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教给她的更多的是身体的自由 她裸泳 滥交 射击.在老男人Patrick身上.她感受到了亲人给不了的某这种存在感 尤其是他喜欢打着欣赏与尊重的幌子利用她 其实玛莎真的是一个Tutor么 不 她更符合姐夫口中无一技之长的人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久 也至于她部分地失去自我 她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归园田居般的Exist而不是和姐姐一样过中产阶级的生活 但同时 她并没有失去良知 以至于她和姐姐生活在之后不断地被回忆的碎片折磨 同伙们抢劫和杀人给她带来深重的羞耻感 她内心深处知道Patrick的行为是错的 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帮凶 害着下一个跟她一样的年轻女孩 她缺失的是亲人的爱和尊重 她无法忍受邪教的控制 找到了从不联系的姐姐 可后来当姐姐一家要送她去医院时 她又开始怀念过去被控制的生活 她强烈地挣扎着 可最后的结局也只是从一个深渊被推向另一个深渊 没有人懂她真正经历过什么其实她只是需要关爱姐姐虽然爱她,但是缺乏真正的尊重。
我也觉得她姐姐像她说的“will never become a good mother"。
画面和光线有种清新而不加修饰的美,如同女主角迷离而不食人间烟火的眼神。
虽然女主角比较稚嫩,但已具备了年轻时斯嘉丽.约翰逊的范儿。
John Hawks功力很深,特别是那句”U r my favourite."Chills me.电影总体来说给我《可爱的骨头》差不多的感觉,冷峻深刻中带点小清新。
Sometimes, I really can't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munism and religions. They all brainwash you, and prevent you from critical thinking. As an individual who was brainwashed by Communism, I deeply dislike the way religions work. Just watched the movie Martha Marcy May Marlene. Martha is a girl who was brainwashed by a group of sick people and forced living with them for a year. When she returns to the normal world, she finds difficulties to adjust herself in. So I'd rather to be a free thinking individual with no religious belief instead of brainwashed by religion. BTW, this movie is highly recommended to people with strong religious belief.
因为这看上去多少还有点发展。
我想了想,还是点了“有关键情节透露”。
虽然,情节这种东西在这部电影里是否存在,是一个疑问。
进电影院的时候我还是满怀期待的。
我之前忍住没看剧情简介以及相关影评,只是听别人形容说这是psychological thriller,以及女主人公是逃出邪教的,所以我幻想了紧张的情节——应该有精分吧,肯定有精分吧,我看着片名,对自己说道。
我必须承认电影在Martha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切换做的相当不错。
我很喜欢这种瞬间毫无痕迹的变换,很利落舒服。
因此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仍然是满怀期待的,期待后面的情节展开。
可是最后只是不了了之。
我倒不觉得电影必须要有多跌宕起伏的情节。
很多时候,只要人物足够吸引人,就光看看他们的互动也很令人满足。
但是我觉得,如果仅仅是靠人物支撑电影的话,到最后人物本身必须发生某种改变,否则,情节人物都没什么太大变化的话,我还去看电影干嘛,直接去关心周围人的八卦算了。
电影应该贴近生活——意思是它必须表现出某种人性,但是它不能是生活的完全复制品。
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Martha Marcy May Marlene》不能说是情节平淡吧。
毕竟是少女误入邪教组织,被强奸,还目睹了杀人。
但是整部电影都以一种恍惚的腔调把这一切讲出来,刻意抚平了高潮。
叙事并不是它的目的,它只是想表现一种疏离茫然的情绪。
到了最后,你完全不知道Martha的过去和未来,她只是漂浮在这电影中的一个飘渺的存在。
今天又重新看了遍《双面玛莎》。
第一次看是因为被海报吸引,第二次,则纯粹是因为电影本身。
其实这部片主要讲的就是一个逃脱了邪教的女孩儿之后的生活。
可是邪教的印记太过深刻,以致于玛莎经常把现实和过去的虚幻相混淆。
不过也正因为此,我们才了解到玛莎这一两年来的生活。
电影虚化了事情的开始和结局,包括玛莎为什么会误入邪教,或者她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相反,电影强调的是玛莎的心理和经历。
最近看了部心理学的书,里面碰巧也有讲邪教的章节,并且提到了邪教的几个常用手段。
神奇的是,电影里也有共鸣。
一、隔绝的世界 玛莎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庄园,白天做点农活、聊天、唱歌,晚上休息。
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世界,自给自足。
在邪教的那两年中,她甚至没有跟她姐姐联系,即使她们都住在纽约,即使她姐姐结婚了。
正是因为隔离,就算她们行为诡异,也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
所以穿的衣服很不伦不类,所以习惯每天只吃一餐,所以游泳的时候不穿衣服。
二、屈辱的入教仪式 电影里并没有明确的入教仪式,但是女教徒在真正加入组织,应该是算做被弓虽暴之后。
其实最开始女孩儿们的反应都很正常——哭泣。
可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资深女教徒,说:我们不能这么自私,只想到自己,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的。
于是玛莎笑了,和那个宽慰她的女教徒笑成一团。
自我辩解总是很能起作用,尤其是当其他人都一样的情况下,一件明明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突然就觉得理所应当了。
三、鼓励 刚刚进入庄园的时候,帕特里克(邪教头子)为她写了一首歌,一首只属于玛莎的歌。
其实大家都会从新教徒成为老教徒。
玛莎呆久了,新教徒的安抚工作就是她的了。
这时候,她的角色是teacher和leader。
自豪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他们便更信奉着组织。
四、温水煮青蛙,不断挑战个人底线 帕特里克真的是个很有计划性的人,懂得怎样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接受自己的“另类”价值观。
当他教大家射击,先是从射击玻璃瓶开始,再到杀死小动物,大家都觉得新鲜刺激。
于是他又带大家去偷窃甚至杀人。
好在玛莎还是有自我底线的孩子,她心里终于产生了怀疑,最终产生了逃跑的念头。
那么其他人呢?
没有。
教徒们似乎都觉得这是正常的。
当时玛莎跑出来,是有人追了出来的,却没有把玛莎带走。
除了因为周围人太多,我觉得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他们有把握玛莎最终还是会回去。
显然,他们的把握是最后得到验证的。
改变了玛莎所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她与外面正常的世界格格不入。
玛莎也曾想过放弃,也曾给邪教打电话。
可是在电话打通的那一刹那,玛莎犹豫了。
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没有多说一个字。
片子的基调无疑是压抑的,可是却从中看出了阳光的部分。
不得不说玛莎对改变自己做出的努力,也不得不说姐姐在玛莎生活中的重要性。
虽然姐姐对她的事情一无所知,虽然姐姐最终也没有成功地帮助玛莎摆脱邪教的阴影而不得不求助于医院,可是玛莎靠姐姐的帮助才让她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是姐姐将她拉回了现实世界,教给她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告诉她应该穿漂亮舒服的衣服,游泳的时候要穿泳衣,要注意私人空间,要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等等。
正如片名:Martha是她本名,Marcy May是邪教老大称呼她的名字,Marlene是她邪教接电话用的名字。
中文译名双面玛莎也挺好,因为电影不仅想展现的是邪教和人性的斗争,也有玛莎自己内心的挣扎。
电影其实说了挺多事。
1。
为什么活着。
为了自己?
为了别人?
2。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样算近,怎样算远?
marcy may无法判断和周围人之间的距离。
而她姐姐就可以了么?
她姐姐其实只是麻木的活着:将希望寄托于一些事,将不顺心归咎于另一些事。
但是麻木的活着要简单很多,而且不会受到质疑。
3。
宗教。
国内兴起的基督教团契其实和这个农园所抓住的人性的弱点是一样的。
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如果一个人(更有效的是一群人)拿起吉他,为你弹一首歌。
你所感受到的那一丝温暖绝对会让你找到归属感,并愿意奉上自己的全部。
4。
I don't need all these things,如 Into the wild里所说的那样。
可是如果没有了这些things,结果就是要么寄人篱下,要么回到农园。
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么?
介于这两者之间的。
marcy may能不能找到电影中没有给出答案。
反正我至今还没有找到。
《双面玛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曾入围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影片在圣丹斯公映后备受好评,被认为是2011年的《冬天的骨头》。
年轻女孩玛莎(伊丽莎白·奥尔森 Elizabeth Olsen 饰)曾误入邪教,被教主帕里克(约翰·哈克斯 John Hawkes 饰)洗脑,并以宗教仪式的名义“被强奸”,好不容易才逃脱邪教控制得以脱身。
随后她找到姐姐露西(莎拉·保罗森 Sarah Paulson 饰),和姐姐与姐夫泰德(休·丹西 Hugh Dancy 饰)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对过去失踪时发生的事闭口不提。
在日复一日的看似正常与平静的生活里,玛莎努力忘记不堪回首的过去。
但邪教组织的生活如噩梦般在玛莎脑海里挥之不去,她感到恐惧和不安,甚至开始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
我并不认为电影仅仅描述了一个精神分裂的者个人的困境,相反,导演试图通过玛莎让我们看到社会另一面,一些边缘人群甚至是我们所有人的生存困境。
影片远远不是“西方人对共产主义的浪漫想象”,相反,影片无关主义,有关人心。
片中的所谓“邪教”组织,实际上并不罕见,无论是在欧美那样的发达国家,还是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类似的组织都在一些我们不易发现的角落里生根发芽着。
这些角落也许不会离我们很远,就像片中的玛莎和姐姐,农场和别墅,同在纽约的不同区域,仅仅相距3个小时的车程,各自的景象竟然已经是彼此无法想象也难以理解的了。
然而正是因为它离我们如此之近,又如此容易被我们无视,它才更应当被我们关注。
类似的“农场”在我们这里更是不胜枚举,只不过他们伪装的更加难以辨识,甚至远远超过西方人的想象。
他们难以想象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会积极投身到坑骗亲友的“加盟直销”中去,又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年人会哭闹着要求自己的儿女去购买那些昂贵到令人发指的“保健床垫”和“灵丹妙药”,他们更不会明白为什么在强震当天的成都,疯狂的购房者依然将楼盘的开幕式挤爆(身在成都的房地产行业的朋友向我描述这样的情景时,我不禁哑然)然而仅仅这样还不够疯狂,各式各样的“农场”甚至明目张胆地走进我们的校园,早年间风靡一时的“行走学校”,别具一格的“网瘾”治疗,甚至是常年在全国各地走穴的“感恩教育第一人”(名字就不提了)。
他们或多或少都以“农场”式的浅吟低唱或集体生活,推销那些在道德上看似无法质疑的观点。
是啊,商业社会,每个人谋求个人的利益无可厚非,况且以这样方式来牟利无比简单。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在我们这里不仅合法合理,甚至还是很体面的——比搬砖出卖体力要体面不知多少倍。
影片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玛莎深陷其中而无法向他人诉说,哪怕是至亲的人,并不是因为她的软弱或者麻木。
她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是渺小而孤独的。
她甚至已经强过很多人,至少她知道要逃跑。
反观我们自己,又有多少人明白要逃,甚至有多少人觉察到了异样?
依然记得高二那年和全校的同学还有家长一起接受“感恩教育”,巨大的操场坐的满满当当,“第一人”幽默的谈吐,深切的说理,动人的演绎,让无数家长和孩子流下眼泪,孩子们当面给父母下跪,“反省”自己“虚度荒废”的年华。
场面摄人心魄,让人恍如隔世。
那样的环境里,每个人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只剩下服从和自责,哪怕是再乖巧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犯了世界上最深重的罪行。
诚然,这样的教育并不是像影片中那样宣言暴力和残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有了这样让你放弃思考的环境,他想要告诉你什么,便有了无限的选择余地。
那天的全校大会结束后,我和父亲回到家里,默默地坐在餐桌前,在家做饭的母亲走过来想听听我们父子两的感想。
然而我们什么也说不出来。
母亲说,这样的讲座好,以后应该常办,独生子女就不知道珍惜感恩。
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怎么也说不出来。
因为我明白,感恩没有什么不对,而且我也从来不质疑感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究竟是那里不对呢?
我看了眼父亲,想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烟瘾发作的他,正坐在那里吞云吐雾。
而透过烟雾,我从他的眼睛里,却只能看的到和我一样的迷茫。
很多朋友认识伊丽莎白·奥尔森,是通过“绯红女巫”这角色,2015年在影片《美国队长2:冬日战士》中,她以彩蛋的形式出演“绯红女巫”,结果成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此后她先后数次在漫威电影中出演这个角色,让她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打开了知名度。
作为80后演员中的优秀代表,奥尔森虽然2011年才开始接拍电影,但是作为童星出道的她,却有过在百老汇舞台表演的经历,这也为她的演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说到她真正意义上作为主演出现在电影中,还要追溯到2011年的《双面玛莎》。
这是一部在当年获得广泛赞誉的作品,也让奥尔森的演技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影片由肖恩·德金执导,伊丽莎白·奥尔森、莎拉·保罗森和休·丹西主演。
片中奥尔森出演一名因意外加入邪教组织而深受其害的女孩玛莎,邪教的组织者利用洗脑的方式,误导参与者的思想,扭曲参与者的价值观。
对邪教组织产生怀疑的玛莎趁机逃离组织,并住到姐姐家中,却不知长期受到邪教组织影响的自己,无论是思想还是言谈举止已经是非常难以融入到正常人的生活中,同时曾经遭受的噩梦般经历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她。
据导演自己说,影片的灵感来自于真实事件,曾经一名生活美满幸福的女子,因为意外加入邪教组织,最终走向自杀的不归路。
在我们看来,邪教组织固然可恨,但受骗的参与者就显得受害惨重了。
奥尔森在片中显示出了不俗的演技,双重人物角色被她演绎的非常到位,一方面她在努力摆脱邪教组织的束缚,使自己回归正常社会生活,一方面惨痛的经历,在她的心中留下了不可修复的伤痕,导致她思想消极另类,内心担惊受怕。
影片被打上惊悚的标签,但整部影片却并未出现惊悚镜头,有的只是从零散的镜头中隐约可以感受到邪教组织的可怕和带给人们的惊悚感觉,尺度有些大,仅此而已。
所以该片更可以看作是一部文艺片,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披着惊悚外壳的文艺电影。
所以该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缺乏了商业气息,当年全球票房也仅有477万美元。
不过奥尔森凭借本片还是获得了第16届佛罗里达影评人协会奖突破电影人奖,也算是对她本人的极大肯定,同时导演肖恩·德金也凭借本片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END】
这片子深深震撼了我 一个无助的 绝望的女孩 边缘徘徊着 然后一群看似善良的人们接纳 关怀了她,但更可怕的深渊等着她!。。。。。。。。
我讨厌最后的结局 不管最后出现的人是玛莎幻想的也好,真实的也罢,它时刻提醒着我们 你曾经做过的噩梦会一直如影随形 ,,,这种强烈的暗示太他妈可怕了!!!!!!!!!!!!!!!!!!!!!!!!!!!!!!!!
印象中从没看过这种题材的电影,无论中外,也许是这种东西拍得太戏剧化,还说不定真会令人悟入歧途。
作为处女作,导演完成得相当不错,找来的女主演也是首登大银幕,令人惊艳,只因这个角色的难度非常高,不论是行动展示或内心戏,都近乎于Naomi Watts在《穆赫兰道》的表演。
其次,导演利用现在/过去的双线结构,编织出一个极其黑暗、令人心碎又不安的故事。
回忆/梦的场景穿插得天衣无缝,又不会让观众莫名其妙。
最后,导演对这种故事里“坏人”的描述没有过分的戏剧化,基本上秉持着客观冷静的旁观。
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这种题材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带有倾向性的情绪或态度。
对于初出茅庐的导演,仍然有不少有待进步的空间。
每次出现农场的场景,总会恰如其分地冒出阴森恐怖的配乐。
这种提示只要有一次哪怕就够了吧!
但不知为何之后这恐怖之声络绎不绝,导演是担心观众看不懂吗?
还有最严重的问题:到底女主角当初是怎样进入到农场的,交待得很少。
也许这并不是导演想反映的一点,但在我看来,动机才是最主要的,模糊不清的起因对观影效果打了点折扣。
当然,最赞的还要数那个让人浮想连篇的开放式结尾。
无论是怎样的解释都似乎合情合理,但却给女主角的命运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
这也许就是影片要表现的主题了。
“she is just a picture,lives on my wall。”
简直像是专门拍给新人练技术的。关于邪教,给出来的东西比1Q84还少;关于教徒或前教徒的描述,也不具备什么建设性。
太不够大胆了,可能导演心不在此。。。。。结局也太随便了。。。囧
信仰既强大又可怕
邪教害死人啊,女主身材真好啊
除了摄影不错外,很有硬伤。
又不是很喜欢奥尔森我到底为什么看这么难受的片。。。结局也太糟心。。。。以及豆瓣上为什么总是有中国人用英语来写短评啊阿西吧。。。。
确实很有冬天的骨头的范,从腔调到男女主的结尾
圣丹斯最佳导演,果然是非常诡异而又美丽的摄影啊!我非常喜欢,用光也太大胆了,直接自然光,用剪影什么的,女主角或许不是那么出众的美丽,但在镜头里面太摄人心魄了。演得也很不错,NYU的学姐(妹?)。。双线叙事倒不少见了,但确实很震撼,四星半四舍五入啦!配乐不多,但里面那首歌很好听
邪教渗入
叫傻逼闹心记更好,两星都给玛莎的肉体。
看之前以为是1Q84类似物,看完觉得更像迷失东京。双线叙事又故意营造相似感和摄影是两个亮点;但是致命缺陷是在矫揉造作和乏味的叙事下没有引发人共鸣的任何点,所以总体还是失败之作。
无感=无聊
实在刻意啊,但看在女猪脚份上,还是可以加一星的
女主角身段不错,故事很无聊,豆瓣简介太不靠谱。
在评论中看到一句话,很适合用来总结这部低调的、少人知晓的独立电影:“被艺术化了的纪录片。”martha像受惊的小鸟一样,太美了。
压抑与迷幻。世界上有多少人面兽心的家伙啊、、、
这位奥尔森妹妹表演超惊艳!!!镜头太美太安静了,开放式结局让人寒毛直竖,很喜欢啦。
真心崩溃 整个就一神经病
Liz Olsen 极简风格表演的杰作。Less i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