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使人看到韩国经典犯罪电影《杀人回忆》的影子。
《杀人回忆》以两位追踪命案的刑警角度切入,全片聚焦在宋康昊、金相庆用尽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手段寻找凶手的全过程,节奏紧张,全屏都是无能为力的愤恨感,正义无法伸张的屈辱感,甚至枉死的、被刑讯暴打的嫌疑犯小青年,都使观众感受到极深的窒息和痛苦,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犯罪片。
而《波》片,则选择从两位女性记者角度切入,讲述发生在上世纪波士顿连环杀手的故事,并穿插着两位女记者调查案件过程中发生的家庭冲突、职场冲突的情节。
如果能根据波士顿连环杀手案题材拍成一部纯粹的犯罪电影,是有可能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可惜《波》在未能处理好女性记者在以男人为主的记者职场里持续调查跟踪凶案面临的人物心理、家庭伦理、时代背景、女权男权等各种冲突关系,不但情节拖沓,且观后仅获知历史事件,对两位能力超常女人碾压所有警察、检察院、以一已之力贡献全部抓捕嫌疑人线索之事,只能无奈一笑无法认同真实性,既然难以产生代入感并引发共鸣,就无法生出与《杀人回忆》相似的紧张刺激、悲痛愤恨、并延伸出对社会司法制度、人类生活及思维的深刻反思。
以两位女记者合作关系为例,影片布置了两场较明显冲突,一是领导安排把两女人照片放在报纸上,年纪稍大的珍立刻同意,洛蕾塔则听从珍的意见“让他们好好地卖报纸吧,毕竟你手里握着这个城市最大的新闻”后妥协,事实上这个冲突对推动案件调查情节、追问谁才是凶手、促进节奏刺激感,并没多大效果,反显得累赘,珍的意见更象是职场前辈应对人际关系的经验分享,而不是作为记者的专业调查工作经验。
反观《杀人回忆》里宋康昊与金相庆的冲突,则是两位平起平坐的刑警不断交换着各自刑侦理念、技术手段,从完全对立到相互认同、乃至彼此惺惺相惜,呈现出那个时代司法混乱的现实场景,最终使所有人一同走向绝望。
第二次冲突是当Albert DeSalvo被捕,所有人都希望翻开新的一页,于是珍马上表示已经接受老板的新派任务,而洛蕾塔则认为真凶另有他人,因为缺少对珍选择的深度剖析,既然珍认同大众心理,那么观众也很容易认同珍的选择,因此,这场所谓“两人决裂”就象让射出的箭栽倒在软软的海绵上,无法托起洛蕾塔“决心追查到底”的人设架构。
再以两位女主的婚姻生活、家庭伦理冲突来看。
珍似乎毫不在意婚姻,劝慰洛蕾塔不要对自己看重的事情太在意,以一句轻飘飘的劝解把复杂的家庭关系一带而来,让人感觉过于勉强。
当洛蕾塔丈夫升职外地,洛蕾塔指责丈夫强迫自己回归家庭,双方关系进一步破裂,这场冲突于电影主题有何作用令人不解?
女主已经扬名,面对婚姻破裂时如果能以冷静谦和的态度反思自己的错误,可能更能让观众产生同情心从而认可女记者的价值追求及选择。
再提到影片中说到各地警察不肯通力合作共享案件信息的现实,但这些事实都来自于单个警察的抱怨,并没有更多层次的挖掘和情节呈现,就算这个说法有可信度,这个可信度也不会来自电影本身而更可能是观众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给予的判断。
可能导演觉得洛蕾塔以一已之力代替警察侦破工作看起来太假,似乎都没警察什么事,所以才安排报社领导拒绝与警察反目:“他们在没日没夜地调查,我不同意在报纸上对他们加以攻击”。
连环杀手的侦破,古今中外都是难解之迷,导致这类案件难以告破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凶手杀人动机不明,被害人是随机挑中的,与凶手之间没有情感或财产等纠纷,电影开始的时候有画外音向洛蕾塔解释这类型凶手多是因早期受到伤害长年积累压抑造成人格缺陷,可惜这条线索只一闪而过,后面并未与此前后呼应,比如安排对几位嫌疑人的早年背景调查等等。
波士顿连环案真正的杀手和杀害DeSalvo的凶手是个谜,为电影设想结局是个难题,《波》设计为以背景声音解说DeSalvo犯下13起命案中的一起,而其他案件有的是犯罪人利用连环案模仿犯罪,有的则至今未解。
对比《杀人回忆》的结尾,宋康昊的脸上写满茫然、不甘、悲愤,还有身为警察未能完成使命的挫败感,所有的情绪也全都映入观众的心灵,难以抹去。
《波》片在故事架构、台词设计、人物形象,都未能把该起悬案的惊悚、悬疑、紧张、刺激以及社会可能不公、腐败、混乱因素,集中展现出来,反而在一部时长2小时影片中,夹杂了许多旁枝侧干,使电影类型模糊,降低了娱乐性与观赏性,令人遗憾。
故事性很不错,全程没有尿点,层层递进,还原了当时警局抓凶手只是浮于表面的事实。
““凶手”被抓之后,还会有类似的凶手出现,做出相似的危害女性的犯罪”。
—这就是当时警察局无法查出真相的原因,他们不愿意为了一些女性的死花费精力去寻找事实,在他们眼里,受害的女性只是女性而不是被害人。
还以为是个悬疑片,最后发现更多是对两名女性记者的纪录片。
感觉影片的目的是为了讽刺那个时代,女性在社会的地位。
不仅是影片中男性凶手对女性受害者的绞杀,更深层次是旧社会对女性在生活工作方面的绞杀。
不管是报纸主编以女调查记者为由吸引眼球,还是把两人照片登到头条泄露个人信息,都是对女性的偏见和绞杀。
最后一幕女主没有回家而是去了酒吧,不知理解为丈夫是神秘的威胁者,想用威胁方式劝说妻子离开波士顿而女主最后察觉。
亦或是深层次理解为社会上的女性地位虽然像破获1/13的案件一样上涨,但仍有12/13的漫漫长路要走。。。
不足在于中心表达不明显,节奏略显拖沓,冲突太过平淡,有些人物矛盾牵强附会。
注:60s的那股味很足。
观影的全程 仿佛是陷进去般 完全地带入女主的视角 我会本能地思考如果我被上司遏制自己探索的渴望 被一些男人看低自己工作的能力 被丈夫邻居亲友质疑反对… 我该怎么办 想到这里已经喘不上气了!
我也在想未来自己独居该如何给门上拴 自己如果是记者走访探案 是不是抽个业余时间还要练防身术…我会忍不住不断带入影片中不同的女性视角 持续性地感到压抑与沉重!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将真相一点一点拼凑的叙述方式 我很佩服女主的勇气!
并且 对女二人物的塑造 与女主也形成了一个相衬 女二在中途有过短暂退出 她可能没有女主那么执着坚韧 经历太多的新闻案件 她已经变得圆滑 但是 她又与女主有着一个共同特征 这也是影片中女性与男性截然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 她们能深深的共情每一个受害女性的痛苦与恐惧 她们想要追究每一个凶手 而不是将受害者看作13个样本 进行一些所谓的归纳总结!!
最后 可能因为很沉浸在这个观影过程中 所以影评中说的一些电影的缺点 我也很难感受到 电影的评分 我觉得或许可以再高一些(当然我也知道 男性与女性在观看这部电影时 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
整部影片,叙事方式即逻辑清晰,又紧凑,且非常男性视角的based on true story。
女性受害者们被绞杀的真相在男人主宰的社会中,根本不重要。
女性受害者死亡的数量持续递增或许为她们争取到了社会关注,但却成为了一些男人牟利的契机,成为牠们中的一些人顺势而为的犯罪契机。
只有女性,才是女性的盟友。
当女人与女人之间天然的链接重新建立起来时,女人才能有为自己寻的真相的权利,发声的勇气,并撕破男人伪装的外表,发现与其天然的对立关系。
这个人给波士顿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所有当地人都对他恨之入骨 他身手不凡 当你燃起希望的火苗 他会亲手将它扼杀 手段丰富并且极其残忍 他的身世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没有人知道他的亲生父亲是谁 甚至有可能是外星生物与人类的结合体 直到今天 他还在折磨着波士顿的千家万户 是的 这个人就是吉米巴特勒。
真相只有一个
由凯拉·奈特莉、凯莉·库恩主演的《波士顿绞杀手》(又名《波士顿扼杀者》)3月17日上线Hulu,讲述两位记者带头揭露发生在波士顿有史以来最臭名昭著的连环谋杀案的故事。
1962年到1964年,13名19岁到85岁的单身女性在寓所被袭、性侵、勒死,警方经调查锁定嫌犯Albert DeSalvo,后者认罪被判终身监禁,之后在监狱被人杀死。
随着科学的进步,使隐藏在角落中的罪恶无处遁形,让真相慢慢浮出水面。
2013年,通过比对DNA后确定,第十三起凶杀案的凶手就是Albert DeSalvo,他就是传说中的“波士顿绞杀手”。
但另外12起真正的连环杀手和杀害DeSalvo之人至今仍是谜。
影片再一次让观众看到新闻媒体的作用和有正义感的媒体记者的不懈努力和贡献,让人敬佩并感慨。
大约十年前去过波士顿,那里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城市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不知道半个多世纪以前,波士顿也是一座犯罪率相当高的黑暗之城。
《波士顿绞杀手》。
6分。
马特·罗思金编剧、导演,凯拉·奈特莉、凯莉·库恩主演作品。
故事根据1962-1965年波士顿臭名昭著的连环扼杀案改编,但人物主角聚焦在对该案进行连续关注报道的记者格雷塔身上,这一视角使全片的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偏差——表面看这是个剧情、犯罪片,但实际上它更偏向半真实的传记。
传记,就很难进入犯罪探案的悬疑、惊悚,所以全片警察的戏份完全弱化,而重点在记者的调查报道上。
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是,若是这片子拍成犯罪片,可能会成为影视经典。
一个随机作案的杀手不停地在波士顿地区针对独居老年女性进行犯案,动机不详、目标随机、手法恶劣,而这一开始竟然没引起警方的注意,而反而进入了凯拉·奈特莉饰演的记者格雷塔之眼,于是她不顾一切投入了全部精力进行持续报道。
很遗憾的是,案件并未有质的进展。
不仅如此,作案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目标也由老年女性转移到了年轻女性。
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按理,这确实是个相当值得打磨的好故事,虽然凯拉极力奉献知性的表演,但依然无法唤醒全片的沉闷与低迷。
如台词那样,该片的重点,也绕不开作为噱头的女性:受害的是女性,报道的是女性,调查取得进展的也是女性……新闻是引导舆论的风向标,那些为了正义而发声的相关媒体,将对社会的安定和谐以及良性发展带来极大的助力……名义上的认罪并不等同于伤害女性的忏悔……只做一半我真正想做的事情,身边的人还是觉得被亏待了……你总是担心别人,会把自己逼疯的……不能因为对你重要的事情内疚……故事感很强烈,未侦破的案件也很幽暗……警局象征着男性权威,时尚生活编辑部则象征着家庭主妇……报道新闻而非制造新闻……希望不要将厌恶上升到全体男性……最后,爱与和平。
感觉已经很久没看到KK的电影了,再次看到好惊喜啊。
倔强冷艳的英伦玫瑰啥的,再次出来居然没有变老,讲的是60年代连环谋杀案的故事,那个时候女性是真没有地位啊,一开始KK只能测评吐司机2333,配乐什么的都不错,不过恐怖的氛围不太感受得到。
后来经过她和另一个女记者的不懈努力,和英国警察局斗智斗勇,仍然没有找到真犯人,就和女性解放的过程一样,漫长而艰难,还看不到尽头。
无聊,陈旧,平淡,恨不得用上所有类似的词来形容这部片子。
三星给这个世界上勇敢的人,特别是电影中的女主!
以两位女记者调查破解连环凶杀案的过程展开,这种克制写实又冷峻的影调私人比较喜欢。影片把无良律师教唆杀人犯骗版权费的道德问题,波士顿警察渎职问题,女性独立发展自己事业的家庭阻力问题,新闻报道自由和独立性受压迫问题串在一起讲,四平八稳。最后Loretta和Cole在酒吧碰杯,让我确信这是一部比较好的男导演拍的女性独立解放电影。
“第四权”(新闻)深度参与、推动整个案件侦破过程,这就是调查记者的价值所在,质疑和调查权来自人民赋权,并成就文明的前进。
电影欲依史实为本,织就一段扣人心弦的悬疑故事,然全片自内容至节奏皆显力不从心,结局令人扼腕。一开始影片,便将观者引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波士顿,那时阴霾沉沉,恐惧氤氲。主线围绕官府缜密查探而展,然此过程如滞缓之溪流,缺少应有之急迫与韵律。探员踽踽于迷雾中,步履艰难,未展应有之锐敏与洞悉。原应为悬疑之转折处,却如浅滩之微澜,涟漪了无痕,情节冗长无效推进。视觉音效方面虽偶有亮点,然整体乏善可陈,不足弥补剧情单调。观者如坠漫长而沉闷之梦境,期待之惊悚与震撼终未如期而至。导演意欲以开放结尾引发思索,然此举显得仓促潦草,未能深探人性幽微与复杂。观众所盼之巅峰与深思亦化作镜花水月,于心底难以留下久远回响。
为什么要这么拍(歪嘴
看到下面一个影评的命名:“只有女性真正站在女性受害者这一边”。
拍出了迷雾重重的案件还有女主的执着,但整体风格太过凌厉,理性,主角光环太大,没有那种生活化的感觉,女主感觉像是在表演一个职场女性。看到片尾的真人图片,才有点敬佩的感觉,那才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为理性奋斗的女性的样子。
女性权衡事业和家庭的的支线很真实 但主线拍得实在中规中矩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以为模仿犯是因为憧憬杀人犯。(来自李准演的一部剧)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模仿犯模仿犯罪,可以将自己的罪行,隐匿于众多案件之中
女性这个噱头做的很足,角度和内容也比较到位。前半部节奏慢,拼碎片,容易让人丧失耐心,后半部节奏不错。
为了醋包饺子
不仅是人的谋杀,也是性别的谋杀。媒体是报道了犯罪,也可能引起了模仿犯罪。
很久没看过这么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流水账电影了,整一个低配简版《难以置信》。杀人犯常有,杀人回忆不常有。东施效颦,丑。
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绞杀,女性视角却无能为力。
[20230322]故事是好故事,拍得也太差了
放倒椅子也睡不着干脆又坐起来于是有了平安夜飞机看片之三。又执著又有办事能力的女记者的故事,电影偏向描写女记者搜集素材,对罪犯画像比较薄弱,看完我都没搞懂这三个罪犯各自的动机还得重撸。
这么平淡无聊的查案片也就靠打拳拿分了
最遗憾的是居然没有抓到凶手,虽然最后的剧情反转有点意思,但感觉没拍完,编剧应该好好收个尾可能评分更高。剧中双女主的服饰,妆造都好好看啊,赏心悦目。
strangl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