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易被常识所蒙蔽,只要你不展现出芸芸众生相,你就会被贴上各种不同的标签。
如同本片的主人公马特乌斯,即使生在一个和睦有爱的家庭中,只因他无法跟人交流,就被医生贴上“蔬菜”的标签,他的父母就被神职人员要求“面对现实”。
还有比预设主人公一无所知更能彰显人性恶的吗?
若非因“一无所知”这个常识,专业人士是不敢乱贴标签的,神职人员更不愿丧失这个或可展现神迹的机会的。
常识之下,马特乌斯的姐姐甚至都要跟他争夺父母之爱,否则,她哪好意思对自己亲弟弟恶言相向?
这就是本片“证明篇”之前所交待的人性幽黯面,它与彰显人性光辉的父爱母爱形成显明对比。
其实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是蔬菜。
我们的一生都想要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的思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运气。
但很难被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星球,好像面对面,其实相隔万里。
就算怒吼,也像隔着玻璃。
无济于事。
觉得无力。
有时候越是声嘶力竭,越容易让他人想使你保持镇静。
像不像呢?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精神疾病患者。
每次看着男主越是努力想要和他们沟通,越是得到他们的惊慌失措。
我充分感同身受。
我最难过的是爸爸站在窗外,为男主表演烟花绽放,跌落下去。
该多么难过啊。
人生中从中缺少了一个教他用拳头砸在桌上,表示一个男人的愤怒。
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邻居女友跟他告别的时候,他们一起透过门缝触碰彼此。
她是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那么纯粹热烈。
特别是她来告别,趴在门口,用和他一样的姿势,如此地贴近着他。
所以我后面不喜欢福利院的那个女人。
我觉得她在欺负男主。
生气!
虽然男主对他一见钟情。
有一幕,我本来没有看懂,看评论才知道。
精神病院为了“帮他”不再吃饭咬嘴唇而直接拔下门牙。
我就说为什么他突然没有牙齿了。
我以为是帮他治疗伤口。
好难过啊。
一个有思想的人,却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只能被动接纳。
无法告诉他们,我想要坐着吃饭,我想要回家,我喜欢你,我很愤怒,和你在一起我很开心。
突然之间觉得自己很幸运,尽管能被理解的时刻是少数,但我可以大声拒绝我不喜欢的事情。
我也可以勇敢地表达我的爱意。
还好,最后他遇到了语言学家,教会了他表达。
他能够通过符号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蔬菜。
我最生气的一幕是,那些评判家说他是弱智,他拼命从轮椅上挣脱下来,爬到桌子附近,站起来,努力用拳头打在桌子上。
啊一个男人表达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把拳头打在桌子上!
马特乌斯父亲“永不言弃”和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马特乌斯,所以,他利用一切机会去观察世界,以此学习并试图证明自己。
正因此,他得以观察到女邻居的乱性生活,以及女邻居引狼入室导致她女儿安卡被性侵;他也成功地利用那幅无知之幕,让安卡母女摆脱了光头狼的纠缠。
然而,他却因此失去了安卡对他的爱。
在“男朋友篇”中,人性的丑恶与光辉也是对比鲜明的。
《生命如此美好》是一部讲述脑瘫病人故事的波兰励志电影。
有人从中看出正能量,有人只看到它的消极面;然而,无论故事怎么讲,如果只是平铺直述主人公的艰难,这部电影也很难称得上上乘之作。
编导似乎深谙此道,所以,在叙事结构安排上,发生在主人公马特乌斯(Mateusz)身上的好事和坏事总是交替进行的,虽然我们可以说这已凸显了某种人生意涵:美好总伴随着丑恶,有幸福也就会有痛苦,但若仅此而已,那本故事必有强灌心灵鸡汤之嫌。
事实上,本片最终给观众的感觉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影片展现的虽是马特乌斯的人生,但折射的却是人性的光辉与幽黯,而达此目的并使本片品味提升的关键就是人们对脑瘫病人的常识:他们犹如一株蔬菜,对现实一无所知;这就好比一幅天然的“无知之幕”,让此幕之前的各色人等尽显他们的真实意图和行为,人性就于这种“真实”中展现出了它的本来面目。
人总易被常识所蒙蔽,只要你不展现出芸芸众生相,你就会被贴上各种不同的标签。
如同本片的主人公马特乌斯,即使生在一个和睦有爱的家庭中,只因他无法跟人交流,就被医生贴上“蔬菜”的标签,他的父母就被神职人员要求“面对现实”。
还有比预设主人公一无所知更能彰显人性恶的吗?
若非因“一无所知”这个常识,专业人士是不敢乱贴标签的,神职人员更不愿丧失这个或可展现神迹的机会的。
常识之下,马特乌斯的姐姐甚至都要跟他争夺父母之爱,否则,她哪好意思对自己亲弟弟恶言相向?
这就是本片“证明篇”之前所交待的人性幽黯面,它与彰显人性光辉的父爱母爱形成显明对比。
马特乌斯父亲“永不言弃”和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马特乌斯,所以,他利用一切机会来观察世界,以此学习并试图证明自己。
正因此,他得以观察到女邻居的乱性生活,以及女邻居引狼入室导致她女儿安卡被性侵;他也成功地利用那幅无知之幕,让安卡母女摆脱了光头狼的纠缠。
然而,他却因此失去了安卡对他的爱。
在“男朋友篇”中,人性的丑恶与光辉也是对比鲜明的。
随着母亲年事已高,马特乌斯姐姐的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母亲摔倒住院后,他像被丢包袱一样终于被送进智障者福利院。
虽然他保持了父亲的乐观态度,但在福利院他无法露出微笑。
他体会着人情冷暖、生离死别,最令他烦恼的是母爱再也无法成为他的寄托,因此,他自残,从而被戴上拳击帽吃饭。
正因为帽子的不方便,加上照料他的人员或图省事,或漠不关心,而没有认识到他坐着吃饭才不会伤到嘴唇,于是,管理方以防止再次伤到嘴唇为由轻意将他门牙拔掉。
在这个连清洗液都不愿买或买不起的地方,他只能再次以自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然而,令人心酸的是,只在那种受伤、福利院害怕承担责任的情形下,他才感受到“每个人都想跟我说话”,他才因此而微笑。
在“微笑篇”中,人性的冷漠、残忍、贪婪均有所展现。
与上述人性形成强烈对比,在“文字篇”中,女护工玛格达对马特乌斯所表现出的“爱”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
玛格达不仅是第一个认识到马特乌斯具有理解能力的外人,也是给予他肌肤相亲的第一异性。
她似乎懂得两性之爱对于一个脑瘫患者的积极作用,因此她实验般地抚摸他、亲吻他,甚至让他体会真实的乳房以及直接抚摸他的生殖器,从而让他体会到脑瘫病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也正因此,他认为这是他的“成永恒的一瞬”。
不过,我们很难同意说这就是一种真正的爱情,因为,她带他去见她父亲和继母时,给人感觉像是有意气她父亲,而马特乌斯只不过是被她利用的工具而已。
然而,对于一个脑瘫患者来说,那种给予他的爱抚不失为一种人道主义援助,当然,由此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惨重的,因为当她辞职离去,他对着母亲那撕心裂肺的痛哭,表明他的确经历了人生难得的一次“失恋”。
真正捅破那幅无知之幕的是到他那儿进行特殊教育实践的老师尤拉女士(Ms Jola),她利用一套智障人士所能理解的符号来跟他们交流,这虽然仅证实了马特乌斯具有正常人同等的思维意识,但一个特例就足以打破医学界长久以来对脑瘫患者的错误常识。
当马特乌斯自有生以来表达出“他不是一棵蔬菜而是一个人”时,他面前的“无知之幕”消失了,他也变成了福利中心的“我们的马特乌斯”,人性之善变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好景不长,他的事迹见诸报端,导致人们认为马特乌斯完全是个正常人,福利中心管理者要将他送走,为此还组织了一场面试,他们愚蠢地认为具有正常人的意识就等同于正常人,完全一副非此即彼的思维,然而,这种“愚蠢”正是人性某种特征。
马特乌斯对面试者的非此即彼思维表达了他特有的抗议,他成功地在福利中心留下来了,我们毫不怀疑这个结局是尤拉女士和马特乌斯合作的结果,它使愚蠢之外的仁慈之心显得格外高尚。
(文/石板栽花 2015年9月29)
不得不说影片里的Mateusz是幸运的,虽然先天残障没有独立能力也不能与人交流,但在他的身边却都是善良的、不歧视、愿意帮助他的人们。
爱他照顾他的的妈妈、从小教会他很多道理(比如一个人可以用用力敲桌子来表达愤怒),变着花样逗他开心的爸爸、任性却也爱他的姐姐、推着他到处玩耍令小Mateusz第一次体验爱情的真诚的邻家女孩、善良爱他不歧视他并把他带入自己生活的美丽社工、不辞辛劳积极帮助他恢复语言的康复老师,还有康复中心那些与他相像的单纯可爱的病友们……所有的这些构成了一幅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图景,如一场淅淅沥沥的温情小雨,浇在了当今这个愈发令人讨厌的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像一杯爱人端来的热牛奶,让我们体会到了久违的温馨。
虽然编剧的手法颇有些夸张(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这么美好),但却还是成功地触摸到了观众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消极和现实是种不好的情绪,我们偶尔也要相信一下这个世界的阳光还是灿烂的,我们的生活也还是美好的。
这是一部足够冷门的片子,豆瓣上到目前为止只有1583人评价。
即使冷门,也掩盖不了他的优秀。
就连十分挑剔的IMDB都给出了7.8分的成绩。
而且,《生命如此美好》是第37界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最大赢家。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马特乌斯(大卫·奥格尼克饰)是一个生下来就有身体残疾的小男孩,而且还不会说话。
更让人觉得悲痛的是,在一次脑力测试结束后。
医生给出的结论是——精神残疾。
他的大脑不会思考,他就像一颗蔬菜。
他的父母不接受这样的事实,马特乌斯也发誓要向他们证明自己有思想。
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每天自己一个人缩在阳台上,看着窗外同龄的孩子们嬉戏,看着对面住户的一举一动。
幸运的是,他有一对足够爱他的父母。
她的母亲每天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不厌其烦的每天帮助她训练下肢力量。
他的父亲尽自己所能的在填充他的思想。
当一个真正的男人觉得受够了或者表达反对意见的时候 他就会一拳打在桌子上 晚上抱着他教他认识天上的星星。
此时,马特乌斯决定自己不能在这样活下去了。
他想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不想自己被当作一颗蔬菜一样对待。
于是,他每天计算母亲一共喂他多少东西吃。
偷看对面楼层各个住户的日常行为。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了二十年,马特乌斯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枯燥。
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春天来临了。
弟弟推着他出来晒太阳,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对面楼层他观察了二十年的女孩。
两人成了好朋友。
女孩每天推着他一起逛街,玩耍。
马特乌斯度过了人生中少有的快乐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女孩的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女孩要和母亲一起到外婆家躲避父亲。
他又回到了每天坐在窗台上发呆的日子。
马特乌斯越来越大,母亲越来越老。
年迈的母亲已经无法照顾他。
于是他被送进了养护中心。
开始了漫长的痛苦生活。
这里的人都不在意他想要表达什么,每天机械性的重复着自己的工作。
真的把马特乌斯当成了一颗蔬菜。
直到马特乌斯的女神出现。
这个年轻漂亮的女护工改变了已往马特乌斯凭借胸的大小定义女人分数的方式。
两人相处的非常愉快,女护工在马特乌斯面前跳舞。
并且······ WTF!!!
是不是发展的有点太快了。
而事实的真相是,女护工并不是真的喜欢他。
女护工的父亲给她找了个继母,她为了气自己的父亲才找到马特乌斯。
知道真相的马特乌斯异常沮丧。
女护工也离他而去了,在他觉得他以后的生活将会继续黑暗下去的时候。
养护中心来了一位测试智力的医生尤拉女士,尤拉发现了马特乌斯能够听懂她在说什么。
于是,她开始教马特乌斯图形文字。
马特乌斯学会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是蔬菜!
马特乌斯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向人们证明他是个智力健全的人。
养护中心也开始用心的照顾他,为他准备了单独的房间,给他配备了一台电脑,宜家天文望远镜,一把电动轮椅。
而马特乌斯的事迹也吸引来了媒体,某报社的记者想要把他的故事发表出来。
没想到马特乌斯的事惊动了院长。
院长想要把他转移到别的养护中心,因为他的思想健全,而这个养护中心是专门为那些有智力缺陷的人准备的。
院方为马特乌斯准备了一场测试。
不想离开的马特乌斯故意不回答问题,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他是个智障”。
马特乌斯听到后,重重的一拳打在了桌子上。
而他终于如愿以偿的继续留在了这里。
有的人能从男主身上看到满满的正能量,有的人能看到社会的消极一面。
腹黑君看到的,则是马特乌斯灵魂最深处的挣扎和他一次次试图证明自己的努力。
他想要的,只是一些身边人的尊重。
有的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这部片子告诉我们的。
就是尊重残疾人,不要用歧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关爱。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很明显,《生命如此美好》这部电影做到了这一点。
第37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最受欢迎影片——波兰电影《生命如此美好》将目光锁定在了一个先天残障导致永久性肢体痉挛并无法开口说话的少年Mateusz身上,通过Mateusz不断成长的经过,到最后他能成功地自我表达并成为医学界的新发现为主线,辅以周围的人对Mateusz的情感变化为副线,由点盖面地折射了整个类似Mateusz这样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也呼吁公众更多地把目光投向这群善良却孤独脆弱的人们,给予他们爱和帮助。
整部电影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温馨的氛围,像一缕温暖的带着阳光香气的冬风徐徐吹在耳边,冷冽,但不失美好。
导演用干净明亮的镜头语言伴以悠扬轻快的背景音乐将“残障”这一悲伤不幸的主题变成了令观众更容易接受的一个特殊男孩的成长故事,伴随着午后温暖的阳光和淡淡的清风,向观众娓娓道来。
Mateusz是一个先天残障的特殊男孩,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了这一生的路要比别的孩子走得更加辛苦艰难。
痉挛似的四肢、扭曲变形的手指、僵硬的脖子、只能发出沉重的呼吸却无法与人沟通交流,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每次看到他焦躁不安地扭动身躯,那双挣扎着想要说话的眼睛都让人感到揪心的痛。
其实他什么都知道,对外界的事物他也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从影片那清晰冷静的心里独白就能知道。
儿时的一次就医,医生就对他的妈妈说你们是无法交流的,“He is like a vegetable”——“他就像一颗蔬菜”这句残忍的定义就这样深深烙在了小Mateusz的心里,以至于他整个未来的日子里始终都想证明这句话是错的。
“我不是一颗蔬菜!
(No I Vegetable)”多年后的某一天,在最先发现Mateusz有强烈的表达意愿的语言康复老师日复一日的帮助下,Mateusz终于借助语言图册铿锵有力地说出了这句话,这是Mateusz 26年以来表达出的第一句话!
这里和后面Mateusz敲桌子表示愤怒并艰难地站起来的桥段算是全片的泪点和高潮,看到Mateusz如释重负的哭泣仿佛把自己这些年来受到的所有的委屈和痛苦全部吐露,看到康复老师和医生们激动的泪水,我真的不由得和镜头里的人们一起湿润了眼睛。
不得不说影片里的Mateusz是幸运的,虽然先天残障没有独立能力也不能与人交流,但在他的身边却都是善良的、不歧视、愿意帮助他的人们。
爱他照顾他的的妈妈、从小教会他很多道理(比如一个人可以用用力敲桌子来表达愤怒),变着花样逗他开心的爸爸、任性却也爱他的姐姐、推着他到处玩耍令小Mateusz第一次体验爱情的真诚的邻家女孩、善良爱他不歧视他并把他带入自己生活的美丽社工、不辞辛劳积极帮助他恢复语言的康复老师,还有康复中心那些与他相像的单纯可爱的病友们……所有的这些构成了一幅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图景,如一场淅淅沥沥的温情小雨,浇在了当今这个愈发令人讨厌的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像一杯爱人端来的热牛奶,让我们体会到了久违的温馨。
虽然编剧的手法颇有些夸张(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这么美好),但却还是成功地触摸到了观众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消极和现实是种不好的情绪,我们偶尔也要相信一下这个世界的阳光还是灿烂的,我们的生活也还是美好的。
影片的片尾也让人小惊叹了一下,本以为男主角是本色出演,因为那种病态的躯体动作真的模仿得太逼真了!
没想到男主角现实生活里却是个正常健康的帅小伙还好还好……这演技绝对足以载入影史,真心为男主角Dawid Ogrodnik点赞!
另外,本片是由一个名叫Ewa Pieta(23 July 1968-23 Oct 2006)的男孩的真实事件改编,虽然我们无法对Ewa的遭遇感同身受,但他的努力、他的坚持与不放弃的精神却足以感动和激励我们所有人,也向他表达敬意。
最后,让我们回归主题。
虽然影片为我们构造了一个不幸但却温暖的小故事,但电影始终只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手法,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也只是其中温暖的一面,不幸的是,真正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无数个Mateusz,他们正经历着与影片里的Mateusz同样的甚至更大的苦难,但由于身处的国度、社会福利政策、经济条件等种种原因,他们却很少甚至几乎没有Mateusz那样的幸运。
有些人的观念依然认为他们只是一群没有思维意识的“蔬菜”,但事实上他们不是,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感知的能力,也需要被爱和认同。
“我不是一颗蔬菜!
”这是他们心底最急切的呐喊。
我们说社会的进步体现在人们思想素质的普遍提升,那么如果可以,就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像Mateusz那样的社会弱势群体吧,虽然这世界总有阳光照不到的黑暗的地方,但只要我们携手努力,那么黑暗就会越来越少,明天的太阳就会更亮一些!
灵魂深处的挣扎啊 把男主一次次不为人所理解的尝试和内心os看在眼里 心酸的幽默 被孤立的无助 二十年如一日的挣扎 男主的演技真的是妈炸了啊 im not vegetable 他妈理解出那句话 我也跟着开始哭 还好终于有人懂了 每天生活在压抑的绝望中总有一天会随波逐流 还好 你没认同自己是个傻子
有时候,常常会在窗口边,想着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原来,生活其实很简单。
电影名为《生命如此美好》,电影内容或是主人公的人生可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一个男孩生下来残疾并不能说话,大家都以为他是像植物一样什么都不懂,后来他被送到精神病院,被医生发现他听得懂并教他怎么表达,用了近三十年时间证明自己拥有心智的故事。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是一个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
这不是一部悲伤的电影,整部电影甚至充满了淡淡的温馨美好的气氛,导演用他干净明朗的镜头给人诠释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残障”故事。
像是一缕冬日的暖阳,冷冽,却又干净,明亮,温暖。
生命如此美好 (2013)8.22013 / 波兰 / 剧情 / 马切伊·佩普日察 / 大卫·奥格尼克 多萝塔·科拉克这是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与演员大卫·奥格尼克初次合作,荣获第37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最受欢迎影片,马切伊把目光对准社会残疾人士,讲述根据波兰真人伊瓦·皮塔(1968.7.23-2006.10.23)证明自己拥有心智的真事,他患有先天残障,这造成永久性肢体痉挛,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导演并没有把摄像机对准冷漠无情的人们,而以家庭为基准放射性的提现全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关怀与爱。
大卫·奥格尼克之所以能将残疾人演的这么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不得不说他在现实生活中对影片原型人物伊瓦的不少观察与对其行为的模仿,付出了不少努力,演的跟真的脑瘫患者似的,以至于不少人以为这是本色出演。
影片开头主人公马特乌斯和其母亲出现在医院里,医生断言“他的大脑无法思考,就像一个蔬菜”导演开门见山,清楚具体提现该影片故事核心,即主人公用将近30年证明自己拥有心智。
用倒叙便进行了一场大型的自我辩白,导演细心将其故事用关键词进行概述
第一条目是“证明”他要证明什么?
证明自己会思考,会推理。
在生活中他有独属于自己的一系列课程,数自己吃了几勺饭是数学,看各地寄来包裹是地理,看女人乳房与星星是生理还有社会实践等,这30年他并没有停止思考,不断提升自己,只为有朝一日能真正证明自己不是“蔬菜”。
第二条目是“魔术师”谁是魔术师?
是父亲。
他一直对爸爸怀有敬仰之情。
他认为父亲是魔术师也是经过多次否定和推翻过程。
他认为父亲是宇航员,因为他告诉自己我们看见的星星看似不动其实无时无刻不在疯狂的动。
他又认为父亲是机械师,他总能修好家里损坏的家居等各种物品。
他认为父亲是罪犯,因为警察来审问过他。
他最终认为父亲是魔术师,因为他能用_“神力”变出很多星星,还能让其绽放。
父亲也是马特乌斯的启蒙人,他告诉自己“永不言弃”“一切会好起来的”等道理,这也是他这30年的精神支撑。
第三条目是“男朋友”他是谁的男朋友?
是安卡。
安卡住在马特乌斯对面一栋楼里,他总会爬上窗台注视着他,她皮肤白皙,安静温顺,喜爱读书,一次在公园的邂逅后,他俩渐渐也开始在楼下的活动变得频繁,16岁的他开始懵懂敏感,认为自己是安卡的男朋友,看见男人欺负他产生愤怒情绪与报复心理,这也导致最终女孩搬家的坏结果。
第四条目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被母亲送进为为各种残疾者建设的护理中心,里面也会有很多志愿者,贡献自己的劳动与爱。
他恨这里,有些护工不认真对待残疾者,其他人也大多是精神有问题的人,他心智无障碍,不想待在这里,想要回家,充斥着漫长的煎熬,没有人陪他聊天,他梦想着能有次冒险,可以进行改变。
他跟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勇敢坚持。
第五条目是“微笑”是谁的微笑?
是他自己。
呆在中心让他感到无比无聊,再也受不了的他照着父亲说的“拍案叫起”,结果从楼梯上摔下来,在中心里这一个月里他终于笑起来了,有很多问他受伤程度,他觉得有很多人想跟他说话,不再孤单了,一切好起来了。
第六,七条目分别是“文字”“人类”这天尤拉女士来到中心,拿着本子上面有很多名词的符号,患者可用眨眼睛来进行彼此交流,这也恰恰证明该中心里智力缺陷患者的真实性。
他也想进行交流,证明自己不是蔬菜,“文字”是代表尤拉女士那本书里那些符号,他不会说话,通过符号即我们的文字来表达自己想法 , 他做到了,这也是他30年来一直渴望的事情,每个人都被他震撼到了,并要求马特乌斯转去别的中心,他不是精神残疾。
最后他终于回到了家,虽然家没变,但是他变了,他成了真正的人类,拥有思考能力的人类,但是“家”却变成了这个中心,他不想离开,在证明是拥有心智的面试里,进行捣乱,但听到“他是智障”,他感到愤怒,跟着父亲说的一样“拍案叫起”努力挣脱轮椅自己站起来。
最后一个条目即片名“生命如此美好”导演制作这部影片,旨在号召人们对残疾人士多一点包容,理解与爱,对其伸出援手,这并不是你的损失,而是你的收获,让你感到生命之间互动的温暖,生命的美好。
男主演技真好
直译片名《星星和乳房》。遥不可及的星星和遥不可及的乳房。
男主这演技也是可以了。真实故事改编。要懂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我最喜欢的残障题材电影出现了!
sd#我是人,不是卷心菜每个人都是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不要对他人有太多期待 孤独就是悲喜自渡
原来看过,但仍然被感动。演员真的是用生命在演戏,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生命如此美好,太贴切了。8分
男主角第一人称旁白,觉得这个方式太傻逼了~
那些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电影,如果拍得一般,往往不如结尾短暂出现的原型的音容笑貌来得动人。
我只想证明我是一个人,我不是蔬菜。
三星给演技和配乐
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
看错片了,我是想看《生活多美好》的。看完这部感觉生活真糟糕,每个人都被裹挟着奋力挣扎。各种胸部特写和意淫描述真的让人很不适。
浓浓的鸡汤
四颗星,不解的是男主是如何演到身体扭曲的状态
你是人,不是蔬菜。生活如此艰难,也如此美好。
每个人都渴望表达和被理解,只是方式不同
面对残疾人时 给一个微笑和点头吧
我默默的看你们这个操蛋的世纪
我并不觉得美好,太自欺欺人了
两星给演员。我不知道真实案例是什么样子,但是这部片子真的让人没有耐心看下去。首先第一最让人不舒服的点,男性对女性胸部的意淫,还有给女性的身体评分,评论区里甚至有同样说想盯着美女护工的胸看的,真的有点荒谬了。第二,男主的自视甚高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把中心的其他人称作傻子,可以好好看看自己的行为又如何吗?说不准在别人的心里你也是同样的“智障”,虽然是传记,但是传记原型真的这样想吗?要营造这种形象?我也没看出来男主多天才多了不起。抱歉,有点语气激烈了。第三……嗯。可能国家不一样所以观念不同,男主这样的残疾家庭还能养他到那么大并且父母都爱他,某种意义上真的不知道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我真的看不太到他对这方面的思考,就这点来说影片真的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