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在看传记题材电影的时候,很少想过演员和实际历史人物长得像不像的问题。
但是在《Creation》里,Paul Bettany的气质跟那张著名的水彩画上的年轻达尔文无疑是非常像的,那是一张苍白,贫弱但又固执的面孔,饱满光亮的额头,细密的金色鬓须,眼神执着,但目光并非咄咄逼人。
电影里,达尔文的大女儿Annie这个角色,演员和真人也有着一种很灵动的联系,当然,照片上的小姑娘表情是严肃的。
那个时代有着一种今天无法理解的严肃感。
相比之下,Jennifer Connelly的长相跟画像中的Emma不怎么像,但是她的气质,那种迷人的坚强、稳重又明智的形象,足够让人觉得她就是那个最终做出了正确决定和勇敢牺牲的Emma。
其实,如果继续注意一下电影里另外的两个龙套角色,就能发现影片在重现历史的方式上有那么一种可敬的严肃态度。
Joseph Dalton Hooker和Thomas Henry Huxley,就是电影开始不久跑来催促达尔文写书的那两个人,演员和真人也都有一点神韵上的相通。
这种后人和前人的神貌相似自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即使他们不像,这个小插曲也一样吸引人。
胡克和赫胥黎都是生物/博物学界的重要人物,尤其是赫胥黎,成就和名气跟达尔文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吧。
匆匆来访,三言两语,咄咄逼人的质问,一筹莫展的踯躅,平静的乡间小径,竟这样参与了影响历史的宇宙进程。
这种事情的发生是多么奇妙!
造物弄人啊!
近亲结婚导致他们的女儿患上了先天性疾病。
因为心爱的女儿的逝去,一心要否定上帝和灵魂的达尔文,倍受病痛和幻觉的困扰。
一方面,他极力痛恨上帝的存在,不相信上帝造出了各种各样让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自己生活方式,一方面又在女儿的幻觉里不能自拔。
他在否定上帝的同时有深信不疑的认为上帝在折磨他。
伟人也有脆弱的时候,达尔文几乎被击溃了。
他们用一种叫做水疗的治疗方法治疗疾病,但效果欠佳。
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脆弱,为了女儿,他跪在上帝的面前,恳求上帝放过他的女儿。
但这并没有用,上帝依然带走了她。
达尔文这无依无靠的灵魂还要寻找慰籍,但是科学只能让他越来越疯狂,心里你越来越无依无靠。
医生在治疗时问他,他是否有信仰。
精神的疾病还需要精神的药物来治疗。
没有信仰就无法痊愈。
这又是一个悖论,造物弄人。
都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灵问题的问题只能用心灵的钥匙来解开。
科学在这方面最终是无能为力的。
科学的问题靠科学来解决,人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精神的问题还要靠精神来解决。
女儿的死让科学显得虚弱无力,科学不能挽救人的生命,只能稍微延长而已。
人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信仰。
无论那信仰是人还是上帝。
在这部电影里面达尔文大部分时间处于自己的回忆与臆想出来的和女儿的对话当中。
此时的达尔文痛失爱女,又遭遇到自己的研究即将推翻人们的信仰的巨大变革中,他内心的苦闷达到了极点。
女儿安妮是几个孩子中最聪颖的一个。
她有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喜欢研究自己的兴趣,最爱听爸爸讲关于科学的故事。
她为了支持父亲的理论情愿被恶毒的牧师跪在岩砂中,这表明她小小年纪就有这一种倔强和执着。
在很多次达尔文给他的孩子们讲关于科学与自然的知识时,孩子们都无知的望向他,只有安妮懂得父亲在讲什么,这也使达尔文对她特别的疼爱更造成了安妮死后他长期的臆想与精神不振。
女儿成了父亲的知己,支撑着他的精神。
她一直引领这他直到那本巨作的出版。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挺不错的符合我的口味。
嘿嘿此片把一代伟人平凡化却让人们更能体会他的不平凡。
上帝给人们以启示:天下皆兄弟,人人平等。
(但不包括其他物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所有的一切生物都是慢慢进化而来的,包裹人类,遵循着自然的规则,无一例外。
我的个人理解是:人也应该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不应该凌驾于任何一切。
人也只是一种哺乳动物,并不高等。
他们不能和谐与自然,只懂得不断与之抗争。
去年底的时候,我的朋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的博客上发表了一张照片,主角正在幻灯片前演讲。
他当时正在埃及开一个关于进化论的会议,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
吴教授的注释中说演讲者叫Randal Keynes。
Keynes是个非常出名的姓,大名鼎鼎的凯恩斯主义的始作俑者。
我没有查证两个凯恩斯是否有联系。
1月底我到犹他州首府盐湖城出差,从汽车收音机中听到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正和Randal Keynes(兰德尔·凯恩斯)一起聊刚刚上映的一部关于达尔文的电影。
主持人介绍说,兰德尔·凯恩斯是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侄子,他也是达尔文家族的第五代外孙,名门之后。
电影叫《造物弄人》(Creation),由兰德尔·凯恩斯的著作《达尔文,他的女儿和人类进化》改编而来。
通过研究整理家族的历史文献、日记和书信,凯恩斯着力描绘达尔文的情感生活,尤其是失去女儿安妮以后持续多年的悲伤。
当时全美国只有7家电影院上映这部作品,没有一家在犹他,华盛顿地区放过几场以后已经下线。
我没有气馁,类似的机缘巧合哪能轻易放过?
北京的朋友去埃及开会拍到的照片上的人物接受美国电台采访的时候被我在犹他听到……我坚持在互联网上搜寻,直到最近终于如愿以偿。
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
女主角、达尔文的太太爱玛由詹妮弗·康纳利扮演,她从头到尾都没怎么露出笑容,全片中的表情基本上以眉头紧锁为主,即使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很难舒展开,特别象西施当年为越国的命运终日忧愁的样子。
其实往来达尔文家的没有白丁,他们中间包括那些后来进入教科书的鸿儒,象赫胥黎、显微镜的发明者胡克等人。
那是达尔文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前夕。
作为极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爱玛很难接受这本书中的观点,她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由上帝安排。
在电影中,赫胥黎的一句话证明爱玛并非杞人忧天。
他对达尔文说,“先生,你已经杀死上帝。
”达尔文完全理解妻子的担忧,他受困于两难之间,信仰与科学的冲突让他饱受折磨。
达尔文执意追求真知,同时他不愿让妻子生活在灵魂无法升入天堂的苦闷中。
他既要琢磨进化理论对整个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冲击,也要格外考虑对自己这个小家庭的影响。
达尔文的写作经常处于停顿状态,他给10岁的女儿玛莎解释说,假如整个世界不再相信是上帝为我们做好的各种安排,那么慈爱、信任、忠诚、荣誉等等都不再关键,一切取决于残酷的生存需要。
另外,你妈妈会特别伤心。
这部电影并没有多花笔墨表现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帆船收集标本等科学的历程,情感的历程才是重心。
电影叙事的“现在时”定位于写作《物种起源》的最后阶段,此刻的达尔文身体和心理状况都处于低谷。
犹豫的时候给他信心、失望的时候给他激励、困难的时候给他启发的是女儿安妮。
安妮已经在几年前刚刚10岁的时候不幸早夭,她一次次通过闪回与爸爸达尔文交流---“过去时”,在故事中的作用远远超过妈妈爱玛。
达尔文在闪回中经常给安妮讲故事,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经历,或者阐述进化论的基本含义,所以电影中还有不少二级闪回,即闪回中的倒叙段落---“过去完成时”。
大量的多重闪回加上英国口音给理解电影带来不少挑战,我直到看过第二遍以后,在多次暂停、倒带、快进的帮助下才算基本理清电影的叙事结构。
区分“现在时”、“过去时”、“过去完成时”的办法是看达尔文的头发和胡子。
人们最为熟知的那个智者达尔文是头发已经基本落尽、只有大把络腮胡的形象,也就是出现在10英镑钞票上的那个样子。
电影“现在时” 中的达尔文年轻很多,大约50岁。
相对而言,他头发更多、胡子较少的时候为“过去时”。
头发最多、几乎没有胡须的时候为“过去完成时”,也就是安妮听到的故事中的那个达尔文。
拍摄科技类的故事片相当不容易,进化论这种以地质年代为计量单位的题材尤其困难。
我一直记得伍迪·艾伦电影《名人百态》(Celebrity)中的一个细节。
女主角、电影明星妮可带着采访自己的记者回到儿时的住宅,在卧室里,她告诉记者,“从前我喜欢赤裸着躺到这张床上,看着自己的身体发育。
”当时我就替伍迪·艾伦着急过,如果真要用视觉手段表现这个过程,他又能怎么办?
很难想出什么好办法。
妮可说到的只是生命个体三五年的成长过程,如果事关物种千百万年的进化,象《造物弄人》这样,挑战无疑更为艰巨。
创作者当然不能象科普片那样用三维动画简单模拟,他们相出的是惊悚片的办法。
达尔文带着孩子们在英国乡村的草地上玩耍,碰巧就能看到狐狸猎取兔子的全过程,从而获得对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感性认识。
达尔文正跟牧师讨论着上帝造物的计划,刚侧过头去,镜头前就突然出现毛虫迅速孵化、鸟吃虫、大虫吃小虫、不幸落地的小鸟再被虫吃的食物链景象。
达尔文深夜奋笔疾书的时候,额头冒汗,双手颤抖不说,周围也不太平:大风吹起窗帘,玻璃瓶中的胎儿标本逐渐变形......整个场景预示着幽灵即将驾到,而不是一部科学丰碑就要诞生。
虽说缺陷不少,这部电影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
故事缺少内在的戏剧冲突,但达尔文与牧师、达尔文与妻子的两段交锋设计得还比较有张力。
在触碰高难度题材的勇气以外,创作者人性化表现达尔文的努力值得赞赏。
我们都知道进化论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很少了解达尔文的工作细节。
在优美的英国田园环境中、在疾病的折磨中、在痛失爱女的悲伤中,达尔文才得以完成《物种起源》并决意冒险出版。
他并非存心摧毁宗教信仰的革命派。
相反,终其一生,达尔文都保持着基督教徒身份,最后荣耀地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借用达尔文的理论,我看这部电影应该算人工选择的结果,不是自然选择。
朋友的博客是直接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对进化论在美国的遭遇很有兴趣。
在犹他旅行期间我采访过当地最大的水族馆,跟海洋生物学家背景的馆长聊天的时候,我问他是否相信进化论,他说相信。
进化论在中国一直被看作科学真理,很难想象记者会问科学家类似的问题,在美国可以。
根据2008年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高达44%的美国人拒绝接受进化论,他们相信神创论,其中当然应该包括科技界人士。
另外,也有前卫的科学界人士试图在宗教信仰和进化论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他们的床头柜上可以同时摆放《圣经》和《科学美国人》杂志。
他们认为,科学理论不会威胁到信仰,进化只是上帝造物的一种优雅方式。
站在广州的巴士上,世界越来越窄,领悟到地球村是挤出来的。
像人们整天焦头烂额却还是挤不出时间,这个世界也挤不出真理。
所以GOOGLE退出了中国,国人们说,不会留恋。
偶尔听说,有人跳楼了,人们感叹世界太挤了吧。
于是乎,导演们把网线断掉,开始拍戏。
电影里,犹如北岛说,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里面我只做一个人。
达尔文甚至连人的身份也不敢奢求,在一个没有人的时代里面他只管做猩猩。
感谢导演,以免过于悲观,这是一头勇气可嘉的猩猩。
一方面是宗教的愚昧,无知,盲从。
一方面是达尔文理论之科学的言之凿凿。
达尔文在陷入这个基督教渗透直至骨髓的社会与虔诚的妻子的两难当中,随即被塑造成拯救宗教社会于水深火热的英雄形象。
在这里导演成了泥菩萨,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也许导演最终也是忘不了,自己玩的不过是成人叠积木游戏。
所以 ,电影的达尔文差不多疯了,面对各种压力,女儿的死以及人生的虚无,达尔文用智慧知识伪装下的灵魂显得孤立无援。
太太说,“你的灵魂病了。
”一个英雄猩猩,一个呻吟的灵魂,为此,我也许可以原谅这一位导演。
他也许是井底之蛙,但也算一只有点诚实的青蛙。
不过,你掐掉网线,拍下这样一部电影,写下的一段话,其实也是对全球化的一种藐视。
因为不仅时间上的推移,物种没有进化,空间上的改变,你还是找不到不失眠的理由。
井底之蛙可以自娱自乐,若不是来自于井外的强大膀臂,你就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
突然想起了以前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咪姆的动画,讲的是一个小小的咪姆带着小主人公穿越到每个奇迹发生的年代,了解每个科学家的生平,很了不起的一个东西,可惜找不到了。
其实想来,我们那个70年代,其实并不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很多很好的东西留下太多好的记忆,至少从这方面来说是充实的。
电影本身,说得是达尔文走出丧女之痛的故事,但感觉上拍得有点断断续续,比如宗教,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方面的冲突,其实原意应该是达尔文在女儿死后始终纠结于自己的观点遭到天谴,和爱妻的对其的那一丝恨意。
在上帝至上的氛围中长大,却要去从事违背自己信仰的事,这样的观点深入下去,可能影片最后的和谐就无解了,那我们看到的达尔文就无法作为一个感性的父亲和丈夫而存在,所以电影弱化了这段冲突,也始终给我有点偏柔弱的感觉。
有一本传记叫《达尔文,他的女儿与演化论》,不知道影片是不是改编至此,单从介绍来看应该是,对自己来说,看过一点严复的《天演论》,但据说这东西带着若干政治的见解在内从而有点偏离了《物种起源》的论点,多看书总是好的,但每一本都去看,会懒、会累,以后吧。
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
女主角、达尔文的太太爱玛由詹妮弗·康纳利扮演,她从头到尾都没怎么露出笑容,全片中的表情基本上以眉头紧锁为主,即使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很难舒展开,特别象西施当年为越国的命运终日忧愁的样子。
其实往来达尔文家的没有白丁,他们中间包括那些后来进入教科书的鸿儒,象赫胥黎、显微镜的发明者胡克等人。
那是达尔文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前夕。
作为极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爱玛很难接受这本书中的观点,她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由上帝安排。
在电影中,赫胥黎的一句话证明爱玛并非杞人忧天。
他对达尔文说,“先生,你已经杀死上帝。
”
看完PB新片《造物》后,忽然想起去年圣诞前夜曾在西门堂领了份《方舟》五周年特刊,把路德的部分看完了,审判达尔文那个版块没看(所谓战争只有妥协从来没有终止么?
),于是找出来翻了翻,我本人骨子里反感一切狂热的、非此即彼的论调,不过还是有几句可以摘录出来,跟电影关系不大。
“与其说进化论是科学,不如说它是宗教。
”“进化科学很像一种宗教的理由是达尔文主义者企图征服全世界的那种狂热。
”“不论科学参加什么别的目标——宗教、政治、种族——之后,科学家本身必然沾上狂热。
” CREATION中文片名翻译成《造物弄人》不对,但却相当具有讽刺性。
电影选取在查尔斯·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前后这段时期,他因为写这本书遭遇到的精神折磨和家庭内部的障碍。
电影没有完整的故事线,而是充斥了大量的碎片,达尔文在现实、记忆、幻觉三重时空中穿梭,他的喃喃自语、他的怀疑、他的自我斗争,他讲述的一个个故事。
一切开始于他挚爱的长女安妮的死亡。
安妮从一出生就被父亲作为“类人猿”性质的实验对象,达尔文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了女儿婴幼儿时期成长的点滴情况,安妮从小接受了他的进化论教育和对生物学的兴趣。
并且由于她的进化论知识,她还与牧师起过冲突。
在一次海滩旅程中,安妮不慎着凉,得了重病,达尔文将她带去接受他所信赖的水疗法,水疗法没有成功,安妮死去。
达尔文陷入巨大的悲痛与自我罪疚中。
因为他和他的妻子是近亲结合,达尔文认为这造成了安妮的先天缺陷。
电影中点出达尔文和他妻子结婚的目的是为了养育出优越的后代(?
),但这桩实验因为安妮的死而破产了。
达尔文进一步把罪责归结到自己强行带安妮去接受水疗法,并且隔绝了妻子陪伴在女儿身边的机会。
深刻的负罪感和痛苦使他陷入了不正常的精神状态,在幻觉中死去的安妮仍不时出现在他的身边,与他交谈。
宗教信仰的丧失亦使他无法从女儿的死亡中获得安慰。
精神上的不正常导致了身体也出现衰败,他不能持续写作《物种起源》。
与此同时,约瑟夫胡克和赫胥黎又激烈地敦促他尽快完成《物种起源》,以彻底坚决地击败有神论者,摧毁宗教,杀死上帝。
在家庭内部,曾与他志同道合的妻子由于安妮的死转向了宗教,她对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则抱着抵制与谴责的态度。
曾经是好友的牧师也与达尔文决裂。
电影中还穿插了两段达尔文讲述的故事,一段是英国人企图通过对荒岛原住民小孩的文明化,来彰显基督的荣耀以使得这些未开化状态下的原住民归向基督信仰,但这项实验可笑地破产了;第二段故事则是一只猩猩的命运,她从丛林来到伦敦动物园,最后得了肺病死亡,死亡前向喂养她的饲养员做了一个人类的安慰手势,抚摸了他的脸。
前一个故事显得荒谬,后一个故事在达尔文的叙述中却充满了关怀和悲伤。
这第二个故事也是安妮最喜欢听的一个。
如同《美丽心灵》里走出疯狂的约翰纳什,达尔文最终也获得了自我斗争的胜利,恢复了意识上的清醒和肉体上的健康,写完了《物种起源》这部影响巨大的进化论著作,在家庭内部,他也获得了妻子的谅解和支持,子女们的亲近,回复到了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来,电影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交代《物种起源》之后的命运,也没有对科学与宗教之争发表任何明确的观点。
看似乎这又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全片中处处充斥着一种黑色的、压抑的情绪,无从宣泄的痛苦,其实全片到结尾时也未能够解决达尔文所面临的问题,并不单单是安妮的死亡所带来的,还有他自身的怀疑,只不过被表现得很隐晦。
CREATION里已经竭力避免去讨论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它把焦点集中在了达尔文个人的精神挣扎上,并且还表达得语焉不详,非常混淆,这是一个人内心的冲突,脱离了大背景,如果观众看它会产生什么联想,那也全是观众自己联想出来的。
关键(电影里提都没提)在于,达尔文理论后来被政治化了(也可以说宗教化了——达尔文主义者),它成为了反基督的尖锐武器(而且绝对不是单纯出于科学必须推翻宗教的目的)。
达尔文一开始想必就意识到了这点。
(在人类发展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达尔文主义的大流是灾难性的,适者生存的理论为强权者创造了毫不羞耻的口号,道德上的障碍完全可以忽视了。
) 电影中对神创论的直接驳斥几乎没有(至少我没看到)。
有趣的是达尔文的那两次激烈的反驳,创造出如此多的生命只是为了让它们死去?
还有坐在凳子上对牧师说的那段话,把牧师给气跑了……神创造出如此多的生命竟然只是为了让它们死去?
这是不义的,世间不存在一个不义的上帝,怎么能解释上帝是这样残酷的,不能解释,所以上帝不存在,只能以另一种方式去解释,那就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
这根本不是从实证角度,只是从逻辑角度嘛。
另外,《美丽心灵》那片子我觉得人性的不是“意志终于获胜”,而是意志终于被迫必须获得世俗意义上的“胜利”,这样的胜利也可以用dark triumph来形容。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简介知道是讲达尔文的传记史,我简直忍不住想把这部电影归为惊悚片的分类。
因为剧情设计实在是,太tm虚(扯)幻(蛋)了。
故事主要讲述了达尔文完成《物种起源》的来龙去脉,因为涉及大女儿去世的伤痛,所以剧中达尔文从始至终都在大女儿的阴影里无法自拔,沉浸在死亡的痛苦里,与大女儿的幻影对话。
如此纯情绪描绘基本占据了大部分剧情,于是这样一个已经明显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主人公彻底向我们展示了神叨叨的形象特质。
从这个角度讲,与其说这是达尔文的传记片,不如说只是一个普通丧女父亲如何自我挣扎与治愈的乡村伦理励志片,而已。
电影的另一条线涉及《物种起源》对于人类信仰的影响,抑或说是剧烈的冲突。
当我们的内心无从依靠,最令我们恐惧的其实是未知。
完全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只是信仰其实并不必须要和宗教相关,我们可以信仰正义,信仰善良,信仰爱,甚至信仰自己。
那么,你信仰什么?
电影原声挺赞的。
我在看WWE 班里放的 无聊。。
瓦解自己和他人信仰的基础是残酷的行为。
若没在神鬼方面着墨过多,此片更善。信仰很重要,面对的家庭的不解,社会的责任,宗教的压力,科学的追求,信仰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在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地面电视台】MB,居然是部爱情片,片子看得我很纠结啊
Ironic
上帝,宽恕我!本片改编自达尔文之玄孙的传纪小说,记述了达尔文创作物种起源之前的心里路程。
1,主角達爾文先生在人的起源里發現了物性,又在小猩猩身上發現了人性。《創世紀》,海報設計得贊。2,狗血電影本身還是挺感人的。多病的科學家糾纏于喪子的悲慟內疚,回憶和幻象交織根本是直戳淚點。3,演完達爾文轉身就跑去演米迦勒的混帳可不多見...
让人觉得奇怪的叙事方式,镜头很美,喜欢英国秋季。并且看到最后,让我想起《美丽心灵》。
论幼女夭折对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的阻碍和推动。
1.29 ...........
达尔文的纠结最动人。
难怪小女孩看得不顺眼,原来是非职业选手...在我看来她还不如那红猩猩演技好。
以独特的切入点聚焦一部伟大专著的诞生,对于现在基督叫仍占统治地位的许多西方国家而言依然有现实意义
没有任何东西让我有往下看的欲望。用慢速摄影讲自然界的故事那段很好。
凌乱的传记片
6.5分。表演的话可以上7分,但故事性的话,给6分都算多。导演的想法我能理解,达尔文也是个人,要把他扯下神坛,用人的感性去描绘他。这点他没有做错,但问题是达尔文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爱女儿,而是因为他发现了进化论。可惜这条线被弱化得太厉害,使电影有些缺乏高潮了~~~
达尔文大圣,对不起我竟然没看完……
女儿的夭折坚定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信念
很好看的片子,看完更加了解达尔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