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Uzak,遥远,乌扎克,Distant

主演:穆扎菲·奥德默,穆罕默德·埃明·托普拉克,歇沃·简恩瑟,娜赞·克萨尔,弗里敦考克,法特玛·锡兰,埃布鲁·锡兰,诺海尔琛瑟勒,纳兹莉艾顿,埃根派瑟夫,厄康

类型:电影地区:土耳其语言:土耳其语年份:2002

《远方》剧照

远方 剧照 NO.1远方 剧照 NO.2远方 剧照 NO.3远方 剧照 NO.4远方 剧照 NO.5远方 剧照 NO.6远方 剧照 NO.13远方 剧照 NO.14远方 剧照 NO.15远方 剧照 NO.16远方 剧照 NO.17远方 剧照 NO.18远方 剧照 NO.19远方 剧照 NO.20

《远方》剧情介绍

远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已过不惑之年的马赫穆特(Muzaffer Özdemir 饰)是一名来自土耳其乡村的独立摄影师,经过多年打拼他终于在伊斯坦布尔谋得一席之地,在和妻子分手后,他独自过着平静而自在的生活。某日,来自老家的表弟尤瑟夫(Emin Toprak 饰)闯入了马赫穆特的世界。老家工厂 倒闭让内向的尤瑟夫丢掉工作,为了贴补家用并给母亲治病,他独自来到大都市闯荡,在此期间暂居表兄的公寓中。多年的分离和不同的生活轨迹让这对表兄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而马赫穆特却越来越厌烦尤瑟夫对他个人世界的侵扰,一份尴尬在兄弟间悄然而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你陷入的世界赛尔号大电影4:圣魔之战蛇蝎女佣第一季我们的四十年神君家的小白狐私生活绝对隐私青云志2感应的士惊魂面具之后女神捕之绝境生在幼子睡枕派对大屠杀探长雷布思第一季眼镜蛇第一季之后2绽裂?!阿肯色州猪人大屠杀海月姬青雀成凰花开校园侠探锦毛鼠之鹧鸪天过街英雄秃鹰之城故乡穹顶之下第一季寄生灵猪猪侠之英雄猪少年2001个疯子

《远方》长篇影评

 1 ) 在都市冷漠中断裂的乡党纽带《远方》电影日记

《远方》里的伊斯坦布尔,仿佛是我自己的北漂生活。

故事中的导演,不就是我和身边的朋友吗?

很少有人能够看透,城市中的虚伪与假装正经,还自以为是的活在一场喧嚣之中。

在都市冷漠中断裂的乡党纽带《远方》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在阿巴斯的采访中提及,《远方》这部作品采用了近乎纪录片式的创作手法,堪称是其所有作品中的最写实的。

影片中,有40%的段落取材于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及其朋友的故事。

观看时,能明显感受到这部电影不是《五月碧云天》的伪花絮电影。

具体可以参照,在阿巴斯的三部曲系列中,第一部《何处是我的朋友的家》、第二部《生生长流》以及第三部《橄榄树下的情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嵌套的关系,即后一部作品中的剧组正在拍摄前一部作品。

然而,《远方》并未延续这一嵌套模式,锡兰的三部曲《小镇》、《五月碧云天》、《远方》,第三部其中的角色并不是第二部的拍摄剧组,而是第一部的剧组,也就是第二部和第三部共享了一个故事背景,在时间上间隔仅为两年。

因此,可以说《远方》与《五月碧云天》实际上是共同嵌套在《小镇》这一的故事框架之中。

这种嵌套结构在观看时引发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小镇》中的导演形象在两部之中变得摇摆。

在第一部作品中,第二部的导演亲自上阵,扮演了一个看似愚蠢的傻子,也就是被设定为第一部《小镇》中的“傻子”,这可以被视为导演“众人皆醉我独醒”心态的一种隐喻。

这种隐喻在《五月碧云天》中得到了体现,尽管导演表面上道貌岸然,善于用言辞吸引他人参与拍摄,但拍电影本身便是一种构建场景、创造虚假的艺术,导演需具备这种特质。

然而,到了《远方》,导演的行为已经超越了为创作好作品而撒谎的范畴,他开始在生活中做坏事并撒谎。

在第一部作品中,小镇村庄的青年形象鲜明,到了第二部,这位青年渴望离开城市,其角色设定保持不变。

但在《远方》中,他的命运变得更加悲惨,这或许反映了锡兰导演当时生活环境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1. 领略都市“假美”奇观尽管如此,在观看《远方》时,我未能像前两部作品那样感受到那种诗意般的美感。

就像今晚拍摄这个视频时,我没有刻意摆拍或布置场景,而是希望以一种更写实的方式呈现,就像我现在未刮胡子的状态一样,与《远方》的格调更为契合。

今天是2025年1月9日,这篇电影日记记录的是锡兰故乡三部曲的第三部《远方》。

观看这部电影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其画面相较于前两部更加赏心悦目。

这显然是导演的一种审美取向,而非摄影技术的简单进步。

当导演将镜头转向城市时,他仿佛陶醉于城市的美景之中,但这种陶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大城市中的种种人造美景,通过镜头得以捕捉,其实是大城市中的种种假象。

那些华丽的傍晚紫色光线、清晨水边的光线等镜头,如同风光摄影般美丽而华丽,与村庄镜头中的质朴感截然不同。

除了画面上的这种感觉外,剧情设定上两人的矛盾也更为尖锐和冲突。

城市人的虚伪和假装正经,以及内心的小肚鸡肠,在故事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观看时,这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故事中的伊斯坦布尔与我现在所处的北京环境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故事中的主角是摄影师和导演,而我在北京则是一名游戏场景设计师。

我也曾有过几乎一模一样的经历,朋友来找我借住,长时间不离开,给我带来诸多不便。

同时,我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愿意与老家的同姓朋友见面。

想起当年我一个人来北京时,也是老家的一个同姓哥哥带我去昂贵的餐馆吃饭,如今他已去日本与家人团聚。

这些故事太过现实,让人不禁产生共鸣。

2. 室友成陌路在我自身的经历中,每当剧情嘲笑我任何一方时,我都难以坦然地发出笑声。

例如,我想要嘲笑那个从外村来到城市的年轻人,但回想起自己当年刚来北京时,也是同样的状态。

我曾与合租的室友约定,将买菜的钱写在冰箱上以便分担费用,我写左边,他写右边。

然而,后来那位室友却忘记了这一约定,只有我始终坚持记录并向他索要费用,这似乎让我占了些许便宜。

然而,在合租结束后,他很少与我联系。

直到在一次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中偶遇,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他是一位蒙古族小伙,一起合租我甚至没有意识到他有多么优秀,也没有想过向他学习几句蒙语。

当我突然与他分开居住后,我发现他不再愿意回复我的微信,也不再主动与我聊天,我甚至怀疑他屏蔽了我的朋友圈,我猜想或许是因为我们分开居住后各自忙碌。

后来我仍向他坦诚地表达了歉意,承认那段时间自己过于吝啬,没有尊重他的生活方式。

然而,令我感动的是,在那四年里,他始终坚持带我出去玩,无论是大半夜出去吃火锅,还是发现新店就带我去品尝。

同样,在我独自居住后,无论是大学毕业的学弟、隔壁宿舍的同学,还是老家的同姓兄弟来找我,我都会热情地接待他们,与他们聊天、共同生活。

但久而久之,我也会感到疲惫和厌烦,尤其是当他们找不到工作、需要我帮忙改简历时,更是让我感到为难。

我不会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去评判谁对谁错,只是觉得生活太过艰难。

在观看《远方》时,我再次感受到了这种感受。

3. 城市生活的冰冷最终,《远方》的故事脉络是从村庄、县城到大城市的变迁,分别对应《小镇》、《五月碧云天》和《远方》三部作品。

随着画面的越来越高清、越来越唯美,更重要的是,角色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小镇》中角色丰富多样,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已婚的、未婚的,想留下的、想离开的,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场景,充满了特写、梦境和思考。

而到了《五月碧云天》,他们从村庄来到乡镇后,有人想离开,有人想回到村庄,却无人留恋和喜爱乡镇。

到了《远方》,则是冷冰冰的城市,没有温度的城市,邻居住了七八年可能都不知道彼此是谁。

对于我来说,《远方》所呈现的城市生活让我很有共鸣。

在北京,我无法离开,很快就要在这里生儿育女、工作生活;而老家,我也回不去。

我其实比片子里的导演幸运一些,因为他骨子里有些嫌弃村庄。

而我,却对村庄充满了向往。

我比那个打工年轻人幸运的是,我有了一个学历,能够依靠这个学历在城市里找到工作。

如果没有这些,我也无法在这个城市打工。

以前,我还经常想把老家的弟弟和一些朋友叫到北京来开出租什么的。

但每次打出租时详细询问他们的收入情况后,我发现这并不现实。

我还是比较向往乡村生活。

以上就是我对电影《远方》的日记记录。

 2 ) 海边的烟

远方来的表兄并没有让生活出现好转,我还是喜欢像往常一样去海边的椅子上坐坐,听海鸥喃喃私语,看太阳落下升起,孤独的一天开始了结束了。

如果真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梦是人的潜意识表征,那我的潜意识里一定是不安、恐慌的,像客厅里的落地灯,支架随时会被折断倒下,在梦里,我被这笨重的灯吵醒,就像重重的打在我的身体上,梦与现实的隔阂被打破。

我曾有段炽热的恋情,但在婚后的三个月就结束了。

她来找过我,说她要去另一个国家生活,和她新的恋人,可能与我再也见不了面。

我对她的感情太复杂了,我很少能表达出来,也不知道找谁来表达,只是后来,她走的那天,我去机场偷偷的看了她。

表兄的懒惰,无所事事让我更加烦躁,他让我觉得他像是随意跳上一辆公交车,毫无计划,毫无安排的来找我,我不愿牺牲自己自尊为他找工作。

当初,我从农村来到城市,一无所有,没有一个认识的人,经过了这么久,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但还是感觉什么都没有没有寄托,没有依靠,没有爱人,没有孩子,什么是拥有?

我困惑了。

我曾说过,希望能像塔可夫斯基那样拍电影,可是怎么说,好像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似乎离我的初衷越来越远了,更可怕的是,我已经习惯这种生活了。

今天又是望着夕阳落下的一天,我点了一根烟,是表兄落下的渔夫牌廉价香烟。

 3 ) 纯粹的心理电影

摄影师的表弟入城投靠,因为对方的文化教养和个人生活被干扰,暗下里一直酝酿着厌恶情绪,同时也对其保持优越感,两人这积蓄的矛盾一直维持着到摄影师约炮不举后爆发,而紧跟着的怀表和老鼠事情过后,摄影师才认识到自己的懦弱和狭隘,表弟的阔达和勇气,优越感就像梦中那盏灯一样黯然倾覆。

两人前边维持着表面的额和气,内心里却暗潮汹涌,进行着各种心理博弈,本片大部分的冲突都是暗下进行的,靠着言行举止和情绪变化完成,细节丰富,摄影出色,情绪调控的能力让人惊叹,每次对白出现都让人觉得突兀,心理活动是绝对的主角,一部让人惊艳的神作,目前最爱的锡兰作品<图片1>

 4 ) 伊斯坦布尔,一座忧伤的城市

最近看的电影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三部影片——《远方》、《适合分手的天气》和《三只猴子》。

最初是冲着戛纳最佳导演的名头去的,等看过《远方》之后才发现他出色的电影叙事几乎让我迷恋得不可自拔。

接着一连串看了其他几部,有人曾说,锡兰可能成为欧洲电影的下一个大师。

看不过不多影片的我并不敢下太多结论,但从这样的评价中已经可以感受到他在电影中的卓越成就。

他用电影语言把我带到了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时空交错之中。

一、“呼愁”有人说,锡兰的电影和帕慕克的小说是当今土耳其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代表。

的确,我们很容易在锡兰的电影中找到与帕慕克小说共同的特质——城市、街道与忧愁。

帕慕克在小说中追忆了自己童年时期在伊斯坦布尔生活的足迹,他直接将潜藏于土耳其人内心对帝国辉煌的追忆和忧伤称为“呼愁”,他说“隆冬之晨,当阳光忽然照耀博斯普鲁斯海,微微的水雾从海面升起,你几乎触摸得到深沉的‘呼愁’,几乎看得见它像一层薄膜覆盖着居民与景观”。

在他眼中,伊斯坦布尔的“呼愁”是集体性的,是粘稠的,是触手可及的,是挥之不去的。

而同样的,在锡兰的电影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伊斯坦布尔沉重的忧伤的气质。

无论是在《远方》中那两个身份各异、各怀心事的男人,或是《适合分手的季节》中那对在漫天的大雪中争吵与分离的夫妻,再或是《三只猴子》中背叛、隐瞒、纠结、愤怒、痛苦的一家人,锡兰的电影中看不到欢笑,乃至看不到希望,有的只是浓的化不开的沉重和忧伤。

犹如帕慕克优美的抒情的缓慢的叙述,锡兰电影中的忧愁叙述并非是通过暴力的狂欢与宣泄,也不是粗粝的时代和背景的勾勒,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关系,通过家庭与伦理的纠葛和挣扎来完成的。

《三只猴子》原本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家里的父亲为了得到一笔钱而顶替一名政客坐牢,而母亲在此期间出轨,并爱上了那位政客。

父亲回家后,家里开始充斥着争吵、猜忌和泪水。

而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的儿子,在长久的积压和痛苦之后最终杀死了政客。

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下,锡兰将着眼点放在了人物形象和内心的刻画。

比如当母亲与政客相见时,那首不合时宜、久久缭绕的爱情流行歌曲,正是母亲内心欲望的象征与体现,而父亲那沉重的喘息、愤怒的表情和骂骂咧咧、颤颤巍巍的样子则充满着父权和男权的意味,而影片中多次两次出现的溺水的孩子和惊恐的眼睛,以及那张隐隐约约的四个人的合照,无不在暗示着我们这个家庭沉痛的过去。

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曾经提到了“弟弟”,两人也曾经去弟弟的墓前,“弟弟”几乎是潜藏在电影的叙述中,而从影片暧昧不清的讲述中,我们或许也可以知道“弟弟”是笼罩在家庭的阴云,是过去的沉痛的灼热的伤疤。

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充满了意识流色彩,忧愁的情绪在影片中肆意流淌,长镜头和缓慢的节奏把主人公的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三只猴子》中,或许母亲的背叛是一种陷入情欲之网的绝望,或许儿子的犯罪和愤怒是一次其对父权的“意淫”,而两次顶罪也可视为导演对现代司法制度的嘲讽和批判。

但我认为,整部影片的底色仍是忧愁,那种挥之不去的忧愁。

我想,锡兰早已经将帕慕克所谓的“呼愁”刻在了整部电影的骨子里,土耳其民族中那种落日式的悲伤已经深入骨髓。

当我看着影片的最后几幕,父亲用充满爱意与温柔的眼光看着意欲跳楼的母亲,原本暴怒的他一瞬间温柔地说:“宝贝,下来吧”时,我突然意识到,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已经超越了道德的审判,超越了是非善恶的判断,这不是妻子出轨或者儿子犯罪的问题,因为无论妻子还是丈夫或是孩子,无论对错,都无法逃脱共同的结局。

我想锡兰告诉我们的乃是,现实和人生早已经织成一张网将我们套牢,忧伤和不幸是我们共同的宿命。

二、帝国遗迹而锡兰电影中这种弥漫的忧伤来自于他对城市和故乡熟稔的把握。

我从未去过伊斯坦布尔,对其最初的想象来源于一本图画书,书中用精美的图片和优美的语言介绍了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并深情地写道:那是一个充满帝国遗迹的地方。

后来,看了历史书才知道无论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还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伊斯坦布尔都曾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

难怪帕慕克要骄傲又感受的说,伊斯坦布尔并不像西方那样将历史遗迹放进博物馆珍藏,伊斯坦布尔人只是在废墟间继续着他们的生活。

当我们看锡兰的电影的时候,我不自觉地想在电影中寻找那些现代都市文明中的历史遗迹。

因为对于我而言,土耳其的电影并非是故事与情节的拼凑,更是一场对于异域文明的经历与想象。

在《远方》的一开头,孤身一人的表弟风尘仆仆地出现在黄昏的伊斯坦布尔小街道上,周围是两排建筑,稀少的人群,时不时几个穿着民族服饰的女子幽怨地走过。

周围弥漫的水汽和白雾使整个气氛染上了飘渺和惆怅的气氛。

而在《远方》影片进行时,无论是表弟还是表哥都数次在阳台凝望华灯初上的伊斯坦布尔街道,他们紧皱着眉头,眼神似有似无,不远处就是隐隐约约地看到街道中心的广场和清真寺。

而在《适合分手的气候》更不用说,大雪缤纷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夜晚里昏暗的街灯和楼道,乌云密布下的马尔马拉海。

而在《三只猴子》中,那一家人所住的大海边上的一幢幢孤零零的房子破败、古旧却是那么充满诗意,海鸥的鸣叫和潮水的涨落声不时地传来,面对这每日的潮起潮落,平凡的一家人就这样发生着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锡兰的电影中,连建筑和房屋,乃至现代先进的车辆和街道都染上了沉重的忧伤。

锡兰电影中的色调通常都是阴冷的,每一个长镜头都堪称是一幅绝佳的摄影作品。

想必锡兰是个爱好摄影之人,因为他电影中的主人公似乎都精通摄影,并且都常常在土耳其的古迹中流连。

《远方》的主人公直接是个摄影师,他到农村、山上和清真寺中拍照,而《适合分手的气候》中一开始就是丈夫与妻子在土耳其神庙废墟前拍照,而当两人分手后,丈夫在寻找妻子的路上也不忘拍照。

毫无疑问,锡兰电影中的的色调和镜头赋予了伊斯坦布尔那些古老的建筑和街道以哀伤而神圣的光辉,他的镜头和画面诗意而不失厚重。

我相信,锡兰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怀着深深的热爱,乃至同情。

在土耳其,昔日的遗迹如今已化为断壁残垣,而其中的人们在废墟之下面临着生命的种种困境。

三、西方与现代在锡兰的帝国挽歌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其背后的现代文明的影子。

锡兰并非沉浸在对历史和过去的追忆之中,相反,在他的电影中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充满着帝国遗迹的现代大都市。

拔地而起的高楼,熙熙攘攘的街道皆从古老的教堂前穿过,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犯罪、丑陋、偷情和暴力接二连三地上演,贫民窟里的人和街头的流浪者们都张着大大的眼睛守候着食物、金钱或者是一次可能得罪恶。

我认为,《远方》中表弟与表哥的隔膜或许正是象征着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两种对立。

主人公马穆正是这座城市中忙忙碌碌的一个。

他在这座城市里忙碌拼搏终于占有一席之地,他成了摄影师,生活还算富裕。

而他的表弟,因为经济衰退、被工厂解雇而奔赴伊斯坦布尔来投靠他。

表弟找了几次工作都没有结果,而在两人长久的相处中,也终于因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了诸多芥蒂。

一道无形的“墙”在两人之间渐渐筑起,表弟希望表哥能够帮他介绍工作,而表哥马穆也有自己的苦衷,他知道大城市下的生活是多么不易;表弟来自农村,他肮脏、不修边幅未经世事、没有规矩,但他淳朴、自由,同样对女人和情欲充满渴望和追求,表哥马穆尽管也出身农村,但多年的城市生活已经让他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城市中人,他注意规矩、爱干净整洁、他懂人情世故、他注意自己的身份。

影片中对两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差异多有表述,例如对抽水马桶的使用,自表弟第一天到家后,表哥就嘱咐他不要去使用抽水马桶,而在长久的相处中,表弟不仅没有听从表哥的建议反而是将整个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对此表哥深为愤怒;表哥对表弟抱着一种较为高傲的冷漠的态度,他对表弟送上来的水手烟嗤之以鼻,对表弟的行为大家斥责,并且也错误地怀疑表弟偷了表而导致表弟离开;而表弟对表哥是小心翼翼,察言观色的,表弟在表哥家里是感到压抑并且无奈的,他是因为工厂破产走投无路才来投靠表哥的,他家庭贫苦连为母亲治病的钱都没有,他非常卑微地希望表哥能够为他介绍份工作,并且在夜里偷偷打电话也是蹑手蹑脚。

表弟来自遥远的贫穷的农村,表哥来自经历富丽堂皇的大城市,两人所经历的差异某种程度上正是城市与农村、现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文明与落后的差异,两人的冲突也是新旧不同事物的冲突。

可以说,锡兰的电影很好地传达了当下土耳其社会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下的矛盾与冲突不断的状态。

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到,尽管存在着诸多差异,表哥与表弟各怀心事,但他们都同样承受着苦难与不幸。

表弟的生活窘迫经济苦难,连为母亲治病的钱都没有;而表哥呢?

他在偌大的城市更是孤独,妻子在怀孕三个月的时候与其离婚,而母亲生病了,妹妹等家人也各有生活,根本无法给他慰藉。

在伊斯坦布尔华灯初上的夜晚,农村的表弟和城市的表哥各自舔舐着自己的伤口,静静地品尝着孤独。

他们都试图在对方面前掩饰自己的失意,但没想到,尽管双方有着那么大的差异和鸿沟,但是他们都同样承受着生活的磨难和内心苦痛。

现代文明的精神痛苦在电影中鲜明地体现了出来,锡兰的电影充满了痛苦、叹息、纠结与惆怅的情绪无法散开。

在《远方》中,每当镜头切换到伊斯坦布尔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建筑时,总会出现主人公紧蹙的眉头和一脸的痛苦不堪。

我想锡兰的电影中,某种程度上正是表达了一种文明之下的彷徨无助的土耳其人。

帕慕克曾说过:“我知道至少在晚上,西方的眼光窥视不到我们,外地人看不见我们城里可耻的贫困,是令人宽慰的事。

”帕慕克的话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土耳其人眼中的西方,夜晚中的西方式看不到城市里可怕的贫穷,土耳其似乎喜欢在黑夜里掩藏起他们的秘密。

在过去,土耳其或者说东方文明在面对西方时总是躲躲藏藏,而在锡兰的电影,他是如此骄傲地抬起头颅,如此坦率地在电影中表达了,文明发展后一个落满历史风尘的土耳其是如何在矛盾、焦虑和忧郁之中挣扎的。

他用影像表达出了西方影响下的土耳其,他并非对文明怀抱着谄媚,而是传达出了土耳其特有的民族特质。

在他的电影中,伊斯坦布尔充满着过去的痕迹,古老的历史在这些沉淀,并历经风霜而成为一幢幢苍白的清真寺。

历史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呼愁”式的哀伤与追忆,然而,伊斯坦布尔又如此地充满着现代喧嚣。

看完三部电影,也即将写完这篇浅薄的感想。

锡兰镜头下的伊斯坦布尔久久地在我脑海里萦绕,而当我再次翻开帕慕克的小说,那些关于古老街区的回忆也再次立体起来,借着文学和电影,我经历了一场伊斯坦布尔之旅。

这座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城市,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充满了忧伤的情调。

借着现代文明的眼光,我们打量着她历经风霜的脸庞,终于明白,有一种美丽因沧桑而生。

 5 ) 孤岛

满满的行囊空空荡荡逃离了孤岛去远方 远方的人却在故乡远方一直在远方远方一直在别的地方大海汹涌澎湃大海一直在大海天空布满阳光在黎明升起在夜幕隐去天空笼罩大地天空一直在天空肮脏的老鼠挣扎着死不掉幻想逃之夭夭连同粘鼠纸一起重重的摔到墙上姑且算作命运的奖赏

 6 ) 锡兰的回归与往事

昨晚第一次看视频直播的戛纳电影节颁奖典礼,流程很简单,效率极高。

说到底,它真的更像是一个Party。

2003年算是个人真正的电影节入门。

2000年华语电影的全胜,那时什么都不懂。

2004年戛纳时可以边喷911,边对昆汀拜服。

说起来,2003年刚好真有两部电影是记忆深刻,下面算是跟锡兰有关的一段往事,一周前写的了,不是影片评论。

《三只猴子》上映,锡兰作品的优点展示无遗,具体走势和得奖分析后面再找时间来说。

至于暴露的缺点一说,反正《远方》和《气候》的批评声音都离不开“沉闷”。

但真要进入影片的情绪,却是相当美妙。

你试过身居异乡,寄人篱下,走投无路的苍凉,就像伊斯坦布尔的冬天一样?

你试过恋人间的冷战,有过美好记忆,却如同气候变换般不可转移?

那么,在摄影的美妙之外,影片在某个时刻肯定能够打动你。

油菜和我说,老外对锡兰作品一评语叫糖浆,粘稠感,拉不断(还拔丝?

)。

不能一口搞定,需要回味,好像还是挺有趣的说法。

说起锡兰,算上《三只猴子》,目前他只有5部长片和1部短片。

整个电影生涯的攀爬轨迹和法提赫·阿金特别相似,只不过阿金的突破口是在柏林,而锡兰是在戛纳。

非要说锡兰所在的戛纳都是“小年”,我也不反对。

2003年那届的整体确实够差的,2006年乱发奖项也不大舒服。

不过2003年的《远方》在国际影评人那里的得分是3.0分。

10个影评人中有3个满分。

2006年《气候》的得分是2.8分,中间包括2个满分。

影评人的口味这里不去揣测,一定要说是好还是不好,那2.8以上分数几乎可以说是绝对的好片了。

总之,今年有达内兄弟这样的高手,但锡兰的行情依然看好。

对土耳其人印象如此深,还得从自己的2003年说起。

那时候入门不久,一个神奇的年份。

《远方》也叫《乌扎克》,一部让朋友折服的片子。

诗意在今天已经用烂了,这里就纯粹点用好来形容吧。

当时一说法是影片将塔可夫斯基乃至安哲罗普洛斯的“凝视”联系一处,大有灵魂附体的结论。

确实有种莫名的感觉,见证着一个导演从起步到腾飞的跳跃阶段。

光这些还不够,那一年,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也是新人辈出,推陈出新勇夺金狮奖的是《回归》,一部迷倒众人的处女作,作为同根同宗的俄罗斯电影,他选择了父与子的高度命题。

一样跟诗意有关,刮起了塔氏美学的风潮,《回归》镜头优美,浑厚有力,完全看不出新手的生涩。

《远方》在那一年除了获得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外,还夺得了最佳男演员奖,穆扎菲·奥德默和艾明· 托普拉克两个人并获,俗称双黄蛋(双影帝)。

不过领奖的并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埃布鲁·锡兰——努里·比格·锡兰的妻子(导演的美女老婆)。

她在《远方》里有不知名的角色,是《气候》的女主演,在《三只猴子》担当编剧和布景师,这对夫妻档配合默契。

埃布鲁·锡兰代替两个男主角上台领奖,她解释说穆扎菲太腼腆了,所以不敢参加今晚的颁奖晚会。

扮演表哥的这名演员也出现在锡兰第一部长片《小镇》,他出演开头部分雪地里的一名疯子。

埃布鲁·锡兰继续说,演表弟的托普拉克在2002年12月2日去世——电影拍摄完成的第三天,等不到来年的五月。

最后,埃布鲁·锡兰说希望他泉下有知,安息吧。

9月,《回归》获得金狮奖时,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带着片中弟弟伊万的小演员上台领奖,哥哥安德烈的演员却缺席。

原来弗拉迪米尔·加林在2003年6月一次跳水中意外死亡,令人扼腕的是《回归》中正有类似的跳水一幕,当时是高台上的伊万露出了怯懦。

天空颜色昏暗,低沉得可怕。

这就是2003年,与锡兰有关的往事,被城市改变了的我。

=====锡兰香港翻译为舍兰,也翻译为杰兰?

期待统一正名。

http://moviel.blog.163.com/blog/static/77584353200841732825492/

 7 ) 平行的远方

碰巧有那么一些日子,我是会喜欢这种沉闷的电影的。

戛纳电影节评出的片子一般都会剑走偏锋,但又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片子的画面风格和叙事风格都很像《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我很欣赏欲言又止的含蓄,越含蓄似乎就越接近现实。

但是这种片儿只能看一次,剩下的需要交给回味。

叫做马姆的男人一个人住在伊斯坦布尔,他给一家瓷砖厂的瓷砖摄影,收入不错。

通常,他拍照片,吃简单的蘸黄油的干面包,偶尔会去景色优美的地方拍摄艺术照片,他是这个城市中可以隶属于艺术的那一拨人中的一个。

突然有一天乡下失业的表弟尤索夫来伊斯坦布尔找工作并住进了他的公寓,他粗俗,贫穷,甚至因为穷而羞愧着。

正如莫泊桑所说,城市中的有钱人总要为他的穷亲戚以及他们的陋习尴尬,在这个存在收容关系的公寓里,主次关系非常明显,他们是收容者和被收容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之间没有交集。

于是共同生活便是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抗。

白天,尤索夫要为生计和家人而努力找工作,奔波然后被拒,马姆和他的朋友们坐在屋子里呷着酒谈论摄影,艺术,女人;晚上,马姆津津有味的看着没有情节的电视镜头,尤索夫早已昏昏欲睡,尤索夫离开后马姆悄悄地换成了A片录影带;一无所获的尤索夫坐在破旧简陋的船员俱乐部里和身边的陌生人攀谈,与此同时马姆在灯光氤氲的高档酒吧中独酌。

面对寂寞和无措,所有的地方看起来都一样,分辨不出谁更空虚。

生活有时会沉思,但不沉思的时候并不会显得肤浅。

这一段对比细腻而到位,镜头切换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不同的窗子看出去是不同的景致不同的心情。

讨生活并不简单,尤索夫想当水手像旅行一般地工作,而他没有得到。

马姆像所有的阔亲戚一样设法照顾了尤索夫的自尊又付给他不菲的工钱,但他不得不在跟仍有爱情的妻讲电话时躲进卫生间,还会在夜里突然被噩梦惊醒。

我不知道伊斯坦布尔是这么容易下雪的城市,尤索夫流连在风雪中看走过来的漂亮女人,总是忍不住想想跟着她们走几步,但他始终是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的。

马姆会厌恶他鞋子里的异味,会厌恶他在房间里抽烟,会怀疑他偷了东西,他俩不仅仅是格格不入,无疑,他不应该突然介入这样一个不喜交际的孤僻的城里人的生活,不应该使他突然间没有了私人的空间。

这个世界上人们之间是如此不同却又没什么不同。

尤索夫悄悄地跟着一个他见过几次的女孩,马姆躲在机场的柱子后面偷偷地注视着离去的前妻,至少他们有着相同的自尊,相同的脆弱。

至少,人的孤独总是惊人地相似着。

尤索夫不告而别的时候,马姆应该有过瞬间的失落,他坐在冬日的长椅上看那艘他想要为之工作的大船,点燃一支尤索夫留下的劣质烟——他曾经拒绝去吸的烟,其实,真没什么不同。

 8 ) 拉片笔记写着玩玩

开头表弟在雪地中蹒跚,这就是他的命运,始终在泥泞雪地中跌跌撞撞。

雪地中的狗吠和猫头鹰的咕咕声都说明了是黎明清晨,远处的阳光将表弟遗弃在远方。

一个很平的镜头,导演也总让你有点小波澜,就像演员在跟你开玩笑似的,总是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这种人物出场方式,在大话西游中周星驰只用过一次,锡兰用了好几次。

省略,省略。

省略了男主坐车的镜头,保留了汽车停下的声音,直接出了字幕。

那个女人在景深深处脱丝袜,红色的衣服代表欲望。

男主第一次没给镜头,女人走了之后才给,至于门口看着女人离去的男人,到后面才知道是门卫,这些东西导演都藏着,藏在后面。

男主不接妈妈电话,跟妈妈感情不好。

他没有打回电话。

吃饭这里可以看出,单身,独居,老男人,干瓷砖摄影的。

老板只关心照片,表哥活的无足轻重。

一句话都没有。

守卫开门的动作表明身份。

守卫和表弟开头镜头就有了,但是这场戏才正式表明身份,这是导演的藏。

这场戏里面,住户要门卫帮忙签收快递,为后面表弟等门卫拿快递做铺垫,草蛇灰线。

楼上吊下来的篮子真是一点也没想到。

门卫走了,表弟被晾着。

这个时候导演开始交代表弟对女人的渴望。

他忽然戴着墨镜从镜头里出现,再一次领先观众。

女孩在等妈妈,表弟靠的汽车发起了警报,耍帅不成反出丑,够搞笑的,也能看出导演态度,这个表弟和那个女孩不该在一起。

表哥发现表弟,那只猫真是有灵气。

两人谈话可以看出来,表哥觉得表弟不成熟,种子。

厨房的捕鼠胶象征着表弟,家里来了一只不受欢迎的老鼠🐀。

表哥立规矩了,表哥是一个有点讲究的人,这点讲究就与表弟的性格有对比了。

然后表哥发现表弟脚臭,两人格格不入已经初见端倪。

这个表弟,除了工作赚钱,就是想女人。

表弟站在大树下,压抑的状态。

船锚摇摇摆摆,表弟在雪地中行走艰难,大船翻在河边,表弟立定看了一眼,最后船上的雪还掉了一块。

这个镜头隐喻性极强,摇摆的船锚,搁浅的大船,飘摇的大雪,泥泞的路面,都象征着表弟没有出路的命运。

最后船上那点雪掉落让这个镜头灵气四溢。

表哥不知道在和谁打电话,但是肢体动作表明他很愉快。

表弟回来了,第一天,兄弟俩相处还算愉快。

摄影会议,先给表哥个人镜头,然后摇给表弟,原来前天打电话说的就是这个会议。

这也是导演的藏。

镜头在两个说话的人之间摇来摇去,表弟坐在桌子角,夹在两个人之间,可是话题就是跟自己没关系,一副难受的表情,哈哈哈哈哈哈。

表弟可太难受了。

最后表哥的话题落脚点是女人。

不是摄影,是女人。

其实表哥和表弟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虚伪一点都表哥看不起粗鲁没文化的表弟,觉得自己跟他不同,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回来的门口,兄弟俩遇上了女孩,表弟借机支走表哥,和女孩独处。

但是表弟很怂,不敢说话。

气氛太尴尬了,镜头不能这么尴尬下去,导演直接把电灯关了。

灯亮了,快递也来了。

表弟不想走也得走了。

兄弟俩看潜行者,表弟很困,但是他还是跟着看,因为这俩人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估计也聊不来。

表弟去睡觉了,表哥特意交代把门关上,然后自己偷偷把象征品味的艺术品换成色情片,还是两个女人的色情片,还把声音调小了。

什么艺术家,也许有追求,但是也是吃喝拉撒睡,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表弟想要和表哥一起看,想要和表哥有点共同话题,但是表哥根本不想看其他的,他只想看色情片,这两个兄弟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表哥看色情片看的偷偷摸摸的,这个表弟影响了他的私人生活。

表弟上个镜头刚坐下,下个镜头就是脱了衣服与旁边的人相谈甚欢,时间流逝两个镜头完成。

老头告诉表弟,跑船既虚耗生命又留不住钱。

看来表弟跑船的梦想要破灭了。

表弟跟表哥谈担保人,表哥避过了这个话题,根本不想为他做担保人,也许是感情不到,也许是怕表弟留下来继续麻烦自己,也许是觉得表弟不适合留在城里,总之表哥的躲避态度是拒绝了,这里是表弟开始心生不满和嫌隙了。

这场戏真是尴尬,表哥眼神故意躲避表弟。

知道无望,伤心的表弟离开了书房。

第一次表弟打电话没问表哥,第二次问了,表弟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但是打个电话却这么细心的问,说明表弟不满表哥,心里疏远,所以行动上反而客气疏离。

表哥不想让表弟打电话,所以他拿表弟的鞋子撒气,而电视里的对白也说明表哥现在很想痛扁一顿表弟。

偷听表弟打电话,一脚踩到老鼠胶。

而这个老鼠胶是导演一早就埋下的。

灯也是他自己关的。

自作自受。

表弟孤独地坐在餐厅的角落,略为冷清。

而表哥这边,背景是暖色调的。

他正在跟前妻碰面。

开头的女人在餐厅出现了,她是表哥的情妇,而且是有夫之妇。

导演藏的够远。

表哥的车停了,以为下车的会是表哥,没想到第一个是表弟。

表弟问表哥要不要抽水手烟,表哥直接说不抽那种烂烟。

这里表哥和表弟的关系已经是僵滞状态了。

而且表哥的话太伤表弟了,烂烟,那就是指表弟是个烂人呗。

所以表弟直接上床背对着表哥睡了。

美景是表哥自己错过的,他自己不拍不坚持的。

表哥发现美景给表哥一侧的镜头,他放弃不拍立马给了另一侧的镜头做对比。

表哥确实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男人。

妈妈这里,导演让表哥躺着,只有一双脚,以为妈妈是一个人,原来表哥已经到了。

表弟去追妹子,妹子已经有人了,表弟的爱情彻底没戏了。

妹妹把门给关上了,象征着表哥和妹妹之间的隔阂。

表哥看电视,接的是表弟看电视,还以为是表哥在看,忽然变成了表弟。

表弟被赶出家门,在热闹的大街上无所事事地浪荡。

他又看上了女人。

一个被赶走有怨气,一个因为不卫生有怨气。

两个人都有怨气,必有一战。

车上表弟骚扰小姑娘表哥和情妇之间关系不好,情妇在卫生间哭,出来直接拿了衣服走人,这两人之间完了。

表哥现在心情十分不美丽,表弟再回来,态度也不好,两人之间肯定要吵。

这些战前情绪导演都铺垫的好好的。

表弟也是寄人篱下,自知理亏,想要借玩具缓和气氛,但是表哥很生气,完全不给他这个机会。

而且表哥太冷漠了,直接拒绝帮他问工作。

这个表格就是因为冷漠自私才会离婚,和父母关系不好,孤家寡人。

冷漠刻薄。

手表没了,表哥直接怀疑是表弟。

然后在箱子里找到了,他也不还表弟清白。

不了了之。

船开走了,表弟的未来也没有希望了。

表弟走了,房间收拾干净走的。

诬陷表弟偷手表,还发脾气,表哥心里有点愧疚。

但是这点愧疚都不足以让他对表弟说对不起。

那点羞愧的自尊心。

最终表弟走了,他一个人坐在海边,看到了船,想到了表弟,抽着之前不屑的水手烟。

镜头慢慢推进,推近表哥的内心。

这个片太细腻了,剧情就是一地的鸡毛零碎。

就是这很平的剧情才不好拍。

 9 ) 无法触及的“远方”

“远方”在诗人眼里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所以笔下才有了那么浪漫的文字与想象,它可以是梦想,也可以是爱情,还可以是各种形形式式的适于我们表达的方式。

可是遗憾,“远方”之所以为远方,在于它的无法触及,也许是因为遗憾吧,在些许人心中产生的自我感动和在些许人心中产生的物哀或者希望...这无法触及的远方,放到生活里,就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围绕的中心。

不管是走在路上也好,停在路上也好,我们都无法否认我们生活中总有追寻的东西,哪怕是很普通的一个午觉。

所以,一旦“远方”和生活挂钩,变褪去阳春白雪的帽子,变得现实起来,它要把最真实的生活诉诸于你我。

努里比格锡兰的《远方》,正是承载了这样的使命。

努里比格锡兰,这个个性十足的土耳其导演,在讲这部电影前我先谈谈他的艺术风格吧。

一个导演能被称为大师之前,一定得拥有的便是一个统一的艺术风格,形而上点就是价值观,白话文点就是和“一直喜欢做咸菜”一个道理。

锡兰的咸菜确实比较咸,因为在大部分人眼里,他的电影沉闷而无聊,整部电影台词不多人物不多没有故事可言,你说不是“闲‘得蛋疼的人会拍这样的电影吗?

但对于喜欢艺术电影的人来说,这样的评价就过分了,如果就这样的电影来展开论战估计得另开个楼盘给他们来打一架——可是阿却毫无意义,因为无知就是无知有知就是有知,每个人的吃菜的味道不同,何必一定要别人与己一样呢?

那么回来说锡兰吧,锡兰的电影确实”沉闷“,但这个”沉闷“的词应该换成”压抑’。

锡兰喜欢表述社会间的人物关系、伦理关系,借此来表现出一些压抑的现实。

场面也不断用大量的远景、大远景、特写切换来表现人物的无依感与茫然感,在这里面流露出的是角色不自觉流出来的忧伤。

他的电影无故事可言,没有好莱坞那般完整的剧本结构,而是像生活一般,所有东西的发生都自然而然,而非制造出来。

努里比格锡兰的风格大抵如此,《远方》中同样以此风格来展现了土耳其的一个民众失业时期,我且来聊聊片中的角色与“远方”吧,看看为何“远方”无法触及。

电影以两个地位不同的角色暗自做了对比,表现了两种状态下的人的生活,除了反应既有的现实,更多的是表现导演对于人生的一种质问。

他们一个是摄影师,没有生计的忧愁,却不擅长处理与人的关系;一个是乡下来的失业青年,生计上无比困惑,人情上却是重情重义。

关于伦理。

摩姆与与苏夫的态度是处在两个极端,一个是传统一个是病态。

摩姆是摸爬滚打社会许久的人,对他的特写镜头总是写满沧桑的忧愁,而与苏夫的特写却是大写的茫然,因为相对于前者他还只不过是一个没入社会门的小屁孩而已。

所以两人对待伦理关系也完全不一样:与苏夫相信人间有真情,摩姆对人失却了信心。

从其两人对待母亲的态度可窥见一斑:摩姆对母亲的病重毫不在意,若非姐姐强迫也是不会去看望的吧,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爱母亲,但给母亲提吊瓶、与苏夫初来和久住后的行动对比细节处已经体现他对母亲的疏忽以及对自己的过于关爱。

与苏夫则相反,他对母亲的态度是事无巨细,甚至还关心到母亲生活的一针一线,下狠话要对欺负母亲的人报复。

而从其在寻找工作过程与人交流来看,存在着一股质朴,所以很快能和老水手聊起天来。

而生活中他也敏锐察觉到摩姆的厌烦,也小心处理,从初来时乱扔鞋子到后来自动放鞋子的细节对比可看出他对人情的用心,可惜毕竟还是一个糙汉子。

这样对比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是被社会蹂躏后病态的摩姆,和一个虽被蹂躏却依然心存希望的与苏夫。

与苏夫的“远方”无疑正是处在伦理之中的工作。

他很务实,不像已经无生计忧愁的摩姆一样,他拥有很写实的幻想:他希望能当上水手,环游世界,赚很多的美刀。

虽然这个幻想第一次在寻找工作过程中被老水手的一句“我年轻时候也这样想‘点破,但他依然心存希望。

但随之而来的被拒绝和生活中摩姆的厌恶,都逐渐让他丧失了对这个”远方’的幻想。

我们时常看到他抽烟的特写长镜头,以及他瞧着别人的那种无法说是羡慕或者是失落的眼神,也许他初时会在心里来一句:哼,有什么了不起,总有一天我也会那么风光,说不定比你更风光!

到后来就变成了:...。

他踩着雪带着希望而来,又踩着雪带着绝望离去。

能让一个说过“我绝不会回去”的男人回去的,除了生活的绝望与梦想的破灭还有什么?

他便扔下了烟头,拾掇了一下,便回到了那个同样的乡下吧。

关于善良。

儒学对善良的定义是”心有恻隐’,所以孟子在《梁惠王上》中对梁惠王放牛而屠羊的行为大为称赞:因为“见牛而未见羊”,当下所见而不忍便为心生恻隐了。

摩姆和与苏夫无疑都是心有恻隐的人。

摩姆虽然病态,但他对待爱情却大方地把妻子放走了,即便他深爱着她。

而与苏夫的恻隐则体现在杀死老鼠那一段。

不忍老鼠痛彻长夜而下手将其杀死,这也是恻隐的表现。

关于爱情。

男主之一摩姆一开始就展现了他跟妓女一起的镜头,长长的用纸巾擦床单的画面,刺耳的摩擦声音,憔悴而忧伤的双眼...无不透露着这个带着艺术家气质的角色对待爱情的欲望。

而稍后的推进里,我们确切看到了,原来他正在和妻子办离婚手续,然而他还是爱着他妻子的。

对待性,他是开放的,对待爱他却是保守的。

从他不断观看黄色录像来看,他可能存在性暴力,最后妓女锁在厕所里哭也可体现,可推测妻子因这点而与其分手。

但是他签了离婚协议,虽然心有眷恋,在厕所的电话中欲言又止,最后只说了个“再见‘。

对于摩姆来说,爱是其”远方“,他的生活没有生命,是因为缺少爱的激情,或者说是,他在等待爱的激情。

可是遗憾,这份等待以与妻子离婚、妻子和男朋友离开国土终结。

于是,我们看到了摩姆默默站在机场上看着妻子的离开。

最后坐在长椅上,看着游轮远去,点上一根烟,这个长镜头用了一分钟左右,给我们展现摩姆心中对”远方“无法触及的惆怅与悲伤。

与苏夫对爱情的态度则和摩姆不同,他心里存在着对女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和摩姆的不一样,因为更多的是出于动物的本能。

我们能看到与苏夫求偶的雄性本能:戴上墨镜倚着车来观望喜欢的女子,渴求被注意;在楼下取快递,让摩姆先走剩自己与女子独处;追踪喜欢女子的行踪;地铁上用脚勾引邻座女子...虽然每一次都以尴尬收尾,但与苏夫却仍然孜孜以求,可见女子在他世界里更多的意味着的是交配而非爱。

但这也契合他的性格,因为他的生活里,“远方”正是一份好工作、一个好女人。

可是遗憾,好的东西都是别人的。

关于老鼠。

老鼠的隐喻在影片里再明显不过,它在老鼠胶里濒死挣扎,明知无法逃脱却仍然挣扎,恰恰与摩姆、与苏夫一样——摩姆明知与妻子已经没有结果,却仍然在爱中挣扎,与苏夫明知工作没有结果却仍在寻找中挣扎。

也许我们需要一只与苏夫那样的手,狠命一砸,了结老鼠的命,这才是最好的。

但,是我们亲自走上老鼠胶的,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远方,可惜远方都太过遥远,我们永远无法企及,只能通过另外的手段来达到。

也许放弃会更好呢,若无偏执,也就无“无法触及”了吧。

可是遗憾,我们已经“有知”。

 10 ) 度过城市的严寒。

哦,是从冬天开始的。

雪地,山坡,太阳照到了一半的山坡。

安纳托利亚。

伊斯坦布尔的海峡。

哪里都是陡坡,wow,大红竹篮从楼上滑了下来。

马姆的样貌让我想起在印度克什米尔地区的时候。

又也许,很多库尔德人的长相也都类似。

地毯。

电车。

抽烟的男人,他们是土耳其男人。

湿漉漉的街道,弯曲的道路。

卷发。

小红茶玻璃杯和杯托。

方糖。

土耳其,多灾多难的民族。

伊斯坦布尔,位于世界中心的星月旗帜。

薄雾里的宣礼塔。

土耳其歌曲。

跟踪。

墙画。

失业。

摄影。

孤独。

防备。

失望。

纯真。

善良。

伊斯坦布尔密集又低矮的住宅。

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

伊斯坦布尔酷冷的冬季。

无声。

沉默。

异乡人。

生存。

去阳台抽根烟。

风铃。

内疚。

掩饰。

面子。

苛责。

画面也美。

Uzak。

《远方》短评

除了魔幻的大船,实在是太闷。

5分钟前
  • 懒画眉
  • 还行

不要轻信远方,远方有远方的绝望。

7分钟前
  • 宋雯婷
  • 力荐

受wn刺激,看看土耳其的风土人情 // 镜头运动怎么这么多bug,blocking也很奇怪,老鼠意象好,骂人的剧本写得出,honestly被摁头叫好,不喜欢,还是喜欢塔

12分钟前
  • Promising
  • 还行

没什麼情節的電影,一個人如果必需寄宿在他人屋簷下,必需守著的信條就是以主人的生活原則為最高原則,否則必定招人不滿;而自己的天地不要隨意收留他人闖入。

17分钟前
  • 月窺人
  • 很差

画面沉稳疏离,构图漂亮。锡兰表弟,小镇的男主最后一部作品,英年早逝啊。

21分钟前
  • Grace
  • 还行

寫寂寞寫得細緻,無奈無法産生共鳴。

22分钟前
  • chestnut girl
  • 还行

他说了一个农村妇女进城视角下的烂故事,不过画面和摄影应该是牛逼的,我看的普清版,依旧觉得色彩舒服

25分钟前
  • 树上的卷角山羊
  • 还行

4.5。每个人的远方都不同,对于表弟,他所来到的都市也许就是远方,这里的人在想什么他很难猜测;对于前妻,远方可能就是未来,可以改变现状环境的未来;那么对于摄影师远方又是什么呢?在海边的凝视或者就是一种发问。本片的声效也很有特色,或许也是一种提示,经常出现的背景声音并非处于当下环境的一种,就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很遥远也很神秘,但室内的空间又像说明它发自人的内心。

27分钟前
  • 西西
  • 推荐

不太喜欢 或者不如说是对锡兰抱有了错误的期待 那些特写转瞬即逝 但它们才是力量啊 大部分的影像还是跌落在了笨重的某种执拗里面

30分钟前
  • 小西而已
  • 还行

89/100 #SIFF19# 幽默和超现实元素让单个长镜头变得更容易被接受了。Jon Snow还是要回到远方的黑城堡,看没人看的塔可夫斯基还不如看porn,现实需求没有满足还搞什么文艺?梦中的水杯和倒下的台灯正如同《潜行者》的水杯移动,倒下的巨轮和深夜的鼠鸣哪个更有魔幻感,两个男人都不是好的STALKER,在老鼠身上看到同一个落魄的自己。经济萧条下,中年困顿离异的文艺工作者和失业青年本质境遇差不多,在性上面都一样憋屈。

33分钟前
  • Pincent
  • 力荐

突然,我也想不只是要写剧本,还要去拍电影。土耳其风景,有一种不事修饰的美。

34分钟前
  • 时以星
  • 还行

生活细节和声音真的非常好 细腻 但是缺点可能就是太设计了 每个shot都是安排好的&amp;#34;epic shot&amp;#34; 或者tarkovsky-inspired的frame in frame bla bla bla 人物生命力不是最强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对生活觉察力敏锐的新导演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怎么通过一个情节很弱的故事去突出人的存在 // favorite scenes: 楼道里灯暗了 尤瑟夫观察黑暗里的陌生女人 两个人短暂交织的目光又被楼道灯打断 ; 尤瑟夫在夜晚睡觉的时候看到一个像星星一样很亮的反光 ; 尤瑟夫开心地炫耀自己买来的士兵玩具;老鼠被黏住 尤瑟夫听马姆的话把它放进塑料袋 拿去街上垃圾桶 但看到了猫盯着这个塑料袋后 又决定一把把塑料袋里的老鼠敲死 第二天尤瑟夫离开了马姆 ;结尾非常意味深长 真好

36分钟前
  • 37.2
  • 推荐

8.5/10。①如简介所写:一对关系生疏的孤独的表兄弟生活在一起却并没报团取暖而是更加疏离:一个是刚离婚的落魄,一个是刚来大城市打拼的迷茫。②营造疏离孤独氛围的技法与蔡明亮电影相似:疏离的构图;缓慢克制的叙事/剪辑/表演节奏;固定或缓慢的运镜;很少对话/台词;多次通过音响(的强化)反衬人声的稀疏(但总体处理地不如蔡,还有提升空间);极少配乐。③空间不够空旷孤寂;有些地方配色似乎太亮。

38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投奔是道情商测试题,结果大多不及格。尴尬,埋怨,出力不讨好是常态。家乡人觉得他活成了老虎的模样,他知道自己已经活成了老鼠的样子。去哪里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这道理即使是经历了很多的人可能也还是似懂非懂,想让没经历过的懂得这个道理?还是别费口舌了。

40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还行

原谅我没看懂,不过那段深夜看片怕被发现的情节还是很感同深受的~~

43分钟前
  • leflew
  • 较差

信息太少了,无聊

45分钟前
  • 鸧鶊
  • 较差

看完了,大概的意思是,只有贫穷的男人和丑陋的女人才知道生活的现实。跟《无耻之徒》里面的生活环境也许没什么不同,只不过土耳其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可能由于传统原因,道德感稍微偏高,没那么放纵,也就得不到啥彻底的释放,可能导致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加窘迫和紧绷吧。

48分钟前
  • 炜森
  • 还行

52分钟前
  • 好想吃火锅
  • 较差

三星给摄影。这个片细细品味是很有意思,老鼠啦怀表啦,这些意象还是比较有趣的。但现在的心境我实在是无法沉浸去看这种片子

57分钟前
  • 了不起的小西几
  • 还行

聚焦人的困境,锡兰太表现力强大,不言明却尽在其中。小细节体现两角色的格格不入。另外,强迫症的世界锡兰真的懂,电影里看到那些细节真的有趣。还有两处超现实表现,加上那句台词,是在赤裸裸膜拜老塔。

1小时前
  • 帕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