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这部电影又是本人在百无聊赖中找出来的。
当时是5月份左右,我代表母校参加一个红色知识的演讲会,演讲前做了一系列“准备事项”,其中这部《勇士》便是本人班主任推荐来的,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我看到了一半没有看完就匆匆赶往讲台。
面对聚光灯的团团相拥,不禁脑子里响起不知那首红色歌曲就这样当众唱了起来。
于是那次演讲就成为了我第一次即兴演讲,而且成绩更是一般。
虽是作为学校的代表却完全没有太多的惋惜与伤心。
于是我就冠冕堂皇的用“努力过就不怕失败”这种语言搪塞自己。
也搪塞把众望托付给我的老师们。
现在想想,自己可能已经是个勇士了。
即使死了,被砍了头,或者在还没死的时候突然被四分五裂,又或许精神支柱被人狠狠蹂躏也没什么大不了。
正文后来又不知怎么的,或许是想起来又可能是脑袋坏掉,我今天把它重新补完。
然后我就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当时早应该看完这部电影再去参加演讲。
因为实在太燃了!虽说近些年本人了解各种红色电影被喷被喊打的事实,这部电影的确也只是其中的一位。
但是这比起《血战湘江》来说的确是个好兆头,至少红色主旋律电影找到了它们自己独特的渲染方式与风格。
即使这条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燃,作为《勇士》的核心,以衬托燃点的煽情与支线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要不然可能就跟什么《古田会议》《遵义会议》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处境一样了。
什么东西都想讲,而且都想讲透讲清楚,但是场面尬的要死,甚至令人看不下去。
更莫过于《遵义会议》还分成五个部分来拍,简直让人蒙蔽,而且拍摄手法还很不好,战争戏还简陋至极。
《勇士》的目标与剧情很简单也很纯粹,就是飞夺泸定桥事件的始末。
整件事情围绕一个点展开,最后也可以收的住,的确可以说是“还能看得下去”,一根直弦直上高峰然后掐住。
而且外搭上带感的BGM和较为写实的灰色调电影风格加上慢动作,燃是必然的事。
当然支线剧情不算好也不算是差。
比如剧中红军“哥哥”与“干妹妹”大渡河之间的发展还算是正常,但是那位四川国军的几进几出和红军小炮手莫名其妙死亡之间的剧情反而有点感觉是为死而死,为煽情而煽情。
这样的设定可能会让人诟病,不过这也正常。
在当时那个年代,觉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突出四川军兄弟的觉悟特别写死小红军,也其实没什么大的问题。
就是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真实事件,(我在王树增先生所著《长征》中翻了好几遍也没有这样的事,可能是没有详细记载)也不知道那些所谓“文艺青年”们会怎么样在网络上大声嗤之以鼻。
这部电影出发点也挺好,先点一个赞,而且重点强调了人物的精神力量,情节也算不错。
不过接下来我要说的,则是整部电影最为“有取笑观众智商嫌疑的场景”。
请问:红军勇士们飞夺泸定桥时真他妈拿锅挡子弹上去拼命吗?
子弹的威力,尤其是对岸马克沁重机枪的子弹,不说1颗能抵得上2颗汉阳造步枪子弹的破坏力,至少穿破个钢板打破个砂锅总是可以的吧,可你真的非要拿过来打铁锅而且还打不穿,子弹还弹飞了。
你这是碰上不可一世的主角光环然后怂球了?
你他妈是机枪子弹,再怎么说也是能杀伤人的东西,对岸守桥国军命中率极低先不讲,凭啥别人用你的时候你他妈搞得好像比燧发枪的子弹还鸡肋?
看这种东西不明摆着骗取观众的智商吗?
这难道符合事实吗?
不符合!
那为什么导演要拍这段?
很明显。
因为他们是勇士啊,理所应当!
看到影评的这个位置,可能各位在脑子里就已经可以浮现出:导演组为了做这一段并且想凸显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不惜牺牲真实度和透支观众智商时,他们的脑子和表情是否想的很灿烂或者显得很开心?
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一段莫名其妙的垃圾剧情,以前没有过,现在也不应该有。
可问题是,每次都会有这样类似的垃圾东西,试问在这种电影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东西来?
我们又能反思些什么?
想明白了,或许这个答案就是中国红色电影如此不招人待见的原因。
再简单吐个槽。
燃,但是燃过头了,就会落成如此下场。
真正的勇士们成功了,但是《勇士》失败了,败的很他妈彻底,甚至把一些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无限放大成为典型。
不过,有这样的尝试,的确可以说导演组们是这一电影类型的勇士们。
不断尝试拍好的红色电影,虽失败不知多少回,在黑暗中摸爬滚打,但是总有一两部可以拿得出手,甚至可以奉为佳作。
这样积极探索的电影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这种勇气直到今天才被其他电影人一点一点发扬光大起来。
可以说,能把这些看得下来的人,也算是勇士吧。
觉醒轵作于2019-8-6 中国厦门.
片头热烈激昂的音乐,一下子把我带回学校组织集体观影接受革命洗礼的中学时代。
具有传统特色的抗战主旋律电影,加之商业特效,确实比以前的红色电影好看多了,特别是飞夺泸定桥超燃。
抛开特别渲染的牺牲精神、个人英雄主义和弱智无作为反派,某些镜头还是看哭了,毕竟那样的你死我活,那样淋漓的鲜血,那样沉重的历史都太过残酷。
“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
”不是真的勇士,焉能正视那血雨腥风的人生?
自古战争伤亡重,英雄儿女魂永存。
盛世之下,曾有多少人为万象和平负重前行!
岁月静好,惟愿世界远离战争!
1900年,那时候共产党还没诞生。
八国联军在北京以杀人为乐。
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第三个月,570多名中国妇女不堪凌辱选择了集体上吊。
《日本邮报》描述:“联军以杀人取乐竞赛。
法军将中国人追进死胡同,用枪扫射十分钟,直到不留一个活口;英军将中国人赶成一堆,然后用炮轰毙;德军遇到中国人,一律格杀勿论。
枪杀、刺死、绞刑、烧死、棍击、勒死、*无所不用其极,街头到处都是砍下的人头,一些房屋里悬有首级和被枝解的尸体。
”1931年,那时候共产党饱受污蔑和攻击。
日本人拿中国人试验取乐。
国民党统治期间,中国人均寿命始终在35岁以下,中国人被当做牲畜一般任人宰割。
日本鬼子人纯粹是为了取乐,用手术摘除中国受害者的胃和小肠,让受害者不断地吃东西也只能眼睁睁地饿死;砍下中国受害者的手和脚,还用“高明的医术”把手接在小腿上,把脚接在手臂上;把中国受害者的血液抽干注入马血,史料称由此引起的剧烈抽搐和痉挛“连几个壮汉也压制不住”……日本人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1942年,那时候共产党被国民政府围剿,四分五裂的中国饿殍遍野。
河南大旱之后又遇蝗灾,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300万人西出潼关逃难。
在逃难者中无数人因为饥饿吞食尸体、易子而食,不仅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无数,沿途前行的难民队伍不断遭到各省军阀的驱赶扫射,或者是被日本飞机轰炸,肠肚满地,哀嚎响彻云天,大量的人在饿得只剩皮包骨后挣扎着死去,或者是在伤口感染生蛆灌脓之后撒手人寰。
那时我们的祖辈,是多么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被各省军阀驱来赶去。
1949年,共产党当政,接手一穷二白的中国。
人均寿命38岁。
那一年,中国一片废墟,***水洗一般地贫穷。
城乡几乎找不到完整见着房子,到处是残垣断壁,没有医生、科学家,没有像样的武器,没有汽车、石油和化肥。
钢铁产量才几万吨。
文盲占绝大多数。
整个中国的GDP还不如一个在世界地图上连自己的名字都差一点写不下的小小的比利时。
1959年,共产党执政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44岁。
到那一年,中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了157项重点工程。
工业化打下了全面基础。
钢产量是过去的几百倍。
之前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和美国人的一场正面战场较量取得胜利,震撼了世界。
我们利用苏联的援助建设自己的石油炼化厂、化肥厂、武器工厂。
但我们要勒紧腰带把粮食送给苏联,换取援助。
在那一年,苏联给了一些筛网,能漏下去的小苹果留给中国人,漏不下去的大苹果给苏联人吃。
1969年,共产党执政二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51岁。
那一年,我们模仿和学习苏联的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引起了苏联的不满。
教会徒弟就要饿死师傅,苏联人深知这一点。
于是中苏开始交恶,边境陈兵百万,数十万苏联坦克随时准备碾过我们父辈的身躯,梦想把刚刚掌握核技术的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而政策的失误,也使国家进入了令人痛心的动荡时期。
尽管这样,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还是保持了惊人的高速度。
1979年,共产党执政三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57岁。
那一年,我们能够自产军舰和坦克。
我们能够发射初级的导弹和氢弹了。
那一年我们有了大庆油田,有了属于自己的化肥厂,有了自己的炼化设备,虽然很原始很简陋,但我们有了拥抱世界的信心。
那一年,党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从此走上超高速发展的正确道路,开始创造全球瞩目的发展奇迹。
1989年,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63岁。
那一年,我们虽然在改革开放,但一直拒绝放弃自己的主权,拒绝美国人重提“七块化中国”的论调,因为我们不想回到1942年!
那一年我们第一次被骂成“独裁”,那一年美国军舰开始封锁岛链,力图让我们的父辈屈服。
美国人和苏联一样不愿意中国崛起,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个道理美国人也懂。
那一年,我们没有被迷惑,没有动摇和退缩,坚持走改革开放,但更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999年,共产党执政五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68岁。
那一年,美国撕裂中国的决心到达顶峰,中国必须回到1942年,否则美国人寝食难安。
那一年,我们的大使馆被导弹轰炸,数名同胞粉身碎骨。
那一年,我们的商船被公海拦截,断水断粮,但没有人屈服。
那一年之后不久,英雄王伟驾机撞向了来犯的美国侦察机,化作蓝天下的一缕忠魂……但是我们咬牙坚持度过了那最艰难的岁月。
英雄的牺牲没有白费。
2009年,共产党执政六十年,中国人均寿命为75岁。
那一年,我们的北斗上天,我们的卫星遍布,我们的J20起飞,我们的航母初露峥嵘。
虽然比起美国的七大舰队我们还差得太远,但这却是我们的父辈用百年沧桑、屈辱、磨难、牺牲、不屈、桀骜与血性换来的荣耀辉煌。
除了我们自己犯傻之外,再没有人能将我们摧毁。
只要共产党领导这个国家,任何外国势力都没有办法撼动中国,也不能指望中国摇尾乞怜,成为附庸。
走到今天2017,回望历史这一个个惊魂动魄的历史瞬间,不由得发自内心地思考。
我不知道那是一种的怎么样的精神力量和信仰支撑,才使得他们在如此悲怆的绝境中,牺牲无数先烈,掩埋战友的尸体,前赴后继地战斗,毅然选择了向西方奋起抗争而不是放弃。
那种信仰和力量即便用再华丽的辞藻去形容也丝毫不会过分。
你可以说共产党抗日的时候没打过正面战争只是小打小闹,你可以也可以说解放战争是胜利者的自夸是成王败寇的描黑。
平型关是以少欺多人海战争,百团大战是人民群众挖挖铁路小打小闹。
抗美援朝是自作自受自找苦吃。
难道那些无数革命前辈流的鲜血是假的?
你脚底下踩着的土地是假的??
那些大放厥词、不屑甚至否定他们的付出和奋斗的人试想你又是什么东西?他们有信仰他们敢牺牲你算是什么东西?
你可以说电影风格浮夸特效五毛剧情雷人但你越过电影攻击历史这算什么?
没有信仰是改革开放资本主义带过来的金钱至上和唯我主义OK我理解并感同身受,但是某些人急于推倒他们头顶鲜艳的五星红旗下的革命信仰无限抹黑先辈们的鲜血历程我只能对你们说居心叵测的人滚你丫的
针对一昼夜跑240里(120公里),有人计算平均每小时5公里。
这个5公里/小时的速度其实只是我们“常人”的“步行”速度,根本就谈不上快。
但是,问题不在速度而在耐力上。
常人体力好点的可以连续走3个小时,但要持续24个小时是很难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到:红军不可能是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步行的,而是要远远快于5公里,这样才可以节省几个小时做中途休息或吃饭等。
一昼夜,假设留出6个小时来中途休息或者以慢行的方式来休息。
则是120公里除以18小时就是速度为每小时6.7公里。
如果是在平坦的水泥马路上,这个6.7公里/小时的速度也谈不上有多快,只是相当于是快速步行,还谈不上跑。
但考虑到是山路,还要背负枪支弹药,且连续二十多个小时,能保持这个速度也是可观的。
由此推算,昼夜兼程跑240里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大部分路段应该还要快过6.7公里/小时,这样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休息或者减速慢行。
加之过去的红军基本都是劳动人民出身,在那个年代的人特别能吃苦,我从我爷爷那一代人的就能猜到红军野战军的体能。
另外,马拉松全程42公里,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130分钟,也就是每小时约20公里的速度。
这跟红军的120公里是完全不同的跑法。
有些人老是按自己养优处尊的思维去评论,总以为不可能。
其实,成功者的成功就在于把看似不可能变成可能。
如同我们看高难度的杂技表演,我们常人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可人家就是做到了,而且还做得很漂亮。
记得小时候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课文是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当然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不记得那篇课文的内容了,这部片子去年刚出来的时候本狼就一直留意,到了现在才有下载,抱着期待,看看那段历史如何演绎吧。
还没看几分钟呢,实在看不下去了,八一制片厂真的不行了,画面画面晃镜头,台词台词讲方言,双方的作战部署都是空口白话,某处很重要,一定要拿下,一定要守住,没有形象的动画地图展示,这是整个长征路上唯一一处没有选择的路线,拿不下,红军就会全军覆没,这是整个故事整个电影需要围绕的核心,然而片子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
总评一星0分,根本没必要弄来一头大熊猫卖萌表演吃竹子,小乞丐差点被炸死,还一副神情淡然的样子,作战会议对着沙盘指指点点就完事了,连军事地图都省了,很好很节约。
现在的影视剧,戴钢盔和戴布帽根本没有区别,子弹打中就会爆头,钢盔形同虚设,跟纸糊的似的。
第一次在大屏幕上去看长征题材的电影,几度热泪盈眶——精神不灭,勇士长存!
时代需要这样的电影!
电影制作给4分半,半分给这个档期上演的电影院。
十分感谢这些正能量!
万分崇敬先烈勇士们!!
心动不如行动。
电影事业在进步,电影的叙事和表达在日新月异,电影艺术折射出的民族之魂要发扬,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和支持!
尽管都是主旋律片,本片在豆瓣的评价明显低于湄公河,但在其他主流平台上却差别不大。
一些不负责的评价,以贬低别人为快,不过是自以为是的短视和无知。
恶语相向的中伤,暴露出的是鄙陋不堪的嘴脸。
当看到《勇士》时,还是会被题材扫兴,毕竟中国战争片已经被某些原因“玩”坏,因此是带着一种抗拒的心里去看的,在刚开始时的确如预料的那般,在竹林里“飞行”,枪法精准,指挥官手段精明,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但到后,某些东西开始吸引我,是一种情怀,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情。
本文就电影而言,不会去讨论关于历史与政治方面,,毕竟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史书,《勇士》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凝聚,团结,坚持,希望,所有的词汇凝聚在身后的小板上。
但就电影而言,本片有很大的缺陷性。
虽然强过以往的抗战神剧很多,但还是无法抹除对于红军的单方面赞颂。
在我的见解里,只有将战争的残酷表现的淋漓尽致才能表达出战争的艰苦,革命的不易,而影片对于红军战士的牺牲表现不深,甚少。
甚至没有表述牺牲人数的多少来突出战争的艰辛;电影核心不明确,就电影方面,电影核心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电影人要表达的意图,但很遗憾,本片的核心不明确,并且情怀严重的阻挡了核心的表达,使得情怀的表达也不突出。
再说电影的效果,使用颜色较为明亮,没有严肃的感觉,不过镜头使用还可以,镜头的转换没有太大的影响本片,但也不是非常出众。
在音乐方面,声音渲染都不高,不够深入,没有为片子增加亮点。
就电影而论,这是一个勉强算是一般的电影,唯一的看点是一丝情怀,表达上算是一般,是一部可看可不看的电影。
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提出不同的看法。
作为纪念长征胜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的上映自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相较于现在五花八门的青春片和动辄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神片,《勇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传承对当下信仰缺失的中国社会不啻为一种醍醐灌顶的心灵震撼。
现在的年轻人太需要当年战争岁月中的那种精神信念了,如今的我们之所以能如此安逸自在极尽享受之能事幸福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呼吸自由的空气而不用担心是否还能见到明天的太阳,这全靠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忘我牺牲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和矢志不渝的信念,也许今天的你我将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苦难中哀鸿遍野。
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忘掉血与火的岁月中勇士们的慷慨悲歌和他们所书写的伟大事迹。
佛教中有“上报四重恩”的偈颂,其中有一条就叫作“国家恩”。
革命先烈为了什么可以不顾一切投入血与火的抗争,不就是为了国家的和平、民族的兴盛吗?
有些影评人本着高人一筹的思想境界不经意间指摘着内战的大不韪,打着和平主义的旗号反对内战的诸多不仁不义,甚或举出美国和韩国的一些影片作为佐证。
对于这种观点,我并无异议,但凡事都有例外,并不是所有的内战都是非人道的,有些内战是顺势而为,替天行道,比如“辛亥革命”,有些内战则是迫不得已,比如“长征”。
评价一段历史应该客观公正地评判,而不应该站在理想主义的制高点上进行论断。
言归正传,回到电影本身上来。
影片以1935年5月红军飞夺泸定桥这一著名的真实革命历史事件为原形,基本上真实演绎了当年红军勇士两昼夜行军320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全貌,较之80年代的老版电影《飞夺泸定桥》更加身临其境、震撼人心,加之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推波助澜,各种场面的战斗如丛林伏击战、抢攻战、炮战、群战、对垒战都呈现得格外壮观,不仅子弹横飞清晰可见,甚至浓浓炮火或偷袭的子弹的呼啸都能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看着红军战士在敌人的偷袭下无声倒地,一阵无以抑制的悲哀便油然而生,很多战士没能跑完240里的山路就陆续口吐白沫累死在中途,更何况还有瓢泼的大雨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壮举,也几乎是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每一项都足以载入世界纪录,每一项都值得全世界肃然起敬——这精神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国籍,谨是对勇士发自内心的叹服。
当然,全片的压轴大戏“飞夺泸定桥”也没有辜负观众的祈盼,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天堑奇险的劣势环境、光秃秃的十三根铁索还被敌人据断一根、简陋的武器装备、连绵不断的迫击炮的轰炸和机枪的扫射以及被敌人玉石俱焚点燃的熊熊大火等,都在镜头的切换和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残酷悲壮,宁海强导演的执导能力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白军田生才与小红军的生死兄弟情、藏族小女孩对勇士哥哥的孺慕之情、黄团长与一众战士的革命战友情以及红军战士对过往老百姓的关心帮助等均都刻画得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可以说,《勇士》在整体的拿捏上比之热映的《湄公河行动》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说《湄公河行动》着重凸显的是个人英雄主义,那么《勇士》则更倾向于为理想而奋斗的高尚信念主义和休戚与共的团结。
影片的最后,李东学不断喃喃重复着“理想”二字,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红军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而“正规军”却屡战屡败不堪一击的原因。
另外,大概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其中有两处细节颇令人玩味,一处是被枪炮吓得瑟瑟发抖的大熊猫,还有一处则是吓得倏忽而逃的金丝猴。
这是影片的创意之所在。
有的人怀疑电影中历史的真实性,我认为大可不必。
历史不是说都要用怀疑的精神去看待,如果都是这样,那么几千年,几百年前的历史事件或史书记载你又没有直接经历,你怎么知道是真是假。
况且“飞夺泸定桥”是经过证实的,都有当年亲身经历的老英雄口述,至于美国人找的邓小平的话,一看就是造谣,如果邓小平同志连这种觉悟都没有,怎么会成为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
关于有些人说的那段历史“自己人打自己人”,我想,历史发展,政权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况且当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革命与阶级斗争是必要的,广大的苦难人民需要力量来维护权益,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所作所为,我就不说了。
况且哪一个国家没有发生过内战,我们不应该认为那是耻辱,相反,那是宝贵的经验,是中国人民探索正确道路的必经之路。
历史让中国共产党站出来,让中国共产党拥有军队,让中国共产党走向长征,让中国共产党走向陕北,所以才有后来“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如果中国共产党没有站出来,蒋介石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抵抗,(话说1936年,共产党完全可以在西安事变中杀了蒋介石,但没有,共产党转而以抗日为大。
)至于电影中的夸张镜头,我们大可不必太计较,毕竟这部电影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记得那段历史,回忆那种精神,如今的中国不也强大雄伟的屹立在世界上。
我们当代中华儿女应该担当起革命担子,投身到现代化中国的建设中去,让内战艰苦混乱的局面永远不再出现。
总而言之,放下偏见,缅怀历史。
真的勇士敢于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飞夺泸定桥的革命先烈们,展现的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群体的英雄主义,这在现在提倡个人主义、金钱和利益甚嚣尘上的社会,大无畏的革命和奉献精神似乎离我们很遥远,遥远得近乎被忘却。
几乎每个中国人在小学时都学过“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以前我以为“飞夺”指的是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爬过悬在大渡河上的铁链,现在才明白“飞夺”指的是“一昼夜飞行军240里赶到泸定桥”。
“24小时行军240里”的奇迹是陆军史上的奇迹,也是生命和信念的奇迹。
整日坐在办公室,出门即乘车的我们,连步行2小时都难以坚持,很少有人步行24里吧,更何况是在险恶的自然环境及袭击埋伏下不停地奔跑,这真的是拿命来跑,要跑死人。
历史的真实应该比影片更加残忍和震撼,这种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行动,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还是应该多看一些主旋律电影,让安逸中我们感受被遗忘的过去,拾起弄丢的精神,洗涤我们的灵魂。
在生活和工作中,少一些抱怨和牢骚,多一些付出和奉献,珍惜现有的和平和安定,怀着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有着一往无前的勇敢应对困难。
很好看,于小伟演技很棒啊
难得一见的红军大场面战争片
真觉得是国内战争片中良心之作,从道具服装外景完爆各类同类型电影,人物形象丰满,电影还原了史实,不能因为个人政治倾向就否认电影其本身,再说每一个人的理想与信念都值得尊重,特别是将个人信仰与民族未来相结合时,是不是更应该报以尊敬呢?
一将功成万骨枯。叙事结构混乱,故事套路深。比被百团大战稍微好点的点是有一群炸裂的荷尔蒙。有种小时候学校组织观影,然后回家写观后作文的错觉。
抛开政治立场以及军旅题材偏见(我本来就没立场),我还是哭了,毕竟鲜血都是真的
在长征题材的电影里这部拍的挺不错的,角色装扮没有行动痕迹就不容易。历史不能忘记!
红军长征听说是真实的事,就拍成这样的电影。拿家用铝盆挡枪弹。
好看
恶意煽情,bug太多,关于这段故事的真实性不作讨论。(我为当年关于真实性的质疑感到羞愧。)
一提到长征,就会想起献礼说教啊什么的,而且太悲惨就不愿意看。但勇士真的让我出乎意料!尤其是结尾的那句“前进”,让我感动得掉泪。这是部关于理想信仰的电影,绝不是往日印象里的主旋律。很真诚的低姿态来写这段历史,难得!还是那句话,看了再评价!
为了逃跑一天行军120km这也值得骄傲??
学习强国看。看过还是眼前一亮的,虽然是革命战争片,但意境氛围拍的有新意,不像一些片子显得土气。经典战史,也是可以拍出新意的。鼓励一下
不懂那些批判,不懂说这个故事是假的的人,也许我太没深度,也许我对历史认识得太片面。不知道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们是否会为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后代感到失望。根据剧情需要,演员大部分演技到位,不谈作品优劣,只看故事本身,我很受触动,然而看了豆瓣评论更是触目惊心。
很热血
长征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
比想象中的好,主旋律色彩很淡,可以看,前面略拖沓,后面不错,很燃
震惊!他们居然请了个大熊猫来演!
我曾在小时候幻想过飞夺泸定桥是何等炽烈悲壮的场面,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象过。很抱歉,这部既无名头亦无预算的说教电影果然无法震撼地再现这场军事奇迹。我们的故事里,不需要会轻功的红军和能挡子弹的铁锅。
红军当年按时到达泸定桥只需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完全可能!240里=120公里120/24=5公里/每小时。普通人城市里每小时走五公里根本没问题。当年红军部队里的都是打剩下了精锐,就算是山路也没查特别多啊。有些人拿马拉松40km说事,这根本不相关,红军只需保证5km/h的速度就行
昨天170130,CCTV6看的。飞夺泸定桥那段我看得还是很入神的。两队加Buff的吹号辅助各种迷之拗姿势排队型。我觉得还凑活。风景宜人。但是也就是国产电视剧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