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孤陋寡闻,之前从来不认识雷诺阿,也没有欣赏过他的美术作品。
从这部电影中,我隐约窥见了一点点他的人和作品。
电影讲述的是晚年的他、家人和女模特的生活故事,故事从头到尾没有特别大的起伏波动,一条主线是他儿子和女模特的爱情故事。
电影的画面很美,像一帧帧油画一般清晰呈现,我很喜欢这种细水长流、娓娓道来的电影,让人内心很平静😐
电影也在通过一些细小的情节展现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正处于世界大战期间。
相比于战争,雷诺阿的生活环境更显得平静如水、悠然自在,这样也有利于创作出好的作品
故事刚开场的雷诺阿已经是个受关节炎困扰颇深的老人,坐在轮椅上、手上绑着绑带作画,仍然对生命力和画面的效果固执地坚持。
会纠正自己的小儿子使用正确的画笔,也因为钟爱少女光泽如绸缎的皮肤而让新来的模特伸出手检查。
影片的色调和构图都像雷诺阿的画一样充满生机,尽管身体在病痛和年迈中老去,但不停移动的光影和窸窸窣窣的风声,都透出蓬勃和美好的生命力。
雷诺阿说自己年轻时追求复杂,年老时开始想要更简单,再通过慢慢地调整将简单的调整到最好。
“生活中有很多烦恼,我不想再制造更多。
”所以雷诺阿只绘制姣好、美丽、有生机的画面,正如去水源头画画时的大风吹得状况一团乱,女人们的吵闹声和阳光的明媚生机,都让他露出了最真心的笑容。
安蝶作为电影的女主角来说可能并不讨喜,但是了解了相关背景之后,她其实也是一个对艺术有追求的女性,从影片开始她对雷诺阿说自己是艺术家,想必当时在面对一个有作品进入卢浮宫的著名画家面前说出这样的话,也是需要勇气的。
“雷诺阿的少年时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想去当兵,却不得不进入普罗旺斯的艾克斯大学攻读哲学和数学,大学入学一年之后他就毅然决然地休学去军队服役。
战时,他以准尉的军衔奔赴前线作战,却在数月后就因右腿负伤回到巴黎养伤,伤虽然养好了,却落下终生残疾,这一时期他迷上了卓别林的电影。
伤病并不能阻止他继续回到战场的渴望,由于腿伤并不影响开飞机,雷诺阿又回到军队学习飞行驾驶技术,学成之后被派去一个侦察机中队担任侦查员,也许是战争之神并不看好他,也许是电影之神在召唤他,他的飞行生涯也在一次飞行降落事故后匆匆结束。
”《雷诺阿》这部影片解释了让·雷诺阿为什么要去当兵?
重病残疾后又为什么依然以飞机驾驶员的身份继续参军?
首先,让·雷诺阿当兵本身或许只是出于一种简单而淳朴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因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志向,而他的哥哥已经参军,弟弟崇拜哥哥而选择同样的志向,这都可以理解,但是一般人在受到重伤后往往会有劫后余生之感,肯定不会继续参军了,况且,当兵打仗是非常艰苦的事情,让雷诺阿出生于相对富足的家庭,如此艰苦的士兵生涯对一个平时生活优渥的年轻人来说并不容易,而他这么做的原因,从《雷诺阿》中他与父亲的另一番对话可见一斑。
当让·雷诺阿因腿部受伤回家后与父亲奥古斯特·雷诺阿一起聚在餐桌上吃饭,奥古斯特·雷诺阿询问雷诺阿是否还回前线时,让·雷诺表示只要医生允许,便会去,随后两人产生了如下对话。
奥古斯特·雷诺阿:让,别和命运过不去,该放下的总是要放下,像软木在水中漂流。
让·雷诺阿(有些不耐烦的):我知道你的漂流木道理奥古斯特·雷诺阿:这并非道理,而是事实,当我还是陶瓷彩绘师时,机器突然改变了我的命运,加入我继续当彩绘师只能画画盘子,但现在我很快乐。
让雷诺转移了话题,询问:嘉比里拉在哪儿?
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老父亲并不想让儿子继续去参军,儿子对父亲的劝告有些不耐烦,但是无法了解原因,第二次交谈中,便知道了让雷诺阿为何会不听父亲的劝告。
两人有关命运的第二番对话发生在安蝶尔因为没有按时来做人体模特之时,父子两人在等待中产生了口角冲突。
奥古斯特·雷诺阿:告诉我为什么经过一晚她就消失了?
让·雷诺阿(略带歉意的):因为我要重返战场。
奥古斯特·雷诺阿(震惊而又无奈):很好,做你想做的,我不会阻止你。
让·雷诺阿(失望而又愤怒):嘉比里拉也是,你不阻止她。
她和我们在一起15年,她有选择家人的权利她的家人就是我们我什么都没做,是你吗叫她离开的。
你和以前一样狡猾 你是什么意思?
你一直躲在妈背后,你有名的“漂流木”理论,这是你摆脱做决定的方法。
胆小鬼!
就这样!
告诉你,你真令我生气。
别在对我说嘉比里拉现在不见的是安蝶尔,即便提香也会爱上她,她的胸部和膝盖,有型又坚硬,细致的皱纹,像闪耀的金光。
肉体!
没有别的!
从这两段对话中,便可以得知,父亲一直躲在母亲的背后,躲在命运的背后,某种意义上是随波逐流的人,而让·雷诺阿自小由嘉比里拉抚养长大,也正是嘉比里拉让他爱上电影,对于从小生活在一个接近于阴盛阳衰,母系社会版的家庭中,让雷诺阿向往一种男性阳刚的生活环境,因此他不惜一切代价试图逃离,可另一方面他无法忘记嘉比里拉,嘉比里拉原先一直做着父亲的人体模特,可在某种意义上,嘉比里拉给予了让·雷诺阿缺失的母爱,对于嘉比里拉的离开,让·雷诺阿有着无法抑制的愤怒,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在让·雷诺阿看来,父亲性格的软弱是罪魁祸首,父亲的“漂流木”理论成为他躲避一切的挡箭牌,让·雷诺阿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因为如此,他一定要重返战场,不同于父亲,让雷诺阿始终是一个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也正是让雷诺阿的这个性格,尽管他此后的电影生涯风雨飘摇起伏不定,但是他始终没有倒下。
1926年雷诺阿拍摄了根据左拉小说改编的《娜娜》,由法国和德国共同投资,本片仅法方的投资就超过100万法郎。
本片完成后却遭遇票房滑铁卢,雷诺阿甚至需要卖掉父亲的画作来偿还债务。
但是雷诺阿并没有停止电影的创作,接下来连续拍摄了五部商业片来扭转经济亏损的局面。
30年代,雷诺阿进入创作的全盛期。
《母狗》、《乡间一日》《大幻影》《游戏规则》一系列足以载入史册的名作在这一时期诞生,并确定了雷诺阿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但是《大幻影》荣获威尼斯金狮奖后,随后的《游戏规则》却因为其背后深刻的寓意,上映不久后便被禁演,审査机构认为影片“伤风败俗”,军事检查机关认为它“涣散士气”,很多(资产阶级)观众认为它是对他们的“人身侮辱”。
雷诺阿当时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游戏规则》问世时遭到的失败太让我丧气了,以至于我决定,要么不再拍电影,要么离开法国。
”不但在商业上惨遭失败,同时也结束了雷诺阿在法国的电影生涯,他不得不迫于来自各方的压力离开从小生长的故土,雷诺阿费尽心思的影片遭到他一生最惨痛的失败,雷诺阿本人称为生平最大的耻辱。
直到20年后的1959年,电影才在法国得到全面修复后重新上映,得到了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难得的永恒经典’影片也重新获得了它在电影史的地位。
但即便如此,雷诺阿也并没有放弃电影,他在美国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
雷诺阿遭遇重重困境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电影事业,正如他年轻时执拗的戎马生涯一般,他一生都在试图反抗着父亲留下的“漂流木”理论,他不愿做一个随波逐流的漂流木。
他自己主导了自己的命运。
《雷诺阿》这部影片也讲述了雷诺阿为何会在退伍后选择拍电影,而选择电影事业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
正如前文所述,在影片《雷诺阿》中,当让雷诺阿刚刚回到家与父亲在餐桌前交谈时,首先问道:嘉比里拉在哪儿?
嘉比里拉是谁,他对雷诺阿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从影片中并无法全然了解,众所周知,表姨妈嘉比里拉·雷纳尔是让雷诺阿的表姨妈,她对雷诺阿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父母平常繁忙,照料他的工作就交绐了嘉比里拉,可以说雷诺阿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她的身边度过的。
从雷诺阿两岁左右开始,嘉比里拉就常常带他去看电影、戏剧甚至是木偶戏的表演,懵懵懂懂间,电影与戏剧就此与他结缘,并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尽管他从未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但是雷诺阿从小便诞生了对电影的浓厚兴趣,某种意义上说,雷诺阿电影的启蒙老师正是嘉比里拉。
影片《雷诺阿》中刻意在故事的开场设置了如下情境,母亲已经去世,老雷诺阿的人体模特嘉比里拉被母亲赶走,并找来新的人体模特,随后母亲去世。
这三个女人分别在雷诺阿的人生当中担任着什么角色呢?
让雷诺阿的亲生母亲给予了让·雷诺阿生命,在让雷诺人生的道路上,他的母亲陪他度过了人生的第一阶段:童年时期,进入少年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料孩子,阿嘉比里拉对让·雷诺阿兄弟三人均给予了足够的照料和关爱,对于让·雷诺阿来说更是如此,嘉比里拉陪伴让雷诺阿度过了人生的第二阶段,让·雷诺阿能够对电影萌生兴趣全部仰赖嘉比里拉。
让·雷诺阿进入青年时代后,安蝶尔是父亲的第二任人体模特,让雷诺阿与她产生了爱情,(虽然影片没有表现,但安蝶尔正是让雷诺阿的第一任妻子)安蝶尔一心希望成为电影明星,这倒是与让雷诺阿的兴趣相投,但是在遇到安蝶尔之前,电影始终只是让雷诺阿的一个兴趣爱好而已,让·雷诺阿之所以愿意投身于电影事业之中,与安蝶尔有莫大的关系,让雷诺阿后来曾经说:自己投身电影事业的目的只是想让妻子成为电影明星。
1924年,他为妻子主演的电影《卡特琳》担任制片人,同年,他还执导了妻子主演的《水姑娘》,此后几年的时间,让雷诺阿的妻子始终担任着让雷诺电影的女主角,随着默片时代结束,两人分道扬镳,于1935年两人正式离婚。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正是安蝶尔让雷诺阿开始将兴趣爱好转为自己的一项事业,也就是说,让雷诺阿从影迷转型为电影从业者的直接原因便是因为他人生中的第三个女人:安蝶尔。
我喜欢传记片,艺术家的传记片尤其爱。
这部电影有两条线:一是晚年的雷诺阿的绘画;一是小雷诺阿尚和安蝶尔的爱情。
可圈可点的是李屏宾的摄影,画面很雷诺阿。
电影讲述方式有些涩,零碎,行云流水感不足。
米歇尔布凯饰演的雷诺阿是全片的亮点,惟妙惟肖,至少我认为那就是真实的雷诺阿。
我看过一张雷诺阿的黑白照,他坐在轮椅上,变形的手抓住画笔。
片中有很多雷诺阿手部的特写,用布条紧缠着,让人心头一紧。
雷诺阿有一句名言是:我画女人的背,画到可以抚摸的样子,就停下了。
电影里还有一处我非常喜欢:大量的运用风声。
电影的前半部分,几乎几个分镜头之后,就有风声袭来。
加之轻柔的弦乐和钢琴声,整部片子的配乐极其简单,和画面相得益彰。
厨房是电影中的一个经常出现的场面。
安蝶尔在厨房发脾气摔雷诺阿的盘子;仆人们在厨房里合唱关于巴士底狱的歌;厨房里尚和弟弟的对话;尚上战场前和女佣的告别……厨房,是一个家庭最有烟火气的地方。
雷诺阿的儿子小雷诺阿没有成为画家,而是成了上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导演。
他为父亲写了回忆录,最后写道:父亲生前一再关照他们,千万确认他已经死透了,才能入殓。
为什么呢,因为雷诺阿生怕被活活钉入棺材。
片中几处雷诺阿真知灼见的语言,我都截图保留下来。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这位法国印象派的大画家,擅长抓住那一闪即逝的光影和氛围。
你瞧,他总是在户外画画,那些作品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享受到美的滋味,还能引起共鸣呢。
这部电影呢,讲述的是雷诺阿晚年的时候。
那个时候,他深爱的老婆已经走了,自己又得了关节炎,疼得厉害。
关键是,他的儿子还在部队里受伤了。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他过得可是相当的痛苦。
不过,直到那个年轻漂亮的模特安蝶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才觉得春天又回来了。
可惜的是,回家养伤的儿子也看上了安蝶,这可让雷诺阿陷入了纠结和痛苦之中···这部电影就像艺术品一样,每一帧都像是雷诺阿的油画,那些圆润柔美的女子、鲜艳震撼的色彩、明亮欢快的气氛···但是,从头到尾,都有一股悲伤的情绪在里面,那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生老病死之痛。
雷诺阿的画作总是洋溢着欢乐,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他在病痛中挣扎,这位法国印象派的大师依然热爱生活,用那双颤抖的手创作出了一幅幅美丽的作品。
和同时代的印象派画家不同,奥古斯特﹒雷诺阿是一个对婚姻和家庭都绝对忠诚的人,影片中屡屡被儿子们提起的嘉贝莎拉不是雷诺阿的情妇,她是他妻子艾琳的表妹,也是他雇佣了15年的模特。
雷诺阿出身贫寒,学得绘画技能后在巴黎靠给委托人绘画肖像画为生,他的委托人多是些有钱人家的太太,太太们华贵的衣饰需要在画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雷诺阿凭借高超的技法做到了,但是正因为作品过于写实,或者说过于细致地描绘衣物的款式、质地和光泽,雷诺阿的作品被评论家们批评,说那是时尚版画,是美女写真……总之不是美术意义上的肖像画。
影片中的雷诺阿和让在河边有一段对话,大意是说,现在的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画画,不需要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花头。
雷诺阿说这番话既有自我解嘲的成分---此时的他既有风湿病、关节炎,又中了风,手指根本无法灵活动弹,能画画已经是靠他钢铁般的意志在支撑了,追求纤毫毕现那是要他的老命;也有对过去画的那些“时尚版画”的揶揄和嫌弃。
结婚富裕之前的雷诺阿除了画阔太太,更热爱画那些让他感到“快乐、阳光的”生活场景,比如:《红磨坊的露天舞会》、《都市舞蹈》、《布吉瓦尔的舞蹈》、《雨伞》、《散步》等等,这些展示巴黎年轻人日常生活的题材,在雷诺阿的笔下,充满了愉悦、活泼的气息,影片也借雷诺阿的口说了出来:“既然那让你感到快乐,那么,就去做吧。
”他从来不画黑暗世界里的题材,宗教题材也不碰。
《La Promenada》(散步)画于1871年,现收藏于洛杉矶盖蒂博物馆1898年雷诺阿一家离开巴黎,来到巴国南部一个叫“滨海卡涅”的地方,从此他们定居在那里,一直到雷诺阿去世。
那里的家-科耶特庄园,于1960年被正式作为雷诺阿美术馆对外开放。
不知道是不是定居海边见多了身体暴露的浴女,加上病痛的折磨,雷诺阿一改以前的做派,爱上了画女性的肌肤和身体,说“”那些肌肤最容易接受阳光,让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
”雷诺阿大概在1898年得的风湿病,1911年中的风,妻子艾琳在1914年去世,影片的故事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讲起,描绘雷诺阿晚年时期的创作状态和生活。
妻子艾琳同样出身贫寒,是一名纺织女工但是她给雷诺阿带来了下半辈子的财运。
1891年结婚后的雷诺阿财运开始亨通,作品接二连三得到画商们的青睐,从此告别了贫穷,更在1898年到海边购买了房子,即后来的科耶特庄园,当上了仆人们嘴里的“老板”。
但是雷诺阿并不擅长处理财政大事或者家庭琐事,家中大小事务都是艾琳在打理,所以儿子让责备父亲一辈子都躲在母亲的身后,是有原因的。
然而不管是病痛也好,妻子的早逝也好,儿子执意上战场也好,模特儿玩失踪也好,通通熄灭不了雷诺阿对美术的热爱,连画笔都握不住的他,靠用绑带把画笔固定在手里,他没有怨天尤人,依然是好脾气,更没有残疾人兼艺术家的怪癖和毛病,这一点从女仆们对他的态度可以得到证实。
相比之下,儿子让就没那么清醒了,此时的他不知该何处何从,要是没有安迪这位缪斯的启发和鼓励,也许电影史上又少了一位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大师。
得不到雷诺阿的重视,得不到让的理解的安迪狂躁愤怒,她对电影有着单纯而朴素的憧憬,但是让的导演意识还没有萌芽,更没有成长,所以她注定是要失望和伤心的。
更令人伤感的是,十几年后,他功成名就,在影坛大放异彩,而她和他离了婚,从此查无此人,就连资讯随手可得的今天,也找不到有关她的只言片语,更遑论照片了。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导演吉尔﹒布尔多出生于1963 年,他的出生地距离科耶特庄园也就是雷诺阿美术馆不远,他从小就对印象派和雷诺尔耳濡目染,对印象派有着深刻的研究和了解,这部影片的画面、色彩十分接近雷诺阿的作品格调,所以我相信导演是无意识的,不是刻意模仿。
PS:影片其实有点闷,如果不是对雷诺阿或者印象派感兴趣,应该不怎么看得进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
影片似乎描绘了太多东西,但不得主旨。
剥离主旨,这就是我觉得的。
蝶,她真的如蝶一般,唯美,但你靠近她,她仍然媚俗,心机,自私,放荡,自以为是,热辣,却又真挚。
她有她自己的价值观,她并不合全部人的美。
每个人都是这样,生命里的经历和遗传,造就了人格,小儿子,应更甚了家庭的因素。
在这一个大家庭里,父亲负于盛名之下,人们性格不一,相处半生的佣女们,孤僻执着软懦自恃的父亲,孩子和已逝的母亲们。
父亲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家,这个家庭的矛盾性并不一般。
父亲要画年轻的裸女,安蝶应聘作为被画的对象,闯入了这个家庭。
刚见面时,安蝶问雷诺阿对他的意见,雷诺阿,说这女孩不知从哪派来的,地狱来的吧。
父亲与儿子们的偏见,群居的人与人价值观的碰撞,日常平淡的讲话,郑重、准备好的、仪式感的谈话。
电影似乎并不想讲什么主旨,只是缓缓地平铺这个时间下的人们的人生过程。
第二个儿子最后和父亲谈话,父亲强忍着拼命从轮椅上坐起,与儿子拥抱,不要做傻事孩子,他这样轻声地说道,你也不要爸爸。
雷诺阿早提及自杀,肉体的痛苦,心灵上的折磨,他拼命地绘画,这是他最后的热爱和信念,在人生的暮年,身体或许已腐朽不堪,肉体已支撑不了他活下去,我们却始终愿意相信,灵魂深处的力量。
也许作为父亲,他不合格,也许他也力不从心,他也百感交集,面对就要离开的孩子,只能轻轻叮嘱,不要做傻事,孩子。
什么是傻事?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我们无法定义。
它是人们普世意义上的关切叮咛,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普通老人迟暮时对孩子的理解.我说我理解你,不用言语。
我们看到影片中的和谐与冲突,灵与肉,自私和无私,个人的理想信念,世俗的普世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矛盾中碰撞,揉并。
电影展现了伟大艺术家,人生暮年,仍作为人的苦痛欢欣,每个人,和普罗大众一样的情感与羁绊。
雷诺阿曾问安蝶,你是谁?
我是艺术家,安蝶说。
生当何意,死自成独.
被阳光、绿树、溪流环绕的地中海庄园中,雷诺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执笔。
女性的美丽、小孩的纯真、自然的生机、家庭的温暖、生活的气息都留在画中了。
今时今日看到雷诺阿人物风景画第一感觉是我要去拥抱这片绿野和鲜花!!
心情都变成彩色的了!!
电影是纪录也是致敬,同样春风满面同样很美,一桢一桢细细欣赏!
Renoir是一部很美的法国电影,讲述印像派画家雷诺阿以及其子雷诺阿的故事。
电影风景很美,女人很美,生活很美;但是却从内到外透着一股深刻而无法抗拒的悲伤。
这股悲伤贯穿整部片子,从始至终,被背景音乐衬托的恰如其分。
这股悲伤来源于无法抗拒的命运(生命的局限性),以及终会打破宁静的现实与丑陋。
如同老Renoir所说:you can not fight with your fate.这让我想起诗人阿尔蒂尔·兰波所说:将怀疑的彩云笼罩大地,对永恒强力的反抗就是徒劳。
生命是有局限性的,老Renoir逃不过病痛,小Renoir逃不过战争。
老Renoir被病痛所折磨,每天都要经历一场浩劫,小Renoir是拖着受伤的腿跛着回家的。
在小Renoir回到家里之前,这个法国乡村的生活充满了宁静,欢乐与艺术,他的到来使得现实与丑陋介入。
影片中一处很强的对比就是Andree骑着自行车走在马路上,路边的草地里卧着、躺着、站着的受伤的军人目不转睛的看着这个走过的美女,他们有的跛了一条腿,有的瞎了一只眼,脸上蹭满了尘土泥巴。
丑与美的冲突,就是小Renior重征入伍与Andree宁静乡村生活的冲突。
小Renoir对法国命运的关注也是老Renoir沉迷艺术与女人冲突。
另外I,影片描述故事的发生时间也很特别,故事发生在一战期间,科技、文化、哲学都在这期间进行着革命。
老Renoir最初是画盘子的匠人,后来机器被创造了,也就是工业革命发生了,流水线普及了,工艺品变成流水线上的商品了,他不再需要手绘杯盘了,于是他拿起画笔变成了画家;而他所在的印象派又是美术界极具革命性的一个流派,影片的拍摄角度突出了光影在印象派里面的地位,他在努力不住瞬息万变的光线,他作画的速度越来越快,因为他想要尽可能准确的捕捉光线的变化,他在用颜色来塑造形体,而非线条,他直接观察自然而非在画室里面作画,他一辈子在尝试以孩子的方法作画,其实说的是要用孩子般童真且不曾受过任何概念所污染的眼睛从新来观察这个世界,云不再有边界,女人不再是独立于自然的轮廓线,而是浮于地平线上的一抹色彩,这一点是现代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最早体现;另一处革命就是mass culture“大众文化”“商业文化”的兴起,小Renoir和Andree最终进入电影业,进入好莱坞。
但是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不会随着革命而变化的。
Renoir从来不把他自己看做艺术家,他把自己看做匠人,世界上没有艺术家,有的是画匠、有的是木匠、有的是手工艺人,只有一个崇尚艺术的人抛弃浮华与美丽的表象(说白了,就是抛弃文艺装逼气),像一个工人一样一笔笔作画,一刀刀雕刻,他才能做出最真实的“美”。
还有便是,绘画中的女人总比电影中的女人要美丽,画面上的女人永远是缪斯(如Gabriel),电影上的女人总有着成为商品的可能性(如Marilyn Monroe)。
影片美丽的画面之下带着一股深刻的忧伤。
因为忧伤,美变得更美。
“世界上已经有了太多的丑陋,死亡、疾病、战争,我为什么还要增加更多的丑陋,我要创造”美“。
”“一个女人,不管是娼妓还是女王,都值得同样的尊重。
”“病痛会失去,美会永存。
”蔡艺璇美国 北卡罗来纳 2013.6.8 凌晨12:02
——观2012年法国🇫🇷版,吉尔•布尔多作品《雷诺阿》截取了雷诺阿耄耋之年的一个截面,概括了,或者说映射了他的一生。
此刻,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正酣。
雷诺阿也早就名满天下。
他进入了人生最后一个阶段。
他的两个儿子,老大尚,老二皮耶,都上战场了,并且尚腿受伤了,皮耶的一只胳膊被打断了……两个人都在后方医院治伤。
比他小20岁的老伴在去年冬天也挂了,家里只剩下十岁左右的一个小儿子,和四五个仆人——这些仆人原本都是他的模特,后来跟他上床,再后来又成为了他的仆人。
所谓“仆人”,也就是留在他家,照顾他的起居,做饭,修剪花园之类,一句话:他准备养她们一辈子,至少在他有生之年,他想养着她们——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即使在法国这样的国家,即使出来工作,也挣不到几个钱,更何况这些女人并没有什么学历、文化,只不过是她们年轻的时候长得比较漂亮——可以做雷诺阿的模特;再说,此刻雷诺阿已经名满天下,一幅画就能养活她们半年——他也不在乎那几个钱。
老伴死以前,给他找了一个新模特。
这位模特叫戴戴,人不到漂亮、年轻,关键还是一位文艺青年,喜欢唱歌、跳舞,相当电影演员。
自从老伴死后,雷诺阿已经垂垂暮年,提不起精神了,似乎他快要死了。
当戴戴来到之后,戴戴青春的活力,特别是她的青春的肉体似乎又唤醒了他——他连续不停滴做起了画,雷诺阿晚年的作品焕发出来一种少有的生气和朝气……当然,他已经没法跟戴戴上床了,可是在精神上却早就占有了她;用他的话说,是“相见恨晚”。
当老大尚回家养伤的时候,跟戴戴相爱了……于是父子之间开始了一种扭曲的吃醋。
但是,在这个家庭里,这种情况早已不是司空见怪了,因为类似的事情早就上演过多次……很多人不明白这电影究竟在说什么,呵呵,这电影就是雷诺阿的传记呀,说的是雷诺阿的后半生啊!
至于你从里面看到了什么,那只有你自己知道了,如果你没有看出来什么,那是你还没有看懂嘛!
我觉得:第一,通过这个故事再现了,或者说影射了雷诺阿一生的生活,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导演交代的够清楚的了;第二,雷诺阿的一生是艺术家的一生,雷诺阿的灵感大抵上是从女人——或者说从年轻女孩身上得到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喜欢她们柔软光滑的皮肤”,“她的乳房坚实,浑圆,轮廓曲线十分完美……”,也就是说,艺术家一生都埋在对女人的幻想里,这不仅是他的梦,也是他的现实;第三,雷诺阿是一位印象派大师,他以色彩征服人,而不是以线条……所以他对女人也是如此,他要的是女人的、以及女人给他的那种飘渺、朦胧的意象,并不是现实里的真实。
当然,雷诺阿也有真实的部分,不然何以跟一个又一个模特上床?
但是,作为艺术家的雷诺阿,这种真实并不是他的生活,而仅仅是他的艺术家生活的“下脚料”,或者“副产品”,仅此而已;第四,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价雷诺阿,也不要对他苛刻要求,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要求过去的雷诺阿,雷诺阿就是雷诺阿,这就是他的一生,这就是他的生命。
我们都喜欢大自然,就像电影的大自然一样,总是🈶️充足的阳光,阳光打在戴戴的侧脸,打在她的发梢;肩头、侧身,或者乳房上;森林,溪水,繁茂的植被,莎莎的风吹树叶的响声……谁不喜欢这些呢!
实际上,在雷诺阿眼里,年轻的、青春的胴体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上帝创造了如此美妙的人体之自然,画她们,欣赏她们,享受她们,又有什么不好、不对呢?
所以,当我们把人体——当然也包括男人的身体,当归大自然,并把他们看成是大自然的时候,或许才能读懂雷诺阿。
两个Renoir,三个,四个。照相师表示满意。雷诺阿是一个我喜欢的画画的人,可世界上不再有雷诺阿了。|不断停下来截屏。
4星全部给了美丽的演员,电影本身很烂。
父亲(在轮椅上): 走路现在要耗掉了我所有精力,(我宁愿放弃走路)我要用精力来画画,画到死…… 儿子(拄着拐杖): 我的朋友都在战场上,等伤好了,我就回战场。(然后回来,我们一起拍电影)…… 看过雷诺阿文学传记后,再看此电影传记,尤其耐人寻味。 不得不说,热爱电影的法国人的确用电影拍出了法国骨子里的精神……
腾讯版的翻译.....
#🍋观影# 太美了,摄像了不起,光用的太好了!剧情一般,后四十分钟可以不拍。
起初以为是讲雷诺阿与他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后来发现不是。老年病痛缠身的雷诺阿,战场归来的儿子尚雷诺阿,美丽任性的姑娘。取景地好美,大风,阳光,花园,色彩,细腻的肌肤。海报设计里片名是雷诺阿的签名,点赞。
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努力想要拍出Renoir的画面感。战争病痛与儿女生离和妻子死别,这是生活。闪动的光亮丰富的色彩年轻的肌肤,那是画。电影试图让观众更接近前者从而更理解后者,与导演儿子。美指和OST没的说,散逸的情节倒也有印象画的韵味。但总归缺了Renoir笔下的“瞬逝”感,滞且略做作。
老年画家有严重关节炎、白内障、丧妻,一个女神般的模特却能燃起绘画的热情,就像往生的妻子特意派来的天使。配乐有点熟耳,很不错!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视觉上最美的一部电影了
女人们,开启了他们的生命,滋养了他们的灵感,照顾他们的身心,一直到像落花一样萎顿于泥土……
摄影好好
其实这片很沉闷,是文艺青年的菜。除了露点,真的没什么好看的了。。。
没错克里斯塔的年轻肉体美好的不像一幅画,色彩厚重而清透。很美。然后呢,没了。原谅我。我很少看文艺片坚持不到最后,我放弃这部了。我不承认这个是雷诺阿的传记电影,我就是不承认。
病态。
我以为这是讲述画家雷诺阿生平的传记电影(虽然他的一生没什么传奇故事可以讲述),但实际上却是以他的大儿子——未来知名的电影导演——为中心所讲述的爱恨纠葛,让人看着有些意外。如今看来老套的爱情故事却发生在100年前,再配上印象派画家最爱强调的光影色彩,画面如同一副副油画般美好。
若不是真的很喜欢雷诺阿 这个电影真的看不下去啊 还不如看纪录片呢
2020.04.18新冠肺炎期间的第101部片子
170/365 以为讲的是雷诺阿的画和他的故事,没想到讲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他儿子和什么乱七八糟的。。。两星给的都是布景光影和拍摄。剧情真是无语了。
绝美的艺术性电影。这部电影的美学魅力足以让你忽略它粗糙的剧情而沉溺于这油画般的绝美视觉享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