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评分的人都是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国内没有上映的电影的啊?
国内没有上映,你们是在哪里看到的啊?
难道没有看就望空评分的吗?
你们这些评分的人都是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国内没有上映的电影的啊?
国内没有上映,你们是在哪里看到的啊?
难道没有看就望空评分的吗?
你们这些评分的人都是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国内没有上映的电影的啊?
国内没有上映,你们是在哪里看到的啊?
难道没有看就望空评分的吗?
你们这些评分的人都是在哪里看到的这些国内没有上映的电影的啊?
国内没有上映,你们是在哪里看到的啊?
难道没有看就望空评分的吗?
爱生爱,恨生恨.大家彼此不理解,这个世界就成了地狱.很多时候,人都是有情绪的和冲动的,真正恶的人,又有几个呢?没有人可以缓解这个世界的矛盾啊.所谓的正义与否,往往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立场不同而已.主角很帅,那个美军.最后他们被判刑了吗?
纪录片都有倾向性,这部严格算是故事片的电影模仿的也是纪录片的镜头语言。
它试图传播它所想传播的事实灌输一些它想灌输的态度,但事实上对伊拉克问题的态度人人心中都已是根深蒂固。
所以一个德克萨斯老牛仔不会相信他家二小子在巴士拉草菅人命,一个加沙难民不会相信米帝的人造天堂,一个豆瓣上的精英民煮斗士还是会闭上眼睛就是天黑跟着洋爹说洋话,而像我这样的亲阿人士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反对美以联合新殖民主义——这一切都不会因几个小电影而改变。
我个人相信米帝在两河流域决干不出什么好事——其一是因为我相信侵略者不会干好事,其二是因为我相信亚希尔老师。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句老话,即便我朝廷的征兵广告空喊着光荣咱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部分人就不要为西方的兵员质量嘴硬了,两块豆腐熬汤是一个味;至于编剧一厢情愿地安排鬼子们在炸弹袭击后才COS纳粹,那还是偏袒了人家国内的感情:超人不用变身他们裤衩一直穿外面,色厉内荏的暴行,是邪恶势力对最终审判的恐惧。
至于我敬爱的亚希尔老师,他来自多灾多难的伊拉克。
他有着阿拉伯民族的开朗和故土沦亡者特有的沮丧。
他很少提到逃亡前的故事,并决口不谈政治。
偶尔讲到家庭时会不由自主地看看身旁的妻子——我们敬爱的苏阿黛老师——眼中闪着欣慰的泪光。
讲到食物的时候他说底格里斯河的鱼是不能吃的,因为不干净。
我们只知道豕类是忌口却不知道鱼的典故,问了才明白——因为抵抗者击杀一个侵略军总是要把他的尸体扔到河里的。
可能善良的人儿会说这场天杀的战争人人都是受害者我说不是,施暴者可以选择不参加那邪恶的十字军,受害者却只得到一方光洁的墓碑并在新闻简报里被命名为恐怖分子。
我厌恶基地组织趁乱在伊拉克搞输出革命的行径,但是对那些在异国领土胡作非为的人,再残忍的报复都不算残忍。
以纪录片的手法拍摄了真实事件改编的哈迪塞镇之战。
因为对真实事件了解不多,不清楚电影与事实到底有多大出入。
虽然电影情节与内核是老调重弹,但是还是有几处使我反思。
重金属音乐一直反复的lies仿佛在告诉Marines这一切都是政府的谎言;最开始出现的主人公批判基地组织是一群疯子,但讽刺的是他与基地组织合作在路边埋炸弹,间接害死了无辜的平民;内心有负罪感的marine在事件发生前已经向上级表达了自己精神上的问题,但并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后来在冲动与刺激下屠杀平民,自己深受噩梦的困扰;万恶的政客们发动战争,军队高官当时批准行动并表扬marines的出色表现,最后在事情暴露后又寻找替罪羊。
就像主角marine说的一样“they don’t give a fuck about us.”最后看到新闻里的布什觉得他就是一个虚伪的war criminal,他的决定让多少人失去生命或是生不如死,不知道他自己会不会看伊战电影,夜深人静时会反思和自责吗?
据美国《纽约时报》日前报道,不久前,在伊拉克巴格达郊区的一个垃圾场里,该报记者发现了关于哈迪塞镇屠杀事件多达400页的秘密档案。
2005年11月19日,因一名战友在巡逻途中遭炸弹袭击身亡,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团第三营K连士兵杀害了伊拉克哈迪塞镇2400名平民。
这些本应随着美军撤军被销毁的档案证实了发生在哈迪塞镇的惨案,也表明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
美国时事评论员莫莉·伊文斯表示,精神压力不能成为杀害平民的借口。
用秘密档案生火做“大餐”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地坐下,发誓要讲出事件真相,然后开始接受秘密调查,关于2005年哈迪塞镇惨案的调查。
哈迪塞镇是伊拉克安巴尔省幼发拉底河畔的一个小镇,2005年11月19日上午,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那里杀害了2400名伊拉克人,包括一名坐在轮椅上的76岁老人,还有蹒跚学步的幼童。
秘密调查是2006年年初的事。
调查形成的档案曾被视为最高战争机密。
据《纽约时报》12月14日报道,最近,在巴格达郊区的一个垃圾场里,该报记者发现了其中的400页档案。
当时,垃圾场的一个工作人员正在用它们生火,准备做一顿熏鲤鱼“大餐”。
一同被发现的还有军用地图等机密。
据说,这批档案是和其他大批材料一起,被一名伊拉克承包商从美军基地运到垃圾场的。
那名准备用档案生火做饭的工作人员表示,他根本不知道档案上写了什么;在过去几周,已有大批战争材料化为灰烬。
“我们能拿它们怎么办呢?
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不过我们知道它们对美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烧了为妙。
”这位工作人员说。
这些本应随着美军撤军被销毁的档案,证实了发生在哈迪塞镇的惨案。
这一事件让伊拉克人憎恨美军,因为直到今天,还没有一名屠杀者受到惩罚。
驻伊美军发言人巴里·约翰逊上校表示,这批档案至今仍未解密,因此发现后应将其销毁。
“虽然它们被以不恰当的方式丢弃,然后被重新发现,但我们仍然无权谈论里面的机密信息。
” 战争让士兵失去人性 惨案发生时驻扎在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的美军指挥官托马斯·卡里克上校,向军方调查人员描述了他目睹的惨状。
“喉咙被切开的尸体,有的被砍了头……” 这批被丢弃的档案显示,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
卡里克上校表示,检查站会遭到手榴弹的袭击,造成伤亡。
“你知道,这种事情有时就是平民干的……” 《纽约时报》的报道称,战争让士兵失去了人性。
当无法确定面临的危险时,向平民开枪就不是什么大事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在执行任务时,如果美军士兵觉得将受到攻击,他们会先开枪,然后再喊话,往往会误杀平民。
如果海军陆战队的士兵被藏在一栋建筑物内的人袭击,他们通常不会费时费力找到袭击者,而是一下子将建筑物夷平,很可能伤及无辜。
“当一辆车越过警戒线还不停下时,海军陆战队士兵便会朝其开火。
会有无辜的人被打死。
”名叫爱德华·萨克斯的美军军士长说。
萨克斯说,他和战友们不理解为何有那么多伊拉克人在检查站前仍不停车。
他的猜测是:他们是文盲,或者眼神不好。
名叫约翰·勒杜的美军上校说:“他们一直朝检查站走来。
很难想象接下来会有什么事发生。
” 炸弹袭击引发惨案 2005年,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团从加利福尼亚的潘德顿军营出发,来到伊拉克安巴尔省。
该团第三营K连被派驻哈迪塞镇,许多士兵是第二次或第三次到伊拉克服役。
安巴尔省是反美武装的大本营,在此活动的逊尼派和外国雇佣兵一直试图将美国人赶出伊拉克,消灭尽可能多的美国人。
伊拉克战争打响后阵亡的4483名美军士兵中,有1335人死在安巴尔省。
海军陆战队第一团到伊拉克的前一年,即2004年3月31日,美国“黑水”公司的4名职员在安巴尔省费卢杰被打死,尸体被焚烧,其中两具被挂在一座大桥上。
数天后,美军开进费卢杰。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美军同反美武装不断激战,安巴尔省一直处于混乱状态。
惨烈的战斗让许多美军士兵的精神濒临崩溃。
所有这些,为2005年11月19日在哈迪塞镇发生的惨案埋下了伏笔。
当日晨,K连由4辆车组成的巡逻队在哈迪塞镇遭遇炸弹袭击,20岁的一等兵米克尔·特拉萨斯当场死亡。
这枚炸弹被装在煤气罐上,用遥控器引爆。
不久,一辆出租车经过美军巡逻队。
美军怀疑车上的人是来查看炸弹的,便命车上的5人下车。
5人下车后试图逃走,被美军开枪打死。
在接下来的数小时内,另有19人被这些美军开枪打死。
事后美军称,被打死者为武装分子,但实际上,当天他们只在一户居民家中发现了一把冲锋枪,没有证据显示这把枪被用来袭击美军。
伊拉克无法追究屠杀者 据网络杂志《沙龙》报道,事发第二天,住在事发地点附近的伊拉克记者用录像机拍下了满是鲜血的现场。
后来,录像通过伊拉克一个人权组织转交给美国《时代》周刊。
《时代》周刊记者就此事询问海军陆战队,对方的新闻发言人杰弗里·波尔告说:“这是‘基地’组织造的谣。
”对于那些受害平民,美军称,他们“死于路边炸弹”。
2006年1月,《时代》周刊采访了哈迪塞镇居民,目击者证实这是一起血腥杀戮。
报道刊出后,美军于当年2月至3月进行了为期3周的调查。
调查由格雷戈里·瓦特上校负责。
调查报告从未公开,《纽约时报》设法从一位高级军官那里获知了部分内容。
根据这位军官的说法,尸检结果显示,2400名死者都有被枪杀的痕迹,绝大多数枪伤在头部和胸部,这难以用路边炸弹来解释。
这位军官用“处决式”一词来形容惨案。
事发几个星期后,海军陆战队向15名受害者的家属支付了赔偿金,标准是每名受害者2500美元。
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条例规定的最高赔偿额度。
其他受害者因有“敌意行为”而不予赔偿。
由于伊拉克临时政府和美国签署了驻军协议,伊拉克法律无法追究此事。
是否是对战争片有点免疫了,怎么不论那个视角我都厌倦了那。
这个状态让我难以保持客观公正。
又见伊拉克,又是伊拉克,呵呵,这些电影拍的染色体绝对有重合。
镜头对准的是,在米军管理下的伊拉克激化的矛盾,不论是米军还是还是那些米军组织,它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无人顾及那些命悬一线的百姓。
米军为了收拾自己的烂摊子,而那些圣战的穆斯林更是一些独裁者和军阀的合体,他们的上台也绝非伊拉克人民的光明之路。
电影中,对一句话印象深刻,一个50岁的老妇,穿着黑色裙子迎面走来,突然,从裙下拿出AK-47向你疯狂扫射...在海军陆战队的行动守则上,男人,女人,孩子,老妇,残疾人所有穆斯林都是敌人。
对与穆斯林的圣战组织也是同理。
伊拉克就是没人收拾的狗屎...影片中的故事是讲美军在哈迪塞镇遭到路边炸弹,一死两伤。
然后是他们残杀25人的报复行动。
细细想想,对于谁这都很残忍,死的人跟路边炸弹一点关系没有,而那些美国士兵为这件事可能遭受一生的谴责。
影片中的一句话真真切切,我们在这儿干什么,是的,我知道我们在这儿干什么,但是我们他妈的在这儿干什么!民族矛盾永远不可调和,泥牛入海,他每天都是在下沉的。
真的疲劳了,说到这儿了、brando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背景是小布什时期的伊拉克,一个叫哈迪塞(Haditha)的西部城市。
有个被解散的前伊拉克中年士兵,联合一个年轻的伊拉克商店小贩,找到了恐怖分子,帮助他们用炸弹袭击美军,报酬是1000美金,先收500,事成后再500。
前伊拉克士兵是为了国家,年轻小贩大概是为了刺激。
炸弹是用手机拨打,促发炸弹上的电子信号遥控的。
两人找到 了一个两边是小山坡的村庄公路埋下了炸弹,然后拿着AK47占领了一处视野可以很好观察到埋单道路的民居,并把居民赶出屋外。
因为他们是在大白天埋的炸弹,所以几乎整个村庄都知道路边有炸弹这件事了,这颗炸弹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安的隐身同时他们已经知道了可能带来的危险,但是他们没有去通报美军,因为如果被恐怖分子知道了他们泄密,会把他们全部杀光。
少数人开始选择去外地暂住,大多数人留了下来庆祝他们的伊斯兰节日。
第二天,人们开始欢乐的庆祝他们的节日,而美军的装甲车也开来了,2名恐怖分子拨通了电话,顿时,一辆装甲车飞起,一名大兵阵亡,两名重伤。
陆战队领队下士组织汇报并开展简单救治,看着曾经朝夕相处的队友只剩半截身子,下士开始丰富,开始组织火力小组反击。
远方指挥部收到了士兵阵亡的消息,这已经是第51名了,(这里有个背景:伊拉克战争期间,因为美军士兵大量死亡而华盛顿受到媒体和民众的重重压力),指挥部下令可以采取特殊行动。
因为愤怒和总部的默许,士兵们开始对村子进行清场,老人、妇女、小孩纷纷被枪杀。
(经常有失去亲人的老弱妇孺加入恐怖份子的阵营当中,所以美军教导士兵要吸取教训一视同仁)。
恐怖分子则利用美军的暴行,激发民众对美军的仇恨,壮大了恐怖分子的力量。
事后,军方在新闻稿中将事情描述成,被杀的是恐怖份子,同时表示他们采取了规定内的执行流程。
下士被给予了勋章。
直到,一个学生记者将此事报出......理出一条战争中的仇恨链条:两国间谁到搞不清的原因,发动战争>正面战争一方优势,占领对方领地>弱方残余开展游击>在遭遇战中,优势方被偷袭>优势方开始需找凶手>凶手藏于人民之中>秉承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平民被无辜杀害>那些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去死,让平民拿起武器对抗>雪球越滚越大。
上面的模式在历史上的战争中不断涌现,最顶层的「国仇」,到头来变成了无数个「家恨」,然后顶层有一天突然没了「国仇」,跟着发表一番「散了吧」,无数的「家恨」边随风飘散无踪。
典型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反战题材电影,露出的冰山一角足以撼动整个世界。。。。。。。。。。。。。。。。。。。。。。。。。。。。。
浅层:拿着武器或手握权力的人,对于手无寸铁或弱势的人永远都占据强势地位,强势者可因一时冲动或个人恩怨,轻易的结束无数鲜活的生命。
只感叹生死仅在一念之间。
深层: 任何所谓正义的战争,实是各权力之间的利益博弈,政治就是少数人围绕着少数人的利益。
美国的士兵和伊拉克反美武装分子不过是各自权力高层为谋求私利而利用的工具是棋子而已,权贵们为达目的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即使伤及无辜,即使丢车弃卒也在所不惜。
受伤的永远是无辜的平民,从某种角度讲,美国士兵、伊拉克反美武装分子也同样是政治利益的牺牲品,同样是受害者。
2005年11月,伊拉克战争已经进行了整整2年8个月了,萨达姆已经被捕,国家正在进入重建历程。
然而,伊拉克民众并没有迎来和平的曙光,似乎也看不到什么发展的希望。
冲突和对抗还在继续,战火仍未熄灭,销烟依然弥漫。
哈迪塞镇,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伊拉克城市,或者称呼它为“城镇”应该更为恰当一点。
在这里,起码,在电影里,我们看不到它有什么特别的自然资源,它应该也不是什么政治焦点,也不存在着特殊的宗教意义。
在这里,美军为控制而控制,武装分子为反抗而反抗,平民,只有平民,为生活而生活。
美军士兵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来,每天重复一样的巡逻、警戒、检查、抓捕。
他们可以听摇滚,可以寻求娱乐,也像在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一样,开着同伴的玩笑,也开着自己的玩笑。
这似乎也算是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来,把别人当成猎物,自己也是别人的猎物,把别人当屎包,而自己,也是一个屎包。
他们知道为什么,因为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
袭击者甚至不认同那些武装组织的观念和行为。
他们是小业主、小商贩,他们会喝酒,即使这样做有违伊斯兰教义,他们会认为枪杀英文教师是疯狂的行为。
完成袭击后,他们有的要回去照看商店,有的要回家爱抚自己的孩子。
在生活的这一面,他们似乎也并不极端。
也许他们有怨恨,就像当兵20年,最后却只能得到50美元的遣散费,他们心中的不平似乎也有理由。
而平民,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买菜做饭、谈论家事、聚集取乐,我们都过着一样的小日子。
有所不同的是,当袭击者在他们家门口埋下一个炸弹的时候,他们需要做出选择,是承受来自武装分子的报复,还是承受来自美军的抓捕审讯。
鱼与刀俎,这是一个三方视角下的惨案。
不管是基于金钱、真主还是国家,袭击者总能找到借口;不管是基于安全环境、战友还是国家,控制者也总能找到发起行为的动机。
只是对于那些平民,可怜无定河边骨,不是执枪披甲人。
袭击美军的伊拉克武装分子逃脱了抓捕,对伊拉克平民进行报复屠杀的美军兵士们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审判,死去的只有无辜的民众。
他们似乎成了克林顿口中的“恶棍”,他们更是成了武装分子口中的“烈士”。
但是他们什么都不是,他们只是母亲、妻子、父亲、丈夫、女儿、儿子。
然而他们什么都不是,现在他们只是一具具尸体。
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是恶会永存。
不知道这种题材用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会不会更有力一点。
从改编电影的角度来讲,我不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这种三方视角(当然也很难说是“视角”,摄影机的角度和运动基本上不是基于个体的视点,从而也不太表现其心理活动)的叙事模式显得很凌乱、浮于表面。
只从一方,或者重点表现一方的方式会不会更好一点,起码应该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诠释可能?
但是,它起码让我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荒诞的事情,这也许只是众多大荒诞里的一个小荒诞,但那谁谁不是说过吗,百分之一可能的悲剧落到个人头上,那都是百分百。
很短很震撼。
血粼粼的真实事件再次告诉我们战争里最惨的就是普通老百姓
这算是电影还是纪录片?拍的又臭又长,幼稚至极。感受不到一点战争带来的紧张感,压迫感。要算商业片没有一点吸引眼球的场面。真不知道7.5的评分怎么来的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矛盾
带有明显的道德导向,没有客观呈现伊拉克战争,导演应该亲自去接触一下阿拉伯人,好好看看他们自己拍的dv。
感受有二:一,剧组也太不用心了,M2H上阵连个弹链都不挂,当观众瞎吗?二,只要是凭武力强行出现在别国领土上,再漂亮的借口都改变不了你是入侵者的事实,别人就会恨你,如何站得稳、损失少,这是一个艰深课题。美军一直就在这样的纠结状态中,而我们,也要认真考虑一下这个课题了~
没有一个是真的无辜。无论如何地球如果没有美国这个国家,包括我在内世界上会有更多活在地狱的人。哪怕现在已经很糟糕。
所以美国为什么去伊拉克?
this is war
仇恨滋生仇恨,冤冤相报何时了?战争是泯灭人性的苦难,不义的战争是苦难的巅峰。交战双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他人死活操纵民众、士兵的政客和煽动者是最可恶最该死的!拍得很真实很震撼!给战争下了一个绝佳的定义
以后下完电影一定要先过一遍看字幕完整不完整,我下的这个版本大概50分钟左右就没有字幕了,幸好战争题材台词成分比较少,还是能看明白个大概,我挺喜欢这种强调纪实性的电影,没有过分英雄化任何人,真实的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有反思,有警示,你不杀人,人就会杀你,就这么简单。
差强人意。个人感觉有无不丰满,絮叨。
装逼 这是战争ok??想当年我们怎么搞定新疆的 那就是你杀我一个 我屠你一村.........如果是我 我就会把方圆1公里的人 都杀了 以儆效尤
反战是永恒的主题 平民永远只是在战争与暴政中被迫接受
我觉得拍得很好,站在他们的角度已经很“反战”了。but,这仿佛就在看日本人拍一部侵略中国的片,然后前线日兵杀完人好痛苦,我也不想杀人啊,我们都是棋子啊,好后悔呀!…哎…算了白左已经很努力了
想知道伊战到底的真实故事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就看这个吧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饱经战火 我20岁 已经服务3期了 我们都经历了那些将纠缠我们余生的事情 我猜过了一阵子 你就会坚强了 你变得麻木" (Cpl. Ramirez)
战争真残酷,生命真脆弱,人类真傻逼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下层士兵和平民都是政治的炮灰,那些上层的人只在乎他们的利益、前途和荣誉,哪管下面的死活。执行战斗的士兵是陆战队总指挥部的炮灰,村民是族长的炮灰。古人说,兴亡百姓苦,如是。伊拉克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国中央核心财团的侵略性。
过于的追求技术上的真实与视角的全面,反而显得缺乏真实,而流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