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跟大多数我们在电影院所看的不太一样的电影,也不能简单地用商业片或艺术片的概念去涵盖其风格,《边境风云》有着一个符合犯罪类型片套路的故事,但它的表现手法却带有相当的实验性,甚至在某些方面它比某些艺术电影走得更远,对白很少,有的段落节奏很慢,时间线被打乱,这会让很多冲着这个名字或看了预告片之后走进影院,准备看一场爆米花电影的观众感到有点文不对题。
所以说这不是一部刻意去讨好观众的电影,但我觉得这个姿态本身就是《边境风云》这样的电影存在的价值。
我没看过这个名叫程耳的导演以前的作品,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受了大量欧美电影的熏陶,如科恩兄弟、塞尔吉奥莱翁内、罗伯特罗德里格斯等,这些导演的风格都可以在这部电影或多或少地找到投射,影片中的各种趣味也许是有一定看片量的影迷才能真正领略到的。
《边境风云》的剧情分为四个章节,这实际上对一个故事的分割重组,这是一个会让观众感到陌生的非常规的叙事方式,但看懂这个故事并不难,关键是对细节的吸收程度。
当然如果采用正常模式,接受难度会降低,但也会少了一些读解和复盘的乐趣。
影片最显沉闷的是被命名为《狗》的第一段落,但这反而成为我最喜欢的一段,这基本上是一个独立成章的小惊悚片的格局,而且调子很黑,但通过局促的空间、简单直接的对立所放大出来的戏剧冲突让我感到很着迷,很有些《巴顿芬克》的味道。
还有在第二段落中发生在酒馆和诊所中的一场警匪火拼戏,那样的情节安排和场面调度也是在其他同类电影中没有见过的,人物对峙和情节逆转的爆发力都很强。
《边境风云》的监制是宁浩,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个挂名,在这里我确实看到了宁浩风格对影片的影响,影片中情节的穿插呼应也正是宁浩在《疯狂石头》中所玩弄的叙事技巧。
这肯定是一部有很多瑕疵的电影,如感情线的语焉不详,存在一些情节的bug等等,特别是过度的风格化导致影片观赏性降低的问题,但这如果这种风格化是导演自身的创作追求使然的话,也很难将其简单地定义为缺点。
这不是一部适合所有观众的电影,因为它不是那种商业电影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产品,但它确实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诉求,比起那些千篇一律四平八稳的平庸之作,《边境风云》无疑更有趣,也更尖锐,深入进去也更别有洞天。
《边境风云》比较好看的是男人戏,但这些男人戏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刘华强附体的孙红雷,也不是沉稳老练的倪大红,而是虽然有些生涩倒也不失生猛的杨坤老师,杨坤身上有一种落魄的江湖气,与他所扮演的独行客式的毒贩倒也有种气质上的默契。
影片结尾散场显字幕的时候,左下角反复出现一行一行的字:“其实他们都不懂我们”“如果不是我们愿意或者我们同意”“这不是最后的午餐……”意思很明确:孙红雷是死了。
但是死的结局是“我们”愿意的,是经过“我们”同意的。
1、“愿意”很容易理解:孙知道被爱人的老爸出卖了。
愿意给爱人和她老爸一个安稳富足的日子,而甘愿赴死。
所以,偷偷把钥匙给了老爸。
手提箱里也不是现金(说明早已料到如此结局)。
2、“同意”就比较有深意了。
一般而言,所有影视剧里,如果坏人最后没死的话,广垫总局那边是通不过审核无法公开上映的。
所以,必须安排坏人没有好下场的结局。
那么这个同意,就是剧本、导演、演员们都同意的结局了。
是屈服于广垫总局淫威的无声抗议……这部片子是难得的好片。
国内导演,真不错,赞一个
艺术品!!!!
完美,没有多余的废话交代和对白,前面的杨坤被剪的像科恩兄弟《老无所依》里的男主变态杀手,整部电影每一个分镜人物和背景的预设精细,以及对于故事的推进一气呵成,相当考究,镜头的表现力在国内是顶尖的,哪怕王珞丹和孙红雷侧坐着你都能非常明显体会到人物的心情和心事,导演是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人,结局来临前最后三人的晚餐,张默出差前对女的说,你就是个瓜娃子,男主最后机场举枪求死。。。。。
这个片子最牛逼的应该就是导演了,没有刻意煽情而让观众对人物非常动情,没有过分说明而剧情衔接紧凑深入人心,人物没有过分铺垫和表现用画面和摄影在生动描绘,剧情的叙述方式利用分镜的倒插平顺应以及段落编排有尽有。。。。。
应该是被片名毁了,得不到关注,真的屌!!!!
程耳是大腿!
看了好多外国的犯罪题材影片,不得不说国产如果贴合实际生活的话,确实有一定限制,不过这部影片整体剧情很真实,边境贩毒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真实存在,所以代入感挺强,节奏感和紧张感再学习下国外的拍摄手法,加强一些应该会更好,红雷大哥不用说,自带大哥气质,气场强大,不得不说,如果是这种老大的角色至今觉得无人能及!
红雷大哥的出演为这部影片加分了!
在《边境风云》中,毒贩扮演者孙红雷和人质挟持着王珞丹之间的感情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但细细分析后,会发展这样的感情在现实中也不是不可能。
年小天真的王珞丹偶然的机会碰到的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大毒贩孙红雷,意外挟持到了缅甸,在缅甸又遇到其他毒贩的威胁,没有死是一种万幸。
而孙红雷扮演的大毒贩尽管坏事干尽,但对小王珞丹却下不了手,这表明他内心深处还是有善的存在,关于他的善在影片中第三章中也有体现,看到学生因学校建筑不合格而受伤,他将学校建筑贪污的人给枪杀了,后来还说不做生意(毒品)了。
这十几年中,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相互之间的一种叫“善”的东西相互吸引着,才维系着这种特殊的情感,等到日后才演化成为感情。
这样的爱情在常人眼中是难以理解,甚至是难以容忍的,但确实存在,也许正如在第二章中王珞丹对她爸爸所言:“试着理解我,我试着让他做好人”,感情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有存在与否。
我爱这细腻的画面,质感与细腻总是同时出现,在这样的画面里,大量简略的故事情节/极少的台词反而对人物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充沛的,他们来时来,去时去,没有多余的铺陈解释,却给我一种在陌生地方的桥上看过往行人,他们或匆匆或悠悠走过,我没见过他们在这地方的生活,但却强烈地感觉到他们与这方水土的关系。
故事情节的编排有着浓厚的昆汀(《无耻混蛋》)的影子,我个我人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它一般预示着这部电影是有故事的,而且故事的容量不会小到哪里去,关键是,100分钟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如果进行合理的落点处理,对观众来说是个积极的情绪处理契机。
由于故事情节过分克制,大量的留白基本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最令我感动的,是第四章末尾。
第三章结束时,节奏开始有些放缓,故事走向也趋向既定。
耳边开始隐隐奏响主旋律,人民警察威武的身姿开始飘荡。
这时我有些灰心,但也表示理解。
但导演却给我了大惊喜,也在此处给了男主角一个响亮的魅力特写。
我说第四章开篇节奏放缓的原因,就是兄妹在歌厅的对话。
妹妹对哥哥诉说关于打架关于太阳镜的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很小,很详细,使得一下子不能适应,以为要烂尾。
直到结尾镜头切回一家三口吃饭的场景,忽然理解了那段对话的安排。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这部电影的核心情怀——家庭。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导演用诺兰招牌交叉剪辑来进行故事的讲述,使得故事铺陈非常充盈饱满。
同时,对枪战/枪杀场景使用类似北野武《花火》的处理方式也加分不少。
这才是一个导演应该有的情怀!
毋庸置疑,《边境风云》是一部真正的电影。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近些年的国产电影,包括香港北上拍的“玩意儿”和杨德昌之后的台湾,能称得上电影的东西,太少了。
被称为或自称为国师的张艺谋,转型征战类型商业电影后,基本属于好莱坞不入流水准,国师之称,基本侮辱了中国。
之前的实在不耻提及,例如《山楂树之恋》、《三枪拍案惊奇》之流,最后的一部《金陵十三钗》,抛却主题故事等方面的超级幼稚不谈,单从商业角度来看,好莱坞一个九流导演做出的十万美金的商业电影,也比这部号称大投资的东东强之甚多。
张艺谋尚且如此,诸如陈凯歌、香港北上导演等,就更不用提了,商业类型片简直弄得一塌糊涂,不堪忍睹。
而台湾,杨德昌之后,侯孝贤基本没拍过片,后继导演,《赛德克。
巴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都属于被台湾影人自我吹捧的东西,虽然口气很大,但从电影本质来谈,根本不值得一提。
《边境风云》作为一部警匪类商业类型片来看,并不成功,而作为文艺片来看,也不成功。
她很尴尬,处于一个尴尬人的境地,因为,完全没做到,也不可能做到诺兰的《蝙蝠侠前传。
黑暗骑士》的商业艺术兼容的水准。
但,毋庸置疑,《边》是一部电影,真正有诚意、努力的电影,是一部从故事、主题、人物、画面、节奏、演员表演等任何方面都对自己苛刻要求的严谨的电影。
《边》的故事,从警匪片来看,并不新颖,但从国产警匪片来看,却大胆的很,打破了很多国产警匪片广电老大审核的禁忌,如警察不准犯错、不准当街开枪、不准有人性只能是符号等等,此片故事上能拿到大金龙,无疑是一个突破。
《让子弹飞》是因为老大们没看懂,等看懂了悔之晚矣,《边》能公映,还没明白为什么,只能说是一个突破,虽然《边》明显的为了过审在故事上做了很大妥协。
另一方面,《边》的故事结构,更借鉴了不朽的《低俗小说》章回体和圆型叙述结构,此片的监制是宁浩,宁浩应该是国内对黑色幽默类型极有研究的一个导演,仅次于姜文,区别在于,一个是借鉴,一个是创新。
可惜,宁导负气做出了《黄金大劫案》这样水准的东西,不知以后会怎么样。
很遗憾,此片的导演,不是宁导!
《边》的人物,虽然多少有一些流于表面和造作的嫌疑,但演员很出众,充分弥补了不足。
孙红雷、倪大红这两个绝对实力派演员就不用说了,让人惊喜的是杨坤,很难得一个唱歌的,居然能做到马龙白兰度无表情式表演,而且做得很优秀,只能叹出道晚了,杨坤的歌没觉得怎么样,但此片的演技,比他的歌要好。
《边》的主题,同样也是借鉴了《通俗小说》的一个副主题,即人性善的一面,可惜,仍是流于表面,但对于国产来说,已经极不容易了,比之故作高深的《金陵十三钗》、《赛德克。
巴莱》、《杀生》等,要有意义得多。
最值得一提的是《边》的画面和节奏。
文艺片一贯的缓慢节奏,却不沉闷,每一个画面极其精致,蒙太奇使用不能说有特点,但绝对可圈可点,整片几乎无不和谐节奏,这对国产电影来说,极其难得。
最后说一下配乐,让人极其意外的是,此片竟然使用了左小祖咒左大老板的《忧伤的老板》,而且是以女声合唱的形式,作为左老板第一张专辑开始就迷恋的骨灰级粉丝,做梦也不会想到左老板的歌会以合唱形式出现,其创新程度,应该高于此片。
“对于这个世界,你是一个麻烦”,这大概也是此片的主题之一。
《边》是一部电影,后边这句话对国产电影,我很久没说了,《边境风云》是一部值得花钱进电影院的电影。
先从名字说起吧,《边境风云》,当你看到这个名字千万不要以为这里有激烈的枪战,“边境”说的就是中缅边境,勐秀车站是故事扣题和出题的地点。
这部带着文艺节奏的片子缉毒片实在说不上“风云”。
尽管片中也有警匪对峙、黑帮内讧,但都不是主戏。
这部片子的形式大于内容是肯定的,从其章节的表现形式,很少的对白,大部分很慢的节奏,这就是程耳导演要的风格吧?
可独立出来的《狗》,回忆、往事这样的名字起得多少有点欠火候。
片中警察兄妹的小故事、四川话的幽默调皮和阴冷、残忍的毒贩杀手交织在一起,这一段表现很棒。
之后毒枭的出现,内容上存在不好漏洞,很多地方都不细腻,唯一用心表现的就是那种眼神的交流,长镜头的运用和唯美风格的拍摄。
人质的父亲牙医倪大红比杀手更冷,“我不要你幸福,我要你活着。
”杨坤老师的杀手角儿不错,他还是开枪打死了张默饰演的警察。
但似乎太没道义,想要财、物俱收。
孙红雷在最后的一次交易中的聪明才智简直发挥到极点,以至成功拿到那笔钱,然后毁了粉儿,他的死也早在意料之中。
不能接受的是,最后他没有扑向王珞丹,而是把藏前的钥匙给了倪大红……果真聊到此的话,真不该这样结束。
导演是边拍边改……张默这个警察实在不怎么精明,似乎有一身武艺竟还是落得惨死毒贩之手。
最后说说王珞丹,她在片中起初充当萝莉人质,后来成为人妻,是个善良的女子,片中有显示她怀孕了,却没有就此发挥,或者说没有明显的表现,这也不能说是她幸福的源泉。
她联系着人质父亲和毒枭,带给我们终极思考,幸福该怎样?
《边境风云》一部不勐而秀的站场电影。
文/牧云这已经是我看的第二部出现左小祖咒的音乐旋律的片子。
上一部是《最爱》,这次是这部《边境风云》。
可能是因为自己太喜欢左小的音乐,直接导致片中音乐随剧情出现时竟然有种莫名的激动。
于是,我看上了这部电影,它就像一位普通姑娘头上戴着的那朵野花,比美丽姑娘的装扮都要看着美丽。
对于《边境风云》里的那个世界,多么残酷。
电影一开头就渲染着一种沉重忧伤感,灰白色调的画面,黯淡的背影,人物表情把一种压抑感拉的老长老长。
那个世界,是那般的古怪,整个电影下来,所有的人物竟然没有一个姓名。
故事上,他是一个毒贩,绑架了她,后来怪蜀黍牵动的小萝莉的心,于是她爱上了他,他带着她亡命边境。
后来,他放弃事业,想弃恶从善,他和她一起逃亡,回到了她的父亲身边,最后他准备干完最后一票,结果被她的父亲出卖。
人性啊,善与恶,对于那个世界里孙红雷扮演的你,你是相当的古怪。
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你到底被唤作什么。
电影里,你和你的她诠释了一种真善美,可惜你们困在了恶犬群中,你亦是一条恶犬,野性狠毒,杀人不眨眼,但你怎么又有种发自内心的善良。
你好矛盾,在这样一个世界,你相当的古怪。
这便是电影的力量吧,又重塑了孙红雷以往的铁面狠心风格,但又有一种骨子里的柔情。
这部电影巧妙的剪辑让原本平淡的剧情多处灵光乍现。
开头出戏演员便悉数亮相,剧情却是电影后半段的一个小缩影,却也直接引出了人性对立点。
她处境其实很明朗,一心跟着心爱的他,无论天涯海角,只要在一起就好。
而他是个毒贩,头顶着的永远是一团乌云,似乎永无重见天日的时候。
而她的父亲现实到极点,一心想把女儿从他身边带走。
一方爱情,一方亲情,她该如何做?
记得吗?
她跟她父亲的一段对话。
她:爸爸,我现在很好,很幸福,难道这样还不够吗?
父:我不要你幸福,我要你活着。
她:我会活着。
…父:我理解不了。
她:你试着理解我,我试着让他做好人。
夹着在其中的是一种大爱无疆的亲情和一种无私无欲的爱情,对于这个世界,你好矛盾,一方是给予亲情的你的他,一方是给予爱情的你的他。
对于这个时间,你想当的古怪。
就在细微的曙光透过窗子的时候,啊,心上的人儿,快踏上亡命的征途吧。
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脯,你悲伤的望着爱情的时候也同时失望的望着你的亲情。
对于这个世界,你是不是觉得相当的古怪。
对于他和他来说,你都是他们的整个世界。
最终惨淡不堪,亲情的他让爱情的他牺牲了,他是否会望着爱情的他死前塞到他手里的钥匙感到愧疚?
他也许认为这是一场还债,他赢了一句“我不要你辛福,我要你活着”,可最终输了全局。
还好你们的古怪是一种美,是啊,多么古怪,拿古怪形容你们竟然是一种美。
对于这个世界,你相当的古怪;对于这个世界,你的她相当的古怪;对于这个世界,她的他相当的古怪。
对于这个世界,你们都太过古怪了。
还好,对于我,你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你的古怪让我潸然泪下。
——有一种幸运叫做命运使然,有一种不幸叫做最后一次镜头中的中缅边境,演绎了这样一段跨越十年的恩怨情仇。
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故事中甚至没有确切给出一个主要人物的姓名,我只好用演员的名字来代替。
孙红雷:毒贩,贩毒为生,十年前一次交易失败为求生绑架了牙医倪大红的女儿王珞丹。
十年后看破一切决意为了王珞丹离开这条道路。
王珞丹:牙医倪大红的女儿,被绑架后渐渐习惯了与孙红雷在一起的生活。
张默:缉毒警察,因为妹妹的关系偶然参与到缉捕孙红雷的案件中。
杨坤:毒品买家,一直是孙红雷的生意伙伴,时刻在躲避警察的追捕。
倪大红:牙医,王珞丹的父亲,十年前为救女儿不慎入狱,出狱后仍希望救回女儿并不懈地努力着。
故事本身其实并不复杂,寥寥数语就可以概括清楚。
重点是在电影本身,不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对每段情节节奏的掌握,都值得人们去细细推敲。
电影的段落分明,是少见的分章节形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插叙,倒叙的镜头,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风格特异的动作大片《杀死比尔》。
然而,《杀死比尔》中快节奏的动作场面在《边境风云》中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长镜头,以及场景、人物细节的特写。
大量长镜头的运用难免会使人产生压抑,紧张的情绪,这在章节一《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杨坤由于买卖毒品,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活,家门口的破旧灯罩里是他装的隐蔽摄像头,低调着装的杨坤在影片中从头至尾都没有露出过一个哪怕是伪装的微笑。
导演成功营造出了他这类人的生活氛围,低调、压抑、神经敏感,在刀口上过活的日子。
片中另一大亮点,是大量的细节捕捉,往往每一个镜头都有它独到的含义:破碎的灯泡、上面满是尘土的开关、习惯脱掉鞋子走路的兄妹、看似不合时宜的一句台词。
我们作为观察者,却无时无刻都在消耗着自己的脑细胞,想要推敲出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画面究竟是导演想向我们表达些什么。
影片中没有给出角色的具体名字,连对于他们背景的介绍也寥寥无几,只能从故事里为数不多的人物对白中推理出一个大致的方向。
例如缉毒警察张默,应该是父母双亡,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
因为在他的妹妹因为打架被拘留,张默把她领出来后,在张默的车上,张默对于妹妹的指责大声斥骂她,“我不管你谁管你?
”又例如孙红雷,不明原因地认了一个缅甸黑道大哥为干爹,通过影片所表现的细节,可以推测他必定有一个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是惨痛的童年。
王珞丹与父亲的那层隔阂显然是整个故事中最纠结,也最让观者难以理解的部分了。
王珞丹小时候被绑架出境,长大后当他有机会回到父亲身边时,她竟然选择了不去对生活做任何改变,而她的回答仅仅是“习惯了。
”由于这里很难让人去理解她的内心情感变化,就更加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其中的缘由:是因为爱情放弃了亲情?
亦或是她本就对于父亲怀恨在心?
而想要有一个答案,又不得不去关注导演给你安排的一个又一个细节,这就构成了片子对我们吸引力的一个架构,不管它展现给你看的是什么,都要你自己去用脑袋想。
在我看来,对于王珞丹内心情感变化的路线有三个大点可抓:一是王珞丹测孕后知道自己怀上了孩子;二是第二章《往事》中倪大红在工作时对着门外焦急等待的小女儿王珞丹发出一声不像是为人父的大喝“马上就好!
”;三是重逢后的王珞丹对父亲说,“现在的母亲也是他(孙红雷)在照顾。
”由此可见,王珞丹对于绑架自己的孙红雷的爱,必然是原因之一,但说她怀孕的镜头只此一个,所以应当不是主要原因。
通过她与父亲的言谈,不难推测王珞丹的父母早在十年前就离婚了,而王珞丹跟着父亲住,或许是父亲对于小时候的她并不是那么关爱。
因为当时在玻璃门外看着父亲工作的王珞丹一言不发,完全没有那个年龄的小女孩儿应有的活泼。
所以王珞丹难免对自己的父亲有抵触的情绪。
这当然都是我结合故事本身的一些推测,说不得就一定是对的。
《边境风云》的宣传海报上打上了“中国版《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标签,显然是想借这部成名的法国电影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边境风云》不论是不是以我的眼光看,都无疑是一部出色的电影,但一打上这样的标签,就难免会让人拿它和《这个杀手不太冷》作比较,反而容易让人忽略了电影中独树一帜的部分。
立意上,我倾向于这是一部关于抉择与人性的电影。
故事由于叙事手法的关系,给观者的惊喜不断。
冗长低沉的钢琴伴奏时不时就跳出来随风飞舞一段,但这风究竟把剧中人的人性吹向了哪一边,却又很难一个一个抽丝剥茧的分析。
其中前后反差最大的莫过于孙红雷了,他完全是一个正邪位置的对调。
几乎是从他出现开始,就不停在自己人性的边境来回抉择。
从最开始绑架王珞丹,他的内心就在挣扎,杀,还是不杀?
在自己搭建的教学楼因工头偷工减料而倒塌,造成八个学生丧生后,他在思考,继续贩毒,还是金盆洗手?
在他联系了杨坤决定进行最后一次交易,洗手不干时,面对王珞丹劝阻,他又何尝没有纠结,去,还是不去?
在最后,孙红雷被警察击毙在机场,临死前,他偷偷地把藏着现金地方的钥匙,偷偷交给了王珞丹的父亲倪大红,他又何尝不知道,他的这个下场,是倪大红和警方联手的结果,但最后,他放下了芥蒂,放下了仇恨,只为完成一次蜕变。
为了王珞丹,也为了他自己。
缉毒警察张默,无疑为故事的结尾更添悲剧色彩。
他之前来到倪大红的家中告诉他,当年他孤身前往缅甸营救女儿时,鞋上窃听器的接听员听出了那是放鞋的声音,推测出他并没有被孙红雷杀掉。
后来那个接听员也很后悔当时把这件事告诉警察,致使倪大红运毒被抓,没能救出自己的女儿。
张默随杨坤来到交易现场,孙红雷一眼便看穿了他的身份,他古井无波地说了这样一番话,“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后就洗手不干了,放条生路,行么?
”我当时几乎就听到了来自于张默内心深处的强烈挣扎。
但是作为警察,张默无奈之下拔枪相向,就如同《无间道》中梁朝伟在天台用枪指着刘德华的脑袋,无奈吐出了一句,“我是个警察。
”不同的是,张默一句话都没说,但他内心的强烈波动都被观者看在眼里。
杨坤是个杀手,心思缜密,冷血无情。
最后他拿出孙红雷藏在毒品箱子里的手枪,一枪击倒了张默,转而把枪口指向了孙红雷,“你可以走,钱留下。
”孙红雷给了他机会,就像他给了张默机会一样,可悲剧终究是发生了。
在道义与贪婪间的抉择,杨坤心中的天平,还是偏向了后者。
杨坤,扣动了扳机,却惊讶地发现枪里已经没了子弹,唯一的一颗子弹,他用来击倒了张默。
一切,都在孙红雷的掌控之中……有一种幸运叫做命运使然,有一种不幸叫做最后一次。
这三个人,终究没有逃出悲惨的命运,孙红雷的这最后一次,也因为死亡而画上了句点,他被警察击毙于机场大厅。
抛开这三个主要人物。
故事中有太多的场景都值得观者去深入思索:当张默的妹妹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与合唱团的另一个人扭打在一起,合唱团的其他人竟然依旧低头唱歌,甚至没有抬头看她们一眼,视两人如空气一般。
这镜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发人深省。
还有在孙红雷决定洗手不干,派手下去找杨坤进行最后一次交易的时候,手下告诉杨坤下个月不用来了。
正是杨坤最后那一句“为什么?
”成了孙红雷的手下决定干掉孙红雷,自立门户的导火索。
故事发生在中缅边境,其实也发生在每个人人性抉择的边境。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在自身安全、仇恨,甚至是金钱面前,有些东西似乎竟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
但面对命运,千万不要放弃挣扎,纵使面对不幸,也要挣扎着活着。
无感
杨三十二郎的表情很僵硬啊~
大佬孙红雷
瑕疵不少,电影只值三颗星,但在烂片成堆的国产片中能够依着自己的性子和思路砸出这样一个故事,抖出这样一种风格,就值得再加一星。以往绷着个脸唱《无所谓》的杨坤在电影中真是令人眼前一亮。
好文艺。。但是剧情还行吧。
作恶就是在自掘坟墓。无论本性再善,作恶就是作恶了,片中出现和尚念经的场面,寓意着因果报应,不属于自己的永远也得不到。故事太简单了,全程尿点颇多。
某人说还不错 就看了下
张默应该学《无间道》,关键时候反水,淡淡说一句“对不起,我是毒枭”。小萝莉10后长成王珞丹那样,养她的孙红雷是怎么做到的?至于杨坤不错,32场不仅是全国巡演,而且弄到中缅地区了,全球巡演指日可待...
国产片里的上乘之作,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孙红雷的眼线雷到我了
净顾着装逼了
这叫什么?斯德哥尔摩症!!叙事方法太NB了!节奏虽然缓慢,对白虽然不多,但是每条线都讲的精彩!超出期望值了!准备再捋一遍~另,有32场演唱会的杨坤同学忙里偷闲演的还不错嘛~
最尾果度使唔使咁傻嗨,差佬直接就拿过个袋啦。刻意铺排后面。。
属于近几年国产还不错的电影,但模仿的痕迹较重,也不能引起太多的思考。
7分 摄影、音乐、表演以及结构都挺稳扎的风格类型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恋情养成记,丰富性可以秒杀很多港产警匪片。 篇章结构里部分的节外戏或许也可以算人物立体化尝试,鞍山书记+忧伤的老板+政治不正确的枭雄结局当然都是值得欣喜的。另外还有大理国的孟秀车站。
逻辑硬伤不少,不过显然是用心之作,可能是为了通俗易懂,也可能是为了拼凑时间,学昆汀式的章回体叙事,却前后衔接的过于冗长拖沓。在烂片扎堆的国产里也就是思路没乱的仅仅把故事讲清楚了,豆吹们一个个拼命好评让人倒胃。另王珞丹居然整部戏全露着额头,又加深了对本片的反感
with pp老大不是想不当就能不当的
就那么回事吧
片尾曲,王韵壹
熊猫推荐的,结果感觉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