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子为了让任达华为她当证人,说了谎,将与自己合谋抢劫黑钱来救治女儿的妻子说成为了富贵抛弃他和女儿的贱人,令任达华在十字路口选择了梅龙镇;陈思成误会任达华对旧情念念不忘,而将朋友被妻子抛弃的事情安在了自己身上,并误会了张静初对自己的热情,自己出于善意却充斥谎言和误会的说教,令任达华起了杀心。
张静初对陈思成谎称死去的丈夫出了门,令其误会她是个放荡易于勾引的女人,并以此进行对任达华的说教。
当陈思成意识到自己促成的错误之后,试图补救的时候,遇到了开头黄圣依,余少群等扮演的四个青年,他希望能搭车,对于是否让其搭车这个选择,他们选择了No,于是有了开头四人噩运。
谎言生出谎言,谎言生出误会,误会促成了恶。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网。
任达华扮演的陈志辉出狱后,遇到一个又一个的人,遇到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产生一个又一个的误会,最冲选择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岔路。
人,是多么的容易被误导。
每个人是每个人的歧路标,是多么容易然让你一次又一次的远离最初的目的地。
忽然觉得孙燕姿的《遇见》很贴合这部电影。
遇见形形色色多的人,各种各样的对白,没能给陈志辉带来爱的号码牌,却来了罪恶的沉沦,这才更像生活。
导演非行是个有前途的类型片导演。
电影虽然存在瑕疵,但充满诚意。
希望他越走越远,做出更好更成熟的片子。
“馒头改变命运”,《守望者》所关注的这种故事内核和他的二表哥《无极》如出一辙。
但是如果说陈凯歌只错过了一个馒头,《守望者》简直是自己炸掉了整个食堂。
导演将主人公设定为一个性格单纯头脑简单的人物,这种单纯不仅仅表现在任达华僵硬老朽的表情上,更深入了人物最深层次的内心。
陈志辉入住“东风”旅社,在墙上钉上了“蝴蝶”标本,这正是导演所信奉的心里“蝴蝶效应”的明喻:外界的任何一只蝴蝶的翅膀扇动,都能陈志辉平静的内心中引发地震,海啸乃至核爆炸。
至于为什么陈志辉如此容易受到蛊惑?
导演显然熟读佛洛依德,深谙精神分析和性欲需求的微妙关联。
陈志辉多年来保持着童子之身,因此心智上也和懵懂孩童一般无两,这是一个不具备两性意识的老男孩,他对风骚少妇视如不见,他对青春少女毫无邪念,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正是因为这份童真,陈志辉才纯如白纸,纯如白痴,变得和这个放荡的世界格格不入,在长时间的监禁生涯里,他丧失了成人的智力也失去了男性的标志。
行凶中那枚需要外力才能插入的细长的钉子,恰恰是他生殖能力的最好注脚。
如果陈志辉的心智再坚定一些,再成熟一些,再男人一些,再早一点知道懂得人情世故,他将得到怎样的幸福生活?
导演的才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用一个特写镜头点明了堂兄的下半身不遂,用整整一桌饭菜亮出了嫂子的饥渴难耐……即使这里并没有给出直白的劝世箴言,但是导演的言下之意依旧昭然若揭:该撸的管还tmd是要撸的啊!
当然,陈志辉错过的不仅仅是有管不撸的机会,他还错过了周栋,这个本可以改变他命运的男人。
陈思成扮演的周栋以多达两层的人物内心层次,在深度上横扫了影片里其他所有单薄苍白的纸片人角色,足见导演对这个角色赋予的特殊重视。
周栋离过婚,但是离婚的理由,他却讳莫如深,只借朋友的遭遇替自己掩饰,但是他却对陈志辉有着莫名的好感:在两人第一次见面,他对对阿辉这个沧桑的汉子发不起火;第二次相遇,他试图要留下阿辉的手机号码;第三次,他悉心地分析阿辉的情感经历,为他指出了世界最新的变化。
但这个变化是什么?
男人依旧可以勾搭女人,女人依旧会背叛男人。
所以如果这个世界有变化,显然不在男女之间。
可男人和男人之间呢?
周栋和红姐三番两次跳舞,却每每忠诚地坐回阿辉的身边。
让我们再来看看他迷离眼神中的诱惑,对酥胸和玉腿视如不见跳完舞就回到阿辉身边的洒脱,还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阿栋的心思,就像他不断衔起的棍状物(油条,香烟,牙签)一样,、直白明了。
于是我们也知道,为什么周栋离开了妻子,还对她带着点点愧疚。
他爱的是他,不是她。
可是在导演的理念里,这一场金风玉露的邂逅,终究会是一个悲剧。
那个反复出现的土鳖冷笑话:“大宝不要红烧肉,只因为他是条狗,老张不看美女洗澡,只因他是瞎子。
”,却恰恰是这曲同志悲歌的题眼。
陈志辉在酒宴上对周栋做了这样一番告白:你不要艳遇,只因你是基佬,而我看不见基情,只因我是童男。
错错错,莫莫莫。
当周栋在门前哭喊着阿辉的名字,却再也见不到那木讷的面庞,只有那只作为定情信物的黑猫,默默在风中凌乱……理解了这一出悲剧,导演的情怀或许大家都已经了解:该搞的基还tmd是要搞的啊!
可是基情和佛洛依德并不能挽救一个老处男的人生,正如导演《读者》文摘档次的编剧功力和县电视台编导的电影技巧也阻止不了本片的沉沦。
于是当导演沾沾自喜地安排陈志辉站在那刻意安排的巨大人生的岔路口时,影片全部的叙事逻辑终于断裂:一出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抉择,却落在一个“啥是逼呀”式的蠢货头上。
但这又或许正是人生的真相。
否则我们要如何解释,这么多明星和资本的投入,最终会砸到这么一个2b导演的头上?
这应该是我最近几年看到的最棒的国产片了,不管是从节奏感,剧情,还是深度。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意无意地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其中很多的情况是会错意或者说是选择性地相信自己想要的,这也是影片中处处突出的。
任达华演的陈志辉的选择性:巍子饰的丈夫,实际上他和妻子一直是在一起的,但为了演场戏,显得他的妻子负了他,他要干掉他妻子,从而要陈志辉作证,结果他的激情陈述和带有哲理性的谜语,让陈志辉相信,背叛他的女人,应有此报,从而复仇占据了心灵;奥迪车在飞驰而过的时候,溅了他一身泥,实际上是因为巍子急着要救女儿命,根本来不及顾他,我认为,从他去摸衣服污渍的动作神态来看,他理解成了社会对他的厌恶,于是返乡变得更犹豫;陈思成演的中年男子本想开导他,女人都是善变的,不要迷恋旧情,结果不是其主旨的边角话语,“平等的社会中不应该有债不还”和“要是我就钉了她”,反而让陈志辉积蓄了杀气;而中年男子也不乏选择性相信,为了应证,女人都是水性杨花的理论,不应在她们身上浪费感情,他去勾搭张静初演的红姐,且一搭就上手,他也很得意,实际上是因为红姐丈夫已经死了一年,而且他实在太像丈夫了,勾起了红姐的恋旧之情,恰证明了红姐的专情;还有,他一直认为陈志辉的问题是留恋旧情,无法割舍,所以想当然的认为,陈志辉在孟楼也一定有个女人,实际上孟楼,对陈志辉来说意味着另外一段完全不同的生活(陈志辉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净对女子的情感,完全没有对孟楼的问题进行回应),他把陈的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他在给老妈的电话中以为他消去了陈志辉的不符合实际的浪漫,而他实际上他是陈志辉悲剧的有力推动者。
当然,造成这个悲剧的最大因素还是陈志辉自己。
每个人都会选择性地相信一些事情,无法避免主观性,当心志稳定时,通过和旁人的交流,理性的自省,总能让自己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做出比较理智的判断和选择。
然而,在经历过事故后,心态会失衡,严重的时候,尤其是当自己的内心都有强烈倾向性时,比如淤积的情感倾向释放,就像陈志辉20年来一直困惑于女子对他的背叛,急于讨个公道等等,这个被破坏的稳定的理智的状态就很难靠自己恢复了,不论别人是否经意,他总会捕捉到促使自己迎合内心倾向的言语,恶魔于是产生。
片名叫《守望者》,我想实际是在问,那么谁来守望这些心理失衡的人呢?
比如刑满释放人员,比如重大灾害的幸存者呢,比如黄圣依饰演的角色?
而且怎么守望呢,怎么治愈他们呢?
中年男子本以为能帮助陈志辉返回现实,实际上想当然的业余的态度,反而把他向深渊更推一步。
也许,“人心似海”这句话,还告诫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和经历,如非必要,不要随意妄图影响,以免触及对方的敏感点。
另外,实际上每个普通人都各有自己的心结,我们怎么守望自己的内心,避免它掉入可能就在不远处的深渊呢?
PS还有个问题,为什么片尾突出了他堂哥坐的是个轮椅?
PPS陈思成和任达华相比,还是太嫩了。
非行这位编剧导演拍了一部很不错的悬疑片,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讨人性话题的佳片。
必须细看两遍,方敢于此动手写下点自己的观影小感。
一百分钟,的确是如各影人所说的那样,分为三大段。
通过让人惊叹的倒叙手法连接起来,编导在这里确是花了一笔给劲的功夫。
但是,我不得不客观道出。
第一段的确是俗不可耐,这点很让人遗憾。
蛇头龙身凤尾,这样形容不算过。
先是四位菜鸟级演员的演技就没什么可圈点的,俗。
再者这段剧情也够呆板,明显会给观影者一种很牵强和无聊的感觉,以至于让不少人在看这段时几乎要拍案走人。
四个大学生驱一辆越野车来看库彝族传统庆典。
天色渐黑时便碰上了阴深大宅…… 接着当然是要借宿一晚,大宅里的主人理所当然要像个让人怕怕的怪叔叔了。
任达华(演陈志辉)为怪人叔叔,这倒还不至于让人太失望…… 一堆大瓦缸,在历史系的胖子眼里成了古文物是正常的。
但接着陈志辉道出缸里装的是肉,而影片才十几分钟时凶手陈志辉就几近暴露了,接下来还能有什么惊悚的呢。
“这是一个五百多年的头箍……”,给胖子套上后锤子就从裤带抽了出来,胖子OVER。
“不远,很近。
天黑之前一定让你们汇合。
”陈志辉回答他们对胖子去哪了的疑问。
剩下的三个出去拍照,楚小莉给胖子电话时,大宅院中的那些缸里就响起了铃声,到这一步基本是个人都会看出是怎么回事了,没劲。
整段牵强的是,如果楚小莉没有忘记带广角镜,如果珍珍没有摔伤脚,如果志强和小莉没有留下珍珍再跑出去继续拍照,如果小莉没踩上老鼠夹。
如果他们一直呆一起的话,我很想知道陈怎么能很淡定的说出在天黑之前一定让他们跟缸里的胖子汇合。
当然,第一段也不全是败笔,至少在悬疑这一份上为后面故事的发展给了个还算有力的铺垫。
起码交代出了陈来到这里和要解决楚小莉和志强的原由:20年前自己被判入狱,楚小莉的父母和胖子的父亲都有责任。
而至于珍珍和志强,只能怪他们“上错车”了。
到影片31分钟时, 陈志辉居然在和楚小莉的打斗中挂掉了,后脑勺一锤,命非于自己的锥子下。
呜呼,我也傻了眼,警察来清场了,才三分一的时间,主角就挂彩,这下可怎么办哪?
好戏在后头!
接着出现了第二段中的一重要人物,也就是想教育帮助陈最后反成了致使陈走向更罪恶的迷途的一小帅哥——周栋。
这段中导演可是花了不少心血的。
当然,这心血花得很成功。
东风旅馆里,周栋和陈偶遇。
在陈志辉现身那一刻,我想有不少观众都有点蒙了吧。
他不是挂了么?
怎么又出现了!
两秒之后我们便会反应过来——倒叙了。
此时周栋和陈都有一共同目标——寻找黄锦正。
作为红星机械厂的一员工,周栋受厂里之托来确认下老员工黄锦正是否还有活命继续拿公家的退休金的资格。
而陈志辉的目的,大家懂的。
没错,这一倒叙确实起到了让我们定下好好看下去的作用。
罪恶的迷途,最后迷在这里。
显而易见,周栋是个心思敏捷的家伙。
很快便看出了陈志辉的来路。
20年牢狱之灾,陈志辉心中那滋味周栋是懂点的。
所以,周栋觉得自己能救赎他,让他走出迷惘。
可见,周有些高估了自己. 为了让陈看到如今女人的开放性和时代与以往的不同,立马来了个“举例说明”。
张静初演的红姐也算是风情万种了,老实说,那笑容让我有点小冲动。
周栋是个现代的男人,懂现代女人的心,在把自己的职位提高了两级和薪金提高了十倍的前提下,绝对能让一女人笑得更灿烂。
连跳三支舞,跟一个已婚女人(周栋并不知红已离婚)。
“女人很随便,女人也不少,为一个女人现在不值得。
”周栋想让陈志辉看到这些,可惜,陈志辉不能算是这一开放时代的人。
这下非但没有给陈志辉以救赎,最后一支舞前的那两个问题的回答,直接把陈志辉再次推向深渊。
对于一个在二十年前靠自己用一把锤子辛苦打拼下来的血汗钱供其读完四年大学的狠心女人,现在自己该怎么办?
周栋很自然又带点狠劲回答说:“我会用那把锤子在她身上钉上一钉子!
”如果一根钉子不够呢?
“那我会多钉几根!
”此时背景音乐马上由“晴”变“阴”了。
一个玩笑,而陈志辉,把其视为解决之道!
到这里,编导对第一段中陈志辉的钉人爱好就作出了让我们有点恍然大悟的交代了。
第一段我们就看到,一根钉子确实不够,人太多。
周栋啊周栋,心思 是敏捷了,但还是没能看清陈志辉,陈是一根筋的人。
孟楼和潘家镇,对于陈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你知道吗?
今天潘家镇是阴天,要下雨的样子,而孟楼那边又是什么样的呢?
陈迷惘了,他没看到,孟楼那边绝对是一大晴天!
周栋却颠颠的以为往东四十公里那个孟楼又是一个让陈志辉魂牵梦绕的女人所在处。
但,孟楼才是陈的正途归家处。
接着周又拿二宝的离婚案列来放自己身上给陈志辉举例子。
说对于一个背叛自己的女人,绝不能原谅!
偶的天,这是帮人还是害人。
到这里,其实就展现出了此途中让陈迷途的罪恶之一。
于是在黄锦正的七十大寿宴会上,罪恶开始泛滥开。
在得不到一声道歉反而招到羞辱的情况下,陈向那鸟人黄浩第一次亮出了锤子。
很顺然地开始了对黄秀丽——罪恶源头——的报复行动。
其实在这里剧情也有点牵强,整个宴会上那么多亲朋好友。
陈志辉在房里把主人一家三口都钉了,居然没有一人发现!
难道那些亲戚们走光前就没一个要找主人道别一下的吗?
第二天跟周栋道别后,陈立马去了那座大宅里守住,等侯那个让他迷失的女人归来。
结果先等来了那四个傻蛋。
在这之前本可以避开这一劫的,只怪胖子太吝啬,觉得那车子多载一个人就会让他的肥肉没地方摆了。
不让意识到了危险的周栋搭顺风车。
当周栋赶到大宅门前时,一切已晚,只剩下那只猫。
这只猫不得不说一下,导演给它的镜头不下十个。
也算是够出彩的了。
当然寓意也不小。
第一段中主要是为了创造恐怖的气氛,那猫样就够阴深的了吧。
第二段还另有一个大用。
一只流浪的野猫,无依无靠,一无是处,无尽的孤独与无奈。
可见就是陈志辉的缩影,猫迷途了,人也迷途了。
猫似乎也知晓这种同病相怜,不然怎么会让陈志辉给一条鱼就收下了。
看看猫,看看人,双重强调出陈志辉此时的悲催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荡漾高空的回响再次拉起一段倒叙潮流,也就引出了片中的第三段。
镜头逛倒,最后倒到了监狱门口,也就是此故事的最开端。
陈志辉从监狱里出来。
看到这里,这片子绝对是不看下去不行了的。
陈来到了双岔口,一路通往潘家镇,一路通往孟楼,通往两个不同的世界。
该走哪一条?
导演给了一个陈志辉看向孟楼那边的镜头,可见,他本是想往孟楼那边去的。
由于口渴,身后刚好有座茶馆,就在他决定去解解渴这瞬间,杯具开始上演。
为什么陈会决定去潘家镇寻找黄秀丽,为什么会发生这件罪恶的故事。
导演于茶馆里给观众们现出了答案。
巍子演的黑衣男子,便是此路途中的罪恶发起者。
黑衣男先是让小二给陈送上了壶碧螺春,慧眼啊。
这黑衣男也是老练,演得淡定从容。
在陈志辉面前一大片谎言谎语压过来,一下子就压小了两人的距离。
还出了两谜语,说狗不懂金的价值,瞎子看不到人生的美好事物。
当然这些谜语对于黑衣男要表露的心情并不假。
自己不是狗也不是瞎子,黑衣男此时能看到的人生价值就是要拿到钱救自己那躺在医院里的女儿,这不假。
他说这里马上要发生刑事案件了,刚开始我还以为黑衣男是警察呢。
结果接着导演又给我们来了一高潮!
黑衣男进入厢房去,开始争吵,和他妻子尽心演着戏,毫无破绽。
但就是那些争吵,一点点的勾起了陈当年被黄秀丽甩掉时的伤心事。
“没有酒,何必长寿!
”这句罪恶的话让陈开始迷惘,心里难受的应该是:失去了那段情,活着有何用?
这里已然给出了令陈迷途的罪恶之二。
于是陈再次走向了双岔口。
这下黑衣男的证人计划当然泡了汤。
在茶馆厢房里,导演第三次用上了倒叙的手法,虽然只是25秒,但也足以见其高明。
黑衣男真是要豁出去,居然顶着来福枪枪口嘶喊!
为了那六十万,为了自己的女儿,是豁出去了,但这种豁出去是有价值的,即使也犯法。
而可悲的陈志辉,在双岔口中与美好未来擦边而过。
步向了罪恶的旅途。
殊不知,他的堂兄嫂正在孟楼等着他归家……陈志辉实在是个可悲的角色,粗看是败在了女人的手上,细看,其实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上。
导演通过陈志辉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与其他俩人物的对比,给我们呈现了在迷途中,不同的思考方式必将造成不同的结局。
罪恶的或是从获未来的。
第二段的周栋也要离婚,但抱的是客观和负责任的心态,那个电话中我们可看出,所以不会走向罪恶深渊。
第三段中的茶馆黑衣人,之所以走上罪恶之道,是为了夺回另一个生命,并没有迷失自己。
在人生旅途中,要抱以清醒的心态去看待途中所出现的那些虚虚实实,别走错了。
我想就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吧。
纵观整部片子,虽没什么大排场面。
但情节也算跌宕起伏,可谓一波接一波不断袭来。
第一段是果,第二和第三段是因。
结构严谨且手法新颖。
除了开头段差强人意外,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很值得观赏的影片。
以上纯属个人的观点立场,若有不妥之处,望各影友多包涵指点。
为一部近十年前的电影写影评,实在有点欠。
但是这片值得——特别当前这行情下。
剧情不赘述,先吐槽。
除却剧情上连贯和篇章故事间过于生硬的衔接,其他值得吐槽的是现今这些大牌在当年尚待成熟的演技。
第一章,完全是网络探险大电影的既视感,如果想看黄圣依和余少群刚出道时青涩的表演,此章重看三遍可得精髓,任达华木讷和看似拙劣的谋杀表演虽然确实体现了人物的精髓,但要不是耐住性子看到最后,也无法理解人物的木讷了;第二章,陈思成刚从《士兵突击》和《团长》剧中收获名声,掩盖不住的自以为是和话痨过于夸张,但是好歹还在线;第三章里郝蕾的表演虽然很简短但是稚嫩得让人尴尬癌都要复发了。
其实看完全片,惊喜是远远大于槽点的,不然也懒得打字了。
剧情立意深度能引发大多数有脑子人的思考——估计是这片时至今日依然还有不少长篇评论的原因吧。
所有的恶和悲剧都不是随机偶然的,可是深究下去,却又似乎被随机乌龙事件影响。
到底是纯感性的冲动?
还是有其客观原因?
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在事实背后,其实有着跟表象完全相反的内在——例如在看似如“流水”的张静初老板娘,其实之所以配合,原来只是因为“似是故人来”;魏子和郝蕾夫妻档演的一场弃夫傍大款戏,其实是夫妻合演“劫富济病”。
可是主人公的恶和悲剧都因此二个表象而发芽和壮大。
现实中的恶和悲剧真是这样么?
也许真的就是这样的——想想腾讯2020年8月15日研发大楼跳楼的微信用户,想想那些忽然崩溃在大街上的职场男女。
引发这些悲剧的虽然有很多稻草,但是也一定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只是一句粗暴的回复,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责骂。
但是对于那个已经承担了无数稻草的骆驼,这一念就成了魔。
在全片里,导演对致恶果的直接解释只是因为乌龙事件,几念而起,最终落在误解和被误导的注脚里,虽然过于“本性纯良”;但同时也没有忘记对于恶因缘起的描述,探讨和思考的诚意是实在的。
在国产片越来被枷锁、越商业化和肤浅化的潮流里,本片虽有瑕疵,但是瑕不掩瑜;不会被淹没,相信本片的分数还会上涨——目前是6.9分,17071人评价。
隆重推荐。
很惊艳。
开场半小时惊悚拍得差,没想到中间陈思成、张静初这一段故事将一段华丽丽复仇故变为罪案伦理故事,导演展现出他讲故事的才华,让故事散发出迷人的时代气息,也让这部不出名的片瞬间超越《刀见笑》和《观音山》。
其中,可以窥见旧式男人所守护的伦理,已然被这个世界所覆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部片还是有价值的。
但是很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在知音体和读者体之间徘徊,电影风格也从一部被宣传的惊悚恐怖片变为一部文艺伦理片。
我不知道原因,但是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当剧情发展到后半段,任达华饰演的复仇者完成复仇之后,一段华丽的特效像时光倒流一般,又从他自监狱出来的场景开始。
我当时心肝一颤,不会这是他做梦吧,又悲剧了,因为广电局已经逼得很多电影只有在主人公做梦的时候才有资格犯罪的地步了。
幸好不是。
看完感触颇深,广电局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可以活生生把类型片逼成文艺片了。
导演很有才华,半个小时以后的气氛把握得还不错,就是有的地方技法有些问题,很多地方拍得很差,但是,我转头一想,要是宁浩的水平再差点,不要有那么成熟的导演技法,也许他的《无人区》也能上映了吧。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请相信牛逼的作品都被阉割了,牛逼的人也是。
在大学我在课堂上结交的第一个好友既是在电影鉴赏课认识的。
这位韩国同学长得很韩国,后来也没有什么联系,以至于除了他有一个长得不很漂亮的上海女友这一细节以外,对他的其他印象都已变得模糊。
不过,他给我推荐的一部好电影我倒一直记忆犹新,那就是李沧东指导的《薄荷糖》。
当时的我虽然并不认识这名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但还是被电影精致的制作以及独具一格、以小见大的叙事风格所吸引。
昨天看的《守望者》又让我想到了这部在记忆中尘封已久的韩国经典。
虽说两部片子结构有相似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两部片子是一个档次。
然而,拙劣许多的国产片依然让我看到了导演的努力。
影片的设置从开头看可以用恶俗两个字来形容,讲述的是一行四位好友(黄圣依、余少群等饰)前往偏僻古宅借宿的故事。
当然,这样的古宅里不能少了邪恶的怪叔叔(任达华饰),于是一系列老套的“杀戮”、“猛然音效杀人法”、“意外铺垫法”等至少有着百年历史的手段集体出现捧场。
然而,影片接下来的发展却颇让人出乎意料,即使算不上合情合理,至少也比《天地英雄》中舍利的上场通顺不少。
而且,是在后面的故事里,张静初、陈思成、郝蕾等名角才逐渐粉墨登场。
实际上,仅从片子本身而言,《守望者》很难说是一部好片。
抛去过多的戏剧性和意外这一在任何国家的作品中都可能找到的硬伤之外,片子的问题依然比比皆是。
就好像《南方公园》批评《盗梦空间》一样,故弄玄虚并不能让一部作品的意义变得深邃。
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守望者》。
除此之外,《南方公园》批评奈特·沙马兰,说其剧本无数转折不代表叙事成功,这也同样适用于《守望者》。
除此之外,《守望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
不论多么高深的概念,最后总得落实成影响才能让观众欣赏。
从这一角度来说,《守望者》无疑也是失败的。
且不说片子诸多制作粗糙之处,就是片子中许多桥段也已经俗套和kitsch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自嘲”、“反讽”、“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境界。
那么,是什么让这部片子勉强尚可一看、并可以不自量力拿出来和《沉默的羔羊》(影片自己的宣传语)和《薄荷糖》这样的经典相提并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编剧和导演非行先生。
从成片的质量来说,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非行先生的技艺尚不成熟,火候还差的很远。
但是,无论是片子的叙事方法和设置,还是片子各种桥段的安排,都可以看出这位新人编剧兼导演是在努力当中。
如果我们把这部戏看成是习作,那么片子的成功与否就可以用一种略微宽厚的眼光去看,毕竟达芬奇还有鸡蛋都画不圆的时候。
而且,从导演对前四十分钟的处理中,我们隐隐能够感觉到,虽然各种俗套铺天盖地,但导演似乎心中有某种“自我意识”的存在,使得片子似乎有意进入了某种后现代迷宫,成为了安迪·沃霍尔般的kistch,成为了观众无法不继续看下去的一起火车事故。
凡此种种,都使得《守望者》在问题多多的情况下又胜过一般烂片。
当然,在The Social Network漫天飞的今天,推荐人们选择《守望者》似乎很难说得过去,但不违心的说,这部片子在国产片中,还是可以一看的。
喜欢人们说爱,因为那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的东西;喜欢人们说恨,因为在那里埋藏着人性中无法掩盖的真相。
陈志辉最后一次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分岔路口时,深邃的眼神让人心疼。
看完《全民目击》,脑海里第一联想到的是东野圭吾《嫌疑犯X的献身》,这么说并不等同于非行抄袭或者借鉴了东野的点子,毕竟,在难得诞生好本子的大陆,非行的编剧功力的确不俗。
比较本格派大师,因为一直对阿婆和东野有所偏爱,这是源于二人对人性的探索、坚持人性和逻辑并行的推理路子,《全民目击》严格来说算不上什么推理剧,但是在对人性抽丝剥茧时,与《嫌疑犯X的献身》如出一辙。
我不知道非行是否曾是一个推理迷,或者说,他是一个没有出师的本格派推理拥趸,他无法构思出一个“类完美犯罪”,所以在写《全民目击》和《守望者》时,跳过了平时由侦探带路的常规模式,借由导演的位置来揭开故事的真相,最终却让观众叹息扼腕。
陈志辉出狱后,当他第一次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分岔路口犹豫时,他没有做出选择,对他而言,一边是复仇,一边是通往平静。
阿婆在写推理小说时,时常会埋伏一段跨越多年的仇恨,但当她再去亲手挖掘时,伴随着犯罪与谋杀的,没有竭斯底里,也不会简单粗暴。
人们往往会歌颂一段爱恋可以海枯石烂,却忽略了一段仇恨也可以涓涓细流。
陈志辉曾有过这样一个机会,却在同时毁灭爱情和仇恨时功亏一篑,在幽暗的监狱里,他花了20年的时间来消化这段爱恨情仇。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我们常常说蝴蝶效应,一只蝴蝶扇动两下翅膀,就能在地球的另一端掀起一场风暴。
一个人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也许一点阳光就能让他获得新生;一个人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一点奚落或许就意味着一扇罪恶之门的打开。
陈志辉又一次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分岔口时,一辆车疾驰而过,带过的污泥溅湿了他半边的身子。
陈志辉迟缓的拍了拍外套,但是当他再次望向路标时,复仇的目光开始变得坚毅起来。
本来以为这是一部普通的惊悚片,看了之后我不愿把这电影贴上惊悚的标签,我更愿意说这是部故事片。
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被各种因素所影响着,不同的因素就会选择不同的选择。
是的,在看这部电影的第二部分的时候我还在可惜为什么张志辉会做如此的选择。
可看了第三部分,我必须得说很多时候我们心底早已做了选择,我们之所以去问别人是因为我们要别人去肯定自己的选择,我们只愿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这和别人无关与自己的心态有关。
说说这部电影,第一部分比较普通,让人觉得这就是一普通惊悚片。
到了第二部分这电影开始显出自己独特的气质。
私以为第二部分的演员都很棒,打酱油的都很出色。
陈思成和张静初太有气场了,这两人很适合演情侣,那性感的涌动很迷人。
第三部分短了些,就显得过于紧凑,不过还是不错的。
任达华不愧是老戏骨,确实是让人看了这电影会同情张志辉,表演有张有弛。
不过觉得在第一部分任达华表演单调了些,到后面表现就很好,不知道是否与演对手戏的演员有关。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能够让你看完之后还能思考一些事情的电影。
前30分钟,陷入悬疑烂剧的质疑中还好峰回路转,很多惊喜。
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十字路口,任达华迷惘的脚不知伸向何方。
一个是期待已久的亲情,一个是复仇的伤口,隐隐作痛,往左还是往右?
单纯、执拗的人,浪漫的可怕,他轻易的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话语,或许这正是他潜藏内心的真相:唯有鱼死网破,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得到所谓的公平。
他知道,一切都过去了。
但是在陌生路人的对白中,潜藏在他内心的伤口被撕裂,并一阵阵的放大。
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十字路口,他面对艰难的抉择:活着,忘掉过去;没有酒,还要什么长寿?
非可应该是新锐导演,因为叙事手法很颠覆,与第五代导演有很大的不同,有很深的意识流式的表达在里面。
不过由于要阐述的东西过多,比如任达华的孤独与流浪猫的映衬;比如对这个浮华世界的一些控诉,让任达华轻易的相信女人都是那么水性,并且走上复仇的道路;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论都有可能给他人带来灾难,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也许都不是那么可信;任何事情都有因果隐藏,比如陈思成在路边拦车,遇到余少群一行。
假如这群狂妄的少年施舍一点爱心,悲剧估计也不会上演……这些堆叠在一起,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困惑。
导演一遍一遍的讲了狗和瞎子的笑话,这里面赋予了很深的含义,可是与本片的主旨有哪些更深的关联,到底想要说明什么,会让观众很费解,很显然,导演高估了观众的智商。
不过这部片子真的是30分钟之后的亮点呈现。
开头的感觉很像一个普通电视剧的水平,但是导演真正想说的是在30分钟之后。
整体倒叙、交叉的表现方式,可以看到非可的编剧水平还是不错的,可能目前稍微欠缺的是执导的经验。
希望有更多的这种探讨人性、探讨社会、探讨爱情、理想等高水平作品呈现,也希望观众能够给他们更多的鼓励。
第5代导演已然倒下去了,国产片需要新鲜血液,也需要有一批有理想,想做文艺片,做好电影人的导演,所以给了5颗星,重点推荐一下。
阿麗頭 2011-03-27前三十分钟以为是烂片,中三十分钟以为是雷片,最后三十分钟原来是好片
倒叙用得不错。气氛很有紧张感。
有神无形结构散了
一般!
故事本身没什么问题,被分段倒叙毁了
不错不错,国产片里算是很不错的了.
喜欢这样题材 结尾太过匆匆了
看的我 都要睡着了
不好看, 但是人性说的很好~
故弄玄虚,结果就罪犯死了
有很多点值得细细品味
毫无优点,生怕观众看不明白的恐怖短剧……任达华好忙,忙着突然出场。
之前看过剧本,很担心拍这部戏的现实意义。实际上,完成片也没能解答。从制片角度,勉强可说大陆犯罪类型片的探索吧。框架,戏眼都有,但影像,节奏等视听方面确实还蛮处女作的,不流畅。但是应鼓励。
一步错步步错
在公平的世界里,不可以欠债不还!
第一段演的着实烂,猫居然是最好的演员。第二段明显撑起了全片,第三段巍子郝蕾演的都不错就是节奏太快。当一对老人握起手等待任达华的时候,本剧升华到了悲剧心酸酸的。不算惊悚,是一部不错的故事片吧
人生总有许多十字路口 处处精心
蛇头虎尾的回溯剧,一星任达华,一星编撰蝴蝶效应的编剧非行,一 星第三桥段惊艳的巍子,怒于豆瓣的低分,多加一星!
是個不錯的國產片,繼續努力吧
情节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