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这个剧,一开始我是犹豫的。
不推荐的理由太多,故事发展不够跌宕起伏,没有神奇的翻转,没有血淋淋的撕扯,过程中快感不多。
希望看一个不动脑子从头爽到尾的片子,可以关窗口了。
没戏,有些闷。
可不推这个片,你会错过一场貌似平常却无比奇怪的遭遇。
当着他老公的面,女主喝着酒向你倾诉:雪崩了,我护着娃,他拿起手机快速的从娃身边恬不知耻的逃开,最后幸亏没事,可他像没事人一样,还特么不承认自己逃跑了。
你说日子咋过?
先别回答,喝一口压一下,看完这片再回答。
再说个事情,有个日本女孩在东日本大地震的时候,很想救出被废墟压住腿的母亲,可是她觉得如果继续待在这里,就会被水冲走,她选择了对着向她说“不要走”的母亲说了“谢谢,我爱你”后,便游到附近的小学。
四年里,每当想起家人的时候,她都会忍不住哭。
先别回答,再喝一口压一下,看完这片再回答。
看完这个片,有种莫名的情绪,特别想问问别人的看法。
就好像接种了一个病毒,很想传染给别人,看看别人的症状是否和自己一样。
如果能遇到医生妙手回春,那就更好奇治疗的手段是什么样的。
尤其是想问问夫妻双方,如果遭遇对方如此处理这样的事情,另外一方会做什么?
关键是,你如何面对做出选择的自己?
有N个更合理的办法对不对?
关键不是面对别人,而是自己。
有一种电影,看的时候爽,当片尾曲响起了,就几乎把剧情忘光,只记得刚才沉浸其中,时间浪费的颇为愉快。
有一种片,却会在体内酝酿,好像触及了什么很想表达的点,让你不得不面对下真实的自己。
B站弹幕里有句话形容的很到位:尴尬的都癌变了。
为啥会产生这么奇怪的感受?
导演的方法是:只给你画面,不给你意见,思考属于你。
片子里有各种小小的细节,比如空空的大山,远处爆炸的声音,无边无际落下的雪,还有反复响起来的维瓦尔第的G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
好像充满着各种暗示,在这个沉默的时间里,给了你充分的时间去想,如果我遇到这个情况,或者对方是这样的人,我该咋办?
虽然你在屏幕外面,但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来源于好像故事就发生在周围,通过屏幕形成的“安全距离”荡然无存,我特么该如何面对呢?
超人满天飞、怪兽推大楼、床底下的女尸、精密的骗局。
这些桥段不叫可怕,因为我们再傻也知道,这不可能发生在真正的生活里。
男主说:我沦为了我本能的奴隶,我也是受害者啊。
我们何尝不担心会深受其害?
这个获得获得6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的电影,给了你好像置身事外的角度,又近又远。
遇到这对普通的游客,看到这些片段,脑补着着对白,彷佛已经进入了这个情节,参与了这个讨论。
可是电影却没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他甚至不屑于引导你去做什么判断。
就是让你自己去面对这安静的尴尬。
电影把表达给你,恰如其分,没谁的对错。
微信公众号:liaoliaopian
据说,2008年汶川地震,很多人地震以后“该离的离,该结的结”。
可是电视上是一边倒的救援和歌功颂德,怎么就没这么有意思的好片儿呢?
想想在那样的地方早餐也是个醉心的事,虽然他在旁边叨叨的说瑞士那滑雪的圣地的东西又贵又难吃,山上的酒店要提前很久预定,一房难求。
人一家人可是住在了山上的酒店,晚上群山环抱,星星都显得赤眼,早上一人一个墨镜居高临上,对着巨幅幕布似的雪山,用杯钵的叮当碰响洗刷一夜长眠的倦怠之气。
本以为不期邂逅了“计划中的雪崩”,没想到父亲独自仓皇出逃。
雪雾散去了,大多数人们依然坐下来就餐,"出逃"的父亲也回来了,可旅行的明媚心情也逃走了。
一场彼此心灵与关系的探问就此开始。
心照不暄的沉默。
男人在被上帝赋予了阳具的同时,也被赋予了"阳刚"和"保护者"的形象。
大概质问一个男人“你为什么抛下我们逃跑”跟质问一个男人“你为什么阳痿”一样,那既无比挫伤男人,而且可能导致他更长时间的气馁,女人也不会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所以那真是一层薄冰,一脚踩下去,永远是一个洞。
所以女主的反应本也是想翻过这一篇,希望时间能将这层薄冰冻得再硬一些。
所以她也并非全用沉默委婉的表达不满,而是其实女主也在“拖”——期求时间的推进给她一个很好的答案,当然最好男主能在这个时间推进到自己失望之前,给他一个合情合理的回复。
那时候女主需要安抚的情绪其实只是委屈和失望。
然而原本需要安抚的委屈和失望在与晚上与其它两位游客进行闲聊的时候,被丈夫对事实的否认推向了愤怒。
愤怒让妻子转而再度找其它朋友诉说“真相”,最终丈夫以始料不及的大哭,丈夫分裂出一个“逃跑的我”,自己也开始大声斥责那个分裂出来的“我”,那个分裂出的“丈夫”牺牲了,一场危机暂时过去。
但妻子心底的疑虑没有散去。
大概一方面是对一个原本熟知的人“他究竟是谁”的试探,另一方面也是女性对男人能够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以及其巢穴的探索。
于是又设计了一个暴雪中失踪的桥段,当你以为故事以丈夫抱着妻子走出雪雾来做结的时候(或许一部份男人怯懦自私的形象被挽救了),另一幕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了——下山途中的大巴司机开车技术令人担忧,妻子勒令停车,大家不得不步行下山。
步行下山的途中又会出现什么呢?
也许会有人穿得少,也许有人不堪总走也不到终点,对第一个叫大家下山的人颇有微辞。
妻子会说什么,丈夫又会怎么做呢?
如果说生活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吃到馊的那一颗。
不是酸,不甜,甚至不苦,是馊。
古语有云: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人避死求生的本能如果与爱赋予的担当在同一情境中形成矛盾之势,那么近乎揭底裤式的人性考验便如陷入海洋球一般挣脱不能了。
2014年的瑞典电影《游客》便是这样一部通过灾难场景考验人情和人性的影片,不同于《惊天巨啸》《铁线虫入侵》那样戏剧化了亲情无价和人性伟大的灾难电影,《游客》更接近写实,更加注重贴合实际表现人在遇险状况下的反应及其引发的滞后效应。
2014年岁末,悬疑电影大师大卫·芬奇用《消失的爱人》击碎了所有人夫唱妇随即圆满婚姻的观念,丈夫和妻子被从人性的角度剖析,罗萨曼德·派克饰演的心机婊让真实婚姻中的男女对另一半的爱都起了疑心。
婚姻中,是爱一个人才和他一起生活,还是因为爱自己才和另一个人生活呢?
而对于复杂而多变的人性,如何才能看得透,才能辨得清呢?
即便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性格的方方面面也未必悉数了解。
瑞典的托马斯一家来到法国阿尔卑斯山度假,如同所有家庭电影中矛盾凸显前的大秀幸福一样,托马斯和妻子艾巴以及一对儿女在外人看来是绝对幸福的一家子,夫帅妻美,儿乖女甜,俨然就是生来叫人艳羡的家庭。
远观覆雪的阿尔卑斯山,白的就像世间不会有污秽,在这样的纯白的世界里,身穿彩服的滑雪人近观是纯白的破坏者,远观则被纯白包容了。
镜头的远近调度,一开始就将主题暗示,严肃的氛围被唯美的雪景所掩盖,观众便被顺利引入了爱与本能的矛盾碰撞之中。
在观景台就餐的一家子,面对突然而来的雪崩,丈夫托马斯在最后一刻竟然不顾妻儿只身逃走了,庆幸的是这是场观赏性雪崩,并未为给艾巴和儿女造成伤害,但是丈夫遇危逃脱的自私如同咀嚼时啃到小石子般突然而又尖锐地击中妻子艾巴,委身一辈子的男人在关键时候是如此靠不住,连近在咫尺的骨肉性命都可以不顾,这样的冰冷的事实,任哪个做妻子的女人都会心寒的。
如果临危自顾是求生时拔腿就跑的本能,而在之后谈论此事时托马斯死不承认自己怯懦自顾的事实彻底让妻子艾巴对丈夫托马斯失望透顶了。
自私或许可以原谅,懦弱也无可厚非,但是无耻就可恨了,这样的托马斯让艾巴接受不了,就连拥抱都变得冰冷而陌生了。
事实上,那个临危自顾的行为让托马斯自己都觉得吃惊,他对妻儿的爱是无疑的,深藏内心深处的自私和怯懦是连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都毫无察觉的。
突袭的雪崩启动了他的那种灰暗面,无意识的求生本能让他做了世人唾弃之事,他之所以否认事实,也是因为他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如此不堪,然而他的逃避让夫妻之间的裂痕扩大,让所有家庭成员都陷入了情绪阴霾,家庭前景顿时无望。
托马斯抑郁愤懑,明明心中有爱,但是经历此事之后却无人相信。
艾巴悲伤失望,好老公竟然隐藏着如此冰冷的一面,婚姻走在了分岔路口。
孩子们也忧心烦闷,一是眼见父亲自私自顾,另一方面也明白这种行为对母亲,对家庭的伤害。
一场本该尽情欢畅的度假在第二天便陷入了死气沉沉的烦闷氛围,尽管阿尔卑斯的雪场还是那么美,但是滑雪的人都显得孤独异常,观众也无心恋景,多是情景带入,自问或问爱人遭遇托马斯一家遇到雪崩的那种状况时,会是什么反应。
之后的剧情,我就不再透露了,本能犯的错该用什么来化解呢,片尾自有答案。
死亡威胁面前最容易见人的本性,这与爱恨无关,全系本能。
我们都是托马斯,但我们未必有机会见识真实的自己。
我们又都是看客,但我们并没有如艾巴一样鄙视托马斯的权利。
《游客》未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119分钟的影片,我足足看了一整天才看完。
但它却是一部极具心理冲击的电影,估计恋人或夫妻一起观看此片都会夜难寐。
爱的担当一定要高于本能吗?
一个四口之家去阿尔卑斯度假,滑雪,在餐厅外面就餐时遇到了雪崩,虽然丈夫一直安慰老婆,儿女,这是度假方安排好的雪崩,是计划内项目,但雪崩到了眼前时,男主在那一刹那间丟妻弃子,跑得飞快,当然,其他大多惊慌失措的游客也跑得飞快。
120个字估计逼叨不完,写一下吧,不是什么评论,就是个观后感。
事后,男主试图以“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糊弄过去,第一时间内,女主也默认了这不算个啥了不得的事。
但,显然,老婆并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以维系家庭纽带为第一要务,闭一只眼,真的能让这事情过去。
于是,在晚上和认识不久的朋友吃饭时提起了此事,男主否认他扔下家人逃跑,强调这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
第二天,好友(一对男女)也来此地度假,席间,女主再次提起此事,男主再次强调那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他没逃跑。
女主这方,本来是得理的一方,但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着力推进了女主这方的死咬不放,一定要老公承认自己逃跑了,一定要个说法,而且两次都安排女主当着别人的面来说这事,从观众的角度,女主你要么就看透了男主不可依靠,跟他分;要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家庭的和睦大局为重。
结果导演给女主安排了一个既不看透分手,又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非让男主下不来台才行的走向——私下不好好谈这个事情,专挑一堆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让男主承认自己逃跑了,让得理的一方,显得有点“面目可憎”。
好友(男配)一直跟女主解释这种人的本能反应,是多么正常,翻来覆去的举些个不具备直接杀伤力的例子。
看得我有点着急。
恨不能把男配扯开,让我来。
要解开这纠结,要举有用的例子。
比如,这是非常突然事件,谁也不是天生就具备应对突然事件的能力的。
我常说,很多人看片的时候,看到电影里的受害角色面对xx犯只会哆嗦时,一脸的鄙夷,会说:笨啊,给他钱啊,让他去嫖啊,笨死了。
事实上呢?
坐在屏幕前,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会说了,事不关己的说说,谁不会呢,当在现实里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大多人除了哆嗦,尖叫,也不会干别的,否则就不会出那么多伤害事件了。
所以说,面对突发事件,谁也别吹牛。
男主也一样,那确实是他正常的逃生反应,不能代表他就不爱家人,因为他反应不过来,但如果有个反应过度期,比如现在孩子被绑架了,或者有坏人在门外,让他有个时间去反应,他一定会为保卫家庭而作为。
这就是非常突然和有个心理准备的区别,并非本质上就是个不顾家人逃命的家伙。
当然,这里是我“化身”为男配,在给女主做说服工作,前提是男配举的例子都不具备说服力。
继续。
在女主的努力下,男主终于崩溃了,承认自己在那瞬间是逃跑了,然后溃不成军。
按说女主应该得到她坚持要的局面了——老公终于承认逃跑了。
结果男主崩溃了,她又不具备稳定局面的能力,只能任由她本来要的结果朝崩溃方向发展,这个崩溃也不是她想要的,因为她除了一根筋的要个说法,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
最后两口子演了场戏,在两孩子面前表演了一场爸爸去救妈妈的戏码,妈妈甚至连一点获救的惊喜都懒得演,拍拍屁股就走了。
再最后,导演还安排了一场大家乘坐下山大巴上发生的有惊无险,让一车的游客反应都跟男主在遇到雪崩时的反应一样——争先恐后的要下车,这下男主也释然了。
大家都满足了。
这片里,女主不具备难得糊涂素质,男主不具备勇气,两个都不退,没分,算是导演给了个好结局,但这个缝今后补得上补不上,什么时候突然裂成大口子,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里重点注:一方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一方不具备第一时间承认的勇气。
男女身份换一下,照样成立。
我想说的是,不少人都因为这种非常突然分了,平时好好的,出去旅游一趟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办个婚礼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家里出个事就分了。
怎么面对“非常突然”,是考验智商和情商的时刻。
要知道“无常”是人世间的“有常”,永远在轨道上行走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看了这个文章,以为我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批判那个女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文章到底要说什么,而我不想再解释一遍,终归会有智商和理解能力正常的人的。
没有也不打紧。
)
阿尔卑斯山滑雪佳地,一瑞典家庭在就餐时遇到了雪崩,丈夫托马斯只顾自己逃命不救妻孥,引发了家庭危机……一个瑞典家庭来到了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区度假。
当天风和日丽,景色无比养眼,然而当他们在山脚下的一个餐馆用餐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打破了这一切。
游客们四处逃窜,母亲艾芭叫喊着她的丈夫托马斯的名字,试图保护他们的孩子。
然而没想到的是,托马斯却在慌乱之下抛妻弃子,自顾着逃命去了……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托马斯究竟怎么样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重塑他的威信?
《游客》这部电影是我在2015年的时候看的,这五年来也看过不少的电影,但这部电影确实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因为这部电影所留下的,已经不再仅仅是电影所承载的内容,而是对人性的思考。
事件的经过就是一家四口去旅行,山崩来了老公出于求生本能独自跑了,而老婆陪着孩子没有跑。
老婆觉得老公不负责任,并且一直数落他直到电影的结束都未能收手。
如果用“对”与“错”去看待这些行为,我想是片面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舍己为人”,“家庭观念”这些带有社会性的精神,并非人性本身。
它是经历了人类多年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印象。
而这种文化印象又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和宣传,成为了“负责任”、“好男人”、“有担当”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期待。
因此人必须要满足这些条件,否则社会就不认可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正如电影中的老婆认为老公不负责任一样。
当老公的行为与这些标签出现了不匹配,那么她就拥有充足的道德资本去谴责之。
这些社会性的精神,确实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毕竟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就能最大化地保护我们族群的生存,尤其是面临这近百年来纷纷扰扰的世界。
可是不要忘记,人类存在于地球已经有好几万年的时间,但人类文明的产生也不过是几千年,而这种社会信念的产生可能不到200年。
为了这种还未植根于骨髓的社会信念,要求别人抛弃好几万年所形成的生物本能,这无疑是不合理的架空式思维。
这种指责相当于指责一只蚊子为什么一定要咬人,指责白蚁为什么要咬烂家具一样幼稚而无知。
老公的本能逃跑,是否说明了他不负责任?
我认为没有。
一个人行为,不等于他的态度(社会心理学对此有所阐述),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单单从一个人做了什么就去轻易判断他行为背后的目的,甚至更加不能因此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
比如,我们在地铁上看到别人拥挤不守规矩,我们当然可以很轻易地根据“社会评判标准”认为他是一个不守规矩的人,甚至该死。
但是,万一他是因为有特殊的原因呢?
例如特别赶时间,又例如是我们都想象不到的原因……又比如当我们在街上碰到了态度很糟糕的服务员,我们会责怪他没有职业素养,人品差,而不会想到或许他最近经历了很多人生的低谷,当天又接待了很多难以相处的顾客……但我们就这样轻易为他人下了结论,这个结论还不是针对行为本身,而是直接指向他人的人格。
当然这样说不是为低素质人群做辩驳,而是希望我们都能够理性分析我们的社会现象,行为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单一化的。
电影中老婆对老公行为的分析,直接就判“不负责”,那只能说明,她的价值评判标准本身也是不负责的,甚至是不尊重的。
她采取的态度只是一味地指责,让老公在众人面前难以下台,不是静心地倾听老公所看到的,所思所想,甚至来不及思索的过程。
有这样的专制伴侣,感情不要也罢。
那么老婆的担忧是不是不合理呢?
也并不是。
她的担忧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她在当日也同样经历了可怕的雪崩,而且怀里还有小孩,看到自己的老公拔腿而去,心里一定是万分的不好过。
她需要的是老公对她这种心情的理解,或是承认,或是道歉,或是解释。
可是老公所给出的反应是否认和不以为然,这肯定让她的心情雪上加霜。
但是以电影中老婆的强悍性格,我觉得就算老公如何服软也不会让事情有转机。
这根本上就是观念角度的问题了,老婆执意认为“道德标准”是最高价值,这种价值甚至凌驾于人的生存本能,也凌驾于感情之上。
这个真的是没法谈,在雪崩的刹那就注定了这个问题没法解决。
如果人不放开胸怀去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仅仅只是被我们身边所宣传的各种价值观迷惑,并认为那就是绝对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将会非常可怕。
当代社会,我们歌颂很多使我们信任不已的价值:自由,公平,自我,忠诚,英勇,奋斗,无畏……我们甚至可以想到很多褒扬的词汇,而这些词汇都代表了社会对我们的期待。
可是当我们把这种期待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或是内化为对他人的要求的时候,是否有想到,这种做法实则已经把自己和他人推向深渊?
首先会为自己带来地狱,逼自己完成这份“理想”,又因为没有理想不够丰满而自怨自艾。
对待他人变得严苛,希望他人也能满足这样的社会价值观,然后失去了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个性,最终变成爱他人只不过是,爱自己内心的理想投射。
缺失尊重和理解,所有宏伟的价值理想也不过是一纸空谈。
也注孤生。
拜北京电影节所赐,看到了这部慕名但遍寻不到的电影。
但结果有些失望。
影片围绕着看上去和谐美好的一家四口,夫妻幸福美满,儿女漂亮可人。
他们在滑雪胜地度假,故事就发生在度假的四天中。
第一天的午餐时,远处山上发生了雪崩。
丈夫原以为是人工控制的,起初毫不在意地录像,但雪崩迅速扑向跟前,他吓得自顾自逃开,撇下妻儿在原地哭喊。
所幸是虚惊一场,雪崩在跟前已经停下,扑过来的只是一片雪末。
然而,这件事过后,一家人心中都有了芥蒂。
夫妻之间对于这件事的沟通却并不顺利。
第一次,丈夫察觉妻子的异样,问她,两个人的对话好像打太极拳,含糊其辞,不切中问题。
第二次,在与朋友聊天时,妻子突然提起此事,丈夫却极力否认自己逃跑。
第三次,又是面对来访的朋友,妻子再次提起,丈夫再次否认,妻子拿出丈夫的手机,里面还有当时丈夫拍下的录像。
丈夫无法否认,于是开始痛哭。
经过这次交锋,夫妻二人之间仍然存在隔膜,相处非常别扭。
晚上,孩子睡后,两个人来到宾馆房间门外,丈夫开始反省,继而崩溃,哭个不停。
房间里,孩子也在哭泣。
妻子怕人看见笑话,将丈夫拉回房间,试图让他镇静下来,孩子们却过来与父亲抱在一起哭作一团。
转天,一家四口在漫天风雪中去滑雪。
滑着滑着,妻子不见了。
丈夫让孩子在原地等待,自己回去寻找。
当孩子快等不及了时,丈夫抱着妻子出现。
回程的路上,大巴在山路上蜿蜒行进,司机手潮,车子进退摇晃。
妻子害怕,要求司机停车后下车。
她的恐惧感染了其他乘客,大家纷纷跟着下车。
车摇晃着开走了,人们沉默地步行下山。
我慕名本片是因为这样的题材令我感兴趣。
丈夫暴露了胆怯和软弱之后,他该如何面对家人,家人又该如何面对他。
片中的夫妻在沟通上显然存在问题。
两个人私下里交流时,只是闪烁其词,无法触及实质。
妻子只能当着外人的面讨论此事,利用外人的压力使丈夫面对问题。
而当丈夫真的脆弱地袒露心迹时,她又觉得丢人,希望立即加以制止。
一些情节表明,妻子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比如在下山大巴上的歇斯底里。
事实上,女性普遍比男性缺乏安全感。
偏偏这个丈夫又不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两个人的矛盾可能即根源于此。
雪崩时的逃跑只是一根导火索。
即便身为夫妻这样亲密的关系,两个人仍不能真正理解对方,接纳对方,了解对方的需求。
这就是所谓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这种题材无疑可以拍出很精彩的电影,《革命之路》是一个很好的先例。
可惜本片对此表现得形式大于内容。
一些场景显然是有寓意的,比如丈夫在风雪中抱回妻子,和最后的山路上停车。
我对它们的理解是:对于丈夫在风雪中抱回妻子那一幕,像是两个人联手演给孩子看的戏,让他们相信父亲还是靠得住的,从而维系他们的安全感;至于最后的山路上停车,也许是要表达人们对于危险的感受各有不同,而且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不论如何,你做出了选择,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路走到底。
当然,不同的人会有很多不同的解读。
也许这就是导演希望达到的效果,用隐喻和观众的各种解读撑起这部影片。
而说它形式大于内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那些场景试图传达某种寓意的意图是如此明显,简直要喊出声来:“快来解读我!
我可是有寓意的!
”而不是像我更为欣赏的那样,把寓意糅在细节中。
我的失望就在于此。
毕竟,电影不能光靠隐喻和解读,它需要用属于电影的手法来让观众得到感受。
本片呈现出的更像是一部多幕话剧,各幕之间却缺少情绪上的关联。
缺失的关联造成大量留白,这可以说是为观众的解读留下空间,也可以说是导演的懒惰或者投机取巧。
另一个我眼中的不足是本片对孩子的关注过少。
妻子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有着一定阅历的人,对人性之软弱,对丈夫的胆怯,本应该反应得更为淡然。
而心理上最受打击的应该是一双儿女,因为他们心目中原本强大有力的父亲形象坍塌了。
可是本片更多关注了妻子的反应,而对于孩子的反应,即便有所涉及也是一带而过,并且似乎是作为妻子反应的附属品。
不管怎样,风波终究是过去了,深处暗流涌动也罢,心中万马奔腾也罢,一家人至少表面上重又风平浪静,与万千家庭一样看起来一派和谐。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什么都需要慢下来劈柴、织毛衣,都可以成为大众热爱的长电视节目本剧亦然是慢电影絮絮叨叨,说的那个餐中“雪崩”-滑雪场人造之!
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人伦道德,连雪地方便都静止镜头数分钟!
最后,硬件ok的滑雪场,软件又有问题,那个搞笑的大巴驾驶员!
好,慢电影,符合北欧观众的需求吧!
关于人造雪崩,看http://www.qxnic.com/xiao/wlgx/9019/P-0-695.html
想写短评,140字竟然装不下。
作为女人,反而更能体会男人的无奈和抓狂“明明是生理本能,凭什么要怪到我头上?
你们女人母爱爆发,就要我也母爱泛滥?
”无辜,大喊和撒泼痛哭总算发泄了一大半。
“本可以一笑了之的事一定要严肃电影的一大半,这样真的好玩吗?
我现在心里很难过,可是还能做什么弥补吗!
什么都做不了!
”终于,最后女人从大巴上嚷嚷着要下车,心理平衡了。
人生有很多不爽的时刻,明明很饿想吃很多,却被问说“这么多还吃不饱阿?
”艹,就是吃不饱,就是想吃怎么样!
小时候明明答应我要带我出去玩,接了一个电话就把我放一边。
之后就算再怎么弥补还是无法改变那个事实“你就是食言了!
”对别人还好,脾气有处可施,如果犯错是自己,真要阿弥陀佛了。
大胡子先生演得很好,他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很舒服,该调解的时候调解,该发泄的时候发泄,该冲动的时候冲动,该温和有序的时候温和有序(帅极了最后他站出来维持秩序的样子,发誓下次遇上这种情况要向他学习。
)
如何将看似平常幸福的中产家庭所隐藏的不合理和危机巧妙表达?
导演鲁本.a奥斯特伦德运用具象化的雪崩来表现主人公一家的关系状态,在雪山崩溃之时,表面维持的圆满也不堪一击的面临崩溃考验。
主人公一家在雪崩之前是典型的,甚至是乍看让人羡慕的。
事业有成的帅老公托马斯,家庭主妇的妻子艾芭,可爱的小儿子和小女儿,一家子享受家庭时间的五天度假。
几乎好像滑雪广告里的家庭一般多少抽离了一些现实感,然而在这仿佛隔离地带阿尔卑斯山所突如其来的一场雪崩将这不现实的家庭像冲击出了裂缝:完全不顾妻儿自己撒腿就跑的丈夫成了一切的导火线。
而妻子与丈夫之间也无处逃离,只能被迫面对现状,导演仿佛仍给我们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所制定的“家庭构造”和道德观在真正的现实面前、自然的本规面前,是否矛盾而不堪一击?
家庭的裂缝最先开始由妻子艾芭产生,就好像冰山的一角开始坠落。
遵循家庭概念,作为家庭主妇照顾丈夫与孩子们的她,所期望的当然是一家之主的托马斯在经济和身体能力等方面对家庭的庇护。
而雪崩得瞬间告诉她这不过是一种不现实的一厢情愿。
巧遇的奔放女性与她的外遇情人更让艾芭以往的概念受到冲击。
如果所谓的“家庭”和男女关系不过是些说的好听的理论,而她在遵守的不过是追求着不存在的东西呢?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是艾芭的精神挣扎世界,而这种情感的坍塌仍然是水面下的暗涌。
与其使用夸张的演技哭骂,不如要观众深陷其中般的感受雪山中的危险感,放大化的缆车机械声,雪白山丘的迷茫感闭塞感,都在无声的具象化妻子与丈夫间不堪一击的脆弱张力和危机。
其中尴尬的一家迎来朋友吃饭的一幕就无声息的诠释了男女角色与地位的全部,自始至终脸部都没有入镜的艾芭只是忙碌为大家端茶倒水打扫卫生,好不容易坐下的她却在银幕中心留下一个寂寞的背影。
在父权主导的现代家庭中,女性随时可能孤独无助,有时不过是个免费的保姆罢了。
这种个人的崩溃像连锁一般也影响着周遭的人与关系性,一家的同龄朋友与她小得多的20岁女友也被卷入“雪崩”之中,在“雪崩”这个现实面前,无论是用求生本能还是突如其来来解释丈夫逃跑的行为,与其是单纯的对某个小小家庭的恶作剧,社会自相矛盾与潜在的父权似乎都无法逃避自然对其的审判,也不怪离婚吊儿郎当的朋友会失眠了。
然而在影片前半善用女性视角的鲁本并不是在拍一部女权电影,镜头又巧妙的转向了一家之主托马斯,这个空有皮囊的倒霉鬼身上了。
看似无所谓并否认和无视雪崩事件的他实则也在一点点受到坍塌的侵蚀。
从无视到赎罪到寻找男性自尊,这也是一个失去“男性角色”的人的纠葛。
虽则父权主导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让男性得到优势,但如本应依赖服从的女性对象不再存在,男权也会失去支撑和存在的意义。
只有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角色。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的父系社会似乎不再受用,男与女必须去合力探讨和改变。
未知的领域总是不可预测的,就如变幻风暴的大雪中一样,缺少勇气的托马斯与艾芭只能在最后一天上演“英雄救美”,这种最简单直接重置他们之前所遵循的男女规则的方式,毕竟到头来,这也还不过是“一场可控制的雪崩”罢了。
未来男女与家庭关系探讨的路就像下山陡坡中开的惊险万分的巴士一般,只有奔放的女人和她的外遇情人悠然的坐上了巴士,而慌张下车的艾芭等人只能下车在迂回的山路上茫然的走着。
真的爱不起来,虽然各种影评人说这部片像《消失的爱人》《狩猎》,埋了一个矛盾点之后,各种剧情奇怪,中产阶级危机也是够矫情···
我觉得在任何时候先救自己的本能算不上任何的自私。身为一个成年人我完全能够接受任何人把他自己的安危排在我前面。电影还不错,但是观影的体验并没有特别好。BGM很好。
亲密关系中的信任议题很常见,但这一部的切入点和探讨深度都不错,尤其是大胡子朋友这对恋人因此产生的争执与结尾处大巴车危机这两段戏,非常棒。
欧洲电影,真的是自成一章。
一直觉得那些秀恩爱的好像温室里的煞笔啊,等什么时候一起经历过一场海啸一次雪崩后再来谈做CP好吗?电影不够犀利,跟波兰斯基同样解构中产家庭的《杀戮》相比还是差了一口气~
不约
它似乎想要探讨某种保护家庭的责任感这种男性气质,丈夫一次落荒而逃一直被争论是否够负责、够勇敢。但最后一段在崎岖曲折的山路上妻子惧怕新手司机的疯狂开车独自下车又恰恰证明了人在危难关头是会唤起求生的本性。
“我也是我本能的受害者”。
喜欢滑雪度假村这一地理围栏设定,在原始、自然、蛮荒的不安定环境上搭建文明舞台,生成的秩序与意识形态,再与“环境”产生矛盾以给足观众更充裕的思辨空间,很妙的创意构想
鲁本的电影最让人惊喜的地方就在导演很会选择人类(中产阶级)之间的情感破碎的临界点。电影的拼凑感和匠气很重,恐怕源于鲁本本身是一名高校电影制作教授(想想科长)。不过电影仍然成功构造了一个象征主义有机体,看似层层预防却仍意外发生的雪崩,与先是本能自我保护后的分崩离析婚姻关系,相互呼应
越往下越糟糕。出现问题,女主也不跟丈夫好好聊,到处向外人祥林嫂般数落丈夫的不是,然后男主哭那一段也够恶心的;最后雪和雾中那一段我还想是不是良心发现,导演一出戏挽回丈夫形象;结果最后大巴还自己先跑了。这家人,包括两个小屁孩,太小气了。女主滑雪如厕那一段我一直想起赫拉巴尔,太出戏了!
8/10。将核裂变式情感爆发状态揉进疏离冷调,诞生了一股可笑又忧伤的轻松戏谑感,丰富了特别真实的场景氛围构筑(镜面反射、无声渲染的空茫雪雾、空中摇摇欲坠的缆车)。假如后半段以夫妻分开后逐渐想念对方、逃避性出轨就沦为传统的婚姻挽救故事了,其实男主这样言辞敏感和确保自尊的人周围比比皆是。 @2015-01-28 00:55:15
唯有人性是稳定的
要知道“无常”是人世间的“有常”, 永远在轨道上行走是不可能的.
突然觉得不要结婚比较好
觉得太小题大做了...
这种歪三观的小事在我天朝不是每天必经戏码?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学学人家荒蛮故事里面的新婚夫妇!
影片两位主演的近乎失常的发挥也是影片的一大败笔。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安吉丽娜·朱莉几乎都是面无表情的特写,让观众失望。不过剧情还是充满悬疑的
今天刚看到一个类似的新闻:丈夫带着妻子和孩子遇到群象围攻,结果丈夫一个人逃跑了,不过新闻里的妻儿没有电影中的那么幸运,不幸遇难。枉为人夫,枉为人父。
今年这么多婚姻危机的电影。。。。