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离别》电影院恢复营业后看的第一场电影,很契合这大半年和情绪治疗场所的分离。
整体的画风很中亚,小女孩和小男孩的对手戏总会让我想起已经故去的一位很喜欢的亚洲导演阿巴斯,想起很久很久以前看过的胡赛尼已经火热到不行的书《追风筝的人》。
很多人都说电影里的第一次离别,是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其实对于艾萨一家来说是哥哥和家乡沙雅,其次小男孩和哥哥,再到到小男孩和妈妈,而对于小女孩来说才是和小男孩的第一离别。
每一次的离别,小男孩都会变得愈加的沉默,沉默的背后是成长。
诚如,《山河故人》所讲的,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在《第一次离别》里,有了延伸每一个人和地方都只能陪你走人生的一段路。
这部处女作,情感很饱满,有孩子的天真稚气,有成年人难念的经,有家乡的反思,有《我和我的祖国》里陈凯歌片段的扶贫,只是在这不浪漫,而是一种柔韧的压力。
曾经不理解为什么各个大学都在设立了新疆协作班,看了《第一次离别》之后有所理解,因为自己接触到的新疆朋友都已经是新疆天花板的一群人了,相对那些库车、喀什来说已经是新疆经济天花板的存在,建设兵团的人都值得敬佩。
民族特色和整齐划一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议题,这部片子亦然是恰如其分的反映了这个问题,准确的呈现了维吾尔语地区的近况。
暨松太加、万玛才旦的藏语电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后,现在又迎来了具有土地情怀的维语电影,华语电影真的在逐渐的百花齐放,也不知何时才能等来回语、壮语电影,电影学院的民族班很值得期待啊。
关于离别曾经写下的一段话: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谈离别。
记得小学毕业那天和最好的朋友躲在家附近的一个巷子里抱头痛哭了很久很久,那是第一次觉得离开是件很痛苦很痛苦的事情。
以至于在我上了初中后很长一段时间性格都不怎么外向。
后来,读初中时,面对毕业一点都没有伤感。
那两个多月的暑假,和两个好朋友还有当时的男朋友包括他两个兄弟,五个人一天到晚地混在一起。
天真地以为我们几个人可以一辈子都不会散。
长大之后越来越能接受离别,因为你清楚地明白哪些人是在你们说道别之后依然能保持联系,哪些人是哪怕几年不见面不联系,再次见面也依然有话可聊不尴尬的人。
高中很欣赏敬佩的语文老师在高二的时候突发脑溢血过世了,记忆里那段时间几乎都在以泪洗面。
过了很多年,直到现在,12月3日于我来说也依然是个放在心里特别位置的日子。
说回去,小学那个和我一起在巷子里哭泣的女生,我们初中高中都在同一个学校,她仍然是我身边关系最亲近的人之一。
初中毕业一起玩耍的伙伴除了我前男友以外都还保持着联系,大家在假期里时不时也会出来聚聚。
高中亲近的朋友不算多,当时要好的几个现在依旧很好。
我也将站上讲台和我那位老师一样,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给别人平淡的人生带去一些些影响和改变。
我仍然不喜欢告别,但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和现在的生活。
电影其实整体一般,关于几个孩子面对离别和成长的故事。
去新疆的旅行计划因为各种原因被我搁置了好几次,开头三个小孩抱着小羊在晚霞中走路的场景,还有影片结尾迎着朝霞赶羊群的画面,让我一度又燃起了对那片古老土地的向往之情~
影院复工的第一天上午,我赶到翠苑看了这部新片。
观众不多,还没守在影厅外面的记者多。
日渐没耐心的我,看这类小众文艺片有些难以沉浸,但回想起来还是值得书写一下的。
以下细节可能有记忆错误,欢迎指正。
《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儿童片,讲的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农村的两户家庭,没有什么可以热议的社会话题,没有吸引人的主线情节,没有明显的笑点,节奏也不快,可以说非常小众。
但它作为少见的维语电影,这样平实的细节描绘,却能像纪录片一样让我们观察新疆。
镜头经常缓慢摇动,屡屡凝视乡亲们满是皱纹和瑕疵的面孔,看着他们一言不发;或是逐渐从谈话中的人物身上摇开,放空到壮美的西部风光。
导演显然对这群人、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第一次的离别”有多个含义,既是主角所学的一篇小学语文课文,又是小男孩与妈妈和哥哥、小女孩与故乡的离别,也是小男孩与小女孩这两位朋友的离别。
两个小孩大多数时候是单独被叙述的,他们的友谊没有描绘成浓墨重彩,他们所在的家庭才是本片最聚焦的主题。
两个维族家庭,各有各的困扰,共同点是穷困。
小女孩的爸爸妈妈离婚又复婚,因为只有爸妈都在孩子们才有安全感。
他们家有棉花地,但挣不了多少钱,因此妈妈一直想去外地打工。
后来妈妈去了库车市打工三个月,爸爸管得不严,女孩的学业荒废了,普通话考试从50多分掉到了20.5分,女孩的弟弟也不擅长普通话。
女孩妈妈埋怨道,都怪我们不懂普通话,我们才那么穷。
最后,她坚决让女儿从当地维语学校转学,送到了库车市的汉语学校。
小男孩的妈妈有生理和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还到处乱跑。
哥哥没考上新疆大学,去了外地打工。
小男孩在家照顾妈妈,放羊,帮家里干各种活儿。
他的娱乐活动只有踢球和跟小朋友去野外玩。
爸爸也年老体弱,终于把妈妈送去了养老院。
小男孩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好朋友,又失去了自己养大的小羊,独自骑马在大雪中踏步,孤独的宿命感仿佛安哲的电影。
养老院和普通话显然代表了汉族文化的压力。
即便没有身份认同问题,这些少数民族农民也很难抛弃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农耕+放牧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承认艰苦的生活有什么不合适,更没有耐心去学习普通话。
城镇化、现代化与文化融合这几个层面,给影片中的新疆农村带来了强烈冲击。
在这个意义上,“第一次的离别”还意味着与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告别。
在少数民族问题上,汉族习惯于从启蒙者的角度、从代表未来的角度、从强势者的角度去讲述城镇化、现代化和文化融合,而这部片子呈现了稍微不同的角度和声音。
它没有表示反对,但描绘出一种基层的现实,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别忘了,少数民族融入全国主流的过程,就如同传统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我们其实早就习惯于从弱者的身份讲述故事了。
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迎着国旗,举着右拳,在校园里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宣誓,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小男孩穿着巴萨球衣参加学校足球赛,灵巧地过掉比他高一头的学生,射门得分,张开双臂兴奋地庆祝。
影片最后一幕,男孩赶着羊群在山坡上漫步,夕阳的光辉照射着他们;随着镜头的横移,经过阳光洗礼的男孩与羊群,变得愈发清晰起来。
这一幕伴着一首民族风味十足的歌曲,我记住了这一句:“太阳照亮了月亮,它的心在为谁燃烧?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很有趣。
长大了想干什么?
课堂上,几个孩子回答:想当医生,治好家人的病。
而在此之前,两个小孩独自在野外浪荡时,说:想当全世界最好的干部,帮助家乡的人!
一个非常意外的,极好极好的关于新疆的影像。
一部真正的影像。
新疆的阳光,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那里灿烂的阳光,大片的棉花田,人们在其间劳作,田间劳作时的欢笑,谈吐,小朋友们的童年,友谊,烦恼,以及,课堂学习生活……画面非常生动。
非常美。
美有两种,一种是形式主义的,故作的美。
那种美,虽取材于生活,但实际上脱离了生活。
只为了服务于某种意识形态。
让你误以为,那便是影像所展示的生活里的真实的美。
比如在张艺谋的片里,可以看到这种东东。
另一种美,是真的以生活本身为源泉,去捕捉。
它是敬畏生活本身的。
这部电影没什么故事情节。
围绕着几位新疆维族小朋友们的日常琐碎,悲欢。
采取纪录片的拍法。
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部纪录片,但导演还是将它定位为一部剧情电影。
不过我还是有理由相信,这里面大部分画面,都是以纪录片的方式捕捉到的。
棉花田里的劳作和闲聊,小朋友们一起戏耍时灿烂的笑容和他们的互动,让我想起我自己的童年,想起我早年的乡村务农生活。
镜头像猎豹的眼睛,捕捉那些细碎的阳光,欢笑,表情,话语,让人迷醉,也让人沉浸于一片陌生土地上一个陌生人群的日常生活及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童年。
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摄影而不是导演,所以我看片的同时,查阅了不少摄影师的信息。
也许从艺术完成度上讲,这个片子有瑕疵。
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剧情张力。
放在影院无法吸引太多人的目光。
但从画面呈现上,在我心中,绝对是大师级别的。
可以与阿巴斯、锡兰这些大师的作品相媲美。
如果你想了解某个维度上真实的新疆人生活,这个片可以一观。
我边看边在想,哇,导演深得阿马斯、锡兰艺术风格的真传。
如果换作张艺谋这种人,会怎么拍呢?
我敢肯定,绝对是大不一样的影像效应。
会有更多的形式主义的考虑,意识形态上的植入。
最终 ,变成一个塑料花般的东西。
虽然也可以用技术专业主义把影像搞得很美。
但我们知道,塑料花是没有生命的。
甚至会释放毒素。
千年古银杏树上孩子们谈到了普通话考试,“你普通话考了几分?
”“60.5分”“哇,我只考了20.5分。
”凯丽为什么普通话成绩一落千丈,因为妈妈去外地采棉花几个月没回家没人监督她功课,而妈妈是片中唯一表现出对孩子成绩在意的成年人(艾萨的哥哥也在意但他自己也还是个大孩子)。
而这种在意非常具体:我们不会说普通话,一辈子窝在这个地方,赚不到钱——改变不了未来。
所以是她的一再劝说,促成了他们家庭最后的搬迁,去库车让凯丽上更好的学校学好普通话。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HKIFF的手册上介绍说,它的画面上,吹拂着伊朗导演阿巴斯的遗风。
它的名字,也会让人不小心以为是阿斯哈·法哈蒂的经典作品。
有意或无意被模糊的辨识度,似乎再次说明,它包含了许多暧昧晦暝的空间。
如果只是模仿阿巴斯,其实不会有这篇评论。
至于由《第一次的离别》所会产生的第一次、第二次……第十次“离题”,未必也是主创本意。
《第一次的离别》,到底更靠近一部主旋律电影,还是一部电影节电影?
又或者,根本无需回答这个问题,它只是一部儿童电影。
所谓儿童电影,意味着它只会借助儿童的视角和眼光,去打量成人世界和周围社会。
所以,孩童们理解不了大学,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好汉语。
他们做的,只是大人教他们做的事。
天真懵懂与幼稚可笑间,《第一次的离别》又难能可贵地,靠近了新疆的真实。
与剧情片的影像相对应的,竟是东边世界对新疆的信息空白——这就是相当荒诞的现世景象,哪怕是再没有表达欲的电影,它都成功表达了什么。
就像人们一度以为,独立电影会是挑战红线的主力,岂不料想,奇怪的松动、真实的记录,居然是来自“主旋律电影”。
故事发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也就是南疆。
沙雅县地处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在上游交汇后,形成塔里木河,继续向东奔涌,直到蒸发断流。
前段时间读斯文赫定爵士的游记,他几次从这条河上出发,探索漂泊的罗布泊(现已彻底干涸,后爆破新中国的原子弹)。
这段话并不是为了凑字数。
塔里木河周围的农垦区,意味着种植棉花有好收成。
同时,号称千百年不死的胡杨林,也会出现在电影中。
《第一次的离别》几次出现小孩子抱着小羊,坐在胡杨林上看风景。
画面之中,小羊的生命是以天数为计,孩子们不过八九十岁,胡杨树的生命却是数百上千年。
那么,谁才是这片土地的见证者。
你可能会说是胡杨林,那我告诉你一个狡猾的答案,是电影。
无论作为命题作文,当下写照还是童年耳语,《第一次的离别》都见证了新疆的学习故事。
红领巾、家长会、迟到被训、背诵王维的诗词……它们都完全是任何一所中国小学所会发生的景象。
学校以外,维吾尔小朋友一直在找东西。
妈妈又笼又哑又疯,他一开始就找妈妈。
结尾,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他又驱马出门,找小羊。
他们的亲人,也在谋求一个更好的出路——寻找未来。
有人想要去城市,那里有更好的生活,但年迈的父母不让。
哥哥告诉弟弟,要考上新疆大学。
那大学又是什么呢?
能彻底摆脱这片土地?
“考上大学能干吗?
”“当干部。
”人们这么回答说。
汉语只考20分的小姑娘,因为迟到哇哇大哭。
这显然是导演设计达成的真实反应,就像肯洛奇和是枝裕和,经常对儿童演员做的。
你要小孩子去演,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你可以捕捉到,他们真实的情绪反应。
对于如何学好汉语这件事,父母有不同看法。
爸爸嘻嘻哈哈,说他小时候考的分数更低。
妈妈回了一句,对啊,所以你现在种棉花,还要带坏小朋友。
最后,小姑娘坐着车后面,要被送去库车的纯汉语学校,学习,有一个更好的汉语成绩。
只因为,库车和村子那一头的许多地方,都被描述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们很难严肃去讨论汉语成绩很差很差这件事,因为篇幅和空间都不允许。
那不如不说。
就像孩子们总在玩乐的天性上,会本能地排斥学习这件事,除非,他们真的能尝到学习的甜头。
《第一次的离别》的故事情境,有点像我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的东部乡村,生活简陋,就像一台永远在滚动播放《西游记》的电视机。
不少人也会想到拉华加《旺扎的雨靴》、李睿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杨瑾《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周新《西小河的夏天》。
可是,以上所列儿童电影,都不会有《第一次的离别》来得特殊。
相对于院线片,或者发生在东部世界的强国,它就表现得,更像一部外语电影,维吾尔人保留着较为传统的耕种方式,希望维护着家庭团聚的传统,可是这一切,注定要被更为强大的力量所拆散。
外面的世界,与此间的乡村,以截然不同的分秒速度在行进。
快的,会抛下慢的。
慢的,只会原地更慢。
随着塔里木河的水,一起消失,被蒸发。
今天,你学习了吗?
先说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看了演员列表后发现,孩子的姓是父亲的名字---想着给两星了,因为演员演得并不差,但是这个电影的主题用一帮孩子来表达政治正确,真的是一件过头的事情,
孩子 的天性什么都没有了,都在父母与学校的穿叉中一次一次的被表达,自己根本就不理解的东西,当然这些都是要让观众看的,也就是让我们去明白
所以孩子到底在干嘛,放羊!!!
今天分享的这部电影有些特别,《第一次的离别》是我今年看过最舒服的电影之一,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看到剧照时首先打动我的是照片里两个小孩,真灵啊。
《第一次的离别》就像从泥土里冒出的土豆一样,淳朴、健康,还带有一种原始生命力。
这部电影是举重若轻的,虽然提及了人口老龄化,民族差异性问题,但落脚点还是放在了孩子身上。
本片在今年东京电影节获得“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但整个剧组一直很低调,而电影本身也很朴素,看不到名利,看不到技巧,看不到做作,省略所有复杂手法,这或许和导演的拍摄初衷有关。
导演王丽娜本身就是新疆人,她用两年时间做调查素材,半年的田野考察+一年的纪录片跟踪拍摄+组建故事片团队后再用两年驻地拍摄。
她本来想拍纪录片结果拍成了剧情片,所以这是一个顺水推舟的过程。
电影的主题很明确,讲离别,讲小孩和朋友和父母,和动物的离别,却不带有任何世俗之风。
艾萨的父亲要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凯莉的母亲为了让她接受好教育,决定全家去城市打工,凯莉要转学离开好朋友。
同时,电影有着明确的时间暗示,一年四季变化却不着痕迹。
不过《第一次的离别》出现的问题也是所有处女作导演都会遇到的,比如在处理人物正反打镜头时有些单调、稚嫩,但它的优势却是绝大多数电影不具备的,纯粹、出淤泥而不染。
因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很特别,电影在选角时就和普通剧情片不同,电影中出现的所有演员都是素人演员,而故事本身也是由他们“创造”出来的。
电影中出现的两个小孩,小女孩是凯莉,小男孩是艾萨,一个将与朋友离别,一个将与母亲离别,人物发生什么导演就去捕捉下来,最后集合成了这部电影,这期间导演没有刻意加入太多主观想法。
所以我觉得《第一次的离别》是属于大自然的电影,它太干净也太难得了。
在王丽娜的镜头下,新疆没有想象中的猎奇色彩,而是一片祥和。
更难得的是,本片的人物和环境的整体气质都很统一,就像血脉相承一样,每个角色和自然环境都融为一体。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不限年龄,不限种族,最难保有的优秀品质是童真,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为人太容易厌倦了。
当你看阿巴斯的儿童题材电影,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都很单纯也很极致,所以如何从成年人视角去拍小孩的故事?
这点很难处理,因为成年人总带有一种自私或者自大的心理,但在《第一次的离别》里我看到的是平等。
所以东京电影节评委会用“包容、同理心”这两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
在《第一次的离别》里,在孩子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一种渴望,哪怕是面对离别和成年人的驯服,他们难过哭泣,但他们依旧向往着美好,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这种眼神很难再遇到。
所以就不难理解导演为什么会一眼看上凯莉和艾萨这两个小孩,这两个小孩太有魅力,表现太真实了,因为孩子是不懂表演的,这恰恰让他们与众不同。
“第一次遇到小女主角凯莉,她身穿一件红色的裙子在倒塌的土坯房前自由飞舞,裙子上的亮片因为阳光闪闪发光。
这就是精灵一样的孩子。
”“艾萨的母亲常年生病,他是一个身材瘦小,头发短短的男孩,正在喂羊。
他的眼神充满爱意,但又有点忧伤。
”导演和小演员的关系也很微妙,在凯莉眼里她是母亲,艾萨是朋友,这种人设在四年拍摄周期内一直存在。
这种特殊关系甚至要比电影本身更有力量。
而艾萨和凯莉的关系也很微妙,导演更像是设置了一种对仗关系,在艾萨家里他要学会照顾母亲,而在凯莉家里则是母亲处于主导位置。
但无论哪种关系,都无法避免“离别”的存在,而我们的人生就是由无数离别组成。
大家都知道动物和小孩最难拍,但在《第一次的离别》里孩子似乎忽略了摄像机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看,导演与孩子们持续性的交流、互动为这部电影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导演在颁奖典礼上说:当影片第一次在东京首映的时候,我接到了剧中小女主角凯莉的电话,她因为跑步跑了倒数第一而难过,我想今天她会特别开心,因为这个奖杯也属于她。
凯莉会在跑了倒数第一后马上打电话给导演,带着小孩子的撒娇和调皮,太可爱了。
拍摄者和被拍摄之间能如此默契,也难怪电影能拍得如此真实。
片中有几幕让我印象深刻,在家长会上凯莉被点名批评,老师三言两语就把她说哭了,小姑娘瞬间眼泪汪汪,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还有结尾处,大雪纷飞中,艾萨骑驴追寻丢失的小羊,导演将艾萨对母亲的爱释放在小羊身上,这段配乐处理尤为精彩。
我到现在还记得艾萨的眼神,真的非常打动我,这个男孩有一种超越自身年龄的忧郁,这哪里是表演?
明明就是生活本身的样子,是一种返璞归真。
而这种“真”是不带有任何偏见的,也绝非人工修饰的美,《第一次的离别》就是最独特的存在。
影院复工首日去看的,想说是更适合沙龙的片子,但有这样的机会上大荧幕也挺好暌违6个多月,7月20日电影院终于迎来了复工。
观众和电影院像是经历了一场久别重逢。
而复工首日《第一次的离别》新片上映,用油画般的质地娓娓道来人生中那一次次的离别。
《第一次的离别》早先已在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分别拿到了奖项。
这是导演兼编剧王丽娜的处女作,也是献给故乡沙雅的追忆礼物。
在塔克马拉干沙漠的北缘,羊群、棉花、胡杨林和童年的记忆,沉淀出丰厚的素材,最终写就了这一首真实之诗——人生中绕不开的离别和成长。
虽然影片以《第一次的离别》为标题,但仔细看下来,却能发现片中至少有10次离别。
10次离别,有离不开也有永别
阿苏克地区沙雅县,青梅竹马的艾萨和凯丽一起在沙漠里穿行、一起抚养小羊、一起在爬上胡杨树谈心,那像鸟儿般自由的童年让在城市里长大的我颇为羡慕。
只是这童年的快乐里也掺杂着烦恼和酸涩。
艾萨的家庭并不富裕,母亲幼年患病伤了脑子,听不见也说不了,生活无法自理,还经常走失。
父亲干活时,艾萨和哥哥既要帮衬也得照看母亲。
课业、农活和母亲,早早成为两个男孩肩上的重担。
哥哥没能考上新疆大学,要去远方上技校。
那是属于哥哥的离别,告别家乡,走向未来的人生。
也是艾萨第一次面临和亲人的离别,从此之后,照顾母亲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艾萨的肩上。
沉默寡言的父亲第一次萌生出要将母亲送去养老院的念头。
十几年的不离不弃,有精疲力竭的时候,但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收入、孩子的未来都是父亲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父亲和母亲的离别,是权衡利弊后的割舍,是为了让大家都过得更轻松。
家族会议时,艾萨的姨妈坚决反对将自己的妹妹送去养老院。
可在族人的劝说时,她只能拗着性子板着脸,接受被迫的离别。
艾萨不同意父亲的提议,但当他从学校回来后却发现母亲已经被送走了。
他最怕母亲走失,他想听母亲能对自己说一声“儿子,你回来了”,但他不愿离开母亲。
这一次被迫的离别,让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哥哥,如果我们都不出去学习,就在家一起吃饭一起过日子多好。
然而艾萨不曾料到,自己的好友凯丽和她弟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也得转学去库车的汉语学校。
这一次的离别,艾萨失去了身边的朋友。
胡杨树下再也没有三个人的欢声笑语,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
只是,对凯丽来说何尝不是一次离别。
离开熟悉的家、远去陌生的城市,再也无法和最好的朋友一起玩耍。
美好的童年似乎在此截断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留在了记忆中,另一部分抛在未知的远方。
而村口大树下的青年汉子,他想要离开家乡去往城市生活,想要去追寻更好的未来,却被家长前辈们所阻挠,被迫留在沙雅县,按在长辈们的舒适圈里没能离开。
凯丽的妈妈想要离开苦日子而离了婚,却终究放不下两个孩子,为了孩子的快乐选择了复婚,她也没能离开。
而我觉得影片中最妙离别却是艾萨和他小羊的两次离别。
雏鸟离巢,谁的人生不是在一次次地离别
影片的开始,艾萨亲手给一头小羊羔喂奶。
还没学会乖乖喝奶的小羊被凯丽强行抱走。
艾萨依依不舍地跟到凯丽家,为小羊搭好了窝才算放心。
影片的结尾,在艾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离别后,小羊不见了。
像那个夜晚跑出去找走失的母亲一样,艾萨也冲进风雪里寻找心爱的小羊,可惜的是再也没有找回来。
最后的夕阳之下,艾萨独自赶着羊群。
黄昏好风景中有一丝酸涩,是习惯了别离的成长,是只能往前走的人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自己的“第一次离别”。
但如果回头去看,却很难说得清,到底哪一次是“第一次”。
影片中的人们,似乎也无时不刻在地离别。
有人想离开,有人不愿离开,有人没能离开,有的却是永别。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个“第一次”,因为每一次离别都是新的成长和际遇。
艾萨和凯丽聊着长大后要做什么,哥哥把大学的梦想交托给艾萨,还有母亲走失那晚,哥哥骂着艾萨“怎么总是长不大”……
“长大”、“梦想”,这两个关键词和离别一起贯穿着影片。
如果说,当孩子们憧憬未来时是快乐的,那么为了到达未来他们必须踏上一条成长之路,披荆斩棘、永不停歇。
这一路上我们会不断遇见,也总会要告别。
像村口的青年汉子、凯丽的母亲、艾萨的父亲,不论哪个岁数,离别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选择,即便长大成人,也会遇到突如其来的离别。
只是,哪怕一辈子都无法习惯离别,我们也得学会面对和接受。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不去的乡愁是离别。
难以割舍的亲情是离别。
亲情、友情、熟悉的地方、喜爱的宠物……时空能够分割的离别,只要能放在心里,就能成为永恒的留念。
我很喜欢影片中凯丽的妈妈,她告诉女儿可以画一幅画,那么在画里就可以和小伙伴永远不分开了。
或许这就是源自于生活的智慧,这位母亲教会了女儿用孩子的方法来应对离别。
而这部影片也是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人生中的必修课,与其说讲述孩子的故事,到不如说有种历经沧海桑田后回望来时路的意味。
胡杨林、棉花田、沙漠里的脚印、夕阳下的羊群,还有那打得夯实的馕饼,都成了绝美的画卷。
—完—
能在国内院线看到这样纯维语的影片很难得,而且还是以孩子的视角,孩子们演得干净灵气,每个人的眼神都明亮如星。
摄影很棒,逆光中孩子们雀跃的剪影和高高的棉花垛,导演温柔而克制,缓缓铺开田园牧歌的四时风物,看到画卷深处却是农耕文明与现代化工业文明的交戈,所以影片一直浸润着一种悲情的、悠远绵长的孤寂感。
导演选择了“离别”这个很容易让人共情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我们总要经历离别,离开故土,告别母亲,走散伙伴,失去心爱的“小羊”,一个“人”的成长如是,一个“社会”一个“文明”的成长亦如是。
影片最触动我的一刻,是弟弟在给哥哥的信里所写道的:“如果你不去上大学,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活着了。
”一起活着,弟弟的愿望竟是如此朴素和卑微。
弟弟不能明白,哥哥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究竟有什么好,一家人在一起活着,不好么。
落后赤贫的村落,充斥着原始的劳作、肆虐着疾病,但他们歌唱的时候、亲人相拥在一起的时候,那种人类原始而亲昵的幸福是动人的。
而另一种文明在哥哥给弟弟的信中隐隐的铺展开:可以用智能手机、和朋友一起打篮球、速度很快的火车、舒适的车厢……最后,哥哥写道:“你应该到外面来看看。
” 两种文明的交戈就在这些波澜不惊的叙述里进行着。
整个影片的政治角度很善意也很理性,维族的孩子们说着蹩脚的普通话,但普通话却是他们与现代化的唯一连接方式,小女孩说着“我想成为科学家、数学家”却并不知道它的含义, 更不知正是这些“科学”所创造的现代社会lue duo了他们的田园牧歌 。
电影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些可爱的维族孩子们讲起普通话时,总是生硬甚至“狰狞”的,而在自己的语言里对话、唱歌时却充满了舒展的诗意。
人类的悲欢也是相通的,虽然他们生硬的念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似懂非懂的普通话里并不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但王维的思念又何尝不正是他们的思念?
就像我面对生命中已经离别的人或事,又何尝不也像他们一样?
已经很好。但创作思路上是否有点问题:既要自然主义,又要故事性,两者之间有矛盾。如果是纪录片,它是一流的;如果是剧情片,剧本可以往戏剧性优化。
种棉花……采棉花……棉花事件……终止合作……题材、导演和小演员都值得赞许
成长就是一次离别接着一次离别。
不知道看了个啥,寂寞吧
原生态 民族 儿童 教育 语言 …… 如果不是这几个比较稀缺的因素 电影评分还应该低一些
看睡着了,剧情慢,没吸引力.
可能不是波斯大師拍的, 我睡著了, 對不起王導.
纪实类故事片,亮点在于维语+自然风光+儿童视角,学会面对离别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成长的必经之路,第一次离别便是孩子长大的肇始。
三点五。一部可以公映的维语电影已经很不容易。总体上虽然沉闷,但导演似乎认同一种自然主义的影像语法,客观的审视中也还是笔下有春秋的。当他们说维语时,一切是本真的生活的原生态,而汉语更多是一种国旗下讲话的语言,需要仪式化地大声朗诵、宣誓和呼喊出来。电影的一个基本动作是寻找,开头寻找妈妈,结尾寻找走失的小羊。妈妈勾连着文化的过去(它已经失语、盲视、不能自理),小羊寓意着文化的未来,而寻找乃是此时此刻多少尴尬和迷惘的文化位置,构成电影总体上的象征——在不可回避的汉语中如何重建新的经验世界和生活认同。
女性创作者,纪录片式拍摄手法,少数民族,小孩,动物,贫穷,聋哑人,每个人都善良无比。堪比《月光男孩》的黑人同性msl素食女权的升级版,再看看一带一路的这些操作和出品公司不多说了哈哈哈哈哈。2019年了,这么影展流的创作依然是吃香的,也确实没多大问题,可是希望更多年轻创作者不要试图总拍《老人与马》《小孩与羊》去冲击影展了,没多大意思。
主要的看点还是孩子的部分。而孩子的部分有特别闪亮的瞬间,也有并不让人满意的片段。
看了个新疆语 英意字幕的中国电影 哈哈哈哈哈 只能说 感谢英语吧!最后那首歌好好听啊 人世间的苦 唉
6.8分。中国电影民族化叙事的一次探索,较好的展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文奇观”。但在此探索道路上还需要跟伊朗等中东国家学习。相比于阿巴斯电影中人物的贯穿欲望,本片还是以近乎自然主义的方式来呈现导演意图,从叙事的角度来讲还不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小演员的表演相比伊朗电影仍差些“灵性”。但很喜欢导演对于胡杨林景观的克制呈现,从中看出了一些胡杨的精神内涵,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吗的,什么玩意儿。
電影院開門的第一部電影
三星半。真的是纯记录的感觉,对于电影而言,少了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情节,看似平淡,却也有种「现实好像确实这样(甚至可能更糟糕)的真实感」。片中记录学校和家长们对维族小孩儿的教育方式和灌输的许多观念,不禁会让我想起我的小时候。另外,一上来就是以小男孩为主视角,交代他妈妈病了,让我以为全片所要表达的「第一次的离别」,可能会是那种生离死别,但看到结尾时,我才发现我错了。全片的离别大概有:小男孩的妈妈去了养老院,小男孩的哥哥去上了大学,平时一起玩的小女孩以及她弟弟搬离了原来的住所和小羊不见了。(估计给大学生以下年龄段的孩子们看,他们或许会有被学校组织去看思想品德教育电影的感觉😂)
3.5 离别总会发生,不管你在多遥远的地点。从童年的第一次离别开始,往后的时间,就会迎来未知的下一次。夜幕下的长啸,风雪中的嘶吼,车厢里的留恋;胡杨林、沙漠地,戈壁滩,一切都印在了记忆里
一般般,。没什么故事性。没有起伏
优缺点皆明显,比较难得的是导演对声音元素的运用,不仅聚焦于台词,且是通过捕捉环境音使其与影像和人物进行有机交互,同时,以空间概念构建出的对照组也是加分项;表达层面略显捉襟见肘,用片名就可高度概括的故事本应被一种更加提纯和简洁的方式呈现,但导演在放置了过多的解释与点题时刻的情况下反而忽略了“以理性思维将感性碎片进行拼接”的重要性,某种意义上导致了节奏层面的失衡,略可惜
3.5。完全不一样的语言,加上新疆的风景,电影也太有异域风情了。在女孩母亲说完全不会汉语的时候,想起在乌鲁木齐读书时,有一次在校外取钱,旁边的ATM机上面用中文,维文和英语写着“暂停服务”,一个维族女人站在那个机器面前,继续想操作,她不会看维文的字,也不懂汉语,更别说英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