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满洲兵屠杀棒子们就乐的花枝乱颤的,心里那叫一个痛快,一边看一边心里骂:该,让你们牛逼,还不是被我大清铁骑狂虐。
不过,你想没想过,三百年前你的祖先是和你所痛恨的棒子在一个战壕里的,是亲如父子的盟友。
在你的“大清”狂虐棒子的时候,你的祖先也正被几百几千倍的“狂虐”。
可悲的是棒子们在明亡之后一直念年不忘大明的好以至崇祯年号用了三百年,可大明的子孙已经拿大明当笑话了。
片中朝鲜老百姓被掳掠后的惨状,真是任人宰割啊,人沦落到了这种地步就跟畜牲一样了,还能叫做人吗?
这么活着不比死了还难受吗?
要是每个人都拼死去跟侵略者斗,至于搞成这副惨象吗?
关键是让我想到,在三百多年前,朝鲜人不是最惨的,汉人要远远惨得多。
而且汉人在明清之时不是最惨的,在宋元之际更惨,金人蒙古人把原有5千万以上人口的华北变成人口不足1千万的地狱,四川人在元初清初两次被屠尽。
那是何等的惨象?
为什么把上厕所叫做“解手”,你想到了吗?
显然汉人的老祖宗就像片中的朝鲜人一样被捆着押解过,而且是普遍性的。
至于中国人为蒙元满清歌功颂德,好似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杀戮。
我看这不是汉人的遭遇不惨,而恰恰是太惨,就像某些遇到极大打击的人会患失忆症一样,我们的文化有选择地失忆了,把黑暗血腥的东西忘掉了,只留下大团圆的喜剧。
所以我喜欢《弓》这部电影,真实地刻画历史,面对恐惧与耻辱,而中国人现在还在自欺欺人。
尊严和生存权是要靠自己争取的,你想活得像个人样吗?那你就得把自己武装起来!
首先精神上要强大,而儒家思想恰恰是解除人们思想上的武装的,是制造完美奴隶的哲学。
做任何事都是有窍门的,什么事做得登峰造极都是一门艺术。
战争也是一门艺术,箭术只是其中一个小科目,影片很好地表现出了这一方面的艺术性。
我不赞同影片中的那个理念:“弓不是用来杀人的”,似是而非,还在错误的思维里打转。
弓显然就是用来杀人的!
是用来杀那些该死的人的!
一个人或一群人如果无法用武力捍卫自己,那就是该死,谁也救不了。
就像屠宰场的鸡兔羊猪,它们干了什么坏事犯了什么罪孽了?
就是笨了弱了。
当然奴役压迫虐杀别人的人更该死了,但是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杀死他!
显然,面对片中满洲八旗这样的对手,这电影的故事还是YY了,暗杀偷袭杀一些满兵可以,在直接对抗中一对多杀掉那么多满洲精锐,绝对不可能。
你和平状态下长大只练练箭的人能杀得了几个天天打仗的老兵?
人家也练箭,而且是实战中练,满人也擅长打猎,这是一个主要娱乐活动。
所以很遗憾,导演还是不得不YY了。
不仅杀人可以成为一门艺术,而且欺负人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
游牧民族对于掳掠人口做奴隶有丰富的经验,要比汉人朝鲜人要精通的多。
被掳去的姑娘想留个清白?
只有及时自杀,否则有得是法子折磨你,所以这里影片也把侵略者描写得文雅了点,当然电影的表现尺度毕竟是有限的。
最后说一句,盯着侵略者的眼睛杀死他,真是痛快淋漓!
我一向喜欢狙击类电影,这部片动作挺精彩的。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就是狙击的武器。
《水浒传》中燕青小弓一张,灵活机巧。
男人对弓箭之爱好,想必来自儿童时期以弹弓打麻雀之类的趣事吧。
小孩子通过弹弓释放破坏欲,又展现出对力量延伸的向往。
手足够不着的地方,以弹弓来替代。
本片中塑造的满族勇士硬朗有力,粗犷又有智慧。
这也诠释了满人为何以征服人口众多的汉人,并施以统治。
不过,片中居然把太子称为多尔衮,可见这部电影的历史顾问太不严谨了。
每一段尘封的历史,背后是多少人的哀歌。
初见你登场,你提亲时扭扭捏捏像个小媳妇;大喜之日,你痴痴看着新娘,忘了行礼被笑作呆子;灾难袭来,你父母亡故,妻子离散,所有幸福化作云烟;被迫迁徙的路上,你挡着追杀老弱妇孺的入侵者,喊着“谁想往前走,先过我这关”,破碎的新郎衣衫在风中飘零…… 如此期盼你活下去,如此想在这个弥漫着寒冷与绝望的故事中,抓住最后一丝暖意……
评价一段国家历史的兴亡是以人来划分,还是以地来划分?
以前者判断则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且民族间是不断融合、发展的,西戎杂居的秦,原蛮楚的汉,原属鲜卑北魏的隋,后唐后晋,满清入关,恐怕“中国”早就灭亡好几次了。
以后者划分则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土地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越南在汉朝之后、五代之前隶属中原王朝,明朝也占领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总不能说“越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吧?
历史上就从没有过什么“中华民族”,这是个政治概念,不是历史范畴,是梁启超适应近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才提出的,而“民族国家”的概念是19世纪才在欧洲首先形成,在中国,“民族国家”是在清末民国才形成,以至当代还在发展。
那么古代如何划分“国家的兴亡”?
个人赞同以“文化”来划分,就古代史来说,中世纪四大文明,东亚东南亚的儒家、南亚的印度教文、欧洲的基督教、还有当时最发达的伊斯兰文化圈。
中原文明以诞生文字的商代为起点,周部落灭商,移风易俗,分封天下,确立的周礼如触角般向四周扩散,齐占东夷,秦并西戎,晋据汾水,燕抗北狄,以先进文明征服了众多蛮族,当此之时,只有兴起于南方的蛮楚,与周朝诸侯分庭抗礼,形成迥异于周邦的楚文化,在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中,南北交流频仍,而后秦并天下,行法术苛政,激化民族矛盾,楚地领袖刘邦建立汉朝,武帝时重用齐地士人,标志着横跨南北、遍及四方的“中原文明”的形成。
西晋末蛮族入侵,中原正统王朝偏安于南方,及至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原儒家文明获得蛮族政权认可(类似出身蛮族的查理曼皈依原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大批汉族士族由于与蛮夷通婚,涌入蛮族政权,比如弘农杨氏、陇西李氏,而几乎同时,南方侯景之乱,象征中原正统的梁朝衰灭,而岭南的土著陈朝建立,在法统上,北方比南方更具合法性。
其后隋唐五代两宋都是代表儒家文化圈内的正统王朝。
而蒙元灭宋,可以称得上是“亡天下”,承继周礼的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原文明第一次彻底灭亡于蛮族之手。
蒙元统治的80多年间蒙元统治者信奉的是萨满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儒家为代表的中原文明沦为下九流。
元英宗曾力图汉化,被蒙古权贵所杀,之后元文宗以文饰治,元顺帝初期曾有一番作为,但为时已晚,各地民变不断,直至元朝覆亡,不曾完成“汉化”。
反观进入阿拉伯、印度的蒙古权贵则顺利地“入乡随俗”朱元璋曾说“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中华未亡,何来恢复?
况且当时民间“恢复中华”的热情极为高涨,汉族百姓饱受喇嘛、蒙古、回回欺凌,张弘范的崖山纪功碑被百姓涂烂,民间《三国演义》中的“褒刘抑曹”, 及至明代诗曰:“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然而朱元璋作为政治家要考虑法统性,他不能承继韩林儿的宋,否则谋杀韩林儿、只是吴王的朱元璋会成为叛臣,故他选择承继顺帝的元朝政权。
满清入关和蒙古入侵迥然不同,首先满清贵族认可儒家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第二,一入关便立即施行中原的根本政治制度——科举制。
这点和孝文帝后的鲜卑政权类似。
很多评论说什么诺曼人威廉征服英吉利之类的蠢话,记住无论诺曼人还是英吉利土著都是信奉基督教的,更像是内战,而信仰迥异的维京人入侵则对英国人是场名副其实的侵略
女真人是什么人呢?
通古斯族的一支,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原始森林里,早期的经济主要靠狩猎。
这就意味着女真的男人如果不能很好的野外生存和猎杀猎物就不能够生存下来。
因此他们从记事起就开始狩猎和荒野求生。
基本上和欧洲的斯巴达类似。
当契丹人统治时期,女真成了契丹的属国,契丹人十分蛮横,经常霸占女真的妇女。
后来一个叫完颜阿骨打的人带领自己的族人起义,而他2500人起兵,3700人打败辽十万大军。
后来女真人攻城都以万人为单位,就是出兵就一万左右。
因此号称女真兵不满万,满万则天下无敌。
后完颜阿骨打会宁建国国号金,由于宋金的海上之盟,双方合力攻打辽国南京(今北京)。
宋出兵15-20万人左右,兵器新美,阵容严整。
辽军在耶律大石的带领下加上流亡的辽东雇佣军,郭药师的渤海国人,拼凑了两万-五万人,在河北白沟河一代两次打败宋军十多万人。
最终宋不得不向女真请兵,攻破了南京。
因此女真人是蒙古铁骑出现以前,中国古代最强军队,而且作战人数少,战斗力强,经常以少胜多。
许多年之后,还是这个民族,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带领下再次攻破北京城,建立了清,成为中国最后封建王朝。
据记载,女真人登城如猿,入水如獭,无论任何地形都能穿梭自如,剪法精准,团队意识很强。
这一点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像国产电影中,对这支神秘部队的描写过于程式化,脸谱化。
父亲含冤被杀,与妹妹沦为逃犯,每一天都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活着。
刚开始练习弓箭,可能只是在打发时间,缓解自己,内心深处苦苦与自己较劲,只有这样才能暂时忘记父亲被杀的画面。
妹妹在身边时,心就有停驻的地方,哪怕是妹妹嫁人。
战乱妹妹被俘,弓箭就是武器,无往不利的信念,是对父亲的承诺,“前推泰山,发如虎尾”一定要遵守。
恐惧一直都在,战胜他和守护所爱从不曾相悖。
首先,作为一个十八般兵器里最爱的就是“弓”,在所有游戏里都要优先选弓手的“弓控”,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差点一时冲动真的去买一把“反曲弓”回来(捂脸)。
不过今天还是决定先按耐住对“弓”的爱不释手,来浅浅地梳理下我印象中的“动作电影”。
跨度太大?
是的咱就是这么任性。
其实在电影诞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真正意义上的“动作电影”都是不存在的。
那时影片对于动作的描写,主要是基于对剧情服务的目的。
硬要说的话,早期的警匪片、悬疑片、探险片中到是能够看出许多现在“动作电影”的雏形。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电影的技术水平无法支撑起一部以描写人物动作为主的电影。
回头看看那些没有声音的,画面只有18帧以至于电影中的人物似乎都在跳动着前进的默片,如何能用“动作”来吸引人呢?
因此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动作”就和“剧情”、“布景”一样,是一部电影中必要而普通的环节之一,值得下功夫去琢磨,但又不像“镜头”那样能玩出无数的花样来。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了很久,甚至到了有声24帧电影的时代也长期存在着。
直到60年代,一位天才出现在好莱坞。
他第一次让那些看惯了传统电影的人们意识到,原来不止是007那些高科技而花哨的枪战和笑话,或者丛林里的巨大怪兽和美女才能够让人感到热血沸腾,许多人类自身的动作反而更能够做到美观与暴力兼顾,让人产生更高一级的体验与快感,这位天才就是李小龙。
在他的影响下,好莱坞第一次出现了剧情反过来为“动作”服务的电影。
比如他的《死亡的游戏》,剧情简单到了闯关式的上五层塔夺取宝藏,却依然火遍全世界。
加上不久后美国越战失利,“垮掉的一代”对于宣泄性和暴力的需求超过了深度理解世界的需求,这种电影便和同时期崛起的拳击、摇滚等娱乐项目一样,都因完美迎合了时代的需求而飞速发展起来,并最终开创并发展成为了“动作片”这个现代电影分类中不可或缺的类型之一。
这也是好莱坞为何将Bruce Lee奉上神坛的真正原因,不只是因为他带西方人领略了东方奇妙的“功夫”,更是因为他彻底改变了电影的模样。
不过由于电影技术上的不成熟,如24帧普及不久,频闪和帧数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胶片昂贵,很难支持连续拍摄大段打戏等原因,初期的动作电影依然无法避免地表现出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凹造型的时间比打架时间长、招式一板一眼,非常呆板、很少有特写和分镜导致打戏略显绵软等。
现在回头再看看,这些小小的不足反而如同当时的“时代特色”一般,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个电影类型起步的艰辛及开创者们的无尽智慧。
而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迫不及待地将一项项崭新的技术投入到这个产业中来,“动作电影”也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吸引人。
随之而来的也有电影人们对这块越来越大的蛋糕的进一步细分。
这种深化、扩张的趋势在八九十年代达到了一个巅峰,放眼望去,有将电脑特效与赛博朋克美学发挥到极致的《黑客帝国》,也有将血腥与暴力美学推到艺术高度的《杀死比尔》;有将中国功夫和好莱坞喜剧元素完美融合的《神奇燕尾服》,也有用威亚将东方飘逸灵动发扬光大的《卧虎藏龙》;有将美式硬汉和战争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的《第一滴血》,也有讲述纯正中国江湖恩怨情仇的《黄飞鸿》;有描绘间谍生活的烧脑《谍影重重》,也有单纯展现运动之美的《洛奇》等。
它们无一不是在“动作片”的土壤之中生长到登峰造极地步的影史最经典作品,也共同构造了现代动作电影的整体框架。
而在这个巅峰之后,动作电影和其他经历了爆炸式发展的事物一样,都进入了一个相对疲软的时期。
一方面由于动作电影的套路和冷战带来的科技爆炸的成果已经差不多用尽,无法再对观众产生新的刺激,另一方面也因为动作电影本身缺少内涵等原因,成为了爆米花电影的代名词。
因此在21世纪,好莱坞的大部分动作电影反而开始回归到之前“为剧情服务”的附属品状态中去了,比方《金刚狼》和《变形金刚》,都是动作电影融入其他电影类型的典型。
而剩下的动作电影也开始和世界上其他陷入停滞的行业一样,开始在自身内部展开精耕细作。
具体趋势体现为:打斗的场面越来越去除夸张因素,力求真实。
如近年来国内扛大旗的甄子丹、吴京(《杀破狼》、《导火线》等)、张震(《绣春刀》)、彭于晏(《激战》),以及异军突起的韩国动作电影,如这部《最终兵器:弓》、以及《大叔》等,无一不是追求专业,“稳、准、狠”,拳拳到肉,丝毫不拖泥带水的动作风格,甚至为了足够真实,还会训练演员去学习正统的武术流派。
可以说,虽然动作电影已经走下了巅峰,不再像上世纪末那么耀眼,但它依然在努力前进着,也许在将来的一天,借助新技术的配合,又将焕发第二春。
个人感觉,现在游戏产业和VR技术的发展,就很有可能为动作电影带来新一轮的革命,到那时,我们也许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一直做观众,而是亲自上阵,体验一把变成功夫高手的快感。
故事梗概故事背景是朝鲜史书所记载的“丙子胡乱”。
这一年,清太宗皇太极亲率10万清军渡过鸭绿江进兵朝鲜,最后逼迫朝鲜仁祖同意断绝与藩主明朝的关系,而正式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这场战争中,满清大量掳掠朝鲜平民(据说有50万之众),正好与电影中的故事相契合。
以上历史对于国人而言很少获知,但是对于韩国而言或许就和清军进北京,屠扬州一般众人皆知了。
相似背景的影视剧韩国近些年还拍过《南汉山城》和《恋人》弓在热兵器取代冷兵器之前,弓弩是单兵远距离杀伤敌人的唯一武器。
虽说基本在绝大多数中外历史影视剧中,都缺少不了对这一兵器的展现,但是真正把弓当作主角来拍摄,这部剧是少有的作品之一。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人物叙事显得如此单薄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大部分的镜头都给予了两方弓箭的对决之上。
而无论满清还是朝鲜都以擅弓射而驰名,这种17世纪冷兵器背景下的强强对决就显得格外引人关注。
优缺点优点历史背景的稀缺性对于中国而言,绝对不会拍摄类似的电影。
相关故事也只能见诸史书、文学作品。
而作为当时“受害国”的韩国。
自然要将这类彰显民族苦难的历史诉诸于大荧幕之中。
这对于一部分偏爱小众历史的国人确为一大福音。
优秀的还原满语。
被很多人所赞誉的电影中的“满语”确实为一大亮点,我国拍了那么多清宫戏或者清朝历史剧,剧中皇亲国戚无不操着一口标准的汉语,对于了解历史的人而言实在是有些违和。
虽然韩国人拍电影,原本大可不必,但是这种用心的还原还是能够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然,我却不知标准的满语发音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参考之前韩国电影中违和的汉语发音,让我很难相信这部电影的满语发音不是韩式满语口音)。
另,我在想。
导演也不得不还原满语,否则首先说韩语是不可能的了,如果满清人都说韩语的话却又容易引起中国的反感(虽然电影本身并未在中国上映,但是以当前传媒的速度,韩国若真的这么做,势必会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波澜。
)弓箭与盔甲。
据说,电影中的满清及朝鲜弓箭以及射箭的姿势也十分还原历史中真实的兵器及其用法。
笔者记得当初在博物馆中看过清代的弓,其形制确实和电影中的十分类似。
剧中清甲形制是否与史实相符,这点存疑。
因为我所看众多史料和展览,八旗头盔均为尖顶。
和剧中形象是有出入的。
缺点对我而言,优点就仅仅以上两条,很难想象这不电影曾经是韩国当年的票房冠军。
过于平庸的叙事电影试图在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寻找自身的叙事空间,但是又犹豫这部电影的主角实际是“弓箭”。
本就因此而压缩了人物和情节塑造的空间,但是又迫于给观众讲清楚时空背景,再次压缩了一部分。
最后看下来,甚至男女主角都有沦落为路人、工具人的嫌疑。
人物塑造欠缺立体性其实和平庸叙事一样的原因。
电影本身的特性和编剧导演想表达的内容导致这部剧势必无法将人物塑造清晰起来。
无论是主题的兄妹情还是民族大义的塑造都显得做作而无说服性过度渲染的民族主义韩国历史剧向来擅长过度渲染其民族主义,尤其涉及到外敌入侵的部分。
当然,所有反侵略的电影都有这个特性,但是明显韩国影视作品在这方面做的有些过分,甚至过分到偏离史实。
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安市城》、《壬辰倭乱1592》等等。
1. 老毛病,喜欢杜撰历史。
据说电影中的太子是多尔衮。
我觉得电影完全没有必要非得造出这么一个太子,完全杜撰一个大将或者阿哥反而更让人能够接受。
如果真的是太子可以想象整个军营就只有那么几个人?
这种突入敌营的方式未免也太简单。
要是这样明军恐怕早就夺得满清上将人头了。
2. 弓箭太神。
主角的弓箭更神奇,可以逆牛顿力学。
充分展现了唯心主义的强大性3. 编剧可能不太了解动物习性。
老虎极少会主动攻击那么多全副武装的人的。
即使它是虎王,即使它比大部分老虎的尺寸都要大。
一般出现人类踏入它领地的情况下它都会选择隐藏而不是正面冲突。
剧中加这么一段除了显得刺激和故意与前面呼应凸显主角有如神助外,没有一点作用4. 本来一开始登场的鼠尾辫可以给大大的点赞的,但后来各种辫式的混杂出现未免减分。
虽然知道是为了视觉效果考虑,但是遵从事实其实会更好(我这种对于历史还原的吹毛求疵果然只适合看记录片)总结这部对于中国而言的冷门历史剧对于那些历史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
可以将当年的丙子胡乱通过大荧幕的方式展现于观众面前,即使存在诸多缺点。
但是以其稀缺性的存在,却是一部不可错过的大作。
总之片子不错,难得有电影这样直接描写当年八旗军队的凶悍,我倒觉得没有丑化后金军队,貌似当年蒙古和女真大都这样,进了城见人就杀。
只是那个“大清太子”名字竟然叫“多尔衮”实在是太狗血了😑……我没入手清弓,弓箭上的毛病瞧不出来O__O "…除了中二气十足和“金钱鼠尾”夹杂阴阳头这些毛病以外,据我的经验,🏹老手在树丛里无论狩猎还是追杀一般发箭都很谨慎,那种地方箭飞出去要是没射中,落草丛里往往天王老子也找不回箭来😀——至少我当初就射丢了😑——不分青红皂白叮叮咣咣一阵乱射,两壶箭也肯定一会儿就玩儿没了,还追个🙄……
棒子的yy大片,就快赶上国内的抗日片了
我就是不想管歷史和政治,這兩樣東西,從來就不愛露真臉。所以電影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人忘卻現實,沉浸在影片的故事和氛圍中。平心而論,片子很驚喜,叢林追蹤戲可謂驚險刺激十足,故事也講得精煉,絕不拖泥帶水故弄玄虛。雖然搖鏡頭用太多了,我有點暈。但整體很吸引人,結尾那段居然看哭。
东方冷兵器版兵临城下,不过动作片的节奏和镜头运用还是非常不错的,只是老虎为什么只咬满族人呢,难道棒子的老虎也是民族主义者??
剧情连贯性比较差,人物也没有任何的铺垫和交代,就是互射互射再互射。
有点受不了韩国古装片的“穷、酸”
根本不是某些人胡扯的YY片,拍得不错,而且冷兵器片中弓箭题材很少,值得一看
挺无聊的yy片子,强忍着看完,这种短弓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穿透力的,而且一个人带的弓箭数量也不可能射杀那么多敌人,命中率近乎百分之百,这个太扯了;在很短的距离内,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不太会拿弓箭对峙,人多又有刀,肯定用刀了,这是常识。朝鲜军队超低的战斗力是事实。但不否认电影的制作水平。
这是个啥片。。。
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兄弟情战争的残酷,梗确实老套,但人家拍的精良又扣人心弦,把冷兵器刻画得入木三分,热血的爱国者上人民网不好吗。老虎桥段有点飞,好想看阮经天版瑞俊,怎么大陆中青代男演员除了姜文耿乐孙红雷就想不出其他硬汉了,可后者明明是恶汉
弓箭的狙击反狙击 反搜索 运用得太好了 清兵拍的比大清国拍的清兵看着都厉害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没有过分妖魔化 拍的不错 运动战中的时动时静把握的特别到位
拍的好就行了呗
冷兵器时代,无论是小李广花荣或者那个精灵奥兰多·布鲁姆,神射手总是招人喜欢的,尤其东方民族崇尚取巧的性格更是如此;顺便两挑个刺:1、悬崖之战清军的战术太弱智了,放弃了地形压制和人多的优势,被男猪脚捡了漏,简直不可思议;2、被射穿了喉咙的大将应该是有余力杀掉女猪脚的,又不是被爆头
传说中的韩国票房冠军啊,怎么没人看。。。
剧情太平淡其它都挺好的
知道韩国射箭为啥牛么,有历史的。
太子和两次保护过柳承龙的哑巴很顺眼~ 满语好大的棒子味儿~ 确实不是YY片,节奏也少有的紧凑漂亮。
动作戏很棒
1/ 男主角从头到尾都不够勇敢 2/ 女主角经历那样的事儿, 照理应该学功夫, 但是没有 3/ 妹妹要结婚, 哥哥居然跑到山上去了 4/ 男2开始弱爆了 5/ 满族那货不死不回头 6/ 总体来说故事不合逻辑
一般不看高丽电影,但这个很好很考究,弓的式样,拉弓的方式很真,不像国产电影里,小马哥演的孔子拉弓居然都是地中海式的
情节意淫,还有很强的复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