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种认识,草食是物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比如曾经的米国,后来的日本,现在的中国。
草食这个词就是从日本来的。
草食人表面看起来很安于现状,实际心理充满了愤恨。
有时候也摸不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社会有着不满,开始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
就好像你并不需要有很多钱,够花就行。
但你却有着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并不是整日休闲着享受生活安静思考甚至是改变社会到理想状态就能得到的物质生活享受。
于是你的生活就是这样了。
草食人们多很理想化,很容易融入人群甚至成为焦点,但心里又常常与周围格格不入,双方都不能理解彼此对世界的认知。
他们也许就是一种人类思想的过度,这种过渡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引发价值观的矛盾——好像没有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而且并不在意成功,但内心实际又向往成功,因为毕竟生活在这个时代。
所以他们矛盾,他们常常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无论对社会对爱情甚至对自己。
一直都出于价值观的矛盾当中。
深夜所想,捉急睡觉...语言用词欠推敲也可能又不符合逻辑。
大致认识如此,欢迎提出意见。
- It's been a really hard time for me, Roger. I mean, I miss my family. I feel like all the hard work I've done over the years, kicking the drugs, being a dad, I feel like it's all slipping away from me.- It's not going away. It's transforming. You're going through something, which means...- I don't think you understand what it's been like for me out here, how the life I'd hoped for... It's huge to finally embrace the life you never planned on. I wanted to make that record. - We never would've survived at a major label with those restrictions.- How the fuck do you know?- Because that's not how the world works.- What could you possibly know about how the world works?- Listen, man, I think you're playing out some old family dynamic here... Apropos of what we were saying before about what people say about us? People feel you hold on to petty resentments.- You asked me what people say about you. I don't want to know. - Yeah, well, you should know. People think you play the victim. And I don't mean this in a bad way, but you let people feel sorry for you when you're really just protecting your own narcissism.- I don't want to know!- Well, that's why I didn't want to be in a fucking band with you! Because you won't acknowledge your own shit. And you were fucked up all the time! What do you want me to say, huh? What do you want me to say? I had no idea that would be our only offer. I didn't think that I had the power to blow it. I thought that we were all just giving our two cents. Fuck, I didn't know I was gonna be the one to make the band fall apart. You know, maybe, obviously, I would do it differently now! Of course I know what it's like to live a life I didn't plan on. What the fuck do you think I'm doing right now?- Florence told me you were in the hospital. I'd know, I understand about those things. You know, we could've talked about it, maybe made each other feel better, but instead we never talk about anything good.. This is a small thing, and it's probably boring for you, but it would've been nice if you'd have made an effort to know Vic.- Who's Vic?- My son.- Oh, Victor. I didn't recognize the diminutive.
我們的人生到底是從哪裡開始出錯的?
我不知道。
面對這一切,你只能怪罪於自己,或者怪責上天,怪罪於整個世界。。。
憎、惡、恨、傷人、傷己—這都是我們活下去的理由,直至某一天,腦內的橡根蹦緊至極限,"咔"的一聲斷掉、崩潰。。。。
Fight Club的子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有能在腦內補完的空間,像擊倒可怕的敵人般盡情地痛毆自己,多爽!
心理醫生說每個活著的人都是有價值的。
但是價值何在?
我看不到。
抑鬱症的人們需要的不是澳洲的風光明媚,而是一個活下去的理由,重拾愛與被愛—這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年轻的时候我屈着膝,坐在椅子上为银幕里的人和事情欢笑,流泪,或者在黑暗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小宇宙,或者在每个季节下感受不同的气息。
年长一些,我仍然屈着膝盖,却用到了内部和外部的想,不像年轻时用眼睛却看到更多。
这是一部典型的个人气质电影,没有文艺没有知识分子,只有一个感觉依然年轻的男人一直在做事情,话也不多,好看不好看我不知道,音乐high不high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一直在想事情,想自己病入膏肓的日子,想自己能唱歌的日子,想和朋友畅聊的日子。
但所想,又和电影里的男人很像,或者这么说,想到的和电影也倒吻合。
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40岁,单身,出现在弟弟的大房子里,做着日常的事,写信,和朋友在一起,照顾弟弟家的大狗,然后和弟弟的私人助理若即若离,他曾怀疑如果过着和现在完全不同的生活会怎样。
我就在想,为什么我没有了从前生活的感觉,那么“活”那么带劲的感觉,之前的一段日子又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不能因为觉得不一样了而否定它们相同。
我是不知道,其实自己还是在活着,只不过表现形式那么的不一样,内在形式也就不一样。
片中说出一些电影,音乐的名字,又表现了他的愤怒脆弱,叙事上又“天衣无缝”,总之,除了不说电影什么都说的鲍姆,让人觉得很喜欢。
电影里充满了日常细节,几乎没有戏剧性,只有人物面对日常世界的情绪,这些人物没有被赋予任何必须的职责和所谓的使命,只是在使用时间,寻找一种在自身看来正确的生活状态,其实,这也就是所有人的常态,从这里到那里,遇见这人和那人,然后不断地努力修正自己和世界的正确位置,却总是不得其法,充满了不足以表达的哀怨和无法表达的不满。
当伯格被指责无所事事不务正业的时候,他激动地反击:“我大老远飞过来,给我弟弟修狗棚啊!
”这就是一个木匠该有的正常逻辑,可是在常人关于成功的定义里,木匠本身就是个失败。
还好佛罗伦斯也有和伯格一样的逻辑:她看上了伯格对成功没有任何渴望的样子。
这个爱情故事到这里真是美不胜收,因为它没有铺垫任何关于爱情的主题在里面,只是两个快要老无所依的人,在几次不得要领而莫名其妙无极而终的性爱之后,表达了对彼此的爱慕之情。
好莱坞商业电影就像没营养的人造鸡汤,喝两口感觉热血沸腾,连续灌,不仅会消化不良,还可能“气血两亏”。
再看看那些独立电影,踏踏实实关注现实,不再为迎合而卖弄,拍出了真实感人,兼具思想性的细腻生活,就像为观众的灵魂在做按摩。
《格林伯格》就是一部美国独立电影,人物状态的叙述尤其细腻。
虽然是一部喜剧电影,但身为喜剧演员的Ben Stiller一反常态,在其中并不承担喜剧角色,而是一个“掉档”的中年人,一个生活的“loser”,内敛下沉的表演很吸观众的心。
Roger Greenberg刚从精神疗养院出院,他弟弟Philip Greenberg邀请他从纽约来洛杉矶,趁他全家去越南度假之际,来给他家狗狗做个狗屋,同时负责帮助照看房子,Roger也可在此当放病假休息6个星期。
回溯Roger的过去,是个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型”。
27岁刚毕业的时候他的乐队得到过出唱片的绝好机会,可是看了唱片公司给的标准合同条款,觉得不合自己的意,没谈也没商量他就拒绝了合约,让自己和乐队与飞黄腾达的机会擦肩而过。
此后,他去了纽约,与人合伙当了个木匠,一个体力劳动者。
当他回到洛杉矶,对比自己的弟弟,住着带泳池的大房子,还将在越南开酒店,家庭事业都成功;曾经的好友也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上有老下有小,只有他还“自由人”一个,一个勇敢的暂时无业者。
在真正的年轻人面前又无法假装年轻。
与20出头的年轻人在一起,他明显是“老”了,在那晚侄女办的派对上,明显没有他立足的空间,与毛头小子在一起,年龄差一句话现形。
导演对这种“错位感”的描述很形象,用纵向、横向的对比来突显Roger这个40岁的“年轻”人在现实社会中的格格不入,年龄与心理的“错位”,这种对比具体、真实,没有任何夸张,观众不仅容易有代入感,而且能产生强烈共鸣。
Roger的掉档似乎是他对当下的“时间”概念比同龄人要迟滞10几年,他的“掉档”充满逻辑,是有意识地自主退避。
他不喜欢“被控制”,不想活在别人的期望里,以自己的疏离对抗社会规则。
这是有意识地不愿被世俗规定左右,也不想被别人的“成功”定义限制,他这13年里的“堕落”和“掉档”是自主的,所以心安理得。
就像他自从去了纽约不开车,对社会公共生活🈶不满就写信投诉抱怨一样,他就是喜欢这样“费劲”又“笨拙”地生活。
他有颗敏感的心,对噪音,对动物的病痛,都会转门写信件去投诉期望改善。
他也离群索居,远走纽约去做木匠;来Philip家见到邻居用泳池他也从不出去打招呼;甚至自己主动放弃开车,宁愿走路去超市买日常吃用也不开车。
但他心里不免也有遗憾,感叹青春已逝,遗憾时光不等人,人无法与时间对抗。
而大大咧咧,善解人意的Florence,对神经敏感的Roger很包容,从不给他施加压力,她或许能让他勇敢一点,对生活不再退避。
Rhys Ifans扮演的Ivan很出彩,戏份不多,台词也精简,存在感却很强。
他就那样闲适自在地开着车,坐一旁,气场丝毫不输Roger,Roger的偏执易怒碰到Ivan就像子弹落到棉花上。
两人性格完美互补,当初组队没能出唱片真是可了惜呢。
这部电影入围2010年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片子依然是Noah Baumbach式的,但Ben Stiller却是另一个Ben Stiller,一个活生生的“人”,那种错位感在他身上鲜活又生动。
美国近年来出了一批优秀的独立电影,普通的人物,现实的题材,细腻的情感,不再仰仗激烈、标新立异的情节制造冲突来博取观众注意,而是展现生活的真实性。
2006年夫妻档导演乔纳森·戴顿和维莱莉·法瑞斯执导的《阳光小美女》,它讲述了一家六口陪7岁的奥利弗去参加“阳光小美女”的选美比赛,一路上经历又丧又好笑的事。
这部电影曾创下当年圣丹斯电影节有史以来的最高卖价。
Maya Forbes 2014年自编自导的《永远的北极熊》,讲述患有躁郁症的父亲在家照顾两个女儿,和迫于无奈担起养家责任的母亲的故事。
浓浓的亲情和独特的父女相处模式绝对会让你感动涕零又忍俊不禁。
Alex Ross Perry 2018年的《黄金出口》,讲述布鲁克林区两个貌似幸福的家庭,因为一个澳洲女孩的出现让两个男主人对其产生微妙感情,从而使得两个家庭濒于破裂的故事。
人物关系处理得非常轻盈灵巧,绝对会在你心里泛起涟漪。
美国的“独立电影”是指导演自筹资金,甚至自己负责编剧、导演,发挥创作者自身的才能,拍出更具自身思想性和个性视角的电影,它是相对于完全迎合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制片人制度”的商业电影而言。
通俗点说它就像欧洲的“作者电影”。
为了支持和培养新生的电影编剧、电影导演;支持和帮助新的剧情片和纪录片参加美国国内影展和国际影展;保护美国电影文化的多样性,1981年在罗伯特•雷德福的倡导下成立非盈利性“圣丹斯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每年预算1000万美元,其中35%是研究所自己挣的,65%是捐赠收入。
这促使了“独立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的产生。
圣丹斯电影节是创造商业奇迹最多的独立电影节之一。
但这些美国的独立电影似乎还是没有走出对“故事情节”的依赖,人物性格还不够鲜明,时不时还会撒点鸡汤,比如《海边的曼彻斯特》,媒体对它聒噪热捧,但对比欧洲电影,这种故事其实也没那么好,就取决于对标的标准是哪个地区/国家。
总之美国的独立电影还是有很大成长空间的。
我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看的这个片,因为找到它的时候已经忘记了自己下载它的原因。
也因此在没有期待的情况下我很幸运地完整的感受了这片。
故事情节其实无关紧要,因为让我觉得很特别的,是它很像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在平淡得显得有些冗长的开局之后,它带给我的是非常饱满的情绪和,应该说是惊喜。
卡佛的主人公通常会陷入某种生活的胶着,即使做出某种细小的改变也需要付出全身的力气,即使这样结尾时也只能迈出微小的一步,例如“保鲜”,“恶心”; 主人公也往往偏执狂一样地坚持在旁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的恶劣态度,对生活拒绝融入,即使偶尔有艳遇或者美梦成真的机会也会因为偏执失败(“维他命”,“瑟夫的房子”)。
但偶尔,也许某一件无关的小事最终能够让那种倦怠无力的压力,那些疲惫和消磨人心的事物瞬间偏移了一寸,主人公从中获得喘息和某种类似自由的感觉,无形的重压也瞬间化成了羽毛。
就像“好事一小件”里的蛋糕,“发烧”里病好了出的冷汗,“软座车厢”里丢失的车厢。
这种微小而艰难的一步是我非常喜欢的特质,是普通人的生活; 它既不冷漠也不会伤害你,只是熟悉得冗长,简洁得乏味和普通得让人麻木失望。
它才是构成我们世界完整而又顽固不化的材质,而不是某种幻想中闪闪发光的廉价泡沫塑料营造出来的梦幻布景。
但某种时刻,哪怕只是错开一寸,也就是“在当下放下”之后,这些胶着和压力都会超现实般地消失,从缝隙中流进来的是微弱自由和珍贵的暖意。
这片拥有所有这些卡佛的优点。
它拥有我喜欢的某一类里全部的元素。
Ben Stiller在这片里演技和Jim Carry在“暖暖内涵光”里不相上下,不过吃了题材沉闷的亏,这片大概喜欢的人不多。
我觉得Ben Stiller生活里和Jim Carry可能都是固执和坚持的人,是非常严肃和出色的演员,但被曲解成了一个Comedian. 题外话,我觉得导演的名字很眼熟,查了一下发现他是“鱿鱼和鲸”的导演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编剧,都是我特别喜欢的片, 也是意外的好事一小件:)
格林伯格,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敏感,挑剔,难以控制情绪,却又胆小,中年危机境遇的牢骚满腹,空想,不甘,偶然会有冲动去像年轻人一样冒险,却又懦弱的自怨自艾、最终回到自己的舒适区,希望自己自由,却给自己内心设置很多规矩,期待别人,却又拒绝别人,给世界很多所谓“应该的样子”,却又处处无奈于现实……像不像一面镜子,巴纳姆效应。
hurt people hurt peole,这句挺经典的,其实那不是精神病,而是一个害怕受伤而不断伤害别人以保护自己的回避型可怜人。
影片注重细节,很细腻,从只言片语中自然表达出信息,注重反应和人与人之间最为自然的对话,而在一切平常的日常写生中表达出一种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的情感和人格写照。
没想到本斯蒂勒除了简陋的喜剧,还能表演出这么有层次的人物。
也许是整部电影都是为了人物写生,所以情节上有些随意,毕竟一个人正常的生活中很难有特别的起落设置,无非就是为自己改变一些人生的选择罢了,影响不了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可值得特别渲染的情绪,这部作为下午茶时光的人物心理分析小品是不错的。
看似平淡和无聊的对白,却透露着对角色性格极其细腻的分析。
胆小,自我,偏执,害羞,神经质…但同时又自负着,认真着,隐藏着一股热情。
总是很孤独,也很讨厌这种总是存在的孤独。
面对人群,会很急切地想参与进去,却总好像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反而造成奇怪的尴尬。
而尴尬又是他最最难以忍受的东西。
以至于朋友好心送上的生日惊喜——餐馆里的乐队表演,却给他造成了意外的尴尬,让他几乎失控地离去。
交际上很无奈地不擅长,所幸会有个最好最铁的朋友陪伴着。
也许是和其他都无法太近,所以这个能稍微理解自己的人才显得更值得去好好对待,因为会缓释那些像泥浆一样孤独。
总是叫朋友来自己家里小酌,回忆,唱歌……也不管朋友是不是出于应付。
对于所有事都要求公平,足够公平的规则才能平衡他的极度自我。
所以他要不停的给各种机构写信来表达不满,所以他总是在大学乐队解散的问题上面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考虑了多少,也许并不会得到多少所以他会很介意女孩有过几个男朋友又装作不介意,因为自尊突然又占了上风。
在脱离对他有着既定认识的那个同学同事圈子,出现在一群新鲜感十足的80后聚会上时,他竟然也是可以那样放开地喝酒玩药,幽默十足,那样自如的挥洒自己真正的激情。
好像找到一个新的舞台,以前那些不愉快的感觉并不会在这群新观众的判断意识里存在,自己也就能更好的发挥自己,没有任何压力。
其实这些导致表达不畅的压力,都是自己给的吧。
为什么女孩会看上这个挫男?
厌倦了无爱的两性生活后,也许她看到了他隐藏的那部分,激发了一股涓涓细流却源源不绝的爱怜…可能吧,哈哈我有点恍惚,似乎是在照镜子,对于他的所有怪异,我都能立马从脑中迸出合理的解释。
好像影像里的一切其实只是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我的存在。
当然,人际交往缺陷还没他这么严重,不过确实很能理解。
但我还是认为他未必是处女座的。
本来对本斯得乐的片子并不感冒,总觉得他只会插科打诨,装疯卖傻。
但这不是一部恶搞喜剧。
很平的片子,几次情节上的反复也说不上有任何节奏的高潮冲突。
曾经有过的那么些小小自我,点点伤人,逐渐积累,不断逃避,乃至于强迫症般的社交障碍。
谁又能说自己身上就看不到一星半点呢?
谁又没有过那种越发在乎谈话对象,却越是对自己的语言力不从心的经历?
也许每个人都需要那么一点reset的机会。
看了豆瓣才发现竟然不只我一个对女主角印象深刻。
很绝。
惊觉 Stiller 很帅 !
没看下去。Gerwig太过了,她本来有她浑然天成的clumsiness,但是这里因为剧本的原因有点儿over,剧本也太平淡了。也知道会有闪光,如果可以忍受这种平淡的话。但有点儿不想忍。
垃圾加恶心 越来越讨厌本斯蒂勒
情节很拖沓呀~~~
看的时候不断分神,结果就是觉得很唠叨,有些台词还不错,能找到共鸣。
我的第三部Baumbach,我想我很喜歡他。Baumbach眼中的“現代”:散散漫漫沒什麼大驚喜,比起面對失望更願意選擇不要期待,假裝不在意的過著每一個今天,討厭每一個昨天,然後不知怎麼的,就明天了。
not that funny at all
本斯蒂勒这部电影太闷了!而且性格那么招人厌!
"You like me so much more than you think you do." //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看这电影有点闷....
格林伯格在对自己生气,对和预期不一样的生活生气。
差点看睡着了
孤僻、怪异。working hard at doing nothing
Working hard at doing nothing,IMDB有人把它归类为可以救命的电影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is complicated.
我连和这样的人共事都受不了……
hurt people hurt people
渣男请去自杀离我家女神远点好嘛!= =
不是一般的没意思,让我觉得融入美国毫无可能
很怕長大後會變成了男主角的這一類人,"Hurt People hurt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