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故事情节简单,什么都没讲,但其实在视觉上的,音乐上的,剧本上方方面面,每一帧的信息量都巨大。
我第一次看时,甚至感觉根本来不及处理这么多信息。
和朋友讨论了一些细节。
挑了几个,比较零碎,随便看看就好。
1. 红灯柱子这是一个我极其喜欢的镜头。
Mia 听到了Seb的琴声驻足了。
这时两个红色的霓虹灯管把mia框住了。
Mia被琴声吸引但是镜头一转,我们也随mia的视线注意到镜头左侧的门,而这时Mia在灯管外了,似乎有一些悬念,一些犹豫。
Mia还是决定进去一探究竟,而这个两个红灯柱子再次把她框住。
Mia伸手拉门这一组镜头短短几秒,像是一个三段论:出现情况-应对-结果,简直...2. Seb 的人物性格是很连贯一致的。
电影通过两处直接的情节推动,告诉Seb是个很用心思的人一、第一次直接对话,Mia随口一说自己在华纳兄弟片场的咖啡馆工作
华纳兄弟片厂的咖啡馆
所以Seb就偷偷溜了进去找她。
二、在片场散步的时候,Mia随口说到了她的阿姨和家住哪里,所以Seb最后能找到Mia
Mia讲述自己的阿姨和她一起看老电影时说出了自己的住址
Mia的住址这两点都是电影直接告诉观众的。
还有几处细节,没有那么明显,很subtle。
从party出来以后一开始就问Mia的鞋子是不是舒服
Those...look comfortable?两个人在山上跳完舞之后,Mia被男朋友的一通电话打断,Seb听到了。
Greg打来电话所以seb明知故问,想要再确认一下,问Mia你的Humphrey Bogart叫什么?
没等Mia回答就又问,是叫Greg么?
Seb问起Mia的男友最后约Mia看《无因的反叛》的时候也会说出“for research”学术研究。
所以这样的人物性格, 会明明把车停在party house的门口但一路陪Mia走上山去找车,听到 mia 和家人打电话 就签约也是不足为奇了。
Mia问他要不要载你一程带你找车
车就停在门口Mia问他要不要载你一程带你找车(Do you wanna a ride to your car?),车就停在门口,还说在山上(No, I’m just right up here.),怕穿帮啊。
跳完舞以后,还自己滑了一下,意犹未尽的感觉。
3. Mia的饭局餐桌上的几个人一开始谈的是家庭影院的立体声环绕音响有多好(surround sound set up),现在的电影院环境有多糟。
众人毫不走心地讨论家庭影院而Mia注意的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音箱。
Mia脑海中响起Seb弹的音乐最后她去了Rialto那个老旧的电影院。
当然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那个小广播里会放出Seb原创的曲子。
配乐Justin Hurwitz自己在genius上解释说,是mia脑海中的旋律,而不是饭店真的在播放。
Justin Hurwitz: It’s not actually coming through the radio, it’s in her head. And then she runs out of the restaurant. https://genius.com/Justin-hurwitz-mia-and-sebastians-theme-late-for-the-date-annotated4. 这一个是不是精心设计的细节?
这是两个人一起合唱city of stars的场景
这是第一次争吵时的背景:
Mia还在绿光里
Seb却在绿光外了绿光是什么呢?
梦想?
这个片的颜色和灯光 就可以让我看个两遍5. 飞起来Someone In The Crowd的歌词里有一句The someone who could lift you off the ground于是:
6. 一个导演很满意的镜头seb跟mia从the lighthouse出来以后
Mia先回头
Seb也回头7. 爵士乐和最后一曲Seb和Mia在Jazz club重逢之后,Seb默默地坐下开始弹起了他们初遇时的曲子Mia & Sebastian Theme。
这让我想起Seb第一次向Mia介绍Jazz时的话:
Seb向Mia介绍JazzJazz was born in a little flophouse in New Orleans. People were crammed in there spoke five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only way they could communicate was with jazz.爵士诞生在新奥尔良的一个小旅馆里。
一帮人说着五种不同的语言挤在里面,他们之间要相互交流只能通过爵士乐。
最后,台上seb无法和台下mia直接对话了,而这首曲子就是他交流的方式。
8. seb和餐厅老板bill讨价还价的场景这是一个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场景,台词写得很棒。
也很突出Seb性格。
首先seb的第一句话Thanks for having me back 就说明之前已经有过这样的情况了,这次是明知故犯,但就是忍不住。
前后两次和老板讨价还价第一次很幽默:Seb: OK, although I thought in this town it worked on a sort of one-for-you, one-for-me-type system. How about two for you, one for me? How about all for you and none for me?…Seb: OK, mutual decision then. Bill: Right. Made by me.我以为镇上的规矩是,一首为你弹奏,一首为我弹?
要不两首为你弹,一首为我弹?
要不全部为你弹,零首为我弹?
对应了后面第一次和mia的对话:Seb: He doesn’t… I don’t… he doesn’t tell me what to do. Mia: he just told you want to do. Seb: I know I let him.第二次就有点辛酸了Seb: I hear what you are saying but i don't think you are saying what you mean Bill: yea I don’t think you hear what I am saying. you are firedSeb: I know but that’s what you are saying but that’s not what you mean, what you mean is…Bill: you are firedSeb: Play the set listBill: No I am saying it’s too lateSeb: It’s a warning.Bill: What planet are you from? You are doneSeb: Don’t fire me.Bill: I’m sorry, seb.Seb: It’s Christmas.seb自己说:I want to be on the ropes, I’m letting life hit me until it gets tired我就是想要让生活穷追猛打,直到生活打不动我。
任何一部热门影片,都逃不过影评界的三板斧,《爱乐之城》也不例外。
最开始,先会迎来一波赞誉,而且话说的都很满,像什么提前锁定2017年度最佳、拯救了歌舞片、革新了电影语言……每个影评人都在绞尽脑汁,找一个刁钻的角度,然后坐稳第一个说“喜欢”的人。
如果没赶上第一波的话,没关系,你还可以加入第二梯队,给这部电影泼泼冷水,比如:一部被严重过誉的电影、不过是精心包装的陈词滥调……总之那意思是,喜欢这样的电影,只能说明你没文化、见识短。
等到该夸的夸完了,该骂的也骂完了,最后还会冲上一波优越感爆表的影评人,大声高呼:无论是赞的,还是踩的,其实你们都没看懂《爱乐之城》,它应该是这样的……
我也是个写影评的人,如果影评在中国还能算得上一个行业的话,我只能说,我喜欢影评,但我并不喜欢这个行业。
或许是我太过愚钝了,就像喜欢传统爵士乐的小塞一样,跟不上快速变化的消费时代。
我也知道,博眼球的要义就在于尖锐和极端,中庸是不可取的。
可我还是想在这个所有人都尽力把自己削尖的时代,做一个迟钝的人,永远站在此刻的后面,和风口保持距离。
这样才不至于被它裹挟,说一些身不由己的话。
说回到《爱乐之城》。
我是在看过第一遍后,回来听原声的过程中,喜欢上这部电影的。
因为在听的时候,我看见整部电影的画面在眼前重放,所有故事、情感、温暖、遗憾,全都在音符里。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被歌舞统治”的电影,影片从始至终,都是“歌舞”在推动着叙事、引领着情绪。
而这,才是一部歌舞片,该有的样子。
一部好的歌舞片,“感官传达”是要先于“故事理性”而存在的。
这也是《爱乐之城》最先吸引我的地方。
我们看到,影片一开场,就是一段长达5分钟的歌舞长镜头。
拥堵的洛杉矶,被延宕的追梦步伐,使得一群年轻人跳出车外,用歌舞来宣泄内心的躁动。
这是对梦想主题的一次定调。
我们看镜头中的男男女女,轮番上场,在稍纵即逝的机会中,为自己争到一幅画面。
只听他们唱着,“我在群星荟萃的洛杉矶,追寻着灯光与梦想……”梦想,就是这座城市的空气,是没有人可以停止的呼吸。
随后,在这座梦想之城里,爱情上演了。
就像四季不可逆转的更迭,我们看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经历了注定的冷暖变化。
而在每一次变化中,“歌舞”始终作为“第一推动力”而存在,从未缺席。
于是我们看到:小塞和米娅的第一次相遇,是因为琴声。
米娅循声走进酒吧,看见小塞正弹着钢琴,于是人群突然暗去,一束光降临在他们之间。
小塞和米娅的第一次暧昧,是在舞蹈中完成的。
那是一个傍晚,近处是街灯和长椅,远方有星河和山峦。
两个人虽唱着“一个被浪费的良夜”,可是,身体却比语言诚实。
只见他们默契地共舞,若即若离地追逐,所有心思都已表露无遗。
小塞和米娅的第一次约会,也是音乐促成的。
那时的米娅,正心不在焉地陪男友吃饭,突然,广播里传来初次与小塞相遇时的琴声,就像是一道闪电,刺破了所有防备,照亮本心。
于是米娅抛下男友,一路微笑着奔跑,赴小塞的电影之约。
此后他们的爱情不断升温,在格里菲斯天文馆虚拟的星空下,失去重力,奋舞到银河边;在爵士酒吧里,小塞弹琴,米娅斗舞,High翻全场……直到影片的最后,那个既温暖又心碎的蒙太奇段落,更是将曾经流淌在他们爱情经验中的每一段旋律,全部以变调的形式,混剪到了这段幻想的爱情中,从而呈现出了一种浓缩又跌宕的生命质感。
应该说,如果没有歌舞,或是换成对白,这个爱情故事是不成立的。
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歌舞是先于爱情的动作,而爱情是藏在歌舞之后的心事。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单纯依靠理性,很难走进这部电影。
因为在音乐和舞蹈面前,很多事情是不需要理由的。
比如“相爱”这件事,当小塞坐在钢琴前,一束追光打下来,手起手落间,碎梦般的琴声响起,那一刻,爱情就已经成立了,还要什么理由呢。
《爱乐之城》第二处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娴熟的电影语言。
这要仰仗于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对于影片节奏的非凡控制力。
他在上一部电影《爆裂鼓手》中,依靠“鼓点般的快速剪辑”来营造刺激的紧张感,并呈现出了自我实现与枯燥练习间无法调和的对立。
而到了《爱乐之城》,这个速度感却几乎不见了。
印象中只有两个片段吧,一个是拍米娅在咖啡馆打零工时,用三个短镜头的衔接,迅速交代了她的日常工作;另一个是拍小塞在家练习弹奏,也是三个短镜头,分别给了唱片、咖啡、琴键,交代了环境。
从这两个片段里面,还能隐约看出,这是属于《爆裂鼓手》的。
但其余的部分,完全没有了《爆裂鼓手》的压迫感,取而代之的是舒缓、从容、优雅的长镜头,这一份颠覆自我的勇气,让我非常惊喜。
此外,片中的大部分歌舞段落,都是用一个完整镜头呈现的。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也太难为这些非音乐专业出身的演员了。
因为在长镜头里,你根本没有找舞替或掩盖失误的机会,完全得靠演员自己,一招一式都马虎不得。
不过,最终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高司令和石头姐在唱跳方面都完成得很好。
另外,在电影语言方面,还有一点让我很兴奋的,就是:单纯用镜头讲故事,回归到电影语言的本质。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三场戏,都是完全依靠镜头来铺陈的,没有多余的对白,没有过分的情绪渲染,但却异常精彩。
第一场戏,是两位主角的相遇。
记得塔可夫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忽略了为相遇所做的准备,那么相遇将是苍白的。
”在相遇之前,米娅和小塞的处境都很糟糕。
他们是两个失落的追梦人:米娅是个渴望被认可的演员,却在试镜中屡战屡败;而小塞则为古典爵士乐痴狂,但无奈爵士乐已近消亡。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的方法,从这两位主角的视角,分别逼近这次相遇。
最终两条线汇聚在了一点,酒吧里,被琴声吸引的米娅,见到了沉醉于演奏的小塞。
接下来的那个镜头棒极了:小塞在食客嘈杂的酒吧里弹奏,没有人在乎音乐,但从米娅的眼神看过去,人群暗了,噪音消失,一束光从头顶洒下来,灼灼地落在小塞的侧脸上。
只这一个镜头,就表明了他们之间爱的缘起:作为一个活在别人眼光里的演员,米娅被眼前这个目空一切、宠辱不惊的男人,彻底吸引了。
她仿佛看到了一个精神偶像般的存在:有梦的人,无需喝彩,便自带光芒。
而一个人最糟糕的时刻,在另一个人眼中却熠熠生辉。
还有比这更浪漫的邂逅吗?
第二场戏,是在演唱会的现场。
为了现实生存,小塞加入了一只流行乐队,开始了无休止地巡回演出。
而在演唱会的这场戏里,导演单纯运用镜头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无声的争吵:一开场,舞台上一束追光打下,小塞独自弹着钢琴,那一幕,就像是米娅和小塞初遇时的场景,一切还完好如初。
可突然间,镜头拉到远景,全场的灯光亮起,流行乐的节奏点燃了现场。
之后镜头马上给到了人群中的米娅,只见她诧异地看着享受其中的小塞,眼神变得陌生。
她看着这个曾经执着于爵士梦的男人,如今却在欢呼的人群中,迷失了自己。
而此刻全场的灯光,又与她内心只投射给这个男人的那束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虽然现场灯光无数,但在米娅心里的那束光,却正在暗淡。
在下一个镜头里,米娅被欢呼的人群不断地向后推,她的身体在一点点远离着小塞,而比身体更远的,却是心里。
此后,屏幕“啪”的一黑,一切戛然而止,当再次亮起时,已转场进入“秋”的段落。
这段镜头语言,真是精彩!
第三场戏,是一段平行剪辑。
导演将两组同时发生的镜头,混剪在了一起:一边是米娅在观众寥寥的舞台上,演着独角戏;一边是小塞在摄影师的要求下,做着配合的表情。
无需说明,其义自现:那一刻,两个人实际上完成了一次身份的换位。
曾经懦弱的人,站上了舞台,哪怕没人喝彩;曾经勇敢的人,跌下神坛,为了别人的喝彩。
这种视觉上的对位,绕过了语言逻辑和大脑反应,直指人心最软弱的部分。
而它背后预示的裂痕,更是一种难以痊愈的隐痛。
这三场我最喜欢的戏,恰好又穿起了小塞和米娅的感情线索。
这不是个逼迫男女主角在爱情与梦想间作出选择的故事,相反,他们的爱情和梦想,是一体的。
当梦想失落时,爱情也就不可能存续了。
这就是我喜欢《爱乐之城》的原因。
它是一部以歌舞来推动叙事的歌舞片,更是一部依靠镜头语言来讲故事的电影,它让我看到了属于电影的独特魅力,更让我回想起,当初自己爱上电影时的那份激动。
而它的故事,又是这样简单。
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爱情,那么就造一场梦,让它实现。
这,不就是电影的意义吗?
刚刚看完La La Land(中译名为“爱乐之城”),真是年末的小惊喜。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探讨的话题也似曾相识,从思想层面上并没有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情感的处理上,却非常动人。
从爱情角度讲,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boy-meets-girl的故事类型。
女主角Mia (Emma Stone)是一个还在到处试镜到处碰壁的准女演员,白天还要去咖啡馆工作来维持生计。
男主角Sebastian(Ryan Gosling)则是一个一门心思想演奏爵士乐的钢琴伴奏师。
两个都不得志的人相遇相爱相互鼓励,度过了短暂的浪漫时光。
故事总要有转折,年轻人不得不成长,白日梦要醒来,生活要出现变化,而这里的变化始于Sebastian签约了一家很火的乐队做键盘手。
这个乐队做的更近于流行音乐,到处巡演,是一份稳定的、薪水可观的工作,但和Sebastian所向往的音乐,想完成的志业(开一家爵士乐酒吧,演奏真正的爵士乐,传达爵士乐的即兴与变化之精神),基本毫无关系。
Mia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个选择,而Sebastian却觉得他在努力做一个好男人、好伴侣,满足Mia的期待,而Mia对于他成功的不满,是因为他事业有起色了,导致Mia和他相处时优越感降低了,所以才会不满。
俩人那天晚上不欢而散,第二天Mia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首演(基本没什么人去),Sebastian也因为工作而错过,Mia对自己的事业和爱情都失望到极点。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试镜机会,Sebastian说服Mia去了。
试镜之后,Sebastian已经预感到了Mia未来的成功,和即将到来的分离。
影片的结尾,则是五年后各有人生的Mia与Sebastian再度重逢。
影片也可以算做是young adult的成长主题。
YouTube影评人Chris Stuckmann说,很多观众觉得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洛城LA的情书,因为La La Land本身也是洛城别称。
但在他看来,这部电影其实一封写给passionate people的情书,写给那些怀有热忱坚持梦想的人。
——这也是我说这部电影在主题上并没有推陈出新的原因。
坚持梦想vs面对现实,实在是一个太老套的话题了,感觉已经被各路文艺作品和鸡汤文章换了八万个角度切入,怎么选都有理由,都可以理解,但让人甘愿去追逐、并为之目眩神迷或黯然心碎的,是一个学名为“可能性”的骗局,是一个标着“what if”的鱼钩,是平行世界里的你我。
追看过同人文的都知道,同人的一大动因就是,what if. 如果你们没有遇到,如果你们早一点遇到,如果你们晚一点遇到,如果换一个时空换一个地点遇到,故事都完全是不同的打开方式了。
而这个电影的结尾十分钟,就是一个完美的“what if”命题作文。
五年后,Mia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为人妻为人母,事业有所成就,在LA定居。
某个傍晚,和丈夫晚饭后散步,无意间进入一家爵士酒吧,恰好便是Sebastian开的,Logo用的还是当年俩人热恋时Mia给他设计的。
俗套吧,煽情吧,但真的很好哭的。
Mia从Sebastian上台弹琴开始,就恍惚间看到了另一条人生轨迹,Sebastian也一样。
如果,如果当时吻你,当时抱你,如果我当时没有签约乐队,如果我出现在了你的首演现场,如果我陪你去巴黎,我们会不会已经是一对眷侣,是一个宝宝的父母,晚饭散步后来到这家酒吧,看另一个做着音乐梦的人年轻人琴声悠扬,而台下的我们十指紧扣。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的一下子想起来我学妹和我讲过的一个场景。
当时她和喜欢的男孩子面临各自东西的毕业,她要回国,而男孩子将去欧洲,俩人都心知肚明没有未来,只有抓紧眼前,一响贪欢。
俩人一起去旅行,去住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里,过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子,各自都已经讲好,回来后便不留遗憾地各奔前程。
可不巧,回来没几天,男孩子生病发烧了,本来讲好再不见面的,他却撒娇耍赖也要学妹来照顾他。
学妹没办法,去陪他,给他煮粥做饭,叮嘱他喝水。
那一天结束的时候,他们难过极了。
学妹跟我讲,”因为我突然清楚地意识到,我所不能拥有的,是怎样的一个未来,是我和他之间怎样的一种可能性。
“那么日常,那么具体,清清楚楚让你看到体会到,你要放弃的,是怎样一种生活。
这比抽象的”我不能跟他在一起了“要让人心痛多了。
La La Land的结尾也是这样一种具体的心痛。
如果说此前的分开只是一种概念,而分开五年后的重逢,却吊诡地让你意识到,不在一起了,分开了,是怎样具体而微的事实,是从此丧失了有你的人生,是你再没有可能成为我孩子的父亲,是我们便只有这台上台下相望一眼的缘分。
怡微写《玻璃之城》的影评,讲到”人生有你一定要走完的缘分“,说这部电影其实就是讲人人都会遭遇的爱的难题,明知早晚会分开,为什么会在一起?
明知再撑一下也许会有未来,为什么就拿不出一分一厘的意志力?
——那么其实,La La Land,讲得也是相似的故事。
没有误会,也没有天灾人祸,但人与人的相守相爱,就是那样难,连吃餐饭都是要珍惜的缘分。
如果我知道我们只有这一小段缘分,我们那样全面又细致地走进过一个人的世界,然后又不带片缕地走出彼此的生命,如果我可以知道我真正放弃的是什么,错过的是什么,——至少,我们曾经在洛城玫瑰色的日落里共舞过,被这城市的璀璨星光照耀过。
感谢有你陪我发梦。
犹豫了很久,还是打算写写这部电影。
很久没在豆瓣写影评了,一方面自己忙了,一方面也对今年的电影颇为失望。
在经历了去年的
在
之所以犹豫,无非是一个很幼稚的想法在作祟。
“为什么他们要一言不合就跳舞?
”电影的开场真的让我懵了,甚至后来再听原声碟,都还能回忆起刚进电影院的尴尬。
这份尴尬其实不能怪我,怪就要怪好莱坞现在炒冷饭之多,让我们对类型片越来越适应。
很多时候我觉得,看好莱坞电影变成了吃饭。
当你拿起筷子,看到茄子时,你的味蕾上面就仿佛已经蒙上了一层薄油,里面有着肉沫的香气;当你的筷子夹向茄子时,味蕾上又浮现了豆角的味道,哪怕那盘子里并没有豆角;而当你最终把茄子放进嘴里时,一种“终于放心了的感觉”才浮上心头。
没错,我吃的是肉末茄子。
看看今年的几部佳作吧:今年高分电影的第一阵容,基本上被迪士尼今年井喷式的高质量佳作所垄断。
夸够了我司(咳咳),再仔细一想,真的没有什么好的电影了。
没错,对一部电影的最高赞赏,就是在结尾处黑幕的那一刹那,有一股想要起立鼓掌的冲动。
所以
它像什么电影呢?
很多人说过了,像
但不知道多少人像我一样,看的时候想起了<500 days of summer>。
同样的春夏秋冬又一冬,流逝的都是爱情。
但流逝的都是爱情吗?
所以说,联想有时是害人的。
刚到夏天时,我就确定这一定是一部悲剧。
无论他们两人如何相爱,最后都不会走到一起。
可我跟紫霞刚好相反:我猜到了结尾,却没猜到那盖世英雄,和七色的云彩。
剧情是老套的,你只需要看任何一篇有关键情节透露的影评,就可以知道整个剧情的走向。
其老套程度,跟里面高斯林的座驾差不多,都带着令人难受的年代差感。
很多时候你会质疑导演是不是故意的,让复古的服装、音乐和车辆被一台碎裂屏幕的iPhone带走了气氛。
所以导演甚至没有去处理这些看起来拙劣的漏洞。
在这部电影里,所有这一切只是作料。
有人说得对,这部电影带着浓浓的滤镜感,配上诸多洛杉矶的景色,让你一度怀疑导演是不是请了一堆街头艺术家,连布景的功夫都省略了。
尤其是咖啡馆的戏,从头到尾都吐露出导演的恶意。
浮夸的店员,周围人们的表情,不知道从何而来的世界之窗感的法式风情,都让人觉得过于刻意。
这一切在天文馆升华到了极致。
背景和人物都在极其浮夸且粗糙的特效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
这又跟<500 days of summer>后半段那段动画一样,有人喜欢,有人认为极其破坏意境。
到这里,这部电影充其量算是致敬,像极了今年另一部年代感十足,剧情表现极其糟糕的< Hail, Caesar!>,让人觉得这又是一部导演卖弄情怀的好莱坞系列风情片。
然而,电影之所以保持对电视剧的艺术力碾压,靠的不再是剧情(从
一个小细节:高斯林在餐厅撞开艾玛·斯通,现场一片哄笑,大家心里都觉得,这是个低级的导演包袱;但在结尾处,再次回放同一画面时,却在两人碰触的那一刹那,整个颠倒了剧情,绝妙的配乐(预定奥斯卡)适时响起,带观众进入了另一个可能的未来世界,让人们看到了人们心目中想看到的结局。
戏剧张力:在人们随着导演的镜头结束想象后,像是喝完咖啡后嘴角的巧克力屑沫还没有擦掉,人们还沉浸在那一点点细碎的甜蜜里,却又回到了钢琴上的手,高斯林的尾音,和艾玛斯通的正脸。
当人们以为导演要撕碎一切刚刚建起来的美好时,高斯林终于抬头了。
两人双面交接时,露出了笑脸,音乐随之激昂,用一种交响曲的方式结束了整部幕剧。
而这,就是我没有猜到的那七色云彩。
结尾是好的,两人都有了各自可以拥有的最好的结局。
两人在追逐梦想中失去的只是爱情,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明明是梦想成真的结尾,却带着耐人寻味的悲剧感,这是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最见功力的地方。
人们都说,悲剧要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是典型的莎士比亚式悲剧,即人物在生活中的失意,都带着原罪感和命运感,仿佛一切的悲剧都是注定的(当然,注定式的悲剧是人类先天最能接受的悲剧,与宗教的成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悲剧早已经不再是那样简单的悲剧。
很多人写这部电影的影评都说,这部电影是复古电影,主打怀旧。
有人因此给了高分,有人因此觉得索然无味。
但我想说的是,认为这部电影是复古电影,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且不说怕是第一次有人将洛杉矶这个巨星都市拍得这样小巧,就算单讲这部电影的剧情,在冬去春来又一冬时,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爱情剧,人、景、乐三者的结合(两人在特写下的面部张力,爵士乐吧的景调以及交响曲式的音乐),就像是歌剧和舞台剧一样紧密,排练般精准。
这种对电影元素的调度和把控能力,是这部电影得以做到看似复古,实则创新的关键,也是需要影迷反复琢磨的一种数学式的美感。
肉末茄子。
就像之前说的,心里想的是肉末茄子,吃起来才会觉得香。
少部分人对这部电影的差评,在我看来多半来自于此:在观影之前或中途就将它类型化,便失去了品味细节的心理建设。
这是部看重细节的电影,也是讲悲剧拍出新高度的电影。
2016年还有一个月,不出意外,它就是今年最佳。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的连环双响炮,让达米安·沙泽勒追逐电影梦的故事,慢慢广为人知。
《爱乐之城》的灵感和原著剧本来得最早。
那是2010年的故事,但没有大佬想去理睬一个毛头小伙。
好莱坞的山脚下,你开车随便撞到一个人,他手里可能都拿着一沓剧本。
达米安只能曲线救国,写了一个更加私人的剧本,那就是后来的《爆裂鼓手》。
有人对剧本表示了兴趣。
在当年没有被拍出来的好剧本中,它也榜上有名。
但资方还是无法相信,他能Hold住这一切。
结果,他只能先从拍一支《爆裂鼓手》的短片开始。
未来有一天,包括在奥斯卡一较高下之后,达米安也会成为新版的好莱坞神话。
以这个故事开头,只因达米安身上就有浓烈的梦想色彩。
虽然没像李安那样,需要跨越巨大的障碍,但也称得上一波三折。
把导演的故事放到《爱乐之城》,就不难发现两个心有灵犀也为坚持原则撕破脸的恋人,却会因为梦想的茁壮成长而悄然分开。
又或者观众一开始就搞错了,比起爱情,他们更渴望梦想的开花结果,也就是:成功。
但成功并没有错,不偷不抢不出卖自己不破坏规则。
成功,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好莱坞的神话,当然也是美国梦的一部分。
你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勇气,创意,信念和决心,便能在美国得到更好生活的信仰,以及物质满足和名利双收。
好莱坞更是如此,有时甚至更加赤裸,不问原则。
在两个人爆发的剧烈争吵中,石头姐怒斥高司令怎么不坚持爵士梦想,跑去流行乐舞台上获取满足快感。
她自己却因为看话剧的人太少,心灰意冷滚回老家疗伤。
但在我看来,这只是无疾而终之前的小题大做。
结尾平行世界大杀器之前,石头姐过上了好莱坞明星的奢华生活,但高司令又回到了过去的自己。
没人知道中间到底为什么,其实电影也是没有打算告诉观众,为什么。
只有一句不带情感的转场字幕:五年过后。
在那个会被许多观众错认为是“闪回”的高潮中,《爱乐之城》似乎在告诉观众:错失,遗憾,甚至是谬误,它们都是人生和梦想的一部分。
你可以认为高司令最后做的事情,比他一度所沾沾自喜的来得高级。
你也可以认为,人生海海,两人分开在所难免,石头姐找到她人生想要的。
在完美的爱情和人生版本中,一切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和发展。
在每个需要运气、抉择和调解的关头,命运女神都会在站在我们的电影主人公这边。
可事实是,人生不存在唯一,正确,合理的答案选项。
所以,我们看到高司令和石头姐,好像完成了一次角色位置的互换。
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调整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舞步。
许多人的困惑在于,如果实现彼此的梦想,逾越于爱情之上,结果打动观众的又是作为完美梦想,不曾实现的另一个平行世界的爱情本身。
这听起来有点悖论,却好像成为了这部电影买定离手的赌注筹码。
争论爱情与梦想谁更重要之前,人们应该意识到,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爱情这回事,而只有合适的两个人,或者,追逐完美爱情这回事。
正如《千年女优》总结的那句台词:再怎么说,我真正爱的是追逐他的旅程。
梦想是自我实现,梦想也包含了梦想之上的东西。
正如人们调侃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高司令怒斥石头姐的理由就在于此。
那实现了以后,梦想就不存在或者破灭了,还是说,梦想一直作为特定,具体,有指标的梦想而存在。
一大堆名人传记告诉我们,实现梦想,通往也会伴随着一个糟心过程:某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你变成自己曾经所讨厌的那种人。
可是这也不代表,人就不应该去追求梦想。
恰是自我怀疑与持续否定——不断修正,调整,推翻重来的人生梦想这码事,引导人类作为一种文明生物,去保留那些真与善,去追求更美好与崇高的艺术,影响后来者,接收更多人的顶礼膜拜。
因此在我看来,《爱乐之城》固然有对歌舞片和老电影的诸多直接致敬,甚至于对爵士乐的即兴表演讨论,包括结尾的A ONE AND A TWO,都会让我奇妙地调频到杨德昌的《一一》频道,东方人的初恋婚姻生老病死,小孩子老情人。
再浓烈的爱情色彩,那也不过是漫步人生路的一段乐章。
无论歌舞与音乐,它们本就是滋生于洛杉矶(LA、好莱坞)和电影世界的美妙异想,歌舞片这个类型,本来就有“跳出我天地”的形式条框。
所以,《爱乐之城》打动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会再相见”,而不是再见时候请拥抱我,再见时我们到底变成了什么模样。
参见:知否世事常变,电影原是永恒让我们在电影里相见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就算知道这部电影是为了激励那些追求梦想的小演员们,还是忍不住吐一下恶嘈。
这三颗星给的是音乐,音乐剧和摄像。
男主女主两个屌丝,一个是咖啡店的收银员在不停试镜中又写着自己的单人剧本,另一个则是对爵士乐爱的死去活来要拯救dying jazz。
两个屌丝做着白日梦,有着几次邂逅,然后某一天女主在饭局中甩开男友闺蜜直接劈腿男主。
虽然屌丝有梦想屌丝也要付房租吃饭浪漫,怎么办?!
男主的梦想是开个jazz的club;女主的梦想,我到最后也没搞清楚她要做演员还是写剧本😂 长话短说,没钱的男主向现实低头去了一个band做新jazz的琴手,乐队挺成功,要全国到处tour,女主又不满了,你老出差,我俩咋办,当然女主没有说这么直接,拐弯抹角问你的club呢?
club呢?
club呢?
你的梦想呢?
然后男主蒙逼了,我cao,我现在有稳定工作才能支持你辞了咖啡屋的收银员的活写你的小剧本,你怎么就不要了呢。
好好的一顿男主surprise晚饭被毁了,烤箱冒烟了,报警器响了,女主拎包就走。
女主烂剧本去小剧场演出,男主搞错了自己唱片录制的日期,无法去捧场,女主演的烂,又没有男主捧场,彻底毛了,冲着来晚的男主吼道:it is over over,她要home home。
这下屌丝们可以消停了吧,还没完呢。
又一个剧组打电话给男主找女主试镜,wtf?!
女主给剧组留电话留男主的,execuse me?!
这下男主又有借口了,开着敞篷老爷车根据之前女主提供的library找到了女主的home home,大半夜的狂按喇叭揪出了女主。
半夜里两人一顿瞎侃你的梦想呢?
你行的,你可以的,女主第二天一早又被忽悠去了LA。
这一次试镜人说女主你随便演,我们没script,会根据演员去巴黎随身定制,女主又开始感觉独处开始瞎编瞎唱了。
编剧导演终于要编不下去了,直接进入5年后。
女主嫁了有钱人,女主也出名了,貌似是名演员墙上有画像了。
这一次女主老公饭后要求进路边的酒吧,女主进门一看,我勒个去,名字叫seb's,这是前男友的,进去男主上台看见女主,世界又在他眼里消失了,弹着两人当年的歌谣幻想和女主结婚生娃开酒吧。
屌丝啊屌丝!
醒醒吧!
没有女神,女屌丝逆袭也是嫁了有钱人!
弹完一曲,男女屌丝觉得,嗯,好聚好散画句号了,电影也over了!
这就像无数火坑专业的学生,告诉你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没告诉你的是大多数屌丝都是千年老博士后的命!
屌丝们,别再被左逼的小清新们欺骗了,大多数屌丝还是找份稳定的工作,找个实惠的媳妇吧。
这部片子除了男女主最后没在一起,两个屌丝都逆袭了,男的club也有了,女的也是名演员了,都在昂贵的LA买上了大豪斯,都成功了,唯一美中不足的两人没在一起也被编剧用男主的yy给弥补了。
完美!
欺骗了多少人的眼泪,欺骗了多少火坑专业的孩子,画了一个大大的饼。
逆袭的屌丝是踩着多少被牢牢压在身下的屌丝上去的,电影不会告诉你,生活maybe告诉你。
总之,看完被这部电影的正能量和yy给恶心坏了!
醒醒吧!
看完《爱乐之城》,眼浅的我流了不少眼泪。
电影是一个通俗的爱情故事,说起来也不乏老套,令人触动的依旧是那份爱情之中的遗憾和不完美,这些几乎已经成了流行爱情电影的标配。
但《爱乐之城》打动我的地方,却不止关于这份没有完满结局的爱情,而是关于“电影”本身。
《爱乐之城》是讲“电影”的,这点当然确凿无误。
尤其是导演达米安·沙泽勒(Damien Chazelle)以歌舞片的表现形式,致敬好莱坞黄金年代的歌舞电影,戏中所致敬到的经典歌舞片多不胜数:《瑟堡的雨伞》(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1964)、《柳媚花娇》(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1967)、《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62)、《美不胜收》(Lovely to Look at,1952),甚至后期的《纽约,纽约》(New York,New York,1977)……不一而足,相信会有不少人撰文分析,此处便不再赘述。
我要详细说的,是在电影之中直接点名的另外两部经典电影:《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与《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
《无因的反叛》是男主角高斯林最爱的电影(连对白也已熟记),同时也是发生在LA(洛杉矶)的故事。
《爱乐之城》中的男女主角在电影院中看《无因的反叛》,胶片却烧了,他们之后便来到了《无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与娜塔利·伍德(Natalie Wood)约会的格里菲斯天文台,行走于詹姆斯·迪恩和娜塔利·伍德走过的地方,对这部电影做了一番致敬。
但有意思的细节却是在这之前,当高斯林与斯通第二次见面时,高斯林穿着一身《无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的经典打扮:白T恤与鲜红色夹克(这身装束,几乎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符号)。
而当高斯林与斯通一番斗嘴之后得知她是个演员时,他对斯通说了一句话:“我们在电影中见吧”,这个潜文本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之后致敬《无因的反叛》的戏码,更预示了他们这段爱情存活于“电影”之中,与“电影”终将相伴相生的命运。
而《卡萨布兰卡》则是女主角斯通最钟情的戏,她甚至是《卡萨布兰卡》女主角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的粉丝(她家中墙上,就贴着褒曼的海报) 。
到了结尾,当斯通走进高斯林开的爵士吧,她的命运,与她爱的《卡萨布兰卡》则完全呼应了。
在《卡萨布兰卡》中,男主角鲍嘉就是开了一家爵士咖啡馆,而故事一开篇,就是他在咖啡馆中撞见了她的前女友英格丽·褒曼,而褒曼身边,却早已经有了另一位男伴。
褒曼要求他们共同的黑人朋友Sam(他也是唱爵士的)给她弹一首叫《As Time Goes By》的歌,那首歌无异是她与鲍嘉的定情之歌。
而在《爱乐之城》的结尾,高斯林一样弹起了他与斯通第一次会面时弹的定情音乐(在《爱乐之城》的音乐大碟中,这首歌被命名为两人的主题音乐)。
当高斯林弹起音乐时,电影出现了一段蒙太奇,而这段蒙太奇正是戏的高潮,也是电影中最最触动人心的段落,这段影像真正揭晓了这部电影在“爱情”之外,真正要讲的主题其实是“电影”。
在那段“电影”的平行时空中:他们美好地生活在一起,结婚生子,幸福快乐——是的,他们的爱情依旧是“在电影中见”,不见不散,风雨不改。
而在这段影像中,除了一样致敬了不少经典电影之外,更把他们的爱情场景带到了巴黎,而巴黎,恰恰也是《卡萨布兰卡》中鲍嘉与褒曼相爱的地方。
另外这段蒙太奇有意思的地方还有:斯通那场面试场景刻意被用剪影展现,显示了“电影”影画的本源;斯通和高斯林坐在一起看投影机投放出他们“幸福生活”的画面,再一次印证了“电影”的属性。
其实我觉得《爱乐之城》要讲的还不止是对于电影的热爱,或用电影填补现实的缺憾。
更多时候,电影用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其实要说的是电影(或艺术)对人深远的“影响”。
在电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为对艺术的共同喜好相识相知,他们除了互相鼓励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对方的影响。
就像斯通本身并不热衷爵士乐,但高斯林却改变了她对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派对认识一些上流社会的导演或制作人,以实现自己的演员理想,但高斯林却让她去学习创作,而有趣的是,当斯通开始写自己的剧本时,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们(她们不免热衷于结实权贵)却统统离场不再出现,而斯通则走上了真正的“艺术”之路,如若不是因为这样,她亦无法在最后那次面试中打动制作人(因为制作人说她需要的是演员的“创作”能力);同样,当高斯林为了生计跟随乐队长期巡演,差点放弃自己的理想时,只有斯通告诉他,那不是他应该过的生活,她甚至为他设计他未来爵士酒吧的名字,让他免于噱头,回归音乐本身。
其实电影之中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细节:比如斯通最后走进高斯林的爵士酒吧,是因为她的老公听到了爵士乐而提议一起进去听听——她最后找的老公也是喜欢爵士乐的,谁能说这不是高斯林带给她的“影响”呢?
再比如电影中高斯林的姐姐一开场似乎反感高斯林醉心于音乐,但电影中却安排她最终嫁给了一个黑人,这里面又是否有高斯林与爵士乐的“影响”?而电影中真正点题的,其实是斯通在面试时唱的那首《Audition》,在那首歌中,斯通说了一个她阿姨的故事:她的阿姨是一个演员,对她“影响”甚巨,阿姨从小带她看老电影(包括《卡萨布兰卡》),培养她对于电影和表演的热爱,告诉她从事艺术虽然难免需要承受伤痛,却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斯通唱得动情,但歌词却显示了那份“影响”的深远,包括最后斯通自导自演舞台剧,背后的窗户外就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电影中虽没有展现舞台剧的细节,但却显露了斯通对“艺术”感知的那份初衷,是来自他的阿姨——在斯通唱的《Audition》中,就是她的阿姨在巴黎的故事。
这份关于“影响”的主题,其实不但存在于这个爱情故事之中,也存在于本片的电影形式本身。
导演在这部电影之中,刻意选择胶片,并用老旧的cinemascope变形宽银幕拍摄,致敬那些黄金时代的歌舞类型电影。
要知道,无论是胶片还是cinemascope,或是黄金时代的歌舞类型片,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统统落幕,如同电影中那间放映《无因的反叛》的电影院一般,最终以结业收场。
这一切不正就像电影中高斯林和斯通的爱情故事一样吗?
虽曾经美好最后却不无遗憾与伤感。
可是,这些电影留给人的“影响”与“振荡”,却是隽永而深刻的。
就像达米安·沙泽勒拍了这部风靡全球的电影,不就是告诉世人这些电影、音乐、艺术给予自己的养分吗?
一个创作人用一部电影慨叹艺术对人的影响,以此致敬影响过他的电影和音乐,抒发对电影对音乐的热爱,再借此影响更多的人,我真是想不到比这更深情浪漫的事了。
所以当我看到故事的最后,当斯通回头与高斯林对望时,虽然充满着感伤,但最后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份温暖、一份抚慰。
因为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谢、感恩——感谢我们曾经相爱,感谢我们的生命中有过彼此,感谢我们在逐梦之路上并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响,将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灭。
我很喜欢作词人黄霑填过的一句歌词:“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我想,世事变幻,电影不也是永恒的吗?
就像高斯林和斯通分开之前说的:“我会永远爱你”,其实说的,不过就是“电影”吧。
是的,就让他们在“电影”之中永远相爱吧,至死不渝,永不分开。
就像我们知道,我们从今往后还会继续热爱电影一般。
笃定,确信,并一生一世地。
(版权属迷影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文/杨时旸)“可是,这太怀旧了。
”“就是因为它太怀旧了啊。
”处于热恋中的米娅把自己写的剧本分享给男友塞巴斯蒂安。
她不太自信,急需鼓励,但也害怕言不由衷鼓励会鼓动着自己更加不切实际,但塞巴斯蒂安真的喜欢那剧本中散发着的迷人的怀旧气息。
有关怀旧的这两句对话几乎就是85后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借着男女主角的口说出了自己的心绪。
是的,《爱乐之城》是一部“太怀旧”的电影,显得和这个时代大银幕上溢出的塑料感的流光溢彩格格不入。
达米安·沙泽勒像个坚定的反潮流者,怀揣着一颗与生俱来的老灵魂,固执地把一个当代故事涂抹上做旧的色彩。
从开场那段在拥堵的高架桥上的歌舞开始,这一点就已经显露无疑。
其实,不只是色彩和韵味,《爱乐之城》中的一切都是“怀旧的”——爱情、梦想、失落与遗憾,这些主题又有哪个没有泛着复古的光泽呢?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有着有趣的“分裂”,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夸张的外部形式——大规模的歌舞和那些烘托感情的超现实拼接,而与此同时,它故事中的一切又都如此古典。
客观地讲,无论是出演塞巴斯蒂安的高司令还是饰演米娅的石头姐,他们的舞姿也不过尔尔,并不花哨和讨巧,但就是有一种特别贴合主题的、恰如其分的笨拙。
这个故事书写了爱情最经典的样貌:二人识于低微,相互扶持,坚信未来终会闪耀。
沦落于饭店弹奏圣诞歌的塞巴斯蒂安梦想恢复爵士乐的伟大传统,屈居于咖啡馆做服务员的米娅坚信戏剧的独特力量,但现实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强硬和残忍,他们各自偶遇机会,也曾短暂迷失,后来在某个岔路失去了彼此,又在多年后重逢,但也只能相视一笑。
你看,还有什么比这更古典的都市爱情故事吗?
所以,北上广的年轻人们对于这部电影心有戚戚,并不令人意外,一对儿奔赴大城市实现梦想的年轻人,在各种阻挠中,奋力抓住彼此。
那对恋人又是多少人的镜像呢?
贫困中的热恋,分手后的成功,梦想的通路与歧途,人生的一切不可知与不可得。
《爱乐之城》中呈现了爱情在普遍意义上的一切甜蜜与哀愁。
从某个角度看,它像是歌舞版的《Begin Again》,又像是《爱在……》三部曲中的男女主角错失了彼此后的续集,他们的爱情突然而至,降临如电光火石,最终到了岔路的路口,二人也同样不知所措,顺水推舟,各自漂流。
他们坐在山顶的长椅上,米娅问,“我们到哪了?
”塞巴斯蒂安顾左右言它地说了个地名,米娅说,“我是说我们之间走到哪了?
”是啊,这几乎是每一对恋人的终极命题。
你总要有个说法,要么更进一步,要么各自撤退。
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都处在了一种小心翼翼维系平衡,但故意躲避抉择的状态中。
那种状态不可能永恒,但就是那种微妙的不可知让所有人迷醉。
或许,这种感觉才是热恋吧,摇晃、刺激、一切都有可能,而一切也都会在瞬间熄灭。
《爱乐之城》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不只呈现了某种炽热,还呈现了爱情中的吊诡。
塞巴斯蒂安的老友在他落魄时来找他,让他加入自己的乐队,有着不错的薪水,大公司的资源,全国的巡演以及各大杂志的封面,只是,那音乐有点别扭,部分满足自己,部分服务他人,按照塞巴斯蒂安以往的性格,他或许会不屑地拒绝,但彼时,他已经反抗得太久,即便他再格格不入,即便他再有着“原教旨主义”的爵士梦,但他也会被润物无声的现实感染和融化掉一角。
他接下了那份工作,逐渐沉溺于掌声和商业回报。
他觉得自己的选择会讨女友米娅的欢心,至少这些物质基础会让二人的关系更加稳定,但在米娅心里,对方的行为或许正在流于平庸,那些时髦的电子音乐正在默默地腐蚀这个男人曾经坚固又伟大的梦想,现在,坐在自己面前,讨论着巡演和收益的塞巴斯蒂安,不过正在成为一个操持着钢琴的业务员,开始认可平庸,甚至享受平庸。
有时,爱情就是如此不可言说,有些人注定只能彼此牵手走过荆棘,有些人只能共同享受坦途,当你觉得为了讨好对方,试图改变自己,有时却正在走向反面。
《爱乐之城》呈现了爱情和梦想,但其实并没有声嘶力竭地歌颂爱情与梦想,它写它们的光彩,也写它们的无奈,那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也有命中注定的分离。
所以,你眼见着爱情即将成全,梦想即将成功,但导演就倾覆了一锅鸡汤。
米娅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甜蜜的生活,成为耀眼的明星,塞巴斯蒂安有了自己的爵士俱乐部,面对人头攒动的观众,他无需再去用那些时髦的音符迎合大众。
你说,这一切是人们努力奔赴的结果,还是命运中不可捉摸的定夺?
他们就是无法在一起实现这一切,圆满终是梦幻。
出生于1985年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对于音乐题材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无论是上一部备受关注的《爆裂鼓手》还是这次的《爱乐之城》,其中的主人公都像他自己一样执着又疯狂。
而他也不只会书写癫狂,他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柔软的一击。
米娅曾经随口说了一嘴,自己的老家在一座图书馆的前面,在他门分手许久之后,一个导演的选角电话打到了塞巴斯蒂安的手机上,他凭借着那句话的印象,找到了米娅的家。
爱情意味着,有些事,你偶然提起,我却永远记得。
这部电影的原名是《La La land》,这个词汇很难准确的翻译,它是洛杉矶的昵称,也是俚语中迷醉和白日梦的意思。
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多年后的重逢,他们相视一笑的告别和那段音乐中对二人感情的回溯与幻想,这一切,在如今看来就像个泡沫与幻梦。
啦啦啦,我们唱过,然后淡忘。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這位備受矚目的新人導編,近年遇上了一種有趣的「善意困境」。
意思即:觀眾往往會以一種自認善意來解讀他的片,將這些片的解釋朝向自己更想看見,通常也更善良的方向,令他聲勢大漲。
例如將《進擊的鼓手》(Whiplash)解讀為一位少年鼓手以苦學換來成就的勵志雞湯,或著將《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解讀為一齣男女主角因為追夢來到洛杉磯彼此相愛,最後又為了追夢而忍痛分開的夢碎故事。
這實在令人費解。
事實上,達米恩查澤雷恐怕是世上對夢想家最苛刻、與善良最無緣的一位電影人了。
他的電影全能在以一種不張揚但不隱諱的異音,來表達他極度偏激的生活剖面──對沒有才能者的否定,與非議。
《進擊的鼓手》便是如此。
這齣故事在勵志故事的線性皮相,屢屢暗示了悲劇的種子,暗示鼓手苦學換來的絕非成就,而是悲劇。
劇中從頭到尾都迴避了此人有無才能的描寫,他苦練的成果究竟是否有他自我感覺如此良好也從未有一位外人肯定,唯獨他的偏執、心魔、把得到老師點頭與公開演出當成藝術唯一成就的瘋狂,被無限放大了。
最後他學業事業雙失,假若又真無打擊才能,他的人生將會多麼悽慘,可想而知。
這種悲劇,何來一絲一毫的勵志成分?
《樂來越愛你》便是這份悲劇觀念的延續。
塞巴斯蒂安(Sebastian)跟米亞(Mia)無法在洛杉磯一舉成名,不止因為現實殘酷,更是因為他們沒有走紅的本錢──他們想做藝術,卻無才也無德。
賽巴斯蒂安成日抱怨人人對爵士樂缺乏認識的嘴臉,正是他對爵士聖地被頂讓給森巴小吃百般奚落近乎歧視的同一張臉;他不允許第一次光臨爵士樂現場的聽眾聽錯任何一個音符,卻容許自己在多次進出的住宅社區隨地按車喇叭只為叫醒一個有手機的女人。
米亞對同居人出入洛杉磯各大派對積極找尋事業合作的舉動不以為然,認為市儈,但當她獲邀影人飯局卻吃到一半為了私事直接站起來一句未說就走人,然後在理應保持敬意的戲院站在銀幕旁擋住所有觀眾視線來找一個有手機的男人。
這倆個人成日希冀全世界尊重他們在意的事物(爵士、表演),卻嚴重缺乏理解體會其他人的世界的雅量,性格大大缺陷。
而一如《進擊的鼓手》,賽巴斯蒂安的前友人辦樂團辦得風生水起卻直到有人出事才勉強找他頂替,米亞屢次試鏡不順而自編自演的舞台劇則乏人問津更無更無好評,這些安排都婉轉暗示了他們的表現並非自認的懷才不遇,而是沒有輝煌到足令外人容許這份缺陷。
然而,靠著與現實妥協,無才無德的人竟然成功了。
僅僅過了五年,塞巴斯蒂安(Sebastian)就有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私人酒吧,米亞就成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跨國明星,只因為他們捨棄了自我與因應自我而生的愛情。
這種安排,正是不該把《樂來越愛你》簡單區分為夢想/現實對立的俗論的原因,捨棄自我聽來如此罪惡,實則不然。
若用結尾那一顆「如夢一場」,與今年故事主題如出一轍、更同為三大影展開幕片的《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拿來比較便能明白,《咖啡愛情》詮釋的現實是時間推移,令眾人被放在自己不想安上的位置,人不變但立場會變,時光永遠無法回頭。
《樂來越愛你》卻不然,男女主角能獲得一輩子最渴望的成就,正正在於他們人變了,在五年的時間內砥礪出可上檯面的才能、亦或磨掉了自溺自以為的不敬惡習,甚至兩者皆是,來換得造就自己。
換言之,妥協現實讓他們成為各方面都更好的人,才能與品德都是。
只靠犧牲一場愛情的惆惆悵悵,就能換來這一切變化,還會自動變成更好的人?
這才是比美夢成真更大的童話,名為成人童話的童話。
與夢想對立的未必是現實,也可能是另一場夢。
「當掉你的褲子,保有你的思想。
」(瘂弦引詩),《樂來越愛你》將這層關係拉的更為必然,夢與現實的關係成了一座倆頭都是夢的蹺蹺板,男女主角捨棄了一端,另一端就會自動昇空,彷彿命運是能自己決定的,只要妥協就能萬事順利,即使無才無德也一樣。
當然,這一切也許只是巧合。
達米恩查澤雷仍然是鼓勵夢想的,也鼓勵人人追夢,不要把才能與否放在心上,《進擊的鼓手》與《樂來越愛你》中的異音,不過是陪襯而已。
然而,假若如此,則更大的悲劇便會姍姍來遲,因為整齣劇真正與觀眾身處的現實靠攏的只剩一件事,便是那些對爵士樂與電影業的悲鳴。
片中講得很白,爵士即將消音,除非它能轉型;電影確實正在失去活力,中資大舉進駐與老戲院的收場便是證明(這種觀點頗有爭議,不過順其片中氛圍,姑且提之)。
換言之,這不是一齣稱頌爵士不滅、電影不死的號角,這是一首輓歌,一次反動,如同開場那段發生在公路上的百人車陣舞,塞車越是苦悶,步伐就越想跳靈活;秋天越是死沉,讚頌夏天的歌聲就越是深沉。
越大的苦痛只能用越強的歡愉來淹沒。
這就是全片的映照。
在男女主角有緣無份的愛情背後,真正邁向死寂的,是看似造就他們的舞臺本身。
爱乐之城主题曲《繁星之城》完整版 City of Stars - La La Land 《爱乐之城》(La La Land)主打歌City of Stars(繁星之城)很好听,感动全世界,看完片子十个人有八个大脑自动单曲循环。
这首歌前两句很有意思,拿钢琴谱比划一下看看:
先看独唱声部,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听上去的感觉不一样,前面一句的感觉是旋律发展不下去了,只能重新开始;第二句的感觉是豁然开朗,旋律有了继续的发展可能。
为什么会有这种听感?
因为两句旋律的伴奏和弦不一样。
大家小学都上过音乐课,都知道哆来咪发馊拉稀。
除了Do、Re、Mi、Fa、Sol、La、Si以外,还有一种音级(scale)命名法叫做:主音(tonic)、上主音(supertonic)、中音(mediant)、下属音(subdominant)、属音(dominant)、下中音(submediant)、下主音(subtonic)。
这个命名法的思路很清晰: 首先,音阶里最重要的Do被命名为主音;然后,往上数五度是重要地位差不多的Sol,被命名为属音,Do往下数五度的Fa被命名为下属音。
主音和属音正中间的Mi被命名为中音,主音和下属音正中间的La被命名为下中音。
最后还有主音上下两个音,被命名为上主音和下主音。
所以,主音和属音相当于音阶的两根顶梁柱,这两个音一起出现,稳定性(stability)非常高,稳定性意味着结束感,意味着一段乐句“被解决”(resolved)。
City of Stars第一句红框里的两个音是D3和A4,这是d小调里的主音和属音,顶梁柱都出来了,乐句发展不下去了;第二句红框里,高音区仍然是A4,但是伴奏部分变成了F3,这是F大调的主音和中音,这个组合不太稳定,听感上还需要继续发展,转到稳定的音程上再结束。
利用同样原理创造类似听感的还有王菲的老歌《当时的月亮》。
再拿钢琴谱比划一下看看:
和City of Stars不同的是,《当时的月亮》两段乐句都在D大调上。
第一句红色圆圈所指的4个音组成了以E3为根音的上主音七和弦(supertonic 7th chord),七和弦不稳定,需要转到三和弦;第二句红色圆圈所指的3个音组成了以A2为根音的属音三和弦。
所以两段乐句独唱部分完全一样,但是因为伴奏部分使用了“上主七-属三”的套路,听感马上就不一样了。
当然,属三仍然属于没被完全解决的和弦,下一步的解决是主三,乐句以最稳定的主音三和弦结束。
据统计,上主七是使用频率仅次于属七的七和弦,“上主七-属三-主三”是使用频率仅次于“属七-主三”的作曲套路,不知是真是假,姑妄听之,反正作曲家手上玩的这种套路太多了。
看电影听音乐我从来不排斥套路,因为一切皆套路。
平庸至极。歌舞片爱好者的我看傻了。
前一小时五十分钟那是关于梦想,最后十分钟才应该是爱情。
流动的盛宴结尾说道,那时候我们年轻,贫穷且相爱着。我觉得导演的才华是泼墨式的,没有太多的trick,甚至情节故意落入窠臼,比如一场场的偶遇,咖啡馆身份的调换,但却有真切的遗憾。也许只有轨道错开太远才明白有多少路口选了错的方向,一句我会永远爱你有多痛苦无奈。
一段故事,用音乐与舞蹈来演绎,没有3D和高端特效的制作,就这么把人生的梦想与现实铺成开来与你慢慢叙述起来。
勉强及格。前半段差。高斯林的戏不对,作为一个落魄键盘手,着装跟做派是雅痞。艾玛在《相助》五年后老的明显,但演的比高斯林好。前半段的问题是爱情戏太套路,所有环节都为俗气的叙事核心打下手。后半又走梦想成真的套路,但结尾聪明,作为对黄金时代好莱坞的致敬比《雨果》好太多了。导演的意图有趣
充满了算计和生意。有可能,这完全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对米娅这种伪理想主义者的世俗成功学的讽刺。
总有那么一个平行时空里,所有的好事都会实现。例如梦想成真。例如永不分离。
乏善可陈,故事老套无聊,人物塑造空洞,台词粗浅直白,另外作为歌舞片里面简直是在尬歌尬舞,歌喉粗粝歌词简陋,舞也仅仅是动两下胳膊腿而已……如果是为了所谓复古和致敬把片子拍得这么不好看那就别拍了,弄个文献综述有啥意思?
蔡琴在《给电影人的情书》唱道:“以身外身 做银亮色的梦”,我觉得这一点电影做到了。真的身处一个美丽的梦境,不去想电影还有多久结束,又用了多少的经典也甚至不去思考这是什么年代的故事。只是单纯的跟着里面每一首歌曲去深入一段时光进入一个故事,在电影院看电影的特殊魔力终于又一次回来了。
厌烦的涟漪一波赶着一波,关于梦想的描述几乎全打在反感点上,结尾的幻觉却有点感动,所以这就一直是个赞同形式讨厌内容的导演了吧。一直担心艾玛斯通的头掉了或者五官散架了也够闹心的。
无论剧情还是歌舞,都毫无可取之处,不知道你们在嗨什么
竟然一點都不覺得感動也不覺得好看why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看完略感失望,在歌舞片纵深里根本够不上优秀的作品,情节俗套还可以原谅,毕竟类型片就那么些故事架构,但你歌舞方面搞不好就不应该了,嗓子喑哑动作机械,只有靠不断致敬经典桥段以及在镜头和剪辑方面找补,最后的光影蒙太奇还算拉回些分数。
同比《纽约,纽约》类比《艺术家》,返璞归真用音乐、歌舞片形式讲述一个通俗化爱情故事,主要技法登峰造极。串联影史不同音乐、歌舞类型分支(米高梅、金姐弗雷德、大爵士、雅克德米及当代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不同段落相映成趣,既是传承又带出类型演变,复古又革新,且能升华爱情主题,内外兼修。
导演用浪漫主义外观来包裹了一个现实主义平庸故事。抛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镜头调度不夸;肯定演技,但选角有问题;乔司令好一些但不复古,艾玛石不耐看唱得也不好(换海瑟薇大概会好很多);片子很有奥斯卡相,又是唱给电影人的小情书,评价普遍过誉!
舍不舍得都是后话,错过就是错过。
喜欢姑妈纵身跳入塞纳河还为此感冒了整个月的那一小段讲述,甚至要特别抛开其后的总结性排比。这是全篇精心编织到不留缝隙的浪漫光影梦中,唯一不费吹灰之力就腾空出窍美妙到所有镜头都不可比拟的部分。(没好到能打五星的程度我比自己要失落得多得多。
伤感之处竟然在于自己。自己几年前也是个迷影的男孩,到最后蒙太奇时,电影造的梦多年前也做过,现在却就不做了。现在,只是一个三十二岁猥琐的可怜人。以及爱情,也是自己不会想要触及的梦,cuz i just know i will fail。
“但它的舞蹈动作生硬,歌曲呕哑嘲哳,剧情全是套路,表演刻意尴尬。完全是盛名之下,其实很差,大抵可以说是史上最难看的歌舞片” 用爱情来表示放弃的梦想?是不是纯讲艺术的牺牲吸引不到观众就非得要爱情啊?都是套路。
餐桌上的争吵看得我莫名其妙 (以后毕业季肯定会有人以寝室为单位穿着天线宝宝的红黄蓝绿裙出来走红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