 开篇还不错“marry him, get sick of each other, have kids... he had an affair.. etc"

8分钟前
  • C.
  • 还行

说到底,爱情就是一剂灵丹妙药。但如果把爱情作为人生的唯一支撑,是否也太过悲哀。

13分钟前
  • 双面薇罗妮卡
  • 还行

得到爱情就不死啦?太傻比了好吗?!!!

15分钟前
  • 柴犬妹妹
  • 较差

乏味

19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较差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21分钟前
  • 9
  • 还行

艾薇儿的抑郁症被卢平教授治好了

26分钟前
  • 吃药药
  • 还行

太作了完全看不下去 女主好醜

28分钟前
  • 騎鶴下揚州
  • 很差

她为什么治愈了他?他又为什么治愈了她?就因为两人都关在了同一只笼子里面?no,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笼子。只有走出笼子才能相互遇见。

30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当欲望来临,你会感到害怕。”音乐很感人,尤其是他们两个在一起时的钢琴声。

34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果然是radiohead...

37分钟前
  • BabyJane
  • 推荐

决定去死,也死不成。看来去死也不个容易事。

38分钟前
  • 张大胡子
  • 推荐

因为edward的帅帅的脸我多给了一颗星,俗气的剧情和长相平平的女主角,都让人很不爽。。。。。我只想拉着edward的手爬到树上晒太阳

39分钟前
  • 事儿姐
  • 还行

就为了一个“让抑郁症患者停止自杀最好的办法是告诉她只剩几星期命”的idea搞了这么部电影 原著其实不适合拍成电影 何况女主还长着一张喜剧演员的脸好像随时会笑场 男主好乖!

44分钟前
  • Yasasvi
  • 还行

事实上所谓想死不过是一种逃离生活的选择,因为害怕生活所以希望站到它的对立面去,当一个偶然的因素打断这一过程时,现在中间不偏不倚回望生活,它不再是狰狞的,甚至因为距离而产生可笑的温情。薇罗尼卡既不想死,也没胆量。

48分钟前
  • 西垚
  • 较差

爱情真伟大,自闭症6年的男孩儿在爱情面前唱起了情歌。不停自杀不停未遂的女孩儿在爱情面前把每一天都当成奇迹。当然爱情也只其中一角,但是爱情发光时,它比什么都闪光。那是只属于你和我两个人的甜蜜幻觉。

52分钟前
  • 晃死的战羊亲
  • 还行

标题是to die,讲的是to live. 但是,导演你节奏快慢这么难把握、剧情如此随意变换发展,可不对啊。=_=

53分钟前
  • 奈何奈信何
  • 较差

治愈和被治愈

57分钟前
  • Royo
  • 还行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我觉得解决办法还是要找到一个契合自己心灵的好伴侣。

1小时前
  • 羊子
  • 推荐

无聊的剧本只能靠摄影和靓仔拯救。

1小时前
  • smalltalk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