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丝带

Das weiß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白色恐惧(港),白色缎带(台),白色丝带,The White Ribbon,Le Ruban Blanc

主演:克里斯蒂安·富里道尔,恩斯特·雅各比,莉奥妮·贝尼希,乌尔里希·图库尔,尤拉西纳·拉尔迪,费昂·穆特尔特,迈克尔·克兰茨,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斯特菲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语言: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拉丁语年份:2009

《白丝带》剧照

白丝带 剧照 NO.1白丝带 剧照 NO.2白丝带 剧照 NO.3白丝带 剧照 NO.4白丝带 剧照 NO.5白丝带 剧照 NO.6白丝带 剧照 NO.13白丝带 剧照 NO.14白丝带 剧照 NO.15白丝带 剧照 NO.16白丝带 剧照 NO.17白丝带 剧照 NO.18白丝带 剧照 NO.19白丝带 剧照 NO.20

《白丝带》剧情介绍

白丝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的讲述者——一位乡村教师回忆起一战前夕,德国北部某村庄里的一系列离奇往事。医生骑马回家的时候被绳索绊倒受伤,人们马上展开调查的同时,牧师对两名晚归的孩子施以体罚,并为孩子们系上了象征纯洁的白丝带。第二天,一名佃农的妻子因事故身亡,乡村教师在河边发现男孩马丁在高处行走,马丁声称想知道上帝是否要惩罚他。教师与男爵家的保姆伊娃相识,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不久男爵主持了丰收典礼,身亡农妇的儿子认为男爵对母亲的死有责任遂破坏了男爵的菜园泄愤。所有这些恶性事件可能的始作俑者迟迟没有调查出来,纵火和针对儿童的毒打仍然发生。第二年费迪南大公遇刺之后,教师似乎发现了一些线索,但却被牧师强硬的制止。 本片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评人费比西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死党们特务风云灵犬莱西:新冒险医生的假日诡秘阴宅摇滚艾迪最美的时候遇见你波波鹿与飞天鼠鲜血淋漓第五季玻璃少女TOBOT:机器人军团的攻击禁止入內的鼹鼠异世界悠闲纪行童话镇第四季暴太郎战队咚兄弟VS全开者小满的故事之青涩年华寿喜烧西部片致命的瑜伽反击第七季要或不要乱世奇侠之骗侠猫和老鼠:绿野仙踪分手专家沙罗双树教室危机梅尔文去赴宴深度入侵纸花我的长颈鹿好朋友牢不可破

《白丝带》长篇影评

 1 ) 白丝带

导演Michael Haneke把我们带进了一战爆发前一年,德国北部的一个小村庄中,村子里发生了一系列神秘的暴力事件。

按男爵夫人的说法,这个地方的空气中充满了怨恨,嫉妒,冷漠和残忍。

Haneke在他的电影中经常会与我们讨论人类的罪恶或者说是暴力行为的根源,主题都较为沉重。

而且如果Haneke之前的每部电影风格都和《趣味游戏》一样,那我觉得这个怪人可不会顾及自己的电影是不是太闷或者太暴力。

所以《白丝带》中老师和Eva的一段比较温暖的爱情故事反倒让人心中起疑,难道这是另外一个隐喻吗?

本片气氛压抑,节奏缓慢,主题沉重,而且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些都让人容易联想到Lars Von Trier的颇为先锋的小成本电影《狗镇》。

Hanake在一个访谈中谈到他想在这部电影里展示给观众的是,法西斯主义和恐怖的氛围是怎么在这种“黑色”的教育下萌芽、滋生并且传播的。

电影里好像从来没有父亲的慈爱(除了牧师的小儿子给他送来一只小鸟的时候有点动容),取而代之的是极度严厉的诸如藤条、掌掴之类的管教,父权的不可一世让这些村里的孩子积淀了许多坏情绪。

表面上看来孩子和女人们才是父权阴影下的牺牲品,实际上那些处于“统治”阶级的父亲们也遭受着一样的事情。

医生骑马时被不明来历的铁丝绊倒,摔成重伤;农夫在承受了亲人离去和丢掉工作两个打击以后选择走上了不归路;牧师心爱的小鸟被自己的女儿极其残忍地杀害;男爵看起来高高在上,也一样因为这种环境,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留不住自己的女人。

这些处于优势地位的男人们滥用霸权,却换回了更加可怖的报复行为,而后他们竟然也不知道这种神秘的力量的来源,于是只能无奈地选择逃避。

那这一些列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

先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电影里那些男人几乎统统没有正经的名字,农夫,医生,牧师,男爵;孩子们却各个有名,Klara,Martin,Anna,Margarete,Adolf等等。

影片的时代背景在1914年前后,等到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正好可以成为第三帝国的中坚力量。

村里的孩子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竟然早已经失去了纯真的欢愉,当他们的心智尚且稚嫩的时候就要面对这个消极的环境。

于是他们变形成了一个小团体,严明的纪律使他们能够抱得更紧;扭曲的世界观和过分排除异己的心理慢慢滋生了变态的暴力行为。

于是便有人说这部电影是论纳粹德国的先行篇,而《浪潮》则是新世纪的法西斯。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60067795.html

 2 ) 一個人的觀影史記:無題 5 7 Das weiß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

⭐ ⭐ ◀ ▶ ⭐ ⭐ ⭐一個封閉、邪惡世界的縮影與寓言,亦是隱藏於純真外表下納粹心理恐怖的隱秘前兆,更是一段「奏響納粹」政權的微妙前奏!

「邪惡 」從何而來?

教育和宗教根源裏不近人情的極端權威如何塑造「人性」?

階級製度內男權和父權對「善」、「愛」的獨裁霸製何以導致心、性的扭曲?

宗教道德中推行以「服從」、「懲罰」和「寬恕」製度所築成的「家庭」如何影響「孩童」並於其意識裏紮下「惡」根本源?

時刻警惕自身「純良」的由「大人」製定和強加的象征「純潔」和「天真」標誌的「白絲帶」反而成為「純真」喪失和墮落的開始!

「死亡」的偶然和無意義,而「暴力」賦予其意義和因果關系;「我給上帝一個殺了我的機會 ,他沒有那麼做,我想他還是眷顧我的!

」「孩童」對宗教教義和的模式化的「洗禮」和「懺悔」的扭曲利用,如果上帝不阻止自己便意味著自己所為之事是正確的!

父母醜陋的價值觀於「孩童」內化為「仇恨」的意識形態,一種如瘟疫般「惡意」循環,想來這份深植於心的「惡種」,「猶太人」終成為歷史的「替罪羊」!

「教師」和「Eva」之間的戀情則事為電影唯一的「浪漫」,可是不是敘述者內心對自身的美化,誰又能知曉?

此時此刻的我們,是否也會是將來某場災難的前世與今生?

邁克爾·哈內克 ★ 男 🔥 67 SR🔴 2009 🔵 德國🟣 2024 ▲ 6月 🟣 ➊ 🟣 24🟣 線下 觀影 🟠 SIFF 26 🟠 上海百麗宮影城(萬象城店)🟣 Ⅲ ≈ 144分鐘🟣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 ★ ★ 5 7 🍁

 3 ) 《白丝带》

迈克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带着对暴力本源的追逐以及对“幸福”这个词汇的不信任感,通过这样一部影片实现了大师级别的跨越。

之前作品从个人、家庭、阶层的透视,在这里变成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性;同时叙事也更为宏大,多个家庭带着各自模糊的指向性,构成了导演心目中的“罪恶”世界。

影音本身仍旧带着他独有的特点:画面冷色调、清晰的镜头;配乐的缺席(或者是极简);行动代替心理活动;暴力简单化;开放式的主题……即便是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的色彩浓重的画外音,也被他充分利用于减少冗述。

 4 ) 转载:刘瑜《快乐的可能》

他们竟然也是这样过来的。

这是我看了电影《白丝带》之后最强烈的感受。

我是说,他们的文化也曾如此压抑、如此阴暗、如此令人窒息。

他们,德国人,传说中有着自由传统的西方。

这个电影简直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 《孔雀》,就是《青红》。

重要的不是情节,是氛围,是一口无限幽深的暗井里快乐的不可能性。

你能想象那样一个世界吗?

一个初生的婴儿,无比娇嫩,无比纯洁,但是从他降生第一天起,你就知道他此生是不可能快乐的,他所降临的那个世界是不可能给他快乐的,事实上它所降临的世界是与快乐为敌的。

如此与快乐为敌,它举着一只苍蝇拍,四处虎视眈眈地寻找快乐,一旦发现,就将它们一拍子打死。

在《白丝带》里,牧师就是这样手举苍蝇拍的人:他的孩子们在外面玩得回家晚了,一顿暴打;儿子马丁手淫被他发现了,从此睡觉要把他的双手绑在床架上;孩子们课间休息时打打闹闹,被他一顿呵斥……出于对孩子们以及对上帝的热爱,他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里精心养育着一头叫做罪恶感的野兽,以至于有一天,马丁冒险穿越一条高空独木桥,在被质问为什么他要这样做时,他说:“我想给上帝一次杀死我的机会”。

真的,在1913年的这个德国村庄,谁是快乐呢?

农夫一家生活在贫困线上,被庄园主解雇之后,他上吊死去;管家战战兢兢活在庄园主的庇护之下,可以为主人儿子口哨的丢失而毒打自己的儿子;接生婆为了讨医生的欢心而做牛做马,但是医生对她说:你让我感到恶心;孩子们生活在大人任意打骂中,变成了村庄里秘密的“恐怖分子”。

重要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的必然性。

每个人都在承受痛苦,然后将自己的痛苦在流水线中传递下去。

村庄里的权力关系如此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几乎就像是一件科技产品,几乎就像是艺术。

关键是压迫者并不比被压迫者过得更好。

庄园主不断遭遇“阶级复仇”行动:孩子被打、房子被烧;欺辱妻子、情人和女儿的医生被陷害摔伤;牧师对儿女的“爱”并没有换来感恩,相反,他的宠物鸟被自己的女儿用剪刀戳死。

作为秩序的维护者,这些村庄里的“当权者”要给权力机器上润滑游以免它生锈,给它站岗以免它被盗,给它交租金以免它被收走……他们的痛苦与他们所压迫的人的痛苦,具有几何上的对称性。

令人惊恐的是,放眼向人类历史望去,与快乐为敌的历史几乎是我们全部的历史。

东方也好,西方也好,大多数时候“祖祖辈辈”都在告诉孩子:不许贪玩、不许手淫、不许大声喧哗,不许这么想,不许那么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噩梦。

就是说,历史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娇嫩、纯洁的婴儿,他们一批一批地降临到人世,一批一批地穿过权力机器的流水线,进去的是生命,出来的是……他们再也没有出来过。

除了自由,我想不出通向快乐的任何道路。

尽管有文化相对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传统文明爱好者……对现代化深恶痛绝,我想我之所以愿意做一个福山那样的、不那么酷的、不那么政治正确的、坚定的“现代化”拥护者,是因为我向往一个快乐的世界,而除了自由,我想不出通向快乐的任何道路。

导演Heneke在一个访谈中说,他想通过这个电影表现“一切形式恐怖主义的后果”。

我想他的意思是,一切权力关系的本质都是“恐怖主义”:经济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宗教的教条主义,性别上的压迫……而这些“恐怖主义”的后果,在那个村庄里,就是那些孩子的“阴谋破坏”活动:当一个人追求快乐的权利被剥夺时,别人的痛苦就成了他的快乐。

但即使在这样一个村庄里,也还是有爱与诗意。

影片有一幕最令人难忘:牧师的小儿子紧张兮兮地从怀里掏出一只受伤的鸟,小声问爸爸可以不可以收养它,爸爸表示同意了之后, 在这个几乎完全没有笑容的电影里, 他眼睛一亮,展现出一个惊喜的笑容。

即使是如此冷冰冰的世界,也不能消灭爱的细菌。

我想人类是如此不善于快乐,简直不值得拯救,但对爱与被爱的渴望,也让这个物种的笨拙有了一个底线。

 5 ) The White Ribbon

Michael Haneke follows Lars von Trier (Antichrist) in borrowing a serviceable horror-movie premise, gussying it up for th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crowd, and passing off its sclerotic insights as harsh new truths about the essential evil of man (and woman and child). Von Trier wallowed in psychodrama and metaphysics (and gore), but Haneke has a social agenda. His brow lifted higher than usual, he attempts to depict the festering psyche of the Germans on the brink of World War I. The movie plays like an Ingmar Bergman remake of the little-kids-from-space picture Village of the Damned—except if Bergman had made it, he might have set out to discover something he didn’t already know. Haneke’s contempt for humanity had congealed into dogma before he shot his first frame of film. The movie is a long 144 minutes.Haneke’s setting is a small village rocked by acts of malevolence. A doctor and his poor horse connect with a trip wire. A farmer’s wife working for the town’s chief landowner, a baron, falls through a hole in the floor—shortly after which the baron’s little son is found strung up and lashed, with a note that says the sins of the father will be visited on the child. Who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such acts? The ingenuous male schoolteacher (who relays the story of the village as an old man) notices a group of children led by an obsequiously angelic blonde girl and her guilty-looking brother as they troop down the street to ascertai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test victim. By and by, the blonde gazes with disgust on a boy with Down syndrome—clearly an inferior specimen. The teacher sees the brother balancing over a precipice: The boy says he’s giving God a chance to kill him for crimes unspecified. As in the revenge-of-the-repressed quasi mystery, Caché, Haneke doesn’t deign to deliver the genre goods—resolution, catharsis, etc. That way he can crudely spell out his themes and yet still give the bourgeois audience the finger.Haneke depicts the whole village as morally corroded: economic exploitation, incest, corporal punishment of kids, hypocrisy, too. The title refers to the white ribbon the minister ties to his eldest daughter to remind her of innocence and purity. Later, he binds his elder son to the bed to keep the boy from masturbating. Few can resist abusing power: It’s a virus. And we know where it’s leading: to blind obedience, collective madness, fascism. Somewhere along the way, the director made the leap from generalized sadism (Benny’s Video and Funny Games—so not nice he made it twice) to political indictments (Caché). But his basic sadistic impulse never evolved.Christian Berger has shot The White Ribbon in stark black and white, in imitation of Sven Nykvist’s work in early Bergman. It’s striking. But Bergman pared down the frame to allow us to scrutinize his actors’ emotions, while Haneke’s faces are (Scandinavian-looking) masks. Chill to the core, he presents human cruelty not to make us empathize with the victims or understand the oppressors but to rub our noses in the crimes of our species. He thinks he’s held on to the subversive ideals of punk, but all I smell is skunk.

 6 ) 都不好意思说我看过

看得懂与看不懂似乎成为甄别文艺片的PH值试纸,高下立见。

出于对此类片子的敬畏,又不敢轻下结论,唯有颔首低眉以待山外高人来为我们醍醐灌顶,只要冲锋的号角一吹响,伪文艺分子们便会前赴后继地挖掘出影片无穷的艺术价值,谁要不长眼地说了个“不”字,那他只好自动跌入降级区,沦为三俗的下里巴人。

花两小时看完《白丝带》,此片曾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评人奖,看之前就做好观影准备,泡了杯浓茶,买了吊炉花生。

此时我仍为我英明神武的先见之明而欢欣雀跃,我也默默祈祷着我的段位能早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举目远望)。

此时主题曲缓缓响起“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

 7 ) 暴力的养成

在折桂嘎纳的《白丝带》(Das weiß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之前,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把他1997年自编自导的实验电影《趣味游戏》(Funny Games)翻拍成了英语版的B级恐怖片,在美国上映。

同一个故事拍两遍,可见他对这个题材的倾心。

《趣味游戏》讲的是两个年轻人劫持一个中产之家,以夺命游戏的方式残害、侮辱、杀戮一家三口的故事。

不管哈内克的社会讽刺寓意为何(比如影像本身的暴虐之恶),全力表现暴力的趣味性都是影片的重点之一。

两位反面主人公的年轻人在这场暴力游戏中最为尊重的是游戏规则的权威和游戏过程的公正,至于人命跟道德,则不在他们考量的范围之内。

我觉得理解这种暴力的畸形恶趣,对更深入的理解影片《白丝带》十分必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暴力的趣味性主要在于一种强烈的感官冲击,它激发人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恐惧,引发人的攻击本能,激迫肾上腺素飙升,同时获得出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控制权和破坏行为所带来的心理快感。

可以说,暴力的趣味是人用于肯定自身的原态自然趣味中的一种。

在影视作品中,暴力的趣味性发展到极致就是“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强调暴力行为的形式美感,多以一种浪漫、超脱、梦幻的视觉方式存在。

然而哈内克在《白丝带》中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暴力趣味性的另一个极端,一个彻底颠覆形式美感,曝露人内心深处隐藏最深、最原始原发暴力倾向的极端。

这种对形式美感的颠覆表现之一是刻意剥夺了背景音乐的令人燥郁不安的长静默,以及肃穆萧煞的黑白摄影。

在这个黑白单色的传统德国村庄里,秩序井然的田园生活本来恬静安逸,,却不知什么原因的突然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暴力事件:先是骑着马的村医被一条绳子绊倒,差点丢了性命;然后是村中最大地主男爵的幼子被人虐打;再后来是有人趁着收获会偷偷破坏男爵的菜园子;暴力事件愈演愈烈,最后甚至发展到火烧谷仓及虐待村中寡妇的弱智儿子。

对形式美感颠覆的另一方面是主体叙事的不完整性。

故事采取了乡村音乐教师的个人视角与回忆,直到影片结尾也没有明确证实那一系列暴力事件的凶手或凶手们究竟是谁。

但探究明确的凶手并非影片的关键,乡村教师对这些源自奇怪暴力事件的片段性回忆重点其实是为了琐碎而又细腻地揭示出这个村里人们的生活状态。

而这个状态的中心便是:压抑。

一种是显性的压抑。

这种压抑以牧师一家为代表。

具有父权神权双重性质的父亲在家庭中是绝对的权威,他强调绝对的秩序,孩子晚归会被施以体罚,而且全家饿饭作为惩戒,他用罪恶感约束孩子的行为。

在这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小孩,为防手淫男孩睡觉双手被缚,女孩子因为说话大声即被当众羞辱;他们胳膊上缝着象征纯洁的白丝带,心里却一寸寸长出恶毒的反抗之草,逮住一切缝隙疯狂地实施报复,他们只有在破坏中才能重获对自己身体与行为的控制及肯定,原生态的暴力趣味成了生活中仅有的、唯一的乐趣。

这正如作家刘瑜在影评《快乐的可能》中所说的“当一个人追求快乐的权利被剥夺时,别人的痛苦就成了他的快乐。

”另一种是隐性的压抑,以寡妇和男爵的妻子为代表。

这两位女性在各自所处的男女关系中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前者被粗暴的抛弃,后者虽主动逃离,却依然要遭受侮辱与蔑视。

这二人都没有像牧师家的孩子那样直接反抗她们的压迫者来宣泄压力,而是采取了隐忍的态度,不自觉地把压力从自身转移到下一代身上,从寡妇搧男爵管家儿子的那一耳光和对医生儿子的抱怨,还有男爵妻子责备大儿子的不耐中,隐隐可见暴力的传递性。

无论显性或隐性,源自心理压抑而来的暴力倾向都具有类似于强迫症表征的惯性,一旦养成心理快感,再要戒除,非常困难。

这种暴力倾向还具有群体性及诱导性,往往并不止于一个人的独立行为,常常蔓延而出,通过不良示范作用波及他人。

在一个运转正常的健康社会里,人格中的暴力趣味通常是被抑制的,最多也就是通过影视作品、电子游戏等虚拟娱乐的方式来进行舒解。

但如果一个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处于一种连贯的压抑之中,心底的暴力恶趣便会如火山爆发一样,待到合适的端口剧烈喷发,造成暴力的个案;而假若一个社会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不论是普遍性的阶级压抑还是有针对性的群体压抑,暴力的恶趣则会逮住一切机会恣意蔓延,暴力个案终于演化养成群体性的暴力心态,在压抑中发展到极致,甚至形成变态的暴力崇拜,开出法西斯主义的恶之花朵。

刘瑜认为自由是通向快乐的唯一途径,但我觉得“自由”这个命题有点太过宽泛了,因为不加约束的绝对自由并不存在,不具体限定的自由距离不自由也只有一步之遥。

对于消除暴力来说,自由的作用其实是一种转移的作用,将人的暴力恶趣以其他的形式舒缓出来,或者给予人充分的选择,以更有建设性的趣味打败暴力的趣味。

从《白丝带》中那个具有寓言性质的德国小村出发,要对抗群体性暴力,自由的含义便是民主社会,自由的希望孕育在牧师的小儿子对责任与欲望似懂非懂的肩负之中,孕育在乡村教师对自己未婚妻真诚的爱恋与尊重之中。

但即使在民主社会里,自由对暴力恶趣的转移也是暂时的,是不彻底的。

在被社会忽略的某些角落里,暴力犯罪依然猖獗,是表面光鲜之下的根深蒂固的暗疮。

但若要彻底的消除暴力的恶趣,那只能如库布里克在电影《发条橙》,或赫胥黎在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所表现的那样,通过对人性的根本否定来实现,而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超越了个人小暴力之上的社会大暴力。

【少年犯罪系列】《伊甸湖》:暴力的源起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024116893/《哈里·布朗》:以暴制暴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10544740/《白丝带》:暴力的养成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42429780/《无人知晓》:黑色的河流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294019829/《被遗忘的人》:被遗忘的阶层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691734721/

 8 ) 揭露人性之恶

邪恶、冰冷一直萦绕在这个影片中,透过教师的言语讲述已经逝去的岁月,冷静而直观。

对处于童年时代的孩子们无疑是一种打压与克制,孩子们被绑上白丝带目的是为了洗涤罪恶、净化心灵,却不想成为束缚孩子天性的枷锁,隐隐作痛,让人不得透气。

时处于世界大战之前,周遭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不寒而栗。

沉静肃穆的长镜头隔着走廊房门瞠视怪力乱象丛生,大量留白沉默逼仄出不寒而栗,平静田园里暗流涌动波云诡谲,暴力和恶行滋生的封闭空间;父权当制,神权压顶(联想伯格曼父亲),阶级分明,当彼时白丝带若干年后变成黄臂章,一切可以解释。

 9 ) 无力者的逃离

战前的德国,一如既往的美丽田野风光,仿佛被世界中心遗忘的村庄,严格的行为规范、礼数和理智只是无知和宗教对人的天性的压制的另一个代名词。

时间几乎停滞的长镜头,久久悬而未解的神秘伤害案,除了剧中人物演奏场景外的无配乐,演员克制和精准的情绪和气场,一切都让Michael Haneke这部讲述“一个德国儿童的故事”的黑白电影散发出一股平静的沉重,让人想要逃离却又欲罢不能。

人天生体内的自由和叛逆的力量被道貌岸然的无情压抑,它只能寻求更隐蔽,比无情更无情的方式逃逸。

当这一切暴行发生在纳粹身上,我们可能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在这貌似广阔实则密不透风的村庄里,任何看起来无助和无力的人,他们很可能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拒绝成为受害者……

 10 ) 《白丝带》 ——苍白无力的丝带

白丝带终是系不住潘多拉魔盒,善良无奈邪恶。

执着的教师最终放弃教职,他对人性的失望在片中只是作为一个小细节轻轻一笔带过,更显导演大手笔。

没有愤怒,只有洞悉,导演很是沉得住气。

一部悬疑片,却把人性刻画的如此入骨又信手拈来,全不见着力的痕迹。

泰山气度。

这是足以令希区柯克汗颜的神作。

不足,影片对一战的点墨式描述,似乎在暗示邪恶的根源在摧毁世界,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反而让影片无懈可击的结构多了点拖沓,对于这样的妙作,增之一分则太肥。

《白丝带》短评

上帝的右手是残忍,儿童的结社是暴力。看到摆成十字模样的死鸟,就懂得严肃父权高压下孩子恶毒的喘息,透过破坏美的手段来对现有秩序反噬。撞破父女奸情的孩童,泪水是嘶吼的唾沫;被爱人伤害的产婆,呜咽着女人的卑微。这堆残忍的内幕,即使被血雨腥风的战争所掩盖,也早就将种子留到纳粹的兴盛一刻。

5分钟前
  • 白圣杰
  • 推荐

实在是看不下去……

6分钟前
  • 小泷
  • 较差

我看不懂!!我看不出哪里好!!555

7分钟前
  • Jin
  • 还行

真不知道该找个什么词儿来形容哈内克了,不是冷静,不是冷峻,不是冷酷,只能说你丫是冷血!几乎没有任何暴力镜头,无限蔓延于村民内心中的猜忌与仇恨却造就了最不可思议的软暴力观影效果,看得人后脊梁直冒阵阵凉气。建议小清新口味的童鞋们还是对哈内克绕着走吧,免得造成人生观之不可逆转的轰然崩塌

10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有点虎头蛇尾 真心不觉得有多好看 2个半小时太你妈的慢了 做旧成黑白很俗气

15分钟前
  • ╯-╰
  • 还行

相比起《艺术家》那种的为了致敬而致敬的黑白片,《白丝带》的黑白片则完全是为了主题和剧情服务,宁静神秘的叙事让人充满探究兴趣,后劲很大以至于看完阴影很大。推理占很大成分但不是最重要的,少年们成了法西斯的第一代,电影是讲妖孽的萌发。

17分钟前
  • 白井黑子阿尼娅
  • 推荐

無法忍受長鏡頭和固定機位的沉悶。故事沒有邏輯。看了一個半小時還是放棄了。豆瓣評分有時真不能相信!

22分钟前
  • kangoom
  • 很差

悬疑题材割析社会。牛皮。我为自己看不懂而惶恐。把我憋屈坏了。但是看不懂。

26分钟前
  • 短评写得超级差
  • 较差

2024.08.30 yxh 這種多人物➕多線敘事的電影簡直是我的噩夢 兩個多鐘我連小孩都沒認全 全程都在問我對象這個是誰這個又是誰 我快瘋了 沉悶程度堪比英格瑪伯格曼

31分钟前
  • 很差

2010-05-29 闷得想死的电影,我居然一直抱着精彩在后面的心态看完了两个半小时。然后就觉得完全浪费时间。大概知道一点探讨人性什么,但是您可以再沉闷点吗?搞不懂现在的评奖规则,也搞不懂豆瓣的评分。大概是我OUT了。那个牧师,变态的家庭,出这样的问题不足为奇。没别的感想了。千万不要看除非你

36分钟前
  • NIC
  • 很差

“尽管那些奇怪的事令整个村子都很困扰,我们还是坚信我们与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生活是上帝的旨意,生命充满价值。”

39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暴力在一战前德语小镇儿童中的滋长,在反父权神权神权的暴力释放中走向扭曲。观念先行,不喜。伪黑白的数字影像风格很怪。后半截大量超大音量的咆哮做得有点刻意了。资料馆十排有个影迷怕是被传染了,大声呵斥离他四五个座之隔的人关手机屏,大可不必了属于是……

40分钟前
  • 方可平
  • 较差

悬疑个鸡巴,就闷

41分钟前
  • 黑色收音机
  • 还行

看完了以后又看了一个比较牛的评论,但是闷片总是闷片。。。。

45分钟前
  • 小喆
  • 还行

如我一般的庸人,即使想到表层的深处,也极难用理性思维将其连贯。故事讲述的方法很见功底。

47分钟前
  • 小东邪
  • 还行

呈现成人依靠父权、神权统治下,充满谎言、自我欺骗与欺压的乡村生活,在外来者乡村教师的讲述和追寻中,观众渐渐意识到另一个更恐怖的事实,那些被漠视被统治的孩子,似乎形成一个隐秘的团体,在暗中用私刑和霸凌的方式进行对成人世界的报复,构成一件件找不到加害者的罪案,这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交替,这也是纳粹和红卫兵的起源。

51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闷死老子了,还这么长,果断没看完!

56分钟前
  • 衣衣
  • 较差

一部迈克尔·哈内克的干净透亮的黑白片,看着过程会觉得晦涩沉闷,但结局发人深省。

57分钟前
  • 梅林
  • 推荐

女人们都想离开这个充满恶意、嫉妒、下流和残暴的世界。以正统粉饰的畸形,腐烂既不是出于头部或是根部,而是最不高不低的那层。另外,影片开头调起的太高,以致于看完后略带失望,或许是恶童题材已经不再新鲜。

1小时前
  • モノノ怪
  • 还行

宇宙超级大烂片太遗憾了我居然看完了它

1小时前
  • 戚萌萌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