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个综合评分 7.6其实在2上映很早前,我就预料到会比第一部好看,因为在原著三本书当中,第二部燃烧的女孩是系列里写的最好的。
看完后果然没有令我失望无论是思想性,还是娱乐性,饥饿游戏2都比第一部上升了一个层次,前半段对反抗和压迫的体现,后半段的世纪极限赛的紧张过程,都会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感受。
很多人对第一部都不满意,比如皮塔和凯特尼斯莫名其妙的爱情,比如根本不如“大逃杀”刺激的生存戏,但看完第二部后应该就会明白,饥饿游戏第一部其实只把故事讲了一部分,星火燎原才将整个故事展开,皮塔和凯特尼斯之间的感情和微妙的关系做了更多的刻画,真正的主题也被揭开,凯特尼斯,反叛的希望,人民的精神领袖,嘲笑鸟。
这个带有政治意味的故事,在凯特尼斯登上11区演讲台的那一刻,才真正的开始。
早在看之前就听闻很多人说前半段冗长,无聊,混乱。
不过我看完后并没太这么觉得,长是挺长的,混乱也有一些,但首先要明白一点,饥饿游戏不是大逃杀,“杀人游戏”不是电影唯一的重点,因为作为一部承上启下的片子,星火燎原既要对第一部作出解释,又要给后两部作出足够的铺垫。
所以在我看来这是完全必要的,前半段包含了对皮塔和凯特尼斯第一部里所谓感情的解释,对群众与政府日益紧张的矛盾体现,以及表现总统对凯特尼斯和社会未来的警惕与担忧,凯特尼斯的心理刻画……内容繁多却做的面面俱到。
更何况从观赏性来讲,我也一点也不觉得前半段差,情节紧凑,冲突不断,一点不会让人觉得无趣。
在凯特尼斯进入世纪极限大赛的竞技场后,电影则真正的变得抓人起来,这部分就不多描述了,大片看的多的影迷都能猜出个大概,模式其实还是第一部那个模式,但是过程更加有趣刺激,场面升级了不少,还有了惊天大浪这样类似灾难片的恢弘场景,毕竟人家都冠名“世纪极限”了,怎么也得耍几个大招。
钟表的设置颇有意思,镜头也没有第一部那样晃了,手持镜头少了不少。
然后,我觉得这片做的最好的,便是人物刻画十分优秀,人物刻画对于电影整体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它才能让你觉得一部商业片除了爆炸与打架还有一些其它的东西,才能让角色的行为让观众信服,许多商业大片在这一点上做的相当差劲,而星火燎原的角色如此之多,却依然做到了几乎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凯特尼斯自不必说,皮塔对她的感情也比第一部要显得充实很多,甚至是凯特尼斯的妈妈这样戏份极少的人电影也给了表现的空间,令我这个原著粉很满意。
不过锤弟还是和第一部一样没什么存在感,他每次出现就是为了被劳伦斯亲嘴,据我统计劳伦斯在星火燎原里大概亲了八九次,劳伦斯你高兴坏了吧然后缺点就是,剧情推进有时候太仓促了。
比如十一区的无声抗议,比如玛吉斯的从容赴死,比如某人结尾的身份反转,这几处都是看原著时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尤其是前两处,电影里感觉拍的有些草率了,匆匆而过,带来的震撼就没有那么深。
而结尾的处理更是会让不明所以的观众大呼坑爹,霍夫曼的角色完全不做一点铺垫说变就变,变了也没做什么解释,还刻意做了个挖坑的留白,按照星火燎原小说的结局方法难道不好吗?
而且或许是因为饥饿游戏毕竟是青少年电影的原因吧,很多地方,也并没有深挖。
很多情节和含义甚至直接由主角讲了出来,生怕观众看不明白。
所以所谓的政治隐喻,和人性体现,在某些观众眼里觉得小儿科也不奇怪了。
演员演技不用多说,多位老戏骨加持,尤其劳伦斯的演技真的是优秀的无可挑剔,再鸡蛋里挑骨头的黑我相信也没什么可以挑的,看到地板上的露画像时的颤抖,辛纳被抓走时的抓狂,她居然在一部青少年电影里展现出了奥斯卡级的演技。
总的来说,星火燎原是部非常棒的商业片佳作,能够将爆米花娱乐,思想内涵,政治元素,爱情亲情等多方面都包含的商业片本就不多,能够各方面都完成度很高而且都在水准之上更是难得,星火燎原几乎做到了青少年小说电影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导演想做的也绝对不只是暮光之城一样的粉丝电影,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期待接下来的发展,真正的主题已经展露了冰山一角,然后就是令人期待的政治革命和战争了,小说第三部不太尽人意,希望电影能比原著优秀。
本部续作的好评无疑是实至名归的,“超越前作”甚至“超越原著”的赞誉也是合情合理的。
首先,奥斯卡级别的剧本将全片的水平与一般流水线爆米花拉开了足够的距离,娴熟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段的运用,毫无压力地将原著中大段心理活动用影像表达了出来,简要干练,毫不累赘;片中多样的处理技巧的作用,不仅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单调感,而且成功地烘托出了相应的情绪:巡回之旅中的忿恨与躁动、解救盖尔时与斯瑞德对质的紧张与压制、布鲁塔什邀舞时的微妙与含蓄、重回竞技场时情势突变时的绝望和恐惧、面对毒雾最后的无助与虚弱、叽喳鸟段落5.1环绕声的狂乱与恐怖、竞技场被炸后凯特尼斯的恍惚与释然……所有的一切都处理的恰到好处而张力十足,为全片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情绪基础。
其次,本片巧妙地利用前作的铺垫作用,大量强化了符号象征作用,让两部作品衔接顺当,合情合理,而且本片继承了前作的改编风格——主干剧情一个不落,支线铺垫全面优化,而且本片贵在善用复现强调,让整个故事的世界构架足够完整。
再次,本片最让人感动的是对于原著点睛式细节的精准再现,不仅让电影显得更加精心雕琢,而且尽可能地丰满了各个角色,这种细节在片中比比皆是:如凯特尼斯凝望着冻结的丛林小湖、遥感镜头中映出“金牌情侣”渺小而脆弱的面庞、黑密斯趁乱偷喝医用酒精,波丽姆快速成长后的转变和担当,斯诺总统品着手中血一般的饮料、比特拉开眼镜从下方的机警审视、吗啡女弥留之际三人在竞技场绚烂黎明衬托下孤寂的剪影、皮塔金项链里的照片、芬尼克坐在海滩任浪拍打的落寞背影、乔汉娜大骂总统之后的失落与空虚……除开这些精心设计的细微之处不说,片中众演员精彩的演技也相当地拔高影片的水准:劳伦斯不愧影后称号的演技爆发,不仅各部分的心态表达精准到位,而且多处复杂情绪的演绎精彩程度堪比《黑天鹅》;哈里森乖张却游刃有余的演绎,虽然少了一点原著中遁世痴汉的特征,但也让黑密斯的机智狡黠更加突出(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影片删去了黑密斯于第二届世纪极限赛录像的情节,失去了让人物进一步丰满的机会);萨瑟兰和蔼外表下的微表情演绎,即使在特写镜头中也不露声色,却明显能够感受到原著中那种把控大局的沉稳和令人胆寒的邪恶;还有班克斯的每一次出镜,都被演绎地恰到好处而不显做作,完美再现原著中艾菲善良勤快的主事婆形象,又简要概括了整个凯匹特民众天真与无知的心态;而哈切森多处无奈和怅然的诠释也堪称精彩;还有让人惊喜的克拉弗林,能够看出在《加勒比4》之后,他的演技已不再青涩,成功诠释了芬尼克的性格——在演出前的开朗、对于马格斯的爱戴与责任、对于乔汉娜隐约如同青梅竹马的感情,以及最后与凯特尼斯生死一线时的焦急与紧张。
总而言之,本片全面摆脱了原著中庸且略显快餐式的文字特征,并将其中剧情的亮点和优势发挥到了最精彩的程度,完成了令人赞叹的蜕变,接下来导演趁热打铁的高潮和终结之作,我抱以十足的期待。
2012年,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势力榜中杀入一匹黑马——狮门影业。
带动狮门崛起的主要力量来自当年的《饥饿游戏》,一向偏爱重口味的狮门似乎找到了在商业洪流中搏击的新筹码。
谁都没想到,一部青春奇幻电影竟能爆发出如此强劲的能量,并且在一年后的今天用续集票房再次证明,这一系列的走红绝非偶然。
尽管票房已成现象级事件,但前作导演加里·罗斯仍然执意退出,片方不得已找到《我是传奇》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接替执导。
从最终的成果来看,弗朗西斯·劳伦斯顶住了压力,在保留前作吸金要素的同时,在影片品质上狠下功夫,使之从一部普通的粉丝电影升级成歌颂自由的青春史诗。
对于一个商业片三部曲系列,第二部会稍显尴尬一些。
它既没有开篇的新奇和震撼,又不能抢走终结篇的猛料和风头。
《星火燎原》较好地完成了应有的承上启下功能,影片大体分为三部分:凯特尼斯和皮塔获得冠军之后新的生活状态,重回饥饿游戏战场参加“世纪极限赛”,以及展望即将到来的暴力革命。
两位主角参赛前、参赛中与第一部在情节上有很多呼应,但又处处有所升级,比如更加突显真人秀的虚伪性质,通过施惠国国王与新任游戏设计官的密谋展示卑劣阶级立场,刻画参赛者的成熟和个性等等。
最重要的是,这一部“饥饿游戏”不再只是记录一群青少年的打打杀杀,而是加入了觉醒、抗争、呼唤自由等充满人文主义光芒的题旨。
在原著小说里,皮塔是个仰慕凯特尼斯已久的男孩,可惜在第一部《饥饿游戏》里,这个出镜时间最长的男演员却没有承担男主角的功能,只是个外表木讷的参赛搭档。
到了第二部里,皮塔这个人物丰满十倍,他有自己的感情,不甘心只成为凯特尼斯的傀儡男友。
乔什·哈切森这个演员本身就年轻又矮小,与凯特尼斯搭档时更倾向于被保护者,而正是这样,当这个小“男友”开始肩负起保护者形象时,才获得了男主角的人格魅力。
想在两个半小时里装下一部面面俱到的小说并不容易,影片非常懂得取舍,重点刻画了已经晋升为奥斯卡影后的詹妮弗·劳伦斯,同时又用寥寥数笔勾勒出精彩群像。
比如表面玩世不恭却老谋深算的黑密曲,比如造型不凡却富有凡人情感的艾菲,比如凯特尼斯临危不乱的妹妹,比如芬尼克舍己为人的老年朋友,都用一两个细节就赋予了每个人物独有的性格特征。
风吹草动,很多空镜头也烘托出凯特尼斯五味杂陈的内心世界。
《星火燎原》在观感上是独特的,一方面是奢华炫目的权贵幻想世界,一方面又是如此熟悉的艰难生活图景;《星火燎原》在类型上是独特的,它不同于《暮光之城》和《纳尼亚传奇》,融青春、奇幻、动作、冒险、惊悚等于一体,给到你的,绝不仅仅是三角恋加《大逃杀》这么简单。
相信看过《星火燎原》的影迷,多半开始期待下一部《嘲笑鸟》的到来了吧。
【南方都市报】
又一次,原著粉没有失望。
《星火燎原》是饥饿游戏三部曲中最棒的一本,电影也果断超越第一部。
首先说点因电影篇幅限制而完全忽略的东西,不算剧透。
所谓“大旬祭”,是每25年一届的特别版饥饿游戏。
男女主角在第75届和历届优胜者决斗,而第50届,可谓书中有描写的最惨烈的一届,都城要求每个区出“双倍贡品”,由48人争夺唯一的生存劵。
而第50届饥饿游戏的优胜者,正是12区的导师,黑密契。
当年12区抽中的两男两女中,除了黑密契,还有一人是凯妮丝母亲的朋友(另一身份是12区市长夫人的双胞胎姐妹,第一部电影版完全隐匿了市长女儿的线,所以第二部更是一点表示都没有)。
50届的游戏场地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但除了丰饶角提供的食物和天上的雨水,所有东西都含有剧毒,丛林里更是潜伏了一大堆杀人的变种生物。
游戏中期,黑密契与凯妮丝母亲的朋友一度联手,在黑密契的一再坚持下两人走到游戏场地边缘,发现磁力场(就是电影里出现的那种)。
在人数所剩无几的时候,两人和平拆伙,凯妮丝母亲的朋友随即被变种生物杀害。
决斗发生在黑密契和第一区的女孩之间,两人都掉了半条命,黑密契最后走到磁力场,第一区女孩不知有诈丢出斧头,黑密契立刻趴下,最后斧头反弹回来砍中第一区女孩的脑袋,黑密契获胜。
小说中,关于黑密契的战斗不过短短几页,但精彩程度绝不亚于整本小说。
电影对最惨烈的第50届提也没提,原该扣星,但年轻的奥斯卡影后在电影最后的一系列表情又把这颗星给补上。
黑密契的故事拍个饥饿游戏特别版吧,狮门!!
回到电影本身。
《星火燎原》解决了第一部的悬念:凯妮丝究竟什么时候爱上男主的?
诚然,绝对不是在第一部中;而且是的,明显比男主帅气的男二你出局了。
男女主角的爱情和反抗的火种一样,初燃起的阶段,点火者本人甚至都懵懵懂懂,第二部结尾,凯妮丝很明显已心生爱慕,自己却懵然不知,观众们也只能眼巴巴坐等第三部,战争和爱情都燃起大火的时刻了。
和爱情并行的另一条线索——反抗,在第二部也初见端倪。
虽然被视为Revolution的象征,身穿学舌鸟衣衫,凯妮丝直到电影最后都是被动、不情不愿的。
她只是个十几岁的女孩,保护母亲和妹妹便已疲惫不堪,如何负担得起压在她身上的重量?
她只愿一家平安,战争可能夺走家人的恐惧已经吓坏了她,完全无需搞出无语的75届饥饿游戏!
而人是要长大的,第一部被抽中的噩梦吓得惊声尖叫的小妹妹已经成为了姐姐的坚强后盾,从母亲发抖的手中接过了针筒;那么凯妮丝又将如何成为众人期盼中的学舌鸟?
大家一起来期待第三部。
无论愿不愿意,人必须往前走、向前看。
火已燃起,你的位置,自己决定好了吗?
经历生死的凯特尼斯(詹妮弗·劳伦斯 Jennifer Lawrence 饰)和皮塔(乔什·哈切森 Josh Hutcherson 饰)得到了74届饥饿游戏冠军享有的一切待遇,但是两人的关系变得很尴尬,凯特尼斯无法放下昔日男友盖尔(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Liam Hemsworth 饰),甚至还想要跟他远走高飞。
凯特尼斯和皮塔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欢迎,加上他俩假扮情侣的事情激怒了斯诺总统(唐纳德·萨瑟兰 Donald Sutherland 饰),他联合新的游戏设计师(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开展了25年一届的“世界级限赛”,要求抽出12个区的历届男女冠军各一人参加,旨在杀死凯特尼斯。
皮塔为了保护凯特尼斯,代替黑密曲(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参赛,一对“恋人”又踏上了征程。
更:2014.02.02 Philip Seymour Hoffman过世。
如果这部电影的价值是十分,他的贡献是一百分。
声明:现在我是一个fangirl,不是正常人。
= = 看了一个暑假的青少年小说(Hunger Games、True Blood等等)再结合我从前看的Twilight(这么一说还真是满满的黑历史)后我发现以下几个规律:1.女主角往往感到自己处在一种against the world的状态,清高、没什么朋友、孤芳自赏。
(通俗说来不就是高贵冷艳白莲花体质?
)2.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一点,女主角都很纯情,感情方面完全没什么经验。
难道欧美大妈作家们也有处女情节?
这一点体现在Hunger Games中,也就是Katniss 被Finnick和Johanna 嘲讽,发觉他们指的是自己在情爱方面一无所知("too innocent")。
3.女主角天赋异禀(难道Fifty Shades of Grey中女主角的天赋就是全身都是G点吗?
),因而常常要担负拯救世界的责任。
4.男主角都是高富帅。
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Hunger Games的重要突破:1.Katniss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世主,她只是一颗政局上的棋子,一个演员。
无论她身处哪个阵营,都只用打扮得漂漂亮亮,好好演戏。
2.这本书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主角。
Peeta战斗力太弱,需要Katniss的保护;Gale理论上是青梅竹马的真爱,但作家在描写他的时候基本上没费什么力气,只要Katniss做一件事情,Gale跟她一起做,或者比她更激进,这样就完事了。
3.反乌托邦这个话题暂时是不会过时的,作者写得有野心,我们读者也觉得相对比较有营养。
而Hunger Games没有实现的突破:这毕竟还是一本玛丽苏青少年小说。
首先是作者花了太多篇幅喋喋不休地剖白Katniss的内心,导致节奏完全失控。
比如第一本中伴随着战斗的是她无休无止的内心独白,第二本半本书都在写她得知自己要参加Quarter Quell以前的事情,但一个小姑娘心里能有什么大事呢?
无非就是Snow的威胁,对Gale的感情挣扎,带着写一点人民崛起的迹象。
这也是为什么改编成电影很容易出彩。
视角从第一人称转到第三人称,可以省略大量内心废话独白,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谈政治。
其次,大概也是第一人称的限制,这本书里的政治描写还是有些儿戏和潦草。
况且Katniss虽然在最后终于醒悟了自己的地位,但她一直是过分地受到人民的爱戴,并享受了当权者的许多次迁就。
虽然她是一个倒霉的人,但她绝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最后,很多人觉得Katniss非常坚强独立,是同类小说中一个全新的女主角形象,但我没法认同这一点。
大多数读者身上都有叛逆的一面,也都觉得自己很“独特”,因此看这本书还是很有代入感。
而且这种代入感——相对于幻想自己得到一个高富帅男友的青睐——是比较心安理得和“正面”的。
Catching Fire在这个系列中的地位:1.毫无疑问,正如很多人提到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承接了十三区的出现,也为Katniss和全国人民的反叛做了铺垫。
2.在某种程度上,很有可能这本书是最有噱头也最具有悲剧性的。
从噱头上来说,一群杀人游戏的胜利者再次上战场厮杀(类似于大逃杀的这种设定实在让人热血沸腾)和充斥于第三部中的街巷枪战哪一个比较吸引眼球?
当然,第三部的战斗也很注重场景设定,先期待一下。
而另一方面,先描写了二十四个有血有肉的人(Haymitch的嗜酒朋友、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帅哭的Finnick等等),再不断地强调“必须只有一个人活下来”,这种类似于宿命论的东西实在迷人。
而到了第三部,这样的禁锢和束缚已经没有了,只有抗争和牺牲——相较于第二本,即使是牺牲,也有了更多的个人意志。
事实上Katniss在害死朋友之后正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为什么我对电影的改编不够满意:1.节奏问题。
作为一个忍受了整整半本书废话的原著党,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其实还是精简了不少,但等他们快上战场的时候我一看时间,也已经过去一半了。
看完电影我问了周围没看过书的朋友,普遍想法是“前奏太长,弱化战场实在不对”。
这里涉及一个基本问题,商业化和艺术野心有没有冲突?
毫无疑问是没有的,一部商业片想要谈政治,并不一定以情节趣味性的流失为代价,因此在此只能理解为导演欠考虑了。
但更值得诟病的不是篇幅的安排,而是在情感的渲染上。
看完电影感觉丛林大战简直毫无高潮可言,无论是Mags的死,Katniss和Peeta的吻(书中说她这是第一次对Peeta感到hunger,多么重要的情感变化!
)还是各种打斗,以及Finnick的互动等等,特别平淡地就过来了。
而在看书的时候,我的情绪完全是在后半部分才被调动起来。
虽说作者为了强调Capitol的残暴,也反复说明这次的选手多是死于丛林的机关而不是厮杀,也不代表就要拍得这样苍白吧。
2.主角塑造。
虽然电影有意识地强调了“革命”,但对于Katniss自身的转变反而没有过多体现。
最后一个镜头劳伦斯的眼神变化的确是很有戏,可惜这个“戏”出现得还是太晚太少了。
Katniss虽然足够叛逆,但归根结底还是妇人之心。
换而言之,她的叛逆是潜意识的,但她没有足够的头脑和理智来发掘这种原始的叛逆。
这种矛盾出现在每本书的每一个行动里。
面对Snow的威胁,她的第一反应是自私地逃走;她想要顺从Snow,却无法控制自己地说一些真心话,引起民众更大的波澜。
她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她实在是一个冲动和自私的人。
当然,从头到尾她都没做过英雄,在第三部里更是变本加厉地自私了。
但这种行为上的被动与她内心叛逆的矛盾一直是书中的重点——而在电影里,至少我没有明显感受到这种暗示。
3.其他一些我认为值得强调的伏笔也没有被突出。
如Haymitch反复告诫的“寻找盟友而非树敌”,这一段,包括Katniss内心的纠结,连同整个对其他选手的描写,我觉得是很重要的铺垫;再如Katniss做噩梦后对Peeta说“stay with me”,他回答的那句至关重要的“always”,简直是一闪而过!
4. Finnick那么帅,为什么不加戏???
最后花痴一下Peeta。
1.引用一段作者的原文:What I need to survive is not Gale’s fire, kindled with rage and hatred. I have plenty of fire myself. What I need is the dandelion in the spring. The bright yellow that means rebirth instead of destruction. The promise that life can go on, no matter how bad our losses. That it can be good again. And only Peeta can give my that.翻译过来就是“我好累啊别谈什么真爱了我只想找个人平平淡淡地过日子”。
2.Peeta简直是新世纪好男人的代名词:温柔,深情(默默关注女主角那么多年),居家(做面包好吃),有艺术天分(画画很棒),社交能力强,聪明(比Katniss更早地看穿政治和宣传的把戏),愿意做女人背后的男人(还是深情)。
3.本来我还想长篇大论一下,列完以上关键词,顿感Gale果然是没有一点胜算的。
就这么一个东西也能发翻页链接了movie.douban.com/review/6427469/?start=100#comments
时间是最残酷的东西。
因此即便样貌、才华、担当、勇敢如Gale,也会败给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Peeta。
Katniss决然不是一个兼济天下的人。
她不善交流,也不喜交流;她不愿承担重责,因压力无法负荷;她希望人们不再以她为希望,甚至想避世逃走。
当她在11区有感而发害死老者后,她变得本分也是因为她承担不起救世,自然也不愿为害人担责。
她就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女,有自己的执着,有自己的坚持,执拗,善良,不谙世事。
然而却莫名被推到了一个图腾的高度。
统治者想利用她警示众人,革命者想利用她推翻独裁。
但于她而言,早已是身不由己。
影片最后的反转,是更大计划的伏笔,会让人有一窥究竟的兴趣。
这或许也是系列电影最大的卖点。
说实话,第一次看《饥饿游戏》并没有将它看懂,时间长了,也实在是忘了当时观影时的感觉,但是有一点疑惑记得非常清楚:设定如此一个反乌托邦世界到底是什么目的,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
后来,在自己感觉里的急急忙忙中《星火燎原》上映了,如同我也是那草原的干草,瞬间所有的情绪便爆发了,原来《饥饿游戏》竟是如此伟大。
那么虚幻的社会问题竟被作者以一场游戏实质性全方面展示在观众面前,电影所描述的不是一场游戏,最起码,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
“自由”,似乎是中国人已经靠近的陌生事物,朦朦胧胧已经出现在走在前端的人群眼中,轮廓慢慢在他们眼中变得饱满真实,却仍旧不明白它的科属。
近几年,为了自由而战斗的电影不断在国外引起票房轰动,孩子们的诉求《乐高大世界》,黑人人权斗争《漫漫自由路》,《白宫管家》,《为奴十二年》,架空世界的权利自由《暴力街区》。
还记得《勇敢的心》最后那一声撕心裂肺的“Freedom!
”,《饥饿游戏》里三指面向强权和简单的四声音符,一直回荡在我的心中,不断地挑动我蠢蠢欲动的自由之心。
每个人心里都有反抗的干柴,但是每个人都缺少能够将其引燃的火星,也缺少把干柴聚集起来的理由。
就像《星火燎原》中芬尼克说的那样:“我不关心他们任何人。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充当了一个好观众的角色,我们就像观看饥饿游戏一样看着生活中其他人为了生存而殊死搏杀,在这场游戏中,人命甚至连成为筹码的资格都没有,被设计游戏的人随意摆布,任凭他们随意调整游戏规则,来左右我们孩子的生命。
就像那神秘的希腊神话:“和我们作对我们会做出比杀死你们还残忍的事,我们会杀死你们的孩子们。
”当看到片中向凯特尼斯献花还要向她一样成为志愿者的懵懂女孩,谁都应该开始思考,是谁让世界的未来变得如此残酷,孩子在说出这样话的时候甚至都想象不到自己会失去什么。
斯诺的孙女说:“总有一天,我也要这样爱一个人。
”这不仅让斯诺陷入了沉思,同样我也在思考——爱情,究竟会有多大的力量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我看了苏珊•柯林斯的原创小说,文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苏珊•柯林斯对政治把握在电影里获得编剧和导演的全面补足,电影又交代给我们一个完美的政治博弈。
第一部《饥饿游戏》仅仅是一个序曲,看完第一部,甚至第二遍第三遍看完第一部我仍旧不会想到后面的故事,因为我真的没有想到,斯诺总统那么冷酷,政治如此残酷,残酷到民众无法阻止游戏的进行。
第一部中凯特尼斯拒绝生育着实令人印象深刻,这已经从侧面完全展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反人类罪行——民众只能通过拒绝生育来避免未来可能产生的生离死别。
更是为《星火燎原》中凯特尼斯假怀孕反对游戏做了完美铺垫,至此,全国的反游戏浪潮到达顶峰,这显然已经不是24个人的游戏了。
而且,从《星火燎原》刚开始全国巡游,我们就已经意识到,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只是一个早晚问题,只是我们的Mockingjay什么时候成熟起来的问题。
凯特尼斯作为Mockingjay的号召力必然将要成为领导这场反对强权战争的精神领袖。
游戏本身并不引人入胜,人们从懦弱的服从到团结起来反抗,这才是这部戏值得令人称道的地方,游戏只是一个象征,看这部电影不是看这个游戏而已。
就像凯特尼斯游走在两个男孩之间的感情故事,游戏即是人生,踏进去就再也走不出来了。
我很期待第三部《嘲笑鸟》的上映,苏珊•柯林斯写下小说的本意是反对战争,当战争真正来临,看我们的嘲笑鸟如何拒绝战争。
没看第一部,还是别看第二部,不然不明白第二部的好不说,甚至还觉得第二部差。
第二部完全超越前作,甚至我看后感觉比引力好看三倍。
在看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430504/ 的这篇影评后,才得知原来这个故事不仅仅取材了大逃杀,还取材了北欧神话!
第一部里,凯尼斯射向台上的苹果,就是隐喻了神话里让众神永远不死的苹果树。
由于看管苹果树的女神没了,于是众神没有金苹果吃,最后变得和人类一样,会死!
这样的隐喻,不熟悉欧洲神话的亚洲观众肯定没几个懂吧。
coldplay给第二部写的片尾曲“Altas”更是点睛之笔,Altas这首歌的mv就包含了描述古人类反抗神明的革命简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1436698/ Atlas 重任者 Some saw the Sun 有人看见了太阳 Some saw the smoke 有人看见了烟雾 Some heard the gun 有人听见了枪响 Some bent the bow 有人绷紧了弓箭 Sometimes the wire must tense for the note 有时需全神贯注
《Altas》mv但如果再联系原小说第三部的故事,就更能深刻的理解这个故事。
它绝不仅仅是教唆了那些被压迫的人奋起反抗那么简单!
但第三部里,领导革命的总统科恩提议继续举办“饥饿游戏”,并且要用原来国会区的权贵们的孩子来参加。
并且要凯尼斯射死斯诺总统。
而最后凯尼斯将箭射向了科恩。。。
(完全剧透了,不好意思)人类杀戮的历史一直在上演也一直在重复,有人掌握着权力,就必然会有压迫。
有压迫必然又会反抗,反抗之后呢?
又是新的一群人掌握权力,进行新的压迫,长此以往,不断循环。
这就是人类的历史,人吃人的世界。
整个饥饿游戏,不就是社会的缩影么?
我们上学,考试第一名才能获得最好的学校,出了学校,入职笔试考得第一名才能获得面试的机会!
面试还要获得第一名才能获得公司的职位!
公司的经营在市场中,没有获得第一名,公司就会被淘汰!
·······太多残酷的社会现实。
我终于理解了为何主题曲“Altas”为何在mv里全部都是显示那些“线”。
它交织得好似宇宙中星系的运行一样,或许人类历史的残酷的循环其实也是星系运转一样的规律,不断的循环中,走向了灭亡。
第一部一开头gale就跟女主角说:“如果没有观众,就没有这样残酷的游戏。
”
一、二区的观众 1、2区人民生活富裕,每年都专门培训贡品参赛,并且都几乎都还是冠军。
有人说国会区作死,但是国会区并不这样认为,正如国会区的人也不理解其他区的人对待游戏的态度,1、2区的认为获得冠军应该是荣耀,而其余区的冠军则认为那是痛苦。
1、2区的人民衣食无忧,不需要为了果腹自己进山打猎,而是吃饱了还要喝催吐的酒,只为品尝更多美味 。
男主角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一、二区的人还要喝催吐酒1、2区的人民不必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抽中参加游戏,因为他们有专门培训去参赛的“志愿者”孩子们!
一、二区献花的小孩(女主听她这么说后不可思议地呆住了)他们完全可以把自己当成是电视机前电影银幕前的看客,他们完全是在欣赏杀戮。
正如一些观众,他们看完电影会抱怨:【第一部和第二部怎么铺垫那么长啊!?
我想看的刺激的怎么才这么一点!?
】【女主角很丑,烂片啊】等等···然后给电影评一星,并且拽文骂上几句。
我就会怀疑,这些评一星的人是不是就是现实里活在1、2区的人民?
衣食无忧,不愁工作,欣赏着杀戮?
为了活下去,凯尼斯不得不和皮挞假扮情侣,他们作秀给电视前的观众看,这样才能获得“小降落伞”的资助,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到了第二部,女主角已经假戏真做,真的爱上了生死与共的男主角。
对于不明白这段感情戏的电影观众,是不是物质丰富,自己的爱情根本无需被现实里房子,车子,等所磨灭的1、2区人民吧!?
一二区的观众“惊觉”,女主居然会有孩子了?
她原来也是人!?
也会生小孩?
有多少的人在残酷的生活现实面前,只能舍弃了自己的爱情呢?
我觉得第一部和第二部导演都遵循原著的很好,你想看杀戮,那我偏偏只在最后拍一点点。
我就是要大把铺垫10、11、12区人民生活困苦食不果腹,1、2区人民什么富得流油,吃饱了还要催吐。
1、2区的人不觉得国会区所作所为是挑衅,他们认为那是荣耀、是为了珍惜和平, 这体现在艾菲出现在第一部里,选拔贡品时,播放斯诺总统的视频时,跟着视频里斯诺总统一起念叨着那虚伪的话并且深信不疑。
直到第二部时,艾菲与主角几人一起相识后,才了解了她们是真的是去送死而不是电视里的表演。
第二部里抽签的艾菲已经不是第一部里那种对生命的漠视 1、2区的他们其实也是好人,有着善恶的认识,只是,他们并不是活在同一个世界 不同区的人民对待游戏有不同的认识,就正如不同的观众对这部电影也一样不同的认识。
评一星的是一区的朋友么?
中午看完,现在终于有时间写写东西了。
算算时间,国内的首映也刚好结束了吧。
为了看这部片,前段时间重看了第一部,又把小说给刷了。
从一开始的不太喜欢,觉得无聊,到现在真的完完全全迷上了...好幸运在哈利波特过后能有这么一本小说让我那么喜欢。
浏览了一些给一星的短评,说什么谈情说爱太多了啊,什么跟大逃杀比是屎啊,还有人不用看就给了一星...真的想说...你看过小说么...你想看大逃杀去看大逃杀啊靠,没人说这部电影是大逃杀,你在这凑什么热闹。
是啊,我们不仅有第二部,还有4部呢,用不用每一部出来都有个傻逼在那说,这部片不是大逃杀啊...本来就不是嘛有什么好比的。
因为在丹麦看的,只有丹麦语字幕,哪怕刚看完小说,在看电影时也还是有不少地方没听懂,有点影响吧。
平心而论呢,前面的铺垫还是太长了...不过小说里也是这样嘛。
总该吧要交代的交代完吧,要不那些给一星的又得说,这情节怎么莫名其妙地啊。
一开始看这部片,确实是给游戏本身吸引的,再加上詹妮弗劳伦斯...所以在第一次看完第一部过后,也觉得有点无聊,但詹妮弗劳伦斯还是让我撑到了最后...后面再看,又看了小说,才慢慢喜欢上。
书里面好多心理描写,觉得那些才是精髓,这种没办法用镜头表现的东西...能拍成这样不错了。
喜欢Peeta为Katniss不顾一切的付出,喜欢Haymitch跟Katniss的那种不用言语的默契。
(当然电影里面把那些心理活动直接变成了Haymitch给她的降落伞里的纸条了...)也喜欢整天一边教育他们要讲礼貌一边也帮他们做了很多的,打扮得奇奇怪怪,说出那句“We are a team”的Effie,喜欢那三个虽然是来自Capitol但是傻得可爱,因为Katniss要重返赛场而泣不成声的化妆师。
当然,最喜欢的还是Cinna。
没有他,就不会有那个“the girl on fire”, 如果一开始喜欢他,是因为他对Katniss的支持,关爱,在看第二本的时候,看到他在明知道后果的情况下还不顾一切把她的婚纱改成mockingjay的时候,真的是感动咯。
印象特别深刻,在Katniss转着圈,全身燃起来变成一只Mockingjay的时候,影院里有人鼓起了掌,去电影院也不少了,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在看小说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是忍不住叫了出来...有一种莫名的快感,在看哈利波特看到贝拉特里克斯死的时候,也没有这么激动。
再说游戏本身...第一部的时候,只是一些烧伤,还有那个杂种狗...第二部就全面升级了额...当然啦,总统希望她在里面挂掉嘛。
也是电影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才进入游戏,时间不多,但有些地方还是给吓了一跳,哪怕看过书,知道接下来的危险会是什么...喜欢的还有好多...就不说了吧。
如果你喜欢小说,一定要去看。
如果你喜欢第一部,一定要去看。
如果你喜欢詹妮弗劳伦斯,一定要去看。
如果你想看游戏,想看大逃杀,呵呵。
比第一部强很多。反乌托邦的设定更扎实和明确了。重点不在饥饿游戏而在于反抗暴政。但还是存在冗长和说不通的地方。所谓饥饿游戏相比《大逃杀》依旧naive。另外我真是太讨厌和受不了詹妮弗劳伦斯那张丑脸了。也没看到奥斯卡影后级别的演技。配角主持人十分出彩。片子值三星半,为了女主减半星
剧情拖沓冗长 看不下去 负分滚粗(没看前作及原著的原因)
太喜欢表姐了..演什么都那么得劲,饥饿三部曲的结尾太讨厌了...逼着人连着看的节奏啊
一点都不精彩
事实证明傻逼的原著只是提供给牛逼的导演故事框架。影后的演技较上一部比有很大提升,男主就那什么不说了……还有总工程师怎么那么像肖申克………故事前半部分渣得跟原著一样,后半部分进入游戏还算有点起伏。最后再骂一下原著太渣
续集必须造反起啊 好棒(тωт。`)其实这个设定一直很符合我的口味 就是上一部的结局比较恶心我 这里主线其实也还是蛮婊的 我预计下一部也会婊(тωт。`) 乔安娜好美(тωт。`)
第二部还是让我觉得一般般,没有震撼悬疑的地方,没看过原著的我,对电影中的几乎每一步都料到了,没有新意;不过像这种描写反抗极权主义的小说或电影我还是要推荐打4星 的,也只有在自由的国度才会诞生这样的作品。
比第一部好,但还是看不出来詹尼佛劳伦斯跟性感的女主角有什么契合点?斯坦利图齐真是演啥像啥,我看过他扮演的角色,还没重样的。
无感
從殺人遊戲上升到與獨裁統治者的對抗。各種恐怖攻擊與無所不在的威脅,再在考驗人性。但,也有各種願意為對方捨命的愛,讓人不再恐懼。『妳死了,我就一無所有了;我死了,妳還有妳愛的人。』所以,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最後那深邃的眼神,是絕處逢生的希望,也是憤怒至極的力量。
2.5小时 起码有2小时可以被剪掉
小喷油看得要睡着了!
这是对第一部的影评吗!拖延时间主题不足10分钟
烂得无法评价
我觉得比1好,但是game本身太少了…前面剧情太多了…节奏不让人舒服…
确实比1好不少。但作为一部先天就发育不良的青少年电影,无论外包装怎么改进,内在核心还是单薄软弱的。
this girl is on fire!!
这一部相当好看啊~freedom
太特么的好看了,看完饥饿1就想看饥饿2,现在迫不及待的想要看3了!!!小伙伴们一定要去看!!!
前半段节奏太拖,比第一部强了不少,就这么个单薄的少女故事包装得还像那么回事,相比上部还真是鸟枪换炮,尤其詹妮弗婚纱变身那一刻,女筒子们的fashion细胞都沸腾了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