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拖沓到令人发指…人设也是烂出天际,比如:如此认真、较真、自以为是的何队长,宁可不遗余力的、千方百计的去怀疑一个出租车司机,就没想着调查一下冯博士?
那可是次终极boss啊。
再有,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公然在大庭广众将武强铐上手铐压进警车,符合办案逮捕程序么?
怀疑谁就能铐谁?
天王老子啊?
总之…剧中如此槽点数不胜数,可惜了几位好演员了…
整个电视剧,就是围绕一个案子,40集,有20集回忆,我能接受,毕竟我是看演技来的,结果呢,所有的一切,都是巧合看到,巧合碰到,有那么多巧合?
抗日神剧都没你整个离谱了,一但说个事就巧合被人看到听到,啧啧,垃圾导演,亏了几个老戏骨。
什么都是巧合,碰到,天底下中奖的都没有这样子的把。
很多情节都不严谨,如果不是2个老戏骨,估计这电视是最烂的了
前几天剧荒,原本冲着何冰和张国强看这剧,想着不太会踩雷。
后来无奈发现,既然开始看了只好硬着头皮追下去,结果一言难尽,离谱出离离原上草,最后在一声叹息中无语至ending问题实在太多,包括但不限于一众当下国产剧的坑:如套路严重,叙事老旧,主线悬浮,副线混乱,注水泛滥,配音出戏,角色脸谱化,台词假大空,糊弄式自洽,高含量广告,制作老气横秋,服道化假大空,旁白啰嗦无用,离谱巧合和偶遇,人物思维逻辑走偏……说起来实在不值得为这样一部剧码这么多字。
出于职业习惯,凡事完毕总想着复盘一下——无论好坏。
开分4.8,好演员也救不了这剧,替张国强和何冰惋惜,想必令不少原本有挺高期待的观众感到讶异。
一、Bug+角色相关1)主线马冬生是男主之一,这个角色必须且只能撑到最后,于是就设定他一心等女儿痊愈才自首,便全然不顾不定何时就被抓获而失去自首机会,而且刚犯案后就曾想将赃款给前妻,让她再给自己卡里转回,完全不顾前妻会因此涉案。
(关于赃款处理,剧中讲述较乱,后面会讲一下。
)最初,老马给前妻打俩电话没说上话,求助未果,就蚌埠住了去抢劫。
孩子突患重病肯定令父母非常着急,但世间有个App叫微信,再不济还有短信,如果老马给前妻发消息后等回复也并不耽误时间。
老马前妻在意孩子并有一定的经济条件,面对这么重要的事情势必及时回复,不会联系不到,或很久无法说清,而延误救治孩子。
找前妻救助,这条老马第一时间就能想到的路并不是一上来就完全堵死的——实际上一直走得通。
那么,如果老马偏执如此,心智如此,能是缜密之人?
他为女儿已如此着急慌乱,初次作案就能从容不迫滴水不漏?
很短时间准备后,就能稳妥安排所有步骤,规划好线路,在需要时完美避开监控,偷摩托车,自制假枪假雷管,在2018年蚌埠闹市不伤人不伤己,犯下如此难破之案?
甚至他还能设计在巷子中假装换轮胎,以“偷时间”完成抢劫后续事宜,并借他人之口替自己打造案发当时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堪称蚌埠送水界扫地僧啊。
老马的角色属性包括正值壮年,懂电器维修,有英语基础,做事踏实,那么想不出他困顿于当送水工的理由。
老马家里堆了很多旧电器什么的,他搞一台二三手打印机不是什么难事,需要那么费劲一次又一次从报纸上剪字拼凑匿名信?
讲不通的地方太多。
而如果老马不抢劫就没有马瑾生病后所有的故事,故事讲的就是他必须抢劫,种种不合理导致男主人设矛盾,主线立不住。
2)警方9102都过了(剧中算8102),剧中警方破案手段匮乏、老旧到令人不可思议。
大胆假设算是有,小心求证一直局限于查监控,走访问询,验指纹脚印,监视跟踪偷拍……连监听通话、定位手机都鲜有,更别提其他科技手段。
全员侦破都靠“我觉得啊”,基本都在等天上掉线索。
警方要么说有的地方没监控,要么说拍不到,要么说坏了,要么说劫匪搭乘的公交是唯一没监控的线路,搁20年前可信,2018年在蚌埠如何令人信服?
“珍珠港”并不是小镇子。
在做指纹取证前,无论是递上匿名信的,还是接过来的,都不戴手套,警察就这专业素质?
一上来就铁定认为匿名信上没指纹而不需保护?
几名荷枪实弹的警察去楼顶检查枪击“黑蝴蝶”的现场,那动作一看就是套上行头的训练无素群演。
一名警察看见地上的弹壳,一把就徒手抓起,也是一上来就默认弹壳上没指纹,根本不曾想需要保护证物。
警方纰漏罄竹难书,比较讽刺的是,这一点倒是可以对一直未破案做出“合理解释”。
还有一大槽点是第11集何平初“审”柳眉,以及之后“审”柳眉,和恫吓没什么两样,就这最后还反转成警民和谐共建,太尴尬太瞠目结舌,实在不知如何评论。
3)角色N多选角色失败,首当其冲几个警察:李大海全程紧锁眉头犹如全年无休“不忿王”,看着就拧巴,主要作用基本就是于超的消息传声筒;胡明军穿上警服也像小混混;杨青傻白酸,屡次犯错就像是敌营的;何平前面完全就是警察审案的反面教材,后面开始“洗白”,然而再怎么也无法共情。
以至于警察之间那些插科打诨,想渲染警局人情味,体现轻松化的群相戏,分分钟尬演。
几次李大海与同事调侃都令人地铁老人手机。
有好几个警察群演,那形象举止就像是穿上警服的未经培训乡野保安,没个精气神。
其他的当属那位蓝色帝国之子、不知哪所米国野鸡鸣校海龟装13博士,那令人瞠目的翘尾假发和“古早穿搭”,像80年代出国刚开始学人穿衣的傻Boy,不知是从哪个片场穿越来的,从基因里散发着令人尴尬的浑然天成魔性气质。
他一出场就像满屏弹幕都打出“拧巴”二字。
就这还海归博士,不知究竟是侮辱海归,还是博士。
从米国回来研发du品,结果道行不够研发成du药。
制du本是令人上瘾,是求利,不是求人死,把人喝出问题了于是一次又一次苦哈哈地往医院跑。
一个案例采样就累成狗,然而研发du品哪里是靠马瑾这一个“样本”就能完成的,几十几百都不止,但凡再多一两个他铁定累残,就这水平还要啥自行车,真不如回洛杉矶批发传统小药丸。
演员装腔作势一通拿捏,念白生硬,想打造老谋深算,但气场弱得掉渣儿,就像天天对着空气自说自话的资深神经质。
饰演老雕的演员扮坏装狠,想靠表情变化,但基本就是脸部抽搐+嘴角抽动等。
反派作乱,除了两三人嘻嘻嗦嗦煲电话粥,以及会所密谋,就基本没别的了,连去医院偷病历都得一号级人物亲自出马(更何况偷病历这种路数low到可笑)。
一个个只会挤眉弄眼故弄玄虚,犯罪团伙也在内卷之下减配成这样了,颇令人有怜悯感。
(反倒是李兵这种缺心眼儿敢使坏,上来就绑架米莉男友。
)然而他们又能忽然开了挂厉害到找狙击手狙杀警方押运的前同伙以灭口——挑战警方到这种地步,这情节在现在这年代属于纯胡扯了。
而大结局,反派这边又呼啦抄冒出一票人举枪跟警察抡,当梦回多年前云南扫毒呢。
饰演李兵的阮巡演得还好,只是李兵那智商究竟是如何多年犯罪的,想必即使姐夫是省长也得早年间就开始坐穿牢底儿。
比较魔幻的是,90年代阮巡也是小鲜肉,曾出演徐克监制的大陆香港合拍片《铸剑》,相当邪典,公子献头,三头问鼎……只是不知这位仁兄经历了什么,现在演蠢坏角色而且令人信服。
饰演谭季平的霍青表现也还不错,毕竟是老演员。
但这个角色前面一直黑化,最后因硬性玩反转而“被迫”牺牲,难引起共情。
饰演小武的王聪,曾饰演《金陵十三钗》中的教导员战士。
为表现这个角色在柳眉面前有些拘束(或说是有一点儿自卑),演员经常会说话有些磕巴,但这是较难把握的,要么容易令人觉得演员在故意磕巴,要么会觉得真是说台词嘴瓢结巴了。
或许可以通过目光闪躲、微表情或小动作等来表现。
饰演黑蝴蝶陶小芳的梁缘,其实在《白夜追凶》里饰演女刑警周舒桐还算出彩,在这剧里快被毁成渣,板鞋一穿,腿型丑惨,配音尬出天际。
饰演柳眉的汤嬿,当年饰演《集结号》中的小寡妇时还挺清爽,到这部剧中眼神空洞迷离,知道是想展现无助而幽怨,但总觉得像在演盲人。
饰演李菊的应是新演员,在张国强面前一举一动就像学生面对教导主任。
徒弟在师傅面前是会不自然,而且看得出这个角色喜欢老马,所以总是比较慌乱,欲言又止,语无伦次,但表演效果与演技高低,还是能区分的——演技欠火候,会显得生硬,仿佛演员是不知应如何表演,于是才总磕磕绊绊。
这角色在最后几集人间蒸发。
饰演马瑾的刘妍,曾饰演《隐秘的角落》中的叶驰敏,冉冉新星了。
只是在出演本剧时戴牙箍,影响了一些颜值。
饰演老马前妻的赵倩,曾饰演《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妹妹张大雨,这次的角色不怎么讨喜。
饰演于小刚的李卓钊,刚饰演《人世间》中的春燕儿子牛牛(离家出走快成他演戏标配),也是颗新星。
只是觉得也许之后戏路不会太宽。
饰演于超妻子的张彤,20年前曾与赵本山、范伟演小品《同学会》,也算是出道即巅峰。
当年也曾靓艳一方,身材魔鬼,人到中年开始走成熟路线,似乎医美做得有点儿不到位。
匿名信狂魔马冬生(分分钟想起马什么梅),七连长用心了,水准相当稳,但越是张国强如此认真演这么个剧,越显得有些矛盾。
接电话狂魔于超,何冰维持本色,风风火火凡事不吝,不拘小节却心思缜密。
只是何老师不妨改改一如既往风格,一张嘴就还是当年《甲方乙方》的京腔,咱总不能到哪儿都北京欢迎你。
按说大宋提刑官办这么个案子手拿把攥,但这次可做了蜡了。
家装PK团三超男:陈子韬、谭季平、于超,一个个家里装修得像样板间,前二者可以说是体现其贪污腐化,后者为体现买房了精装修了,于是之后无力给于小刚治病?
一票人都跟住星级酒店似的,做作浮夸。
作为刑警队长的老婆,明知老马只是个送水工,而且他女儿也病了,即使他好心帮衬3万元,推辞一下后就真好意思要?
而且之后还找老马前妻借钱。
而于超脑回路清晰,一是有相关严格规定,二是他肯定会怀疑这3万属于赃款,即使不属于赃款,老马大概率也是抢劫犯罪嫌疑人,万不能产生瓜葛。
于超每次进家门后,从来是既不换鞋也不更衣,回家不洗手坐下就端碗吃饭,谁生活中这样?
即使是可以拿工作当借口忙天忙地的刑警队长又如何,早就被老婆踹出家反省了。
一看就令人觉得是何冰进片场拍摄,而不是于超回到家中,欠缺人间烟火气细节。
别扯什么一切为剧情服务,真实表现是基础,否则再怎么演也出戏。
原本应挺强大的双男主戏,最后无力吐槽。
老戏骨们不妨多爱惜自己的羽毛,如果不论什么剧都接的话,难免要挑战观众的热情和认可。
4)制作全剧配乐堪忧,尤其那首满满八九十年代风的插曲,将表情听到快中风。
配音同样是灾难,无数条补录台词,听感虐击。
黑蝴蝶的塑料川普+陕普是什么鬼,你倒是让会说的人配音啊,配音还学着说,算神马东西,你家知道你这么不讲究吗,玩儿呢?
滥用闪回。
导演是法海本海吧,水漫金山玩得溜儿。
在本集中闪回本集刚发生的剧情是什么骚操作,甚至连下集预告中都包含前几集剧情的闪回。
最后一集更是丧心病狂地闪回,令人在闪回的间隙中迷离地扒拉正剧。
说起来这剧全看过了,但其实有一堆时间在快进。
如果有4倍速,观剧体验应该就正常了。
还有那一听就令人头大的啰嗦老套旁白。
旁白本是减少啰嗦情节或表现重要情节的工具,这可好,旁白成了啰嗦本嗦。
一昧解读角色心理,渲染氛围,可是词写得直白寡淡,影响观感,画蛇添足。
其他问题太多,不胜枚举,说再多也只能属于挂一漏万。
在得知原著、编剧、总导演皆为60多岁的潘军后,可以理解,但不原谅,建议远离影视行业。
二、“瑜不掩瑕”分析一下赃款口红印细节,以祭奠这凄惨看剧,算是不枉这几天辣眼辣耳。
虽然本剧漏洞很多,甚至已有些令人发指,然而有一说一,老马抢劫而来的赃款上有口红印这条线索设计,前后可以讲得通,贯穿全剧,算是一个亮点,好歹有点儿刑侦剧味道,但细节比较多,而且演绎得有些晦涩,交待事情欠逻辑,本来是出彩的环节,最后云山雾罩。
第3集,老马抢典当行。
20分50,米莉装钱时将手上染的口红“转移”到钱上,引出口红这个线索。
但演得不太清楚,不知是只有一捆钱染上口红,还是一捆以上,看上去有一两捆,但有赃款被染到这一点是肯定的。
于超开始查案,在抢劫现场注意到地上的口红,随即于超在医院问讯米莉,发现她手上的口红痕迹,确认现场的口红是米莉的,购于香港,本市应该买不到(但网购年代,并不能说这款口红在晴河只有这么一支)。
随即于超与米莉确认,她是手上先染上了口红,再往劫匪的包里装钱,于超判断当时赃款有可能染上口红。
同集,老马用赃款给医院交费,40分14显示收银员放入抽屉的一捆钱上有红色印记。
虽然有时钞票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污渍,但结合抢劫时的情节,可以得知这红印就是来自于米莉的口红痕迹。
当时我还以为老马这次交费用的赃款是破案的重要线索,但又觉得警方一时没可能查医院收银,除非是很快就特别怀疑老马,但即使查了也较难,虽然收银处会有监控,但应该较难拍摄到或拍摄清晰老马交费钞票上的红印,毕竟钞票没多大,本就是由红色油墨印制的。
除非是配备了相当专业的监控设备。
或者是,警方查到从医院流向别处的有口红印的钞票,但即使确认老马曾花费有口红印的钞票,也无法确切指证老马(后面会再分析)。
第19集,在小武家里抓捕黑蝴蝶,6分43警察发现翟大川的“10万”,因被小武花掉一些,实际上只有8万。
同集17分10,于超在警局看着小武的钱说“赃款有10来万”(他原以为是黑蝴蝶的赃款),然后被告知那应该是小武的钱。
实际金额是8万,这一点在警局自然已备案。
这个细节用于为之后老马用赃款补贴小武2万做铺垫。
同集17分56,于超第一次发现小武的钱上有红印,是在捆钱纸上很小一处。
经鉴定是普通印泥——这是警方第一次“验钞”。
同集,小武从警局取回8万。
之后老马得知是小武拿走10万并且花了2万。
第23集39分4,老马想给小武2万,两人推搡中,39分14显示老马手上的钱有红印,即带口红印的赃款。
(这个镜头比较重要,但却相当容易被遗漏,本应对赃款有特写,才能交待清楚)结合之前老马医院交费,可以得知抢劫时不止一捆钞票被染。
之后小武将钱收下。
第24集6分24,小武带上10万准备去“自首”,悲催碰见赶来的警察,于是带有口红印的2万赃款早早就“来到”警局,只是无人知晓。
同集10分31,老马告知于超,小武之所以没早报警,是因把那10万花了一些,于是他帮小武垫了一部分,以帮小武澄清事实。
第34集,一直惦记口红线索的于超检查黄阿力假自首后交上的37万,发现查不到口红印,虽然一时不能确认这不是赃款(因不能确认抢劫时钞票一定被染口红),但令于超颇为起疑。
第40集,小武洗清嫌疑后,警方准备将那包含2万赃款的10万元交还给他。
同集6分49,于超再次发现小武的钱上的红印,与上次不同,这次红印是在钞票表面醒目处,也就是来自老马给小武那2万中的。
(于超几次查验钞票,都是隔着证物袋扒拉,虽然曾有拿着放大镜查看的情节,但专业取证是应戴上手套逐捆检查钞票,哪是搁着袋子扒拉几下就能知其奥义的。
)前面已铺垫,即赃款被染口红不止一捆,所以老马拿给小武的钱上带口红印说得过去,但这剧其他巧合偶遇等情节设计得太多太离谱,没水准。
如陈子韬晚上开车路过,就能认出坐路边摊的于超,而且还是背影,这夜间背影识别功能不服不行。
警方第2次“验钞”后,确认红色印记与米莉的口红完全一致。
虽然剧中没有对这所谓的完全一致进一步明确说明,但应该是只能确认钞票上的口红,与米莉的口红同属一款,而不能确认钞票上的口红就是来自于米莉的口红,而且典当行被抢赃款之前没有钞票号备案,因此不能确认有这款口红印记的钞票便是4•11案赃款。
结合前面剧情,于超确认了10万中的有口红印的钞票来自老马,并有可能是赃款,但无法通过老马的钱上有口红印,就认定是赃款,从而指证老马一定是劫匪——即使米莉的口红不多见,也并不是世界上独一支,老马不必解释为何来自他的钱上有口红印,说不知道即可——实际上老马也确实从未注意,否则为以防万一,他应会第一时间将带有红印的赃款单独取出放妥。
然而,于超通过之前各种判断,再加上最后口红印这一点,已完全确认老马是劫匪。
而且观众也可以得知,小武那尴尬冗长的“案子”,其实就是靠那包括2万赃款(有口红印的)的10万来为4·11案“服务”,只是这副线实在拖沓,观众不易理清,会认为是对主线没帮助的无效凑数剧情。
总之,“小武案”不靠翟大川苏醒的话,警察无法查清前后,从而不知何时于超才能发现小武那10万中有口红印。
而对于4·11案,即使于超的所有判断再严谨,再符合逻辑,而且即使于超发现了有口红印的赃款,并判定那些钱来自于老马,仍不能完全指证老马。
老马不自首的话只能成为积案,几十集破案成笑话。
三、关于赃款关于赃款处理,剧中交待得较乱。
老马刚抢劫不久,用赃款给医院交了一些费用,然后准备把剩下的带去苏州给前妻。
大笔赃款留在身边不安全,总拿现金去医院缴费的话,万一被警察查到会说不清——毕竟老马收入不多,讲不清钱款来源。
而如果将剩余赃款拿去给前妻,再让她打到自己卡上,这样可以“洗钱”,说清钱财来源——警方不知道他给前妻现金,而他则会声称银行卡收到的钱是前妻为孩子治病的。
而且老马也确实是希望通过这种办法,让马瑾觉得妈妈惦记治病,心里有她。
但他的这种初衷完全不顾会使前妻操作赃款,会把她“拉下水”。
老马在去苏州途中得知拆迁款即将到账,于是他之后将“干净钱”打给前妻,再由前妻转回给自己。
而那些赃款现金则如数带回晴河家中藏好。
之后老马进入警方视线,被调查资金流向,查到老马转账记录是来自于拆迁款,并且转给前妻,再转回给马瑾治病的理由合情,没什么异常资金流动,一时躲开警方视线。
后来老马曾给小武带有口红渍的2万赃款用于救急。
在老马遇袭那晚,老马声称剩余赃款是马瑾妈妈给女儿治病的,交由李菊暂时保管。
最后老马自首,补齐赃款并悉数退回37万3千4百元。
这些弯弯绕姑且算可以掰持清楚,但看得人累。
如果说情节总令人看得磕磕绊绊,而又不是那种烧脑设计,只是单纯意义上的不顺畅,只能说明创作者欠火候儿。
四、总结本剧割裂感太强。
老戏骨风采依旧,但其他角色放任自流。
全剧像是由几个导演共同完成的,最后拼凑,但这期间互相没什么协作,各拍各的,直至成功熬成一锅浆糊。
创作者可以在某方面展现情怀,但不能教条地用古早拍摄手法,这么强烈的年代撕裂感,观众如何入戏?
痛定思痛。
诸君不妨记住潘军这个名字,以后但凡看见他编剧导演或与他有任何相关的玩意儿,就第一时间逃命吧。
优点:1两位主演演技在线,不错。
2.剧情还可以,整体说的过去。
但比较拖沓。。。。。。。。。。。。。。。。。。。
缺点:1小刚的这个演员年龄偏大,怎么看都不像高中生。
两场打斗的戏也很尴尬,动作太假2黑蝴蝶的配音,听着太难受了,口型也对不上。
3副市长这个角色太脸谱化,没演技,表情也尴尬。。。。。。。。。。。。。。。。。。。。。。。。。。。。。。。。。。。。。
给个及格吧。
出个剪辑,来个主线剪辑 凑出个十集都能比这分数高。
注水非常非常严重。
为啥有旁白,这旁白是有多不相信演员。
支线不行支线不行。
ps:我心里唯一添彩的旁白是潜伏的旁白。
演员里头就张国强发挥正常,但不求助前妻而是去抢劫还是有点立不住。
再有,这么缜密的思维,为啥要送水,干点啥都能干啊。
何冰一家一点生活气息都没有。。。
为啥还是一股胡同串子的味道。
多好的双男主线,完全可以有更好的交锋,拍成了这个样子。。。。
可惜了话说回来,这剧的收视率竟然表现不错,也许年轻观众在第二层,而导演在第三层。
《分界线》在江苏卫视播出四周,收视一路走高,其中收官周每集平均收视率0.473%,是开播周的1.5倍,位列地方卫视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第2;同时,该剧自第二周起,观看完成度均在60%以上,其中收官周每集平均忠实度68.290%,较开播周涨幅超20%,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忠实度第1,节目黏性表现突出。
观众眼里不算恶的人作为罪犯,与警察的交锋。
也谈不上对抗,漏洞很多。
本是一个可以让人们探讨的剧。
先说缺点。
旁白这东西全删掉可以提高一星。
我能看出来的东西别聒噪。
我看不出来的话其实表演到位就能出来,这一点演员的表演很好。
给反派很多戏份失去了悬疑感。
也没把他们拍的有多么的智慧。
反倒会显得正派有点摸鱼。
白夜凶这一点就很好,一步步引人入胜。
感情戏过多,不利于煽情,反倒让人觉得拖沓。
一开始就知道的东西不必要求多放几遍给观众看。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正义得到声张,坏人被惩罚的戏份做的不到位很容易让人。
觉得刻意。
并且不能给人一些启发,顶多是感慨。
是的,这本来很好的立意,搞得不好,会起不那么好的作用。
40集的电视剧,演到一半,警察终于在弹幕的呼声中知道了还有毒品这档子事。
一部剧,半部回忆。
所有的坏事都会碰巧被人偷听到,警察办案全靠举报和自首,坏事都坏在女人碎嘴。
何冰、张国强、霍青,不孬!
以下强行凑字数.............................................................................................................................................................
常见的缺点先不提,比如没完没了的回忆,没必要的地方旁白,拿观众当傻子……怎么就感觉,这个剧里的媳妇,就基本都是嫌贫爱富,优柔寡断,在原则的边缘横跳;马东生虽然一副老实像,挑病房提不合理要求,然后把医院演的,护士大夫一遍又一遍的让缴费,最后还跟马的徒弟说让交五万,住过院没有啊,人家跟一个探病的,提什么缴费啊,这个剧演的好像全世界都在欺负一个老实人似的,不给老实人活路一样,虽然感觉应该同情下马东生,但就是引不起共情。
是什么样的三观和人生经历,才能编出这样的剧啊?
看了5集,本来还想细品品,看不下去了,拉倒吧,看影视剧是找快乐的,不是添堵的。
剧本写得好好啊,一下子就扎进去了,好想一口气追完。
感动!
如今还能看到这么纯粹的主旋律电视剧实在是太难得了!
本以为会很无聊,没想到对人物的刻画竟然这么细致,看完之后还是挺感动的。
疼痛、温暖、伟大。
虽然几个词就能总结这部剧,但是看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那种情感,久久不能忘怀。
其他就不说了,演员标准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加强一下。
一连看几集觉得故事很不错,但是不停的回忆啊回忆,放在上星剧播都不至于这么拖沓,每天两集观众可不会忘的那么快,而且现在app看都是很集中一个时间段看的,一集一半的回忆真的太想吐槽了。
这部剧也就从20集之后开始进入主线,完全不需要那么多的副线,或者副线早点淡出。
白瞎了俩好演员在这里认真演戏。
还有这部剧编剧是厌女吗?
一个个的女的各种拖后腿,盲目、标签化、刻板印象,求求编剧了,故事推进也不是这样推进的。
我现在就是每天等更新主线故事,一到晚上开始看吧,那个回忆啊和莫名的剧情就想快进。
好好看个剧太不容易了。
两星给两个主演,但是看不下去就是看不下去
刚开始看觉得很像重案六组那时候的剧,后面越看越好看。张国强的演技太好了。
相对来说 戏剧化的成分多了一些 全市就这几家人的感觉 意外的是小武师傅的感情戏可以,节奏快但在情理之中,甚至算一条比较主要的支线 我爸爸看的一直摇头,一直说这肯定不可能,警察怎么能这么办案呢
不错的故事,一环套着一环,演员们演得也好,据说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错综复杂😓
网大吧。。。。。演技在线。。。但是故事,节奏一塌糊涂。。
剧本之烂,节奏之烂,令人发指。
蚌埠拍的,支持一下
蚌埠感觉灰蒙蒙的
1.5倍速都嫌慢。那些高分剧确只有10集
立意、剧情、演技堪称今年同类最佳
浪费了演员
故事暂时没看出点啥,里面人演技都挺好
还移除评论?说什么了?斤炖出烂剧来歌太老了 配音也很难受 旁白显的很老套编剧有点久远让剧不流畅这样也不让评论?
何冰还是适合北京拍戏,北京话太溜了,溜得出戏了。四川话都要后期配音?车上戏一眼绿棚,剧组资金这么紧张?想关闭旁白功能。犯罪分子太弱智了。
导演是不是记性不太好呀。
有朝一日咱一定站着把钱挣了
节奏剪辑好像不是很成熟的样子,另外,作为警匪剧,剧情进展也太慢了点吧,不知道的以为家庭伦理剧呢!
15集就可以讲完的事情硬要拍个40集
何冰、张国强演技在线,孩子都得病,有点扯。其他副线也有点混集数的嫌疑
九十年代劣质法制片的叙事套路,神勇无敌无所不能的民警,丑态百出无能下作的匪徒。刻板式地戏剧化呈现加上无敌出戏的旁白,令人无语至极。不明白何冰为何要接这种烂剧,不毁名声么?尤其是里边的女性角色塑造的奇葩,让人再次确定这个编剧兼导演的直男癌人设的完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