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就一点比较震撼,那就是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懂得少,需要被照顾。
其实真正需要被照顾的反而是大人。
所以以后育儿时还是以朋友之道相处,尽量平等对待。
还有一点就是孩子的交友,也希望他能有几个不错的朋友,男女皆可。
也会让他适当的放松,毕竟青春只有一次,没了就是没了。
至于电影,总的来说还可以吧,也可能是我笑点低的原因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跟不为人知的原因,原定于暑期档要上映的《伟大的愿望》改名《小小的愿望》改档中秋节上映。
我个人挺期待这部电影的,因为之前见过韩国原版,觉得故事创意不错,但节奏跟细节可以更优化,所以我想如果国内翻拍可以解决原版存在的问题,那应该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但,看完《小小的愿望》,我有些失望,个人对这部电影的感受是:《小小的愿望》:对韩版的汉化,延续了搞笑,放大了尴尬!
先插入时长3分58秒的“蛋蛋秀”《小小的愿望》:对韩版的汉化,延续了搞笑,放大了尴尬!
_腾讯视频下面关于《小小的愿望》十句话影评,请查收:1.中国电影翻拍韩国电影是常态,起初的时候我还吐槽,后来也没那么较劲了,如果翻拍过程中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土化做得足够出色,那翻拍就翻拍吧。
可惜,《小小的愿望》翻拍并不算成功,本土化没看到,台词、笑点几乎照搬韩版,有几处甚至连分镜头都一模一样…所以,只是换了三个演员,改了三个角色的名字照着原版再拍一遍。。。
这样真的有必要吗?
2.为什么说延续了搞笑?
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戏剧性,三个好兄弟,高远身患绝症即将离世,而他最后的愿望是po处(国内改成了谈恋爱),于是好兄弟徐浩跟张正阳就绞尽脑汁开始为兄弟谋福利…因为其他俩人都自带“傻”的属性,所以圆梦过程必然状况百出。
比如父亲会错意带儿子长跑,比如兄弟脑袋一热带他去海边,这些都有爆笑桥段,但基本都是照搬原版。
3.为什么说放大了尴尬?
你们都知道,韩国电影时常有些夸张的桥段,但是配合韩国演员夸张的表演方式以及放在他们特定的语境里,你会觉得,很傻也挺好笑。
但是一旦毫无改动的照搬到中国,你一定觉得很突兀,甚至夸张到让你觉得尴尬的地步。
比如电影后半段,王大陆跟魏大勋找了发廊女孩去病房看彭昱畅,这时候他妈妈突然出现…为了不让妈妈破坏儿子好事,爸爸突然被从楼道一侧飞起来对着他老婆就是一记重拳,直接打晕…这个桥段也是照搬韩版,但我看韩版的时候就觉得虽夸张却可爱,可是《小小的愿望》里,这一段就很突兀很尴尬。
4.韩国版打动人的地方,是其巧妙的通过荒诞跟温情的反差产生笑中带泪的效果,可惜《小小的愿望》为了能顺利上映,进行了很多修改,而要命的是,这些修改恰恰把电影本该有的笑点跟冲突减弱了。
当最后的愿望从po处变成了谈恋爱…你们想想,一个青年男人,想谈恋爱多正常啊,况且还得了绝症马上要死…电影少了一个荒诞的噱头,而故事还在沿着无厘头的路子再走,最后反差没了,只剩下不伦不类。
5.电影里一直号称三个好兄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死党,那么三个人三种口音,我只能理解他们是各自请了不同地方的方言家教。
当然,一开始电影解释了魏大勋是初中时候从东北转学过来的,还算合理的解决了一个东北口音,那么王大陆的台湾腔呢?
故事没交代,王大陆的台词还最多…我也不想出戏,可是他一张嘴就阻止我入戏。
6.照搬韩版搬到让我觉得尴尬的另外一点是冯嘉怡饰演的老师。
韩国版里哥们三个都是高中在读生,所以他们出入夜总会碰到老师惨遭毒打也是情理之中…可惜,中国版里三个人的设定是高中毕业生,毕竟高中生不该有谈恋爱的念头嘛…而冯嘉怡饰演的老师也早就下海不当老师了…这个时候当老师…前老师碰到前学生去烫头发,去夜总会的时候,还要臭骂甚至毒打…这个老师是有多闲?
如果照搬实在不合适的话可以去掉这个角色嘛,这是何必呢?
7.有种电影叫性喜剧,当这种电影没了性,那么剩下的喜剧也就变得不伦不类,因为很多笑点都建立在“性”上。
就好比尖椒炒肉,没了尖椒,干吃肉,腻不腻?
而《小小的愿望》就是一盘没有尖椒的炒肉。
8. 电影里三个演员的演技,彭昱畅从头趟到尾,而且能看出来被剪了不少戏份,但他凭借神态跟面部表情很好诠释了角色的情绪变化,发挥很稳定;魏大勋算是本片搞笑担当,他对于笑点节奏的把握的确很出彩,我挺喜欢;王大陆略显尴尬,戏份最多,表现最差…他真是从《少女时代》之后,几乎再也没有值得一提的代表作…替他捏把汗。
9. 电影最后出字幕,高远(1983-2002),让很多人以为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其实不是。。
这只是创作者在告诉观众,这孩子死的时候19岁了,成人可以谈恋爱的哦。
但随即而来又放了很多真人去世的照片,一群好友合影,把去世的那个人慢慢变成黑白色…这个真的没必要,这些去世的素人跟电影完全没有关系,导演也不认识他们。。
又何必拿着他们的照片强行煽情呢?
10.最后我想说一下电影剧情之外的事情,彭昱畅跟片方解约。。。
这事我支持彭昱畅。
我觉得这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演员为了争番位而撕扯,这是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的演员正当权益,你签了合同不履约,我当然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是这样做给很多人造成一种错觉:戏外撕番位,片中兄弟情…讽刺不讽刺?
以上就是个人对《小小的愿望》观影感受,整体挺失望,如果你看过韩版可能会更失望,中秋放假,能出去就多出去走走看看玩玩吧,这期视频木有彩蛋,祝大家早日富可敌国,拜拜!
■关于《小小的愿望》 首先以我浅薄的电影认知来为它划个范围,它属于想要做出意义的爆米花电影,而对于这个意义它做出来没后面讨论。
接下来让我说下画面。
让我奇怪又难受的画面,灯光和色调极其地不统一。
其实多尝试几种没错,但是多尝试了没办法把它们融合/统一/自然过渡还拿来赚钱就是你的不对了。
我还是真的很佩服,可以把夜店风、日系清新风、狂加光晕滤镜风、纪实风、综艺风、好几种不同风格的正常疯狂调色集中在一个半小时里的。
好多镜头的灯光天空过曝甚至过曝了将近一半的画面、灯光生硬就差把光源露出来了、特写和近景的景别巨奇怪这样可以有不同解读来解释的地方就先不说了。
好的然后来说说剧情演员方面吧。
剧情其实很是松散生硬,很多剧情并不为主题服务。
主要剧情就是一句话:两个少年为时日无多的患渐冻症的兄弟完成心愿路上发生的曲折故事。
但是一个半小时里我怀疑穿插了将近半小时无关的情节,其中属王大陆的最多,但是王还演不好哇,看得我地铁老人手机(顺嘴提一句,影片开头主演第一位是王,所以王真的加戏压番?
)。
剧情这走走那走走,中间以逗笑观众为目的,想起来剧情定位了绕回来一下,然后在后面疯狂煽情,我依旧地铁老人手机。
剧情里几乎所有的搞笑情节都是身体搞笑,以卖惨的剧情遭遇和夸张的表现来逗笑观众,我一度怀疑我在看小品或是情景剧。
还有,三大演员里演技还可以或说不错的就是彭昱畅了,可惜彭的戏份是真的少,另外俩,浮夸,生硬,不连贯。
所以,他们想要做出的这个意义很浅薄而明显张扬得浮在表面,努力地想要做出来,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意义还是只停留在台词和宣传的空喊口号而已。
其实,关于《小小的愿望》想说的话我是想要看完2016年韩国的《伟大的愿望》再相较而写的。
可惜我目前找遍了我所有找资源的途径也找不到《伟大的愿望》,只看到了一段一分半的片段截取。
是一个男生在学校看见同学以冰桶挑战取乐的节选,就光从这一分半,我看出了稳定的风格色调、一分半内挑不出错的演技和比《小小的愿望》更深的东西。
(后续补完了《伟大的愿望》会重新回来对比的) 尽管如此,它依旧是一部可以值回爆米花的爆米花电影。
赚到了观众笑声也赚到了观众眼泪,反正它是赚到了本·笑点泪点双低·人的笑声和眼泪(即使我知道这个剧情贼烂我还是会被逼出眼泪然后边哭边骂我觉得我也是挺搞笑的)。
作为一部用来赚钱的片子,这样不也就够了吗?
还要要求什么呢?
2019.9.11看完韩版伟大的愿望了,原来我看到的那个片段是全片最深刻的地方。
只能说有稳定的色调、不那么浮夸的演技、更加通顺的剧情而已。
而小小的愿望是完全的Ctrl c+Ctrl v连好多分镜都一样的翻拍。
伟大在兄弟情上更加自然与深刻,王角色也更加立体,剧情连贯很多;小小在彭角色上彭昱畅演得更像个瘫痪少年。
2019.9.12
下面就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一说这部片子吧刨除一系列外部因素(你们懂得)我给这部片子打4颗星:不得不说彭昱畅王大陆魏大勋凑到一起还是很有能量的配合得很好,也都把自身的优势发挥了出来,让观众在戏中看到了浓浓的兄弟情。
再说故事,因为是根据韩国原版改变的,整体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同时融入了中国元素和笑料。
大大小小每一个角色都有出彩的地方,大家到时候看就知道啦。
魏大勋是整部片子中60%的笑果担当,真的让人又好笑又心疼,只想说大勋挨打受苦了。
其中有两处让我落泪的地方:一个是彭昱畅叼着笔给两位兄弟留言;一个是结尾处彭彭的旁白和回忆的画面,他的那个笑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可以说是彭彭的演技给了我很强的共情感,瑞思拜!
片子也有很多不足:其中一个问题是由于之前的一些原因不得不讲片子进行删减,可以看出彭彭的戏份应该删了不少。
愿望也从之前的换成了“谈恋爱”,所以有一些地方看起来比较突兀,好在故事还算完整清楚。
还有一个比较遗憾的是彭彭喝20多包感冒冲剂的镜头被剪了,真的辛苦彭彭了(虽然他肯定认为这是演员应该做的)。
还有一点想说的,彭昱畅绝对算得上片子的核心担当了,不论是从演技还是故事的发展上,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真的把一个神经性肌肉萎缩的男孩演活了,把那种无力感、绝望感和希望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是一部值得看、值得反思的电影。
也希望这件事早日能够解决,给彭昱畅给所有关心这件事的人一个应有的尽量完美的交代!
就像昨天子枫妹妹发的微博一样,这是“他的愿望”,他希望大家能去看一部充满了所有人心血的电影,因为这是他的作品,不为别的。
最后支持彭昱畅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希望未来的华语电影市场更好更干净纯粹!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实不相瞒,我现在的心情很糟糕。
昨天为大家解说完《搏击俱乐部》之后,为了让我的大脑放松一下,今天早上我又去看了王大陆、彭昱畅、魏大勋主演的《小小的愿望》。
一场电影下来,总结下来就十个字:小小的愿望,大大的失望。
电影翻拍自韩国电影《伟大的愿望》,讲述一名高中生身患绝症,希望能在临死前成为一名真正的男人(你懂的),随后他的两位基友帮助他完成愿望的故事。
而《小小的愿望》在剧情上稍作修改,将“成为男人”的愿望换成了谈恋爱。
首先我要承认一点,片方选人选的不错,彭昱畅的演技值得称赞。
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都躺在病床上的角色,彭昱畅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这里说一个细节,当彭昱畅知道基友们要帮自己找女朋友,询问事情进展时,有一个很细微的挑眉动作。
这个动作很好的展现出人物本身贼萌属性,跟身患绝症的设定形成了很好的反差。
而王大陆和魏大勋饰演的两位基友,一位古灵精怪,一位呆萌搞笑,承包了电影中的大部分笑点,三个人搭档,也产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
其次就是电影对一些情节进行了创新,去海滩时三人遇到交警的情节,处理的很好,让我看到了跟韩版不一样的东西。
笑点也很足,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优秀的一个部分。
出发去海边的时候,三个人骑一辆摩托车,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举手示意他们下车接受检查,结果他们会错了意,跟交警叔叔击了个掌。
到了海边,看到了一堆垃圾,两个基友硬是清理出来一条道路,把男主一路推到了海边。
从海边回来,基友还带着他去发廊洗了个头,别想歪,是真的在洗头。
但是,比起这些优点,缺点暴露的更加明显。
首先,最最关键的一点,除了去海滩的情节,《小小的愿望》里的其他剧情基本上完全借用韩版。
剧情,笑点,人设,甚至连镜头处理的都一模一样。
这就导致片片看过韩版的电影之后,对国版的改编异常无感。
国版里的笑点,反转,甚至是台词,我都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这就是我对影片失望的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剧情进行改编之后,变得毫无逻辑。
原版《伟大的愿望》本身的定义就是一部性喜剧,但是国版将成为男人的愿望换成了谈恋爱之后,整部影片的逻辑就爆炸了。
看到两位基友为了给男主找个女朋友,被疯狂打耳光,被当成抢劫犯抓进了警察局。
我不禁开始思考:身患绝症的青春期少年就想谈个恋爱,怎么就能生出这么多祸端?
你直接告诉妹子,我哥们得绝症了,能不能去和他做个一日情侣,完成他的临终时的小小愿望。
这不就行了么,非得又是被女生打耳光,又是被警察抓,到了最后出力不讨好。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主角们的行为没有足够的动机作为支撑,一切的障碍都是他们自己作出来的,所有人做事都不带脑子,人物成长也毫无轨迹可言,使得整部电影很难引起读者共鸣。
实际上,韩版的《伟大的愿望》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建立在“性”这个前提下的,也正是因为高中生对性难以启齿,所以才会产生许多反差感的笑料。
到了《小小的愿望》里,没有了“性”这个矛盾点,建立在以“谈恋爱”为大前提的笑料,或多或少都有些违和感。
而且高中生毕业了谈个恋爱不是很正常么......有什么羞于启齿的。
当主题从“成为男人”变成“谈恋爱”之后,影片最大的卖点已经荡然无存,只能当成一部赞美友谊,感恩亲情的影片来看。
电影结尾处的葬礼加上男主写给两位基友的信,本应该是最大的煽情点,但是前面缺少了必要的铺垫,看的我昏昏欲睡。
可能导演也发现结尾的升华过于生硬,于是在影片结束后的花絮里加上的许多现实里朋友之间的合影,试图引起观众的共鸣。
可惜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反而让我对电影的好感度又降低了许多。
再加上令人诟病的配音和剪辑,使得整个故事的流畅度也大打折扣,而无处不在的柔光滤镜也晃瞎了我的眼。
看完《小小的愿望》,我心里一直有着问题:为什么我们翻拍的喜剧电影总是会翻车?
爆笑温暖,表情包满天飞的《非常主播》,到了中国,变成了尴尬违和的《外公芳龄三十八》。
一本两拍,韩国拍出了票房冠军《极限职业》,中国拍出了雷人大片《龙虾刑警》。
如今《伟大的愿望》被生搬硬套,加上标签,变成了这部槽点满满的《小小的愿望》。
我们可以说审查制度太严。
可就算把限制放开,《小小的愿望》就能实现口碑逆袭吗?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翻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制粘贴,而是应该是在优秀的故事基础上,再加入一些符合国情的东西,就是咱们常说的上的“本土化”。
电影里对“本土化”的表现异常匮乏,除了灌篮高手和干脆面的卡片,我看不到其他有特色的东西。
而且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些“本土化”的符号是可有可无的,完全没有推动故事的发展。
翻拍电影本身就有着很大的风险,不可避免的会跟原版进行比较。
好的翻拍作品,应该在好故事的基础上开枝散叶,而不是生搬硬套原来的桥段,改个服装道具,换个场景演员,就觉得大功告成了。
有改档、改名、因为抢番发声明的时间,不如多想想怎样改编,才能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同时体现自己的新意。
现在翻拍的喜剧电影,几乎都在拿观众当傻子。
找个口碑相对较好的电影,买下版权,将里面的剧情、笑点,原封不动的加进去,再找上几个流量小鲜肉,就可以躺在床上数钱了。
他们数钱的时候,我只能站在影院门口生着闷气,回家的时候电梯还停电了,又爬楼梯爬回了家,大清早的干点啥不好?
非得跑电影院遭罪吗?
唉,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了。
拜了个拜。
说在前面的话:1.虽然是翻拍,但是影片对于肌肉萎缩症患者的讨论,还是有意义的。
关注少部分特殊病症患者聚焦疾病治疗。
2.王大陆的演技真的是尬。
伴着旁白的内心世界与和街边乞讨的人爆发的声嘶力竭,都显得苍白,没有内涵。
没有走心只是留于表面。
3.感觉评分较低有一个缘故,就是国内对于“废柴”人设和对于浮夸生活的展现的接受程度比较低。
对于高中毕业还被父亲查电脑热度、被欺负衣着破烂被警察追等剧情就当作调节剂看别认真还是很有意思的。
(但是本身看多了韩剧的我接受起来还是不难,所以也就不尬黑这一点了。
)4.看见一个花絮,一个海边戏份拍摄的工作人员对彭昱畅说“你以为这部戏躺着就把钱挣了。
有这么轻松吗。
”我觉得这个工作人员真的很过分。
全片最大的难度也正是彭昱畅饰演的“高远”。
彭彭真的是实力演员。
—————————
关于打星:作为喜剧,可以给4星因为看电影期间,影院多次响起了笑声。
特别是魏大勋,真的可以说是长在笑点上。
一举一动都是搞笑。
父亲打太阳穴然后看世界一片红色,真的是笑出眼泪。
作为励志片,我只想给这部电影2星看到魏大勋减掉自己心爱的鞋子让彭昱畅穿着合脚,别说,真的笑中是带着泪的。
插一句:如果这部电影在前期宣传不立足于“愿望”不过度的营销梦想,而是立足于喜剧,我觉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大火的《我不是药神》,前期宣传基本都是强调“喜剧”而不是感动,而后期口碑发酵成为了“感动”。
)毕竟魏大勋➕王大陆➕彭昱畅的喜剧阵容还是有人买账的。
另外在我这里口碑和分数真的不至于5.1。
至少及格以上。
也许是映前维权(番位之争)败坏路人好感,所以有所影响吧。
————————关于梦想:当得知离死亡不久后,所有人都问彭昱畅“你还有什么愿望吗?
”然后每个人都自作主张的想着去帮别人完成“心愿”。
爸爸的长跑,妈妈的篮球,朋友的海边。
说到底,都是为了自我满足,强加给生病的孩子的负担。
以至于彭昱畅为了满足身边关心自己的人欲望,给自己来了一个“成为男人”的强行愿望。
这个剧情非常的贴近生活。
人们总是“我觉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总是把“我觉得你需要XX”的“XX”强加给对方。
根本不知道对方真正的需要什么。
因为这些没必要的给予,真的导致我们的生活负重太多。
————————最后关于性:我非常能够理解彭昱畅的角色想要在人生的尽头有一次性的享受。
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哪怕最后没有正在的性发生。
即使发生,我觉得也情理之中。
我本人对这部电影还是非常期待的 但是还是让我失望了。
这部剧大概也是激励许多像高远一样的患者吧 别气馁!
当然我也很羡慕高远的朋友!
中秋公映版基本是“学好”归来,台词破处都改成了谈恋爱,还有一段重拍的。
整体中规中矩,节奏温吞,毫无兴奋点。
最重要的还是剧本不落地这个问题依然没解决,地基没打好,人物就立不住,人物立不住,就没法产生共情。
以及导演惯常的偷懒和几乎没有进步的小聪明就不吐槽了。
就目前的语境下来讲,这个片子作为暑期档种子选手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看的点映场,尽量客观的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不涉及剧透故事讲的是两位死党齐心协力帮一位得了绝症的少年完成最后的愿望,故事主线很明确。
影片里有亲情,有友情,有笑点,有泪点,作为商业片来讲可以打及格分了,但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是不应该只有这些的。
比起韩国原版《伟大的愿望》来说,这部翻拍在我看来属于翻拍片十部翻车九部的那九分之一。
原版的愿望和对生死的思考有巧妙的关联,这点不多说,而小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需要改动,硬要说得通也行,总归差了那么点意思,看得出很尽力了。
但是电影一开始是照着原版拍的,为了过审再去重新剪辑和修改,故事就显得有一点碎了。
前半程的情节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所以剧情流畅笑点密集;后半段的补拍镜头+重新配音,由于修改显得不是特别合理的情节,明明是A在说话切到B的画面,还是影响到了观影体验的。
结尾的强行转折真的好生硬啊,但这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算得上改编的点了。
这里真的还是忍不住吐槽一下导演和剧本,对翻拍是有什么误解,翻拍不是指翻开别人的剧本然后开始拍。
我就感觉这电影也不用剧本,你让演员们一起看下原版然后照着演就行,像我这种看过原版的,就跟二刷的感觉差不多。
有一些情节其实还带一点水土不服。
有一说一,没看过的人会觉得还挺好笑。
设计的一些笑点我也能get到,好几次全场爆笑。
好笑算这部片子的优点,该夸还是要夸,有几个空镜也真的很美。
打个比方就是整部电影是一棵树的话,树干还是韩版的,树叶换成我们熟悉的颜色,挂了一些符合我们国家那个年代的笑点,然后树长到后面还长歪了。
就显得,诚意一般。
导演没有想要拍出自己的东西,只是想拍出一部能卖座的,还舍本逐末的把最重要的内核给丢了。
因为即使放弃了那个敏感话题,原版剧本更多的关于生死的思考,也没有呈现好。
你不知道这个故事重点在哪里,高潮在哪里,结局强行拔高真的让人感觉有些噎着吃不下。
笑完了,擦干泪,再来回想一下,好像也并没有觉得这部电影真的讲了个啥。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真实观感。
观众买不买账且看后续票房情况。
我是一直有在关注这部片子,真的太多波折,对影片期待放得很低,对演员预期也低。
以前没看过魏大勋的戏,以为只是个单纯挺搞笑的小鲜肉,但是这部电影他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大勋真的很好笑,影片大部分笑点是他来制造的,因为他演的张正阳比较憨,配上他的委屈脸就会笑果加倍。
还挺适合演喜剧的,不过是刚起步的阶段。
如果他有心沉下去好好磨练演技,以后喜剧片里真的可以有他一个位置,他本身就是很讨喜自带笑点的男人。
有几个镜头我在想如果他能更面无表情一点来演,可能会更好笑也说不定,期待一下。
但是他也有一个小缺点,就是可能脸上自带笑容,导致有些哭的戏份很难分清他是在笑还是在哭还是在笑场中哭,也可能导演就是要这个效果,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通过后期对表情的控制的加强去改进改进。
加油我看好你。
然后徐浩那个角色,其实是在憨中带一点聪明的。
徐浩和张正阳两个人应该是张正阳最傻最天真,凭着一腔纯粹的友情和并不发达的智商在帮死党完成心愿,徐浩也傻,但是稍微的懵懂一点。
当然这是我看了原版后对角色的定位,小愿里的演绎,总感觉过于扁平了一些,是人物去贴演员气质,而不是演员去演绎角色的感觉。
特别是两场独角戏,实不相瞒,王大陆确实撑不起来。
不管是台词还是表演,都让人很出戏,特别是大段的独白和长镜头的画面,放在台湾偶像剧里是适配的,放在电影大荧幕上就不可以了。
真的很不适合他,我甚至怀疑导演是不是在故意整他要拍这段(这句是开玩笑)。
然后另一场应该是泪点的戏,电影也处理的不好,演员也发挥的不好,反而让我笑出了声,就很尴尬。
台湾腔不如东北腔自带搞笑气场是真的,用得好也可以搞笑,但这部剧里显然是负面效果。
希望他如果真的要演电影的话,也拿出专业的态度来,不要拿着拍偶像剧的调调来霍霍大荧幕。
最起码把普通话练练标准,台词念清楚了,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要求,真的也不是什么努力了做不到的事。
三兄弟里最后说高远,这个角色应该是三个角色里演绎难度最高的,毕竟躺着四肢不能动,只有面部表情和眼神、台词可以传达他的情绪。
高远的演员彭昱畅,也是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原因。
一直很期待他演一个绝望or濒死之人,特别是看完原版后,就更加想知道他可以演成什么样子,会怎么表达。
他没有让我失望。
很可惜的是,他的戏份实在很少,看到首映的反馈说导演删了他很多戏份,所以从影片最后呈现的效果来看,他真的很厉害了。
一张试卷,做完试卷了撕掉半张再给他打分。
在这个前提下,他完成的很好,在仅有的发挥空间里表达他的人物,把人物立住了,该传达的都传达到了。
台词的进步很明显,特别是讲长台词的时候。
影片没有再给他更多一点点的空间去发挥,反正目前的观感就是他写了篇优秀作文,影片给观众展示了作文大纲加优秀片段,就没有了。
原本高远这个人物作为主人公,在最好的年纪还没活明白却要面临死亡,他是怎么想的,是害怕更多一点,还是坦然更多一点,是不是还有好多话要说,是不是还有遗憾。
这里提一句妈妈的戏份貌似也被删了,所以有一个情节有点突兀。
可能是我想当然的觉得由他去点题其实是更合适的,但是电影把点题这一重任交给了徐浩这个角色,也不是不行,只是从效果来看,题没点出来。
高远这个人物鲜活却难以更饱满,是我对这部影片最遗憾的一个点。
剧里父亲这几个角色也都是又搞笑又拼,给岳旸老师点赞,会错意的老父亲可真的不要太拼了。
演张正阳爸爸的贾冰老师也超好笑,可以跟大勋父子组合出道了。
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宇哥,都留下了经典的片段。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三星我还是会给的。
但也止步于三星了。
挺好的题材,本可以有更多的进步空间,可以更好的,种种原因最后止步于此、很遗憾。
就像主人公高远一样,他本可以有无数的可能,却也只能走到这里了。
如果你只是想去电影院放松一下乐一乐,可以放心去看,起码笑到回本。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尽量客观了。
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您看到这。
人们对这片子的兴趣基本都源自于他的题材——临终性渴望。
少年绝症,人生还没开始就面临结束,出于原始本能,希望在生命的最后实现破处,对于想要做好演员的他自然是愿意不惜推掉其他戏约去挑战的(据说张一白导演之后等了他四个月)。
但是,制约他的除了资源还有审查,影帝提名之作也是导演用最后的坚持换来的,大象可以说是他唯一一部可以看到个人表演完整的情绪递进,并与叙事紧密结合的作品。
伟大变小小,妥协和自我阉割的结果就是使原本可以深挖的主题沦落于段子式的笑料中,承担探讨生死与性的灵魂男一号线,自然也就被剪的稀碎。
只能享受几个他演技的爆发点,并从可怜的戏份中赞叹他对角色状态的把握,那种少年自然纯粹的性渴望,仿佛不参杂任何过多的成年式欲求,只是一种干净的好奇与渴望,或者愿意相信他所说的,只是为了排解临终的绝望感,给两个傻屌兄弟找点事做。
这种人物状态的拿捏已经渗透到他全部表演中,以至于如何删减都能轻易捕捉。
他整个人物的状态如此精准,包括干裂的嘴唇,日渐苍白的脸色,挂着泪珠的睫毛,忘记剃掉的胡茬,还有急需拯救的发际线。
哭戏更是标杆到彭老师在线教你学演戏,了然而无奈的笑容下眼泪自然涌出,带一点苦涩和坚强,又带一点害怕与感伤。
用嘴写字的部分把临终感发挥到极致,他如此艰难地想留下一点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眼睛里的急迫、渴求和坚毅,让人猝不及防地强烈预感到,这个美好的少年下一秒就真的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于是抓心抓肺的疼,在影院里不可抑制地潸然泪下。
看过他的《闪光少女》《快把我哥带走》《回到过去拥抱你》《大象席地而坐》,不论电影好坏,他一律都贡献了电影的高光时刻。
少女里最出彩的居然是少女背后追随的眼神和关键时刻的掷地有声,快哥中哥哥妹妹单靠演技合理化了所有奇葩的奇幻设定,回抱更是吊打同组青年演员,有一种一剂重拳打空的无力感。
四部电影,居然可以演出四个截然不同的状态,让人不禁感慨,他的资源确实跟不上他演技的进步速度,到了这部电影,依然如此。
彭昱畅,你一定要狠狠的红,红到轻易接到和你演技匹配的本子,红到不要让演戏之外的复杂干扰你的纯粹,红到电影不需要你来拯救,一切如你所愿,水到渠成。
本来以为很差,看这电影纯粹是因为喜欢这仨演员,结果电影很好看啊。
悲中带喜,把青春时期青少年的友谊演绎的很浪漫💕。
虽然有一点点荤,但是俗中有雅。
彭彭还真挺适合演这种带有喜剧色彩的剧情片的。
王大陆也还不错。
第一次看魏大勋的片,也很有喜剧天分。
结尾部分三个人嬉闹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
画面很美好。
青春片的优秀作品,从男生荷尔蒙的春心萌动开始讲成长那些事儿还挺有心意。虽然想谈恋爱但彭昱畅就是有本事让你觉得毫不猥琐,一些小的反转桥段老套但依然嘿嘿带观众大笑。观影过程极其舒服流畅,节奏还是相当不错的。
勉强两星,烂的很平均。
喜剧的外壳,悲剧的内核
导演作妖湾湾资本下场
3.2星。我不太懂“少年遗愿是破处”的敏感点在哪。讲道理有很多上映过的电影题材明明更over。1.有不少改动痕迹,猜测改动前应该是一部完成度尚可的青春性喜剧。2.选角都很适合,三个哥们明明口音不同却颇有火花,尤其魏大勋有一种迷之萌感,少年感十足,居然是89年的,厉害。3.有些细节还是挺到位的,比如泡面要“压”进碗里,比如照片背面歪歪扭扭的字。4.可口可乐的软广真的“软”,其他金主和导演学着点。5.彭昱畅这个角色最后的结局太突然,收尾弱掉。ps:笑点其实不少,演员的表演是功臣,王大陆的嘴在银幕上好似深渊~~~
彭昱畅这次没演到吻戏,但演了一路的“床戏”不知道是不是看点。很简单的故事被讲的搞笑又温情还是值得一个肯定。并不意在探讨更深邃的主题,不过作为青春荷尔蒙的悸动让人拥有共鸣就是成功。始终被爱的人也用面对死亡的坚强回馈着爱他的人,留下的每一张片刻照片,都是笑着的。
奔着轻性喜剧来看的,结果有点失望。中秋公映版基本是“学好”归来,台词破处都改成了谈恋爱,还有一段重拍的。整体中规中矩,节奏温吞,毫无兴奋点。最重要的还是剧本不落地这个问题依然没解决,地基没打好,人物就立不住,人物立不住,就没法产生共情。以及导演惯常的偷懒和几乎没有进步的小聪明就不吐槽了。就目前的语境下来讲,这个片子做为暑期档种子选手就有点差强人意了。4.7/10
历经改名撤档,还有番位之争的狗血营销,已经对片子没有好感了
这样的电影 还真不如等个蓝光回家自己慢慢看 广电让你重新上映应该就是导演这里改一点那边剪一刀的妥协。
中国导演的门槛还是太低了 什么臭鱼烂虾都能当导演 您自己拍出来的电影您自己看的下去吗 连一部电影的好坏都分不清有什么资格当导演
小帅的彭彭😄😆结尾还以为要整成特殊人群的友谊群照,仔细一看原来不是啊,那还不如那个真的新闻:小学到大学都有同学接力帮助轮椅男孩,特感人
彭彭很可爱 魏大勋很适合这个角色 承包了笑点…剧情就不说了
呃……破处之旅吗
看不过湾湾资源咖,为啥一星男懂得。
三个人都挺可爱的,那些改词儿和删减部分自行想象吧
我以为会哭呢,结果全程没有泪点。不过魏大勋竟然演的不错呢。
和你一起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看到最后片尾曲叫《好好告别》 差点泪崩
宝贝儿。因为友情让我流泪。
这个分是给现在的剪辑版的。调成两倍速之后有几个地方还是笑出来了。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原版
不知道怎么评论,看了一半出来咯,现在的很多电影,我觉得配不上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