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評分:★★★★與《万箭穿心》同為一个导演之作。
這並非一部情節有多起伏跌宕的電影,甚至海報還有爛片的既視感,但偏偏它的瑣碎和真實很符合我認為一部國產片優秀所應具有的要素。
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想去旅遊就是為了多感受這種南方感受不來的氣氛,而並非旅遊本身。
畢竟我一直覺得中国是很奇妙的地方,哪怕她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
昨天本来想写那部《欢迎来到东莫村》的影评,后来手上有事耽搁了,现在就不想写了。
刚刚男朋友电话来说晚上他们部门吃年夜饭,要晚回,好了,我也打算晚上不去学拉丁了,这篇影评一定要写出来。
这电影实在是太好了,我跟很多人一样被电影尾声的《蓝莲花》搞得放声大哭,哭完把眼泪擦干,说句,这电影太TMD好了!
这片子其实不仅仅反映了春运,还有医疗、教育、农民工的问题囊括其中,这感觉真有点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但我还是想重点谈谈春运,因为我也是春运大军的一份子。
很多没经历过春运的人是体会不到这个群体的酸楚的。
我的家在四川,我的大学在杭州。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只是想离开四川,我只是想当记者,所以我来了杭州。
几年前,火车还没有提速,从四川到杭州的火车甚至还有绿皮车,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坐火车要4、5十个小时。
记得大一那年寒假,学校真好,有团购票,不过只有硬座。
那时候啥也不懂,只觉得有张回家的车票就开心得不得了。
结果是坐到腿肿,人太多,上不了厕所,也就不敢喝水。
后来知道一定要自己去买卧铺,然后就去下沙的火车代理点或者市区的火车站排队买吧。
我们毕业后,回忆起大学生活,经常都会想起下沙那个火车票代理点。
大家都傻笑说,那时候多苦啊,早上5点起床,宿舍楼的阿姨会提早把门打开放我们这些游子去买票。
都是大冬天,那时候还是期末,很多人还带着复习资料在排队的时候看。
如果遇到票源实在紧张的时候,会几个人打车去城站排队买。
国家对我们大学生还是不薄的,有学生票,还有专门的学生窗口,尽管如此,当开窗售票时,我们这些文弱书生也是抡起袖子去挤。
要是遇到夹三儿,曾经的文静小女生也会高声呵斥。
这臭脾气一直保留到现在,排队的时候有人加三儿,我他妈的管你是男是女,一定要把他揪出来为止,骂也好,吵也好。
记忆最深的是那年雪灾,自己去排队或者找跑腿公司,都只能买到硬座票。
后来无意中跟学校一个领导说起回家的事,居然人家一个电话,不到两分钟就搞到了一张卧铺。
我是个挺直的人,现在也是,不仅不爱求人,也不喜欢走后门。
跟那位领导说,这样不好吧,这不是走后门吗?
领导说,你就别推了,你不走人家也要走。
一张如此难求的卧铺票就这样两分钟搞定了。
那年大雪啊,我搞定了火车票,但是搞不定天灾。
在火车站等啊等,从白天等到晚上,延时的火车不 知道什么时候能来。
男朋友一直陪着我等,他执意让我去开个房间睡觉,他在火车站等,我怕万一火车来了,我赶不过来怎么办,就一起等啊等。
因为火车晚点,我们被赶出了候车室,工作人员把我们赶到了地下室。
那时候真冷啊,很多民工都是拖家带口的,有的孩子还在吃奶。
他们倒不急,冷了,随声居然带着铺盖卷,无聊了,就打扑克。。。。
后来我们俩熬不住就去了火车站旁边的网吧,居然熬了一夜,火车还是没来。
第二天,我铁了心的去把票退了,我男朋友拦都拦不住。
后来从杭州回到宁波的车上,我男朋友说,我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第一次知道回家过个年这么难。
当然啦,他生在宁波,在杭州读书,后来又回到宁波工作,怎么能够理解那种春节之痛,我们在外的人的"春劫“啊!
我等的那趟火车,等我回宁波大睡了一天一夜后,也没走成。
当然,后来肯定是走了,我能想象到那时候跟我一起等过车的人的心情。
不管多苦多累,他们都是充满喜悦的,提着大包小包往火车上挤。
坐上火车,终于可以舒口气,终于能够回家了。
我今年也不打算回家,尽管现在找点熟人,不管是火车票还是飞机票都容易搞到。
我真不想再去凑热闹,我宁愿在平时找个空闲的时间回家。
外表光鲜的我,柔弱的我,其实也是吃过很多苦头的。
一步步过来,在这里靠不了爹妈,没钱没势,但总是会有人帮助我,不管是哪方面,这也许就是冥冥中自有神助吧。
结尾许巍的《蓝莲花》真是用的非常好,对于自由的向往,往往都是为了追求外面的世界,我们要从家乡跑出来,可是用在这里,表明,过年回家也是一种向往,也是追求自由的表现和权利。
就这么点质朴,原始的权利都这么难实现。
确实心酸哪,什么时候才能没有”一票难求"的春节啊,这也是我们对自由的向往。
最后,祝愿在外漂泊的兄弟姐妹,都能高高兴兴,顺顺利利的回家过个好年。
今年,很多人都无法回家过年了。
即使可以,回家之路也变得更加艰难。
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挡不住成千上万人,千里迢迢地往家里赶。
看新闻说,今年春运期间发送旅客将达到17亿人次。
平均每天,都有4000万人,在回家的路上。
越是不容易,越是让人想到这个问题: 为什么每逢过年,我们都那么想回家?
或许,过年对我们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过年”而已。
而回家,也从来不只是简单地“回家”。
2008年,有一部叫做《一年到头》的电影,让我真正明白了,“回家过年”这四个字,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
虽然这部小成本电影,画质感人,但过了10多年再看,仍然是“春节题材”里,最牛逼的那一批。
电影开始,就是拥挤的火车站,密密麻麻的人群,你争我抢,生怕买不着票。
10多年前,网上买票,还不是那么方便。
高铁网络也没那么四通八达。
要抢到一张回家的车票,真的是没那么容易。
《一年到头》讲述了三个主角“回家过年”的故事。
其中之一,就是叫张国栋,是安徽合肥来北京打拼的包工头。
他带着几个老乡来北京干装修。
因为踏实、靠谱,他混得不错,成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
今年回家,对他来说,有特殊的意义。
因为他处的对象小梅,答应跟他一块儿回家了。
他要趁着过年,在老家订婚,也让父母见见未来的儿媳妇。
但拦住他回家的,还有几件烦心事。
第一个,当然是票难买。
第二,就是工钱要不回来。
他和手下几个农民工,认认真真搞好装修了。
谁知业主赖账,不给工钱尾款。
没钱,怎么回家过年?
包工头张国栋只能带着弟兄们讨薪。
第一次去,他们被小区保安打了出来。
第二次,受到新闻的启发,他们开始了“花式讨薪”。
开着小货车,打着标语跟着业主。
最后,在警察和记者的帮助下,才讨回了部分装修款。
《一年到头》虽然拍的是回家过年,但通过“过年”这件小事,把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浓缩于其中,并且一环扣一环,让我们看到了不同阶层的真实生活图景。
比如说,电影里的张国栋,代表的就是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农民工。
他们虽然在城市打工,但在他们心中,可以真正称作“家”的地方,依然是在农村。
因为他们的父母在那儿,孩子在那儿,他们所有熟悉的关系网络,都在那儿。
他们并非不想融入城市,只是现实的种种阻碍,不论是户口、房价、子女入学等等困难,都把他们挡在了城市之外。
他们虽然亲手参与了城市的建设,但在繁华的高楼大厦面前,他们始终像个局外人。
所以,过年回家,对他们来说,就不只是“节假日”那么简单。
一年到头,只有在这几天,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只有这几天,他们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地方的“主人”。
今年,因为疫情,好多农民工不能回家过年了。
他们所在的城市,也鼓励他们就地过年。
并且推出了很多政策,让他们在城市也能感受到过年的温暖。
但说真的,除了需要他们为“大局”考虑,牺牲回家过年的权利时。
在平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多想想,如何让城市也能变成他们的家。
而不是总把他们当“外人”,用种种限制条件,把他们挡在门外?
在电影里,让包工头张国栋回不了家的第三件烦心事,是他的另一个业主——白老师。
因为看到房子装修出了纰漏,白老师一下承受不住,心脏病发,住院了。
这下,包工头张国栋不但要在过年前装修好房子,还得在医院照顾他,搞不好,连家都回不了了。
这个白老师,是电影的第二个主角。
他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
但表面风光的他,却是一个独居老人。
儿子一家移民去了美国,还生了一个小孙子。
老伴儿放心不下,跑去美国帮忙照顾。
平时,就白老师一个人在家。
这回过年,儿子一家要回国,所以他才想把房子装修一番,一家人热热闹闹过个好年。
谁知道,包工头张国栋请的一个临时水管工不靠谱,偷工减料,导致房子漏水,出了大问题。
这才让白老师一下晕了过去。
对白老师来说,过年,就是难得的一家团聚的日子。
所以看到房子没装修好,他才那么着急。
这就是电影触及到的第二个社会人群。
过年,不仅仅是对农民工这样的“底层人群”很重要,对所有人来说,都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像白校长这样,可以算是社会的“上流阶层”了,但作为一个老人来说,什么也比不上一家人团团圆圆。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发展到很多人可以移民外国的地步。
但是在最基本的情感层面,还是非常传统。
家人之间的感情,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最大的牵绊。
所以,对白老师这样的人来说,过年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只是简单过个节,更是平时飘零四处的家人,难得的团聚机会。
在电影里,为了让白老师尽快康复出院,包工头张国栋去给他的主治医生送红包。
而这个主治医生就是电影的第三个主角——李家梁。
李家梁是那种农村家族的骄傲。
从小地方湖南湘潭考到了北京,还留在大医院当科室主任。
靠着自己的拼搏,在北京买了房,还娶了城里的媳妇,生了小孩。
用过去流行的话说,就是那种“凤凰男”。
村里亲戚家的孩子来北京打拼,都会托他帮忙照顾。
但让李家梁烦心的事,也是过年回不了家。
今年过年,是他父亲的八十大寿,老人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见见小孙子。
但儿子今年中考,妻子对他的学习抓的很紧,不让李家梁带儿子回老家过年。
这让夹在中间的李家梁很是为难。
父亲的八十大寿,一辈子只有一次。
再说爸爸含辛茹苦,把他供上了大学,如果这点心愿,都不能满足他,还算什么儿子?
但儿子的中考也只有一次。
平时就强势的老婆,肯定不会同意他带儿子回去。
再说,票也不好买,买不着票,想再多也是白搭。
这可怎么办?
李家梁正不知道如何是好,包工头张国栋来给他送红包了。
虽然平时,李家梁也会拿医药公司的回扣。
病人只要吃一瓶药,他会给开两瓶;只需要住两天院,他会让病人住7天。
这在医院里,不算什么大事,大家都如此,你不这样,年终奖就拿得少。
但对于病人送的红包,他还是不收的。
所以,李家梁拒绝了张国栋,但听说张国栋要去火车站,就拜托他帮自己买三张火车票了。
这也是咱中国人才懂的冷幽默,在春运时期,要贿赂医生,火车票比钱还好使。
就这样,他解决了车票的问题,剩下的就是说服妻子了。
在这三个主角里边,李家梁应该算是社会的“中产阶级”了。
出身农村的他,靠着知识改变命运,在城市安了家。
但只要父母还在,他就永远会回到农村过年。
因为那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根,是他出发的地方。
《一年到头》这部电影,通过“回家过年”这件事,把不同的社会阶层窜连在一个故事里。
不论是“有钱没钱”,所有人想的都是“回家过年”。
因为对中国人来说,过年,不仅仅是过年;回家,也不只是回家。
对于我们这个历史悠久,但发展迅猛的国家来说,过年意味着休养生息,也意味着,重新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检视我们现在的生活。
对于飞速发展,传统社会结构分崩离析的这个时代,过年也是我们难得的机会,重新建立血缘关系之间的情感联接。
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和家人见面,重新确认彼此的感情。
在一年三百多天中,我们可能都独自在外,面对这个越来越原子化的陌生人社会。
只有过年这几天,我们才重新回到了传统中国的家族结构。
每个人聚在一起,不因为任何利益,只因为血缘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所有人都啥也不求地对彼此嘘寒问暖。
这就是回家过年对我们的意义。
所以,你能知道,为什么不能回家过年,会让那么多人感到着急、悲伤、难过、愤怒……在电影的最后,张国栋帮李医生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
而李医生的妻子也最终被丈夫感动,同意带儿子回老家过年。
白老师也康复出院,和家人在新房子里团聚。
而包工头张国栋,开着小面包车,带着未婚妻和老乡们在大年三十回到了老家。
但愿现实中的我们,也和电影里的人一样,所有问题都能圆满解决。
最后,希望大家今年都能顺利地回家过年。
即使不能回去,也希望你能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首先,我得说这部片子是进来唯一让我看的激动的片子。
绝对beat了什么《投名状》《集结号》《大灌篮》《长江7号》,因为那些不是我们人民的生活,只有《一年到头》才是我们息息相关、寻常可见的生活。
两个解决方案,医生家没票,为什么不开车回湖南呢?
还有小孩去追回卖出的火车票,不妨就和人说突然来电话,说那张是假票,买主自然会乖乖地送回。
昨晚在影院看的,见到了电影的主创。
看片子从头笑到尾,最后我哭了。
电影观照到了很多社会问题,就在身边,仅仅是展示,你看的亲切;编剧抖的一个个小包袱,你笑得抹泪。
故事设置并不复杂,却直指人心,我也正在考虑回不回家过年的问题。
导演说,亲情线是他们抓得最紧的东西。
有人说片子卖国,我不觉得。
丑化了哪个群体?
我也是安徽人,那就是他们的生活,这点正视的勇气总有吧?
演员们都不错,我尤其喜欢“张栋梁女友”的表演,陈刚的形象亦正亦邪,很有可塑性,就是说话有点那啥,听着不是太舒服,一个小瑕疵。
段子——估计群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啦= _____,=希望大家支持国产放映厅!
有人拍真实的东西,真好。
等我有钱了,一定投给这样的国产电影。
不经意看到这么牛逼一片。
民工、大夫、老师装修、讨薪、考试、上学、结婚、销售、纠纷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乏味琐碎无可救药的生活里面,还涌动着这么温暖和生机勃勃的力量。
故事讲到梁大夫黯然落泪那一刻,上满的弦倏地松开了,我们全乱了阵脚,生活的所有粗砺,都化在浓浓的感动里,使我们想起,催我们前行的,原来是小小的梦想,酸甜的爱情,和回家的愿望。
ps 北京空气污染太严重了,但愿此片记录的状况尽快成为历史
从开始,这一路观看的心情都拽得紧紧的,祈祷着剧情可千万别出什么意外,圆圆满满的过个好年。
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再大的事,再多的不容易,都要完完整整的过个好年!
虽然整部电影都蒙着一层灰色,有写实的医患矛盾、有教育升学难、有农民工讨薪。
但幸好,在包工头、李医生、白老师的背后都保留着这个社会的温情。
最后,随着李医生的痛哭,随着蓝莲花的一曲“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所有紧张的情绪才算真正放了下来,长舒一口气。
这年头啊,最好不要去医院。
那医生钱没少收,反倒把活人给治死了。
老子家的风格是简约的风格,简约不是简单。
男人就得办大事,女人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别去理它。
对于小区外来人员我们只认有效的出入证,不认人。
现在要当好医生,可不是治病救人那么简单。
病人吃一瓶药就能好,我还得再给他两瓶吗?
这分要是不够啊,连钱都交不出去。
这根本不是我们以前用的“金狮牌”,而是“金师牌”。
国栋国栋,冷静冷静,过了门再收拾她。
病都好了还赖在医院不走,不就怕回家万一发病没人照顾你吗?
“你怎么打算的?
”“昨天还有一点打算,现在一点也没了。
”学校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着的。
只要能摆脱老妈的魔掌,去哪都成。
我败他个妈妈,最后一步都坚持不了啦?
三胖,晚上不要去摸王寡妇的门。
2006年春节前后40天,中国春运人数破历史记录,达4亿人。
贺岁电影拍成这样才有点味道。
一个装修工头辛苦赚钱、讨要拖欠工资、为了赶上带着女朋友回家过年而徘徊在自私与责任之间、最后毅然决定开着自己的小破面包回家的故事;一个主任医生在手术失败的压力下四处求票回家给老人祝寿,与一心一意要保证即将中考的儿子的复习时间的妻子之间的分歧和理解;一位即将退休的重点中学副校长为了即将回国陪自己过节的子女们准备新居所投入的期盼与用心,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无奈;还有一个社保福利优厚、生活无忧的老干部害怕独自一人呆在家里而赖在医院的故事。
这并不是如《命运呼叫转移》般拼凑似的小故事,这是一个老百姓这一年到头大家都要面对和考虑的事儿。
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下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对身边的人产生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影响。
谁也别说谁跟谁没什么关系,就是这一年到头里的这点事儿,把我们都能联系到一块儿去。
过年了,也许你想回家,也许你不想回家,也许你想回家而又不能回家。
究竟怎么做的决定权在你自己,但是如果你有幸看看这个大故事,这些小故事,希望你能做一个能令自己满意的决定。
贺岁档当然应该是百花齐放的,给忙了一年、累了一年、倦了一年的观众们提供一个更大的优质的可选择的空间是贺岁电影的责任。
所以我们去看《投名状》、《集结号》、《大电影2.0》、《蓝莓之夜》、《棒子老虎鸡》之类,萝卜白菜各挑各爱。
但是如果少了一部真正讲“过年”的片子,难免心里不会觉得空落落的。
还好有了这部《一年到头》,虽然只是碰巧看到了,里面的主创人员从演员到导演我还真一个都没听说过,可是我真的觉得很温暖、很满足。
片子很实在,实实在在的调侃了我们身边买票的规则、医院那点猫腻、农民工维权、升学的压力、小商人“杀熟”这些不大不小的事。
之所以说是调侃,是因为我觉得表现得挺有意思,看得直想笑。
回家过年这个主题是大有动情的主旋律可以发挥的,也确实这部片子足以让人落泪,但是泪水也许真是幸福的,嘴角是向上翘的,心里是温暖的。
过春节是中国人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最重要的习俗,不要觉得中国人老土,也别以为老外就不过节,蓝眼睛们把这节那节的过得可也没含糊过。
片子里,那位赖在医院的老人在除夕之夜坐在病床边痴痴的看着窗外的焰火,画面浮现老校长儿孙满堂的团圆饭,身后值班的医生吃着饺子。
这样的场景不轻不重准确地击中我心底某个脆弱的区域。
相信我,过年了,即使你不能回家,也别让老人独自等待。
这部电影不属于任何一家大的影视公司。
不属于任何一个大导演的大手笔大制作。
不属于中国电影的票房翘楚。
不属于国人冲击奥斯卡的希望。
不属于某一个明星的代表作品。
但是,它属于每一个过年要回家的中国人。
它属于每一个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回家过年的中国人。
这是真正的中国电影。
是我们自己的电影。
它没有所谓宏大的背景、传奇的叙事、打牌的明星、轰炸式的宣传。
但是,它有感动我们的情节,它有属于我们的悲喜,它有我们的视角,它有这个社会的现实,它有让我们笑的时候,它有让我们哭的理由。
它是我在2008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它是属于我这个要赶回家过年的中国人。
以前的装修、回家可真难,现在好多了,都精装了,买车票也方便了。很多电影,都成历史了~
回家过年,多好啊
老早前看的
我不是这类电影的受众,所以就没感觉。
男人太窝囊,女人太恶,极品果然总是成对出现。
多么心酸,却又积极的中国人呀!
蓝莲花一下子把气氛烘到这儿了
是很真实,但方言没字幕,实在看不出来是喜剧
2008.03.24
说的有点乱,几个故事穿插得不够巧妙,略显生硬。说的问题很多,春运民工医疗家庭孝心教育。高级的医生才不屑于收那三五百块呢,他们是通过医药和增加服务来挣钱。有些产业是不能以赢利为目的的,比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男人的泪真是千斤重,但当一个家的男人要靠泪水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也够悲哀的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回家过年的向往
剧本很精彩,但是从表演到调度都非常一般的作品。描述的社会现状真实而又深刻,但是在镜头下却显得更像是一个小品作品而不是电影。多线故事的交错复杂略显杂乱,重点过于分散显得力度不足。
非常后悔在王竞导演来之前没有看, 即使除去一百四十万的成本, 这样的剧本这样的片子, 完全超出我的想象, 拍的非常非常的好
最后的蓝莲花很惊艳
辛苦一载,回家过年。
没有高潮没有笑点……
选取的主题很好,表现手法有问题. 情节戏剧性太强,对人物的刻画挖掘的不够深入,给我的感觉反而不贴近生活.对最后几分钟配乐蓝莲花的纪实风格反而比较欣赏.
真心好电影
农民工讨薪、医患关系、医院潜规则,过年车票一票难求、孩子升学考试、所有的事情都和一件事情有关系,那就是过年,过年了所有人都为了回家而奋斗者,通过各种方式回家,一年到头,挣了点钱,回家和家人团聚,全剧所有事情都很简单平和,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事情,看着一点都不生疏,所有觉得电影很普通,同时也显露出了很多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春节前后形形色色的事件,没有过多的浮夸,你总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点一滴。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