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相当可看的商业片,票房可能不抗揍,但口碑一定能挺打。
记住,一定要看IMAX。
引擎轰鸣能把天窗震碎,轮胎摩擦能叫柏路颤烟,方向一转重回F1起点,命门一敲夺冠黎明之前。
赛场上钻规则空子并非狡猾之举,见招拆招这是灵活之变;备战中双雄不对付并非全然坏事,互咬互励更能催人上进。
风格和《壮志凌云2》类似,主角的困境也相近,但皮特比阿汤哥更多一分桀骜不驯,更增一节凌人盛气。
同时赛车题材的剧情也都大差不差,老带新双雄从开始的分歧死对,最后总会走到团结一心,一举夺魁。
但是视效音效做得巧夺天工,一把提起F1的紧张刺激,IMAX下完全沉浸,加上汉斯季默宏大配乐,英雄感瞬间附着,完成了对观众从头到脚的精神洗礼。
皮特依旧性感,导演依旧稳定发力,3亿美刀真材实料,没看过F1的看完也想来赛两场车了。
F1:狂飙飞车 (2025)8.72025 / 美国 / 剧情 动作 运动 / 约瑟夫·科辛斯基 / 布拉德·皮特 戴姆森·伊德瑞斯
对于每一个赛车迷来说,《F1:狂飙飞车》无疑是一场迟来已久的银幕狂欢!
当IMAX巨幕上出现那台咆哮的引擎特写时,整个影厅仿佛都随之震动,这一刻,我们等待了太久。
可以说,这部电影精准击中了赛车迷的所有嗨点:从维修区里争分夺秒的换胎作业,到车手在无线电里与工程师的战术交流,从DRS开启时那一声独特的"咔嗒"声响,到赛车划破积水时那道完美的水幕弧线。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让车迷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让普通观众领略到F1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
最令人惊喜的是影片对赛车文化的深度呈现:围场内各车队间的明争暗斗,让人想起舒马赫时代的法拉利王朝。
而当镜头扫过看台上挥舞的旗帜,镜头捕捉到车迷脸上的狂热时,每个热爱赛车的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影片最后一场比赛,我愿称之为近年来最震撼的赛车场面。
导演大胆采用实景及诸多第一视角的拍摄,隔着银幕都能让观众感受到方向盘传来的每一次震动。
当主角在弯道以全油门姿态漂移过弯时,全场车迷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传奇弯道曾见证过多少荣耀与悲剧。
《F1:狂飙飞车》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场献给所有赛车爱好者的视听盛宴。
在这里,我们找回了第一次看F1直播时的心跳加速,重温了在游戏里苦练刹车点时的专注投入,而这一刻,布拉德·皮特也不再单单代表主角,而是代表着千千万万热爱赛车的人们。
当终场灯光亮起,你会迫不及待想发动自己的爱车,想要体验一把当赛车手的快感!
我想,这就是赛车电影的魅力,也是我们热爱这项运动的原因吧!
相信我,不论你是否一名赛车迷,《F1:狂飙飞车》也都绝对是你不容错过的电影。
《F1:狂飙飞车》,2025年6月24日起在我国内地院线陆续点映,将于6月27日在我国内地院线正式上映,电影类型为动作、剧情,出品国别为美国,电影时长156分钟,片尾字幕期间有彩蛋。
本次电影发行版本包括有杜比视界、IMAX、中国巨幕等版本,其中IMAX版本全程有特殊画幅。
我个人选择的点映场次正是IMAX版本,虽然几乎整个放映厅都坐满了观众,但是观影氛围极佳,IMAX版本带来了极致的视听体验,属实是让我全身心感受到cinema的魅力,只要《F1:狂飙飞车》这样的电影还在,电影院就不会死去。
本片导演是现年51岁的美国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境,此前曾执导过《壮志凌云2:独行侠》《遗落战境》等电影。
电影主角是现年61岁的美国演员布拉德·皮特和现年33岁的英国演员戴姆森·伊德瑞斯。
前者代表作数不胜数,《史密斯夫妇》《本杰明·巴顿奇事》《僵尸世界大战》《狂怒》等作品可谓让人耳熟能详,本次在《F1:狂飙飞车》表现出的气质和状态,简直是梦回《僵尸世界大战》,要论起如何淡淡装出最厉害的格调,实在难有人出其右,后者虽说主演电影作品不多,但是在本片中也能接得住布拉德·皮特的戏,可以说是未来可期。
本片重要配角还有娴熟出演神经病角色的老朋友哈维尔·巴登,以及在漫威超英电影系列中为钢铁侠的人工智能Friday配音的凯瑞·康顿等。
此外,负责电影音乐的更是重量级嘉宾汉斯·季默,为本片剧情推上一个又一个高潮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华纳已经连续凭借《我的世界大电影》《罪人》斩获重大盈利,估计接下来《F1:狂飙飞车》和《超人》也会继续承接这个势头,说实话我搞不明白华纳兄弟的立项思路,这公司好像永远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亏钱又是为什么赚钱。
此外,我也没想到本片的大金主苹果这些年来坚持搞电影,竟然真能投资出了名头。
截至目前为止,《F1:狂飙飞车》在我国内地点映及预售票房累计600多万元,全球票房为88万美元,考虑到本片在全球电影最大票仓北美地区也同样处于点映状态,这个票房成绩已经属于不错的水平。
既然电影仍然处于点映阶段,在豆瓣上自然还没有相关评分,反倒是IMDb已经开分为7.6分,口碑也是属于中上档次的范围。
本片基本信息已经介绍完毕,接下来是正式评价环节,将会涉及到大量剧透环节以及我本人绝对主观、毫不客观、夹带私货的观影感受。
为了方便叙述,我也会混用演员和角色的名字。
如果你还没看过《F1:狂飙飞车》的点映且准备去影院观影,不希望被剧透的话,那么可以到此为止退出本文阅读。
如果你已经看过《F1:狂飙飞车》,或者仍未看过本片但不介意剧透,也愿意了解我对本片的具体评价的话,那么欢迎你继续往下阅读。
我在豆瓣上对《F1:狂飙飞车》的评价是五颗星,提前将本片列为年度十佳电影之一,本片就是当前体育竞技类型商业片做到极致的表现,如果你喜欢《壮志凌云2:独行侠》和《极速车王》,那么你一定会喜欢本片的人物互动、镜头调度和激昂配乐,这一切会伴随着轰鸣声将你拽进赛车的驾驶舱里,与角色们一同驰骋在赛车场上超越对手、冲往终点。
我很高兴看到这样一部工整流畅、带来震撼的好电影。
什么电影是好电影?
不仅要符合观众的观影预期,还能带来强烈的观影感受,佼佼者能够影响观众的人生轨迹,这样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F1:狂飙飞车》的主线剧情和人物关系当然又俗又土,观众知道这帮人会咬着牙关战胜所有困难打完比赛,也知道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和戴姆森·伊德瑞斯饰演的乔舒亚·皮尔斯一定会达成和解、并肩作战,因为电影的发展、创作者的思维和现实生活的逻辑,注定了观众能从《F1:狂飙飞车》里找到无数作品的痕迹。
我们看过《少林足球》,所以一个修车工带着扳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资本家暗中干扰比赛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我们看过《激战》《破坏之王》,所以前辈指导新秀打比赛是很眼熟的事情,无论打不打得赢比赛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
但故事不只有作为主线的骨架,还有填充细节的肌肉和血管,所以观众不知道在赛车硬件设备明显落后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想出什么法子争取名次,也不知道赛车冲线时,夜幕下的烟花究竟为谁的胜利而庆祝。
一个从未接触过F1赛车的观众,能做的就是瞪大双眼紧紧盯住每个细节,渐渐意识到原来看似围着场地枯燥跑圈的赛车充满了激烈交锋和战术策略,原来赛车同样是一门需要大量人员支持的团队合作运动,原来当车手跑出状态的时候会感觉自己飞了起来。
当人热爱着某些事物而沉浸其中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忘却思考,一举一动全凭感觉,周边一切都沉寂下来,整个世界只剩下一件事情,或许是赛车,也或许是写作、绘画、谱曲等等,仿佛自己的生命被所热爱的事物赋予了意义,正如布拉德·皮特在电影里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这不是钱的问题”。
每当谈起“这不是钱的问题”,总会有人不假思索地反驳“没钱就很有问题”。
这种无逻辑回应是幼儿园小孩才会使用的招式,跟反弹反弹再反弹没什么区别。
谁都知道F1比赛本来就是一个无比烧钱的项目,从车手的选拔培养,到车辆的设计打造、零件的损耗更替、车队的维持运营,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钱,钱能够解决上面的种种问题。
只是人本身总需要有些事情的答案不是钱,如果血液里流淌的是钱、骨髓里扎根的也是钱、脑袋里发号施令的也是钱,那只能称作资本异化的奴隶,而非人哉。
其实这就是布拉德·皮特贯穿了整部电影都要面对的问题,究竟他为什么要回到F1赛场上?
明明他可以在其他各种赛事大杀四方,明明他多年前就身受重伤黯然退出F1赛车舞台,明明他的生活烂得无人不知就像一坨臭不可闻的狗屎,他为什么还要回来?
如果只是为了钱和掌声,他根本就不会回来,哈维尔·巴登的车队过了这个赛季就要转手他人。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钱和名誉的问题。
他早就想明白了,他要的只是开车比赛,无论在哪里开都没有关系,哪怕没有闪光灯、摄像机、麦克风乃至于观众的欢呼都没有关系,哪怕自己身体上下全是新伤旧患再撞一次车就可能失明瘫痪都没关系。
对他来说,这些源自外界的纷纷扰扰跟开车时听到的噪音无异。
他追求的不是所谓的争一口气,去向别人炫耀自己有多厉害。
他只要开车,他只要更高更快更强,F1赛场跟海边沙滩别无二样。
一旦拿了冠军,他就会转身离开,像身怀绝技的流浪骑士一样出发前往下一个地方。
《F1:狂飙飞车》对两位主角的双雄塑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照组,而是不断向两名主角提供选择,渐渐让他们的影子合二为一。
布拉德·皮特在团队利益面前选择了个人的牺牲,在外界诱惑之下选择了道义的坚守,在功成名就之际选择了梦想的追求,就像一个既爱耍赖又讲原则的痞子侠客,不经意间将浑身功力授予给乔舒亚·皮尔斯。
乔舒亚·皮尔斯就是一个更加年轻的桑尼·海耶斯,同样的骄傲狂妄、横冲直撞、急功冒进,他的幸运之处在于可以吃到布拉德·皮特的尾流,无需经历横跨数十年的苦楚和折磨,就能学会个人牺牲,拒绝择木而栖,承认自身错误,融入车队团体。
除了两名主角之外,最为出色的配角就是凯瑞·康顿饰演的赛车设计师凯特。
一方面,她作为赛车设计师,在角色功能上就为其参与主线剧情提供了极大便利,甚至能够为重要角色穿针引线,这一点上远胜于《壮志凌云2:独行侠》对詹妮弗·康纳利的塑造。
另一方面,她对实现自身理想的执着追求丝毫不逊色于两名主角,在角色形象上兼顾了其独立性,也因此与桑尼·海耶斯一拍即合,毕竟他们就是同一类人,愿意为了灼热的理想不管不顾地奔赴远方。
《F1:狂飙飞车》里既有赛车手对赛车的热爱,更加有电影人对电影的热爱。
为了拍摄高速、全景的赛车画面,电影人可以将摄像机变得更加轻巧便利,可以让镜头拍摄得更加清晰,这种技术的革新发展既是时代的记录,也是真挚的热爱。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13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的120周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人们曾经无数次认为电影已经拍无可拍,故事已经走到尽头,再也翻不出新花样,但电影就跟上千年的文学创作一样,明明受困于有限的故事母题和人物关系,依然能够借助着电影人屡屡创新的表现形式,一次又一次置之绝地而后生。
然而有些电影人不爱钻研技术,只爱哭诉卖惨,动辄就是观众再不买账的话,制片公司就要拍不出下一部电影,观众再不施舍的话,电影行业就要脱离寒冬直接转进冰河时期。
他们怪不得观众老爷是严苛的、挑剔的,谁都不愿意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那种一眼望到尽头的俗不可耐的电影。
只有受虐狂和异食癖才会花几十元跑到电影院看一部漫长的预告片、硬啃一顿吃不完不许走的会员制餐厅菜肴、或者上一堂又臭又长的影视说教课,偏偏这些玩意在大部份时间占据着院线,观众还不能说它不好,否则就是用心不良的、动机不明的、固执狭隘的。
如果电影注定只能长成那副模样,那不如赶紧沉入海底变成化石。
说到底,热爱不是钱的问题,热爱是心的问题。
忻钰坤没钱的时候拍《心迷宫》,昆汀没钱的时候拍《落水狗》,温子仁没钱的时候拍《电锯惊魂》,彼得·杰克逊没钱的时候拍《群尸玩过界》,这些电影作品都不属于大制作,甚至拍得简陋无比,但终究为影迷津津乐道。
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热爱,有心的电影人热爱着电影,更多更多的人热爱着自己所热爱的事物。
如果你要问他们为什么热爱,我相信他们会像布拉德·皮特一样回答——“这不是钱的问题。
”本文提及影片《壮志凌云2:独行侠》(2022)《遗落战境》(2013)《史密斯夫妇》(2005)《本杰明·巴顿奇事》(2008)《僵尸世界大战》(2013)《狂怒》(2014)《我的世界大电影》(2025)《罪人》(2025)《超人》(2025)《极速车王》(2019)《少林足球》(2001)《激战》(2013)《破坏之王》(1994)《心迷宫》(2014)《落水狗》(1992)《电锯惊魂》(2004)《群尸玩过界》(1992)ps:说实话,如果不是热爱,我图什么大半夜还在写私人文章啊,明天早上还要上班啊kuso!
但却是近期最值得进影院找一个IMAX厅看的片子!
暴爽,非常棒的商业片!
爽就完事儿了!
首先是围绕“赛车”本身,没有大段掉书袋讲规则侃配件以显示自己的高深,而是在一场场比赛破局的过程中,把整个团队和基础的赛车常识传递给观众。
(没有在暗讽国内某些爱拍赛车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的人😃)同时每场比赛都有不同的状况需要克服,个体的团队的,身体的精神的,内部的外部的…没有其中任何一场比赛的输,都没有最后一场的赢。
主角并不完全是靠金手指,而是作为一个“混蛋”,巧妙的一次次游走在犯规的边缘,通过不走寻常路来赢得胜算。
引擎轰鸣,影院的座椅在震动,每一场比赛都拍得足够让观众紧张揪心,情绪调动能力极强。
其次,非常喜欢桑尼和乔皮的类双男主设定。
从最开始old guy和swan的攻击,到最后的并驾齐驱,桑尼是前辈是引路人也是同路人,乔皮是从狂妄到逐渐修炼成长的后辈。
未落俗套的是,两人最初的剑拔弩张和迥异性格并没有闹到反目和分崩离析,而是在最终一战形成了相互托举的关系。
(我承认我曾怀疑是乔皮写了假的documents我真该死啊对不起)最后喊出“we made it”的乔皮已经和当时说不出“sorry”的自己截然不同。
就像他妈妈说的,强者才勇于承认。
(他出事故飞出去的时候真的给我吓得心脏骤停)不太满意的是,虽然女主的形象有意往女强人形象靠拢了,在拿到冠军后鲁本也对她说“你造的车无人能敌”,但为什么就一定要安排她和男主睡一起啊!
还好结局是两人互道“see you down the road”不然真的太俗气了。
最后,很喜欢有一些笔墨分享给“幕后”的维修组们。
从最开始紧张的失误和队内互相埋怨,到最后十分钟紧急维修助力主角夺冠,这些配角们也有自己的高光。
生动诠释了什么叫“F1是一项集体运动”。
挺喜欢结尾,男主一直在路上,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下一个“安静”时刻。
过去的三十年只是一个暂停。
(btw皮特真帅啊真帅)
只管放心地走进影院,剧情环环相扣又跌宕起伏,故事讲着讲着你便不知不觉忘了预测剧情而是沉浸在非凡的视听体验中!
当然最精彩的还是老司机和小天才的人物角力,从看不顺眼到默契搭档的框架最老套也最难写,要真实又有趣还不能和经典太相似,要写出属于这个故事的张力,而本片做到了,一个老狂妄和一个小狂妄,最后能把命交托给对方,多难得多珍贵,多简单多美好,又是一个感谢有电影真好的夜晚,谢谢这个世界!
对经常看F1的车迷来说,很多地方拍的根本不契合实际,压根没有展现出任何F1攻防战+策略战的真正魅力。
策略里最精彩的under cut,over cut,三停打两停追击战,长stint搏一停……什么都没有。
攻防里最精彩的连续交叉线走位,出其不意的外线超越,超晚的apex搏后直道尾速,drs检测线争夺……也没有。
反而影片里所有的策略,真实比赛都不会发生,发生了就是黑旗罚下,或者禁赛。
两位车手感觉全场除了引发事故就是莫名其妙又回到前部车阵了。
剧情老套缺乏爆点,也没有情绪的丝毫共振,说实在点,这部电影看了就是看了,像是喝了一口白开水,中间吃了一口咸菜,有点味道但是没任何咂摸的欲望。
总结三个词:不燃,乏味,不尊重车迷。
古典、传统、好看。
如果给个参照系,《F1:狂飙飞车》近似于前几年阿汤哥的《壮志凌云2》,带着深刻的巨星烙印,不讲大道理,不故作高深,不玩叙事花活,不盲目反转,就是直给视听刺激,纯粹的商业娱乐脚本,为大银幕而生。
布拉德皮特年过花甲,出演浪子依然毫无违和感。
几十年了,他还在塑造这样的人物:野性四溢、不循规蹈矩,视规则如无物,性张力拉满,主角光环开足。
但不得不说,他就是地球上最适合此类角色的人,天生自带说服力。
对的演员,遇到不在文戏上纠结的导演,力道全发在画面和场面上,赛车戏又成倍放大了这份专注,视听的欢愉铺面而来。
这是“工业感”十足的电影,不管是电影制作的工业感,还是F1赛车体系的工业感,都赋予电影足够硬核的气质。
电影对F1赛场高度还原,极致的速度,精密的团队配合,危机四伏的事故,又或者赛车手视角的紧张,带给观众极强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尤其是电影最后那段非常写意的无声冲刺段落,以极具灵气的想法,用极简的表达,带来了持续而巨大的冲击,让肾上腺与情绪同时共振。
这是近年来我睽违已久的好莱坞式震撼,它简洁却繁复,平实又高级,看似一剑穿叶,背后其实藏着绝世武功。
当然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文戏很平,故事陈旧,角色似曾相识。
单论文戏,本片要远逊色于同类型的《极速风流》,那是真的双雄并立、文武双全。
本片的文戏,只作为串联赛车的引子和过渡,不管台词或人物,都没太下功夫,靠演员表演撑着(男主角几乎就是靠老天赏饭,这类角色他可以演一辈子)。
剧本还是勉为其难写了个双雄戏,新老竞争的故事线,不过这次比拼是在内部,没有明确的外部对手。
两人竞争又合作,从充满敌意、互相拆台走向彼此欣赏、亲密合作、共同成长(多么好莱坞)。
这样的故事,是常见的体育类型片叙事模板,赛车、拳击、街舞,无不如此,韩寒几年前的《飞驰人生2》也一样,所有走向都在意料中,赛场的意外提供了一些不确定性,但主线节奏没受到过多干扰。
好在导演对文戏放弃得果断,两个半小时时间,分给纯文戏的寥寥无几,大场面重头戏就是一场又一场的F1比赛。
赛车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叙事功能,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变化都被蕴含在赛车过程里,既解决了文戏单薄问题,又缓解了大量赛车戏带来的审美疲劳,每场戏环境、气候、冲突与人物关系,都有变化,处理得非常巧妙和精彩。
电影虽然时间很长,但一气呵成,没什么尿点。
比起当下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充满政治正确束缚的好莱坞新一代,“F1”依然爆发出浓郁的传统老爹味白男气质,没有无处不在的lgbt,电影巧妙地写了个闯入由男性统治的赛车工程领域的女设计师,虽然非常俗地让他跟男主角困了一觉,但人物是融入在故事里的,比那些只晓得空喊口号和硬凹造型的无脑正确电影强太多了。
作为主演,布拉德皮特固然有裹足不前的问题,但如前述,他天赋如此,不怎么演人物的形象气质就全成立。
气场强大到无需编剧额外加持,他站在那里,桑尼海耶斯就到位了。
另一个主角PJ,演的只能说中规中矩,抢不走布拉特皮特半点戏,剧本预订的双雄线,至少表演上没成立。
“F1”是近年来少有的,全面回归好莱坞传统的优秀商业电影,它软件层面纯粹而聚焦,硬件堆得着实又丰腴。
放到二十年前,它只会是部水准合规的娱乐电影,但在当下,放置在创新乏力,主题空洞,生产全面流水线化,政治正确无处不在的好莱坞,却变得出类拔萃,让人大呼过瘾和解渴。
电影院需要这样的电影,观众们也需要这样的好莱坞,它让人怀念那个佳作频出的时代,无数天才灵感迸发,各种类型百花齐放的时候,好莱坞似乎有拍不完的好创意,而观众们永远会期待下一部好电影。
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超级英雄电影、保守主义和政治正确祸害一切,只有偶然的佳作带来惊喜。
《F1:狂飙飞车》就是这样的电影,它用质量告诉每一个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自己值得。
我恐怕今晚睡觉都是Engine和轮胎抱死的声音。
感谢剧组所有付出,让轮胎抱死、胎痕、海豚跳、推头等无数赛车细节终于不再是我记忆中电视里模糊的直播画面;围场套拍客串,熟悉的选手出现在大银幕,各种赛车特殊机位让我难以想象机械组是把机子固定到车上的,柏油路的高温、轰鸣的引擎声和观众的欢呼把我瞬间抓到在围场中央;第一场的节奏和分镜更是一绝,配合齐柏林飞艇的快节奏和降档补油的有机结合瞬间把我按在了位置上,让我无比期待接下来的表演;不过最终也是和我想象的一样,为了迎合普通观众加入一堆不符合现实f1规矩的操作、生硬的文戏衔接和糟糕的人物塑造,但无伤大雅,因为我完全在专注布兰德皮特的大胸(我想起了一个遥远的夏天,那天中考出分失利,我抱着看着车神塞纳的纪录片,自己哭着看完了;想起了小时候第一次抓方向盘是厂里的大拖头,虽然它动不了,但我还是玩了很久;想起我拥有第一部摩托,他很轻巧很有劲,白天冒着大汗给他改七改八,贴上自己爱的痛贴,跟他在跑山的时候交流。
太多太多和车相关的回忆,这辈子就是抓方向盘出生的。
F1的英文版言简意赅,The Movie,那部关于F1赛车的电影,F1 赛车为何如此吸引人,经久不衰,还不是因为引擎轰鸣的声音盖住心跳,观众感受到自己还活着,赛车本身提供了百分之百的爽感,好多赛车电影,为什么不好看,非要安排四折一楔子,人和人之间起起伏伏,赛车场景少到可怜,谁会相信一个破车能在专业级别的赛事夺冠。
看完电影,好想买EA出的F1赛车游戏,自己体验一把操作,电影也是通过视听语言,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恐惧,害怕,体验屏住呼吸的那一刻,爽就直接爽,不要在其中加玻璃渣,吞不下去,吐不出来,太难受了。
里面所有人直来直往,没人为中年人壮志未酬买单,海耶斯对于重归F1完成心中遗憾的怅惘,只在和总监互诉衷肠时,说一说,赛场上,他不会因为皮尔斯是头号种子选手,轻易给他让位置,要想超过他,就得赢。
比赛就是比赛,海耶斯利用规则,几次撞掉其他赛车的尾翼,引出安全车,或者故意失误,把砂石带到场地,甚至到了总决赛,车子受损,引发比赛中途暂停,换轮胎的黄金期,只要符合规则,只要赢了,没什么阴险的,比起人情关系,伪造设计文件,他赢得光明正大多了。
好莱坞知道,完全让海耶斯一家独大,完全落入中年男人壮志未酬的戏码,这样的戏码,以前生产太多,现在无人买单。
集体怀旧怀的不是他的旧,是经济上行时代,电影黄金时代的旧,所以安插些女性角色,想要在大一物理课证明自己的技术总监,误把钉枪落在维修处,导致轮胎受损的维修员,都是次要角色,但是维修员感谢海耶斯帮了自己后,觉得他出言相助反而会显得她很无助,的确如此,和在赛场一样,语言对骂有什么用,拿成绩证明自己,镜头后来一次又一次切给维修技术人员朱迪,不就说明她换轮胎越来越利索。
赛车电影还需一味必备的佐料,音乐,电影用的音乐十分动感,感觉在影院都可以跟着蹦迪,但是,个人感觉中间切远景,到了一些过渡时刻,大光圈和宏大音乐相配,还是会有些许陈旧的感觉。
队内团结不是靠一群人跑步体现,万一有人天生不喜欢跑步,喜欢别的运动呢,是不是要被归类为无法融入团队,海耶斯在前面领跑,导致他看起来很像独揽大权的教练,不怪皮尔斯有信任危机,连观众都有。
故事老不老不要紧,赛车实打实新就好。
刘易斯汉密尔顿是电影监制,在阿布扎比决赛现场,“和皮尔斯竞速的赛车手名字是刘易斯汉密尔顿,前面的比赛,还有许多F1赛车名将的名字位列其中,维斯塔潘、勒克莱尔,中国车手周冠宇的名字在背景中被提到。
” 到了尾声,电影进入高潮,车队内部波折,董事会内斗,鲁本即将被踢出局,另一位董事会成员给海耶斯开出高额报酬,聘他做教练。
海耶斯没有选他,因为董事会那个人只是把他当作工具,不懂他,不关心他背上的伤到了什么程度,也不懂对于一项事业的热爱,保存精力,继续在场,比赢得什么更加重要,享受的是去做,而不是赢。
僵硬的结果定格在一刹那,人生还有一辈子。
做成一件事很难,有时候找对人,事能成,人不对,看上去能成的事,也会黄。
整部电影给人呈现一种美,电影本身的美,大荧幕视听盛宴的美,半途而废又捡起来壮志终酬的美,坚持的美,梦想的美,一种还有什么可以相信,还有什么可以坚持,不是一片混沌与虚无的美。
还好没有在决赛新老交棒,那样暗含了一个定律,老人终究要给新人让位,理所当然的让位,自然而然的让位,本来海耶斯也会这样做,因为氛围到了,他把德州扑克的底牌留下,把明牌和赢面留给了皮尔斯,他做了自己的选择,但是皮尔斯作为独立个体,他也可以选择,他选择下一次,就像他说的,我还有下一次,你没有了,所以他把胜利让给了海耶斯。
往日荣光的回忆和新生代迅猛的融合,回忆淡淡的,动感刚刚好,赛车很扎实,就这肾上腺素飙升,海耶斯周围一切静止,快要飞起来,屏住呼吸的感觉,感觉自己可以在电影院看两遍!
引擎的轰鸣撕裂寂静,轮胎与沥青的摩擦扬起灼热的青烟。
三十年前,桑尼的赛车在荣耀触手可及的弯道失控翻滚,冠军化作漫天飞散的碳纤维碎片,连同他的人生一同坠入深渊。
当《F1:狂飙飞车》的镜头再次对准这位落魄车手时,时间已在他身上刻下赌徒的潦倒与伤痕,却未曾磨灭血液中对速度的病态饥渴。
老友鲁本递来的橄榄枝,不仅是拯救一支垫底车队的最后稻草,更是命运抛向深渊的一根蛛丝——它通向救赎,也缠绕着未愈的旧创。
赛道是桑尼的战场,亦是其性格的镜面。
他昔日的“赌性”在方向盘上化为激进的超车与游走于规则边缘的拦截战术,像一场场危险的轮上轮盘赌。
当年轻气盛的乔舒亚视他为威胁,当董事会成员暗中操盘欲将车队变卖,桑尼的每一次过弯都仿佛在与全世界的冷眼对赌。
他与乔舒亚的碰撞火花四溅——第一场赛事两车相撞的怒火,雨中弯道乔舒亚失控飞出的火光,直至回归后乔舒亚恶意将他撞出赛道的报复——这些瞬间将F1赛场特有的“队友即头号对手”的微妙张力,淬炼成充满戏剧张力的对抗诗篇。
而那张被桑尼习惯性放入裤兜的扑克牌,是他与过往赌徒身份仅存的脆弱链接,当它在关键赛事前意外缺席,焦虑如同失控的离心力将他再次甩出赛道,也暴露了他灵魂深处从未真正戒断的“赌瘾”。
真正的转机始于一场牌局。
技术总监凯特以扑克定“一号车手”的提议,表面是儿戏,内里却是对二人关系的精妙隐喻。
桑尼暗中让牌,将机会“输”给乔舒亚,如同他甘愿牺牲自己的名次为年轻队友护航——这是赌徒外壳剥落后,显露出导师的骨骼。
而当乔舒亚在模拟器中终于领悟桑尼“直道超车”忠告的深意,悔悟的泪水冲刷掉嫉妒的尘埃,两人之间的引擎声浪开始共振为同一频率。
最终战的阿布扎比黄昏,赛道被撞毁的护栏如同命运的休止符,比赛暂停的十分钟是编剧馈赠的奇迹,更是桑尼以自我牺牲换来的战术空间。
他佯攻前车引开防守,为乔舒亚撕开裂口;而乔舒亚以不退让的坚守回报这份托付,哪怕与强敌同归于尽也要将桑尼推向终点线。
当桑尼的赛车率先冲破方格旗,三十年的遗憾在烟尘中轰然弥合——这并非一辆赛车的胜利,而是两颗互相成就的灵魂在烈焰中锻造出的金杯。
辉煌的香槟雨中,董事会许诺的“车队管理者”头衔闪着世俗的金光,但桑尼的目光已掠过喧嚣的领奖台,投向远方无垠的沙漠。
他悄然离去,身影没入黄沙,只为参加一场无人瞩目的微小赛事。
没有亿万观众呐喊,没有商业帝国的权杖,唯有沙粒击打车身的簌簌轻响,如同生命最本真的心跳。
这绝非退隐,而是千帆过尽后的返璞归真——当速度剥离了掌声与赌注,纯粹的热爱才如沙漠星空般澄澈显现。
镜头最后定格于他驰骋沙海的剪影,仿佛在昭示:桑尼的故事,从不需要终点线的定义。
赛道即归途,疾驰即永生。
银幕上的引擎咆哮渐息,掌心汗渍未干,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极速,是焚毁过往后灵魂破茧的呼啸。
美国老登吃拼好饭中毒开始幻想自己拿下F1冠军
靠故意撞别人的车,被套圈后恶意阻挡快车取胜,能不能别侮辱体育精神了
像是在大街上突然看到恐龙。从给人物做细节的方式,老带新的call back方法,配角的写法,到表演、结构和视听,都old school地令人不敢相信这是2025年的电影。但也一体两面,虽然它总时不时用《红色天空》里讽刺的做法排挤女性、有色裔,登味十足;但用最古典的手法安排类型元素,把最1.0最单调的故事讲精彩,也是现代商业片无法做到的。
一、男人真的只觉得自己最厉害,老登不但觉得小妞脑子不好,他们也觉得小登脑子不好。男人就觉得所有人都该爱自己,不但小妞要爱,小登也爱。二、前一秒还在说“赛车是集体项目”,下一秒,所有不听男主的比赛都失败了。男主无所不能,能提供建议给所有人,包括造车的人。三、但凡两个男人能专业团结一点,这个队伍早就赢了吧。四、结尾如果男主帮助年轻赛车手夺冠,还真实一点,我还尊敬皮特一些,怎么,连这个冠军也还是他自己的啊……五、原来不秃头不凸肚的男人也爹。
挺好看的 皮特这个年纪也挺辣的 就是剧本有种世界爱上我的登味儿
非常好大片,可以给满分5颗星,一颗星给汉斯季默,一颗星给IMAX画面和音效,一颗星给英语老师,一颗星给活在排名列表和字幕里的周冠宇,一颗星给布拉德皮特。不过还是有点小瑕疵,逆天编剧扣一颗星,小黑的傻笑导致生理不适扣一颗星,意义不明的感情戏扣一颗星,逆天底板裙边升级件扣一颗星,F1正统大电影居然在美化鱼雷行为扣114514颗星,综合算下来,四舍五入给个1星
+ 關於“引力”的電影。三十年歲月流轉如撲克被外彈出指尖,皮特的面容卻依然堅定。23賽季錯過太多五盞紅燈熄滅恭喜維斯塔潘,#遺憾
-.陈旧。男大叙事永远在路上,剧情剪完只剩赛道纯享好像也行。眼睛看皮特大胸 手里摸( ),我重新定义4d电影。
2.5 沒想到談情說愛的部分令人昏昏欲睡 看完在廁所聽見兩個阿姨在說Pitt雖靚仔但有少少肚腩 不如湯告魯斯 我默默驚呆 阿姨 那是腹肌!不是肚腩!!!Pitt的身材和臉蛋多麼完美!!
又到了感叹“剧情人设内核老套得像看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的残影,而这竟然是对当下电影无上真挚的赞美”的时刻了。可能我期待过高,实际上个人体感不及八分,但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好莱坞电影时不少不可追的回忆,这可就太棒了。当然,确实很登,感情戏确实也没必要,皮特确实也太老了,寂寞的配乐也不如某种物质。
剧本及格线,视听冲满分。故事就是男人们从反复冲动雄竞,到终于学会团队合作,利用规则、突破自己,不及《极速车王》《极速风流》,没太多好说。而视听则值得大说特说,真实F1赛道、赛时同步取景、大量第一视角主观镜头,视野变形,车内外细节速切,将实拍的沉浸感和紧张感拉满。很多时刻甚至都不像电影,像赛事纪实,因为过于真实。结尾一大段引擎声轰鸣又消声的段落,呈现皮特所处高压环境下的生理极限。这些对速度的感官设计,是好莱坞工业水准的力证,更带来强劲的观影体验。p.s.虽然有女主,但皮特全片就像和巴登演会儿“中老年BL”,再和黑人男生演会儿“隔代BL”,三角恋毫不违和。只能说法拉利老了还是法拉利。
土,太老套了,像部90年代的電影。女性(和男性)角色塑造慘不忍睹,Brad Pitt別裝嫩了。宣傳花了大價錢啊,廣告滿大街都是。客串挺好玩的,瞟到了一眼Simone Ashley
atmos廳看的,從夏季檔blockbuster角度而言,速度是有了,情緒也在,而且很觀光,總體挺好看(看之前沒被劇透,所以不知道結尾,懸念都在)。女人和男人都自由追逐自我的世界很美好,以前這種片裡可能一個真正“有用”的女性角色也沒有,現在變了,算是一種進步。ps:每個人戴不同類型的表這一點很不錯,算是做了功課,另外贊助商真多呀。
老白男终极yy,年少未尽的梦想,早逝父亲的羁绊,互相救赎互相成就的兄弟,聪明性感不纠缠的女工程师,傻白甜等着被上课的女维修员,not about money的洒脱,想开什么就开什么的自由…嗯两星都给F1
有种经济上行期的美
无论是从技法(而非技术)还是观念上来讲,都非常陈旧(包括且不限于老白男不用任何反思且必赢,女人扁平且没有“可以不去劳作”的瞬间,黑人brotherhood一定有陋习,黑人母子的“溺爱感”,看似技术十分高级但简单的调度乱七八糟,以及不得不品鉴的古早办公室政治)。
神人编剧 神人导演剧情是一坨 演出更是一坨
还有比这还老白男的电影吗?一个女性历经千辛万苦做到机械师的位置,她的奖赏就是能睡车手+做车手背后的女人并靠他证明自己。F1主导投拍出来是这样的内核,我一点也不意外。
虽然觉得剧本也就那样,但确实看得很爽,平时生活太紧绷了,去电影院会想看些纸醉金迷的、离经叛道的、肾上腺素飙升、离自己生活圈子很远的东西,对赛车一无所知看完也开始觉得这个比赛好有意思了。皮特的性感在我从小到大的电影里都是统治级的,一个老皮特一个老汤,出了好莱坞还真没代餐啊。
我理解主角是布拉德皮特所以导演很想让他谈一场恋爱,可是谈恋爱这一段对剧情似乎没什么助益,而且皮特毕竟是老皮特了,作为观众我也并不是很想看他谈一场没什么必要的恋爱(或者该说是419)。关于电影的主题,导演似乎有心想讲一讲团队协作,然而这场团队协作里每个人的进步都有点像是在主角的启发与帮助下达成的,包括小黑、技术总监、维修工、车队老板……很好,又是一场老白男拯救一切的戏码。最后一场比赛我还以为会是老白托举小黑获得冠军的政治正确,结果居然又是小黑托举了老白。历史又重演了,这种事情发生在西方世界我真的一点都不稀奇。很好,很个人英雄主义。除了美国拍团队协作拍的有点散之外,片子整体拍的没什么问题,合格的爆米花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