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刚看到有影评说加拿大这位年轻得足以让所有人产生羡慕嫉妒恨的天才导演一定是GAY,而且还一定是小受,而且已经出柜了,本人表示很淡定。
的确,对于这种很有些妄自揣测的说法,加上第一部电影的半自传性质,加上多兰帅到漫不经心的地步,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部《幻想之爱》是1989年出生的哈维尔多兰继《我杀了我妈妈》之后又一惊艳之作,里面有接吻,有抚摸,有自慰,有一切可以想到的暧昧,两男一女三个人,一段妄想的爱情。
贰多兰的电影,是活色生香的,镜头里有王家卫浪漫的慢镜头,也有阿莫多瓦的肆意奔放。
被染色的镜头从红,黄,蓝,绿中跳出来,成为电影中的基本语调,犹如一个人的表情,看不出他的轻佻,却是感觉到他的高傲。
这时,剧情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始终有花一样的少年在你耳边喃喃细语。
叁正如一则影评所说,我很喜欢将这部电影定义成青春秘爱片。
剧中弗朗西斯,玛丽和尼古拉斯所形成的三角关系,总是让人想起青春与成长这样的词汇。
但是,多兰太年轻了,他太轻了。
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的轻,而剧本本身的单薄也是因为他的轻。
轻容易造成的后果是,好看但是没有味道。
三个人的恋情,从可有可无到无疾而终,始终是自说自话式的,爱情,只是一艘黄色潜水艇。
肆其实,爱情是有季节的,严格地遵守春夏秋冬。
爱情是有色彩的,它秘而不宣却又款款而行。
爱情是面目模糊的兽,它真的不需要等待。
“爱超越理智是唯一的真理” ——缪塞电影开头是许多陌生人对爱的叙述——暗恋、情欲、分手...这些陌生人可能就是电影前的我们,在电影前找到对爱的回忆,对爱的感觉,虽然更多的可能是心酸甚至心碎。
这些陌生人的叙述穿插整部电影,从三人之爱到众人之爱,单恋的感觉一样、分手的感觉一样,核心是爱,共鸣也是爱。
两人初见nicolas的镜头很有意思,两人同框,背影各占镜头的一半,预示了接下来的三角关系,nicolas对他们的爱也是平分的一半。
我特别喜欢电影中有两人同框各占一半的镜头(电影中有大量),还有两人各自特写的切换。
两人再次与nicolas见面时响起le temps est bon的bgm,很妙 特别喜欢多兰电影的bgm,与慢镜头完美的融合,从le temps est bon到bang bang,是两人陷进去这场三人之恋的开始,bang bang的再次响起,两人的爱恋也无法回头。
nicolas自我感觉良好、才华横溢,撩妹撩汉技能满分。
两人对nicolas更多的是爱慕,为什么是”幻想之爱“,因为这种爱更像是单方面的意淫,是单方面对爱的渴望,对爱的追寻。
从多兰与女主与nicolas在一起的表情、送给nicolas的礼物、写的诗,都能看出来两人内心的敏感,对爱的不自信,以及对nicolas的痴情。
两人注定是要被这样的爱慕之情栓的死死地、在爱情中也常是容易备受伤害的一方,爱的胆怯是墙上标注的记号,是凝望着的城市的夜。
两人出去寻欢时镜头呈现单一的红色和黄色与绿色和蓝色,这里的“性”是单一的色彩,不属于这个应该是彩色的现实世界,是灵魂的发泄与安慰,是隐蔽的孤独与对爱的渴望。
三人之恋达不到制衡,两人的矛盾也终会爆发,三人之旅在秋日的落叶和撕扯中画上句号。
冬日来临,思念无尽,想念是信中的“我在属于我们的季节等你',是棉花糖的味道。
特别喜欢这个镜头,两人再次背影同框,这场爱慕也似乎到这里,懂彼此这种感觉的也只有两个雨中的灵魂吧。
可面对爱我们又如何抗拒,在面对下一个nicolas时又只能束手无策的再次踏入这个陷阱。
幻想之爱是个无底深渊。
多兰的每部电影都离不开爱的主题,电影中的他算是本色出演吧,在爱中也是小心翼翼,不断追寻。
(写于2011-03-20 )多兰绝对称得上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首选对象,不仅有迷死人不偿命的外表与气质,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惊世的电影才华。
从他的处女作《我杀了我的妈妈》中就已经让人见识到了他非凡而卓越的人格魅力与创作天赋,他的作品不是好莱坞式的主流商业片,也并非是走纯现实主义的欧洲文艺片,而是将现实中的问题通过先锋时尚而极具特色的影像风格表达出来,透出一种华丽而极具艺术性的风采,绚丽夺目而充满无限的魅力。
《幻想之爱》讲的也是个非常浅显易懂的故事,一男一女同时爱上了一男人,虽然剧情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但本片重点凸显的则是这一男一女因同一男人被深深吸引与迷恋后,如何在情欲的诱惑与心怀芥蒂中挣扎与纠结的过程。
虽然他们心中都拥有着一团熊熊燃烧的情欲之火。
但却被以异性的身份单恋时的羞涩与以同性的身份单恋时的顾忌所牵绊,在情感上形成了一种让人极为纠结与郁闷的矛盾感。
然而当最后树立在三人间的那一层薄纸被捅破,各自袒露内心的情感与意向后,才发现之前的盲目执迷只不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冲动。
一年后,两人还是陶醉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最后双方却又同时陷入了同一情欲诱惑的无法自拔中……。
比起处女作《我杀了我的妈妈》,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内容的充实与饱满度上要稍感逊色一点,虽然片中穿插了几段路人的独白,同时也都是一些处于一种情感的苦恼与被伤害中的人,无形中似乎也加强了导演想要表达的那种情感的矛盾性与惆怅的氛围,但与《我杀了我妈妈》中母子间思想与观念上滋生矛盾后流露出的那种尖锐与冲突比起来,这部电影则稍显平淡寻常了些。
对于社会现实的抨击与反思性,也没有处女作来得强烈与大胆。
但影片在色彩与节奏的运用与掌控上却很好的弥补了剧情的单薄与空洞。
虽然依旧延续着之前的影像风格,其中也参杂着诸多新浪潮时期前卫而标新立异的影像特征,但那种精致绚烂的画面,几处慢镜头的穿插,以及优雅复古配乐之间的完美结合,让人不知不觉心甘情愿的陶醉在这场视听盛宴中,仿佛在欣赏一部关于现代前卫与优雅复古类艺术的纪录片,特别是影片中的几段情欲戏,在单色调的衬托与大提琴的优雅配乐,外加慢镜头的搭配下,呈现出了一种非常时尚、优雅、浪漫与美妙的形体艺术,让人流连忘返。
另一方面,对于片中女主角酷似安娜的着装打扮,或是酷似戈达尔式在色彩上对于暖色调与单色调的大胆运动(参考电影《女人就是女人》),还是酷似王家卫将人物的行为和情感通过慢镜头的形式表现,喜爱的人会赞不绝口的称其为绝佳的致敬,但不爽的人却会发出质疑之声称其为有意的模仿,不过在我看来这正是多兰最屌最吸引人也是最能体现出自身潜力与功底的地方。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他是异军突起的‘天才’?
那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特殊身份生存于现实中所产生的矛盾、敏感与禁忌,有一个非常清醒、准确而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加上对影像老道而成熟的掌控上,完全与他的实际年龄不成正比。
而最为难得的是他还能将一些大师的风格融为一体,把自己对于现实的认识与态度融入其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最重要的是他还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足够让他在历练与学习中吸取更多的经验与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多属于多兰式的独有闪光点。
在表达欲望和因欲望而产生的幻想上多兰也通过了一些细节与新颖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例如通过跟别人做爱与不停地抽烟来排解被欲望侵蚀后无法占有爱恋对象的苦闷与悲痛;不断吸取衣服上残留下来的体味以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欲望;在派对上通过镜头的频繁切换与一些简易线条的抽象画作相结合很形象的显现出了他们的幻想;以及后来在超市吃了棉花糖后出现的梦幻画面都很恰当的表现出了片中多兰与女主角心中强烈而难以抑制的欲望,而这些片段也充分的展现了多兰富有想法和创新的一面。
片中凸显情欲的诱惑最为强烈的一点,也是为抵御日益膨胀的欲望而树立的心理防线被彻底瓦解后的高潮体现,就是朋友间日渐的疏离与嫉妒,特别是片中多兰与女主角在树林里摔跤的那一幕,两人大打出手,友谊与情欲瞬间失去了平衡,然而关系被激化后的两人也奋勇而坦白的将一直不断被抑制的情感表达了出来,成为了本片的转折点,两人也因此得知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迷恋的这位每天都在游戏人生的“花美男”对自个根本就没兴趣,随后面临危机的友谊被修复,清醒后的两人破镜重圆。
在我看来,就这部电影而言幻想其实是在对某人事怀有无限的欲望与渴求的驱动下,所诱发出来的一种美好而自我满足的虚幻意境。
不过很多时候每每想要将这种幻想变为现实时,往往都会被现实的残酷无常击得支离破碎瞬间化为泡影,但或喜或悲的是作为一种生活的希望与动力,人类对情欲的渴望与迷恋却会出于本能的生生不息的一直被延续下去。
在看幻想之爱之前我从未了解到多兰的背景,吸引我的元素一是电影的名字“幻想之爱”,作为一个幻想之爱的受害者,关注是一种必然;元素二是海报,红色主题的多兰的4/3侧面;元素三是同性题材(腐女的菜)。
关于幻想之爱的感悟单恋的苦涩我想许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体会,男主卫生间洗手台上的被拒绝的记录一面显示了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一直陷于幻想之爱的苦涩,而本篇故事只是他众多苦涩中的一个。
他只是陷入这种内卷化的循环中无法逃脱。
这是成年人的难题。
所幸的是片尾当男主再次遇到幻想之爱的对象的时候,一阵敌意性质的尖叫已经彰显他的伤口已经结茧,但我认为并不是痊愈。
关于幻想因为尉迟上九(http://i.mtime.com/shangjiu/blog/5727654/)的评论太好了,我也只好原封不动的抄写在这里“幻想其实是在对某人事怀有无限的欲望与渴求的驱动下,所诱发出来的一种美好而自我满足的虚幻意境。
不过很多时候每每想要将 这种幻想变为现实时,往往都会被现实的残酷无常击得支离破碎瞬间化为泡影,但或喜或悲的是作为一种生活的希望与动力,人类对情欲的渴望与迷恋却会出于本能的生生不息的一直被延续下去。
”关于风格很多人提到影片有王家卫的风格,我只是在观看过程中想到了阿莫多瓦。
或许是色彩的原因。
另外,由于是导演、编剧、主演以及其他的很多工作由多兰一人承担,强烈的个人色彩才是引人的关键。
所以我不介意多兰的重复,重复也是一种自我加强。
就像阿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剧中剧,套中套的,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已。
反而因为自我、因为自恋才更加精彩。
关于和上一部电影的对比本片与导演的第一步作品完全不一样。
《我杀了我的母亲》讲的是青少年的主题。
《幻想之爱》则完全是成年人的体裁。
虽然形式上有些相近,但的确如导演本人所言:完全不一样。
觉得这篇也不算是《戏梦巴黎》的致敬,就连两男一女的组合也不是一个模式啊。
美工和配乐反正都是公认的上品,我就不做评论了。
看的多兰第一部片是《我杀了我妈妈》的前半个小时,被无聊冗长的母子对话打败点了暂停键,时间一长就忘记续上。
泽维尔.多兰自始至终就是戛纳的宠儿,从19岁到27岁,一直都是。
他自我风格过于强烈,敏感多情,看待世界与自我的方式很少年气很独特,喜欢用慢镜和滤镜,喜欢柔光,他是那种特别渴望温暖与被爱的人,即使是相对他的自恋而言,我觉得他的表达方式并不过分。
甚至让人心疼。
他让人嫉妒,年龄,才华,美貌还是运气,他也并不完美,比如他那双指甲很难看的手。
简直是败笔。
可他总让我觉得美好,他扬起嘴角笑起来的时候,哭的时候很抒情,他抽烟,他的忧伤,他的悲郁,他的隐忍,他的叛逆,他的聪明。
不做作,那就是他自己。
在有他所有片源的一年多后,我选择看了他的新片《只是世界尽头》,他早已不再主演,也不沉迷于拍自己的故事,但是他看待世界以及与世界和解的方式还是多兰式的美学。
喜欢多兰的人会特别喜欢,喜欢一切,喜欢色彩,喜欢配乐,即使是如MV和PPT式的画面,即使气质非常接近王家卫,即使从这位年轻导演身上看到了很多人,比如有时的唯美画面会想到吉姆贾木许,而大量的对白让我想到伍迪艾伦这个老头。
当然不喜欢他的人也完全不喜欢。
看完《只是世界尽头》有点飞机在云霄上的晕眩感,沉默的蓝,强烈的阴影,梦幻般的闪回,不断虚焦失焦的背后是很多矛盾,很多悲哀,很多无奈。
很冷静的绝望感。
“我就和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他们也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变的”被那首《家是伤痕累累的地方》所打中心脏,就连着看了两部他的片子,一部续上《我杀了我妈妈》,一部《幻想之爱》,而我更想有话要说乃至会提起笔写下长篇评论的却是他第二部长片《幻想之爱》。
很喜欢的一点是加拿大魁北克是个说法语的地方,尽管并不是很纯正。
所以多兰的任何一部电影总有法式的浪漫和抒情。
三人行的故事的确不太新鲜,自从多年前特吕弗的那部《祖与占》就已经是经典。
三人行的关系总是牵扯友情和爱情的矛盾,暧昧不明复杂难分,情感会变质。
多兰的三人行因为他的同志情结将异性恋和同性恋两种相似又不同的两种感情集中于一个对象身上,我们好像从一开始期待戏剧性,像个好事者一样,看尼古拉斯最后会选择谁,弗朗西斯还是玛丽,但是最后纷纷都让我们失望,他谁都不爱。
秘而不宣的爱总有捅破的时候,三人多次同框,用餐,睡觉,聚会,郊游,亲密无间。
嫉妒和小攀比在弗朗西斯和玛丽这对密友之间暗流涌动着。
多兰擅长用细节刻画人物情感,不断对比着二人见尼古拉斯时的神态,着装,充满期待。
而二人在对尼古拉斯的感情上,我偏爱扮演弗朗西斯的多兰的方式。
小心翼翼,喜出望外,矜持隐忍,以及和解。
喜欢他,装作偶遇,特意为他买了奥黛丽赫本的画册,当做惊喜送他;喜欢他,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喜欢他,当被问起喜欢什么样的人的时候第一反应说出的金色卷发褐色眼睛的男孩是他;喜欢他,清晨控制不住自己对着他衣服自慰;喜欢他, 在乡间的树林里疯狂的和玛丽“打架”喜欢他,抱着电话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开口;喜欢他,去便利店买了一包棉花糖,学着他教他的样子那样一口口小心翼翼吞掉那份柔软;很喜欢棉花糖那个段落,如上图,尼古拉斯的头上掉落了许多棉花糖,此时他像极了希腊雕塑里经典的美少年形象。
这就是幻想之爱。
两人表达爱的方式是不同的,女人会写信,也是借别人的诗,还强装是寄错了又禁不住问如果真是寄给你的会怎么样,然而尼古拉斯完全不在乎,事实上她还不如他炉子上烧开的水重要。
男人会直接去找他,但仍然小心翼翼的含蓄表达,最后反问他,如果是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你会怎么办呢?
事实上尼古拉斯仿佛无奈也仿佛早已看透的说:“你为什么会以为我是同志?
”
后来才明白弗朗西斯背后的刺青以及浴室镜子下面墙上的那些标记是什么意思,每被一个人拒绝就做一个标记,他说这句话很轻,但是用笔再添一笔的时候这是多少曾经的伤痛的重量。
从未得到过,得未曾有。
“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弗朗西斯和玛丽都在各自的情感关系里有性的存在,但那不是爱。
没有比可能到不可能更让人绝望的了。
《幻想之爱》里穿插大量的群访,男人女人们,异性恋同性恋们跨越了界限都在谈论自己的爱而不得的故事,这里面我最喜欢这个女人的故事,多么像自己啊。
我们都是一直擅长用想象力去爱人的愚蠢的人类,差点丧失自己。
而关于缪塞和乔治桑的爱情故事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其实我觉得《幻想之爱》可以在二人如同王家卫《花样年华》般背影撑伞的镜头结束掉的。
留有余味,意犹未尽,悲哀满浸。
谁知道还加了一个一年后?
一年后,就像一个讽刺的注脚,三人又在酒吧或者什么聚会相遇。
而弗朗西斯和玛丽二人的友谊却更加亲密,两人满不在乎的样子,饶有趣味的看着尼古拉斯的尴尬。
弗朗西斯的嚎叫和捶打的动作似乎是一种掩饰也是一种感情的暴露:爱消失在遗忘之前。
庆幸的是,在这个聚会看到了前面群访中出现的人们,每个人都像遗忘了爱的痛苦,各自狂欢。
好像庆祝自己忘却,或者不爱。
而是真是假,当事人冷暖自知。
为什么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想象力去爱人呢?
幻想对方和自己一样同等的爱着。
幻想当然是致命的东西。
但是没有出路只有幻想也是无奈之举啊。
就像开篇缪塞所说:“爱超越理智成为唯一的真理。
”
“当你和闺蜜同时爱上同一个人时,会怎么样?
”有趣!
和传统闺蜜撕逼大戏不同,这里的闺蜜二人中,其中一位,是男性。
又是天才加拿大导演及演员Dolan的作品。
自从看了他的《我杀了我妈妈》,就喜欢上了这种荒谬、怪诞却又直击心灵的电影风格。
相比起《我杀了我妈妈》,剧情稍弱,但也不难发现亮点。
复古风潮流从角色的服装搭配及拍摄地的布景上看,无不呈现一股复古风。
尤其体现在Marie的服装上。
因为Nicolas喜欢奥黛丽赫本,Marie每逢和他见面都会打扮成赫本的样子。
高梳的盘头,斑斓的A字裙。
侧面反映出其向Francis强烈宣战的心思。
慢悠悠的床戏如没记错,好像有三段床戏。
在红、绿、蓝,三种信号灯的照映下,惯用的慢镜头加上大尺度的色欲镜头,把这三段床戏拍成唯美的法式情色电影。
剧透一下,一个是Francis的床戏,其它两个都是Marie的床戏。
但他们的“炮友”,都不是Nicolas。
这也切合了主题,Nicolas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幻想之爱,幻想情人。
尽管不能享受肉欲,也不碍心灵自慰。
耐人寻味又滑稽可笑的结尾尽管二人为同一位幻想情人在小树林大打出手(Dolan就特别喜欢拍小树林啊),但后来也冰释前嫌,共撑一伞。
但好景不长。
在派对上,刚击退试图前来搭讪的Nicolas,又对同一位帅哥倾心了。
影片,前后呼应后,又戛然而止。
路人的访谈镜头影片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在描述一些吃瓜群众的访谈。
他们口中说的仿佛能对应上三人,但好像又不是。
他们说的到底是谁呢?
接受采访的人又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我看此片留下的最大的一个疑问。
但他们说话的内容与主题是无比契合的,都在倾吐自己幻想之恋的经历。
直击心灵的场景厕所墙上的被拒数目刻画记录,为尼可买昂贵的礼物,勇敢表露心声却再遭拒绝,头埋在炮友肩上痛哭,想念对方去买棉花糖。
不得不说,Dolan对同性恋者的内心刻画极为细致和精彩,似乎使观者心灵也受到他那样的痛心打击。
关于主题幻想之爱可以延伸至幻想爱情,幻想情人。
剧中的Nicolas就是这样一位幻想情人(再透露,他就是《我杀了我妈妈》中带男主逃学嗑药的那位男同学!
后面妈妈也来了。。
),交际草,自带撩人气质,把二人撩得团团转。
但此类情人也就只存在幻想中,真实并不能拥有。
既诠释了人们心中对爱情的浪漫幻想,又告诫人们不要沉迷其中,毕竟最后受伤的,是自己。
另外,对于同性恋者,像Francis那样勇敢袒露表意,是榜样,但你的内心必须强大,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乃家常便饭。
满满少年气的镜头下只讲了一件事...爱情...或者是幻想...一个金色卷发男孩的幻像...因为爱归根结底就是场自我沉迷...影片里大量的注脚...是失恋后的人的自白...听着那些痛彻心扉微不足道的小事...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眼镜姑娘缓缓说到,“他毁了我最爱的事儿…我最爱去的咖啡厅...都有他的影子…我曾经和他一同出现过的地方,我曾经那么快乐...”这些失恋后的言语,实在是过于真实...失眠...整晚整晚的失眠...可在短暂的睡眠后,醒来前的意识还是那个人...“见到你很高兴,我先走了...我的炉子上还熬着汤”“等等,如果我说那些情诗是写给你的你会如何?
”“我的炉子上还熬着汤”可是我们知道都会过去...一定会过去...当Bang bang再次想起...好像周遭的一切又在升格...BTW,普天之下还有多兰掰不弯的人么?
哈哈哈哈不合理诶!
最后的最后多兰小可爱用尖叫告诉我们,去tmd男人!
姐妹才是永远在你身边的人!
幻想之爱:影片表达的一些主题好像以前我写的infp的理想主义,infp有一种受虐倾向,他们没有爱具体的人的能力,爱的是抽象的,爱的是在爱中的那种感觉。
infp有一种自虐的倾向,这种自虐会让他们爽,会让他们产生自怜还有yy怀旧缅怀过去美好的精神意淫。
(负能量的形式占领道德制高点,自恋的另一面,自怜)——这种自怜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自己强行加给自己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受害者情结” 所谓,喜欢“得不到”的东西 没有”爱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的能力(自己的幻想中的人,那叫自恋,满足自己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infp很多) 这样就能永远活在理想的“回忆”中,或者是沉浸在自己“喜欢一个人的状态”中的那种充满幻想的感觉里。
但实际上infp很难深深地爱上除自己以外的另一个人,因为他们骨子里带着高傲的自卑,一方面深爱着自己,一方面厌弃着自己,出于极度的不安全感,就在矛盾中推开一切升温的感情,逃避亲密关系,以免自己受到伤害。
我喜欢抽烟,抽烟可以让你遗忘,点烟,吸烟,闭嘴抽烟,让鸟事散去,让烟雾掩盖,世间的烦心事。
导演确实蛮有才华的,质量上乘的文艺片,虽然现在的我看文艺片感觉矫情,但就事论事,确实是质量不错的文艺片假如那首诗是寄给你的呢?
那我,厨房还是在熬汤……巴赫的和谐调出现在gay的温存画面中
从头到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音乐。
不知名的曲目,光影,说话的片段,身体和动作的含蓄表现,特写镜头的刻意表现——这些元素,让我给这部电影打上了“文艺”的标签。
不知道别人对文艺片怎么看,我看得不多,不敢随便说,何况每个人对电影有不同的理解和好恶,故而闭嘴给个中规中矩的三星。
要么爱我,要么离开。
印象最深刻的台词。
对片名幻想之爱的理解,也有些含糊。
或许在两段同时进行并互相干预排斥的单恋里,他们看着彼此,都觉得对方是幻想者,其实自己也是幻想者。
而单恋的对象,他们心目中的主角,或许对他们俩都没有任何特别的感情,和任何一个他会热情打招呼的朋友一样。
爱真是令人无奈。
充满了矛盾,希望,冲突,奢求,嫉妒,以及卑微。
明明是你错了,却是我在说对不起。
明明是我受伤了,却是我还缠着拿刀的你。
爱有多难,就有多珍贵。
2015.4.20
今晚看了Les amours imaginaires,翻译成幻想之爱,贴切不过。
之前看过Xavier Dolan的 I killed my mother喜欢得不得了,于是对这部片期望很高。
看过之后,觉得XD交出了一份对于他自己相对平庸的答卷,不过也不失为一部佳片,只是相对于I killed my mother显得苍白不少,自然逊色些许。
关于采访片段。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群男女在镜头前讲述自己故事的采访片段。
这个片段,随着主线剧情发展穿插其中,随情节发展而起伏。
让我想起肥彭的志明与春娇,但肥彭明显用的比XD成功。
前者说的不管调侃、经历都与影片契合度极高;后者的采访几乎与情节不沾边,只是为了增加观众的认同感,稍显生硬。
关于画面。
不得不称赞这部片子的镜头和色调,唯美且有情绪,饱满又不流俗。
在细节刻画上面大量使用慢速,使得人物动作、表情被观影者一览无余。
影片不用语言表达情绪,而采用了慢速。
剧中人物小动作非常多,镜头不断在人物动作、表情上切换,情绪刻画非常出色。
而慢镜也确实增加了观影的感官享受。
快闪镜头也用的十分出色。
在party中,尼古拉斯的不羁和弗朗西斯还有玛丽的不满、嫉妒与隔阂形成对比得十分明显。
虽然这种持续了足有1分钟的快闪镜头让观影者感官不适,但是无疑为电影镜头表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影片的色调鲜艳,对比明显,有上世纪7,80年代复古的风格,有种跳脱画面的美感。
光线也用的十分出彩。
不管是弗朗西斯在尼古拉斯家的自慰,还是三人秋日庄园中的玩乐纠缠,或是秋叶林中那场讽刺的掐架,导演都用了恬静温暖的阳光反衬情绪的起伏。
无疑增加了画面美感,使人物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画面是上乘之作,完美,使人沉沦其中,感官获得非比寻常的享受。
丝丝入扣的情绪渲染,用对身体各个部分漂亮特写的展示出来。
开始玛丽的红和弗朗西斯的绿还有后来弗朗西斯的蓝,这些镜头特写无一不深陷其间隐晦的兴奋或忧伤。
但却因大量氛围渲染和漂亮过分的镜头而削弱了本就不出众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刻画。
关于情节。
这是一部伪三角恋电影,两个好朋友同时喜欢上一个男人,而友谊却使他们不约而同对对方说他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于是情绪在沉默中积攒,妒火在交往中燃烧,最终爆发。
两人都沉溺于幻想。
尼古拉斯的细微举动,贴近身体的暧昧,眼神、笑容中的意味深长,不断发出的邀请都是他们的素材。
于是,幻想与痛苦交织,希望与失望并重。
玛丽的神经质与不断地献媚,弗朗西斯的纠结与不断离席……实际上他们心知肚明,互相较劲。
最终两人在秋日庄园与落叶阳光和尼古拉斯讽刺的笑意中大打出手。
尼古拉斯从头到尾都明白一切,却要等到他们友情决裂,才让弗朗西斯和玛丽对尼古拉斯的爱情变成奢望。
爱情逝去,友谊修补。
二人重见尼古拉斯时,弗朗西斯抵御的尖叫和玛丽的高傲恰恰说明了他们友谊的坚固。
最后,在他们遇见一位男人时,他们又义无反顾地走上前。
伤口已结痂,追逐爱情的脚步却不会停止。
弗朗西斯在厕所镜子下划的那一道道,玛丽在秋日庄园踩在落叶上的鲜红的高跟鞋,都是追逐爱情的脚步。
关于XD。
他在片中极度宣扬自我。
影片中大量出现导演自己的喜好。
奥黛丽赫本、詹姆斯迪恩、绘画、照片、配乐……无一不再向外界宣扬自己的喜好。
XD的美学在画面与配乐的契合度上做到了极致。
强烈对比的色彩,漂亮的光线,细腻的镜头,令人沉溺的音乐……可是却使电影最重要的情节与主题表达流于形式,被弱化。
关于配乐。
影片里暧昧的表现倚重配乐,所以这部电影配乐与画面契合度极高,令观影者沉溺于音乐与画面纠缠的美感。
在音乐声和慢镜中,不止弗朗西斯和玛丽沉沦了,观众也沉沦了。
每一首配乐拿出来都是可以单曲循环一整天都不嫌腻的。
但看完整部片子后,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契合慢镜头表达二人开始沉沦于爱情中的《bang bang》,也作为片尾曲。
在我深夜码字的时候一直单曲循环,伴我码完这些文字。
整体说来Les amours imaginaires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虽然个人感觉没有I killed my mother的张力和冲击力,但青春的爱情友情话题和漂亮的镜头和配乐还有导演对画面色彩,光线,镜头的敏感和对人物情绪,表情,动作的表现,服装,摆设,细节的考究都非常值得一看,绝对是一场感官盛宴。
Xavier Dolan二十出头,只导演过两部片子,就已成为戛纳电影节的宠儿。
我喜欢他出色的相貌,对于画面过人的敏感,还有对人物情绪的细节的刻画,过分的自我表达还有对情感的宣泄方式。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片中说的却是法语。
乖张的表达,改变我对加拿大电影的偏见。
期待他2012年上映的Laurence Anyways。
各种对胃口的镜头语言,最后Louis Garrel的出现燃烧了一把。。。
慢镜头讲述爱之争 恶性循环还是拼凑幻想?
啰嗦,黏糊糊的,但并不讨厌
我得宽容一点了,虽然最受不了华丽丽的文艺片。至少这个小伙子还有那么点儿想法,只是皮毛。
正太大叔与中年御姐对决大卫雕像卷发法国男。新锐导演,我太看好你了,但是能触动我的东西太少。
一星给美男泽维尔和他的方便面发型,一星给华美的慢镜头
导演和男主演只比我大两岁。没天理。
太过注重手法!
只能说摄影和画面确实很美 小情调嘛
Dolan真自恋。。。抢手货男孩看不出凭什么热门的。。。整部片子看下来就觉得搞什么东西可以拖这么久。。
你们这帮人琼瑶还没看够么?这世上的爱情故事还不够多吗?L.A.I.跟情节无关!唯一一部电影,通过人物一举,一动,音乐,画面,传达一种强烈的感情。不需要像其他电影一样把自己放在环境里,只有感觉,纯粹抽象的概念。还记得生活里每一个亲吻,每一个微笑,当舞厅里灯光开始闪烁……
感觉~~真不觉得好看- -.好吧.我不喜欢这些演员...
一星小卷毛 一星OST
服装一星 画面一星 导演一星
没进步啊,升格太多了。不过这孩子真漂亮啊,笑起来迷死人了
没什么内容。只为了说明一个混蛋不用浪费这么多胶片。
无聊的小格局
多兰天才少年另一部自导自编自演的混乱gay片,大量的心里独白看得人心神疲惫,但是画面太美了,九十分钟里忍不住暂停截了五十几张图。
就冲脸呢 谁要看你和一个长得和你妈似的闺蜜抢男人 LaurensAnyways里的妹妹还挺好看怎么到幻想之爱里就这么丑这么老
画面真有美感...gay总是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