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该影片中对话比较密集,第一遍看时还以为是讲一位憨厚老实人如何帮助FBI 揭露行业黑幕的片子。
但第二遍看时就觉得索德伯格特不厚道的将一大骗子拍的太低调、太隐晦了,以至于觉得这个骗子有时还挺可爱、有时还挺可怜,直到最后那些冰冷的事实来证明其无耻贪婪的内心,其实现实中的骗子之于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要不他们怎么会每次都会把我们骗得一愣一愣的呢
看了某些网友的评论,声称此片很难看,基本只能坚持个十几分钟。
对话流的影片很考验人的眼力。
你不能通过静态的画面和动态的运动来清楚明了的掌握电影的走向脉络,只能通过表情、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场景更迭来还原剧情本身。
有人说看不懂。
这也好理解,我们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电影中的一些典故,一些对时事的反讽,一些对热点的调侃,一些对商业规则的洞悉不是局中人很难引起共鸣。
还有一些关乎宗教历史的隐喻象征,更是想破头皮也不会明白。
所以说,看懂一部美国喜剧片里十个笑点中的两个就已经算合格了但很明显,该片不是一部纯粹的喜剧片,它的内核其实很沉重。
但导演,伟大的斯蒂芬索德伯格在剪切方面是位大师级的人物。
他弱化了这种类型片中常见的很多元素。
比如细致阴险的策划、紧张刺激的取证、明暗交错的心理、惊心动魄的追捕等等,他都一笔带过。
片中主角,那个玩弄一切貌似诚恳无辜的马克,本来应该是位智商超卓而心理阴暗、面容冷峻而心狠手辣的人物。
他的出场却在很多时候引发了强烈的喜剧效果、或者是明显的荒唐怪诞。
好像不是最终的大反派、而是一个小丑。
当然,影片的后半部分,马克的种种行为已经充分表明了这可好男人给了他所在的公司、给了执法部门一个好大的难堪。
你通过一部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影片似乎很难了解一个人。
或者,这正是主创人员在刻意强调的。
马克这个人在本片中似乎不是一个立体的存在,他似乎没有惊慌失措的时候,总是那么憨厚无辜的样子,即使谎言被戳穿,即使坐牢,也会将自己的生活打理的很好。
他做事不择手段,撒起谎来面不改色侃侃而谈。
导演似乎也不想大家过多的探究马克其人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了他的一系列行为。
只是以一种夸张荒诞的手法将他性格中的一面为大家展示出来。
影片只是隐约的提示了马克的行为本身应是一种最大的利己主义的表现。
为此,他能抛弃一切道德方面的羁绊,放下所有的包袱,轻装上阵。
我们常常相信骗子都是那些精明的,眼睛里闪着光芒的,满嘴涂满蜂蜜的家伙们,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他们也许长相憨厚,喜欢眯起眼睛尴尬的笑着,有一些难以忽视的小动作总是有点坐立不安也许是自卑作祟,他们似乎总是让你觉得欠着他点什么,他是如此的谦卑,如此的为他人着想,即使有些难以启齿的小理由。
真正的骗子也许已经无法把现实与他所营造的世界分开,如果他不将自己催眠又如何催眠这个世界?
所有的谎言都是身心不协调的结果,那就制造一个世界好了,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他是正义、善良甚至胆怯的,在这个世界里,一切行为都变得情有可原。
一开始大概只是些小伎俩,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度,那就谎称自己是个孤儿吧,人们大概都会同情那些被收养的孤儿吧。
实验总是不成功,找不出任何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有个讨厌的日本竞争者在投毒吧,等等,他为什么要投毒呢,也许是为了钱,在这个逻辑的世界里,我必须按他的思路做下去,是的,他不但指示人在我的实验里投毒,而且还勒索,我必须按他的威胁告知公司高层,——同时我的户头也会得到那笔不菲的金钱。
FBI被涉及进来了,我的表情该是如何呢?
不,为了公司着想,不应该将FBI牵涉进来,他们常常会做比需要的更多的事情,比如知道更多公司的秘密,我的脸上该是怎样的表情。
惊愕、愤怒,对那些人做了傻事的无语。
是的,只要稍微推动一下,那个特工真的监听了我的业务和家庭电话了。
他们确实在无法控制的范围之外,我们干了傻事。
而我,我只是一个,有点一根筋的,从小缺少父母之爱被一个有钱人收养的,老实人。
我为FBI收集定价的情报,我尽心尽力,我努力将自己的生活平衡在两种角色之间,我是一个正直的为政府工作的人,我做这一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除他们错误的做法,而我,我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生物学家,会得到公司的谅解,当一切过去,我会留在公司,因为他们需要我,并且我会得到一个更好的位置。
是的,我就是这样的,大家都相信我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也是这样的。
我不是一个精明的眼睛里闪着光的人,我只是个昏了头的傻子。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这样。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该如何平衡和认识自己?
《纽约时报》记者Kurt Eichenwald在2001年把ADM前副总裁Mark E. Whitacre的真实事件改编成了小说《告密者》。
09年Steven Soderbergh和编剧Scott Z. Burns合力把这部小说搬上了大银幕,由增肥近三十磅的Matt Damon扮演告密者。
于是我发觉Robert Downey Jr.其实没啥资格在金球奖上嘲笑Matt,虽然他也不过是在开玩笑。
这位憨态可掬的大叔和我父亲同年,生于1957年的劳动节上。
本片有三个好处:戏虐的音乐,黑色幽默的旁白和一群演员的出色演出。
Matt Damon自不必说,随着剧情的推进,不由让我想到了另外两个令人惊艳的角色《猫鼠游戏》中的Leonardo DiC和《一级恐惧》中的Edward Norton,只不过Matt Damon比那两个看起来要更加纯厚善良一点。
导演甚至请来了像Tom Papa,Patton Oswalt,Tom和Dick Smothers兄弟,还有Paul F. Tompkins这样正二八经的喜剧演员。
当这些配角合着电影的剧情出现在肥Matt的周围时,一位豆友给出了这样的评论“从下半部开始,每个配角的脸都是一个囧字”。
旁白是本片的另一大亮点,每当场景跳跃,就会有一大段琐碎有趣的旁白喷薄而出,其实都是Mark的一些挺无聊的想法。
唠叨的旁白也同时暗示了 Mark的躁郁症病情,以及他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么温厚的事实。
当你觉得Mark是只不过是有点大舌头的话,Matt便笑了。
他就像是一头北极熊,捂住自己黑色的大鼻子隐藏在白茫茫的冰面上,伺机捕杀。
但北极熊为什么知道自己的鼻子是黑色的?
难道撒谎是一种本能?
关于加略的犹大,历来有一种他是在人子授意下才做出告密行为的看法,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发掘后几经波折才被认定为诺斯底派著作的犹大福音。
但无论就正典四福音书的记载,还是按正常逻辑推论,耶稣在坦然接受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命运的同时,也确实知道将要出卖他的那个人是谁。
是利益驱使抑或被要求已经不再重要,犹大所扮演的,实际上是一个被利用的角色。
他绝非全知全能的神,也并非掌有俗世权利的罗马统治者,其个人悲剧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西科塞斯在他那部最富争议的基督最后的诱惑里将耶稣塑造为彷徨苦痛于自身宿命与责任的人之子,犹大却摇身一变成将全部热情与爱贡献给他的导师和事业的一位圣徒。
但整部福音书中最可玩味的角色,除了施洗的约翰,恰恰是这位“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出去吊死了”的叛徒。
当然不拿那一套神叨叨的基督教义来解构,本片的主题看起来要简单明了的多。
帝国主义(现在是寡头垄断啦)亡我之心不死,FBI都是一帮平时偷鸡摸狗出了事就过河拆桥的混蛋,(窃听我电话的人?
不,那是FBI,我们不做当地监视……怎么这么多年还是这个调调)以及,撒谎者绝对没有好下场!
同为擅长扮无辜装可怜的顶级骗子,有别于当年天才雷普利里那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这次Matt Damon演的是年届中年肥胖谢顶的成功人士,增肥30磅又垫上奇怪的鼻子不说,连前额的头发都被剃了一大撮。
上次入伙CIA时尚是天资英发的有为青年,给FBI做污点证人就颓唐落魄如此,美剧里对FBI的普遍敌意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这位戴着过时方框眼镜碎念个不停的马克大叔以他缺心眼的形象博得了不仅观众的信任——不需要剧透,也看得出他从一开始就在撒谎,还是情不自禁地替他的所为找借口。
还有FBI的懈怠,影片后半看到几位特工因为马克的弥天大谎而焦头烂额时,固然好笑,也会觉得很无奈。
这个充斥了商业欺诈和个人道德沦丧的故事实际上颇为沉重,抛弃黑色幽默的成分和Matt Damon神经质的独白,很可能会成为又一部辛瑞那。
索德伯格能在现实和虚构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在其中如鱼得水的游走,这是他的长处,但就像片中的马克为了利益欺骗了包括同事同谋亲人在内的所有人一样,导演也不得不以刻意误导的手法去解说这个几乎全是谎言的剧情,以至于连全片中唯一一句看似发自肺腑的质问都显得那么不可信。
若眼中所见,耳中所听的一切都是虚假,又有什么可以相信。
在今人看来,为了三十银币出卖基督的犹大,未必就比三次不认主的彼得私心更甚。
犹大之永久钉死耻辱柱,很可能是因为人们无法接受为全人类牺牲这一最高尚的目的,就算是命运使然,竟然建立在一个告密者谋取自身利益的行动上,没有犹大的背叛,也就不会有之后人子复活的神迹。
号称个人主义的西方价值观,在不义者的判定上,却与东方道德有着惊人的相似。
马克最后度过九年铁窗生涯,无法获得特赦,涉嫌操纵价格的ADM亦有相应处罚。
索德伯格并不想在人性层面上挖掘太深,将选择权交到观众手上,你可以认定他是商业规则的牺牲品,也可以认定他因为信奉利己主义注定满口谎言。
而不管选择相信什么,作为informant,或者betrayer,甚至仅仅一个liar,马克都有他无可趋避的罪与罚。
尽管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尽管有马特达蒙和索德伯格加身,但这个片子应该只适合于美国人看。
几乎全室内场景、密集的对话台词和难以理解的怪诞逻辑都有些不可接受。
主人公要不是精明过头就是蠢到家,想不出有什么理由成为FBI的线人结果自己把自己搞到坐牢,男主角的老婆又是一个什么角色,为啥要逼着男主角去当FBI的线人?
先从本人专业角度谈一谈。
本人本科是生物工程专业,硕士食品科学专业。
因此看到简介之后就很感兴趣。
看了开头,我大概猜测,男主的专利是采用工程菌将葡萄糖转化成赖氨酸。
那么葡萄糖的含量其实很多,而赖氨酸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因此这种专利显然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无论他是作为饲料还是食用。
而菌会产生病毒这个我没听说过,因为大多数病毒都是蛋白质加核酸,没有核酸的是朊病毒,比如疯牛病,那种不多。
因此我当时觉得他应该说产生内毒素这样的类似物质,而且一旦产生内毒素,就不好办了,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分离毒素,二是改造菌种,这两个办法都要耗费巨大的资本。
因此公司董事们不答应,就直接让投入生产。
当时我还挺同情男主的,这像极了我和我的导师。
不过没想到,这个病毒完全是男主自导自演,怪不得他说的是病毒。
但凡董事懂一点专业知识,也不会发现不了男主的阴谋。
接下来说说电影的笑料,是真的太多了!
精彩的几个,1.他为了给自己创造博人同情的人设,对外宣称自己6岁时,父母车祸双亡。
当他爸妈在家悠然种菜时通过记者电话得知,他们在自己他儿子的口中车祸身亡时的懵逼,要笑死我了。
2.最后在镜头前请求总统保释,一下看到他头凸了,我在想他经历了什么。
他就说他期间完成了3个硕士学位,我就懂了,变凸了,也变强了。
3.他和律师说,我做间谍的事不会和任何人说,结果第二天,他做间谍的事就上报纸,全国都知道了。
律师看到报纸的绝望表情,太好笑了。
4.当公司和美国zf都不帮男主的时候,为了诬陷zf,就假装自己被打被绑架,连自己老婆也骗,那里马特达蒙的演技太有意思了。
总之笑料太多了,几乎从头笑到尾,十足的黑色幽默。
最后说电影主旨,一开始我以为这个电影就是讽刺美国资本力量的强大,为了资本不惜违法。
进而一定程度讽刺美国政治的弊端。
但是看到后面,我觉得完全不是了。
男主的反转,让我感觉这就是十足的喜剧。
一个聪明人玩弄了一群傻瓜的电影,这群傻瓜包含了公司里面的高层,甚至fbi,最后男主甚至想玩弄总统,不过面对司法和总统,他还是没能成功,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政治体系的成熟,三权分立的制衡效果。
所以我觉得不是讽刺什么了,就当个喜剧看了,因此他的评分所以不太高吧,深度可能还是不够。
Damon shows us a different side of him in this "dark comedy". Like Burn after Reading, this film has George Clooney's mark all over it. The monologue by Damon is probably the funniest part of the movie. I have my sympathy for those guys at FBI and DOJ, and the constantly appalled attorney representing Damon.Definitely a must-see!
黑色冷幽默风格,内核沉重的喜剧片。
导演弱化了类型片中常见元素,如细致阴险的策划、紧张刺激的取证、明暗交错的心理、惊心动魄的追捕等。
马克并非一个立体的存在,他似乎没有惊慌失措的时候,总是那么憨厚无辜的样子(跟瑞普利很像),即使谎言被揭穿,即使坐牢,也会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很好。
马克的出场在很多时候引发了强烈的喜剧效果或明显的荒唐怪诞。
增重30斤的马特达蒙依然有型。
都说是一部充满谎言的电影,而我却粗劣的以为,最开始的那个是规避自我责任的谎言,而所导致的后续事情则都不再是谎言。
从头到尾,怎么看怎么觉得男猪因为怕事而不断揭露他人的事情,甚至不惜牺牲公司同僚的利益,告密潜伏,直到最后事情越揭越大,大到自己实在脱不了干系才坦言自己的“罪行”,才坦诚承认自己的“贪污”。
到最后,竟然还给予了他升职的待遇,说实在的,不知道怎么去理解这样的结尾。
Damon的电影评分总是很高
Matt的演技是越来越好了。为圆一个谎言要说一百个谎言,虽说是有点意识流,但情节紧凑
啊 看不出好来
舒服画外音的应用有趣
撒谎症天才 小马演的真好
喜欢影片的调调~
谎言说一百次对于自己来说就是真理
嘟嘟囔囔都不知道说了个什么
看的好累,跟不上步伐
哈,我被达蒙的老实相给骗啦
un Sode désormais habile à fabriquer des oeuvres mineures et divertissantes.Seule cette couche 70s (visuel & musique) confirme sa virtuosité
超不错。社交网络前的练手
看得我不太舒服
可怜马特戴蒙徒增三十磅
这大叔让我想起绝命毒师的主角。很喜欢那个蝴蝶的比喻。
有没有哪个聪明人可以骗尽所有人?答案是:有。好玩的电影,很黑色很讽刺~
我原先以为他是为了圆一个讹公司钱的谎而故意说公司有与竞争对手一道操控价格的嫌疑,原来他真的是内线,那。。这个。。也太幼稚了。
用了故意影响视听的手段,弱智的不是FBI也不是谎言,而是主视点代替观众被耍,所以出来黑色笑果...
费脑子,不喜欢
雷普利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