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索巨兽》可算是电影中人物关系失败的一个例子,角色与角色的关系有很多失误之处。
《克罗索巨兽》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拿到了一个好的创意却遇到了一个坏的剧本。
电影里那四人帮里除了歌洛丽亚和奥斯卡以外那两个人名字忘了,暂且称为称为小伙子和瘾君子。
失误一 多余的角色按照剧情来看女主角歌洛丽亚的男友应该是处于很重要地位,因为他在开端高潮结局都有出镜。
但令人费解的是歌洛丽亚的男友始终处于一种跑龙套的状态,不时地跳出来告诉观众“还有我这个人哦”。
歌洛丽亚和男友的故事线与巨兽的故事主体(歌洛丽亚与奥斯卡的故事线)根本没有太大关联,将歌洛丽亚男友这段除去,主体完全能够存在,甚至更简洁。
歌洛丽亚和男友这条线只是主体的一个外部框架,其存在意义是为了给歌洛丽亚提供一个逃离奥斯卡的选择。
歌洛丽亚和男友的情节是不完整的,编剧完全没有交代一切都结束之后歌洛丽亚回到男友身边的事,花了那么多心思去描写两人,最后却不提及,反而选择了在韩国小吃店里结束全片。
失误二 忽略瘾君子自从瘾君子和奥斯卡闹掰了之后瘾君子就再也没有戏份,甚至连结尾小伙子得了个镜头,瘾君子却连一个镜头都没有。
且不说作为四人帮成他和小伙子的作用太低,瘾君子好歹也是一起去公园测试巨兽的重要角色,是能这样用完就扔的吗?
失误三 弱化小伙子作用小伙子可是和歌洛丽亚上过床的人啊,在小伙子对歌洛丽亚的情感上,但他做了什么?
什么也没做。
奥斯卡对歌洛丽亚恶意相向时他在做什么?
只是傻傻地看着,傻傻地跟着奥斯卡又不敢反驳他。
作为共享巨兽秘密的成员之一,小伙子的作用本可以有更重要的意义,但却完完全全被弱化了。
无论是什么电影,既然确立了“小团体”的存在,就必须要护住这个团体,过度强调个别角色的存在只能顾此失彼,使其他角色失去其存在的色彩。
我安妮笑得好漂亮!
笑出强大!
说逻辑不通的,你们可以用一种看谁都是直男癌的极端女权主义者的视角来看这电影。
前男友管我不让我喝酒不让我鬼混还赶我走就是他的错,小学同学跟踪我几年,但是你想我在这无聊的地方陪着你,做梦吧,什么,还威胁我?
去死吧!
哦,小帅哥,你笑啥,你就是个自慰棒而已 开头前男友觉得我鬼混我喝酒是我没自制力赶我走,到乡下又发现我一小学同学竟然跟踪几年,但是他没对我做什么大事就算了,于是我寂寞难耐没人陪我过夜,找了小学同学的朋友,对,就是那个他所有朋友里面最帅的了,过了一夜发现我小学同学在做一些之前我做过的危险事情,等等,我之前有做过危险事情吗?
好像杀了几百人吧,啊,我不记得了。
小学同学看到我显得很生气,生什么气,睡一下你朋友怎么了?
接着我前男友竟然来找我了,我好高兴啊,但是他竟然说我是个废物,以前拿他的钱,现在拿酒吧客人的钱,老娘就不乐意了,但是我万万没想到竟然在酒吧看到了前男友和小学同学的撕逼大戏,霸道酒吧老板这句:我就算是个疯子她也不会跟你走。
真是撩到我了,晃晃悠悠回家,进屋突然看到一人在沙发上,哎呦,吓死我了,怎么是你啊,霸道酒吧老板同志你好,哎呀妈呀,刚才吓到头疼,好像想起来了什么!
对!
小时候你踩坏了我的玩具城市,你现在又想用踩坏城市来威胁我?
你就是个垃圾,自卑的垃圾!
我要给我男朋友打电话说跟他回家,怎么你还要打我?
看我宇宙无敌大板凳,再来一个大橱柜,有种别跑啊!
我追,额等等,应该是我要跑才对,跑啊跑,还是被追上了,被揍了,哎没地形杀我打不过他啊,对了,我可以去韩国变成怪兽不就到美国了。
到了韩国下了飞机,到了地点,我要给我男友电话了,看到没,我虽然放了你鸽子但是这次我给你电话了,不像以前有时候都忘了你这个人了,解释太麻烦了干了再说,我一把抓住小学同学(酒吧都被烧了哪来的老板了),你看着我,看你还感威胁我?
走你!
哈哈哈,我是大英雄了,哈哈哈哈,什么?
机器人没杀人?
我杀了几百个了?
你说的都是什么啊,我虽然之前杀人很多,但是我不知道啊,你看那个机器人虽然没杀人,万一他要是杀了呢,早就告诉你了,我抽烟喝酒乱上床杀人如麻,但我是个好女孩
美国一直罩着韩国,韩国却不满意,非要跟朝鲜,朝鲜开始假惺惺的对韩国很好,但是韩国跟中俄(日)眉来眼去,令朝鲜很不满。
但韩国一直没意识到,以为跟朝鲜的关系很好,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总是韩国很受伤,慢慢意识到最后害了自己,都是自己的错,要改邪归正,但朝鲜却是要搞死韩国,小时候还嫉妒韩国。
到了最后韩国终于和朝鲜决裂,正因为站到朝鲜的对面,完全基于“正确”立场,哪怕是核弹根本不足为惧。
最后又回到美国身边。
个人以为朝鲜韩国的确有点悲剧,之前被中国控制,之后被日本霸占,最后被美苏分裂,韩国至少这样想为什么不是日本被分裂,为什么朝鲜韩国不但是强国又是富国而且是大国?
可是事实就是这样。
A 女主 (我颓废酗酒滥.交不想工作 但我善良勇敢不依靠男人 是拯救世界的好女孩)B 男1 (我喜欢你 我在你困难的时候试图帮助你讨好你但你为什么要背地勾搭我朋友 受不了我要暴走我要毁灭世界 其实我只想留下你的 由爱生恨为情痴狂的 落魄情种奥斯卡)C 男2 (我女朋友不工作不上进 只知道酗酒胡嗨不在意我的感受 受不了我要赶走这废人 等等她好像找到工作开始变正经了 纽约这么大城市不可能有人比她更可爱了 所以我要不惜一切去挽回她的 传统好男人前男友Tim)D 男3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她先勾引我的 我长得太帅我也很绝望啊 嗨哥们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在线等挺急的 友人A 英俊小哥)E 男4 (我和你是那么多年哥们 你却这样怼我 扎心了老铁 的 友人B 瘾君子)F 以上所有男性 (观众女:姐妹们嗨起来 我们都是海瑟薇般美美的小天使 帅哥必须UP 直男必须死!!!
)G 以上皆是 (观众男:WTF我明明要的是飞机杯你却拿给我一根自慰棒 导演你过来我们聊聊保证不打死你!!!!
)H 韩国人 (美国爸爸我做错了什么 首尔是无辜的口口口牙!!!!!
)
个人认为电影逻辑很多有问题,槽点也是满满。
很多比如女主刚回去总是莫名其妙睡着这类与电影没直接关联看似铺垫的东西完全没用上难道用来撑场面凑时间??
首先,女主和男主Oscar只是小学同学,后面的回忆也看出来关系一般。
为什么当她发现自己特殊本事不告诉男票而先跟他们几个不熟的讲?
说男主自卑没错,但是仅从后半段女主回忆男主踩她的模型来说未免也有些狭隘。
好吧我承认,种种小事譬如男主对女主那么好但还是俘获不了人家芳心,或者父母的双亡确实造成了男主自卑和爆裂的性格,但问题就是这他喵的跟踩首尔有半毛钱的关系啊,谁自卑没事砸爆东西踢爆狗头?
想说这故事中的怪兽纯粹是为了拍而拍。
这里肯定有大佬来了,这里男主明明刻画的很好啊,很立体,颇有政治隐喻啊。
对此我只能说呵-呵。
故事的转折应该是男主调戏商业街女主打他之后。
问题是,人家以戏谑的心态调戏商业圈也确实没伤人,不太理解为什么两人不能好好喝杯咖啡聊聊而是女主一巴掌甩过去?
哦,你说为了情节发展我也无话可说。
还有男友希望女朋友独立于是女主在酒吧工作受呵斥简直了,直男癌晚期。
在刻画那个蠢萌小哥上也没有做的很好,关键就是这个小哥在后面一段眼看着男主在公园打自己有好感的女主而不去劝止,这段真的很迷,再懦弱的人也不会看着自己喜欢的人被打而视而不见吧。
还是另有隐情,电影一概没有交待。
再说说烟花那段尬到不行,为什么要做这“最不负责人/大胆的事”?
说明了我有钱我任性?
这一段完全前后完全没有任何交待。
难不成这么一大段只为道出男主的性格?
说了这么多,就是根本不理解本电影的动机,编剧思路清奇逻辑贼差,以及浪费三位好演员。
主题严肃,但怪兽无非电影之噱头罢了!
原谅小弟智商下线,看不懂这部电影,如有不当还请各位大佬指点。
西班牙导演那奇欧•维加隆多以作品题材新奇而闻名。
《时空罪恶》以反复的时空穿越无中生“罪”,《外星人》在外星人来临的恐惧无知之下展现了一段一女三男的四角恋,进军好莱坞后的《弹窗惊魂》则用极致的“弹窗”来表现网络时代偶像与粉丝故事以及黑客传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上所述,这些电影在新奇的包装之下也都有一个“背后的故事”,而非只靠噱头吸引人的花哨之作。
导演的新作《克罗索巨兽》也正是如此。
《克罗索巨兽》有山寨“哥斯拉”怪兽电影的嫌疑(电影中怪兽登场的背景原本设在东京,但被东宝告侵权,最后只好把舞台搬到了首尔),但影片并不是要讲一个典型的怪兽故事。
导演请来了安妮•海瑟薇当主角,她和怪兽之间究竟有何关联成为影片的一大噱头。
影片将通过怪兽来表现人物,通过外置的场景来表现内心的挣扎,趣味包装之下是一个颇为严肃的主题。
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葛洛丽亚是个酗酒成性的失业作家,无所事事生活也失去目标,最后被受不了她的男友赶出了家门。
走投无路的她只好回到了老家。
失意青年回乡寻求救赎找回自我,是表现现代人困境的常见类型,本片也借用了这一模式。
只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葛洛丽亚将经历奇遇,整个过程讽刺又热闹。
葛洛丽亚回乡后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依旧陷在醉酒-昏睡的恶性循环中。
要想让她改变,就得让她意识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醉酒失控所带来的伤害。
导演让怪兽登场了。
怪兽与葛洛丽亚之间有奇妙的联结,怪兽破坏城市殃及无辜者让葛洛丽亚感到愧疚悲伤,进而反省自己失控荒唐的生活。
这个联结乍看之下有一些“无厘头”,但其实并不是“怪兽是葛洛丽亚的化身”这么简单。
怪兽的出现本身并没有恶意,但它稍一动作便会造成巨大破坏,于是它自己也被困在了那里。
怪兽和城市成为矛盾的一体,正好是葛洛丽亚现状的体现——失控、受困、自我破坏;同时,这种矛盾以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葛洛丽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怪物和城市的一体不仅体现矛盾,也通过怪兽的道歉表现葛洛丽亚真诚的反省。
导演还用了一个细节来解释这一意图。
老友奥斯卡去请教别人韩语怎么写的时候怕被怀疑就想了一个要纹身的借口,其它小伙伴就说哪有人会纹“对不起”这样的纹身,除非是给自己看的。
怪兽向首尔人民道歉,也就是葛洛丽亚向自己道歉,过去荒唐生活的最大受害者就是自己,认错之后才能真正重新开始。
另一个细节是葛洛丽亚提到,因为怪兽只出现在首尔,世界其它地方不受影响,也就不太在乎,至少无法感同身受。
比如在美国的这个小镇上,最大的变化是酒吧生意变好了而已。
首尔水深火热外人看热闹的状况,也正是葛洛丽亚的写照。
葛洛丽亚最终只能靠自己。
葛洛丽亚只能靠自己也有旁人尤其是男人靠不住的客观原因。
其中不只有女性所面临的男权主义歧视与威胁,也有其它个体失控所产生的危害,葛洛丽亚不仅将与之对抗,还要从中有所借鉴。
前男友以自己错误、狭隘、自以为是的标准、价值观去审视要求葛洛丽亚,不管是酗酒失控,还是在酒吧打工,他观点与行动都是从自身出发而非为了葛洛丽亚着想。
从他的角度来说他或许是爱她的,但他要的是符合他要求的而不是那个真实的葛洛丽亚。
但即便如此,葛洛丽亚还是一度想回到他身边的,因为那时候可选择的两个男人中,另一个更糟。
这另一个就是家乡老友奥斯卡,他更进一步企图掌控她的整个生活,为达目的不惜以暴力来威胁。
奥斯卡开始时以好人姿态出现,热心关爱背后也透露着一些端倪。
比如他对葛洛丽亚的酗酒问题并不在意,还让她到酒吧工作;然后又利用葛洛丽亚醉酒失忆常常自作主张,慢慢一步步侵入其生活,希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奥斯卡要控制葛洛丽亚,倒不是出于性需求或变态的欲望(当然性别的差异与相性始终存在,而且最后从某种角度也可以殊途同归产生联结),他为的是获得优越感,而获得优越感是为了掩饰自己极度的自卑感。
童年时就很优秀的葛洛丽亚,是奥斯卡自卑的根源,之后葛洛丽亚远赴纽约成为作家,而他则依然窝在小镇继承了一家过气的酒吧,虽然生活不再交集,但对奥斯卡来说阴影始终存在。
现在,一个失败而归的葛洛丽亚,对奥斯卡来说是获得优越感重新建立信心的绝好对象。
奥斯卡跟葛洛丽亚一样都是消极的,不同之处是葛洛丽亚通过酗酒来放纵逃避,而奥斯卡则从比自己更弱更惨者身上寻找安慰。
奥斯卡交的两个傻蛋朋友就衬托得他很英明神武。
但葛洛丽亚毕竟是比奥斯卡厉害、让他嫉妒的人物,他在她身上的计划渐渐落空了,奥斯卡也开始失控。
失控的奥斯卡成了葛洛丽亚回归正常的巨大阻碍,而且其破坏性也体现了失控者对外的伤害。
葛洛丽亚必须战胜他,她想到一个好方法:她去到首尔,让怪兽出现在美国打败那个暴力失控的男人。
这一处理不仅在表现上很巧妙很有趣,也表现主题丰富的寓意。
葛洛丽亚选择去首尔而不是跟前男友回去,说明她拒绝了与男人、男权一时的妥协,也拒绝和自己的过去妥协。
之后怪兽离开了首尔出现在美国,则代表她走出了困境,又恢复成一个自信优秀的女性。
最后暴力嚣张的奥斯卡被轻易地打败了,则体现了男权自卑、脆弱的本质,不需要害怕要勇敢抗争,打败纸老虎,葛洛丽亚也完成了自我突破。
通过“怪兽与城市”这样一个流行的经典的设置,以及“小我”“大我”的对应置换,来表现一个失意女性突破阻碍(男权)、战胜自我,用破坏、战斗来表现挣扎救赎等,是非常有趣醒目的,效果很不错。
不过这个设置也有个不容忽视的漏洞:怪兽只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出现,为什么韩国人不疏散不设禁区而要每次自动充当炮灰?
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炮灰”存在的话,也就不会有葛洛丽亚的反省,不会有奥斯卡的威胁,最后也就无法完成突破蜕变。
这是为了主题而牺牲细节,是让人觉得遗憾的地方。
影片最后,危机解除,怪兽消失,结束“战斗”的葛洛丽亚在首尔街头走进了一家酒吧。
葛洛丽亚心绪一时还难以平复,酒保问她要喝什么,一下把她拉回现实。
日常之中处处都有诱惑,葛洛丽亚的“战斗”还将继续下去。
个人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iowed)新上路,渴望您的关注!
希望能更好地理解电影,获得更多的乐趣与感动!
支持最多的短评连美韩政治关系都说出来了。。。
第一行的长评在喊“浅薄无罪”还趁机夹带私货给小妞电影正名。。。
小妞电影能把女生的恋爱心态和幻想用脑洞剧情隐喻手法拍出来我就服,至于美韩政治关系的那位。。。
我能不能求求你好好地回去嚼大蒜啃腰子?
不敢说编剧/导演就是处心积虑地想表现女性内心深处这些混沌模糊的想法、欲望,而且,似乎现在很多创作者喜欢有意无意地在作品里加这种“潜意识”元素的佐料,又有意无意地对这些佐料不太认真,甚至似乎有点游戏心态,你说它是它可以是,你说它不是它也可以不是。
——————(长评主要是怕自己看过就忘,记一些零散想法。
作为参考和注释,复制短评如下:) 奔三作女的恋爱幻想不是玛丽苏,而是完善自我、心魔纠缠,还有吃醋男。
为她发狂失态能感动她,但别作控制狂——这倒不分年龄。
似短片《TearsOfSteel》,闹情绪要全世界来看。
每个女孩都有公主梦,渴望被关注;或许是怕太假,人做白日梦有时不会尽情意淫,反而会加入悲情元素——所以我一直以为编辑是女性
emm……一头雾水。
被微博上的小视频吸引专门找来看的,然而整个影片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难道是表达的太隐晦了么。
人物的行为奇奇怪怪,就算按照醉酒来解释也有些逻辑不通。
亏得一开始觉得高深莫测,以为怪物是主角心中负面情绪之类的一种具象化(韩国人做错了啥-_-||),然而最后也没有明确或是模糊的解释。
整个故事呈现的磕磕绊绊,是为了反映男主黯然失色挣扎无望的人生?
还是衬托女主虽然浑浑噩噩酗酒瞎搞但最后拯救苍生的光辉?
理解不能。
唯一的体会大概是好孩纸不能酗酒吧☺
我向来对电影的题材风格荤素不忌, 看完colossal的预告片就预感这个片子风格清奇, 被勾着兴致勃勃的跑去看, 然而80%的观影过程我恍恍惚惚懵懵懂懂, 挺好玩又总觉得哪儿有点儿不对劲, 直到电影最后一个场景才松了一口气, 决定这是我的那杯茶那口菜. 这个片子在豆瓣和IMDB上的总体评分都不是很高, 我想大概是它舞花枪喷迷雾太过, 但我很喜欢它传递的信息, 或许不少豆瓣丧都会有共鸣吧.先说说我的体验新奇+挥之不去的违和感+不停的转折女主酗酒,爱情事业一无是处的loser, 所以在她搬回老家后偶遇疑似青梅+暖男的男配后, 我以为这是个女生奋发自强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小清新励志片;然后怪兽出现了… 没关系, 也许这是个有sci-fi元素的,轻松的生活励志片吧…然而女主并没有和暖男青梅搞在一起, 倒是和鲜肉男打得火热; 这是我觉得特别违和的地方, 青梅看上去多体贴周到真诚啊, 按照套路妥妥的男一啊. 女主和鲜肉男的戏份不多也没什么chemistry然后”哗”得一下就在一起了, 简直像女主特意逃避青梅而去选择鲜肉男似得.然后前男友出现了, 好吧看这个架势是一女三男的多角恋啊然而青梅的底牌翻开了, 青梅又黑又毒, 控制欲强的sociopath, 还和女主有前仇旧恨; 仔细想想有迹可循啊: 女主发现了自己和首尔怪兽的神秘联系后, 特别担心自己的行为对无辜首尔市民的后果(好心肠的姑娘), 青梅则是一副游戏的玩乐心态. 女主在失去童年记忆的情况下和青梅保持距离, 大概就是生存的本能吧.所以这不是小清新有scifi的romcom, 而是女主会被打的鼻青脸肿最后还是顽强的把bully打败摆脱童年阴影(顺便拯救首尔)的故事. 励志吗, 我觉得很励志.我特喜欢的是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 战胜怪兽后女主来到一间酒吧, 我脑补了她的感觉, 超级英雄战后的疲倦感, 摆脱bully的轻松感, 大胜后觉得 自己invincible超牛B很想倾诉的复杂感觉,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酒保问要不要喝点什么, 女主的微笑凝固, 长长叹气,影片结束.是的, 女主接下来要面临的战斗, 就是片头出现的名为酗酒的怪兽.我对这一幕特有共鸣: 连续熬夜加班后终结了工作上一个重要的deadline, 整个人飘飘然, 还没来得及像家人显摆, 就被问及到交友/相亲的近况, 我凝固的表情和叹息应该和片尾安妮海瑟薇很像吧^_^我觉得这个片子最励志的地方不是展现了(像我一样)丧女的自强过程, 而是她自强的开始.生活中有很多怪兽, 过去的人和事, 当下的生存, 对未知未来的担忧和规划, 没关系啊, 丧女如我, 每日和怪兽撕斗, one monster at a time.
《克罗索巨兽》就是这样一部荒腔走板而又聪明迷人的怪兽/励志/喜剧/惊悚/科幻电影:有着类似《哥斯拉》和《环太平洋》的基础设定,但本质上是一则关于女性寻找自我和独立自主的当代寓言。
西班牙导演纳乔·维加隆多的作品中,我们多见各种古古怪怪的,杂糅的扭曲设定。
2007年的《时空罪恶》是最好的时间旅行电影之一,用少之又少的角色把时间线绕成了毛线球;2011年的《外星人》将外星入侵的经典桥段背景化,而极简主义的浪漫爱情喜剧才是正餐;2014年的《弹窗惊魂》作为一部勇气可嘉的实验电影,全程都在电脑桌面上玩花活。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些花活才是纳乔·维加隆多的电影中精髓所在。
《克罗索巨兽》咖位更高,特效更好,但本质上和导演惯常的思路和方法都是一致的,敢于模糊荒谬与真实之间的界限。
是什么酝酿了人类内心“怪兽”的存在呢?
在《克罗索巨兽》中,纳乔·维加隆多将这一情感形象具象化,从而避免了观众先入为主的思维惯式。
片中的“巨兽”虽然在韩国大肆破坏,但这个元素只是电影中的一小部分,同时,其物理存在是对那些能够造成同样灾难性伤害的可怕怪兽的明确比喻。
怪兽,就是人类自己。
看巨兽的真正面目……
起承转合都挺好的,脑洞打开,最后还有点热血…………
生活与科幻、正义与私情结合,很有趣。如果更精致一些当然更好。如果再在精致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悲剧感就是经典了。
怪异有趣的点子很提升观看指数,就不要强求其他不足了。但我还是希望Nacho多来点自己的悬疑风格!
其实这是个富有想象力又充满着自我救赎的勇气的片子。
白瞎真的多特效……
导演尽力想拍一个与众不同深邃而哲学的片子,结果成了一个:要靠豆瓣文学青年影迷发表的“远超导演本身所想表达的内涵的”影评去拯救的烂片。
我非常喜欢这电影,不解释!
不是喜劇片不是愛情片不是科幻片不是怪獸片,是沒有想到的勵志片,而且還是不惹人討厭的那種,怪物沒有被擊倒,牠在電影裡面彷彿不是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反而是那些酒精、充氣床墊、前男友、渣男老鄉才是人生困境,難道不是嗎?生活本身就怪物如林、敵意似海,如果不自己振作,是會被吃掉的。
what the hell
挺~~~无语的。
A-
大家肯定都是想看怪兽打架才坚持到最后的吧?过量饮酒伤身体。
chug life真的是无处不在……
挺有趣的点子,可惜套了一个古怪且说服力很弱的故事…
一开始看到是小厂牌的电影公司就感觉情况不妙了,果然崩了啊。很多人说这片的失败的因为定位不准 搞笑片怪物片心理恐怖片各种杂糅,在我看来片长再短半小时砍去些废话也许会更好。
yeah, kinda cute, and unexpected ending, nice
槽点太多到底想表达什么?告诫韩国老实点儿你们的小命都在宗主国美国手上?告诫不要喝酒,一喝就断片儿天生脑子有毛病的更不要喝?还是让我们小心身边的变态朋友一朝变态一辈子变态?丹丹龙前男友角色起的作用就是为了凸显女主的不上心,韩国人民心也是大,每天定点袭击都阻止不了他们在事发地聚群。
有点意思的反类型片。结尾加一颗星。导演脑洞可以可以。
导演突然有个很大的脑洞,自high了起来,逻辑讲不通完全不管,镜头语言不明不白,角色转变莫名其妙。全程OS都是where is this going和W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