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星:剧透。
这片太棒了,一开始就觉得女主会是凶手,但表演的太青涩了,太纯了。
还雇情敌跟自己丈夫上床,一度让我认为她是无辜的,但最后她自己故意暴露字迹坦白了!
让我大吃一惊, 然后情敌又死在了她设计的机关之下,剧本跟道具都是她自己之前亲手准备的,所以这很可能是她留下的致命陷阱。
真是最毒妇人心,机关算尽,又狠又辣!
这个片子的开头是一场舞台戏的开始,结束是一场舞台戏的落幕,已经很明显的在映衬出这部电影的主题。
人生如戏,剧终落幕,只有那些能够被观众所鼓掌所铭记住的才是演出的成功者,无论你所饰演的是什么角色,女主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成功者,她对于默默无闻的生活早已经厌倦。
只要能够被世人所铭记,自己的名字能够永恒的被刻在这个城市里,才是她最大的愿望我追求。
影片中所出现的这个杀人魔,我觉得并不是女主,也不是女主的丈夫,它只是一个可能被女主利用而达到目的实现永恒的机会。
而杀死女主丈夫的则是女主为丈夫雇佣的女仆,也就是她曾经的情敌,而情敌最后也在舞台上自杀了。
影片中的夹杂着大量假定推理的画面,以及女主回忆的画面,或者说着是女主编造的画面,同现实发生的情节混在一起,真真假假就如上演的一部人生大戏。
女主是无辜的,一开始她还希望能够活下来,但最后她选择了一种更好的活下来的方式,让自己的名字成为永恒,不过并没有得逞,最后还是被以毒害丈夫的罪名绞死。
结尾探长在剧院看戏,当那个女演员被吊死后,仍然有一个假冒的替代者出来谢幕,赢得了大家热烈掌声,观众所期待的永远是快乐,是故事,是以假乱真演技精湛的故事,这个时候的探长或许才真正的明白,女主向他说的那一切,以及最后给他看的那张字条,不过是一场戏和一些道具而已。
感觉有些为了反转而反转,为了突出角色而故意设计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情节。
看影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这不是我们熟悉的老伦敦影片,而有点像一种新设计的风格,但是又带有一些老式传统,看到最后又更加模糊。
影片中的机场假象杀人戏份都看得不太吸引,有一种想快进的冲动。
刚看这部片,颇给我一种看到福尔摩斯的错觉,影片时代感很强,浓重的英式侦探剧风格,环境、舞台、服装及各种道具布置都十分考究,气氛营造得颇为到位,人物演绎也非常精彩,给人很强的带入感。
我想重点说的是,剧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包括基尔代尔警探、利兹、雷诺、克里和艾夫琳,以及艾夫琳的死和影片的最终结局。
基尔代尔警探自以为通过印证笔体找到了真凶约翰 • 克里,但他一开始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武断地将图书馆一本书里的笔记认定为一名男性的笔体,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核证,认为其出自克里之手,得出克里是杀人凶手的结果必然是不可靠的,因为他根本不可能看到克里真正的笔体,克里的手稿都被利兹销毁了。
直到他从绞刑架下救出利兹并让她写下克里是杀人犯的辩解书时,她却写下自己才是杀人恶魔,这时他被这一事实极度震惊,内心无比煎熬,他没有将事实公之于众,而是在思虑再三后把利兹的辩解书烧掉了,我觉得一方面为了保留自己的名誉和前途,一方面也为了不让利兹以杀人魔扬名的希望成真。
再说说利兹以及她和克里、雷诺等人的关系。
利兹从小是很可怜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小时候被人性侵,回家后没有得到母亲的保护安慰,反而被母亲用烧红的针扎下体的经历,让她极度厌恶那个社会,厌恶自己的母亲,厌恶男人和性事,也埋下了她日后成为杀人恶魔的种子。
她和克里结婚,对克里没什么感情,主要就是想利用他让自己出名。
她不想和克里同床,便找来艾夫琳做克里的女仆和性伴侣。
当她发现克里写不出东西时,便自己主导了《悲惨结》这场杀戮大戏,而人们则误以为是克里所作,可以说利兹是一个极为残暴的恶魔,同时又是个编戏演戏的高手。
克里的死主要是由于他知道了利兹的所作所为(有一幕利兹回家时,镜头拉到了地板上炉火旁带血的衣服,而克里神情紧张地坐在旁边),利兹必然会将他除掉,以掩盖罪行。
利兹和雷诺关系非常好,雷诺很欣赏利兹,对她很有好感,也非常关心呵护她。
他俩经常探讨问题;在利兹要上演戏剧用到绞刑架时,雷诺特意叮嘱要检查绞刑架安全(关于绞刑架安全问题,利兹和克里也曾经说过,这个问题也为日后艾夫琳的死埋下了伏笔);在利兹和克里交往时,雷诺还告诉她要提防克里。
在和利兹交往过程中,雷诺感受到了她的野心,对她的所为也应该是知道的,但他却一直在事业上帮助她,甚至帮助她掩盖罪行,他俩还有可能是共谋。
他真心希望帮利兹实现梦想,使她的名字进入名人堂,被世人铭记。
关于最后艾夫琳的死,好多人认为是自杀,对于这一观点我不能完全否认。
但是从雷诺的种种表现,包括他说化妆品颜色拿得不对,艾夫琳上绞刑架时他站在护栏旁看了她一眼,化妆镜里映照出他那种冷漠无情的眼神,直到绞刑架要下落那一刻他才应付地说了一句有人检查安全了吗的话,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艾夫琳的死他是事前确定的,极有可能是他策划的。
结尾处当雷诺代替艾夫琳继续扮演利兹的角色,他眼里噙着泪花和基尔代尔警探对视那一眼,意味深长。
最后镜头利兹出现在绞刑架处,她导演的大剧谢幕了。
虽然没有以杀人狂魔的名义被世人铭记,但她却想不到自己以英雄式的人物实现了被世人铭记的梦想。
女主最后想活, 想让探长帮其减刑,但未能成功。
有可能是探长故意拖延时间,也有可能减刑申请未被批准。
毕竟是毒杀亲夫,不管因为什么,也是杀人罪。
最后女主也是心满意足大声说着继续表演,慷慨赴死。
然后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其作品继续上演,观众都来观看,为女主角色鼓掌。。。
这时候女主影像又出现在舞台上,表达了女主演技实在高超,蒙蔽了世人的双眼。
剧情分析已经有太多朋友作长评论述了,我就不赘言了。
闲聊几点:1、剧本原著里是不是也有“卡尔·马克思”,我觉得这真是神来一笔,把一个真实存在的著名历史人物映射到小说及衍生的电影里,不知道其原著作者用意何为?
当然,从电影里人物塑造上讲确确实实是照着马克思的原型蓬松发、大胡子扮的,从艺术表现手法和需要上讲,即便马克思的后人在世,也似乎无从找原著作者、本片导演和制片人打官司。
不过,片中一幕:探长把根据图书馆阅览记录调查出的几个嫌疑人照片放桌上时,剧中人物“卡尔·马克思”的照片可确确实实是真实历史人物——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的本人真实照片,这在法律上有没有构成侵权?
2、有瓣友疑惑为何女主在夫妻房事方面没什么积极性,甚至在和老公克利大婚之夜,也表现出很强的排斥感。
一种说法是女主其实是个超越维多利亚时代的追求自我发展的女性,内心并不愿屈服于只作为老公发泄性欲的充气娃娃和生孩子的工具。
我觉得除此以外,还有一点恐怕是女主厌恶男女性行为(还不说是性爱)的原因——我未看过原著,不知道从原著到电影是否有原著内容的删节,但本片中女主回忆童年被母亲用烧红的长缝纫针烫虐(烫虐哪导演和镜头似乎均无意明言)的经历时,透露了丝丝情节:片子在往前倒退1分多钟,画面展示的是童年女主送缝好的帆布去码头,一阵与码头大叔的闲聊后,一位大叔便拉着童年女主的手走出人群,去往的估计是个小黑屋,编的理由是带童年女主去拿报酬,两人走出人群前,围着的这群码头大叔还有说有笑,待两人走出人群,走向镜头远端时,众人不再发声,近景下的一个大叔的面容也突然变色变得沉默,导演的这种镜头处理似乎就是在暗示女主当时随后即遭到了那个牵她的手去拿报酬的那个大叔的性侵。
与此形成呼应的还有:影片中段,警察在街头找来一位曾看到过杀人傀儡的小女孩。
他牵着她的手穿过喧闹而肮脏的马路,来到一街头拐角处与探长和请来作翻译的修女见面时,这位小女孩开口第一段非英语话(我猜是北欧地区国家的语言),经由修女翻译出口是:The child says she's not for sale.(孩子说她不卖)。
我对这段翻译词的理解是:小女孩想告诉探长——她不是雏妓,不卖淫。
同时,借这个小女孩的角色,借这种找人翻译的情节处理,其实也是在告诉观众——19世纪末的英伦,在社会底层,还是存在雏妓、嫖幼的罪恶行为,同时也是对本片前部分女主对自己童年那部分经历回忆的呼应和暗示。
所以,其实正是女主自小便是一个较早成熟并追求自我发展(早熟跟追求自我发展并不矛盾)的女性,童年那段不堪的受辱经历(或许不只一次),令其对男女性行为产生了很强的恐惧、厌恶和排斥,所以才不愿和丈夫上床做夫妻房事,改为聘来剧社的前女同行来家作保姆并充作丈夫的“填房”。
3、本片以悬疑和惊悚为主题,但为了表现剧情所处背景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在适当位置表现剧情,全片还是有两处裸露的情节。
情节之一是剧社当红的女演员在后台更衣间换衣准备迎接女主未来老公的约见。
女演员在更衣间内毫无遮掩地直接脱光衣物换上束胸马甲,其间她的正面全裸还被剧社的侏儒演员看到,但该女并未表现出羞涩、尖叫和排斥,只是轻描淡写地怼了侏儒演员一句。
情节之二分别用两个镜头组成:一是女佣和自己丈夫在隔间内做爱呻吟,女主似乎既有些对叫床声有些排斥,又似乎对丈夫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做着由女主自己设计置办的通奸行为有些感兴趣。
于是女主带起正在看的书本从丈夫正搞事的放门口走过,一眼便和正在骑乘位的女佣对上眼。
镜头速度和角度把握得挺好,只点到为止的让扮演女佣的女演员玛利亚·瓦沃德露出一个乳房的轮廓和瞬间的“露点”。
另一个裸露镜头仍是由玛利亚·瓦沃德完成,是在女主毒死丈夫的前几夜、女佣继续为男东家完成性服务的场合,镜头先给了玛利亚·瓦沃德一个背面全裸(实话说,此女臀型还挺不错),紧接着女佣上床偎依到男东家身边,巧妙的镜头拍摄角度加上设计精妙的物件(床架等)遮挡,刚好让女佣不出现第二次露点,只是把修长曼妙身姿表现出来,此举即符合了影片拍摄需要,又不显得过于表现情色以免侵占影片最主要的悬疑主题色彩。
就第二个裸露镜头的处理,我觉得这正是国内导演应该细细研究琢磨的地方。
I felt that she suspected my game from the start and offered herself willingly, warm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 world would soon be forced to confront the plight of her kind.I took out her eyes in case my image had been imprinted upon them.I applaud for you.I mean, the future is being forged here. Writers, philosophers, men of science. All the way down to lowly clowns like me.Would you rather owe your happiness to simple good fortune or to an unspeakable act of violence?She may as well have placed the noose around my neck herself.-Why would anyone be surprised? The world is full of men like you, Mr Gissing. -I beg your pardon?-Men who feign generosity when what they really seek is congratulations. Men who play god by saving lives. Is it really so different, I wonder, from playing god by taking them?
英剧特有的质感,道具考究,时代感强,演员功力不俗,但是,影片节奏感不强,悬念也不够抓人,多少有些拖沓。
老马(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1883年,还在片里露了个脸,有几句台词,也算英伦骄傲的特色,我大英随便一个时代的配角,就是改变世界的三大人物之一。
老马在大英图书馆蹲了些年月,码出《资本论》,虽说老马几十年如一日泡图书馆,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磨出脚印已经被证伪,但是也从侧面印证了时代特征:异化、扭曲、肮脏。
老马是犹太人,他爹是律法师,通俗点就是律师、牧师合二为一,老马的理论要消灭剥削,消除人的异化,通向自由王国,就饱含宗教拯救的意味。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年-1870年,其实也是这个时代的人物,这位《雾都孤儿》的作者,他说了那句万金油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联系到本片,这句话也是不错的注脚。
雏妓、戏子的遭遇可见底层民众的悲惨命运。
1993年出生的Olivia Cooke演技不错,既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人性扭曲后强悍的一面。
Olivia Cooke的彪悍人生,不出意外就是童年阴影系列,而且是单亲家庭、遭受性侵,这一切几乎是连环变态杀人犯的标配。
前面谈到改变时代的三大人物,是BBC评的,里面就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他的时代晚了些,但是理论也能套用到片中。
例如,性压抑、仇母情节,甚至丽兹的性取向都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丽兹可以说是女权主义者的先驱,用一种极端的手段,去追寻自己的职业理想,但是时代却不允许她作为一个女人去这么做。
其实,这些事情可以作为励志片的背景,特别是日本的晨间剧,女性如何逆势自强,可是该片却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进行展现。
片尾小三被吊死,应该是丽兹事先安排的一幕,一是丽兹出资捐助剧团,二是将自己的案件作为剧本,引发轰动,小三扮演的是丽兹,死也需要是真实的,所以丽兹早先在道具上做了手脚,一切都在她的安排布局中。
英国人确实很重传统,人家辉煌的那会儿正是东印度公司风风火火,坚船利炮四处横行的年月,辉煌的背后需要付出承受很多代价,这部片子就是时代痛感的某种写照。
看它的时候,是一个意外——因为本身并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觉得太过于压抑,所以很多机会都被JSP放弃了;后来是因为没有电影可以看了,才决定看这部片子的;结果一看就爱上了它,觉得这个内容编的相当精彩。
本片 改编自彼得·克罗伊德小说《丹·雷诺和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讲述1880年伦敦的莱姆豪斯区发生谋杀案——这个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杀人犯的死亡过程,从来带出一个出色女人的成长过程,让观众知道那个时代的女人想要成功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片子里小丽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演员:虽然她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但是与生俱来的才华,让她成为了剧院的宠儿。
当她站在舞台上的时候,她是那么的耀眼,令人喜欢她、爱她、追捧着她;才华为她带来了荣耀的同时、也为她带来了一段看似美满的婚姻。
可就是这个婚姻,将她活活得推入了绞手架上,因为她的出色掩盖了丈夫的才华,所以她的丈夫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剥夺她所有的一切。
很显然,演小丽兹的演员:奥利维亚·库克,并不是那种让人一见倾心的美女,但是她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演员,虽然这部片子里,她脸上的肌肉大部分的情况下保持着固定的样子,但是那双明亮的眼睛已经将所有的情绪都表达出来。
她就像是一朵阴天里的向日葵,没有了追随的方向,却不知觉得将自己变成了别人追逐的对象!
她的灿烂只有在阴天里,才能让人看懂!
她的美丽让人记忆犹新!
虽然故事最后的结局让所有的人都觉得失望,但是在那个社会:女人就应该是守在家里的妇女,如果她的光芒盖过了男人,就会被这个社会无情的打压,这就是那个社会,不能被忘记的现实——这部电影一次一次得给观众希望、又一次一次得拒绝了“美好”的结局,实在让人有中绝望的感觉。
但是它并没有让所有的人感到绝望,因为最后它还是给了一个“恶有恶报”的善良结局(虽然这个结局并不是观众想要的)你可以直接了解结局,因为它的结局已经被固定了;如果你不仔细的了解过程,你就不会明白它的灿烂!
惊悚悬疑大作《莱姆豪斯的杀人魔》 情节奇诡堪比开膛手杰克_腾讯视频
一名剧作家被毒杀于家中,他的妻子利兹被怀疑为凶手面临绞刑,而负责一宗杀人魔案件的侦探基尔代尔却越发坚信被毒死的剧作家就是传说中的“莱姆豪斯的杀人魔”,因此他必须和时间赛跑,在利兹被执行死刑前找到充分证据,以挽救利兹的生命。
本片通过女主利兹的“回忆”讲述了一个杀人魔如何诞生的故事,本片戏中戏的故事在同类片中并没有太多的突破,最后的反转也不出乎观众意料,或者说影片就是想通过这种设置来突出一个蝼蚁般的底层小人物幻希望被世人铭记用生命来完成自己的最后演出,特别是影片主人公喜剧演员的设定更加反衬其“不能名垂青史,那就遗臭万年”的悲剧性人生。
本片的布景很好的还原了18世纪伦敦的城市风貌,狭窄破落的街道、泥泞不堪的路面和围聚着大量底层民众的剧场,灰暗的画面也很契合影片的基调,看的出本片在道具布景上下了功夫。
片中三位主演的表演也很出彩,特别是饰演女主的90后女演员奥利维亚·库克的表现十分抢眼,查了一下她的资料原来还是《玩家一号》的女主,前途不可限量啊。
影片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就是卡尔马克思(没错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位)作为片中嫌疑犯之一,留着标志性的大胡子客串了一下假想中的杀人魔,估计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有马克思挥刀杀人画面的电影。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分钟影评”
演得很精彩呐
抨击男权社会?贝茨旅馆小可爱在这里的装扮不好看呀
看了开头能猜到结尾。但导演和编剧的叙事手法太赞了,不按时间轴看一遍容易一头雾水,所以我看了第二遍😓不过这个马克思是我知道的那个马克思嘛?啊?
一个“开膛手杰克”式的故事,甚至是对于“开膛手杰克”的一次可能的揣测;19世纪末的伦敦真的非常适合血腥而阴晦的谋杀案,世纪末的忧郁、颓废、悲剧和对于一个新千年的不安与惴惴;非常英伦的一部推理电影,但对于老司机如我,一会儿我就猜到结局了;P.S.最大亮点是马克思客串,且被怀疑是连环杀手!
有种看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感觉
挺古典的本子,彷若看了一集明星大偵探,中規中矩,沒有紕漏,但也沒有突出之處,甚至結局的反轉早已老生常談。但有意思是利用時代對女性的貶低性,把知識、慾望,和童年陰影集合成一種反擊。角色劇本的辛酸與痛苦只有知扯恆知。
悬疑还不错。但弱女杀人不太合理,起码缺乏交待。
不喜欢
电影一般。Bill Nighy演好人太平淡了,就最后还不错。五方女装居然好看~喜欢女主。
拍的乱糟糟,看的我昏昏欲睡。
表面的血腥与深藏的心理,老牌儿帝国在气氛的营造和人性的表达上更得我心。真心希望能写出一个让福尔摩斯遇到杰克的故事。
这部寻找杀人魔的恐怖惊悚片,与主演过《黑夜传说》的比尔·奈伊可谓相得益彰,也有着浓重的吸血鬼电影特点,哥特风格的伦敦黑夜、剧院的夜场、舞台人物、反人性式的虐杀都为电影制造了浓厚的氛围雾气,它的镜头饱满得好像能挤出果汁,但在叙事和故事上显得有些中规中矩。
这种电影的气质就是一直让我在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看呢?”
虽然也晕晕乎乎的看懂了,但还是觉得剧情剪辑的好乱啊,一点都不好玩。。。。。
拜托,一级恐惧里的老梗了
在那个时候的伦敦,女性真不是一般的被压抑。喜欢那个时代为背景的作品。
【补分】
豆瓣推荐2017年十大恐怖片之一,所以找来看看。看过之后,发觉这其实是一部犯罪推理片。不过,结尾的高潮真的是震撼人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导演可能是想玩一些新手法在这部电影里,但好像玩的太差。电影最后就像魔幻主义一样。当然,观众还是会知道谁是凶手,但是可能会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这样去拍。其实导演拍的不是悬疑片,而是一部讽刺剧。用悬疑的手法拍讽刺剧,似乎有点不合适。
真凶不难猜结局却不经意陡然升华,哥特鬼魅维多利亚时代极宜杀人嗜血,更感慨是剧院演员生存处境女性觉醒,《低俗怪谈》亦有展现,马克思等真实人物出场颇具乐趣,有一个地方,与众不同之人能找到平静丑陋可以变得美丽异类不受到回避而能得到欣赏,那就是剧院,而看客获得娱乐后终将把小丑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