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真的令我很激動,因為我不單看到彭浩翔對藝術的堅持,我更看到他對我們整個社會狀態的勾勒和描繪,如此一針見血,我們可以到那裡找一個如此有心又有力的香港導演﹖已經很久沒寫過影評,這一部不得不記。
香港導演之中,我對彭浩翔的期望其實很高,然而,他上部作品實在讓我有點失望,不是拍得不好,秤起來也算是高質素之作,只是我在《伊莎貝拉》看到太多其他導演的影子,卻無法看到彭導獨有的風格。
我只感覺到他在顯本領,好讓我們知道他的多元化,也好拿個什麼獎充充場面,方便日後吸引投資者,我喜歡的還是本來的彭浩翔。
然而,看畢《出埃及記》後,我知道我誤會了他。
聽說彭導很勤力,會規定自己每個月讀幾多本書,看他的新作,我知道他的話沒假。
我知道有很多很多人在批評這電影,甚至不停有人在Yahoo電影破口大罵,實在非常無奈,我想彭導現在的心情也許就像戲中的任達華一樣吧。
看報導知道這片超支的情況嚴重,加上過不到大陸電檢,電影公司很可能會血本無歸,這樣下來,我真的怕他下次不敢、也再沒條件如此盡情去拍一部作品了。
《出埃及記》真的讓我很驚喜。
這人跑了一趟澳門回到香港,已經不是本來的彭浩翔了,他再一次蛻變了,技巧比當年更圓熟,視野亦更廣闊,我心裡不禁為他喝采。
雖說《伊莎貝拉》讓我頗為失望,但現在回想起來,這電影實在是彭導的一個里程碑,沒有《伊莎貝拉》,也不會有今日的《出埃及記》,我開始明白他為什麼要拍《伊莎貝拉》,為什麼要拍那種風格的電影,為什麼要行那一條路,原來當初的妥協是為了更遠大的藝術理想。
彭導早期的作品《買兇拍人》、《大丈夫》、《AV》和《公主復仇記》,每一部都有一條很正的橋,然而製作方面都很raw。
現在回看,那一種raw其實都是因為budget有限,我還記得《AV》的燈光和攝影,印象很深刻,raw得來一點也不苟且,證明他本來就是一個有要求的導演。
去年,在《伊莎貝拉》中,我第一次看到彭浩翔的精緻,我實在沒想過他也有能力拍這種電影,我總覺得他是一個故事創作者,多於覺得他是一個善於處理影像的電影導演。
然而,在《伊莎貝拉》中,他告訴了我們,他不單能夠處理影像,甚至能靠著電影配樂揚威海外。
來到《出埃及記》,我終於看到一部屬於彭浩翔自己的masterpiece,不用為了賣座而東施效顰,不用為了有限的budget而降低製作上的要求。
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鏡頭運動、每一件道具、每一次場面調度、演員的走位、剪接、音效和配樂都如此一絲不苟,怪不得會嚴重超支。
後來聽電台訪問才知道,單單是那玻璃樓梯的場租,已經花了十幾萬,完全是不計成本。
那幾場發生在玻璃樓梯的戲,拍得多麼精緻,如果沒有budget的話,一方面可能要犧牲不能用這場景,另一方面可能因為要省時間、省場租而要犧牲那些複雜的camera work。
這一次,彭浩翔真的豁了出去。
不過,彭浩翔大概有一點計算錯誤,一方面我很懷疑該樓梯的場租值不值十幾萬,我真想知道producer有沒有講價,另一方面,我亦懷疑他高估了大眾對其劇本的接收程度和接受程度。
絕大多數人對此片的評價都是悶和慢,連某專業影評都看得莫名其妙。
不過,那位影評人連此片為什麼叫《出埃及記》都攪不懂,我實在很懷疑他的觀影能力和專業性,沒有悟性不要緊,也大可以去查探一下吧,一句到尾,那篇影評簡直是垃圾。
其實,從英女皇掛像的雙眼zoom out至警局走廊一班蛙人打犯,彭導在電影第一幕已經開宗明義跟我們交代了他的來意,他要說的是一個關於「個體vs建制」的故事。
在我們的文化背景裡,英女皇曾經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而那一雙眼亦很容易令我們想起從前清潔香港的海報那一雙監視的眼神,第一個鏡頭已經非常刻意地運用了象徵來把建制和權力的概念引入。
任達華是軍裝警員,亦即是警隊中最低級的,人數最多的一層,從他被委派到報案室和接手盤問張家輝之前的鋪排來看,他是一個不敢挑戰建制的人,連替需要早走同事接手落口供亦多番推搪,他亦是一個有堅持的人,當他看見旁邊的女同事把皮鞋脫下來換上拖鞋,臉上立即露出不值所為的神色,他坐在電腦前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如此認真和嚴謹。
任達華實在演得很好,非常有戲味。
導演用一幕戲交代了任的性格,便立刻切入故事,把任推進那個「女人殺男人組織」的旋渦裡。
前段由張家輝出現到死亡,我們看到任達華作為個體如何去對抗龐大的建制,從那緩慢的推進,我們看到他的無力、掙扎與堅持。
直轄上司不願受理有關邵美琪防礙司法的報告,邵美琪暗地裡運用權力影響任查案,外母不停逼迫他要他「正正經經搞生意,有自己事業」,老婆不停責怪他只顧查案而忽略了家裡的事,然後再來一個免費日本旅行作利誘,連特首都說要「做好呢份工」。
其實,任達華只是一個普通的軍裝警員,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只是,當他面對真理和公義的問題,他無法坐視不理,然而他身邊的環境卻像兩面向內推壓的牆,步步進迫叫他動彈不得,早在片中任替張補落口供後離開走廊的一幕,彭導便利用影像為任的處景寫下了伏線,後來亦有很多任達華被置在大環境正中央的鏡頭。
這電影最重要的一個鏡頭,應該是任達華為張家輝補錄口供的一幕,那一個180度水平旋轉的top shot,交代了任和張身份的互換,說是互換,不如說是「命運」的轉移。
這的確是很有趣的轉移,由最初第一次錄口供任對張的輕視和質疑,到最後承繼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使命,他被恐嚇後的畏縮,他的妻子,還有最後的死亡。
在那間小小的盤問室內,任達華又任會想到自己會有如斯下場。
詹瑞文那個輪椅人的安排也很有意思,從片初到片末,由遠至近,像死神一樣,步步迫近任達華,然而他卻無法預知自己的死亡,亦無從擺脫厄運。
又或者,殘廢和不能說話的詹瑞文本身已是一種強烈的警告,在他唯一以正面出場的一幕,他用強烈的眼神和表情,用盡全身力氣轉動指環,不就是要告訴任,厄運已經臨近了,你要起來反抗,要不然下場跟我一樣。
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體制和神秘的殺人集團,任達華又可以怎樣﹖當其他人都因畏懼而退出了,仍然要堅持下去嗎﹖當其他人都因為要保護自己而退縮了,仍然要堅持下去嗎﹖當其他人都陣亡了,仍然要堅持下去嗎﹖當至愛和家人都出言制止,仍然要堅持下去嗎﹖在死亡的威脅下,任達華選擇了投降,他選擇了苟且偷生。
看到任達華和溫碧霞肉慾交纏,我差點沒流淚,那一刻的情慾,根本是慰藉,慰藉精神上的失落。
這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嗎﹖K房內那一首「小城大事」並不是任達華和溫碧霞的偷情之歌,而是一首的哀歌,那長得讓人不耐煩的long take其實是一種哀悼儀式,不單是為了任達華的精神死亡,也為哀悼我們和這個城市。
電影院的暗黑中,我看見的不是任達華,而是很多不同的身影,包括建制以內和建制以外的,任何一個對公義和真理執著的人,任何一個抱有理想的人,任何一個不甘心降服於這個扭曲悖謬的世界的人。
「原來呢個世界入面有一啲嘢,荒謬到某一個程度嘅時候,就冇人會信。
」荒謬的不是「男人殺女人的組織」,荒謬的是每天都有人在掙扎,每天都有人被建制排擠和剝削,我們卻視若無睹。
相比張家輝,任達華其實幸福得多,他雖屬低層,不過也算是建制以內的既得利益者,有穩定的收入和各種生活的保障。
張家輝才是那些真正被排擠在外的一群,住在河邊的貨櫃箱,最後連生活都成問題,臨死前的一幕,他甚至像過街老鼠一樣要問溫碧霞拿錢逃命。
可是,他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落得如此下場﹖正如溫碧霞所講,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把所有人工都拿回給她作家用,溫碧霞的電視機壞了,他便替他置一部新的……他不過為了追尋真相。
我們看張家輝被任達華盤問的一段覺得很可笑,因為我們認為他的話很荒謬,從故事的角度來看,誤解是源於他知道了一些我們並不知道的真相,亦因為大家的身份和身處的境地並不一樣,以至無法互相理解。
那個180度旋轉的top shot讓我想起跑馬地墳場門口的一對輓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
」我想起最近清拆皇后碼頭的事件,有不少社會聲音走出來反對抗議的一群,視他們絕食為荒謬行為,這不過是因為他們不在乎一個碼頭、一些建築物,同時亦因為他們看不見事件背後的implication。
這一次政府隨便拆鐘樓、拆天星、拆皇后,下一次可以是你重視的任何一樣公共建築和物品。
然而,更重要的是,今日被挪開的是硬件,明天可以是我們社會共同持守的信念和價值。
可是,我們選擇了視若無睹,我們選擇了沉默,我們選擇了經濟,我們選擇了市場,我們選擇了大集團,我們選擇了大地產商,我們選擇了自由行,我們選擇了CEPA,我們選擇了QDII,我們選擇了做好呢份工,我們選擇了「擘返轉」,我們選擇了卡拉OK……七‧一已經是遠去了的夢,2007年9月20日,港股收市報25,554點,我們已經忘了董建華,忘了廿三條,忘了普選,忘了八萬五,忘了負資產,忘了天星,忘了皇后,忘了黃毓民,忘了新來港學童,忘了紮鐵工人,忘了我們的海港,忘了藍色的天空……我卻忘不了戲中詹瑞文的眼神和表情。
有些事情,到了無法言說而又不能不說的地步,我們只能把它提昇到另一個層次,我在詹瑞文的眼睛裡看到一個為理想堅定不移的彭浩翔。
可是,誰又真正可以帶領我們出埃及、過紅海﹖http://littlelittlewonderland.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21.html
任达华一反性感男人的形象,在电影中扮演事业上无所建树、生活上好好先生的中年男人,沉默到了几近木讷。
他跟妻子过着干净的中产阶级生活。
他们住在统一管理的高层公寓,家具一眼望去都是白的,看起来很宽敞。
一尘不染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练瑜珈的书,连吃饭的碗都是白色的。
两人一起连话也不多说,也不笑也不调情,更没有做爱。
任达华在岳母面前抬不起头来,因为在她看来他“没有正经的事业”。
电影的另一个场景是任达华工作的警察局,也是极之宽敞和干净。
片中时常出现安静的片断,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事发生,你就长时间地注视着这个沉默的中年男人,走路,上楼,下楼,吃饭,喝水,发呆,伴奏的音乐是如水的钢琴曲——也是波澜不惊的湖水。
让人怀疑这是否发生在拥挤嘈杂的香港。
干净到一尘不染的家,不就是象征了男主角真空般的感情生活?
他的婚外情也是水到渠成。
男主角后来遇到温碧霞饰演的情人,她是一个来自另一个社会阶层的人,住在贫民区一间拥挤的破房间,晚上唯一的娱乐就是跑到游戏机室去消磨时间,到脏乱的街角去吃大排档。
他跟她在一起只是听她发一些语无伦次的牢骚,生活多么讨厌,男人多么讨厌,自己多么讨厌。
所有人都讨厌完了,仿佛只有身边这一个男人可以爱一下,于是他们就做爱。
在沙发上如饥似渴地搂成一团。
婚外情就这么容易地发生了。
完事之后,他们一起抽大麻,他第一次笑了,还笑得那么傻。
他们一起去大排档吃宵夜,他从来没有这么好的胃口——虽然家里冰冷的沙律大概要健康得多。
他生活中缺失的,在这个一无所有的女人身上全都找回了——脏乱的环境,不健康的食物,得过且过的生活,无人指责的颓废,肆无忌惮的享乐。
他生活所缺乏的,是生命的本色。
遇到温碧霞之后的任达华,生活变得完整。
在她的劝导下,他开始懂得疼爱妻子。
可惜他妻子并不明白这一点。
在她看来,他的婚外情只代表一件事:所有男人都是坏的,都是该杀的。
任达华说:这个世界的事情,当它们荒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没有人会去相信,就算是真的也好。
人们只选择他们愿意接受的信息,但并不代表那就一定是真的。
比如有外遇的男人就是坏的吗,似乎没有人会认真去考虑这样的问题。
昨天偶然看到马克·吐温的一句话,觉得很适合用来给这篇文章作结:Truth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 but it is because Fiction is obliged to stick to possibilities; Truth isn't. (真相往往比小说更怪诞,那是因为小说必须遵照事情的可能性;但真相不必。
)即使是这样,我也没有把电影中的悬念给揭示出来。
这部电影像是一个构思精密的棋局,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咀嚼,没有任何一步是多余的。
而我只是用了一种方式来诠释博弈背后的机关而已。
ps: 才发现 Stranger than Fiction 是另一部电影的名字。
单立文,我上大学时红遍祖国大江南北和东瀛小岛的《金瓶梅》中西门庆的扮演者。
记得他是在10碟装的CD中,吃白唇红,确实演的很象流氓色狼。
当然了,在西门庆那个年代,他的职位是县公安局局长,所以可以理解吗,毕竟有称霸一方的势力,跟现在的警察一个德行。
国语,粤语看了第一遍都没有找到谁是单立文,通过反复查演员表,发现任达华的老丈人是。
随即慢放的好几遍,依稀找到了他过去的影子。
廉颇老矣?
角色需要?
总之显得他确实苍老了。
温碧霞还是那么有风范,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忽然想起来老任也是演过三级的,这岂不是个三级演员贺岁?
片子还是很有看头的,国语版中发扬了惩奸除恶的优良传统,粤语版中继承了秘密还是秘密的惯例。
一个是任达华老婆蹲大狱,一个是任达华打嗝死在面试的体育馆里,总之,这个家庭是破碎了。
重看彭浩翔的旧片,实在感慨万分。
昔日彭还是颇有追求,拍电影会使用许多电影技巧(结构、摄影角度、创意话题等),让人眼前一亮;名气大了之后,彭浩翔也有偷懒的资本,于是很多电影技巧不再使用,只单调地依靠段子来制造亮点,从昆汀变成王晶,多少让人惋惜。
言归正传,《出埃及记》是彭浩翔早期电影中较为特别的一部,其中电影的荒诞性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开头便是一段蛙人警察在女王头像下殴打嫌疑犯,一下子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而张家辉饰演的嫌疑犯又将“女人谋杀男人”的荒诞性情节逐渐推向故事的高潮。
从情节的推进来看,电影的逻辑是比较完美的。
毕竟张家辉口中所说的荒诞,仅仅是社会各类怪事中之一,如电影台词所提到的“事情荒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没有人相信的,但不代表不存在”、所以如果安排任达华马上进入陷阱,显然不符合真实。
于是电影安排了“口供丢失”,强迫任达华重新面对这个荒诞事件。
正常警察本应该罢手不管,但由于任达华的“认真属性”及“蛙人事件的影响”,张家辉的反常反而成为任达华卷入漩涡的导火索。
正所谓“亡斧意邻”,越怀疑越真实。
于是电影恰到好处安排了“心脏病死去的丈夫”及“詹瑞文饰演的残疾人”,让任达华越陷越深。
情节发展到此为止都十分完美,作为旁观者的观众也会觉得故事十分有趣。
毕竟“女人杀男人组织”这个构想过于荒诞,但从理论上确实难以证伪。
于是任达华的荒诞性,在理论上又是合理的,这就让电影进入一个类似于心理学范畴,营造出思维的一种荒诞性,可笑但充满生命力。
但电影却安排刘心悠饰演的妻子和邵美琪饰演的警司会面,更夸张的是让刘心悠回溯了往事。
这让电影立场发生了改变,让原来的荒诞性变成了真实。
电影最完美的应该留有余地,留白让观众自己去猜测应该是解决荒诞性最好的方式,但电影却选择了公开于众,以一个最合理的结局收尾。
这破坏了前半段苦心营造的荒诞,也反证了编导掌控不了电影情节的发展,因此只能草草收尾。
于是后半段的情节就陷入了程式化发展,张家辉处理不了?
那就让他死去;如何解决任达华的调查欲望?
那就让他出轨并屈服现实;如果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全片的疑点?
那就让荒诞的“女人组织”真实存在……这样就可以明白后半段情节的突兀性了,因为这是编导的掌控力水平所决定的,这也是电影没能更上一层次的根本原因。
我来问你:你信不信犯人半夜里在警局被一群裸着上身的蛙人殴打?
你信不信有一群女人组成团体天天密谋着怎么把世界上的男人杀光?
你信不信有一种药让人吃下去后打完一百个嗝就会去见上帝?
如果你信,要么就是你得了妄想症,要么就是你不想活了。
有些潜规则你要搞清楚。
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平等,阶层越高能力越强的人才越有权掌握惊天的秘密,而像你这样朝九晚五的普通小职员,一辈子都未必见得到一次可称为“高层”的人,你所拥有的知情权少得可怜。
不用问为什么,因为你没有资格。
社会呈金字塔状排列,很抱歉你处于下层,知道一些不属于你的阶层该知道的事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你掌握了过多的信息,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那么这和自杀有什么分别?
当然如果你足够侥幸,能从底层脱颖而出爬上高层了,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分享更骇人听闻的真相了。
但别忘了,你的上头还有人,永远都有人,小心别触犯了他们的界限。
你永远不可能是最顶端的一个,所以你永远不可以无所顾忌。
一件事如果荒谬到某一个程度就不会有人信,虽然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可是你最好别相信它的存在。
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希望你活得开心一点,活得长一点。
你看电影里的阿业最终不是也放弃了调查了吗,他认清楚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愿意重新做个普通人了。
虽然他还是会死,但那是因为他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这种世俗的、每个男人都基本会犯的错误将置他于死地——不是因为他踩过了界,很公平。
再多嘴说一句:如果你三十岁后再看《悟空传》,就会明白师徒四人的结局也很公平。
遇神杀神?
遇佛杀佛?
你算老几啊。
彭浩翔的电影里充斥着荒诞、离奇,当他拍摄黑色电影的时候又融合了本土无厘头元素,使影片本身常常像是观赏超现实黑色幽默电影。
这一次他对准的,是一项不光男人、乃至很多女人也难以解释的未解之谜:为什么女人总是结伴上厕所?
这个答案,其实是一场神谕。
片中警察詹建业(任达华)和妻子(刘心悠)是一对恩爱夫妻,人生从詹建业给在女厕偷窥的犯人关炳文(张家辉)做口供发生转折。
关炳文声称女人们在厕所商量如何杀掉男人,而社会上一些男人的意外事件就是出自他们的手笔。
当詹建业偶遇关炳文的前妻温碧霞后,张家辉意外身死。
在詹建业忍不住和温碧霞发生了外遇后,妻子刘心悠也露出了本来面目。
《出埃及记》的整体气质是压抑阴郁的,在主线以詹建业的视角推进时,画面常常偏蓝而忧郁;当结尾刘心悠的回忆浮出水面,画面呈现偏红而偏执。
婚姻走向的不幸是一场意料之内的悲剧,只是身在其中的人们总想以身试局。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荒谬的群殴,一群赤身裸体的蛙人一齐殴打一名男子,这个场景的荒诞程度属于讲出去都会被人当成劣质段子。
而蛙人打人之后的案子,便是偷窥女厕的关炳文号称在女厕偷窥的原因:竟然是女人们在厕所商量杀掉男人。
两个案子并列成为影片的两大奇点,它们的共性是怪异的故事从犯人嘴里说出来,只会成倍搞笑,而非思索荒诞背后的秘密。
例如另一对夫妻,妻子尽心尽职照顾瘫痪丈夫,丈夫却始终想要摘下结婚戒指。
而蛙人打人事件并非空穴来风,它是警察内部心照不宣的审讯形式。
任达华因为看不惯而举报,遭到了整个单位的打压和排挤,以致多年不能晋升。
时隔多年后詹建业再次遇见类似荒谬的事件,为追求司法公正的他再次追查女厕密谋杀人事件。
彭浩翔给了詹建业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长镜头,遵循原则、衣冠整洁、严谨负责、爱妻顾家。
和上身警服、桌底穿拖鞋的同事相比,他用更多的时间将衣装鞋袜一丝不苟的整理好,正是他严谨、甚至是刻板性格的写照。
然而在画面结构上常常将詹建业置身在画面一侧,几乎要出电影画框的詹建业在这种结构下暴露了他其实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边缘化:丈母娘瞧不上他、妻子总是敏感多疑、上司不重视他、搭档也没有一个。
他的笑是涵养,却非出自本心。
但正是詹建业的不懂变通,给了原生家庭不幸、心理阴暗的刘心悠一份心安。
女人们总是相信,对待事业真诚勤恳的男人,在家庭里也会不变二心,可惜女人们总要撞一撞南墙、见一见棺材、到一到黄河才肯死心。
詹建业的出轨不仅仅是一次肉体上的叛变,他背叛的是自己对警察身份的信仰、对司法公正的原则、对婚姻家庭的承诺。
他放弃了像多年前举报蛙人同事殴打犯人的多管闲事,放弃了被单位放逐在边缘也要坚守的本心,放弃了妻子对自己的信任。
而是选择变得圆滑、狡诈。
原来上班穿拖鞋那么舒服、原来换个女人口味这么新鲜、原来不死脑筋磕一件上司不重视的案子这么轻松。
这才是《出埃及记》女人杀死男人的真正原因,不是女人杀了男人,是男人自己杀了自己。
出埃及记是圣经旧约的第二书,讲述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不再为奴,建立了犹太国,并且让以色列人获得自由、臣服于神之下的故事。
而影片《出埃及记》,则是警察方子晴(邵美琪)带领女人们摆脱男人的谎言和伤害、不再做他们背后的牺牲品,建立了厕所碰头计划,并且让女人们获得自由、听从她的指挥杀男人的故事。
警察方子晴身上如果着红色登场,往往预示着一场谋杀即将发生。
电影展现的詹建业,是证明这一计划可行的角色。
男人总是会堕落和背叛的,为了世界和平,女人们必须建立起新秩序。
事情不应该因为它的荒诞离奇而不被认为是真的,彭浩翔对女人们结伴上厕所这件事能生出这么大的脑洞,当真是鬼才。
我觉得有的电影是属于可看可不看的,尽管它在我眼里是好看。
但有些片子尽管可能有很多人觉得不好看,但是我还是特别希望它能被看完。
彭浩翔的片子,可能就是在我推荐的时候,特别希望它能被其它人接受的一类。
昨天晚上小白给我打电话,聊了半天犯罪的问题,她借给我的一套书《模仿犯》我没看完就还给了她,然后我们俩就杀人犯罪的心理,和犯罪者到底要承担多少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当然也没啥结论。
小时候我曾经也模糊地想过这个问题,就是坏人为什么有很多人被人原谅了,但是仍然是坏人,仍然要接受处罚,我总是想,这是个社会原则,社会底限问题,如果每个坏人都被原谅了,那不是天下大乱,因为人会没有底限地做事情。
而且我觉得放在他个人身上是他个人的问题,要不,为什么这么多人能在一个原则尺度下生存着,那么多人没犯罪,但是这些人却犯罪了,难道不是他们的心理更脆弱?
心理阴暗的东西放大的更快吗?
但是呢,现在又在模糊地去想另外一个问题,难道很多犯罪,不是社会问题?
是社会犯了错,让很多人在精神上物质上受到了伤害,但是社会却不去承担错误,而反过来仍然要处罚这些本来就已经被它伤害的人了,这样的社会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或者说我们怎么样去处罚这个社会呢?
人有神罚,神犯了错,谁来罚它呢?
这可能和彭浩翔拍的这个片子无关的一些胡思乱想,我看其实是被紧张得刺激到了害怕得睡不着的地步。
晚上睡还是觉得很害怕。
如果你身边的人就是一个犯罪份子呢?
是你亏欠了他,还是他将来伤害你?
电影看的时候,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但仍然被人物的心理活动所吸引,想知道的不是电影的下一个情节,而是这个人物的下一个反应,我觉得比起《伊沙贝拉》要更紧凑,剪辑得更有力。
彭浩翔说,可能一个导演一生在拍不同的片子,但是说的事情其实都有点差不多,大意如此,这话或者也是他借鉴来的,说明他自己或者也是深有所感吧。
仍然可以看得出来彭浩翔习惯的挑演员的方式,青春美貌的少女,心思却是复杂残忍的,他喜欢用新的女演员;男演员都是演技派的,给人感觉很正,脸反而不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但是一定会犯错,绝对的不完美,他喜欢用成熟的男演员。
但你觉得他真的很会选演员。
彭为了这个片子把女主角本来定成的郑秀文给换下来了。
里面有一出戏是男主上下楼梯的时候总是碰到一个年轻的女子推着一个坐轮椅的老男人,那个老男人有一个微小的动作是拼命想把结婚戒指从手上拔下来。
彭似乎很能明白男人的阴暗面,比如抛下怀孕的女朋友逃走(伊沙贝拉),比如,总有一场外遇。
他似乎对人与人的关系也有着天然的不信任,父女之间,情人之间,夫妻之间。。。
某种程度上,他确实是揭开了一些温情的面纱。
电影里请了两位演技派的女演员,都不年轻了,温碧霞和邵美琪。
温在床上抽烟的样子演得真的很好。
邵美琪的一双大眼睛里有那么阴毒的眼神,看得我怕得不行。
有一点点荒诞的地方是邵有很多穿着是穿着风衣戴着墨镜的,很奇怪的样子。
但我觉得这个造型也许就是为了应衬剧里说的那句话,“有些事情荒诞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人信了,但不代表不存在。
”现在回想起来,片头那段蛙人的,当时真没看懂。。。
只觉得有点模仿老男孩。
片子都看完后,确实是觉得很巧。
整部电影是属于那种好到看不出痕迹的感觉,音乐的钢琴声很单纯,不象是张艺谋那样非把整个管弦队都要搬上来的感觉。
许多场景很精致,有种狭小空间的写真照的感觉,镜头的视角也很讲究,非常有层次,这仍然是他一贯的风格。
据说这个片子耗资不少,但有时你觉得你在电影上完全看不到钱,没什么铜钱味,你还是很能进入电影,我其实非常欣赏这一点。
不过也许他的老板很头痛,听说彭也在愁下一部片子的集资。
06年彭浩翔带和金培达四处游走宣传《伊莎贝拉》,可能是走迷路了走进了我们学校北国剧场,我一看名人来了,就顺势混了进去,剪票的叔叔阿姨们说填问卷单可以参加抽奖,幸运的话可以得到《公主复仇记》的签名海报,为了增大获奖几率,我进出两次,填了两张单子,但很不幸的是我的两张单子都被抽中了,但很幸运的是虽然我作弊了,彭浩翔和金培达还是送了我两张签名海报。
(此段和《出埃及记》无有任何滴关系,纯属于显摆型引言)在对《出埃及记》进行评论之前,我先声名两点,第一点,这部电影还挺没劲的,但电影里的人都是熟脸,连客串演出的也是(林家栋很好认的,看见詹瑞文了麽都),那么这就是一种好作风。
第二点,我不太会写评论,我所写的都是些DVD导演评论音轨里的一些小8卦。
1首先说说海报吧,豆瓣里的海报是《出埃及记》的其中一款,如果有朋友留心的话,电影还有一款海报,是刘心悠朝天瞪着眼,旁边躺着鲜血直流的任达华,但实际上,这款海报上的人并不是任达华,而是负责电影剧照的Sunny的一个助手,他的侧面特别像任达华,实际上,他在电影里也同样有过替身的演出。
2再说一个我很感兴趣的问题,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张家辉在警局接受任达华审问的时候,总是不停的低头,有人以为他是在看台词提示条,实际上这是张家辉自己发挥的,他说他在这里点头的举动是借鉴的刘青云(敢问大家是刘青云的哪部戏麽),彭浩翔并没有要求他点头。
3有个和彭浩翔合作过的编剧彭秀惠,有一次在看过《花样奇缘》(《松子被遗弃的一生》)之后觉得里面的配乐不错,于是就上网搜到了配乐师的blog,这个人的名字叫Gabriele,意大利人,常局日本,长的非常像《水牛66》的导演兼主演Vincent Gallo。
以至于他去拍片现场的时候经常会引起小小滴骚动。
4再翻回头来说说影片的开始,影片的开始有几个穿着平角裤,(其实一开始有试过三角裤,但是不好看,动不动男孩子的毛就露出来了)戴潜水眼镜,穿蛙掌的熊孩子在警察局里欺负人,这其实源自彭浩翔小时候爸爸给讲过的事情,就是穿成这样欺负人即使被欺负的人第二天告诉法官法官也不会信。
5电影的摄影师傅叫林志坚,这部电影获得了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
(《公主复仇记》《AV》《伊莎贝拉》《破事儿》也是这个孩子拍的)6电影好些地方是需要粗口的,而且当时众演员也都觉得有些戏份力度不够(如任达华第一次找到张家辉的破屋子,被他赶出来的那场戏,第一次拍就拍的粗口版)7为什么会用温碧霞呢?
因为彭浩翔从小就喜欢温碧霞,小时候彭浩翔看了《地下情》,看完了梁朝伟与温碧霞的吻戏之后,就励志长大后一定也要有一个温碧霞一样的女人约会自己。
这电影儿挺好看的,我只能看出两个特点。
一个是画面安排很细心,不少画面你按下空格,就能看到某种信息的传递。
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
一个是情节推动缓慢但有力,虽然故事节奏很慢,但是渲染得力,就好像口胶侠的香口胶一样,很有弹性!
导演营造的氛围始终包围着你。
我最喜欢影片最后任达华和温碧霞一起唱卡拉ok,真实得让人忧伤。
我不知道这种把看似笑场的画面也纳入影片的部分为什么会给我如此大的震撼,以至于让我反复地观察他们俩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
那是最彻底的放松吧,预知未来的放松。
查了一下,他们唱的歌叫小城大事,嗯……我不太懂港台音乐,如果没有这个电影,我也不会知道这首歌儿,挺好听的。
是啊,小城大事,什么是大事呢。
我所能理解的整个电影想表达的意思已经在影片名字中最好的剧透了……女人杀男人组织代表了什么呢,这个相对于主流人生观“荒谬”的组织实实在在地存在,这个相对于现有法律可视为“犯罪”的组织却由代表着正义、“打击犯罪”的警察领导。
你发现了它,你想揭穿它,但你没有这种能力,你决定无视它、放弃目标的时候,你被它吞噬了。
任达华通过违反游戏规则的方式了解、屈服于游戏规则,可惜这个游戏没有编写这种支线情节。
为什么任达华会和温碧霞打那一炮?
是因为压力吧,导致温碧霞大喊“丢我”的,我不知道是性欲还是寂寞。
任达华为温碧霞修理防盗门的时候,是不是才是他所需要的对女人爱护和关心的表达方式?
那种平实的、生活的、社会最底层的感情。
对比任达华和妻子、丈母娘吃饭和在大排档与温碧霞吃饭时的表情,那么截然不同,一个沉默寡言,一个兴致盎然。
什么他妈的才是真实,你能确定你想追求真实吗,你能确定你可以负担追求真实的代价吗,你有资格追求真实吗,你有能力追求真实吗。
你能出埃及吗?
埃及之外也许还是埃及。
《出埃及记》版本问题的最终结局貌似和现在的香港的处境极为相似以及之所以要用一个绕口的长句来说明这个问题是因为如果用短句来说就会显得太有力量以至于不和谐。
以和谐结尾的长句,命运似乎却比以和谐结尾的大陆版《出埃及记》要好得多,奈何自我阉割的精神感天动地,也敌不过广电总局铁面青天的大义关闸。
现在的香港片,在大陆的普通观众,一定会觉得它很白痴,尤其是普遍的最后几秒钟的神来之笔,看来可以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电影史从未有过的类型片。
借道cult片,可称之为cut片。
本来97之前香港就有烂片之冕,现在在大陆电影院里看过《放逐》、《黑社会》之类的cut片的观众,肯定会大骂一句:香港电影真是越来越烂了!
其中的情绪,没有怜悯、没有愤怒、只有麻木的咒骂,或者带一丝嘲笑。
香港电影于90年代显出疲态已是共识。
问题是,与大陆做交易真的能让港片复兴吗?
说说CEPA中关于电影的规定:1、香港公司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 审查通过后 可不受配额限制,作为进口影片在内地发行;2、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3、对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a、允许港方人员增加所占的比例,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b、故事不限于发生在中国内地境内,但情节或主要人物必须与内地有关。
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顺序:电影业滑坡——影业老板为避免损失就急于寻找新的市场和人才——这时候大陆送来了厚礼,也就是CEPA,但附加了电审的条件——于是本来对香港电影来说并不重要的大陆市场突然变得重要——于是香港电影变得越来越依赖一个有电审的大陆市场——于是香港电影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就越来越失去原先的种种滋味——于是众多cut片(不论是自我阉割还是被动阉割)涌现在大陆的影院之中——于是大陆观众对港片越来越失去信心——于是这个被看成是港片希望的市场也会最终失去——于是,港片的真正末日就到了……CEPA的好坏很难用一句话讲明白。
但有一点似乎就要注定:从这天起,那些处于危机中的想赚钱的电影老板就会把眼光投向大陆,于是等着老板给钱的导演们就不得不直接面对我们事无巨细明察秋毫的广电总局。
CEPA把大陆与香港用经济的手段更紧密地绑在了一起。
经济是香港这个阿喀琉斯的脚跟,因为它号称经济自由,但它不明白这种与虎谋皮的经济自由意味着什么。
这就像一个垂死的病人,有一种药可以救他,但代价是救活之后必须听命于施药之人。
香港电影喝了,也不得不喝,从此它不是香港电影。
香港依然繁华。
在这个以功利实用主义起家的自由港,却可以看到轰轰烈烈的70年代的学运、保钓、七一。
悲情不能泛滥,但麻木绝应舍弃。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彭sir最高!
不习惯任达华这样,有点郁闷的,完全是被电影海报带进来的,有点小后悔
超级烂片,千万别看,警防上当
彭浩翔你还是去拍黑色喜剧吧。。
这样的题材,更适合短片。
……又是男人和女人
很闷,节奏很慢。很多细节也没看懂。
好牛逼的片名 好装逼的片名
看的是港版,节奏慢但是不闷,竟然挺喜欢的。片头超赞……
精致的片 可惜不适合我看懂
男人关于女厕所的臆想
女人为什么都要结伴上厕所?她们在厕所里预谋杀死所有的男人.听到这个结论的时候,头上飞过无数知小鸟.哈哈
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事情荒谬到了一定程度,就不会有人信,但不代表不存在。
很冷
前面悬疑这么多,草草收尾大煞风景。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因为太过荒谬,所以没有人相信,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不好。
20070917 2140 AMC Festival Walk
烂片。
彭浩翔故弄玄虚起来,那电影简直没法看啊,本来就是个搞意识流的,再不好好讲故事,你这是要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