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does one run towards ruin? Why does it hold such a fascination?""And though my heart is broken, hearts are made to be broken.""Suffering is nothing when there is love. Love is everything.""I'm not really built for waving pocket handkerchiefs at parting trains. I'm too big!""Forgiveness is for amateurs and you dear Oscar are a professional masochist.""What will you do when the times comes to deliver it?""Die.""Where did you lose sight of our blessed Lord?""clapham Junction.""So they pulled down the statue of the Happy Prince. As he is no longer beautiful, he is no longer useful."
王尔德经历牢狱之灾,已经认识到同性之爱是行不通的(仅就当时社会环境而言),也打算和妻子和好,重新拾起写作了,可还是抵不过内心的渴望——撕碎的信又着急捡起来拼凑;一句“我们私奔吧”就奋不顾身去了那不勒斯;即使分手了也想着手术前要告诉爱人“万一有什么呢”。
人们可不就是如此——总在不断挣扎,挣扎在“我应该”和“我想要”里;挣扎在“正确”还是“快乐”里;挣扎在“不能就这样虚度一生”和“全都去他妈的吧”之中。
也许,不论哪种选择都会有遗憾,但至少,在那不勒斯面朝夕阳大海的时候,王尔德大抵是快乐的。
波西是个浪荡美艳的小混蛋吗?
大概吧。
毕竟是他在王尔德要回归平常之际又勾引了他。
美丽得仿佛堕落人间的天使,直白得仿佛直插人的心脏,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他是无情的——没钱了就分手吧;我不可能养着在大街上乞讨的爱人;葬礼上也要抢白罗比“你是嫉妒他爱我”。
他也是多情的——重逢的那个拥抱;分别时的凝望;葬礼上的痛哭流涕。
他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勾引王尔德之后又抛弃了他,所以分手之后发现自己还爱他。
也可能是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了——想要爱情就去追求,想要美好的肉体就去睡他,迫于生存用爱情做交换也可以。
害怕了就尖叫、伤心了就痛苦、思念一个人就去见他,简单纯粹得像个孩子,需要供养的孩子——金钱、爱情、肉体、灵魂……通通需要供养。
人们可不就是这样——做出决定又反复,总想做最不费力的选择,走最轻松的路。
可是,真的有捷径吗?
人生本来如此,有太多的可能性来迷惑我们。
谁能说自己从没做出过令自己后悔的选择?
只不过有人一直回头看,过不了那个坎;有人一路披荆斩棘,从不回头。
无谓对错。
人生既然艰辛,快乐已然难得。
ps.科总成长很多,演活了一个又纯又欲又贪财好色的富家浪子。
(鉴于评论里好多人说裘花版更美,特意找了看了下,不论比美,感觉科总把颓靡又诱惑的气质拿捏得更好。
疯狂嫉妒他的锁骨和嘴唇)
一开始标注这部电影是为了看脸叔,看完感觉还可以,给四星,多一星是给脸叔的!
奥斯卡王尔德,这个悲惨而又伟大的人,终究会名留史册,被后人铭记,就像他的故事里一样,他是一个单纯的人,为了这个世界,为了他爱的人,付出一切,永葆漂亮仁爱之心,却被渣男波西利用和玩弄,最后不得而终!
而爱他的人,真正的友人对他始终如一,生前身后帮助他,维护他,特别是罗比,为了王尔德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永远做他身旁的那只不离不弃的燕子!
只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遇见那个让我心动,值得我相守一生的人,我们一起策马共享人世繁华,一起看沧海桑田,潮起潮落,一起抵挡世俗的流言蜚语,一起互诉这一生矢志不渝的天荒地老,愿回首之间,总有他的相伴,惟愿此生前路不再孤单一人,只盼有人和我一起迎着风雨前行!
电影本身也许只能得4颗星但是五颗星献给罗比开始看片名还以为是搞笑的喜剧然后结尾我却莫名地湿了眼睛角色有5个爱却有4份康斯坦丝的夫妻之爱小约翰兄弟的恋父之爱波西的欲望快乐之爱但是最深沉的是罗比的一生挚爱片尾葬礼上波西回忆过去的快乐 失控哭喊 对罗比喊道“他不爱你 即使历史上 人们也只会记住我和他的名字”王尔德死前 罗比照顾他 准备后事王尔德死后 罗比没有哭 继续维护葬礼的肃静 让波西“闭嘴”默默替王尔德还完所有债务 维护他的名声 最后和王尔德葬在一起也许是真的 就连电影封面都是王尔德和波西我们总经常听到谁和谁的花边绯闻 甚至历史铭记真爱却不起波澜 陪伴到最后 支持到最后就象快乐王子的故事那样燕子默默陪着王子的雕塑看着帮着王子去爱别人爱众生最后死在王子的脚边 一生挚爱。。。。
电影节奏舒缓景色迷人里面唯一笑点是一个观念传统的母亲 在gay趴上找女人
这不是Wilde的传记,这是Rupert的自传。
Rupert也是个艺术气息十足的人,也因为出柜而经历艰难时日,不得不到欧洲大陆谋生,出版了两部小说。
那个时候他就在酝酿《王尔德的最后时日》了。
所以这部电影感觉不是老王活不下去了,而是Rupert要活不下去。
故事讲得很平常,因为老王出狱后的日子确实很平常,相比他灵气四溢的辰光,潦倒颓废就是普通。
Rupert既忠于事实,又演得过于卖力,特别是为了看上去像老王而一直吊着下巴,着实令人抓狂。
整部片看下来我脸抽筋了。
Rupert不适合演王尔德(为了身形像患有巨人症的老王,他竟然养了一身恐怖的肥肉出来),他是王尔德作品中的人物,An Ideal Husband,Rupert之后不会再有第二个Lord Goring(虽然对编剧乱改原著最华彩片段十二万分不满)。
至于Ernest,在本片中还有这重双关,既是向老王致敬,也是戏谑了一把自己和Colin Firth为了玩儿而演的那部电影版。
演员班底简直是《乌龙女校》再现,除了叽叽喳喳的女孩儿们。
一众老友前来支援的义举,倒也像极了Reggie Turner和Robert Ross对老王的情义。
拍摄上一些镜头的处理很生涩,不够连贯。
但是当Bosie在车站出现的那一刻,golden boy还是惊艳了一下的(如果不是恰好想起梅林大法师假扮老太太训斥亚瑟的那一幕)。
良心讲,科总在本片是很亮眼的,对得起美少年Bosie,只是本人是柔美,而科总棱角分明了些。
Bosie在老王死后的所作所为,是与其天使般的面孔毫不相称的扭曲丑恶,是活脱的道林·格雷。
老王从美之中看到了人必然毁灭的路径,一语成谶。
Robert Ross,这个加拿大人,在王尔德死后偿还了他全部的债务,致力于整理出版他的作品,同时为了捍卫王尔德的名誉同黑市流行的以王尔德之名传播的低俗小说作斗争,还时不时地遭受来自Bosie的人身攻击和道德陷害。
他请爱泼斯坦给老王设计了现在老王墓的斯芬克斯雕塑。
在伦敦,阿德莱德街多了一座老王的雕像(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也是很大方)。
去年到巴黎第一件事,涂上妖艳的兰蔻玫瑰,挑花店里最红的一支玫瑰,去老王坟前献花献吻,结果发现自2011年起被玻璃罩子给圈上了,据声明称是应其后人要求。
不过照Rupert讲的这个故事,老王对家人是愧疚的。
那么尘归尘、土归土,也许他愿意看到的恰是这个大玻璃罩子。
从老王后代遭受的不幸角度考量,也许这是最好的。
Rupert选择快乐王子来讲述老王的最后岁月。
如此看来还是Robbie最懂老王,斯芬克斯,那关于人的谜语,才是老王最后的感受。
#TheHappyPrince Love can read the writing on the remotest star. - De Profundis 快乐王子是王尔德,被冻僵的鸟儿是Robbie,而夺去快乐王子一身金箔璀目的是Bosie。
王尔德在经历地狱之灾后,再见Bosie,泪如雨下此情也令人潸然泪下。
以前看完De Profundis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的就是,王尔德这一生,胜在Bosie,毁在Bosie。
王尔德赌上自己的一生,混的一世昭著。
他在狱中,参参切切数下Bosie如何负他。
他在狱中,洋洋洒洒描绘Bosie如何挥霍。
他在狱中,喋喋咻咻苦苦等待Bosie的回信。
他在暗夜里辗转反侧,在白日里枯坐牢底。
他等的不过是回信罢了。
De Profundis的最后,王尔德仍然希望重见天日时,仍能与Bosie再续前缘。
即使Bosie将他推向地狱,他爱他。
地狱中他悟出了重拾悲怆的真谛。
而世界上任何一座囚牢,爱都能破门而入。
他知道,在爱情面前,痛苦渺小至极。
他知道,他将手握利刃勇敢的爱。
·王尔德也知道Bosie贪得无厌,挥霍无度。
Bosie说“some of us have to work”我顿时明白了,王尔德怪在自己。
怪自己让这份感情要旨不在于创造不在于美的挖掘。
反而走向了深渊。
艺术缔造以及完美主义使得我们对王尔德如今所称“渣男”行径一笔带过。
有时候Oscar Wilde 和 Bosie似乎更像是 “Love is about Two brilliant weirdos cuddle tougher. ”And In Bosie’s final book, 'Oscar Wilde: A summing up', Bosie writes of Oscar as the man whom he will always love.
这部对王尔德最后日子的描绘,是这位演员、作家和导演的一场虚拟独角戏。
在奥斯卡之前有奥斯卡。
当它持续的时候,这也是一场表演中的表演。
但是,当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意识到它不能假装奥斯卡·王尔德没有性取向时,英国宣布了这个黄金人物——文学上的黄金人物——为非法。
更不用说,在19世纪90年代,错误的性取向。
从雷丁监狱释放后,王尔德逃到法国,一个同性恋半神被驱逐出他的家乡半神。
鲁伯特·埃弗雷特的《快乐王子》是一场虚拟的独幕剧,就像王尔德一样。
埃弗雷特编剧、导演并扮演奥斯卡。
他那孤独的、肥胖的、庄重的样子是奇妙的,他那优雅的、摇摇摆摆的灵魂,在苦难中几乎是甜蜜的,他从那么高的位置上摔下来,生活在一种地面上的眩晕状态中。
脚本在需要时优雅地闪回。
妻子康斯坦斯和孩子们总是不在身边。
当“波西”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勋爵和他一起去那不勒斯旅行时,这部影片令人心酸地回归了宁静的浪漫。
但这种幸福也是一种死亡坠落的错觉。
再次独自一人,在租来的房间里用租来的爱来发泄绝望,这个奥斯卡和我们其他人一样光秃秃的,分叉的。
他只是讲了更好的笑话,他用智慧、哲学和装饰性的禁欲主义给悲伤镀上了一层金色。
影片接近结尾时拖得有点慢。
演员们都喜欢死亡戏,尤其是当他们还是编剧兼导演的时候。
这里也有太多的基督精神:教堂过多,再加上——救命!——帕西法尔的前奏。
“少即是多,”应该有人对埃弗雷特大喊。
但奥斯卡不会同意的。
另一位奥斯卡奖得主《爱乐之城》也是如此。
By:Nigel Andrews
Why does one run towards ruin? Why does it hold such a fascination?/ Hearts are made to be broken, that’s why God sends sorrow to the world./Yet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some do it with a bitter look, some with a flattering word. The coward does it with a kiss, the brave man with a sword. Some kill their love when they are young, and some when they are old, some strangle with the hands of Lust, some with the hands of Gold. The kindest use a knife, because the dead so soon grow cold. Some love too little, some too long. Some sell and others buy. Some do the deed with many tears and some without a sigh. For each man kills the thing he loves, yet each man does not die.
美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的功利,而是超私欲、超功利的。
在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想中,他认为:作品的价值在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而与社会伦理道德无关。
文学本就应该“为艺术而艺术”!
百年之后,奥斯卡王尔德依然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
他的一句,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绝望里探寻希望,在颓废中奋勇而起。
王尔德的传记电影不算少,但最近这部《快乐王子》却十分特别。
首先,该片的导演鲁伯特·艾弗雷特是绕不过的话题之一。
鲁伯特·艾弗雷特出身于英国的特权阶级,但是愤世嫉俗。
少年成名,却因为狂傲的性格而备受冷落和排挤。
早在1989年他就宣布了自己的同性取向,这一度令他的声名和事业陷入低谷。
但一些列优秀到让人心悦诚服的影视作品问世后,所有人都难以无视他的才华和美貌。
他以自己的成功打破了影视界“一个天才演员逃不过公开承认自己同性身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怪论。
《快乐王子》是他首部转型导演后的长片,他一人独揽了导演、编剧,并主演了奥斯卡王尔德。
片中王尔德的经历和现实中鲁伯特·艾弗雷特的遭遇发生了强烈的互文关系,令影片本身围绕着迷人且耐人寻味的丰富文本。
这是王尔德的传记片,也是鲁伯特·艾弗雷特自己的生活和性格隐喻。
片名“快乐王子”取自王尔德久负盛名的同名童话小说。
故事讲述了生前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快乐王子死后目睹种种人世间的苦难,和燕子牺牲自我,企图唤醒社会,帮助他人的故事。
《快乐王子》勾勒的城市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缩影,王尔德把在真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丑恶现象揉入故事中,对当时冷酷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揭露,对于富有同情心的快乐王子与燕子对社会底层人的慈善救济活动和他们最终的失败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在故事的结尾,上帝让天使去取城市里最珍贵的两样东西,天使带来了死去的燕子和化为雕塑的王子的铅心,尽管王子和燕子在俗世间死去,他们的灵魂将在天堂里获得永生。
在一则童话故事里,社会上层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冷漠态度反映了当时在英国盛行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力。
鲁伯特·艾弗雷特改编了《快乐王子》,他没有在影片中大量批判当时的社会,而选择了缩小视角,从王尔德“最后的日子”里切入,一窥伟大作家失落之时,社会对他的看法,反过来探寻当时社会的风貌。
19世纪末,王尔德已是整个英伦最具影响力的人,但他和昆斯伯理侯爵儿子波西(Bosie)的同性之爱触怒了他。
两人对簿公堂,王尔德沦为阶下囚,失去了所有,包裹家庭,事业,还有他的未来。
影片从王尔德出狱后开始讲述。
远赴法国,改名后企图重新开始的王尔德如何再次堕入地狱的经历是影片的故事主线。
看着如快乐王子一般,原本“金箔镀身”,受人爱戴,却一步步沦落为人人唾弃的“性少数”边缘人,我们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
王尔德和波西的情爱纠葛是情节的张力所在。
原本可以重新开始的王尔德,因为波西“重归于好”的要求,而再度沉沦。
两人逃离到意大利的小镇上纵情声色,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
虽然快乐,但却消沉。
很快两人再次一拍两散。
波西贪婪,势力,靠着母亲的救济度日,是毫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富二代。
在他的盛世美颜之下,只有一副溃烂着的内心和一具病态的灵魂。
他亲口告诉王尔德,“如果你已不是高高在上的那个王尔德,你们就没必要生活在一起了”。
可见其绝情寡意。
但占有的欲望把王尔德推向了“飞蛾扑火”的绝境中。
好比他自己童话中的“快乐王子”,我们看着这位大文豪在波西面前哭成泪人,好像依偎在爱人怀里的小孩子的少年;我们看到他因为一封波西的信而勃然大怒,因为他的笑又瞬间融化,波西是他的软肋,是他的致命要害。
这最终要了王尔德的命。
当然,导演鲁伯特·艾弗雷特在影片中多处结合自己的经历加入了当时社会对于王尔德的苛责。
在转移监狱前,官方“别有用心”的为他安排了一场精神凌迟般的游街示众。
在火车站,他穿着邋遢的囚服,被剃了光头,他被打落神坛,他是失去了“金箔”外衣的“快乐王子”,遭到众人的围观,唾骂。
在这一刻,那个骄傲的王尔德已经死去了。
这为他后来不顾一切,朝着毁灭一路狂奔的悲剧性人生埋下了伏笔。
在他万丈光芒的时候,那些上流人士,爱人波西都视他为神;可他当因为同性身份沦为阶下囚,失去地位和财富后,人人都视他为恶疾和疾病一样远远避开、嗤之以鼻。
不过,还是有人爱他的,对他一直不弃不离的爱人罗比,影片中来自底层的流浪兄弟,还有酒馆中,那些为他的才华而侧目的陌生人。
他们因为他的老态的外表,落魄的现状而排斥他,羞辱他,无视他,相反,这些底层的陌生人才是王尔德当时最贴心的观众和崇拜者。
没有太多学识的他们反而领悟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关键核心。
作为鲁伯特·艾弗雷特的首部长片,《快乐王子》的叙事剪辑方式遭受了一些非议。
影片在构图取景,人物造型,场景设计上都极具古典气质,奢华且颓废,有着令人沉醉的美学观赏性。
但带一点“意识流”处理方式的剪辑和叙事模式却让故事有“形散”的诟病。
没有规律的穿插进主线故事中的回忆性叙事让跳切显得生硬。
但我却恰恰认为这是影片最大的形式主义美学价值之一。
看似杂乱且生涩的情节切换,剪辑推进,正如王尔德酒醉之后,潦倒度日一般有着一种难以一言而概论的形式美。
的确,好比,王尔德和波西在火车站久别重逢,王尔德和波西在别墅的裸体派对,还有王尔德几次于教堂之中的不同的行为,以及贯穿全片的车站受辱,都是为了情节而设置,并非完全为了叙事。
先形式,后故事,这契合了王尔德的美学观点。
王尔德,“快乐王子”、鲁伯特·艾弗雷特彼此之间的高度互文关系本就耐人寻味,自带几分颓废的唯美主义气质。
特别喜欢病重的王尔德,于小酒馆内的最后一场表演经历。
他命不久兮,却纵情表演,在酒精的作用下,他恢复了往日的状态,他还是那个风趣又迷人,情深且诙谐的王尔德。
他的舞台虽然只有小小的一张餐桌,可台下的观众依然视他如神,爱戴他,憧憬他。
毕竟,他是奥斯卡王尔德。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这不是影评,只是自己的碎碎念。
)那不勒斯的清晨,披着睡袍的波西美貌得过分,他对奥斯卡说,你明白,我能给你快乐。
奥斯卡回答,是的,你可以,再没有焦虑,没有抱负,忘记了时光,只有当下。
和波西相聚前,奥斯卡曾对罗比说,在爱情面前,痛苦渺小至极,爱情就是一切。
他不能没有爱,他必须在爱人的身边。
在奥斯卡看来,和波西的爱情是超越世俗的,是高贵的,美丽的,虽然波西从来都不是完美情人。
波西美貌,天真,骄纵,恣意,任性,放荡,他不惧世俗,他像是引人堕落的天使,迷惑人心智的海妖。
即使奥斯卡在狱中曾深恨过波西,再相遇还是抛开一切选择了他。
即使再次狼狈散场,波西毫不留恋地离开,奥斯卡至死最挂念的人还是他。
我想给王尔德带来苦难的从来都不只是波西,让他深感痛苦饱受折磨的是宗教伦理的枷锁,是世俗的偏见和唾弃,是那个视同性相爱为原罪的社会。
The Boy I Love Is Up in the Gallery这首歌实在用得太绝。The heart was made to be broken.
关于王尔德潦倒的晚年实在没太多故事讲 硬凑了一小时 并且拍得过于杂乱无章
Robbie获得了应有的荣誉,黑了一把Bosie,可拍成这样,王尔德会开心吗?平庸也就算了,颠三倒四,看得人昏昏欲睡。
不该涂完眼霜看,怪苦涩的。
三星半,觉得应该被触动,但是情感上差了口气。。。
唯美主义者的英雄末路。我理解大叔喜欢少年,却不知为什么少年会选择大叔。
一个人能去拍自己的精神领袖的传记片,本来就很难了,更何况这个人还是个同性恋。LGBTQ在世界上如果有唯一一个精神导师,就是奥斯卡王尔德。一代大文豪,在法国像人人喊打的老鼠,如何让人不唏嘘。尽管他失去家庭,失去爱人,失去观众读者,没有钱,身患重病,依然涂上胭脂,在酒馆给人唱歌,那一段真动人啊。全片都是masterpiece,艺术家就是到死都要浪漫。世界对他如此残忍,他却写出《快乐王子》,就像梵高画出《向日葵》。艺术不死,唯爱永生。
2018年10月16日,GV Vivo. 还不错欸,除了妆容略违和,对人物的把握基本都感觉蛮贴的。表扬你们的科总演的波西颇具神韵的。最后拿波里风景太美,下次去也要在海边看夕阳映照维苏威火山~
在Clapham Junction和在法國被一群人追著羞辱的地方,覺得人類真可怕… (沒認出來Bosie是Merlin……
几乎让我觉得王尔德只不过是个socialite花蝴蝶,同志圈平权ICON。过于乏味了。
竟然是同窗之爱里的RE我的天呐……岁月是把……算了,但是脸叔完全没有被岁月刀呢。不知道为什么从叙事到剪辑都显得很做作,只有那首歌不错。“The boy I love is up in the gallery, the boy I love is looking down at me”
这个bosie婊婊的 衬托得老版bosie如同钢铁直男
燕子爱上了芦苇放弃了远行,雕像弄丢了宝石只剩下铅心。罗比变不成芦苇,成了去不了埃及的燕子。奥斯卡曾是被簇拥的王子,如今却做成石雕立在城市中心。王尔德在一个又一个站台与朋友相聚,与恋人重逢。也在一个又一个站台被千夫所指,被上帝抛弃。快乐王子终于掉落下眼泪,原来他既不是王子也不快乐。
心没碎 王尔德的美与才情也就不完整
坠落过深渊的人 能一眼看懂同样坠落过深渊的人
画面美 事实证明有情饮水饱是个伪命题。传记电影真的没有剧情有趣的吗?人类的真实人生都很无趣就对了 在餐厅唱歌的一段一直在脑子里徘徊,可后面开始回忆紧接着就是现实的接续。想着这是喝醉的梦一场多好 缥缈虚无,结尾的导演竟真的帮我圆梦。robby阿,爱情和奉献总是画不了等号,爱情不是什么好东西,一味窒息绝望但异常甜蜜的wild poppy就对了
对一个光彩夺目的天才来说 社死是极度残酷的 因为他的光芒难以掩饰 但社死并不会杀死他 只有他自己可以
"羅比"比"波西"帥是怎麼回事XD
从立意(意图)到执行我都不喜欢。我不懂历史但和炸叔的版本相形之下这部里的感情都很自私。
白期待了一场,很无趣的电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