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 《離開他以後》(Her)和《她消失以後》(Him)的製作者真是勇氣可嘉,連這些療癒系文藝小品都膽敢分拆上市。
在香港同期上映的不是上、下集,而是同一個故事(原名是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分別從男、女主角兩個角度敍述(分為Him和Her兩版本)。
一對夫妻分手以後有不同的遭遇和心路歷程,但最堪玩味的則是兩者的共同回憶和經歷處處隱伏著細微差異。
說這戲是「一雞兩味」並不準確,因為除了Him和Her兩個版本以外,還有第三齣Them。
兩齣《…以後》的取材跟比利時電影《破碎之家》很相似,都是有關夫妻二人在孩子逝世以後,因哀悼的步伐和形式不同而走上生命的分歧路。
在兩齣電影中,丈夫皆比妻子更急於讓日常生活回復原狀,而妻子卻久久不能走出那悲傷的幽谷。
《破》的原名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已提示了這故事並非療癒類型,而是一傷再傷,悲劇到底。
因為孩子的死把夫妻雙方對「世上有沒有神」、「有沒有另一個可能世界」等等在信念上的深層分歧殘酷地翻出來,對失去孩子的母親而言,盼望須在一些「不科學」的信念裡尋找,丈夫卻不斷阻撓。
《破》和《…以後》的妻子都曾嘗試離開丈夫,同樣抑鬱到自殺。
前者最終被丈夫逼上了絕路,後者則自殺不遂而慢慢重新上路。
若果「距離」是人面對哀傷的關鍵(最少對戲中的女性而言),那麼《…以後》的創作者Ned Benson便把兩齣電影之間的距離恩賜予其女主角Eleanor--那幾乎是兩個世界的距離。
原戲名暗示了女主角的重要性更甚於男主角。
若你先看Him,大概會感到納悶而就此打住;若你先看Her,或會想看另一版本,藉以充份地了解整個故事。
《她消失以後》(Him)比較悶是因為太現實:如何找回妻子和繼續工作都是現實問題,眼淚須先收起來才能走下去。
男主角把孩子的遺物全塞進儲物室裡,其哀傷只是被壓抑、推延(影像卻把角色的內在情感形之於外,保持著低沉的藍色調子),工作成了他給自己的藉口,直至他生意失敗之後才不得不面對。
最後他搬家之時,幾番躊躇才有勇氣打開密室之門,觸碰亡兒舊物。
敍事上,Him也是把「孩子死了」這事壓抑到後段,使觀眾一直不知到夫妻情變的原因,只能透過蛛絲馬跡去猜測。
Her比較好看,故事開揚而不壓抑。
雖然Eleanor一度難過得要自毁,她也一直很努力「回到正常生活」,只是丈夫成了其中最大阻礙,必須離開才不至於走上絕路。
她離家實是回家--回到娘家,父母仍把她年少時的房間保存如昔。
Her比Him豐富,因為後者雖然不斷有行動卻只是在一個框框裡打轉,前者則透過與其他人不斷的對話,以及對往事的再三回溯,讓新的可能性浮現。
這樣的療傷過程迂迴但綿密,也是繼續成長的契機。
《破碎之家》涉及宗教信念與哀悼的關係,當中男主角只容許一個絕對的「現實世界」,扼殺了妻子在其他「可能世界」中尋找出路的盼望,終至徹底破碎。
《…以後》分成兩齣戲,讓同一事件有兩種差異的情況並存,正表示了分成兩齣戲的策略,並不只是Ned Benson用剪接技巧來達成商業目的,因為Him和Her並非同一個故事世界的不同部份以兩種方式來組合,而是兩個「可能世界」並置對照。
藉著兩個差異世界的距離,Eleanor才得以從喪子的悲傷草原拐回來。
原載於「730視角」2014年09月22-23日
十月的一天,我偶然看到了《他和她的孤独情事》,觉得他和她分明是我爸妈。
我爸确实是詹姆斯麦克沃伊那个角色,帅气多金。
我多希望我看的是电影,不用承受结果。
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我妈妈,妈妈说《wild is the wind》很好听,关住门,放了一天。
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午夜,她光着脚在厨房烤肉吃,还说,一美很好看,她太喜欢英国男人了。
所以,她的前夫是长得很英国,很绅士,在英国留学,一件旧衣服都穿得一丝不苟,他的精致让女人沉醉。
英国老绅士,确实是特殊的存在。
其实区别英国人和美国人,除了语音不同,英国人优雅的又同法国人不同,眼睛是安大略的小小湖畔,风衣上永远都是潮湿的,贵族是永远神秘而矜持的,所以,热情起来才沉迷得不可收拾。
所以,王尔德永远都是爱尔兰的夜莺玫瑰小王子,一美永远是英格兰威士忌最隽永的味道。
我妈喝了口威士忌,说:“这个男人,一定是这个味道,看着他我想起了我前夫。
如今,我只能看着他年轻时候的照片微笑,或许这样更好,他也老了,迟暮的人,臃肿,也许我已经失去对他的爱,因为他再好,也抵不过磨难。
”远方的僧人敲响晨钟,妈妈深黑色的眼眸停在屏幕男主角的脸上,流水滚动着不忍落下,毕竟这眼泪是她和爸爸唯一的联络。
许多许多的爱皆是因神秘而生,就如影迷对影星的狂热,深以为见过了就永恒,不过是一颗流星,讲究什么永恒。
我和子都也不过是彗星来的时候,错去的空间。
我静静得和我妈盯着屏幕里的詹姆斯麦卡沃伊,我们三个都是假的,他在戏剧里,我们在戏剧外。
枫叶红的时候,下雪了。
我越来越喜欢麦卡沃伊的电影,越来越不在乎初恋在卧室自杀的事情。
初恋也是一个拥有光影里微笑的男人,听说他的血染红了床单,听说他死了好多天了,因为尸体恶臭才被发现。
他和我一样喜欢奈良的一座叫“美”的木质的建筑,我们同游日本,孤独得像两个孤魂野鬼。
说真的,我觉得我们都不如孤魂野鬼,至少鬼可以来吓人,我们只是两个孤独的人。
他爱着别的女子,带着我来疗伤散心。
他并不爱我,一路上只说着关于她的种种。
“她是那种云开雾散里也看不清楚得女子,你在任何时候都照不亮她。
她死了,为什么?
我们一起来过这里,我们有钱,她那么美。
”是啊,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美和金钱更好的。
我称他为初恋,也就是因为他睡过我一次。
我想他把我当作谁都可以,就是不要把我当作我,我会深深受到侮辱。
尽管这侮辱这样美好,这样不匹配我。
我们一起看过一部电影,《赎罪》。
他说,她比凯特奈特莉还有味道。
我那时候不知道一个高中生,为什么要喜欢这个平胸女人,也不知道詹姆斯有什么好看。
冬天,我买了一件最最喜欢的裙子,莫名得躺在窗上,我买了红色,和床单一样的颜色。
我想说,我离开真的和别人没关系,我离开,只是因为我不想存在,我觉得尘埃于我无益,我觉得我不太适合这个充满所谓正能量的世界,我与大家格格不入。
直到我看到一个红色的女人躺在那里闭了眼,我才放心离开了。
那是我,有时候也挺美。
一美
愛情是一門艱深的學問,許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參透其中奧妙,只能在跌跌撞撞中摸索,仍舊無法釐清其因果關係。
原因無他,愛情根本不是學術研究的對象。
愛情就是愛情,就是這麼一回事。
它既可以是真善美的純粹映現,也可以纏繞眾多現實因素,就像複雜無解的毛線團,剪不開,理還亂。
於是乎,美國導演奈德‧班森決定將一段愛情故事拆解成兩種不同的視角呈現,各自陳述,卻又相互呼應,企圖梳理這團解不開的結。
康納(James McAvoy飾)和伊蘭諾(Jessica Chastain飾)是一對結褵多年的夫妻,兩人看似幸福美滿,然而一場悲劇的發生,讓伊蘭諾決心離開這安穩的生活,拋下康納,去找尋新的開始。
突如其來的舉動,讓康納頓時不知所措,他一方面既想解開伊蘭諾留下的謎團,另一方面也要為自己的人生重尋定位。
至於伊蘭諾,她其實也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只能刻意做出改變,以覓得解答。
《因為愛情》系列的兩部電影《在她消失以後》(Him,以下簡稱《他》)和《在離開他以後》(Her,以下簡稱《她》)講述的就是兩分別人尋求解答的過程。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什麼是愛?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曾言:「如果我先前沒有盼望,也就不會墜入情網。
」點明愛是一種意志,來自於期盼,盼望那份我們所缺乏的東西,就好比柏拉圖的愛情神話裡,人們為了完滿而尋求與另一半的相遇。
這樣的愛或許閃耀著命定式的迷人光輝,但也存在著某種危險。
倘若圓滿必須奠基於兩個半圓的結合,那就意謂著愛是兩個人的交融,亦是自我邊界的消弭,是以張小虹形容為「合則天堂,分則煉獄」。
《他》的開頭,康納和伊蘭諾尚未分開,所以兩人像熱戀情侶般瘋狂,甜蜜之情溢於言表;《她》則起始於截然不同的氣氛,伊蘭諾靜靜從橋下一躍而下,因為兩人關係已出現裂痕。
兩相對比,不正是天堂和地獄嗎?
張小虹還說:「愛情有時卻又像硫酸,一種你儂我儂的相互滲透。
」《他》雖然以愛情裡的美好拉開序幕,但康納的那句「我就只有一顆心,好好待我」彷彿悲壯的預言,拉提出他在伊蘭諾宣告離開之後的嚴重失落,因為他早已將她視作「生命的重心」。
換言之,康納在進入這段關係的同時,便拋下自我──正確說來是放棄探求自我的可能──與伊蘭諾進行交融/焦熔之作用。
因此在《他》裡,康納不停找尋伊蘭諾的蹤跡,跟在她的步伐之後,意圖從伊蘭諾的身上找回自我;在《她》裡,伊蘭諾選擇去修習關於人、關於主體的課程,想從自身去摸索自我。
「遇見妳之前,我不知道我是誰,直到遇見妳才開始慢慢懂了,但現在又感到迷惘。
」康納自白道。
相較於康納很是依賴伊蘭諾,總是從她身上完滿自我,伊蘭諾似乎不那麼需要康納。
在離開康納之後,伊蘭諾立即斷了音訊,開始邁向嶄新的生活。
剛開始,伊蘭諾確實瀟灑得多,但漸漸地,她又開始主動走入康納的生活。
原來伊蘭諾同樣需要康納。
她的離開,她的改變,她的瀟灑,根本是刻意為之,好比剪了俐落短髮就想標誌人生分水嶺,也許鮮明,卻太過造作。
仔細回想,伊蘭諾的言行舉止不都是如此?
「接下來想做不一樣的事,接受不一樣的想法。
」她說。
不管是接受改變,抑或勇於改變,都不是什麼壞事,畢竟人生就是構築在變動之上,沒有任何事物仍維持常態。
問題在於,伊蘭諾是為了改變而改變,是為了逃避過去而強迫自己改變。
這就是為什麼她會沒來由地要求康納外遇,希望藉此來突破現況;這也是為什麼當凱蒂(Jess Weixler飾)關心她的狀況時,她是以「我可以『假裝』沒問題」來回覆,下一秒卻又說:「我突然開始想他。
」如果說伊蘭諾亟欲改變,那麼康納則是害怕改變。
康納的父親(Ciarán Hinds飾)曾提到「舒適圈」,認為康納像他一樣過度耽溺其中,不願跨步走出。
康納沉溺的是和伊蘭諾共築出的安逸生活,是以他跟蹤伊蘭諾除了是找回自我的存在,更是對「舒適圈」的眷戀。
其實,康納並非未曾做出改變,在喪子之後,他便急切於走出傷痛,繼續過生活。
不過,只要再三推敲,不難察覺康納的「改變」根本是為了「不變」,為了快速回歸「舒適圈」。
顯然康納對愛情的想像十分單純,仍舊流連忘返於永恆的期望中,企盼不朽。
康納與伊蘭諾,一方總是緊抓過去,停滯不前;一方則是拚命拋開過去,渴望前行。
誠如伊蘭諾的父親(William Hurt飾)所言:「悲劇是遙遠的國度,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與當地人溝通。
」因為無法溝通,每個人遂以各自的方式面對,使得理應攜手並進的兩人產生分歧,甚至相互拉扯,終將面臨僵局。
難怪奈德‧班森無須刻意強調喪子的悲痛,因為他們的關係早已面臨危機。
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差異,使得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可是別忘了,差異亦是互補的前提。
就像伊蘭諾的父母,一人是代表理性的學者,另一人則是感性的演奏家,兩人如何能相愛相守至今?
父親認為是「忍耐」。
為了去愛,我們得先化解差異,忍耐──或者說接受,遂成為唯一的途徑。
愛是無條件的,愛是利他的。
製片Cassandra Kulukundis於訪談時表示:「每一段感情的開始都洋溢著幸福快樂,直到某些不好的事情發生……這時你就必須做出決定:你們的感情根基是否牢固,可以繼續攜手前行,還是緣分已盡,只能分道揚鑣。
」在《他》和《她》裡,奈德‧班森刻意將兩人同場的幾段戲差異化處理,包括結尾:《他》的最後,兩人的立場對調,變成伊蘭諾跟在康納後方;而《她》則是結束在兩人的對望。
無論何者,皆留下開放式的想像空間,著實引人玩味。
相較於《他》因為沉溺於失去的悲傷而顯得抑鬱,《她》隨著伊蘭諾的轉變多了份療癒的作用。
尤其我是先看《他》,緊接著才看《她》,最後的對望頓時讓兩人的感情重燃光亮。
因為眼睛能點燃愛情的火花,而「看」更是確立了彼此在各自心底的存在。
我想,他們依然可以攜手前行;至少我是如此相信。
“等那么久,心都要等碎了,为何你还不来?
”“我已经如此痛苦,如此努力挣扎,就要够着你的手,为何你又转身离去,为何不再多等等?
”遭遇来自生命的暴击,总有人会率先复苏,着手创建新生活。
而另一些则迟迟缓不过来劲儿,被缠蔓的水草困在原地,挣扎也没有用。
面对这种剧变,原本步调一致的两个人开始变得不再一致,更为危险的二次伤害由此产生。
我是先看了 him 再看的 her ,不得不说顺序选得很对。
看到一美一步步去靠近,去试图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试图重建些什么。
影片的一开头他就说:我只有一颗心,对我仁慈点吧。
而女友说:Shut up!
随后献上甜蜜的吻。
而后来呢,不再有甜蜜的吻,而只有Shut up!
让人心疼他。
也忍不住有点埋怨,他妻子为何,为何就不能够稍微柔软一些,不那么抗拒他。
人们总容易陷在自己的立场里,只记得自己关注的那一部分,时刻感知自己在付出,在被伤害、被消耗。
却没料到别人也是一样。
就像片头的场景,一美记得的是:他们在饭店吃饭。
逃单。
一路狂奔。
到草地上接吻。
一美说对我仁慈点。
同一事件,妻子记得的是:草地。
萤火虫。
接吻。
妻子说我们要去租一辆车,漫无目的开,一美说我会想些不正经的。
所以后来一美会在自己饭馆运营的最后一晚,狂追那两个逃单的年轻小男女,又在追到后并不收钱,只摆摆手往回走。
他是在追年轻时候的自己,在追年轻时候,美好的爱情。
而妻子呢,她和小侄子去外面捉萤火虫,想起多年前的那个夏夜,想起被随口说起的那个愿望。
想起那次车震,她伏在他身上,他帮她穿内衣,他们一起跳舞。
在离家出走很久之后,一直对一美非常抗拒的她这次主动去找了一美,随便聊一聊,然后说走吧,就现在,我们去租一辆车!
一美则完全摸不着头脑。
即便是这个事件他们的记忆也不一样。
一美记得他穿着白衬衫,和她谈到了自己的父亲,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解开安全带。
她再一次吸引了自己,他把她压在身下。
难耐的情欲。
然后他想要说话,她说别——就像多年前的那个夏夜。
可他还是开口坦白:我和别人睡了。
(就是为此刻,him 和 her 并不在同一时刻开端。
him为饭馆的账单发愁,被店员欢快的音乐激怒。
回到家里依然充满柔情地对待自己的妻子。
求欢被拒。
妻子一本正经劝他去出轨。
而在her的版本里,这些都不存在,妻子一开始就跳了河。
)妻子呢,她记忆中的一美穿着黑衬衫。
自己一直在煽情,寻找过去的回忆。
听过去听过的欢快的歌,吃过去吃过的辣条。
没说几句话,她很快解开了安全带。
她抚摸他的耳垂,跨坐到他身上,解开他的裤子——一如多年前的那个夏夜。
然后她感觉到他的抗拒,她说:你和别人睡了?
他说是你让我去和别人睡的——他像个混蛋那样狡辩——你消失了,是你离开了我。
一美说他的妻子在雨夜离开了他。
妻子的版本是在雨中下车,步入空寂的地铁口哭泣,而他并没有追上来。
一美耿耿于怀的是——自己被要破产的饭馆折磨、被丧子之痛折磨、被那个席卷了他老妈财产发达之后又抛弃了他们的老爸折磨(他认为是折磨),仍然满腔柔情来对她好,照顾她,几乎每一步都迁就她——为何她还要离开自己?
为何她还如此厌恶自己?
而妻子不能释怀的是——自己痛得几乎无法呼吸,他却在仅仅遭遇噩梦半个小时之后,就去吃了午餐。
当晚他居然照常睡觉。
excuse me?
他说他一直陪在她身边,我们却可以想象得到,多少个夜晚,她辗转反侧,他却酣睡不醒。
我们彼此相拥,却又如隔万里。
就是这样的吧。
人生而孤独。
也生而自私。
自己不小心做错的那些事,都是事出有因,都情有可原。
而对方就不同,犯下的错总是低级、严重,完全可以避免并且不可饶恕。
我们早已经习惯了一边为自己开脱,一边放大对方的过错。
一边要求原谅自己,一边苛责对方——我已倾尽全力,为何你不多做一点?
原以为你会多做一点的呢。
电影对现在的我来说很难看他没那么吸引人我没那么能专注也没有喜欢的演员来吸引我的注意力天呐来来回回感觉看了三四天才看完这两部电影太折磨了相比来说我更喜欢她从跳河到学会化妆正是我需要走的石子路他整篇电影抑郁消沉whatlike男的好像真的会那样会吗?
本来想说会的话给我一个但想了想他他…好纠结一方面他肯定是个nice的伴侣另一方面他遇到问题又真的好消极救命 他家庭不和谐是万千原生家庭毁灭一部分的小孩之一俺心疼了 心疼一下同盟她真的很多人在帮他他真的几乎是一个人苟延残喘好可怜😭狠狠落泪了与其说是恋人分开后的不同视角不如说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如何一些大彻大悟的时刻了属于是不知道为什么把影片名记成他和她的浪漫情事是否情事必须浪漫
愛情是一門艱深的學問,許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參透其中奧妙,只能在跌跌撞撞中摸索,仍舊無法釐清其因果關係。
原因無他,愛情根本不是學術研究的對象。
愛情就是愛情,就是這麼一回事。
它既可以是真善美的純粹映現,也可以纏繞眾多現實因素,就像複雜無解的毛線團,剪不開,理還亂。
於是乎,美國導演奈德‧班森決定將一段愛情故事拆解成兩種不同的視角呈現,各自陳述,卻又.........
几年前在B站投的稿,这部电影有三个版本,当时只是快进刷了一美的颜,再加上这几年版权原因稿件差不多都被退了也一直没再完整看,最近在家里电视上看到有资源,趁着今天空着一边刷手机一边抽烟一边当背景放着,本来没想看完,可是渐渐的融入到了电影里,一对夫妻在出现人生危机后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个想逃离过往带来伤心的一切,一个想抓住身边熟悉的温暖,最后两人都只能满身伤痕,没有海边的曼彻斯特那么刻意的逃避和浓烈的无助,只是看完以后很平淡,一部柔和的电影。
燥热的春天里,看完后只有满满的落寞。
如果你将两部电影都看过,你会发现有一段特别有意思。
那便是一美和劳模姐租车出去遇到暴雨那段。
当两个开始亲热的时候,他们的体位和对话完全不一样。
在Him中,康纳主动说了自己与其他女生上床了,而在Her中,伊兰诺自己发现了康纳出轨。
在这两部里面,明显有点穿帮啊!
可惜并不是!
我的理解是无论在何时何地,人都会以自己为中心,总是向着自己相信的方面扩大。
而这两部电影更像自己的回忆录,有些记忆在双方眼里是各执己见的,就比如是妈妈追的爸爸,还是爸爸追的妈妈这样的问题,在他们心中都是,分别都是自己相信的。
所以,男生会主动包揽责任,女生会认为自己有第六感。
而当你站在双方的各自角度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
其实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是孩子的死。
在《他》中的电影简介是:相爱多年的妻子在留下成堆费解的话语后,就消失了,康纳要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她》一开头就是女主跳水的画面,她沉浸在孩子死亡的悲伤中,为了脱离这种麻木的悲伤,她选择了消失。
康纳真的不知道妻子为什么会这样?
他当然知道,是因为孩子的死。
但是他无法理解一直沉浸在悲伤中的妻子,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女主无法理解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走出来的男主一样。
在康纳看来,孩子的死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是这种痛苦是可以克服的。
但对女主来说,孩子的死是一种无法弥补、无法忘却的灾难,她无法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过去,然后重新生活。
最近看了几部女儿失踪,父亲都无法接受母亲一直沉浸在痛苦中而选择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像《消失的女儿》《公园里的孩子》等。
不论是刚开始,女主自杀,还是后来离开这个地方,其实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重新走上正轨。
都在说男主怎么怎么好,却没人看到女主的痛苦。
康纳可以用出轨和事业(餐馆)来排解自己的痛苦,那女主呢?
本来失去孩子这种事对女性来说就是难以接受的打击,这个时候丈夫还出轨还不能理解,谁都会想要逃离这种生活吧。
她和他两部戏有些不一样,我指的是在大雨夜车里那段,她里,是女方压在男方身上,并主动猜出了他跟别人睡了,他里,是男方在上,并主动承认出轨。
我先看的她,当时女主走进酒吧,女酒保的神情以及和男主擦身而过的戏,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看了他,印证了我的想法。
很喜欢他们热恋时的那几段,甜甜蜜蜜。
她里,让我深刻的还有她爸那句“这是我最好和最坏的时刻”。
总之,双方的家人、朋友真的都好棒。
2014.10.19//兩套電影的節奏十分鬆散,故事劇情不足以令一套電影一分為二再分開上映,只能說拖著又一套戲,分寫二人角度,其實一套電影的時間已經足夠。
6.8 看的双版,着实非常失望,可以剪成一部的片子分两部来讲造成了大量剧情重叠,这没什么,但导演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来突出他与她的视角之间微妙差别,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呈现与双线情节互补,这样最终我们得到的是两部沉闷的爱情剧情片
丧子之痛遇上七年之痒,两个重要背景信息由谈话明确传达。剧情有保留,男主角的情绪推动还算完整,性格塑造立得起人物。
这部片子特地看了加长的导演剪辑版。创意不错,可惜就是太作了,有点矫情。对男主故事中的小吃店三人组印象深刻。
所有的犹豫不决和踟蹰不定都是因为不够心狠手辣。。要是劳模姐能够像GONE GIRL那样不知道省了多少事儿~~我一美果然只是出来露个脸的。最后的长镜头是惊喜~~
看到最后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故事,有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介入,这个爱情故事就不那么爱情故事了。然而又比他们好太多。
他版比她版好,可能因为个人性别解读角度的原因。尽管很浪费时间,但我有点想看看“他们版”了,望文生义应该是开上帝视角。
说实话,什么鬼,飞机上看的,失望。
男人和女人有夫妻相。流星转瞬即逝,不过你不庆幸自己曾目睹过吗。拍得很细致,很多小感觉都出来了。我们居然有这么多东西,其实是时间积累下来的,或许是灰尘。男人想找个储藏室,直到把问题理顺。男人无法理解女人吧,一个婴儿的夭折如何会影响到两人关系。爱情又是如何随之消逝的呢?准备再看她版,或许能得到答案。喜欢的细节有男人在自己的餐馆看到一对没付账分两个方向跑走的男女,就像当初的他和她,会没命跑出去,追到男的,什么不说地走掉。还有父子之间的对话也颇值得玩味。结尾处尾随在男人身后的是她吗?不分明才好。音乐变调得好。男人在一段关系暂时中止后出轨很正常,孩子罢了。
剧情和人物设定是很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婚姻危机片:丈夫麦卡沃伊开着富有情调的小餐馆,他有一个饱历风霜情史丰富的名厨老爹,一帮谈天说地的最佳损友,但孩子早夭却成为笼罩在他和妻子查斯坦夫妻生活上空的乌云,并最终导致后者离家出走。本作主要特点或者卖点是作为两部曲中的上部,它只展示男方视角中的婚姻危机。由于男性常被认为或设定为两性关系中偏理性克制,无法理解感性的一方,再加上「故事真相」完全依赖女方视角,观众从头到尾看着麦卡沃伊不断和父亲,丈母娘,好友,甚至是查斯坦本人沟通,却无法理解对方出走的真正原因(也许因为根本没有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也找不到解决情感危机的方法。编导也许有意将观众置于信息有限的视角(想帮忙都不知道从何入手),使其能感同身受麦卡沃伊的迷茫不解,但这同时也导致节奏缺少变化而过于沉闷。
2.5,1星给一美
几乎已经忘记her篇了,故事很简单很快进行完。there's only one heart in this body, have mercy on me.
这是一部很神奇的电影,导演从男女两个角度拍同一个故事,就像女主有个mentor类似,这次男主的父亲充当了这个角色,让他知道沉浸在悲伤里是没有希望的,带着美好的回忆向前看才是他应该做的。两部电影的音乐都非常好听,而且没有记错的话,同样的场景用的是同样的bgm,感觉我又温习了一次!
最后变成曾经自己讨厌的人
看完了,感觉他更好…
生活小品/劳模姐演技动人/一美眼镜动人
Him篇冷色调,重在介绍剧情,适合先看。印象最深的就是男主与父亲一块儿送葬养的小鱼时,父亲问“不应该在此刻对小鱼说一点儿告别的话吗”,男主回问“这种所谓的告别真正起到过告别的作用吗”,父亲回答道“没有”。closure这种东西,哪来的那么容易。
1107#
Everybody's life sucks. 即是是在外人眼中最顺风顺水予取予求的人生,也有各种的不堪和困惑。男性思维模式真的很直线,所以其实有很多时候他们的确是处于搞不清楚状况的状态吧。
遗憾的是不够狠绝(是我审美歹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