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因为福原爱的事最近对日本就很不爽,再这里面有叛逆的儿子、自私的男友、冷漠的老公和失智的爸爸。
再看女性角色全是圣母!
她们只是作为绿叶衬托男人存在的,照顾痴呆老公七年的妈妈;为了老公在异国生活寂寞的大姐;就连不婚的妹妹也一定要找个离异男人奉献,男人一有机会立刻回到前妻孩子身边,对她没有丝毫留恋,妹妹还得反省自己为什么这么失败?
不是应该去恨那个男人吗?
天天攻击自己算怎么回事呢?
最可怕的是剧中这些女人都被描写得无怨无悔,有点你不让她牺牲,她还跟你急那意思。
痴呆的老公年轻就脾气倔强、不体贴,即使陪女儿也是自己在旁边看书,这不就是丧偶式婚姻吗?
剧中强行煽情,曾经这个爸爸为妻女送过一次伞,漫长人生中的一两件事就能成就一个好男人人设,而妈妈照顾儿子一样,吃喝拉撒伺候了七年就理所应当。
吐槽的地方太多,邻居男友感动是因为这片对男性太友好了,完完全全的受益者。
邻居和我说这个妈妈多么年轻而且健康,她如果单身,只有两个女儿,日子多么舒服啊…
悠悠地来。
柚子糖和枫叶。
三把伞和四顶生日帽。
漫长的告别,总也觉得是完美的告别。
除此以外,还有漫长的等待,雄吾。
也许校长都会举起右手。
大师。
A long goodbye.漫长的告别,一点点的告别。
啊,捡到的可是一片绿叶呢。
因为是漫长的告别,所以都无需倍速呀。
感觉妹妹总差了点运气,明明还是很努力并且也没做错什么呀,当然了也没有那么失败。
感觉妹妹还是偏阴郁了点,也会想她要是更活泼一些,是否会运气更好些?
当然了芙美一直都还是很有情怀的呢 以及她还有一个很活泼的好朋友未央。
主线当然是围绕姐妹俩的,不过最后的镜头给了崇,毕竟这是年轻的,更有生机的,也会有更多的故事。
母亲一直都是个很有耐心又很单纯善良美好的角色啊。
父母会老去,会生病,包括我们自己,有时我们甚至就来不及去成家,关于芙美的事业以及婚事。
老年痴呆,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包括知识也都会连同忘却。
对于他的妻子,他并不知道她是谁,不过他还是认识她,需要她。
也因为是亚裔家庭吧,整个故事线以及家庭成员就会感觉比较近比较亲切有共鸣吧,想想其实姐姐挺难的,看起来她比起妹妹更活泼,然而主要也是当她在妹妹以及回到日本在爸妈面前才更显如此,但在加州的家里,在丈夫面前似乎就显得比较日本女性了,以及还有儿子要照顾,父母都在日本,爸爸开始健忘,甚至于我们有时都忘了她不会说英语,学校老师找崇爸妈谈话那次,她没听懂让翻译引人突然发笑,就像妹妹找她爸爸谈心,完了爸爸对他妻子说让门外的那个女人进来一样让人发笑后却倍感心酸,不过爸爸那次其实讲的也是很有违和感,是啊,哪里都一样的,所以悠悠。
爸爸参加大学同学中村的葬礼也真是叫人心疼他的记忆衰退程度。
当然了,他也终生都在看书。
上年纪了,有些毛病是必然的,不管是否患上老年痴呆。
事实上其实姐姐和她丈夫情感并没有出什么严重问题,看似有些像冷战一样,似乎波及到了儿子的青春期成长,崇他爸爸其实也只是很直男而已,不过也确实感觉麻里夫妇之间就是太客气了。
尽管崇后来的形象真的很日本呀,即使他身处美国还是给人一种很日本青少年的感觉,大家都在成长吧,包括姐妹俩其实也是,包括他们的妈妈,以及逐渐意识迷糊的爸爸他自己,一出真实的家庭剧,人生啊。
东京奥运会的这个故事线也觉得超棒。
不管愿意与否,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比较神奇的一点是,爸爸虽然看上去在生活上完全不顾家不照顾女儿们,但是女儿们在艰难的时候,总是想和爸爸聊聊,而不是和妈妈,爸爸以另外一种方式支撑了整个家庭,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会不会有。
大女儿性格有点没主见,丈夫看上去是理性的工科男,最后的镜头好像呆呆的有点可爱,但是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丈夫也是够倒霉的,就算会变好,大女儿也是受了十几年的委屈,有点可怕。
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儿子崇,在国外有点不能融入进去,能融入社会的爸爸完全没有管,哪怕是和儿子谈谈心,给一些建议都没有,同样水土不服的妈妈都会尝试沟通,说句对不起,爸爸的行为看起来是尊重儿子,其实是怕麻烦吧,不知道原著有没有写到。
小女儿真的很值得敬佩,走过很多弯路,遇到过不合适的人,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理想,变得更加成熟了。
得了阿兹海默症的病人,并不都是这样温和的,可能有更严重的问题,家人可能遭遇更糟心的事。
这部电影描述了这样乐观温暖的一家人,真心的希望现实中的人也可以做到这样。
因为排片过少所以一拖再拖。
今天早上陪爷爷去医院,看见平时稀里糊涂的他跟以前的部下聊起来特别有兴致,突然就觉得还是很想去看。
刚开始十分钟,优酱得知爸爸的病时隐忍的表情就受不了开始哭了…哭点对我来说几乎是全程,纸巾不够用只好用手臂整体来说是弱化了这个过程中病人和照顾者的一些艰辛时刻或消极的情绪,更强调爱在其中的支持与舒缓作用。
两个女儿和妈妈似乎从未在自己遇到其他烦心事的同时得知爸爸又走丢了或者出了什么事而感到烦躁,反而痴呆的爸爸是她们可以诉苦和依赖的存在,即使他说的话意味不明或者根本不能说。
不过游乐园的部分实在很触动,在那个时刻真的只觉得感动而不会想到给她们又添了麻烦,也是四平八稳的全剧唯一的高光时刻。
孙子说:“外公可能忘记了很多事,但他自己好像也没有很难过。
”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这样的主题也没有让人很难过的感觉。
看这部片也是希望能从中取取经,希望它能教会我怎样去对待这些事。
但它确实还是有些理想化。
以孙子做结尾有点不解,可能是为了点题和呼应前文吧。
前面外公曾说:很多人和事,都感觉离我好远啊。
孙子问:什么很远?
外公:各种事情。
结尾校长告诉孙子:阿兹海默症也被叫做漫长的告别,因为记忆会一点点的衰退,离他们越来越远…不知道孙子当时悟到了什么,可能也想起了以前的对话吧(演技不太行生活里一地鸡毛是常态,如果能从中窥见点阳光就好了。
晴空万里之下,一列火车缓缓驶去,仿佛漫长的一生在如此洁净的天气里渐渐消失。
消失应该是悲剧,但晴朗却让人心情好,正负抵消,生命的告别也就不那么让人难受了。
一栋口袋格子似的排楼前面,女儿的汽车食堂生意突然被父亲招呼得排起了长队,半臂距离,七八个人都如同幼儿园的孩童,规规矩矩在量距离排队,父亲又展现了校长的风范。
旁边的外孙正在给心仪女生写短信,内容如雕刻般展示在草地上,墓志铭一般永恒。
青春的记忆就是这样,雕刻在心里,不会被抹去。
大女儿从美国赶回来,母亲跟她说父亲很奇怪,在自己家里老喃喃着要回家。
大女儿懂了父亲心思,带父母回到了他们的出生地。
老家的房子是日式榻榻米的建筑,房间窗外是一棵修剪的非常精致的青松,喻示生命源起的地方,永远郁郁葱葱的不老。
侄儿说,放在井水里冰过的西瓜是父亲的最爱。
井水天然的凉爽,而不是冰箱氟利昂制造的冰凉,才是父亲想念回家的原因吧。
人年纪大了,都想回归自然,落叶归根是生物的本性。
女儿问母亲婚姻是什么?
母亲轻轻哼起一支歌谣,“昂首大步向前走,不要让泪水掉下来。
…哪怕一个人孤独的夜晚。
”外公寂寥的坐在地板上,望着远处的青山发呆。
外孙暖心的慰藉:离得远就会寂寞吧。
回城的火车上,父亲拉着母亲的手说,是时候了,我要把你介绍给我父母。
母亲错愕后娇羞的把头依偎在父亲肩头,镜头里的那个细细的指环仿佛昨天才戴上。
原来阿兹海默症会让人就只记得年轻时候的事情,竟然还有这种强行重返青春的病。
这个病还真是有意思,什么都不记得了,却还记得我爱你。
“漫长的告别”也是“漫长遗忘”的开始,越到最后,剩下的记忆越是清澈、真诚。
八年四季的时间变换,拾起、飘落、又拾起只属于秋季的枫叶书签,时间与死亡签订契约,一点一点剥去父亲坚硬的外壳。
润物无声。
东先生家有两个女儿,姐姐麻里婚后随丈夫移居美国,是传统的家庭妇女,妹妹芙美未婚,依然在为理想努力。
东先生很少说话,有些傲娇,他几乎是依靠神情或肢体语言构建出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爷爷形象。
(在山崎努爷爷的另一部电影《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也是》也是)且大多数时间都沉湎在过去的记忆里。
透过影片的一些蛛丝马迹其实不难发现他对芙美曾经寄予了很大的厚望,希望她能“继承”自己的职业。
生日会上执意要借书给芙美;以为她已经当上了老师;就连丧礼上遇到的朋友也以为芙美应该是“女承父业”了。
东先生或许在芙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为她预设了一条“理想”的人生道路,而实际上,芙美没做老师,做了厨师。
在影片没有呈现的地方,在东先生和芙美之间也许有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是关于父与女的较量,关于亲情与个人的角逐。
后来芙美逃离了,以致和父母同在一座城市生活,却从正月到十一月没回过家,母亲需要以“钱”做借口才能骗她参加生日会;以致在饭桌上听到父亲的病情时,流露无法接受的情绪。
父亲仿佛一夜衰老,坐在书桌前如秋季飘落的枯叶。
萧飒、静默。
强势的一方倒下了,弱势的一方显得又些迷惘。
“阿尔兹海默症”在影片是一个稀释父女矛盾的契机。
芙美第一次创业惨遭失败,带着愧疚的意味忐忑地向父亲解释自己的工作,却意外地被赞有出息;没有送出的曲奇饼,父亲却吃得津津有味。
时间带走的似乎不只是父亲的记忆,还有他的严厉和固执。
它几乎不是一种病,更像是上天对东先生的捉弄,将他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全部铺开在亲人和观众面前。
——“走不进别人的内心,好痛苦。
”——“别愁兮兮”——“悠悠地来。
”东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脾气又倔,满脑子工作,家里的事从来没有管过。
”这是麻里对父亲的评价。
在麻里的童年里,父亲东先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我想应该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一个好的教育者,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合格的父亲。
所以,当麻里的丈夫恰恰就像曾经的父亲时,她只向母亲请教“所谓的夫妻到底是什么?
” 面对小崇的叛逆,又刻意支开母亲和妹妹,向父亲请教“应该怎样做。
”相比妹妹芙美,麻里更在意的是建立一个完满的家庭,大概是因为想要从其中获得在父亲那里缺失的爱。
她对父亲说:“一直想要变成像你和妈妈那样。
”其实是想要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和父亲这样的人相处。
但在成年以后的生活里你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即使去找妈妈,她也没有办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妈妈再也不能用“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这样蹩脚的借口来搪塞关于夫妻之间的事情,以致在奔溃的瞬间,麻里只能以强吻的方式来夺取本该属于她的爱。
麻里哭的时候,镜头转向了已经走到生命晚期的东先生,画面里的他表现出悲伤的表情,或许还有一些愧疚(毕竟这部电影里的“阿尔兹海默症”真是很神奇的病)。
因此,当小崇出现的时候,爷孙两代人的最后一次挥手,看起来即是道别,也是嘱托。
“以后要好好爱我的女儿。
”这世间存在一些东西,时间和死亡也无法夺走——生命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时候了,我想把曜子你正式介绍给我父母。
”最重要的物件:蓝色盒子的柚子糖。
所谓夫妻到底是什么,也许要走过“漫长的一生”才能知道。
但“阿尔兹海默症”不能用来等同温情,影片置入了太多刻意的煽情对白,对于母亲照顾病人的辛苦却只是略略提及,因此失去了真实的质感。
男性权威意识也很强烈,芙美努力工作的最大目的是获得一家之主东先生的认同,而教会她基本厨艺的母亲却被忽略;圣诞、生日戴奇怪帽子的规矩也是由东先生确立的,家庭的其他成员只能遵守;麻里渴望得到的爱也是以父亲、丈夫这类处于掌握家庭权力的男性为基础,但影片里明明还有妹妹、母亲这类女性,难道她们的爱就如此不值一提?
是年龄大了的缘故吗 很喜欢这种缓慢的 娓娓道来的家庭故事 时常看得泪眼婆娑 剧情很简单严肃的校长父亲对女儿也不曾表现出特别亲近 在去世前七年得了老年痴呆症 母亲一直乐观地毫无芥蒂得照顾父亲 两个女儿一个在美国照顾家庭 和搞科研的老公话也不多 自己也未曾融入美国 生活在自己的一方天地 一个一直在创业不曾成功 感情也是付出过没有回报 每两年四个春夏秋冬一家人会聚在一起 找父亲念叨的回家 回到了老家谁曾想父亲的回家只是一家四口曾在游乐园接回妻女的时刻 虽然话语逐渐消失 记忆慢慢消失 但是父亲始终是那个女儿们有了心事迈不去倾诉的对象 父亲说悠悠地 是慢慢地总会好的意思吧 看着大女儿借酒浇愁和外孙默契地挥手 父亲知道女儿们一切都会更好 最伟大的是母亲 七年不曾离开父亲无微不至的照料失能的父亲 最后一刻也不曾放弃 其实这样严肃的父亲可能是大多数的父亲形象 但是在严肃的外表和语言下藏着一颗有爱的心 突然就代入了我的爸爸
其实电影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但是看下来就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为之前看过的《我脑中的橡皮擦》和《丈夫得了抑郁症》都有类似的感觉。
剧情还是不一 一讲,这次是真真切切地讲述退休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电影主调不是讲述老人如何跟家里人告别,主要还是讲家里人如何应对。
其实也是无啥好办法,毕竟是个不可逆之症,只能更加用心照顾,比如像电影中的二女儿那样,甚至是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来照顾父亲。
当然,父亲得病后所表现出的乐观和“童真”,偶然也会对他们的迷茫的人生有所启发。
说得就是大女儿的婚姻和二女儿的感情和职业等。
不过有点看不懂的,就是大女儿的儿子,也就是那个“杀马特”少年。
虽然说父母的原因导致他变成不良少年。
但是按常规来讲,以为外公的去世,会给他带来有所启示然后从良,结果电影最后,估计他还是会继续他的不良之路,毕竟他对老师的回答,给我的意思就是,外公给他带来的是某些启示,但是他变成不良少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关外公甚至其他人的事情,反正就是我还是我行我素。
整体感觉还行。
推荐
悠悠地来。
柚子糖和枫叶。
三把伞和四顶生日帽。
漫长的告别,总也觉得是完美的告别。
除此以外,还有漫长的等待,雄吾。
也许校长都会举起右手。
大师。
A long goodbye.漫长的告别,一点点的告别。
啊,捡到的可是一片绿叶呢。
因为是漫长的告别,所以都无需倍速呀。
感觉妹妹总差了点运气,明明还是很努力并且也没做错什么呀,当然了也没有那么失败。
感觉妹妹还是偏阴郁了点,也会想她要是更活泼一些,是否会运气更好些?
当然了芙美一直都还是很有情怀的呢 以及她还有一个很活泼的好朋友未央。
主线当然是围绕姐妹俩的,不过最后的镜头给了崇,毕竟这是年轻的,更有生机的,也会有更多的故事。
母亲一直都是个很有耐心又很单纯善良美好的角色啊。
父母会老去,会生病,包括我们自己,有时我们甚至就来不及去成家,关于芙美的事业以及婚事。
老年痴呆,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包括知识也都会连同忘却。
对于他的妻子,他并不知道她是谁,不过他还是认识她,需要她。
也因为是亚裔家庭吧,整个故事线以及家庭成员就会感觉比较近比较亲切有共鸣吧,想想其实姐姐挺难的,看起来她比起妹妹更活泼,然而主要也是当她在妹妹以及回到日本在爸妈面前才更显如此,但在加州的家里,在丈夫面前似乎就显得比较日本女性了,以及还有儿子要照顾,父母都在日本,爸爸开始健忘,甚至于我们有时都忘了她不会说英语,学校老师找崇爸妈谈话那次,她没听懂让翻译引人突然发笑,就像妹妹找她爸爸谈心,完了爸爸对他妻子说让门外的那个女人进来一样让人发笑后却倍感心酸,不过爸爸那次其实讲的也是很有违和感,是啊,哪里都一样的,所以悠悠。
爸爸参加大学同学中村的葬礼也真是叫人心疼他的记忆衰退程度。
当然了,他也终生都在看书。
上年纪了,有些毛病是必然的,不管是否患上老年痴呆。
事实上其实姐姐和她丈夫情感并没有出什么严重问题,看似有些像冷战一样,似乎波及到了儿子的青春期成长,崇他爸爸其实也只是很直男而已,不过也确实感觉麻里夫妇之间就是太客气了。
尽管崇后来的形象真的很日本呀,即使他身处美国还是给人一种很日本青少年的感觉,大家都在成长吧,包括姐妹俩其实也是,包括他们的妈妈,以及逐渐意识迷糊的爸爸他自己,一出真实的家庭剧,人生啊。
东京奥运会的这个故事线也觉得超棒。
不管愿意与否,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给老年痴呆症起名漫长的告别,温情款款地治愈了家人各自跌跌撞撞生活里的难堪与低落的伤痛,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是抵抗压抑残酷生活的幻想性药剂。
电影以日本电影中常见的舒缓、平和、抒情节奏,讲述了东升平确诊老年痴呆后到离世前的七年时光里与妻子、两位女儿的故事。
当老人患上老年痴呆,给其他家人造成怎么样的困扰和压力?
长期照顾失智老人,家人面临的精神、体力、经济的压力,又是怎么样的?
真的如电影里这般,家里永远干净、整洁、明亮?
女儿们可以随时丢下工作、丈夫、孩子,来到身边吗?
从来不用为金钱发愁吗?
从来不会有疲惫,不会有痛苦,不会有挣扎,不会有冲突,不会精神崩溃吗?
或者就算有那么一点点心理波动,也立刻被即使失忆了仍记得儿女的失痴老人的爱所打动,马上信心满满重整风帆?
真的就如电影里所展现的,只有浪漫,只有不变的优雅,只有永远的坚强,只要凭着对家人的爱就可以完胜一切吗?
绝没有一不留神就被抹了满墙的大便,没有满嘴饭一口喷出四射到满屋满地,没有走失数日能找到已是极幸运哪怕三分象人七分似鬼,没有每天收拾的粪便,没有堆积在盆桶里洗刷不尽的衣裤,更没有积年累月可能满屋尿骚味,还有人手不足时睡眠不足导致的体力消耗,银行存款不足以支付看病就医时的窘境,这些冷峻残酷的现实,太难看,太丑陋,太不美好,统统都被故意撇清了。
漫长的告别,是谁在和谁作一场长长的告别呢?
是失痴老人东升平在跟他的妻子、女儿们吧?
这是一个把各种不美好、不积极的因素都剔除出局的故事,最终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泡沫,实在禁不起生活现实的点戳。
所以,看看就好,过个眼瘾,打发时间,品评竹内结子与苍井优精致的五官,为山崎努准确扮演失痴老人形象喝彩,认真学习学习电影里美学构图、形象色彩设计,至于诸如失痴老人承担再凝聚家庭成员、治愈女儿们婚姻痛苦这类煽情梦幻,千万不能当真,尤其是家里真的有一位正在作“漫长的告别”的。
曾有人看了某个自闭症儿童记录片或者爱心宣传片,便信以为真自闭症孩子是“星星的孩子”,相信“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在孤独症孩子父母面前大谈“另一扇窗”,鼓励孩子父母寻找这扇窗培养出优秀的翻译家、画家、音乐家等等。
不是说记录片造假,或者说自闭症患者不可能天赋异秉,而是天赋异秉这个事与自闭症根本毫无关联,只是人类基因极低概率性事件,不能与自闭症划上等号,更不可能凭“爱”或“坚持”这些单纯因素,就能创造所谓的神迹奇事。
如果非要这样认为,那就是故意对无法卸下照顾重任的家人的压力与痛苦视而不见,从某个角度或程度上看,这也是一种恶意。
韩国电影《马拉松》展现了一位坚定陪伴患自闭症儿子练习马拉松长跑的故事,在整个数年的坚韧坚持过程中,这位母亲要面对的压力何其沉重、复杂,其付出的有些代价可能是屏幕前你或我都无法承受得起的。
这才是“漫长”的客观现实,冰冷,严峻,绝不温情,更不可能似万金油抹一下就治愈心灵创伤。
浪漫温情的名字如“星星的孩子”“上帝另一扇窗”“漫长的告别”,就象给不堪面对的生活裹上炫目五彩的糖果纸,但除非你肯认真、虔诚、谦卑地剥开这层纸,否则你就只能停留在糖果纸阶段。
因为一定要穿过苦难与绝望,才能寻找到真正的美,因为美与苦难同在。
就这个题材这些演员,拍出这么个行活儿,挺让人失望的。
#BJIFF2019#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呀,漫长到用一生的时间来和你的家人和一切来告别。故事写得体面,电影拍得从容。力求克制但情感饱满。好多细节都很好,比如树叶书签,比如手帕,比如加了葡萄干的土豆泥,比如从来不回日本看望丈人的女婿。这个是最真实的哈哈。
好想这样温暖地度过春夏秋,好抵御冬天的冷。
消逝这个词最恰当,慢慢的,轻轻的,缓缓的
中规中矩的日式家庭片,套路感太强缺了表达的真诚,大女儿一家在美国生活中的白人角色脸谱化的让人尴尬
忘了很多事,可是他似乎并不难过。日本人最擅长的笑中带泪的家庭题材,看多了也有些审美疲劳。
不好意思 这个点免疫 开场设计的倒很有意思 我一直以为这姐俩是捡来的 这叙诡玩儿的 还有我真发现一个特有意思的事儿 叫什么艺术源于生活 竹内结子这种日系表演的表情肢体结构和节奏 就是郑秀文杨千嬅这种 真的是有生活来源的 那些个微表情啥的 特让我想起一初中同学 神似啊 重点在于我在想如果她也去当演员了 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天赋型 这种角色直接手到擒来 最近看了很多结子的电影 才得知一个月前的噩耗 深深鞠躬 Rest in Peace
进行节奏把控优秀!演员细节处理到位,真实温馨感人~
日本家庭片的一贯特点,很细腻。但故事很单薄,然而节奏却太慢,一口气看完还是很需要耐性的。
北影节第4⃣️场@天幕新彩云丨好久没哭成筛子。看似是一个威严父亲患老年痴呆的故事,其实却是对身边女性的温暖抚慰。尤其是30+的我们,无比动容。你没结婚。你的感情似乎也总无法顺遂,终得一人,无奈还是敌不过他的前妻和孩子,以及曾经家庭的牵绊。你有一身厨艺,梦想开个饭店,却最终因要照顾父母而无限搁置。可当话都说不出的爸爸一口气喝完你做的汤,满足感确是无法言说。你结婚了,有了孩子,搬到美国。大家以为你一定过的很好,其实早就跟丈夫无话可说,甚至分床分房。你看着感情甜蜜美满四十年都嫌不够的父母,心情岂是羡慕二字所能表达。你的儿子早恋,逃学,拒绝交流,你却连跟他老师沟通的能力都没有。原来有女儿的父亲,越老才越懂得表达宠爱,而这迟来的宠爱,已足够支撑这漫长的告别,和自己未来的一生。愿一地鸡毛中也能见阳光。
不怎么样
细节有touch但大部分戏里的节奏把握不是很好……不太真诚,无法打高分。ps,最后父亲愿不愿意开呼吸机这件事上,家人的做法自私了,导演的处理幼稚了。
就是哪个地方有点涩,说不上来。而且这个最后的结尾……同去的老公跟我说:你记住了,如果是我到最后这样了,一定给我把管拔了。
还可以再好一点,如果竹内结子换个人演,再把以外孙和外国老师对话的结尾去掉,这个结尾真的毁了整部影片的气氛。——就是会愁兮兮。——那就悠悠地来。
避重就轻
生活……唉
实在是get不到苍井优的颜……剧情未免太做作了 多和东京物语学学吧
姐姐去美国那么多年就在家无怨无悔做全职家庭主妇,连一句英文都不学?也不知道是设计痕迹太重,还是现实更变态了。
“阿兹海默患者逐渐失去一切,同时周围的人逐渐失去患者”是家庭题材作品中最容易陈词滥调、也最容易展示人类情感的类型之一,本片精准的抓住了那些陈词滥调的部分,搭配粗糙的人物塑造,以非常做作的表现方式,讲述了一个不疼不痒的理想主义鸡汤故事。
2017年北影节看过同一导演的《滚烫的爱》,2019年是《漫长的告别》,喜欢脉脉温情关于家庭的故事。拍摄很温柔,日式庭院、桃心饼干、番茄蛋包饭、病房里的生日帽、游乐园的三把雨伞、汉语词典里的枫叶书签、父亲满足的喝完二女儿做的土豆浓汤、小火车里的对话……每一帧都是爱意,谢谢我们出现在彼此身边,漫长的告别是想要更爱你。(优酱在我心里永远灵气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