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说,导演拍的已经够隐晦够低调了!
乍一看我觉得这哥们挺有胆,竟然敢拍东北国企职工下岗的事!
后来仔细发现,原来拍的是现在的事!
对于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给我实在是太理解,太明白了!
乡音故土,小人物的生活更有代表性。
这个一地鸡毛的东本家庭,如果放在现实当中实际上并不是太惨,只是用他人的眼光看来确实有点祸不单行!
但确实是这么多年以来,千万东北家庭的真实折射!
一句滚犊子,回一句狗懒子,只有你在那生活过,才会觉得这对话有多带劲!
普通人的爱情没有过多浪漫的表达,妻子一句我男人心理有多憋屈,丈夫一句我媳妇长得多带劲,分量远重于重复的我爱你!
东北的问题有很多,地缘政治,地理环境,人文文化,总之不是一句话能解决的!
前年毕业十年我返校,依然看不到有什么新鲜的变化!
好电影,好演员,在我的印象里,东北就应该是这个色调,这个味道!
上学的时候来回我坐的都是绿皮车,我特别喜欢看窗外一片片空旷的苞米地,就是最后导演给的那个长镜头!
看的时候时常眼睛里有点湿润,因为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
「我不能把湖水分开,但是我能把这里变成平原,让你走过去。
」在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尾声,模糊现实与神话意象的笔触,将一幕或无可挽回的东北残酷往事,推向一路通途的理想平原。
望着《通往春天的列车》结局载着被侮辱与损害的主人公李大川一路向南的绿皮列车,第一时间浮现笔者眼前的,正是作家双雪涛所书写的“冰河平原”。
不同的是,这份由逃离带出的“解脱”,无论从剧作理念还是背景现实上看,都无法称之为一种升华或一次解决。
影片开篇,已然似实而虚地点出主人公人生列车“变轨”的原因:即将被火车配件厂买断工龄而下岗的他,却因被误认为偷厂里零件的贼而遭“裸辞”。
为拿回那笔理应属于自己的“铁饭碗”买断款,李大川开启了蹲守真小偷的漫漫寒冬之旅。
偶然在废品站捡到的一块“同款”火车零件,为他重新燃起生活归轨的希望……不同于同类类型电影以此为轴、紧凑而离奇的叙事方式,导演李骥在一次次可快速制造剧情“爆点”的时机,却不疾不徐地展示着贫贱夫妻家族景观、东北饭局家常甚至残疾人代步车“骑手”生态等需要“细火慢熬”方有味道的段落。
这样的尝试是否为影片带来了成功呢?
或许在评奖维度,它曾无限趋近。
在去年十月,《通往春天的列车》入选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唯一的竞赛单元。
不过最终,该单元最高奖“新浪潮奖”,还是被颁给了更具奇观性的伊拉克电影《绝命海法街》与越南电影《瘦弱少年》。
重工业没落、青年人才流失……这些在人们脑海已打上东北烙印的现象,早在世纪之初便被王兵用纪录影像呈现于世界眼前。
近20年后仅以演绎影像触碰并无差别的题材,未能登顶浪潮之巅可以想见。
而导演似乎有意偏向新浪潮式粗糙、试错般不计空间、道具年代感的拍摄模式,也更让影片表意趋于陈旧与怪异。
片中,一句“他微信也不回”的台词,暴露着其时间背景至少在微信广泛普及的2014年前后。
可带着浓郁上世纪90年代范儿的工龄买断、倒卖工厂零件等桥段,早已不是近十年东北年轻一代所经受的痛苦。
被寄予厚望的演员任素汐,在《通往春天的列车》中饰演主人公怀孕在家的妻子苏芳。
可观众没有盼到她曾在《驴得水》《无名之辈》中自然倾泻的饱满情绪,却只等来有如清汤寡水的装饰情绪。
在当代框架内偏要书写旧日苦痛的剧作,犯着比对任素汐的选角误用或误读更大的错误。
同大批在外地发展的东北青年一样,导演李骥在执导这部处女作之前,已经有着多年“海漂”“北漂”的经验。
即便将影片发生地点设立在老家齐齐哈尔,可他处处蹩脚还原老一辈口中东北往事的影像,仍时刻显示着其对于东北在地青年一代生活状态的陌生。
在十年前同样书写东北“下岗往事”的《钢的琴》中,将时间背景就放在1990年代的张猛已然放弃对苦楚锱铢必较的笔法,转而用一场颇为魔幻的钢琴DIY秀,将一代人的东北回忆释放得轰轰烈烈。
十年之后,这趟从东北开向幸福的列车,显然更不需要靠搜索破败往事的时光机与放大镜提供动力。
【原载公众号《今日影评Mtalk》20200922】
是冲着任素汐来的,我认为有她的电影一定没问题,看完之后还真的没让我失望。
电影院里一共只有5个人,这部电影有多小众可见一斑。
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配乐,一切声音来自生活琐碎的日常,让我非常容易地代入进自己的生活,其中还有一些东北特色的细节,比如雪糕摆在外面卖等,非常地道。
看电影时时常感觉很憋屈,来自主人公的遭遇,也可能代入进自己走入社会中的种种。
主人公凭一己之力(尽管这是警察该干的事情)找到了使自己蒙冤的小偷,最后依然因最终抓到小偷的不是主人公而没拿到应得的补偿金。
而主人公也在经历了种种生存努力之后,不得不扔下怀孕的妻子去往他乡。
这是一部抓小偷的电影,但整部电影没出现一丁点警察的身影,像极了现实中我们被诈骗后无助但依然坚强的影子。
我不想过度解读,我只想把它当成一个讲述小人物的电影,但最后出现的有关东北深化改革的解说文字让我不得不多想。
近些年东北的社会环境为人所诟病,以至于东北人纷纷离开自己的家园,去往更温暖的南方,而东北却越来越破败。
最后主人公坐上开往南方的列车,可以理解为字面上的去往春暖花开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的春天要到来,又或者可以理解为东北即将迎来春天。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个体来说,也许逃离冰天雪地的北方就可以迎来春天,但对于东北来说,春天真的会到来吗?
★聚焦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在片中塑造了一众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荒诞无奈的世事依旧不屈不挠地向前;面对巨大的打击还能拾起热情好好生活;经历再大的困难也依旧可以重头再来。
这样不服输的生活态度也正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给大家的能量。
【★剧情★】 小镇青年李大川将要被火车配件厂买断工龄,面临失业。
因一场意外事件,他被工厂保安当成小偷抓获,失去了领取四万元补偿金的资格。
麻烦的是,妻子此时刚刚怀孕。
厂长对李大川承诺,只要能抓到贼,补偿金就返还给他。
生活还要继续,李大川夜里蹲点儿,白天试着以各种方法赚钱。
他摆过摊,但摊子刚支好,就被对面打架的摊主“波及”赔了本,假扮成残疾人偷偷开三蹦子载客,又被人举报。
随后,老丈人突发急病进了医院,老人家的存折却被小舅子偷去炒股,钱被套牢。
反正,什么倒霉的事都让李大川赶上了。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大川从废品站顺藤摸瓜,终于找到了那两个从工厂偷零件的贼。
好不容易抓住了其中一个,小偷声泪俱下地哭诉自己刚刚当了父亲。
李大川心存不忍,犹豫间,脑袋上挨了小偷一板砖。
最终,小偷落网,李大川坐上了前往南方打工的列车。
留在家中的妻子却发现,他们掉入了厂长文字游戏的圈套,辛苦了这么久,分文未得。
一个满地鸡毛又有黑色幽默感的故事。
★李大川和妻子(任素汐饰)去给岳丈拜寿
●出事后,李大川和妻子想到厂长家里拿钱私了 ●李大川身上展现的那种小人物的无奈、无聊和委屈,是很有代入感的。
而他的遭遇,也深刻地折射着长久以来束缚着东北社会的沉疴:被工厂开除后,他和妻子最先想到的是拿钱收买领导;面临倒闭的工厂里,保安监守自盗,和小偷串通一气;整座小城暮气沉沉,经济不振,年轻人纷纷南下寻求出路,劳动力在逐日流失……
★李岷城饰演男主角李大川 ●李岷城说大川这个角色和他挺像,很善良也懂得去原谅别人,但是纠结、懦弱、犹豫等特点和他本人不相似。
李岷城说,自己最主要用“观察”的方法来往角色身上靠:“观察生活是演员最基本的东西,平时也会把这个习惯带进自己的生活。
经常会关注别人,从而去挖掘人的特质,再把它投入角色中。
★影片运用了黑色幽默的喜剧手法,故事内容看似荒诞,但反映的都是平凡青年的真实生活状态。
【★其他★】 ●该片的拍摄时间仅19天,每天基本都要拍到夜里11点,有几天甚至得熬夜到凌晨3点多。
拍摄期间正好赶上东北最冷的三九天,因此拍摄条件相对严峻。
“东北人也很怕冷,拍摄时齐齐哈尔零下40度,从早冻到晚。
我们依然有很多室外戏份,比如在拍摄冰面抓鱼的时候手上会生出冻疮,素汐还说过每天能张开嘴演戏就不错了,虽然冷得很煎熬,但拍下戏来还是很有成就感。
” ●东北小人物题材电影,影片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剧情,有的只是令人心酸的现实和市侩,工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个即将下岗的普通年轻工人,阴差阳错的卷入了一场盗窃案之中,随之而来的是那一连串的无奈和心酸,苍茫的白雪和冰冷的现实都无法击垮内心的执着,当柳暗花明尘埃落定之时,开往春天的列车成了走向新生活唯一的希望,《少年巴比伦》般的结局不太讨喜,不过也许有时这就是生活的无奈。
●东北老工业区的日渐衰落,经济凋零所带来的弥漫在城市生活中的颓唐,以及人们的逃离、流散。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和沉重。
电影的名字叫做《通往春天的列车》,既然车子要通往春天了,那么什么是春天。
所谓春天,我的第一个看法就是去南方,经商;第二个看法就是过上好日子,只不过可惜到了最后我们也没有看到男女主过上好日子。
父亲重病,弟弟又把家里面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去炒股,自己丈夫家里面无父无母,只有一套破房子,一个丈夫,丈夫还失业了;家里面的境况其实特别特别艰难,这就是女主一家人面临的处境。
其实如果不是经历过严苛生活的人,其实并不明白这些的。
以前的时候其实我也不是特别能够明白这样的生活,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有一点明白了。
“生活也许就是这样的吧,人情世故也是这样的,谁都不能逃脱。
” 今天读《红楼梦》的时候,其实我第一次对于薛宝钗这个人物多了一点点的理解;宝钗是一个很玲珑剔透的女孩子,宝钗很八面玲珑,长得很漂亮,家里面有钱有势。
这些都是宝钗拥有的东西,但是宝钗的父亲没有了,整个家族势单力薄,说起来只剩下了自己的哥哥、妈妈和自己三个人而已。
有时候,其实宝钗是很孤独的。
宝钗要周旋一整个家族里面的事情,要考虑到自己家的生意,小小的年纪就要背负这些许多,其实对于薛宝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情,因为他也才只有十四五岁而已,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对于薛宝钗多了许多许多的同情,即使到了后来的时候薛宝钗跟林黛玉作对,一意孤行地嫁给了贾宝玉的时候,我也能够对于薛宝钗有一种理解了。
世间事,因果相对,一环扣一环。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再次回过头来看这整个电影的时候,我对于男女主角,也多出了很多很多的同情,男主最后看到了小偷,抓到了小偷的时候,其实男主是在他求情说自己老婆孩子还在家里面的时候产生出了莫大的同情,因为他想到了其实自己的老婆也是在家里面待产的,所以说男主就很同情他,一瞬之间的同情却是换来了小偷拿着钢管砸了他一下;而这个小偷最后也得到了很惨的下场,他被车子撞死了,而且撞死他的车子跑掉了。
这大概就是生活吧,就是人情世故吧,向来如此,一直如此,谁也无法逃脱的人情世故。
任素汐: 得亏这部戏有了任素汐!!!
我其实挺喜欢任素汐这个演员的,虽然她长得不咋好看,但是任素汐真的很可爱,她的演技让你觉得她其实不是在演戏,这其实就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生活所在啊。
比如任素汐这一次扮演的是一个孕妇的角色,虽然他还没有生过孩子,但是任素汐的字里行间就是让你觉得说:哎呀,这就是一个妥妥的孕妇,毫无违和感。
我觉得她的演技是让我很舒服很舒服的,就是我觉得很有生活烟火气的那种演技。
电影里面他们是一对很平平常常的夫妻,刚开始我看到男主很帅的时候我其实就在想一个问题:这男的长的不错啊。
后来就揭晓了,其实这男的没钱,父母双亡,一无所有,搁到现在未必有很多女孩子愿意嫁给他的,但是任素汐选择了他,选择了和他在一起,这就多出了后面结婚生子的部分。
仔细想一想,其实也就该是如此的吧。
这个世界上,有些女人选择钱,有些女人选择爱,各取所需吧。
其实说实话,为了任素汐,这部电影也很值得一看。
看上去很平淡很写实……一个看不出年代的背景,景色中透露着萧条和上世纪的感觉,色调也很陈旧…而有些细节暗示这确实是最近的场景,说明,东北经济被遗忘,二十年没有什么改变…物质落后,思想落后…普速列车是一个关键因素,代表着旧事物,慢节奏,不发达,而东北目前也是普速火车的重地…一切遭遇之后,他坐上了这列车,去挣钱,放弃了工厂的工作,也不再追究补助,彻底失望,这火车代表通往幸福,和春天,和当时冰天雪地的冬天场景形成对比…也许,不能拯救自己,拯救现在的大环境,就离开,去改变,这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也希望东北能够加速转型和发展……
贼跑了,人活着,生活的贫困还在继续,妻子家原先也富有过,随着马芳爸爸的退休,什么事情也不好使了,还有个弟弟找了个绿茶婊。
生活的贫困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穷人喝水塞牙呢还是运气不好?
还是潮水褪去后你才发现自己在裸泳?
之后李大川去找工作,洗碗工一个月1200,满足不了三个人的开支,卖冰糖葫芦,遇上打架的,掀摊了,看见一个骑三轮车像贼的人,去收拾继续生活还是奋勇面对没有可能的追问,生活还在继续,李大川买肉是用二条鱼去换的,鱼是大冬天自己去钓的。
最后买了一辆残疾人开的车,练习残疾人的走路,帮助一个人去换水箱意外发现零件,于是又燃起找小偷的希望。
成功尾随了小偷,却发现原来是狼狈为奸,生活是有助手的,开车被人举报不是残疾人,车也没了,马芳弟弟偷家里钱去炒股,被套住了,父亲被气到住院,废品店的人提出给五千块告诉他们消息,真正的抓到了小偷,谁比谁容易?
都是有妻子有孩子的人,面对小偷的苦苦哀求,李大川心软了,准备放他走时,小偷砸了李大川,李大川打到在地,何大同不知道去追谁时,小偷被车撞了。
修养好的李大川准备和何大同去江苏一带赚钱,和妻子过的新年,他说在那里赚钱以后很快把妻子接过去一起生活,妻子问什么时候,他说很快。
最后坐在列车上的李大川和在家里的妻子正互相思念,厂长秘书说贼抓到了,但是不是你们抓到的,所以辞退金没有了,但是厂长给你们温暖,当初马芳送给厂长的意思又回来了,马芳朝厂长秘书仍去,最后又不得不捡起来。
这就是剧终。
电影展现的是东北的小镇青年生活百态,但扎的心远远不止东北,也不止小镇青年。
现代社会的小镇青年和都市白领,就像围城。
小镇青年羡慕都市白领的高薪,享受着发达都市的便利,满街的灯红酒绿。
同样都市白领羡慕着小镇青年的稳定生活,没有过重的生活压力,日子安逸,还能常常陪在父母身边。
本片中的真实的小镇青年破了都市白领的梦,同样扎了小镇青年的心。
电影故事围绕了李大川和苏芳这对小镇青年夫妇展开,大川是一个即将被工厂买断工龄的维修工,妻子苏芳刚怀孕,失业和孩子的压力就在眼前。
本来买断工龄还能得到一笔补偿金,但就在这时大川却阴差阳错被冤枉偷窃工厂财务,导致他失去了补偿金的资格。
被冤枉的大川当然不能就这么放弃,厂长告诉他只要他能抓道小偷补偿金依然有。
于是大川就开始了一边谋生一遍蹲小偷。
为了谋生,大川去摆过摊,去凿过冰窟窿抓鱼,还去扮过残疾人开车拉客。
在有一天拉客路过废品回收站时发现了他们厂子里的零件,于是就顺着这个线索想把偷东西的贼找出来。
后来小偷抓到了,但却因为大川的善良,小偷逃了,最后小偷团伙被警察抓了,但补偿金依然没有,而那时大川也已经踏上了开往外地谋生的火车。
片中有个角色让人很失望,这种人不仅让当地的人失望,同时也让外地人失望,这个人就是大川厂子里的厂长。
当大川被冤枉时想去找他说情,这人装的那个铁面无私,这时苏芳就拿了点钱出来,马上厂长就说,大川你这样你去蹲小偷,要是抓到了补偿金依然有。
这TM是多么奇葩的事,厂长自己不关心厂子财产被偷,反而要人家受冤的人去蹲小偷。
其次这厂长拿员工的钱算咋回事。
这样的人领导的厂子,不管是银行或投资机构,谁愿意给你钱救你。
最后我再猜想下,小偷被抓到后,大川的补偿金肯定也是被他拿了,所以他才愿意把当时苏芳给的钱吐出来。
电影总体来说很不错,是我喜欢的类型,很真实,其次演员演技很棒,不管是男女主还是其他配角。
猜测李岷城以后会有红的一天,任素汐就不用说了,每部戏都表现的很抢眼,每个角色都能很好的把捏住人物特色性格——《通往春天的列车》首发于“看世界电影”公众号,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
在听起来像一个浪漫故事的电影《通往春天的列车》中,成长于东北的导演李骥,讲述了一个和故乡齐齐哈尔有关的故事。
随着普快列车淡出市场,火车配件厂的工人李川面临失业。
一个心烦意乱的夜晚,李川意外目睹了一起工厂零件的偷盗事件,却被工厂保安误当作小偷而当场抓获,并失去了获得四万元失业金的资格。
从此,彻底失去了生活保障的李川,开始一边为生活奔波,一边寻找小偷,自证清白。
看完片子,发现这个故事和浪漫实在不沾边儿。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反浪漫,反励志的。
贯穿片子始终的,是一种看不到边际的“丧”与灰暗,于是,我一度猜疑片名是一种反讽——“春天”究竟在哪里呢?
从气质上看,《通往春天的列车》是偏于新现实主义的。
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评价新现实主义影片时谈到:“它是生活中的各个具体时刻无主次轻重之分的串联:本体论的平等从根本上打破了戏剧性的范畴。
”新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影像风格,滥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意大利。
电影评论家别尔托.巴巴罗在1942年发表的《新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反对在意大利电影中占很大比重的公式化模式。
反对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主义的荒诞可笑、生编硬造的作品,呼唤用人道主义的观点对待人的世界,强调人道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反对听腻了的故事和毫无社会价值的改编作品。
反对艺术的浮夸,就是反对把所有的主人公都表现为有高贵情操的一类人。
” 而1948年,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的面世,更是拉开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帷幕。
可以说,新现实主义的出现,是对于当时电影如火如荼的娱乐化、类型化和宣教化叙事的抵牾。
它往往将摄影机对准当时的社会现实,尤其是边缘化的、处于某种困境之中的“小”人物。
一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聚焦于战争、失业、贫困、阶级压迫、家庭解体等主题,以贾樟柯、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为代表的中国新现实主义,同样将诚实、克制却留有余温的目光投向了普通民众,甚至是底层人民,观察、记录着他们生活的样态,揭示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内在肌理,从而完成对社会现实与世俗生活更为深入的开掘。
正是藉由他们近乎“直观”的注视,那些遮蔽于社会平整肌体之下的粗糙的存在者,获得了一种开显。
总的来说,新现实主义影片具有纪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非职业演员、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地方方言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符号。
而《通往春天的列车》在美学形式上,显然是与新现实主义相契合的。
影片具有强烈的纪实性风格,多数时候只是朴素地呈现着人物的状态。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李川失业后,逡巡在街上,一家一家地找工作,镜头没有情绪地跟随着李川进进出出的身影移动,竟令我想起来贾樟柯的影片《小武》中,梁小武在街上漫无目的的游荡。
镜头语言方面,影片运用了大量长镜头,且镜头多为平视,和普通人的视线相当。
在声音方面,影片更是放弃了BGM,而采取同期声和自然声。
而东北方言的置入,则进一步加深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此外,新现实主义影片往往不仅是一个私人性文本,而是一个社会性文本。
透过“小”人物的“小”事件,观者进入了某种历史语境之中,从而体察到一种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换句话说,新现实主义往往是“以小见大”的。
在《通往春天的列车》中,这种“以小见大”同样没有缺席。
在李川的一系列遭际中,我们窥见的是东北老工业区的日渐衰落,经济的凋零所带来的弥漫在城市生活中的颓唐,以及人们的逃离和流散。
甚至在李川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装作残疾人时,我们也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导演对于社会的质疑,对于这种会逼迫好人“作恶”的社会现状的,悲凉的绝望。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影片的“以小见大”上。
一言以蔽之,太刻意,又太单薄。
在战后民生凋敝的意大利,被偷了自行车的男子因为失去了工作的工具,面临着失业的厄运,而不得已偷了别人的自行车,他的这种被逼迫的“堕落”反向地催生了观者更深切的同情;而在2019年的中国东北,被工厂开除的男子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已“行骗”,则多少让人觉得矫情和悬浮。
导演所试图去映射的“大”的社会与时代,多少是有些不合时宜的,或者说,更接近于二十多年前的社会语境。
与此同时,这种略略刻意的“管窥”,又实在过于浅尝辄止。
同样是映射东北的凋落,《钢的琴》则动人得多。
太多人在这部有点超现实主义的影片中,被召唤回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下岗潮的那段暗色记忆之中,那种时代的断裂所带来的真实的阵痛才恰恰是最戳人的。
故乡从辉煌中猛然下坠,并渐渐被时代抛弃,乃至遗忘;工人阶级一夜之间从社会的主人,沦为了一无所有的浪荡游民;在艰难的岁月中,渐渐模糊的曾熟悉的面孔,和父母所给予的始终浓厚的温情与庇护……这所有的痛与爱,都融作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集体性情结,沉淀在亲历者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中,一触即发。
相形之下,《通往春天的列车》的故事与时代的关联则薄弱了很多,抑或说,这种关联更像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嫁接。
李川被人陷害、找工作屡屡受挫、找到了小偷却依然要不回补偿金……这一系列“喝凉水都塞牙缝”的遭遇,其实和时代背景并没有逻辑上的对接,而多是一种个体际遇上的不幸。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剥离掉东北这个地域背景,和东北经济依旧萧条且正在艰难复苏这个时代背景,这个故事主体仍然成立。
于是,李川的悲愤、无奈、丧、压抑,固然会引发观者的同情,但却终究难以触发他们系于时代经验之上的共鸣,以及一种更为深刻的情绪。
除了这种“软伤”,影片还存在一些“硬伤”。
比如,逻辑上的bug。
我实在理解不了,李川和大同费尽心机发现了小偷,录下了证据,却又不交给警察,而非得自己追到“贼窝”去不可的“作死”操作(而且似乎到最后也没有向警察报案)。
只能说这个男主角的脑回路颇有些清奇。
至于结尾,在李川乘上去南方的列车画面上蓦然出现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相关的字样时,则更是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这样一种强行的主题升华,实在是与整部电影之间充满了格格不入的撕裂感。
如果是为了方便过审,这牺牲又委实有点大。
亦或许,导演真的是有点政治表达的“野心”。
一如他在访谈里提到:“大川抓小偷这个事,就相当于东北的经济,你抓到小偷,就好像我们知道东北的症结是在哪儿了。
但是大川没要他钱,就是我抓住问题的症结了但我解决不了它,这个隐喻比较深。
” 其实,比起漂亮的隐喻,我更喜欢贾樟柯的那句话:“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和沉重。
”列车缓缓行驶,这个开放式结尾足矣。
生活还在继续,春天或许会来,也或许不会。
李川不知道答案,我们也不知道。
好在,任素汐的表演还是值得看看的。
为什么不是“开往春天的列车”而是“通往春天的列车”?
因为如果没有家人朋友的爱,这辆列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发车。
今天在“壹条观影团”的组织下看了这部由李骥导演、李珉城、任素汐主演的小人物在生活中挣扎奋斗的故事。
小镇青年李大川为了洗清冤屈,用最笨拙的方法蹲守工厂、假扮残疾人补贴家用、深入贼窝搜集证据以身犯险……局外人看出了他的自尊和执着,但对他刚怀孕的妻子来说,这些无疑是荒废时间的无用功,还不如给厂长送钱、求父亲找关系更有用……焦虑就像一天天隆起的肚子一样与日俱增。
但她并没有因此成天数落丈夫的无能,反而处处设身处地,总是首先考虑丈夫的心理状态。
从一开始听说丈夫被开除以后,每次遇到新的挫折,她的反应都是冷静理智的思考一番,然后劝丈夫“别上火”,跟别人解释“我没生气”,组局请丈夫的兄弟来家里陪丈夫喝酒排解时,甚至会中途知趣地带兄弟的妻子离开饭桌,让两兄弟抽烟喝酒聊个痛快。
每次她看着李大川的眼神,都带着心疼。
虽然也有绷不住的时候,但她从来都是遮住脸、背过身抽泣几下,等情绪宣泄完了,迅速恢复平静的神情。
她看似心大,实则宽容;看似对一切都轻描淡写,实则心思缜密、坚韧乐观。
而大川的好兄弟更是为朋友两肋插刀。
虽然戏份不是很多,但前半部分的寥寥几件小事,都从细节上体现了两家人生活中互相的照应。
而到后半部分,如果没有兄弟的帮忙,大川也无法成功保住买线索的五千块钱、并抓到小偷。
大川的家庭是小人物,害他蒙冤的两个小偷也何尝不是在生活底层挣扎的小人物?
当大川好不容易抓住其中一个小偷后,还是对小偷手机里妻儿的照片产生了恻隐之心。
其实影片里还安插了许多对生活焦虑、心生愤懑的小人物,和大川一同被裁员的同事,摆摊卖瓜子的大哥,开黑车的兄弟……在故事的背景中,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落后造成了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每个普通家庭里都有这样的小人物,迫于责任和压力做出违背原则的事。
从这一点来看,大川似乎在小偷身上看到了这段时间里迷茫的自己。
如果把人生比作列车,难免会经历特别黑暗的隧道。
能不能过去,其实不在于眼下。
对大川来说,有这么一个体贴、无私、识大体的妻子,有这么一个彼此了解、信任的兄弟,才是支持他坚持到春暖花开的最大动力。
也许正因如此,影片并没有安排一个非黑即白的结局,而是一个不胜唏嘘的意外。
漫漫人生路上,需要迎接的挑战还很多,也许正是因为这次的坎儿,才激发了大川最后离开家乡、下海奋斗的决心,而不是本来打算的,拿着4万块补偿金开个小卖部维持生计而已。
多年以后回头再看,可能小偷最终有没有抓到、补偿金有没有拿到,也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他们拥有着更珍贵的动力,列车一定会开往春天。
片子最优处是表达的无比真实,小人物的生活展现,尤其感觉环境取景入实。事无巨细的平淡日常生活表达,展现上有优点有弊端,现实且单调。故事结构基底比较简单,没有突出的特色,完成度还可以,但整个片子胜在真实平常,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刻画地形象。
这个可是沈腾的老家啊,为了惨而惨的编剧,后面开始完全不符合逻辑了。任素汐和男主演的没问题,编剧的问题
……烂到无语
算是比较能看的东北题材和比较优秀的东北爷们儿,小偷和工贼哪个更可怕?答:同时遇上
好久没看过这么烂的片了,快睡着了,男主就是一xq,任素汐演谁都像任素汐。所以车祸那点是,小偷被撞死了?肇事逃逸?同子没抓住肇事司机是因为他们追赶小偷出人命有连带责任,就没上报厂里和公安局,不了了之?
挺好,该揪心的时候揪心,该憋屈的时候憋屈。只怕现实比电影更残酷
任素汐
北方一片苍茫。看得出导演想表达许多东西,但剧情实在是乏善可陈,陷入在事无巨细的日常里。表演也没有太多亮点,请别再尬吹任素汐的演技了。PS:如果电影名保留之前的《春天在哪里》,或许可以多给一星。
东北的大缩影,老工业基地的没落,城市没有生机,总是丢东西的工厂,配合冬天,环境铺垫的很好,故事性很简单,任素汐演技很好,男主给爸妈烧纸那段催泪……
真就中规中矩…故事没什么太大创意,简简单单,演员演技比较过关,也没过于添彩,也不至于尴尬辣眼,所以没什么爆点,也没什么太过份的槽点,有些平庸,我承认我是冲着任素汐看的,抛开私生活不谈,她的驴得水真的打动我,演技也算及格线上
东北的场景真实得像我24岁之前的样子,没处躲藏的寒冷和制度的绝望,当街动手骂架的普通百姓,推三阻四道貌岸然的单位领导,有事没事喝几口的铁子。故事线中有几处处理得不够好,结尾略显牵强,个别演员东北话夹杂了北京腔
968
我还在犹豫到底看不看呢,这片就没有影院排了。最近上线了,刚好可以看一下。电影质感不强,也就一电视电影水平。戏剧冲突不够,整体有点太平太琐碎。有些转折逻辑性不强,说服力不足。任素汐其实戏不多,基本都是在给男主搭戏,而男主确实没有独挑大梁的实力。看完还是能理解东北人南下工作的动机,实在是没办法了。这也不是“通往春天的列车”,而是“逼往春天的列车”,你不上车都不行,不上车就得喝西北风。
故事主线非常清晰,起承转合也合情合理,看得出来导演有在剧本上下功夫
太难看了,整部影片最值得敬佩的人就是我——居然咬牙看到片尾。屎💩一样的录音、摄影和叙事,任素汐的表演我是喜爱的,但是因为人物空洞,演起来不知所云。 这是啥玩意?导演究竟有多么厌恶东北?
影片大背景是产业跟不上时代发展而被逐渐淘汰的东北。人物都是一帮大背景下最底层的平头百姓,无论是男主哥俩,还是小偷哥俩,还是保安哥俩,乃至摆摊的、收废品的、开残疾车的,可以说都是没知识没文化没技能的底层人物,可以说他们活得很平淡,但一旦遇上点事,平淡就变成了挣扎。印象深刻的是,仅仅因为片中唯一大人物——厂长那极其敷衍的一句话,男主一家就不得不在东北冬天晚上去街边蹲守,这似乎成了挣扎中的救命稻草,画满了悲凉和绝望。影片名字叫通往春天的列车,却是开往江浙的列车,最后还打了文字说明,努力地让老工业区保留迎接春天的期待!
电视电影
好舒服生活的一个故事,看在李岷城脸的份上我愿意多给一星(;´༎ຶٹ༎ຶ`)
因为没有做爱而引起的一堆屁事?
看不出年代背景,要不是那句发微信没回,我都以为是上个世纪传说中丈夫骑车驮着媳妇儿去浴室卖春那会儿,原来现如今也和那会儿一样让人窒息绝望,直到出现了片尾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