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星,我很喜欢这个片。
男主很丑,简直就是卡西莫多在世,对美女的执着也跟钟楼怪人类似。
只是没有那么多的伪善而已。
这并不是男主自己的错,而是社会大背景下造成的。
在“金手套”这个充满怪物的酒吧里,有战争遗孤,有工伤毁容者,甚至还有党卫军。
他们生活不易,身体残缺,心理扭曲,但仍旧可以看到他们的强大生命力,他们自己养活自己,争取自己想要的,有罪,但是没有错。
今年柏林电影节最让人期待的电影之二,就是法提赫·阿金的《金手套》。
很难想象,三年前还拍着《契克》这样青春公路片的阿金,在2017年会拿出一部极度愤怒、极度宣泄的《凭空而来》,而2019年年初的这部《金手套》则是更加彻底地放飞自我。
《契克》
《凭空而来》法提赫·阿金这部新片改编自上世纪70年代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弗里茨·洪卡(Fritz Honka)的真实犯罪事件。
在全球各具特色的“政治正确”(自我审查)席卷下,很少还有人如此专注于展现极致的丑陋,丑陋的面容、丑陋的场景、丑陋的杀戮、丑陋的性交、丑陋的人性、丑陋的欲望,隔着屏幕都能清楚地闻到腐烂的尸臭。
《金手套》很多人在看到这类杀人狂题材的电影时,会下意识地相互比较谁更血腥,尤其是去年拉斯·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刚刚面世,今年1月份的圣丹斯同样也推出了一部以美国连环杀手泰德·邦迪(也是《沉默的羔羊》原型人物)为原型的影片《极端邪恶》。
《此房是我造》
《极端邪恶》和这两部影片的人物不同的是,《此房》和《邪恶》都是典型的精英型淫乐杀人狂,享受着血与杀戮激情喷射时的快感。
而《金手套》在某程度上是反精英式杀戮,一种怪异的鬼魅而虚空的反人类设置,对待其他生命的残忍。
我们很难感受到男主角弗里茨的内心深处,只能从细枝末节中捕捉到某种愤怒感。
这一点其实从2017年的《凭空而来》中就可以看出,关于阿金这两年的创作轨迹和兴趣点。
而新片《金手套》所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甚至能够引发观众的嗅觉反应。
如果拉斯·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是用虐杀的腔调写哲学论文,那么阿金同样也是用恶臭和残忍书写着他的文本。
1.一个杀手与四个妓女影片的叙事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虽是以真实的连环杀手为原型人物,但影片文本还是取材于2016年轰动德国文坛的,海因茨·斯特伦克的同名小说《金手套》。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弗里茨的身份,以弗里茨的第一次杀戮为开场引子。
出现在逼仄、肮脏的阁楼床上的一条女人小腿,带着血污的丝袜被扯到小腿肚上,松弛的肥屁股耷拉在一旁。
在一种静态的窥视风格中,弗里茨本打算将女尸拖到门外处理,可是吵醒了邻居,只好把整条尸体剁成血淋淋的肉块,哪有空隙塞哪儿。
和小说中一样,阿金的电影也是从杀手角度来讲述的。
弗里茨的容貌已经不能单纯地用丑陋来形容,畸形的猪旦鼻,满脸疥疮留下的疤痕,被酒泡肿了的眼睛,不纯正的混杂血统,汗水油腻的头发,略微驼背的身躯,浑身散发酒醉呕吐后的胃液气息,是大部分人在路边见到都会躲开两米远的那种人。
他常年混迹于“金手套”酒吧。
同样猥琐的酒保,绰号叫“肛门”,另一位常客也是名老怪物。
前武装党卫军的成员、大屠杀幸存者、妓女、瘾君子和各种被社会遗弃的人,都流连在“金手套”里不分昼夜地买醉。
弗里茨被纯粹的无法医治的暴力冲动全面性压倒,他的眼睛充满了绝望,看不见一丝人性的痕迹,瞳孔倒映出对周围世界深深的蔑视。
阿金的剧本保留了小说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动物性,可以说影片的驱动便来自于非理性,画面暴力而冷酷,甚至没有任何让人喘气的空隙。
从一个臭气熏天的场景到另一个臭气熏天的场景,选一个肉体肢解一个肉体,都处理得直截了当。
当然,影片中还是设置了两个“正常人”作为功能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天使和魔鬼的作用。
一个是被弗里茨视作甜心的美少女佩特拉,在酒吧中被怪物们意淫着,美好的容貌让影片稍稍从满溢的便池拖回正常世界。
另一位则是在弗里茨想要做一个正常人时,用酒精将其诱惑回到下水道的魔鬼。
在这个下水道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一片暗沉的红棕色,别以为是那种欧洲贵族家中的抛光红棕色木质家具,而是那种脓疮被挤破后还沾有脓血的干结的痂皮。
这里的金手套酒吧、阁楼、床铺、酒瓶、窗帘、食物、干血、体液、衣服、污渍,连弗里茨浴室里溢出的泛着泡沫的污水,就连墙上挂满的色情片,似乎也因为年代久远而积满污垢。
影片中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感和极端暴力,看得出来是导演有目的地打破了以往累积的品味界限,是种挑衅,也是种试验,似乎在考验观众是否愿意体验这样的厌女和杀戮。
事实证明,人们对重口味一向是越觉得难受越想看。
电影中的杀戮毫不精致,可以说是又脏又暴,最起码没有故作艺术的做作的所谓“性冷淡美感”。
弗里茨在影片中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蟑螂一样的底层,被鲁莽和烈酒所驱使。
他用免费的酒来引诱聚众的老妓女跟他回到小阁楼,用重复的杀戮来填补性无能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2.下水道的美人鱼影片《金手套》中的挑衅意识其实非常明显,越是让人不适,越是引起反弹。
弗里茨清洗式的暴力,与法斯宾德很多作品展现的德国社会的退化有着深度契合。
甚至会让人联想到艺术家乔治·格罗兹的粗俗美学,酒气熏天的赌徒和肥胖的老妓女组成的社会性暴力,缔造既颓废又破败的世界,既破碎又“稳固”的整体。
这些都构成了战后西德的社会草图,甚至从《金手套》的人物和场景中能找到相对应的设定。
如果往历史阴谋论上想,影片中腐臭的下水道正是二战后德国的境况。
真实描绘了西德依旧挣扎在混血人种论、暴力杀戮、性无能的粪池中,试图向前迈进时终究被魔鬼拖回地狱的宿命。
有趣的是,非纯正血统、性无能的杀人狂这样的人设,似乎在历史上特别容易就能找到相对应的人物,譬如说那位以二战时期中东血统充雅利安人的德国灭犹杀人狂。
一个人越是厌恶自己身上某种特性,就越容易对周遭的同类进行疯狂灭杀。
弗里茨可以像仰慕女神一样看着青春美好佩德拉,那个时刻就连影片的氛围都从肮脏血腥变成黑色幽默;但面对和他一样像蛆虫般存在的老妓女们,弗里茨几乎是以清理垃圾的心态处理她们。
像网购的充气娃娃那样发泄完性欲后,再如菜市场捎回来的大猪腿那样剁块,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扔在狗窝的边边角角,不需要尊严不需要怜悯,因为她们不是人,是臭虫是蟑螂,和他一样。
在腐烂的散发恶臭的下水道场景中穿插病态的戏谑,浓烈的恶趣味会自然而然地引发观众们的独特期待。
然而,阿金这次的剧本构建还是略显扁平化,镜头语言也趋向于单一,呈现出麻木、冷淡的质感。
只是,无论观众看不看得懂,都同样引起身心不适。
男主人公妆前妆后对比照和《此房是我造》比较的话,阿金的创造态度是非常模糊的,至少在冯·提尔的创作过程中,其严谨、理性、一本正经地探讨扭曲的性和变态的杀戮还是非常明显,在呈现但丁式地狱现实中的自我内省是冯·提尔的一贯逻辑。
但在阿金的新片中,反而很难去界定为什么要过度呈现这种让人不适的极端场景。
将这部电影定性为纯粹的虚无主义是不对的,影片中虽然或多或少暗示出阿金的反本土政主义,党卫军和集中营的暗喻,德国社会依然存在的威权主义等等,都透露出影片的政治讽刺意味。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文本中缺少批判思考,反而使暴力血腥变得多余。
如果是想探讨人性,那很明显影片在挖掘人物心理层面的描述还不够深入;如果是要映射社会性和政治性,同样在象征、隐喻上铺排得也不够完满,既不闭合也不开放。
那这部沾满粘腻脓液的Cult片的艺术性到底在哪里?
这应该还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吧,不可思议往往是可思议之母,也许真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还没看出来呢?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影史中总有这么一种形象。
你一边捂着眼睛大喊“童年阴影”,一边忍不住从指缝悄悄地盯着他们。
(上图《沉默的羔羊》、下图《此房是我造》)禁忌地窥探,反复地诘问:同样生而为人,为什么他们就走到了异化的极端?
如果说《羔羊》、《此房》描述的,是一种精美致命的瘾症狂欢。
那么它,就解开了另一角答案——《金手套》。
影片取材自16年轰动德国文坛的同名小说,由真实的杀人案件改编而来。
1975年7月15日,汉堡的某栋公寓里,一家人正在享用午餐。
可突然,有不明物体从天花板上掉下。
定睛一看——蛆虫像淅沥沥的水滴一样,从孔洞间滴落。
惊慌失措。
这家人吓得赶紧跑出屋子,因为疏忽,忘记关上炉子。
到了晚上,公寓顶层被烈火吞噬。
赶到的消防员,却在阁楼的废墟中发现了好几个裹着尸体碎片的布包。
罪犯很快锁定,完全不需要大费周章。
正是阁楼的住户,弗里茨·洪卡。
再给个特写,你就明白。
这张脸的恐怖程度,堪比凶案现场。
弯曲的鼻梁,蛀烂的牙齿。
遍布的伤疤,是水泥疮肆虐过的痕迹。
在洪卡身上,孤独和丑陋互为因果。
先是因为丑陋,所以孤独。
接着因为孤独,丑陋生长,更难遏制。
两个邪异的变量纠缠,让他在暗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你看他蹒跚的脚步、佝偻着的脊背,哪里还像是一个人类?
分明更像那条从天顶掉落下来的蛆虫。
在肮脏黏腻的酒吧里。
就连年老色衰的妓女,也不愿意在他身上浪费一秒钟。
据洪卡自己回忆。
第一次杀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愿意跟他共度春宵,身体却迟迟没有反应。
边上的女伴发出轻蔑地嗤笑——像引信一样,引爆了罪恶。
同样的情形,重演了三次。
哪怕是对方并没有嘲笑的意思,也会牵动洪卡敏感的神经。
慢慢地。
杀戮从意外,变成机械。
机械地索命,机械地分割尸块,机械地塞进隔间。
你不能简单地给他打上“仇女”的标签。
相反,他还在心里为爱慕的女孩留下了一片芳草地。
发现了没有?
《金手套》奇就奇在这里。
它以洪卡的世界切入,完成了一次社会意义上的视角下移。
少女美貌,却没有超出我们对于“普通女孩”的理解范畴。
但,已经足够升格为洪卡眼中圣洁无比的女神。
妓女这一类出于道德底层的边缘人物——落在洪卡的手中,那就和待宰的牲畜没有什么分别。
无数的悬疑推理类电影故事告诉我们:越是长相凶神恶煞的人,越不可能是真凶。
《金手套》又粉碎了这个思维定式。
它把洪卡这个人物按在泥坑里反复浸泡。
直至散发刺鼻恶臭,掩盖了案件本身血腥的味道。
归根结底。
不同于汉尼拔式的口腹之欲,杰克式的自我哲思。
洪卡的杀戮,完全是反精英的,荒蛮的,粗粝的。
甚至是趋近于动物本能的。
有个细节让条姐回味了很久。
也曾戒酒,有过短暂清醒的洪卡来到一家能源公司做保安。
公司的主管人员完全不了解洪卡的履历,就这么大喇喇地把手枪交给他看管。
条姐本以为手枪会是一处伏笔,引出下文洪卡的暴走或屠杀这一类的情节走向。
结果没有。
全片下来,洪卡的作案工具都质朴到极点。
要么是手。
要么是毛巾。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
洪卡全身也没有邪典犯罪高手的气质。
甚至一度,也享受过正常人的生活。
是什么又把他拉回深渊?
答案就在这间导演用儿时的回忆打造的“金手套”酒吧里。
拖着残驱幸存的老兵,被集中营毁了一生的妇女,见到异性就要跟上去尾行的痴汉...各有各的怪诞,各有各的冷漠。
在这个畸形的世界里面。
洪卡从没逃离成功过,他只是拼尽全力地游出污水水面,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而后脱力,又继续沉沦。
这班怪胎,由时代造就。
70年代的德国,刚刚经过战争和分裂,伤口还在缓缓渗血。
如果把电影和历史放在一起对照。
“视角下移”是技巧,“人性降格”是现实。
就算把品貌正直的人倒进不见天日的污泥当中,也会生长成这样的寄生虫。
就像是那栋公寓里的住户。
每个人都被阁楼传来的恶臭熏染得不厌其烦,却没人真正愿意走上来调查一番。
影片的最后。
少女推着自行车准备回家,却被围观火灾的行人堵住。
洪卡见状想要逃跑,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少女回眸,画面定格在了洪卡被警察押走的瞬间。
这是少女第一次把注意力放在洪卡身上,也是一定最后一次。
街道上的喧嚣,成了戏谑的自嘲。
这又像是戏里戏外打破第四面墙,形成巧妙而冰冷的互文。
无关痛痒的人们绕着火光起舞。
散布死亡的蠹虫,就这么被时代封存为异色的琥珀。
出乎意料的b级猛片 看完德国的酒性文化突然觉得老美的酒性文化竟然很含蓄 电影里其实有几个小细节很值得思考 那个酒吧里落难的女人 打扫房间时似乎找到了恶臭的来源可是镜头一闪而过 把悬念留给了观众 房间里一对男女的照片 可能预示男主曾经有妻子 最后如何沦落成这样我们不得而知 金手套酒吧里那个奇怪的女人最终把老女人带去哪里了呢 从几个老妓女的口中 似乎预示了什么
金手套是一部感官上令人作呕,心理上令人反感的反类型电影,你把它当犯罪、悬疑片,却用不着猜谁是凶手;你把它作为社会、人性片,它还缺乏对罪犯的剖析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如果看成是恐怖片、剥削片倒是沾边儿,但导演好像志不在此。
我姑且把它归位到cult电影中吧。
片中的男主角邋遢猥琐,心理扭曲变态,他一开篇就杀人、肢解、抛尸,粗暴定下了整部电影鲜血淋漓的基调。
可惜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可耻罪行轻易地得逞,他杀了一个又一个老太太,将残肢藏在自己家中腐烂恶臭,直到突发的火灾让消防员偶然发现这个超级恶心的尸窟为止,这个变态一直逍遥法外。
这个变态叫洪卡,他是底层蓝领,独居残破阁楼,被他杀掉的几个老太太更是老无所依的失足女。
导演无意于过多对男主进行心理描写,他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怪物,而导致他错乱的就是酒精。
影片中段洪卡正常了一段时间,因为戒酒,但总有人怂恿他重拾酒杯,导致他前功尽弃,精神反而更加错乱了。
《金手套》这部电影的主旨其实不是犯罪,而是德国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
金手套这个酒吧聚集了一堆老酒鬼、老失足女和男主这样的下层工人,他们因为历史原因、自身原因而被社会抛弃,只能天天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等于慢性自杀。
影片中的受害者中,就属那个胖老太给的篇幅最多。
她年轻时曾经被送到集中营,沦为纳粹慰安妇,而男主的父母也曾经在集中营呆过。
罪恶的源头是如此黑暗,所以他们的精神如此扭曲。
这个胖老太也向往幸福的生活,男主的屋子那么脏乱差,她也要拾掇一番,当男主辱骂殴打她的时候,她大多数选择隐忍,为了留在这“家”她还撒谎说自己有个漂亮女儿要介绍给男主。
也许被侮辱被损害早就成了家常便饭,老太只想有个栖身之地,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也甘愿。
老太也曾被“好心人”救助,让她暂逃厄运,但她后来又重操旧业,回到了那个污秽不堪的酒吧,看来“慈善”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老太又被男主领回家,终于被男主残忍的打死、分尸。
可以说是她最后一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她走向了死亡。
影片的主要支线是个叛逆青春美少女,她也是男主的意淫对象,当男主尾随她想要伺机侵犯的时候,他家着火了、罪行败露了。
这个少女好似一个化身,一个假象,她就象征着happiness,看似近在咫尺,其实遥不可及,是所有“金手指”阶层的人永远都得不到的,只能望梅止渴的幻象。
影片的结尾,英文老歌《season in the sun》的德文版响起,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看完这部电影好几天,这首老歌还在耳边萦绕,久久不息。
电影中讲述的是真实的案件,片尾处还有罪犯、受害者、阁楼、金手套酒吧的真实照片。
在悠扬的、伤感的音乐声中,有人快乐,有人悲伤,有人疯狂,有人却被切成一块块的腐烂变臭。
阳光曾照在这个地球上每个人的身上,却挽救不了他们可悲的命运,多遗憾啊!
本文首发公众号bbmovie作为三大电影节中最早进行的一个,柏林电影节在选片吸引度上和戛纳、威尼斯都相去甚远。
一方面戛纳电影节作为艺术电影殿堂,一年不知道有多少大导新作挤破头想要进入那区区只有20部的主竞赛单元片单,而另一方面威尼斯电影凭借时间的优势成功笼络了一批想要冲击北美颁奖季的电影前来镀金。
柏林电影节最近几年的待遇,就如同2月的柏林一样寒风凛凛。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依旧没什么改变,之前的13部华语片入围,张艺谋、王小帅、王全安三部华语导演的影片入选主竞赛单元,娄烨杀入全景单元,周冬雨、王源、易烊千玺等流量艺人的国际电影节首秀的噱头,也因为《少年的你》和《一秒钟》的先后撤片退出而热度不在,日渐式微的柏林电影节,确实急需一针强心剂。
这样的强心剂可以是口碑超高的经典之作,可以是卡司超豪华的好莱坞影片,当然也可以是尺度超大的话题性电影。
好在,这样的作品今年的柏林不缺,主竞赛单元的德国影片,来自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的《金手套》,在年初就已经预定了2019年最重口味作品的一席之地。
Indiewire的影评人David Ehrlich说这是一部恶心到你甚至可以“闻到”恶心气味的电影,是一部真正的“有味道”的电影。
《金手套》改编自同名小说,取材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弗里茨·洪卡(Fritz Honka)的真实犯罪事件。
讲述连环杀人狂的电影有很多,从早些年的《沉默的羔羊》,到去年拉斯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还有昆汀还未上映的新作《好莱坞往事》。
里面的主角都是杀人如麻、嗜血如命的杀人狂魔,但如果说以上影片的反胃程度有100的话,《金手套》凭借一己之力将阈值都提高了不止一倍。
相信有不少影迷都会偏爱血腥暴力的影片,但《金手套》的恶心之处并不在杀人的过程以及血浆的堆积,甚至相比那些真正的邪典经典,血浆量真的是小巫见大巫,真正令人反胃的是里面的“审丑”观:主角洪卡是一位如同社会蛆虫一般的底层人,满脸痤疮留下的恶心印记,一头油腻的湿发,发黄的牙齿仿佛隔着屏幕就能闻到口腔中积攒了多年的牙垢恶臭,是那种在街上碰见一定会躲开八丈远的瘟神级别人物。
而他的猎杀目标也并不比他清爽多少,在他散发恶臭的住处旁的金手套酒吧,里面长期游荡着酗酒如命、肥胖过度且油腻无比的中老年妇女,给她们买上一杯酒,她们就会跟着你回家。
洪卡用这样的方式带着这些毫无性吸引力的女人回家,进门就直入主题,酒精上了头就会暴怒杀人。
法提赫阿金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洪卡和数位中老年肥胖妇女的交媾过程,即便因为洪卡不争气的性器官几乎没有成型过,但变态的洪卡还会用马桶刷,德国大香肠暴力的塞进已经被层层肥肉盖住的女性下体,香肠还不忘拔出来吃掉,一点不浪费。
杀人场景同样也是不留余地的恶心你没商量,直面镜头的肢解场面,极为真实的尸块展示,而把尸块藏匿在自己家中橱柜长达四年之久,也让洪卡打开橱柜瞬间呕吐的那一刻,成为了影片中最恶心的一幕。
但即便恶心到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恶臭,法提赫·阿金作为导演的调度能力还是在这部影片中得以展现。
洪卡的住处是一个几乎连转身都只能原地的逼仄又肮脏的阁楼,在这样的小空间中,尤其是最后一场杀人戏用一个长镜头,展现了洪卡从扼住受害者的喉咙到断气的全部挣扎和扭打过程,阿金的调度足够精彩。
影片的视角也始终保持着一个几近静态的窥探视角,摄影机好似潜入近洪卡住处的一只苍蝇,观察着洪卡的生活、酗酒、杀戮、以及分尸。
《金手套》全片充斥着下水道与尸块混合的恶臭,对于丑陋人体的展示也让人丝毫不会怀疑,这就是法提赫·阿金的最初目的。
但看到这你可能也想问,将这样一个变态杀人狂的事例,用这样极端恶心的方式搬上大银幕意义何在?
其实还是有的。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那正是分裂的东西德合并的年代,也是二战影响下出生的一批新生儿成长到了中年的年代,影片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人物,都是被社会所抛弃的人。
他们中有洪卡这样做着底层工作赚酒钱的废物,有前武装党卫军的成员,有大屠杀幸存者,有妓女,当然同时的,他们都是瘾君子和酒鬼,依靠这样的精神麻木,忘掉自己所身处的悲惨情景。
他们对于社会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与其说是人,更不如说是蛆虫、蟑螂,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洪卡在几年之内杀了那么多人,却从来没有人报过警,也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他家中的臭味究竟根源是什么,直到尸体腐烂之后爬出来的蛆虫,通过简陋的木质地板,流到了楼下的希腊移民家中。
影片中的人物也都用了一种近乎行尸走肉一般的表演方法,这样的表演我们能经常在僵尸片中得见,佝偻着身体,双眼无神,嘴巴微张仿佛下一秒就会流出口水,反应极慢,含糊不清的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这种行尸走肉一般的角色的堆积,阿金的指涉所在也就一目了然。
洪卡曾经也试图戒酒,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阶级的魔鬼还是让他被重新拉入泥潭,重返地狱,仅需一滴酒精。
而影片中少有的正常角色,和“金手套”帮毫不相干的高中少男少女,在为了证明自己勇气进入了这件藏污纳垢的酒吧之后,完全丧失了作为比他们社会地位高一等的优势,在这个连丛林法则都没有的阴暗角落,是不允许美好的东西存在的,这样反阶级的反噬,也算是阿金对于那个年代的一种讽刺吧。
《金手套》绝对是开年奉上的一道令人作呕的大菜,但也希望有足够承受能力的观众也不要只抱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在极端的暴力和杀戮背后,依旧潜藏深意。
整片看下来就是一堆腐烂的肉在慢慢变臭的过程,如果现实是这样,那无论下地狱或是上天堂都至少是个结果。
演员牺牲很大,这个工作完成了不得出戏几个月啊。
战争如果过了打鸡血的过程,很容易让牵连者沉入烂泥里。
最棒的安排就是那场大火阻止了洪卡染指那位天使,导演你还是给世俗留下一丝光亮的。
1、金手套虐殺事件(Der Goldene Handschuh,2018)中喬納斯達斯勒的表現可以和小丑(Joker,2019)中的瓦昆菲尼克斯相比,前者包藏設計,渾然天成,後者作;在整個電影的編劇與製作上同樣如此。
2、如果這電影與此房是我造(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2018)並列,同形式的兩部電影間相異的點,是後者針對人類破壞性著手,而前者並非談一個人魔的嗜殺,因為故事中的犯罪者並不戀屍,對死亡也沒有特意的癖愛。
這兩部電影相同的點,在於導演捕捉了對人性的肯定處,哪怕是一瞬念間,就足以讓這兩部電影從快感躍升至美感,此房是我造中的傑克刻意留下線索,期望自己被逮捕,金手套虐殺事件中的洪卡在一場車禍中獲救,立志戒酒,重新做人。
只是,人生貌似重新來過之際,洪卡的真正挑戰才開始:最好的情況——一名夢寐以求的女性主動示好;最壞的情況——這名女子帶著一瓶酒來。
酒,在這裡有高度且複合的寓意。
3、故事中的權力/無能的刻畫很精緻,並不只是以在酒精麻痺下的陽痿狀態展現。
男主角可以像帝王一樣立規建威,要求寫下暴虐的契約,行使支配的權力,當他把自我門檻降到最低,勾搭了三名女性回家的路上,其中一女性醉倒暗巷,他對另兩名女性頤指氣使,要他們幫忙抬回家,這時,喧鬧聲引起了附近住戶的不滿——我們聽到空氣中傳來住戶要脅要叫警察的怒吼聲,然後看到驚慌失措的洪卡雙手一放,抱頭鼠竄。
4、在電影中,金手套酒館裡的浮世繪,最重要的幾個角色,是退伍軍人與二戰慰安婦,然後我們看見二戰後才出生的孩子們,這些相當程度的給故事注入社會性意涵。
一个希腊家庭,正在享用美味的午餐。
突然,一只白色小虫落在女孩碗里,还在蠕动。
抬头一看,屋顶有个小洞,正络绎不绝地下落着蛆虫。
经这么一刺激,他们的隔夜饭恐怕都要吐出来了。
屋顶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别怪派爷没提醒,如果要观看本片,请立即停止任何饮食行为—— 《金手套》(2019)
屋顶有洒落的蛆虫,自然是有腐烂的东西。
腐烂的,是人体。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连环杀人事件改编的故事。
主角弗里茨·洪卡,在20世纪70年代杀害了四名女性。
多数尸体都被他塞进了阁楼的每个空处。
为了掩盖尸臭,他只能往家里洒松香水。
当这个事件被德国著名导演法提赫·阿金还原在银幕上。
想必多数观众和派爷一样,先不是感到愤怒和惋惜,而是—— 恶心。
从真实的心理感受上说,和他们产生共情,需要很大的能力。
这根本不像是发生在我们世界的故事。
甚至不像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动物的故事。
先是这个连环杀人犯,既不普通,也不高智商。
弗里茨那丑陋到近乎畸形的面容,让所有人避之不及。
那时候才30岁出头的他,体态倒像极了猿猴。
而他作案的手法,同样原始粗暴。
勒脖子、撞桌子、拿锯砍,甚至手脚并用。
整个过程,极尽肮脏和混乱。
部分尸体,被弗里茨塞进阁楼。
另一部分,被他随便地扔进附近草地上。
半路遇到人,弗里茨同样会吓一跳。
他的一切行为,都像不经大脑,遵循着动物本性。
这样的连环杀手若是在今天作案,简直无异于自杀。
凶手像禽兽,不足为奇。
但这里的被害者,同样让人倒尽胃口。
身为清一色的妓女,她们没有家庭,亦不知廉耻。
拖着自己肥胖又丑陋的身体,在一个叫金手套的酒吧,语言粗俗地买醉、等客人给几个小钱带她们回家。
弗里茨也正是通过这所酒吧,达到“猎艳”的目的。
这些肥胖的女人被带回家,连弗里茨都不愿直视。
弗里茨一离开,她们则忙着四处找酒喝、偷东西。
看到这里,你或许能理解了派爷观赏此片的心情。
就像是在看一群勉强披着人类面孔的“动物”,在那里发臭腐烂。
对他们行为做出评判,似乎都没有意义。
发生在这里的死亡,同样无人在意。
一个人的死亡所能引发的悲伤,是和这个人的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
在这群极度边缘的边缘人群体里,死亡,就只是一个人的死亡。
无人惦念,无人哀悼。
肮脏的酒吧里,有人死了三天才被发现。
有人晕倒在街道上,也无人理睬。
路过的“动物”看到了,却好像意识不到那意味着什么。
在派爷看来,整部电影最大的悬疑,不是那些凶杀,也不是犯人最后能不能落网。
而是,人性,在这里究竟有没有生存的位置?
它绽放过一些零星的瞬间。
弗里茨有次带回来的老妓女,帮他收拾了房间,还愿意留下来给他做饭。
弗里茨不再打她,还给老太婆找裙子穿。
后来因为醉酒,弗里茨差点被车撞死。
这也让弗里茨决定重新做人,不再酗酒,也不再来金手套酒吧。
他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也过起了清心寡欲的体面生活。
但诸如此类的人性瞬间,实在太像渺茫的星火,随时可以熄灭。
在动物世界里想要苏醒,想要超脱环境地活着,实在太过艰难。
一听到老太婆还有个屠夫女儿。
弗里茨立刻就开始将自己见过的一位女学生,意淫成她的女儿。
接下来便和老太婆,签订了一个极为可笑的协议。
让二人的关系,变成了最无耻的利用。
离开了酒精,弗里茨也过了一阵正常的生活。
待人彬彬有礼,对那位有家庭的女同事,甚至很尊重。
可那位女同事和丈夫,同样是习惯了花天酒地的人。
他们带了酒水在上班时买醉,也让弗里茨重新拾起酒杯。
弗里茨没能从那种糟糕的环境中苏醒过来,结果便是——变本加厉地破罐子破摔。
往家里带回了更多的酒。
在公司的时候,被重新放出来的欲望,也让他要强奸同事。
在糜烂的环境里糜烂,对他是水到渠成的事。
杀害了四条人命的弗里茨被抓了,还被记录在了新闻档案中,依然被人记得。
但放那个当时的那个环境里,他真的算不上异类。
那里的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自我毁灭。
究其原因,这群怪物,其实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加总的产物。
儿童时期的弗里茨就和家人被关押在集中营里。
为了生活,15岁开始当砖瓦匠的他,却又患了疾病。
这才一步步沦落成了这幅模样。
而在酒吧腐烂的人,还有在战场中负伤的前党卫军成员。
有在集中营里呆过,并被迫走上卖淫道路的女人。
有曾经很可爱,但如今她自己追忆起往事,都觉得可笑的破烂货。
他们一步步被现实彻底打败,最终来到了这群失败者的集中营。
靠着酒水醉生梦死,放肆地发泄着自己的欲望。
甚至在内部,完成了自我清理。
弗里茨杀害着别人时,常常是愤怒的。
被别人取笑时,则会更加愤怒。
他恨这样的自己,恨肮脏的妓女,更恨无力改变这一切。
而这个隐秘世界的混乱和厮杀,似乎影响不到整个社会的平衡。
楼上尸体在腐烂,楼下的人家在午餐。
酒吧是弗里茨罪恶的源点,但也是情侣长见识的好去处。
两个世界似乎可以就这样平行地进展着,互不打扰。
但这显然只是一厢情愿。
一位女孩从弗里茨被抓的现场离开,和那个罪恶的世界擦肩而过。
她不知道的是,刚刚自己还在被弗里茨尾随。
很恶心
3.5这部影片确实不应该和《此房是我造》对垒但它依旧可以和影视留名的杀手博弈这杀手油腻,肮脏,性无能,暴力但他却处于人的位置他底层,他想变好,想不喝酒想了很多,很多,可是都化为泡影而金手套酒吧,也不全都是他,反而是社会的缩影
Fucking fanscinating.
过于肮脏的电影,就看不下去,像💩一样
不加掩饰的暴力展现,还有块溢出屏幕的酒腥臭与腐朽气。因为够简单直接,难逃一些连环杀手电影容易试图浪漫化作案过程的嫌疑,所以可以预想到最终的口诛笔伐;但仅有23岁的Jonas Dassler能够复刻人物,也几乎比“扎扎=Ted Bundy”更为有效。【这种不加克制的做法在同届里的好几部片都有通病,所以补全的过程简直是身心俱疲==】
妈的,文艺片浪费老子时间
真够...乏味的
实在看不下去
变态杀手日常
35/100 拍的什么玩意,难以想象这是「凭空而来」导演拍出来的,所有呈现的内容全部浮于表面,如果对重口味有特殊癖好的可以看看
【1.5】还以为是多“十恶不赦”的电影呢,结果还是底层叙事那一套,人物极度空洞不说,发展也像空穴来风,几处室内戏的空间调度把握尚可。但想说的除了时代遗毒还剩下什么呢。
好看
结尾长镜头炫技理所当然…契克的小男孩长大了咋木木的。洁癖大爆发我先静静
我看不下去这个电影了
描绘罪犯的各种行为,不仅仅是犯罪的当下,还有他孤独的时刻和痛苦、被酒精激发的本能欲望。犯罪现场和犯罪手段的残酷可怖之外,导演通过他人之嘴来追溯弗里茨·洪卡的生平经历,还有那些浸泡于酒精中失去美好希望的行尸走肉,希望观众能从中了解那些影响到他的可能因素,包括家中10个孩子、父亲曾经被关在集中营里头。而最关键的节点仍旧是重新被酒精支配后失去控制的欲望。
没啥毛病的犯罪片 就是因为感觉太熟了 在电影界反而感觉少了一股劲
特别喜欢看法提赫·阿金导演的片子,非常的享受,他的片子在视听上总是那么精准,质量总是那么稳定,他最近几部作品风格各异,但什么题材都可以驾驭,水平在艺术片导演里算是顶级的行活水准了,视听永远都不会出错,剧作也不会有好莱坞模式化的展开。这部新片在用犯罪心理学上画人物侧写的方式,拍一个连环杀手的杀人模式和背后的心理,放弃传统叙事的情节性,转向去给一个时代的德国社会画肖像,纳粹们老了之后只剩肥胖和丑陋之后,导演最后给了他们一个这样的下场。★★★☆
7/10
“生活就像一场牌局,如果你想玩,你就要用你的手去出牌。”“准确来说,人们喝酒有三个原因:第一,为了忘记坏事。第二,为了庆祝好事。第三,当没有好事坏事的时候,喝酒让事情发生。”台词不错。96年的男主演的很好。弗里茨·洪卡从体态,走路的姿势和简单粗暴的作案手法都像不经大脑,遵循着动物的本性。受害人也是又肥又丑的,考验着大家的审丑观。男主在酒吧请老妓女喝酒竟然还有《恐惧吞噬灵魂》的感觉。看过几部阿金的电影,都没能让我有什么印象。但这部可以了。由他来带你展现人性的丑陋。如果你感到恶心,那就对了。因为阿金的目的就是为了还原那个令人恶心的时代。一部不靠血浆堆砌而是纯靠令人生理不适的画面来达到重口味效果的犯罪片,而且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喜欢。8.0
真是没想到Akin会以Fassbinder + Seidl的风格来完成自己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