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老渔充满智慧,处事从容不迫。
连死时都那么安详。
但是还是让女儿伤心了。
原因是女儿虽然怨过他,却是那么的想让他陪伴着自己。
世事艰难,命运无常,唯于智慧与爱值得品味智慧的父亲角色印象深刻的有三个,老渔算一个,还有《Meet Joe Black》里Hopkins扮演的,还有就是《名侦探柯南》(呵呵,不是电影了)里小兰的爸爸(那个怪老头)
《我和爸爸》不一样的父女情。
爸爸永远是爸爸,亲人才知道亲人的好。
叶大鹰扮演的爸爸,看似个老混混,可是心里对女儿的爱是最柔软的一块。
父女像朋友式的相处,心里互相关心,但嘴上永远带着刺。
老爸看男人的眼光也很毒辣,那个学生时代的男盆友,酸文假醋,以为可以依靠,但是感情变了,人就是陌路。
一直以为,真正相濡以沫的夫妻很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子女的亲情往往是更血脉相连的。
那是一种血亲。
其实能够真正彼此依赖,相濡以沫的,才是亲人。
电影开端通过远镜头一边描写父亲,一边叙述我对父亲的印象,不漏声色地描写我和父亲的关系,面对从未照面的父亲,我总是满腹心事,一言不发。
随着父女有了沟通,父女关系有了缓和有了感情。
这都很好,但是父亲入狱,从未去看望父亲,也没有纠结去看望,这感情表现的不通畅。
父亲出狱,我要结婚,然后离异带着孩子回来,对爸爸的感情表现得很混乱。
我是爱爸爸的,又恨爸爸经常混世出事,又担心着。
总感觉后来没有表现出来。
编剧:徐静蕾导演:徐静蕾上映:2003-09-10不知道为什么,在豆瓣上,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并不那么高。
我倒是喜欢得很。
也许是对老徐长久以来的一种好感,她是个聪明的女孩,更可贵的是智慧。
这是她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而我直到现在才在网络上看到。
其实更早地看到的是她的《梦想照进生活》,很奇怪的是,在豆瓣的评价同样并不那么高。
天晓得国内这些愤青是怎么想的。
挺不愿这么称呼一个女孩子的,不管那人的真实年龄多大,也不希望这样把她给叫老了。
其实很多时候,有些人总能让旁人感到活了和热情,这样的人是不会老的。
只是徐静蕾总这么称呼自己,包括在她自己的博客上,也是如此,看样子便也只能“客随主便”了。
一个混蛋的老爸,一个糊涂的女儿。
这是一部说不清道不明的电影,当然,如果用中学语文的中心大意来说,其实也很容易归纳。
只不过一旦说了,便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小鱼的身上不难看出老徐的影子,一样有一点儿“糊涂”,却那么坚强,在一个看似柔弱的外表之下。
当然,这只是一种揣测,毕竟对于老徐的了解也仅限于荧幕。
但我愿意这么以为。
在饭桌上的那段,对于突然听到女儿出嫁的消息而冷嘲热讽的这个混蛋老爸,却在这种时候说出这么一段话,让人动容不已;而最后,小鱼默默躲在门里,听着老爸在深夜独自溜出去,默默地抽着烟,“别让我恨你一辈子”。
谁都知道,她恨不起来的。
这许多事情,一老一少,两个人都默默地知道,默默地感觉得到,可谁都不说。
中国式的父女之情,如是。
2010年4月18日弗择
他是想在中国当思想家吗?
你能别这么说他吗?
我们在一起好了三年,除了我妈,我就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
是,他没钱,挺穷的,人长得也一般,可是他对我好,我需要他在的时候他都在,我们才是亲人呢,你懂吗!
你妈就是这时候结的婚,可是最后呢。
我结婚不为了什么,我没觉得结了就好了,也没觉得结了就糟了。
这我就放心了,其实这世上谁都靠不住,最后只能靠自己。
感情最后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你知道吧?
你相信有不变的感情吗?
我相信。
行,你这年龄应该相信点东西。
早结早离,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就趁早。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
数这种看起来最可怕最吃不起亏了,你将来要是跟他吹的话,会有麻烦的,你得慎重点,他要什么就都给他,他要是跟你吹问题倒不大。
你走吧。
最后,但愿我说的全都是错的,你是个例外。
请你姨和你姥姥吃顿饭吧,她们还没见过这孩子了吧。
到了人家礼多,既然去了就坚持到底,见了人家老人,嘴也甜点,眼里有点活,不会干的事呢也别强努着,再给自己闪着。
哎,真舍不得你给人家当媳妇儿。
最没辙的时候,还想着你有个爸爸,我会为你做任何事儿。
记住了,你也一样,好好活着。
父爱的深刻大多藏在心底。
玩世不恭不能证明他对子女的关爱不足够。
影片中的父女因多年的分离相处起来更像朋友。
他们彼此角力,言语抨击,经历生活的动荡和变故。
父亲依然默默守护。
故事的讲述如此生活化,看到某处我也会有局促不安的感受,因为它与我的彼时重叠,直窥内心。
但片中的父亲再多的游戏人间,自己的生活一片混沌,也从未放弃过对女儿执着的保护。
影片的结局残酷,他宁愿让她恨着,也要去为女儿和外甥女的生计而重操旧业。
父亲的伟大就在于他可以用生命去守护子女。
父亲角色刷新了惯常的说教模式,同女儿一起叛逆和玩乐,却饱含温暖和关爱,没有人可以不羡慕和感动。
老徐的导演能力实在比主演能力好太多。
电影中的父女,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开始共同生活的。
因为主角少女小鱼在父母离异后,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本身对父亲的印象也仅仅在照片上在偶尔提到父亲的名字里,而母亲的突然离去,使得她选择了和这个很陌生的爸爸共同生活。
她们之后将在一起互相适应对方的生活,熟悉彼此的习惯。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父亲,听起来是一个公共名词,我们会联想到一些有血有肉有责任充满慈爱的人物。
而影片中的父亲,却是一个反传统意义上的父亲,他离婚后开了酒吧,纵情欢乐享受生活,在酒吧容留她人卖淫,至此被判入狱,出狱后仍然玩世不恭。
由于从小女主人公处在单亲家庭的生活中,所以在母亲去世下葬时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从外表看来她都基本没有什么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在葬礼上都没掉一滴眼泪。
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是和她从小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成长分不开的,没有安全感。
所以用冷漠来武装自己。
在单亲家庭中,过早的接受了成人行为。
这种人为的成熟,给她本身造成了很大的压抑。
在她慢慢和自己父亲建立起来默契和情感之后,有一次失声痛哭,看起来没什么理由但是实际上是长久以来内心的渴望和挣扎。
家庭的破裂造成的家庭关系失调,是造成人格缺陷的很大原因。
心理学上说过,单亲家庭的女儿,由于她的女性特质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在她成长为女人之后就会变成全副武装的女战士,为了对抗不负责任的父亲,她会用父亲应承担的女性责任武装自己。
这种伪装的男性特质充当了女人自我保护的炮弹,它是女二用来对抗痛哭的盔甲和盾牌,这种痛哭源于父亲的抛弃和拒绝。
一方面她把外部世界挡在心灵之外,另一方面也使她内心情感无法释放。
全副武装的女战士在表露女性温柔方面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她远离与男人之间的健康关系,同时也远离了她被创造时所应享有的完整生活。
父亲给予的东西会影响女儿对自己的感情和其他男人的关系,如果父亲没用给予,那么也同样影响着女儿。
原载:《电影文学》2004年第9期。
《我和爸爸》获2003年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影片获此殊荣的原因之一,是它既表现出新生代电影非常个人化的“作者电影”的鲜明特色,又在寻求着常规之变,塑造了一个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先例的另类父亲。
集出品、制片、编剧、导演和女主角于一身的徐静蕾说:“以前我们一说亲情的片子就一定是哭啊,然后呕心沥血,父母都是严父慈母什么的。
其实父亲也是人,也是十分丰富的一个人·····但被好多艺术作品给概念化了,所以我要拍一个很丰富的父亲,他的优点特别突出,他的缺点也特别突出。
” 影片中的父亲既不同于第五代电影中“被弑”的父亲:专制、暴戾、腐朽,往往将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子辈的痛苦之上。
也不同于李安“父亲三部曲”和新生代电影如张扬的《洗澡》中那个代表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可敬父亲,那个“父亲”在中国的惯性语境中,总是以一个性格匮乏的“背影”(如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一样)式形象出现,含辛茹苦,严厉而慈爱。
而在《我和爸爸》中,一个女儿心中没什么概念的“爸爸”从天而降,又突然消失,在即将淡忘他的时候,他又闯入女儿小鱼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方式,爸爸当然没办法成为小鱼的生活支柱,更不能让小鱼情感上有温暖的慰藉,既可鄙可怜又可爱可敬,这是一个被完全颠覆了的非传统的父亲形象。
《我和爸爸》作为新生代电影的又一个常例 在题材选择上,如果说第五代导演选择了历史的边缘,那么新生代(第六代)导演则选择了现实的边缘,他们的很多作品涉及到当代社会的边缘人:如摇滚乐手(管虎《头发乱了》、娄烨《周末情人》)、无所事事的闲逛者(张元《北京杂种》)、吸毒者(张扬《昨天》)、妓女(王超《安阳婴儿》)、小偷(贾樟柯《小武》)、行为艺术家(王小帅《极度寒冷》)、黑社会老大和混混(王超《安阳婴儿》)、同性恋者(《东宫西宫》)、哭丧婆(刘冰鉴《哭泣女人》)、打工仔(王小帅《十七岁单车》)等,他们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拒斥正统的文化秩序和道德规范、漂泊无依。
孤独苦闷、情感混乱迷茫。
这些人曾在中国电影中多次出现过,但是过去的作品在将正面的、主流人物美化的同时,也将这些人简单化和脸谱化了。
80、90年代的第五代导演作品中,虽然对边缘人人性的复杂性做出过一些剖析,但这种努力远没有新生代做得这么深刻、尖锐和彻底,新生代以悲天悯人的现世情怀对这些为主流所不容的人的境遇进行了展示,这是别一种眼光和审美观照。
他们从正面的客观角度,对其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困惑给与了深深的同情和人文主义的审视,以一种民间的姿态彰显了中国人当下生活中被主流意识形态遮蔽的弱势群体的本真状态。
《我和爸爸》中的父亲老鱼显然是一个新生代导演们着力表现的角色——边缘人。
父亲在与母亲离婚后就从小鱼的记忆中淡出,母亲已把小鱼养大时却突然丧命于一场车祸中,然后陌生的父亲就进入了小鱼的生活中。
小鱼对他开始时就很生疏和冷漠,读高三了心中还没有整体的父亲形象,只是一些模糊的记忆残片。
小鱼的小姨对老鱼也不十分友善,要小鱼跟她去学,怕在老鱼的影响下考不上大学,即使未来的女婿也对他没有起码的尊重。
老鱼和人合伙开酒吧,以容留妇女卖淫罪被监禁三年……通过赌博得到大笔的钱……他之所以在小鱼读中学了还对他很陌生,甚至一见到小鱼就赶忙走开,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问题爸爸”,痛恨其生活方式,而离异的妻子又不让他和女儿接触。
新生代导演将目光转向另类人的生存,在他们的作品中,这些人身上千夫所指,人人得而唾之甚至诛之的罪恶和毒素被解构和颠覆了。
如果说第五代导演使原先二元对立的敌我关系变得模糊和不再径渭分明(如《一个和八个》中的土匪和共产党员等),那么在新生代导演的作品中,二元对立黑白分明的好坏关系被彻底瓦解了(如《小武》中的小偷和警察等)。
这反映了新生代对世界的看法更为宽容和通达,对生活的理解也更为多元,对上一辈人无法容忍的价值观开始以见怪不惊的态度去承受和容纳。
老鱼为主流社会所不齿,他老犯事儿,使父女关系总处于动荡中,从而给女儿带来了莫大的烦恼。
小鱼对爸爸这么说:“我不要你有钱,你一有钱就要出事儿。
我不要你有钱,我只要你安生地呆在家里,一直在,天天在,这才是家,你懂吗?”老鱼最终为了让女儿和外孙女过上舒坦的日子而选择了依靠赌博来赚点钱的方式,而使自己再次陷入“麻烦”中。
但这个“问题爸爸”乐观、开朗、豁达并且热爱女儿,显然在女儿和观众的眼里不是一个大奸或大恶之人,不但让人同情和怜悯,在某种程度上还显得特别可爱和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另一方面,在电影的美学风格上,新生代电影背离了第五代的宏大叙事和对民族寓言的讲述,着力于用纪实的手法、启用非职业演员、以个人体验和倾诉的方式再现当下生活的残酷性和原生态的本真面。
《我和爸爸》是一场非常典型的来自徐静蕾个人的倾诉,她在电影里表达了她向往的父女关系、她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情的认识。
“我和爸爸”这个极其普通的命名,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电影的全部内容:普通人的温情、非戏剧性的平庸而真实生活。
徐静蕾故意使用了特别陈旧和老实的方法来搞这部电影。
如果没有外景里北京的高楼大厦,那么陈旧的屋子、老式的家具等等,则会使这部影片看上去毫无2003年出品应该具有的时代气息。
影片的人物关系也非常简单,宣传上的姜文、张元等当红大碗完全是噱头,两人分别出场不超过5分钟,比花瓶还花瓶。
真正的主角只有徐静蕾和叶大鹰。
那么,为什么要挑叶大鹰来演父亲呢?对此,徐静蕾解释说:“选一个非职业演员来演,是因为他有一种游离状态,而职业演员对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得很明确,但是有时候人的感情又不是很明确的,即便是在哭,也会有很多别的感觉在里面,而叶大鹰的这种感觉就很丰富,很多东西会自然流露出来。
” 影片走的是切近生活有着纪实风格的路子,叙述方式不温不火。
没有速度和画面跳转等现代技法带来的刺激感,也没有大幅度的曲折情节和情感起伏,它波澜不惊,只慢条斯理地保持自己的叙述节奏,处处体现着徐静蕾作为一个成熟女性的细腻和平静。
导演的摄影机离生活非常之近,无论是徐静蕾的蓬头垢面,自然的光效,还是大量的内景拍摄。
这样的与生活的近距离接触,带来的烟火气使得影片具有一种平实的质地,没有女人自我怜惜的脂粉气,也没有处女作经常会有的急于自我表现的戾气。
徐静蕾对于生活的善意和真诚具有新生代导演鲜明的印记。
常规之变 尽管题材和美学风格上与许多新生代电影一样显示出“代”的记号,但《我和爸爸》却在这些题材和特征中追求常规之变,新生代极为先锋和前卫的姿态被不动声色地用一层女性温情的“轻纱”遮盖起来了。
首先,新生代的许多导演的视角要么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客观视角,如贾樟柯的《站台》等,要么就用边缘人的视角去关照边缘人,如娄烨的《苏州河》等。
与其不同的是,徐静蕾对边缘人的观察和描述是从女儿——这个属于主流群体的主观角度去切入的,把边缘人的生活的另一个纬度:属于常人主流情感进行了精雕细刻,从而把其边缘生存方式给简化掉了。
如姜文所言:“那是个有点不着调的父亲,但是他同时又是非常疼爱女儿的……” 甚至有网友将其评为“叶大鹰扮演的这个混混老爹,一条眉毛高一条眉毛低,秃脑壳,腆着脸跟闺女套近乎,是目前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形象,近乎后现代。
”在女儿的眼里,开酒吧的爸爸、人贩子爸爸被“很小男人”、穷酸、清高的男友当面斥为“人渣”的爸爸虽然怪异,但是也渴望和乐于享受属于正常人的天伦之乐,希望有个让他疼的女儿和孙子,为女儿做饭和照料外孙女时体现出的细心周到,对女儿爱情选择的错误以及婚姻失败时所体现出的宽容和溺爱,这些属于人伦天性的感情以压倒性的优势掩盖甚至消解和洗去了其作为社会中的不法分子时的“罪”和“恶’。
由于“容留妇女卖淫”、做不法生意、在黑道上混、坐监狱的场面和情节并未出现在观众的视城中,都是通过女儿的内心独白和画外音交代出来的,由于叙述视角的限制,女儿没有看到的,观众也就看不到,只能跟着小鱼去揣侧,这种角度不但可以为尊者讳,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在场的虚写,把那些实际上很暴力和很残酷的属于父亲“恶”的一面给弱化了,呈现在观众眼中的是内心虽然很痛苦和无奈,但却显得平静、坦然和睿智的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加之由于在父亲的叙述中他小时候学习比母亲学习优秀,由于被视为异端,为妻子、亲戚、女儿、女婿的鄙视和排斥,特别是被等察捉拿后摁倒在桌子上的可怜场面以及后来由于赌博受惊吓成为一个白痴后不治而终的可悲结局,这个本来应该是社会“垃圾”和边缘人的父亲就被里换成为了一个被侮辱和受伤害的角色,在加上其对爱情、婚姻、人生富有哲理的洞察以及后来的事实对他的预言的验证,父亲俨然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智者。
父亲既可恨可怜又可爱可敬:晃着脖子走路、黑暗中无声抽泣、大口大口吸烟、夸张地扭曲地哭、那种中年男人特有的孩子气……叶大鹰这位非职业演员用很本色的表演将其拿捏得丝丝入扣,恰到好处。
年轻的徐静蕾就这样通过虚写“恶”,实写“善”,简笔带过父亲另类的一面,浓墨重彩的渲染和涂写其善良、爱心、智慧、豁达主流的一面,从而成功的完成了一个可鄙、可怜、可敬的“圆形”的父亲形象。
其次,许多新生代电影在表现边缘人的生活时往往设置一些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常常制造一些非常有强度的视觉冲击。
《我和爸爸》却化浓烈为平淡,竭力回避着年长的先锋导演们玩的很老道的这些手法。
她所讲的这个故率,有种记人散文的味道,让许多被情节跌宕起伏和大开大合的电影培养出口味的观众,觉得整个影片情节设计实在是平淡无奇,而且用力平均,搭配起来没有亮点,毫无新意,似乎情节没有,细节没有,音乐没有,表演没有,摄影没有,一切都在常规中进行。
但是这恰是徐静蕾的自觉迫求,她说:“我喜欢那种电影,用很平静的叙事方法、镜头语言去讲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很多很残酷很无奈的东西,它不一定是一个剧情片。
我看过一个影片,有个镜头是一个新鲜的苹果,刚咬过一口,吃苹果的人从旁边走过,你感觉她会去拿一件什么东西,但她拿了一把枪,然后就自杀了。
我觉得这种感情是非常强烈的,虽然表面上很平静,但整个效果特别强烈,要比大喊大叫的悲痛要有力得多。
”影片悲天悯人,却又歧路丛生,在导演不露声色的调度下,以女性主义和民间主义的双重视角颠覆了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和影像中对“父亲”形象的固有描绘。
关注、理解和宽容:对边缘人的态度 年轻的徐静蓄和生于70年代前后的新生代导演一样,对爱情、婚姻、家庭、死亡这些组成生活和生命的基本元素感受是一致的。
新生代中完成作品稍早的导演如章明、姜文、张元、王超、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以先锋和激进的姿态对边缘人——其中大多数其实就是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了强烈的关注,他们美学追求挑战着中国的审查制度也挑战着普通观众的接受力。
他们固执地表达着自我,由于个体体验和自我意识特别强烈,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自恋的,一种拒绝进入交流而疏远大众的艺术。
虽然在国外艺术电影节获奖无数,在国内却常常会成为曲高和寡的被搁置的艺术片。
近年来,随着上海电影人对“新主流电影”的提出,张元的《十七岁单车》、《绿茶》、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张扬的《洗澡》等在追求个人化的同时,对观众的口味和市场也给予了关注,赢得了一片喝彩。
《卡拉是条狗》表达的是一个底层人物老二寻找人之为人的尊严的主题,而《我和爸爸》表达的是一个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寻找人之为人的天伦之乐的主题(老鱼多次表达了对家的留恋),严格地讲他们都是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人。
在表层传达的理解和宽容的主题中,包裹着深层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被侮辱这么一个内核。
显然,对现实生活的残酷性的深刻描述已经被表层的和解小心翼翼的遮掩起来了。
《我和爸爸》看似讲述了一个温情默默的父女离合的故事,但实际上说的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
对丈夫失望甚至对男人失望的要强的离婚妈妈,失去母亲又在精神上为另类父亲担惊受怕的女儿,失去家庭又渴望天伦之乐的父亲,人人都在自己的困境和问题中忍受着残酷生活的折磨。
而父女相聚时的欢乐往往是那么的短暂,时刻隐藏着危机。
生本少乐,父母先离异后又不可期的先后死亡,离婚生了小孩的小鱼最后得到了工作也重又组成了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似乎她应该苦尽甜来,但是,这个看似喜庆的结尾显然是导演为了安慰观众有意加上去的亮色,生活果真就会这么顺着幸福的轨道运行下去吗?如网上评论的那样:“这部貌似现实主义的表现主义电影,与其说是一部温情脉脉的世俗亲情的伦理作业,还不如说它是一部由貌似乖乖女的叛逆女艺术青年对企图揭开人伦真相的全部努力和挣扎。
正因为这样,所以这注定是一部要被世人误读的电影,它的秘密无处不在,看客却注定视而不见。
” 在新生代导演的眼里,这个世界上似乎不再有十恶不赦的让人无法理喻的人和事了,边缘人和另类人的生活首先是生存方式的不同,应该受到我们这些所谓主流人的同情和理解,其实贯穿在他们作品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努力就是呼唤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对逸出常规生活之外的边缘人的尊重和理解。
在他们貌似冷酷的写实主义的处理中,实际上隐蔽着对人的生存困境和焦虑的一副热心肠。
结语 徐静蕾的《我和爸爸》与新生代众多作品一样,表达着个体的生命体验,关注着边缘人的生存,与正在向新主流电影转型的第六代导演和一开始就自觉地迫求与主流同步的许多年轻导演一样,她在用温情包装着残酷,用主流眼光审视着边缘人的生存。
用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人文情怀,有意无意间,她塑造了一个电影史上没有先例的父亲形象,在第六代的美学追求和新主流电影的艺术主张中找到了一个最佳契合点。
注释:文中引文均来自网上有关《我和爸爸》的介绍性文章。
杨晓林,苏州大学文学院2002级博士生。
淡淡的电影并不一定是糟糕的电影。
最近喜欢上了这种平淡的、没有大的情节起伏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少情节的电影。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又有了当初看《日出之前》的感觉。
电影在平淡中展开,在细节中感人。
音乐与剧情配合得相当融洽。
唯一感到不满足的是剧情的震撼力,特别是结尾部分过于程式化,收尾太快太简单,以至于前面许多细节所营造的氛围遭到破坏。
不过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国产影片。
我和爸爸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老徐。
应该不是太早。
起码在《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年代,我还豆丁一个,甚至不懂“爱”这个字到底怎么写。
所以纯粹是因为这部片是她第一部导演的片,才从骡子里拖出来。
电影海报也平淡得根本让人没感觉,没什么大红大紫,一点视觉冲击力都没有。
白色的底色,然后背着包的老徐和那个肥头大耳的爸爸。
跟浓墨重彩无关的电影,跟浓墨重彩无关的感情。
本来,我觉得,生活的色彩就是钝重的,让人看不出浓烈还是黯淡。
活下去,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容易的,无论是怎样的人。
就算小鱼在片子里说她爸爸,你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你老得意。
故事刚发生的时候小鱼还是个孩子,穿着土气的校服,站在窗台前的样子满好看。
然后老师告诉她,你母亲出事了。
于是她再次见过那个印象中模糊得几乎看不清的父亲。
他站在那里,问小鱼有她母亲还有没有更新的衣服。
她回答没有。
那一定是一句很心安的回答。
有个人在旁边帮她,跟她血脉相连,他是她爸爸。
他坐在死去的以前的妻面前,帮她擦脸,要给她换衣服。
他看着亡妻擦干自己湿了的眼睛。
不知道该怎么对女儿好,于是只能在厨房里做饭,奇迹一样的味道不错。
看着女儿吃饭的样子笑得一脸荡漾的光头男人,有个更简单的名字叫父亲。
然后他锒铛入狱。
似乎因为开的酒吧里有小姐。
他出来的时候,女儿已经有了男朋友,生活看似平淡而安稳。
他坐在茶楼里问小鱼自己是不是胖了,紧接着就傻傻地在女儿说了一句不认他之后,把自己的眼睛抹了又抹,留下还是抹不干的痕迹。
孩子结婚,他在一边劝告那男的不行。
她一意孤行,于是他告诉女儿,在那边不行的时候,还有老爸撑着。
你就回我这边来,我养你。
父亲对女儿,大抵就是这样的情感。
不善于表达,但是一张嘴,就是大道理,一套一套的。
他说那男的不行后来被现实证明了果然不行。
大了肚子的女儿从小男人那里回来,他面对自己的落魄,跑到阳台上哭。
想瞒住女儿却还是没瞒住。
于是跑去深夜里赌博,想让孩子以及自己的外孙女过上更轻松的日子。
结果反倒是他脑出血。
拖累了女儿和孩子。
小鱼终于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照顾女儿,两面都可以用坚定来面对时,父亲去世。
她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
看了之后,没哭也没笑。
这是个平淡的故事。
不张狂不恣意。
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些词句不华丽的文章,之所以感染我是因为什么。
因为那深情,已经不需要刻意的华丽,它贯彻在每个字里,直达内心,不需要经过另一层转手。
这电影把每个镜头都灌注了感情,像充沛的花朵的汁液,让人潸然泪下的。
父亲给孩子们的爱都是这样。
他是那么粗鲁而无条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即使那幸福跟孩子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
他自然有着年轮赠送的智慧,可是他又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硬,但是坚决。
然后在孩子们最困难的时候,陪在他们身旁。
所谓大爱无言,大音希声。
那份大爱,真的已经不需要言说。
联系在血脉中的,始终伴随着心脏跳动的爱。
带着一半相似的基因,反复提醒着坚定的真实。
长镜头用了很多次,反复追寻着老爸的身影。
最煽情的台词是,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似乎只有两个字就可以表示所有的深情所有的爱。
如果说这爱还有什么理由的话,也就只剩下这个了:爸爸。
生活不是什么多棱镜、霓彩虹。
当小鱼在已经什么都不知道的老爸面前哭完,又继续端起那碗稀饭的时候,我终于被感动得淅沥哗啦。
虽然哭对于我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事。
其实这是个爱和成长的故事。
很简单。
很真实。
很让我喜欢。
《我和爸爸》。
葉大鷹有點兒猥瑣……我怎么看出來了一點亂倫……
总觉得有点京痞子的矫情…有些情节总让我觉得一个老炮儿和他的小情人打情骂俏…可能这就是所谓京圈资本电影人自我意淫的产物…你们开心就好!
徐静蕾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运镜很流畅,人物表演生活化,一部讲述个人情感经历的好片子。
老徐演得还没叶大鹰好。
单调真挚的父女情
看似生活片,可处处在玩文艺了…这父女风情多,亲情少!要不是时不时爸,爸,爸的提醒,怎么看怎么像暧昧的关系。为片单看的,搞不懂怎么是姜文主要作品。。。
和MJ一起看的。在一个晚上。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最没辙的时候,想着你还有个爸爸,会为你做任何事的。”
这剧本肯定是王朔写的。很成功的将流氓父亲与平凡女儿的关系衍变作了反戏剧化处理。
有很多我曾经坚持过的东西,很多对错曾经很清楚的东西现在都开始模糊了。
叶大鹰的老鱼塑造的好,身上那股世故劲油劲人情味浓厚劲,老徐那时候还不像现在这么令人倒胃口。
貌似一个小蜜和一个老炮的爱情故事……
看到了不少客串的导演,不过,这也只能证明“才女”的人缘儿还算不错。
导演原来演戏很灵,我是说那男导演~
比较稚嫩,比较乱
想创造奇观,很可惜,奇观只是电影中的腕儿们
相比徐静蕾稍显水准的导演功力和她一如既往卓烂的演技,我还是更欣赏她的个性~~
从少女演到少妇,老徐的演技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儿。人物年龄的变化不是换换服装发型就能到位的,主要是眼神儿啊,亲
徐静蕾演得很混混的感觉。。。。
女儿是男人的前世小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