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离了婚,讲粗口,凡事还有度;有的人,讲粗口,和驴交往,过了火,更过火的是还要逼别人与驴交往。
暴龙哥是真低俗,欺负人是真低俗,有时候人是荒唐透顶。
展现人的低俗和荒唐,即是喜剧,低俗和荒唐的喜剧有笑,没有泪。
黑暗,阴郁,下贱,愚蠢,这类题材都可以成为低俗喜剧的题材。
彭浩翔的片尾是非常精彩的,2001太空漫游的配乐配上杜汶泽同椅子的“互动”,充满了喜剧效果,很好笑。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香港电影骨灰级粉丝,还是非常喜欢彭浩翔的。
整部电影下来,除了杜汶泽和爆炸糖那条奇怪的感情线,整部电影堪称完美。
这部电影是会讲粤语的观众的盛宴,所有骂人的字眼都齐哂,最喜欢林雪的口气,对于会粤语的观众来说,真的引起不错观感体验!
这部电影志在揭露电影圈的丑相,真的无比佩服电影人的勇气,相比于内地电影的制度的隐晦,我向往香港对电影的自由度。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郑中基的演技巅峰,这个被电影耽误的歌手,在电影方面亦交出了不错的作品。
把痞气演得丝丝入扣。
只有我一个人听到FI的声音就有点硬硬地吗?
我相信不是,彭浩翔真是绝,明知少女FI演技不好,就让她演这个有点尴尬的角色,把尴尬当特点,确实高招,搞到我再唔敢轻易讲个吊字。
这个性感尤物真的好美,除了台词有些尴尬和感情线无聊,确实令我们这些麻甩佬赏心悦目。
这部电影是彭浩翔回归之作,令人感觉那个拍《买凶拍人》,《维多利亚一号》的人从未离开过,王晶曾做过无数商业奇迹,相信彭浩翔亦能吧!
电影不只是高雅的。
最后还是很向往香港对电影的自由度。
我以怎样的态度来看电影我曾经是个一直做电影梦的骚年,顶着一百万分的困意在大学宿舍夜夜啃食八部半穆赫兰道樱桃滋味,也在公车上颠簸的用小本嗖嗖的记录伟大的小灵感,甚至买DVD没钱吃饭,拒绝谈论商业大片儿,精神洁癖般的装着文艺电影拯救人类灵魂的逼。
这就跟高中把摇滚乐当神佛供奉的时候俩人凑一个月午饭钱买把贝斯搞乐队时的热忱一样。
后来,我以极大的小聪明曲线把持着自己的音乐幻梦。
电影则成了我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爱好——而且只限于看。
当我无数次的被段子喜剧和类型煽情的片段搞得像神经病一样一会哭一会笑之后我也曾经揉揉肚子擦干眼泪写上两句臭不要脸的恶评。
总体感觉,跟爽完了点根烟开始指手画脚的嫖客无异。
所以有时候我也开始反思,我以怎样的态度来看电影。
电影早已拯救不了我的灵魂了,文学也不能音乐也不能——钱也不能。
因为我根本不需要被拯救,当个堂堂正正的屌丝有怎样的不可以呢?
无非是一场秀,你期待什么,他表演什么,有没有共识,有没有惊喜,这就是整件事情。
我喜欢看赵本山的小品,看他在残障的可怜人身上再踏上两脚也喜欢听郭德纲,听他对够不着的权贵背后吐两口浓痰周立波也不错,就是人恶心了点儿。
恶心就恶心吧,网上免费下载,无非耽误了个把刷微薄的功夫,时不时笑上一下,跟人聊天多个谈资,已经是赚到了。
当然对于一个曾经洁癖过的人,干净的马桶总是让人大便顺畅。
我也希望一直能够享受视觉奇观、体验想象力爆炸、摸索智力竞技、或者是瓷瓷实实的升华一下情怀。
但是不需要也不能够次次高潮。
你会留恋一个床技极佳的炮友,当然不是因为她和你惊天动地的爱过。
风尘虽不及风情高尚,但甩手而去的畅快人人都在心里意淫过。
电影在我心里早就没了“神圣”这标签,我更愿意把他当成酒肉兄弟。
他招我即来,我挥他便去,醉到深处偶吐衷肠,那一时的惊天动地也不会真的成就八拜之交。
电影当然仍是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艺术品,遇到心仪已久的好片我会翘首以盼沐浴焚香,结束之后伴着音乐过完根本看不懂的卡斯走入黑场,虔诚的像拥抱着心中女神。
但他也可以是逗你乐的段子、让你骂的婊子。
怎么你还指望他真的爱你?
咳咳,好像还没提一句关于此片。
为了更好的娱乐自己,我必须得把导演梗抓到所以我下了2个不同版本的字幕对比看,再加上对粤语的一点点理解和想象也许大概应该是基本掌握了片子想说的精髓。
所以,我被狠狠的逗乐了。
甚至在杜汶泽电话留言说决不放弃女儿的时候我还感动了甚至我觉的爆炸妹真美好很想试试爆炸糖也可以来盘牛欢喜至于驴大嫂那还是算了我在笑赵本山的时候丝毫不觉得自己也是个屌丝在笑周立波的时候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外地硬盘所以看彭浩翔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香港人也担心奶粉被内地人抢光、觉得吃牛逼操驴子很变态广西人很土鳖粤语粗口很有文化对此,我表示没有鸿沟,可能也没有尊严吧。
但这就是我看电影的态度。
导演当然会选择观众,如果你想体验一场电影的愉悦,你完全可以成为那个目标受众。
当然你会说这是走狗意识,缺少观众的良知?
但是我相信人都辨别美丑的能力,选择属于你的智力范围和接受下限的作品,这是一个观众的基本素质,你不是傻子,你收拾好心情等待的是别人的取悦而不是羞辱或者嘲弄。
这就是我看电影的态度而且笑完之后,我还感慨杜汶泽的文艺气质、邵音音的宝刀不老、雷宇扬的CULT气场、陈静的骚纯相依以及郑中基戏可以收一收和薛凯琪不化妆真屌丝……至于什么叙事方式结构线条镜头语言什么,摊摊手忘了他吧。
这些,足矣。
请问:您是有多不快乐,才忍心再一次而有一次的拒绝被取悦?
这可不是我看电影的态度。
正如赵本山需要一个范伟,囧系列需要一个王宝强,国家需要韭菜一样,彭浩翔也需要一个杜汶泽,各取所需,杜汶泽在角色定位上已经慢慢成型成一个比较低俗的定位,总是和粗口三级片这些标签联系起来,但正是没有所谓的偶像包袱,更能演出一些更大胆的角色,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力点,同理林雪也是属于这种类型。
这电影一开始定位就是三级片,所以粗俗是在被允许范围之内,更何况这片子不算色情,怎么可能一个导演想拍一个三级片我们却以老少咸宜的院线片去定义这个片子?
在我国魔幻主义现实的熏陶下,对片中的戏谑反而觉得正常起来。
这片子还是懂粤语看的才觉得有一种爽快,片中就是我吊下你,你吊下我,大家吊来吊去的爽快感。
一种坐在大排档能听到隔壁几个阿叔对话的感觉。
郑中基的广西白话还是说得惟妙惟肖的。
监制在我大陆人听来,特别想港仔港仔充当大陆与世界的桥梁作用,起着阴毛的作用缓冲资本与资本,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协调各方利益港人学生问学了4年就为了做一撮阴毛,老师回答还有文凭,估计这就和有证件证明自己至少还是香港人一样然后就是大陆学生的问题了,感觉观点大致是,港人把自己说的那么好,自己在里面又有什么损失里面应该也隐晦的批评了在港的年轻人,觉得他们玩世不恭,不努力工作,老是钻法律公司的空子为了保障自己不努力,相应的香港教育也出现了问题。
在广西发生的那些事,夸张表达了港人与大陆之间的文化差异、金钱、利益上的纠葛
这部片子不是一部喜剧,分明是杯具。
影片的很多情节桥段其实蛮有某些外国大师韵味的。
看这部片子时有种说不出的快感,这其中有简单粗暴的表层内容,也有更深的值得回味的东西。
当然你可能觉得我装B,可是我想说的是我确实在看这片子的很多地方都觉得人生如戏。
只不过被夸大了一点,但是很真实。
尤其是很多内地生活的人,早就见惯了这些潜规则啊、各种吃啊、人生的变幻啊等等,比这个狠的有的是,这我承认,但我不能否认这片子很朴实的表达了很多我们也许并不觉得惊奇,但也很低俗的现状。
在影片里你不会觉得这部片子在夸大其词,而是真的映射到了你的生活,并且告诉你,讽刺的种种其实已经改变了你自己。
如果你看这部片子大笑,那你没救了。
如果你看这部片子觉得无聊,那你更没救了。
如果看这部片子忍俊的同时还觉得有些苦涩,那也许是最正常的。
我不怎么会写影评,这篇文字的内容应该说是看了这部电影和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影评之后的感想。
我是个北方人,虽然可以说从小就是看港片长大的,但是一直看的都是普通话配音版本(包括电视剧)。
事情是从上大学开始的,我们一个寝室6个人,赶巧1个广西人,3个广东人,平时聊天的时候他们之间说话就是用粤语,那个广西同学的粤语和广东人的有些不同,其实就算3个广东同学说的粤语都有些许差异,只是不妨碍交流。
一次我在寝室看周星驰的老片子,他们看到就说:“普通话的不好看啦,看粤语的才好笑。
”我当时还很不服气的和他们争论,说石斑鱼配音是多么经典,粤语的看不看都无所谓一类的。
广东同学们的脾气都不错,笑着说看一下又不会怎么样,粤语其实很容易听懂的。
于是我就切换到粤语配音看了一遍,我记得看的是“九品芝麻官”,说实在的第一次真的没听懂几句,当然也就说不上喜欢。
日子久了,陪着几个老广看了几十部粤语片,平时又浸淫在听他们相互聊天的环境里,真的很快就听懂了白话(他们都称呼粤语为白话),实不相瞒,最先听懂和学会说的都是粗口。
这个时候我已经能搭配着字幕看懂粤语配音的港片了,而且惊讶的发现很多普通话版本没有体现出的笑点或者内容,就算是石斑鱼配音的周星驰电影,不管配音多么精彩,有些粤语版的笑点也出不来,从那以后我看港片就都是看粤语版的了。
总结我从能听懂粤语以后的观影经历,发现港片看普通话版本和粤语版本差别其实很大。
功夫片、动作片这样对白少的差别最小。
像周星驰电影那种有经典专职配音演员的片子,差别也不算太大,但另外有些电影比如:买凶拍人、一个字头的诞生这类片子,国语配音的笑点连粤语版的一半都不到。
像低俗喜剧、喜爱夜蒲这样的片儿,更到了听不懂粤语就没必要看的地步了。
总知我挺喜欢这个片子的,而且很庆幸有机会能学会粤语,这对我的观影体验意义重大,就像看英语片能听懂英文原声的人总比看中文字幕的人更能体会到看电影的乐趣是一个意思。
还有一点,我的老婆是广东人,能追到她也与我会粤语有关。
但是关于本片,老婆十分抵触。。。。。。
(原刊於9月3日香港星島日報)從《春嬌與志明》,到這部《低俗喜劇》,趨勢基本不變,一部比一部爛。
雖然我對電影一般興趣不大,更完全沒有研究,但既然大家總能從彭導作品中看出深邃的思想,我也忍不住要說點什麽。
《低俗喜劇》,開宗明義玩低俗,可是說實在我看過又沒覺得有多低俗。
這可能是我豆瓣上得多,知道世界很大之故。
什麽叫低俗?
我在網上找來找去也沒發現客觀的定義。
但不難看出,彭導的低俗指的是假正經的主流社會所排斥的生活方式。
劇中的粗口和性話題,跟《志明與春嬌》中眾人圍繞垃圾桶打邊爐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真一點,戲裏面其實有兩種低俗。
第一種低俗以扮演香港監製的杜汶澤為代表,這種低俗可愛而無傷大雅。
第二種低俗的典型則是戲中廣西黑幫老大鄭中基,既野蠻又不可理喻。
這個對照,把本地不同階層和族群誰有權定義低俗的這個問題淡化(除非你算上薄弱的前妻情節)、把真實的文化壓迫淡化,把矛盾一下子轉移到陸港邊界之上。
因此,杜汶澤只要講幾句粗口和不雅的對白,他的低俗就完成了——“小狗懶擦鞋”他其實也沒講全。
在這層薄薄的低俗下面,他是一個認真工作、對理想有堅持的“電影人”,是一個愛女兒的好爸爸,是一個純情專一的情人。
這樣的角色設定,就像食煙不吸進肺的煙民,又要型又怕死。
這種不徹底和放不開,看來也是本土的寫照。
換句話說,杜汶澤和香港主流“核心價值人”沒有任何分別,只是表達自己的方式稍有不同。
在“本土”中,人和人之間再沒有深層次的人生觀分歧,只有講不講粗口之別。
因此,電影在捍衛了杜汶澤這類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亦非要踩內地人生活方式一腳不可。
畢竟本土並不是自我能完成的,它必須依賴他者。
如果“牛歡喜”低俗,雲丹醬又如何?
爲什麽本土人吃牛雜又自然不過?
最讓人討厭的事情,莫過於一個你覺得笨的人覺得你笨。
電影正正透過低俗的港人也受不了內地的低俗,來雙重貶低大陸。
這也是彭導萬試萬靈的把戲,奇怪的只是內地人竟然也甘之如飴。
這部電影一點都不低俗,它展示低俗只是爲了證明自己抗拒低俗。
電影開始時刻意標榜自己政治不正確,其實內容絕對正確。
在本土,親共才是政治不正確、不反蝗才是政治不正確、不反國教才政治不正確、嚴肅思考才政治不正確。
聰明如彭導,又怎會不知道這些?
這樣吧,我建議彭導到非洲某土著部落拍部《低俗喜劇2》,盡情恥笑那些袒胸露背、飲食喜好與本土不一樣的土著。
這樣的“政治不正確”,想必本土也會繼續覺得很有趣。
————以《网中人》和《低俗喜剧》为例 分析港媒对大陆人的身份构建 文化身份是在很多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建构出来的,这个过程包括划一条边界,来区分自我和他者。
当自我和他者成为主导/从属关系,通过贬低他者来建构自我时,身份认同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意识形态上的问题。
香港历经百年英国殖民历史后,于1997年以一个政权交接的形式进入“民族回归”的新的发展时代。
叶荫聪针对香港人寻找身份、重建自我而提出的 “边缘”与“混杂”[ 叶荫聪 边缘与混杂的幽灵·谈文化评论中的「香港身份」,收录在 陈清侨等编 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31-52.]在文化界的流行,罗永生、[罗永生:(晚)殖民城市政治想像 收录在马杰伟、吴俊雄等编 香港文化政治(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 ]陈冠中[陈冠中 我这一代香港人。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孔诰烽[孔诰烽 初探北进殖民主义:从梁凤仪现象看香港夹缝论,收录在陈清侨编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53-88] 汪晖[ 汪晖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等人的论述也充分说明如今学者关于香港公民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的认识已经从“完全认同香港”或“完全认同祖国”的二元论中脱离出来。
但是受到历史及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香港影视媒体作为作为对大众认识影响巨大的社会力量,针对“自我身份构建”这一问题似乎还没有上升到学者们的高度。
在这篇短文里,我将取材《网中人》这部1979年香港首播的影视剧和2012年上映的《低俗喜剧》,以其中的大陆人形象分析,浅谈港媒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对大陆人身份构建问题。
大陆在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逃港的情况并没有减少,反而在政治环境松动之时产生了第三波大逃港,这另港英政府倍感压力。
[ 陈秉安 大逃港 (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1)]因此在1980年取消了抵垒政策,即一经发现偷渡,立即遣送回大陆,香港人逐渐认为自己与中国大陆有着身份上的区别。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电视可以被称人们共享意义的文化空间,随着1967年香港TVB成立[ 百度百科“TVB” http://baike.baidu.com/view/926.htm?fromId=538841],电视作为大众媒体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逐渐培育出了香港的共同记忆,与香港经济走向繁荣,后来广州话逐渐代替国语的这一语言转变,电视台的香港身份逐渐得到确立。
《网中人》是港剧黄金时期的经典作品,背景是上述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逃港。
剧中的阿灿这个角色,与港人阿伟相比,是一个没有纪律、粗俗、笨拙的典型大陆人,同时他本身也体现着一种话语,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大陆新移民就是蠢笨无知的、低等的,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给他们又累又没钱的和职业去做,而不受到道德和良知的谴责。
他的典型化让观众对他所处的群体,也就是新移民有了一种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又可以作用于电视剧文本的生产,于是香港人和阿灿的成员类属(membership category )[ Eric Kit-wai Ma, “Outsiders on Television,” 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83]就更加清晰和牢固了。
大众对insider/outsider身份的认识会通过对电视播放内容的消费对这个划分的过程中加以巩固,也就是说电视所传达出的认识和文化身份的互动。
(这里用到了Eric Kit-wai Ma在“Outsiders on Television”中提到的“insider”和“outsider”的概念 )首先,群体内部由于凝聚力和把自我合理化的需求,会生产有利于自己的群体的褒扬舆论;而由于焦虑情绪,又会对新来的人进行诋毁,也就是贬斥舆论。
例如,在《网中人》第一集中。
阿灿父亲(A)与一位督导(B)的对话: B:阿古来这儿多久啦?
A:大概五个月啦。
他还适应不了香港的新生活......嗯,我想他永远也不会适应。
B:近些年来成百上千年轻人偷渡到香港。
又脏又蠢,不知道何时这些麻烦才会了结。
A:(深深叹气):我的小儿子也要来了...... B :(惊讶地):真的吗?!
何时?!
其次,1970年代的香港电视界掌权的、在那里从事生产工作的人都已经算是香港本地人,所以他们作为insider,在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把新移民当作outsider,从而界定自己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由此,电视就成为一个将公众态度导向不利于新移民的一个场所。
在这种建构越来越稳固的时候,即使是电视节目制作方想打破它也很难,因为观众已经接受了《网中人》剧作中阿灿这样典型化的角色。
由于影视媒介这种制度化强调了香港人和大陆人的这种身份的对立,那么通过公众对文化生产的消费,那种身份对立就更加融入了大众对于两者身份的认识,因此就有了公众意识。
这种公众意识并不是简单的社会现实的体现,它有它自己的运作逻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把两个群体极端化了。
[ Eric Kit-wai Ma, “Outsiders on Television,” 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P.74] 时隔三十多年,首届“A D C艺评奖”获奖结果一经香港艺术发展局公布,立即引发一场关于中港矛盾的大讨论。
这种矛盾的背后其实是香港人在构建自己身份认同时不可回避的症结。
贾选凝的参赛文章《从<低俗喜剧>透视港产片的焦虑》获得金奖,文中指出《低俗喜剧》“以极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陆人形象”[ 贾选凝,从<低俗喜剧>透视港产片的焦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7b75430101b7hj.html]。
电影中广西大佬的形象确实是低劣、荒诞、野蛮。
竟然要求主角进行兽交,以及竟然把一头驴说成自己老婆。
将这这三十年后的“阿灿”与《网中人》的阿灿作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本质、品味上并无多大变化。
唯一的区别是话语主权的倒置:三十年前的阿灿是身份卑微贫贱、任由港人鄙视调侃,而如今这位阿灿有了资本、经济权利,以至于可以决定港人影片制作的环节。
这种微妙的变化,反映出大陆近来经济的崛起带给香港巨大的压力。
曾经香港经济发展、凝聚力这些都会让香港群体成员引以为豪。
而当代社会里出现经济局面逆转的现象,势必会在港人一方引起群体内部的恐慌和焦虑。
在这种焦虑情绪的促使下,群体更加会把这些外来者编入一个insider/outsider的分类表里。
港媒通过污名化大陆人而肯定自己,获得满足感以及他们群体的自豪感,缓解那种被“入侵”的焦虑情绪。
[ Eric Kit-wai Ma, “Outsiders on Television,” 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P.86]当最初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试图划分香港本地人和大陆人时,他们倾向于把复杂的形象简化为容易记忆、容易识别的角色,时间的绵延并没有抹去这种角色的特征,反而使其更加孤立、鲜明。
所以对“阿灿”这一角色的保留到三十年后的今天,体现在生活中、影视中。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对于“阿灿”这样的角色设置,它的意义就在于将这种敌对的情绪说清楚了,把情绪客观化、固化、极端化,从而将outsider塑造成了一个典型顽固原型,从而巩固了人们对于香港人/大陆人区分的认识。
它让香港本地人更容易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大陆人就是阿灿那样的。
虽然阿灿的这个极度模式化的形象在我们看来会有些荒诞,但是在那些港人群体里是很理所当然的,因为它已经上升为了一种意识形态。
人们觉着阿灿们那种蠢笨懒惰、不守法纪的身份特质,是因为他拥有“阿灿”的文化身份,也就是大陆的“特质”。
对于“阿灿”们这种从属的群体,一旦进入香港的地域文化范围内,主流的意识形态强迫他们去服从的同时,削弱其反抗力量。
随着时间推移,各个环节都不断得到强化的时候,成员类属就会转化为一个无可置疑的分类手段,所以,纵观《网中人》与《低俗喜剧》,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电视剧创造出“阿灿”,这个典型的符号得以延续至今。
如今,大部分已在香港定居的大陆人并不真正认同那种香港本地人的这种主导的观念,但却可以默许这种主导的观念,与它和睦相处,这多少有些无奈的意味。
而“阿灿”形象的延续也同时表明,不同身份之间深刻的沟壑是三十年时间跨度还不能抹平的。
【参考文献】1、叶荫聪 边缘与混杂的幽灵·谈文化评论中的「香港身份」,收录在 陈清侨等编 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31-52.2、罗永生:(晚)殖民城市政治想像 收录在马杰伟、吴俊雄等编 香港文化政治(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冠中 我这一代香港人。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4、孔诰烽 初探北进殖民主义:从梁凤仪现象看香港夹缝论,收录在陈清侨编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53-885、 汪晖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陈秉安 大逃港 (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1)7、Eric Kit-wai Ma Outsiders on Television, 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P. 62-96
纯粹因为喜爱彭浩翔,在这写下期待,因为彭浩翔电影里的三俗就是我们的三俗看到有些已经看片的人觉得片子只是纯粹卖弄低俗,失去电影本质,吐槽这只是段子电影。
我想说生活不皆是段子吗?
每天我们都是看着各种微博段子过来的。
彭浩翔从来没想过讲什么大道理,只是要让大家感受到纯粹的低俗,让大家在影院里开怀大笑,希望这种文化不被现实和谐,如果你想看大道理请忘掉彭浩翔在《低俗喜剧》的第一款制作特辑里,彭浩翔说:“有人说我的电影就是在卖弄小聪明,但是电影不就是一些小点子发展来的吗?
如果真的想用电影来讲大道理,那还不如直接去推动香港的民主发展喽。
”确实这11年来,彭浩翔的作品无一不透漏着黑色幽默,而这些幽默就是来自他对身边无数低俗段子的挖掘,他电影里好多的三俗段子我都是深有体会,才喜欢他的电影他的第一部作品应该是短片《暑期作业》,一个男孩因为没完成暑期作业而决定去杀自己的老师,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却是我小时候一直的想法,每每在作业补到通宵的时候这个念头总是在我心头环绕。
《买凶拍人》第一部长片,剧情大家都知道,里面有一段是美智子给阿全讲自己是AV剧组里的勃起辅导员,讲到以自己的身材长相还不能成为幕上的女优,希望将来能像饭岛爱一样。
这一段我第一次改变了对AV女优这个职业的看法,当然我也是第一知道有勃起辅导员这个东西《AV》不用说啦,谁看毛片的时候没感叹过这种美女倒在猥琐大叔胯下的无奈,谁没说过想拍一部这样的想法。。。
《破事儿》里做节里因为口交噎死,我自己以前也想过,深喉久了会不会窒息,陈冠希喜欢用尿把马桶冲干净,这他妈可是我从小干到大的习惯《公主复仇记》里拍艳照想必大家都有吧,存在手机里有空欣赏欣赏:《出埃及记》女人一起结伴去厕所商量杀人,我曾经就做在去厕所的时候把耳朵放在墙上偷听隔壁女厕所,因为好奇心。。。。
我坚信无论是谁都对这些三俗有共鸣,什么黄色笑话,粗口讲到飞起啦。
当彭浩翔要拍《低俗喜剧》时我就很兴奋,有人说这是拍给香港文化的,我觉得文化大同小异,这种三俗文化绝对能让所有人都high翻天。
在第一款制作特辑里彭浩翔最后一句话是:“其实我真的放弃不了三级片。
”希望这样的三俗永远不会被和谐
牛欢喜啊
放映面再广点的话,跳跳糖就又该流行起来了
用玩鬧的方式吐苦水,蠻散的,粵語的梗與笑點很多。其實還滿好笑的,雖然笑點都很低級,但他也早說了這就是低俗喜劇嘛。。。
周俊伟客串了个警察,又瘦了哈哈哈
导演自己都说“低俗”了,还能指责什么呀。。。
低俗是很低俗,但其实感觉还是很克制的,没有什么肉酸的画面(对比大独裁者),都是靠对白和荒谬情节来搞笑,欢欢乐乐的就看完,才发现很短,有点意犹未尽。好想看《官人我又要》的正片,一定很惊栗哈哈~~
心酸欢乐
攒出来的段子,最大的问题在于完全不好笑,尤其驴那个,
早晚有一天彭浩翔会因为老梗而吃翔!!!
期望太大
酣畅淋漓
“电影是一种虚荣的工业。”/喜欢杜汶泽~/爆炸糖(嘿嘿,嘿嘿)/在我看来,片头的观众警示就是彭浩翔的不自信
好西无聊
電影都取名叫低俗喜劇咯!既然是低俗的,請抱著看喜劇的心態就好了!那來這麼多要求!
牛欢喜啊爆炸糖……
彭胖子的电影,并不艺术,只是好玩。倒是他的为人,蛮真实的,下流就下流,不装不下流。
很黄很猥琐
炒雜碎
导演丑点胖点没关系,没有才能还装真性情,这和街头的金链小混混有什么区别?
一般低俗,简直是监制有话说节目。。。。郑中基的发挥超赞哈,笑死,薛凯琪戏份几乎没有,海报有点坑。一年不看上几部这样制作小众的港片还真不算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