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斯-范-桑特眼里的青春,总是弥漫着一股青草地上的水汽,介于清澈与暧昧之间。
即使是那部残酷冷峻的《大象》。
《无法安宁》讲述的是另一种残酷:命运的不可逆转,成长的无可奈何和生命中难以面对的伤痛。
所幸,本片里,青春的戾气从这残酷之中突破重围,坚定顽强地守卫着我们心中的柔软。
伊诺克是个跟同龄人不太一样的男孩,他不开车,也没有车,有一个陪他混日子的日本鬼魂哥们高桥宽(加濑亮饰),有去参加陌生人葬礼的癖好,在一个葬礼上认识了患有癌症的安妮贝尔。
安妮贝尔开朗独立,行事果敢大胆,用高桥宽的话说,怎么看都是个男孩。
两人在平淡清闲的生活里相伴相爱,迎着那个已知的黑洞从容而行。
死亡,我们究竟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它?
有没有指导手册?
死去的少年背负卫国的荣誉,死过的少年被阴影缠绕,将死的少女却平静从容。
迷茫隐痛的人生,究竟有没有通向豁然开朗的捷径?
格斯•范•桑特用最平实手法,用这样三个少年与命运纠缠博弈的故事,给予出一个生命的态度,竟然跟《功夫熊猫》里给出的一致;伤痛是会愈合的。
好像有那么群孩子,在他们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这段青葱岁月,总是特别敏感,视伤痛为特立独行的标志;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特别的人,因为经历复杂离奇或是荒谬,当然,重要是他们在成长的途中痛不欲生。
然而,当他们长大成人的那天到来,回首望去,痛苦却是全部灰飞烟灭,只剩下各种逗趣和美好的事情。
一如伊诺克在安妮贝尔葬礼上,只有会心一笑。
安妮贝尔跟伊诺克,由于被提前告知了结局,而格外珍惜他们的这段时光。
所幸他们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痛上,而是极尽所能地敞开心灵,享受青春,快乐得像两只草间的昆虫。
伴随着美妙得让人身心酥软的一首首歌,或美国乡村,或法国独立;片中没有一首歌让你觉得,死亡跟青春有什么关系。
这是事实。
死亡伤不了青春一根汗毛。
青春那样美,美得像一条甜蜜的河。
相比金棕得奖影片《大象》,或是奥斯卡得奖的《米尔克》,本片的视听和叙事手法,都略显简单,没有令人惊艳的内容或风格。
只在开场有那么一个瞬间,仿若回到久远的爱达荷。
或许因为,导演觉得这样的表达更贴近成长,贴近死亡。
更或许因为,朴实与简单,更贴近青春。
因此,此片定不会成为经典小说,只能是篇哀而不伤的清新日记。
转载请注明 http://yule.sohu.com/20110513/n307431821.shtml
他们在丧礼中遇上,也在丧礼中分别。
然而这个故事从死亡开始,却没有在死亡中结束。
男的放弃自己的生命,父母意外离世后一直被死亡的阴霾笼罩;女的患有末期脑癌,却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情。
两者对死亡的诠释有天壤之别,却同样喜爱到访陌生人的葬礼,二人遇上注定有一段与别不同的爱情。
此情此景绝对适合大呜大放高唱绝世恋曲,最好来个煽情催泪的密集式轰炸,但今次的导演是Gus Van Sant,注定让要大哭一场的人失望而回。
导演以温婉细腻的调子和大家一起探讨生命何价,同时上演一幕清新动人的爱情故事,无需上纲上线却来得特别委婉深刻。
男主角回家向晚饭中的姨母说了一句:「I don’t know why we still eat in here.」填鸭式的教育鼓励我们努力上进,为将来富裕稳定的生活打拼,却鲜有提醒我们要尝试了解生活的底蕴。
为何我们仍能心安理得地杀戮其他生物来进食?撇开社 会赋予的角色定型,「我」到底是甚么?如果死亡是一切的结束,今天的努力到底是上进还是徒劳无功的挣扎?统统都是穷一生都未必找得到答案的人生课题,然而社会从不鼓励我们为没有答案的问题而浪费时间,每天实在的为金钱利益追追赶赶分秒必争才是上上之策,却忽略了寻找的过程才真正使人性升华,根本价值上的改变才正正是人生里唯一的奇迹。
他们一起研究会吃腐尸的昆虫、一起闯进殓房、一起演出自编自导的死亡脚本、一起打羽毛球、一起看冰上曲棍球,三个月的时间让他们经历了很多人一生也未必能拥有的经历。
除了获得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更改变了男主角,让他对生命和死亡有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求死容易,真正让自己活着才是勇敢,蓦然回首发现爱原来可以凌驾死亡。
故事结尾男主角在女主角的丧礼上负责致辞,然而他只不断忆起昔日一起的温馨片段,微笑而不语。
这是导演精妙的安排,因为任何言语在此时此刻都显得庸俗肤浅,这段改变人生的偶遇早已有如不绝的甘泉在心中长流不息,电影故事彷佛没有随着工作人员名单的出现而结束,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世界的训练,让我们改变;生命即是死亡,死亡即是生命,悲喜往往一念之间,到底你的人生开始了没有﹖
在年末看这样一部心旷神怡的清新治愈之作,实乃庆幸,全片据说格斯·范·桑特只用cannon 70d拍摄,却将蹉跎的一个男孩和一个病危的女孩刻画的如此令人印象深刻。
干净的场景切换,欲说还休的镜头语言,跌宕起伏的单线刻画,毫不夸张的情节设置,却把生死与爱置之度外。
男孩一开始就游离在他不该参加的葬礼上,也因为他没有机会参加他所爱的双亲的葬礼,却姻缘巧合的遇见了他即将爱的女孩;男孩的身边有个小亮演的“神风敢死队”鬼魂,直到最后教他脱离了苦海,小亮穿了一身黑礼服带了一顶黑礼帽要陪女孩踏上死亡的长途,这个人设的确有不少隐喻。
男孩和女孩的身世是如此教人痛心可是他们的爱是如此刻骨铭心,最后也是爱给了男孩新生。
片中复古的服装也是饶有趣味,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那些空镜好像美妙的诗歌在不停吟唱.....个人评分:9.2分,我个人唯一觉得遗憾的是男孩的两次哭泣有些刻意,其实那些看似不正常的再正常不过了。
“向死而生”或“向死而在”,某种程度上是海德格尔哲学最被追捧的一句文学式言论。
当然,我们立刻可以指出一种文青式把握的错误:海德格尔建构的是存在形式,而非某种片面的实体生命。
如果将这句话覆盖在《悸动的心》之上,我们立刻可以找到对应之处。
全片从一刻简单而直接的信息开始:安娜贝尔躺在核磁共振的机器上,全片就好像进入了倒计时,我们观看着一个个这样的形象,他们的美好建立在消逝之上,他们的时空总是在消解中建构。
毋宁说电影从放映开始时就进入了某种倒计时,某种幻想的消逝性。
而在一个简洁的癌症患者叙事下,格斯范桑特巧妙地将这种倒计时——原本是沉默的——浮现出来,亦即通向最简单的悬念:电影什么时候会结束,我们看到的人物什么时候消失?
但也许这里阐释的太过简单,因为少有如格斯范桑特以其姿势抵达了这种效果,而非流于情感表层浮动,乃至最后完全抹杀个体性的那些电影。
格斯范桑特铺展开一部电影时,他的速率反而是绝对的,一种坚定的匀速,在克制基础上的剪辑——我们能看见多处省略性。
人物的出场从未经由复杂的场面调度——事实上,从第一个镜头,伊诺用粉笔给自己的身体描边(某种简单的凶杀案死亡符号)开始,我们遇到的人物出场实际上都是突兀的,抑或说是在某种世界的自行运作中。
可是平均的速率如何保持?
也许是因为在电影一开始,我们就被引导去关注一种身体性。
那关于克制呢?
克拉默在《美国一号公路》的开场,就确立某种拍摄者/返乡者身份,这种身份的原初让他自身抵达某种沉默,以这种沉默去展开整个世界——一个属于底层和小市民的美国。
而在《悸动的心》里,电影开场就寓居于沉默之中,且一直专注于沉默——它属于世界的那些角落,那里你可以直接感受到死亡,感受到时空的消逝。
这亦是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满心欢喜地建构的一个“新本体论”,即“大地”,和世界对抗着和相互遮蔽否定着的,在一部艺术作品中作为沉默地涌现者。
但我要得出的结论不是格斯范桑特抵达了某种海德格尔主义,而是:他恰恰完成了某种内在批判,他将海德格尔的“大地”重新归返至世界!
《悸动的心》所寓居的沉默,是那些关乎死亡符号的场景,停尸房,核磁共振,以及伊诺的某种第二人格,同时也是一个鬼魂——日军士兵浩。
在这里,被刻意遗忘的历史和等待死亡的平静是电影的主旋律,但这一主旋律之所以能被我们直观到,是因为两位,或三位主人公以此主旋律为前提建立的日常和恋爱关系,死亡的宣告让他们重新开始运动,生成关于生命的活力。
这种辩证法并不是向死而在,因为可以看到在日常的推进下,伊诺开始表达他对安娜贝尔和浩所处死亡观念的反对:安娜贝尔尝试排演的戏剧式死亡(也是自反处),浩的东方死亡观念,被伊诺的一句话:Just nothing所揭示为一种虚无主义的错误,甚至虚伪:无本身无着,不存在什么可以认同的。
向死而在的构建不论是文青式的虚无主义认同式死亡,还是有本体论意义的存在形式建构,都被格斯范桑特所否定和拒斥,因为他关注在沉默之中,我们如何交谈,如何相处,如何恋爱,如何辱骂——如何行为和运动。
这个运动如何而来?
死亡难道不指向一种恒定的静止?
可以用一种黑格尔式的质问:难道死亡本身不会死亡?
难道消逝本身不会走向消逝?
有限性本性会走向消逝,那么消逝本身也恰恰是有限的在这种沉默的消逝中,伊诺,安娜贝尔,浩抵达了一种总体性,他们运动着,抵抗的恰恰是海德格尔主义式的静谧。
这种运动,让我们可以勇敢而真诚地在葬礼上露出笑容。
对格斯·范·桑特这种成名多时的导演来说,要拍一部小清新电影,难度实在太低了点。
即便在多数人看来,《悸动的心》是一部标准的小清新电影,主人公就会做一些闲散无聊(在多数人看来)的事情,然而,它还是不同于日系或者台湾的小清新,至少在画面上,它看上去有些灰暗,没有那么多的阳光,不搞美景配佳人那套。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是一部讲述临终关怀的电影,所有的内容其实是围绕着死亡展开,只不过,格斯·范·桑特采用一种比较轻巧的方式去表现,有如水鸟飞过,看它们从容戏耍,要的只是一种情境和感觉。
即便是个稍显沉重的题材,然而只要看下电影海报:一对年轻小恋人躺在地上,拉着手,彼此的身体轮廓被刻画了下来,仿佛借助这种方式,肉身和爱情永不消失。
然后你就明白了,《悸动的心》要讲的还是信念和释怀,毕竟从年轻人的角度看待死亡,那的确也不至于苦大仇深,导演也觉得没必要拍成煽情大作,那样太掉价了。
一个喜欢跑去参加陌生人葬礼的男生,一个癌症晚期、等着死神垂怜的女生,《悸动的心》让他们相遇,然后发现气味相投,各种合拍。
他们讨论水鸟、互赠书籍、万圣节COSPLAY、玩自编自导的角色扮演到拿石头丢火车,看似无聊的事情,他们都能从中寻获幸福和快乐。
片中有很多古怪点子,像加濑亮出演的日本鬼魂,以往电影常会把这种手法当做人格分裂的化身,这一次,他就真的只是幻想出来的鬼魂而已,温暖,充满亲和力。
与其说,主人公被死亡所影响了,不如说,他们是害怕孤独,进而迷惘茫然。
对生命来说,死亡遗留下来的是无尽的孤独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深深误解。
《悸动的心》在纠正主人公对世界的看法,比如享受一份单纯的恋爱,哪怕是知道不好的结果。
编排一段生离死别的大戏,哪怕两个人对结局的意见并不相同。
所以,讲的是死亡,但影片说的是如何生活,如何跟这个已经存在的世界相处,能让生活看上去妙趣横生、亮点无限,那不是一件美好的事?
对一部表现死亡的片子,《悸动的心》真的很轻,它不恐怖也不说教,更没有想让观众落泪的意思。
格斯·范·桑特做足了很多小细节,试图通过细微之处的感触来打动观众。
如果你喜欢随心所欲和异想天开的惊喜感,那么,《悸动的心》简直是正中下怀。
很多人会发自内心去喜欢它的文艺调调,恰到好处的音乐、点到为止的情绪、不需要道破的言语和秘密,至于它是不是一道饭后甜点,这个并不重要。
云起云灭,万物有灵,关于生与死的交流,《悸动的心》让我想到了威廉·柯伦·布莱恩特的《致水鸟》,他在诗的开头这么写道:在漂洒的露水中,天空闪烁着白日最后脚步的光辉,穿过玫瑰色云霞的深处,你向哪里去寻找你孤独的路?
《悸动的心》借死说生,电影在结尾处和这首诗的意旨不谋而合,“在我孤独跋涉的漫长路上,他将为我正确地导航。
”现实生活中,我们畏惧死亡,避谈和死亡有关的话题。
很多人想在死亡上面去找原因,迁怒于周围。
殊不知,很多时候,生老病死就是没有原因的,它是自然进化的一部分(哪怕是意外本身)。
对死亡,我们不一定要消极排斥,而是那句老话:为了死者,更好地活下去。
【《女友》(家园版)】
如果说看电影要有代入感,那你想为自己挑选哪个角色?
在《Restless》里,我想我不会是女主角,皮肤白白手脚长长的,执着地喜欢着水鸟,想知道自己到底还剩多少寿命。
我也不能成为男主角,喜欢用粉笔画出自己身体的轮廓,弄出好像事故现场一样的线条;拿锤子打碎父母的墓碑,悲伤而又愤怒地问他们为什么要丢下他。
我想我只能是男主角身边的那个鬼魂。
每天和男主角一起拿石头扔火车,一次次地在游戏中取胜于男主角,在偶尔听到“长崎”之后,默默地坐在浴缸里,梳理自己在人世的那些回忆。
我身上永远穿着战争时的制服,上面是被浓烟,弹孔,血迹弄出的破旧感。
我站在鲜活的世界里,我的人就像我的衣服一样和这世界格格不入。
或者我甚至连他也不是,我只是另外一个不知名的鬼魂。
我飘荡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年代久远,我已经逐渐忘记自己尘世的记忆,又或许即使我想起来,我曾经确实拥有的人生也像现在一样是虚无而又不值得回忆的,我活着时无法用力抓紧我生活的土地,就像现在我孤独地飘荡在空气里,也抓不住一个可以和我聊天的少年。
我在画面里,但是没有人能看到我;我想开口说话,但是没有人能听到我。
看过太多一见倾心或者是日久生情的爱情故事,少年,中年,老年,他们都会遇到各自命定的爱情。
我曾经渴望拥有《The notebook》里诺亚为艾莉修建的白色房子;我曾经想得到《Love me if you dare》里于连和苏菲打赌用的好看的盒子;我曾经幻想自己是《天使爱美丽》里的Amelie,用一些奇怪的花招让尼诺来追寻我的线索;我也希望自己是《重庆森林》里的阿菲,偷偷换掉编号633的警察房间里的生活用品,以这样的方式慢慢进入他的生命......他们说要相信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为你准备的,你总会等到心灵契合的另一半。
他们说其实爱情寻找的就是自己的影子。
那么,如果找了很久都找不到,那么也许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这个实体的存在,也许我们会慢慢变成影子,变成孤独的鬼魂。
伊诺和安娜贝尔排演浪漫的死亡剧情时,伊诺说:你再等等,我马上就来。
说完就作要切腹状。
安妮十分不满。
我想说,如果我是安妮,我会很感动很感动,虽然我也会劝他:你要好好活下去,活着就一定会遇到好吃的。
但是谁知道呢?
和心爱的人一起死去,活着孤独地活下去,哪个更好?
PS:自己很喜欢片尾博史写的那封信,但是网上没有搜索到台词的英文版,所以对照电影的中文字幕,自己勉强听了几遍试着写下英文版,希望错误不多。
As I write this letter,the ocean breeze feels cool on my skin.The very ocean is soon to be my grave.They tell me I will die a hero that safety and honor of my country will be rewarded of my sacrifice.I pray they are right.My only regret in my life is never telling u how I feel.I wish i were back homeI wish I were holding your hand.I wish I were telling you that I have loved you ,and only you since I was a boy.But I'm not.I see now that death is easy.It is love that very hard.As my plane dives i will not see the faces of my enemies.I would instead see your eyes,like black blocks frozen in rain water.They tell us that we must scream "ばんざい" as we plunging down to the target.I would instead whisper your name.And in death as in life,I will remain forever yours.我写这封信时清凉海风轻抚我的皮肤这片海洋将会是我的墓地他们告诉我我会壮烈成仁我的牺牲会带给祖国安全跟荣耀我祈祷他们说的对我人生唯一的遗憾是从没告诉你我的感受但愿我能回家乡但愿我能握着你的手但愿我能告诉你我爱你我从小就认定你了但我食言了如今我发现死很容易找到真爱却很难当我的战机俯冲我将看不见敌人的脸我宁愿想象你的双眼仿佛雨水冻结的黑石当我冲向目标他们说要高喊“万岁”我宁愿低语你的名字无论生死我永远都是你的人
Gus Van Sant: It came out of the need to sometimes have a scene that’s an exact same scene, but it would be great if nobody were actually saying anything. Because a lot of times like in our movie you could have a scene where they’re just having hamburgers and french fries and maybe you just need a break in the dialogue and you just want to play it as if they’re looking into each other’s eyes, but they're not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else. So it really comes out of that editing desire. There are other technical reasons like if you have a long five minutes scene and the characters do something specific you might need to cut to something you can transition to. But you say things like if only they weren’t saying that line we could just get it done – it’s really for that.
Why is it that sad stories always seem to have more substance than comedies? It lures you, the sadness, drowning you in the smell of it. LIke those handsome boys, somehow always seem more profound or cleverer than the ordinary guys. And you wonder why. And there are always surprises, lots of surprises, come from the courage and creativities, when one faces death. Yeah, death. Isn't it wonderful? It makes life not so meaningless, romance not so silly, sex not so cruel, youth not so lost, kiss not so dirty...... In my humble opinion, death is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is movie, not Mia Wasikowska. Though she looks so lovely in those big sweaters. I envy her. She has a young body and a heavy soul.
大年初一,哪儿也没去,晚间选择这样一部小清新电影陪孤独的自己过节,关于死亡前的纯美爱情故事,即便最终免不了一死,但是我看到了你们积极的态度,没有泪水,只有微笑,就像最初的那一抹回眸一笑。
看到你们的爱,我何其羡慕,我只用了半年就葬送了自己心中最初的那份憧憬。
不求生世相随,但求真诚相待;不求山盟海誓,但求曾今相爱。
但是一切都被谎言了摧毁了。
而我在这趟苦水里来回旋转,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孤独的回想过去,却发现甚至没有什么美好的回忆——Enoch在Annabel的葬礼上回忆那些三个月中彼此留下的牵手,拥抱,接吻,微笑,尝试不去哭泣,半年里我对自己的总结:俩月“备胎” 俩月“千斤顶” 活半年的笑话。
不仅被爱的人甩了,还莫名其妙做了他人的寄托,并且很不争气的让寄托变成依赖,当依赖突然离去,发现自己束手无策,心乱成了习惯,自己都不认识的自己曾今我憧憬的那份小清新的爱情再也不会回来了,并且很不幸的是,这辈子也可能不会再回到那样的心态了。
好多人告诉我,这是你的财富,一次锻炼,一次成长,但是天知道这种经历对于生活算什么,没有经历过的人照样活得别样精彩。
人不该太复杂,不是吗?
所以Enoch和Annabel的故事不是太不现实,而是世人太势利,总是毫无理由的摧毁最美好的东西,然后告诉自己美好是不复存在的。
即使受再严重的伤,我依然没有不相信爱情,你只是需要找到可以相信的人,爱情就会是你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争吵,微笑,拥抱。
水鸟,在早晨会唱歌,知道这是为什么?
电影开始就是葬礼,死亡,医院,生的对立面的统统展现,让你觉得不会是一部看着窝心的电影。
后续的故事把疑虑渐渐打消。
安娜阳光的让人心疼,在生命最后几个月里面还坚强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喜欢鸟类,喜欢植物,喜欢大自然的一切,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兴趣,却不留一点伤感。
她只在心里默默的羡慕者姐姐所拥有的一切,男朋友,包包,一大堆可以开狂欢派对的朋友,自己什么都没有。
在和伊诺闹别扭之后说出了这些,姐姐也诉说着对她的羡慕。
似乎是每个人都看到了别人光鲜的一面,自己低头看看自己黑暗的生活角落,难免徒生伤悲。
伊诺,似乎他一直与死亡打着交道,三分钟的死亡,博史的陪伴,陌生人的葬礼,还有他总有一身黑色的大衣。
我想这事怎样的一个男孩,有着天使般的脸庞却总是被黑暗的情绪笼罩着。
他不认同自己的存在,觉得自己也应该和父母一起去了。
孤寂。
无边的孤寂。
所以才有了自己虚拟的朋友。
最爱的人离他而去他却未能才加追悼会,所以才不停地参加陌生人的追悼会,是为了让他们带去对父母的思念么?
他倔强的跑到医生的办公室叫嚣着医生要医好安娜,近乎疯狂地杂碎父母的墓碑在其最无助的时候却没有人可以依靠。
就是这样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她为他解围,他欣赏她的乐观,睿智。
他们在田野里画着不同虫子,辨识不同的鸟类,在停尸房为尸体找一个停在这里悲惨的理由,角色的扮演。。。。
种种的甜蜜,少男少女的情怀,简单,朴素,带着激动与热情。
他们因为彼此而成为了水鸟。
水鸟为什么在清晨歌唱,因为它为自己又活过一个黑夜,因为自己又多了一天可以生存。
对于安娜,每一天醒来无疑不是幸福的,又可以看到伊诺的侧脸。
对于伊诺,以为得到了安娜的爱,生命中也发生者巨大的变化,即便没有博士的陪伴,一样可以很快乐。
对安娜的呵护和体贴为他找到了一个出路。
Restless,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所有的一切在预料之中,却也不乏味。
看秋冬时节的恋爱没有挨到暖春,却也值得回味一辈子。
还是很多人难以理解起落平实的剧本如何会好看,这部和《青木原树海》。叙事完备的简单电影也有隐秘的力量。万圣节的夜晚,是什么在驱动男孩女孩的追逐呢。小清新,hell no。弥留生命的悸动、爱的悸动,都是最不小的。是大,是绵延万里。
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在美好的恋情之上,可是至少在死亡之前拥有了如此真挚动人的爱情,所以当其降临的时候,当事后回想的时候,发现,原来曾经拥有过的,才是最为弥足珍贵的。
不仅是日本人、韩国人,连美国人都爱得癌症了
美版的棒子剧······还找日本人来客串?!·····
从去年四月的某天至今…配乐一贯好…有些桥断处理地真好…不知是不是旷日持久…动人心魄比想象差了一些…但你说内容永远大于形式…对吧
格斯范桑特一如既往的美男控。
小清新啊小文艺
2.5 这哪是小~清新。。。。。。
小弗朗哥和小格温妮丝帕特洛。。。。。。。。。。
把死亡拍得这样小清新,简直就是有病呻吟!太装!
格斯·范·桑特最新作品,果然是小清新风格。片头出现的The Beatles的《Tow of Us》让我对本片抱有好感。我发现这种小清新居然不算难看,只是这故事太无新意,之前有部《初恋的回忆》不是拍过吗?【ftp://dy125:piaohua@dy125.piaohua.com:7315/飘花电影piaohua.com无法安宁BD中字1280高清.rmvb】
平安夜看了这部很舒服的小清新片,但是:1.范桑特的新男神演技实在是偶像剧水平。2.Mia短发以后辨识度总算高了!但是突然发现她长得像帕特洛……碎裂,泪!
Enoch ,Annabel,名字在一起就好搭调。 故事太不知所云,Enoch永远没睡醒的样子。
你妹啊 还有鬼魂呢
清新雅致,哀而不傷。即使是關係戶寫個這麼簡單的故事,你都能看似不經意地把它變成一首小詩,你啊你,真是讓人羨慕。至於亮、少年付蘭蘭,以及那美麗的一切,都在星裡了。
好一般啊 ~~
【悸动的心】那些让人费解的剧情小细节也刚好是它迷人的地方,和这个残缺美的故事一起让人猜想。小清新范本式的配乐和剪辑,加上迷死人的翩翩美少年,格斯范桑特带来了一部年度老清新,有时候美中不足的“不足”恰是美的所在。★★★
超叼的清新范儿。超正点的电影氛围。超赞的OST。Gus Van Sant玩起治愈和小清新真是要人命。“死很容易,找到真爱却很难。(不畏短暂)”这是一首关于爱与死亡的小小歌谣,它唱的不是那么忧伤而又那么美丽动人。PS:Henry Hopper真心的有FUN,和他爹一样超有FUN!
正因为经受了痛苦,才会懂得享受疼痛停止时那美妙的欢乐。
青春像是一条甜蜜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